心理思的有梗果菜汁

心理思的有梗果菜汁 張郁雯&彭思蓉諮商心理師
(´Д`)苦中作樂的有梗日常
當殘酷世界與勇敢靈魂交會時
極光般的夢幻漸層閃耀著
淬煉出療癒系有梗果菜汁

雖然之前常常聽到來談者提及,如何使用ChatGPT得到情緒支持與建議,但我一直都沒認真使用。最近在做生涯抉擇,嘗試問問ChatGPT看法,收到這個回應之後,瞬間覺得「哇~真是不得了」情緒價值給好給滿,給得非常到位,竟然還有❤️,差點以為自己...
20/08/2025

雖然之前常常聽到來談者提及,如何使用ChatGPT得到情緒支持與建議,但我一直都沒認真使用。

最近在做生涯抉擇,嘗試問問ChatGPT看法,收到這個回應之後,瞬間覺得「哇~真是不得了」情緒價值給好給滿,給得非常到位,竟然還有❤️,差點以為自己在和真人對話。

可能以後新手心理師培訓教材還要師法GPT,講得都比一些有好心、但不知心的好友還到位。

難怪越來越多人遇到問題的時候會繞過真人,尋求機器人的協助。畢竟真人常常讓我們需要冒險、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會不會被對方理解和接納。這些對焦慮的人而言都是很大的變數、不可掌控感。

然而完美的回覆並不存在,除非對方是機器人,有一整個資料庫支援。

機器人雖然很可靠(?),但是代價就是沒有冒險、沒有受傷、也 #沒有獲得,有可能和人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疏離、孤獨。

我們畢竟是需要透過冒險、分享秘密或痛苦,才有機會獲得靠近與親密呀!

圖片來源:很明顯是GPT
文字來源:被GPT震懾倒退三步 突然出現靈感的 #張郁雯心理師 😂😂

而且我其實一直覺得科技的便利,會使我們荒廢掉某些技能,例如倒車顯影和導航
但好消息是我們會把大腦空間拿去發展其他技能(真的嗎???)

如何和罪惡感共處在生活和諮商議題,常面臨人在關係中的罪惡感,有幾種可能產生的情境1️⃣表現不符合對自身角色的期待覺得自己沒有扮演好「好孩子」、「好學生」、「好父母」、「好朋友」、「好員工」的角色,比較多是自己對該角色的認知和標準,自覺沒做到...
13/08/2025

如何和罪惡感共處

在生活和諮商議題,常面臨人在關係中的罪惡感,
有幾種可能產生的情境

1️⃣表現不符合對自身角色的期待
覺得自己沒有扮演好「好孩子」、「好學生」、「好父母」、「好朋友」、「好員工」的角色,
比較多是自己對該角色的認知和標準,自覺沒做到夠好、夠完美。

2️⃣無法滿足關係中他人的期待
自身表現和需求,和他人的期待有所落差,而對方表現出(因你而起的)失望、受傷
之所以使用( )代表所謂對方的反應和感受,可以是你的主觀感受,或者對方有明顯可觀察、甚至是直接表達的反應

3️⃣ 做出傷害他人的事
可能是情感、道德或利益層面,感到無法面對承擔、彌補,心有不安。

4️⃣自覺自己在關係中是受惠較多的一方
付出與回報比例失衡,希望自己能多做點什麼,但因為某些限制無能為力,感到愧歉。也有可能出現在創傷後倖存(重大災難或親友自殺後活下來)事後的反應。

如果以情緒取向的觀點而言,這代表你的依附需求當中,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是有價值的、正面的觀感;同樣也牽涉到你對自己的正面觀感,希望自己是一個孝順、體貼、完美、正直、堅強的人(寫完這一串差點覺得喘不過氣)

壞消息,又或者是好消息是:
我們本來就會有無法做到的時候,這其實是好正常的事情。
的確要面對自己不夠好的一面(榮格說的陰暗面),是有可能產生羞愧、難堪、罪惡感。

可以努力的方向:
1️⃣練習覺察對自己的想法感受
2️⃣接納自己有力猶未逮、不盡理想的時候,會產生對自己的負面感受(自我觀感意識),是很正常的。
接受自己的確會有無法做到的限制,再重複一次,這很正常
3️⃣ 覺察自己在這些自我失落的背後,可能潛藏的心理需求,例如太過渴望自己當一個完美的照顧者
或者對於自己所做的事,傷害到他人,真心感到抱歉
4️⃣ 做得不夠好≠你是不好的人
或者 即使有犯錯 ≠ 你是一個很糟的人
用真實合理的眼光,看待自己沒做到的事,或者造成的傷害
5️⃣看見自己已經努力過/嘗試彌補的部分,嘗試和努力卻挫敗的自己對話

我覺得我們在關係中不見得是想要對誰交代,
很多時候是對自己過不去,練習和自己有一段真實坦然的對話,說不定會有幫助。

想到《寄生上流》的經典台詞——
如果我有錢,我也可以很善良。

可以帶入各種填空造句「如果我有______,我也可以______。」

示範例句:如果我有時間,我也想照顧你。
但我接納理解我沒有時間,不可能照顧所有人。
我接受自己面對你的受傷,無能為力。

圖片來源:寄生上流
文字來源:和罪惡感一起工作的 #張郁雯心理師

出國前的待辦事項多如牛毛近年我因為潛心於工作(?)對於出門玩樂之事都不太上心。主因還是因為每天生活要操煩的事務太多,出門玩樂對我而言是另闢戰場、加重份量。這麼不喜歡出國的我,還是遇到了要出國的時刻。這種時候就會生出100件需要完成的事項,包...
28/06/2025

出國前的待辦事項多如牛毛

近年我因為潛心於工作(?)
對於出門玩樂之事都不太上心。
主因還是因為每天生活要操煩的事務太多,出門玩樂對我而言是另闢戰場、加重份量。

這麼不喜歡出國的我,還是遇到了要出國的時刻。這種時候就會生出100件需要完成的事項,包含整理行李、整理家務⋯⋯族繁不及說明
(雪上加霜的是,我竟然還感冒了)

對於身處這種忙碌時刻還突然出現發文靈感的心理師,可以說明一下自己是如何應對這種事務繁多的心理焦慮(對,連出門玩樂都可以是壓力焦慮)
我認為一般的心理師或者對自己有所覺察的人,都可以發現自己的內在是如何操控意識、如何面對自己的感受。

主要的心法是
慢慢逐步地多少做一點,不要要求自己一步到位,
因為要求自己一口氣做好某件事,通常會帶給自己更高的抗拒感,
我覺得想要一口氣做到完美,才是最容易失敗的心態。

想到的時候多少做一點,只要一點點就好,
每次的一點點,隨著時間的累積,進度會非常可觀

而我們對壓力的承受能力,也會隨著點滴的進展而拓展,對自己更有掌控感與自信。

這麼做還有另外一個好處是
通常想到就做一點,心情會處在相對放鬆彈性的狀態,
一旦處在這種狀態下,心智功能通常也會發揮得比較好,
如果你像我一樣是「做完即放下」的類型,進度即使只有一點,心理負擔的感受也會減輕一點。

例如,想到出門要帶拖鞋和洗衣用品、各種藥物、修眉毛(?)
想到的時候就帶一點、做一點
要是真的忘記,真的有失誤
也允許自己可以彈性應對

以上心法,可以套用在各種壓力情境中

文字撰寫:出門前發現要去海島國家才想到要除毛的 #張郁雯心理師
呼應出門前的各種多毛
圖片來源:TikTok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每次該做正事的時候,就特別想做一些有的沒的,小至上網滑手機、找人聊天、吃吃喝喝、大至打電動或抽菸、喝酒等等,當下是愉快的,事後又萬分懊悔「我到底在幹嘛」。其實這個現象,再正常不過。因為我們的大腦就是會避苦趨樂,做快...
13/01/2025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每次該做正事的時候,就特別想做一些有的沒的,小至上網滑手機、找人聊天、吃吃喝喝、大至打電動或抽菸、喝酒等等,當下是愉快的,事後又萬分懊悔「我到底在幹嘛」。

其實這個現象,再正常不過。
因為我們的大腦就是會避苦趨樂,做快樂的事情大腦會分泌「多巴胺」,這是一個神經傳導物質、大腦中的獎勵機制,讓我們感受到愉快、興奮、滿足,也會驅動我們的行為,當我們實現目標或者預期能夠實現的時候,就會分泌多巴胺。

憂鬱情緒通常被認為是多巴胺濃度偏低,所以大家可能會想辦法讓自己產生多巴胺。但是過度使用的結果會造成我們對快樂的耐受度提升(劑量要越高、才會達到同等愉快的效果),對痛苦越敏感、越難以忍耐。

前陣子我在閱讀《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
書中寫道:大腦最重要的功能是預測規劃你的能量使用,包含各種內分泌、神經傳導物質的使用,例如血糖、腦內啡、多巴胺、血清素、腎上腺素等等。
我們的各種激素都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過度預借透支的結果,就會在能量低點的時候感到過度的疲憊與痛苦。

我是一個咖啡過度使用者,加上工作很忙碌、回家還有母職與家務要忙,有時候為了要讓自己提起精神應付當下的任務,就會更加依賴咖啡。雖然度過了當下的疲憊、完成了該做的事情,結果卻造成:
1. 更加依賴咖啡。
2. 咖啡效果消退、尤其是傍晚時刻會更加疲憊。

看完《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
意識到自己在白天時候過度使用多巴胺, 所以傍晚越發疲憊。

調整的方式是白天適度調節多巴胺,痛苦的時候不要慣性借用成癮物質,
會有一段時間的確會比較辛苦
好消息是我們的大腦會自動適應地調節變成正常分泌的濃度
也比較不會有過度疲憊、過度沮喪等反彈效應出現

應對策略:
每當我又想要過度使用多巴胺的時候,例如上網、購物、咖啡因等等,練習緩下來感受自己的狀態,請對自己代入以下咒語「我現在不是真的想_______(代入你想做的事),是因為我現在多巴胺低下,覺得很痛苦想逃避,我要耐著性子承受目前的狀態,去做我該做的事。」

圖片來源:meme梗圖倉庫
文字來源:正在控制咖啡劑量還有飲料劑量的 #張郁雯心理師

合作的若竹諮商所預計在11月底至明年1月辦理系列免費公益活動,歡迎新竹地區的朋友參加,一同認識自己的心理健康
01/11/2024

合作的若竹諮商所預計在11月底至明年1月辦理系列免費公益活動,歡迎新竹地區的朋友參加,一同認識自己的心理健康

第二年的「若竹暖心季」暖呼呼地開跑囉!

若竹心理諮商所在社區開業兩年多了,除了提供社區鄰里民眾專業諮商,也關注大竹科地區辛勞的工作者和家庭成員們的心理健康。在進入秋冬之際,若竹心理諮商所的心理師們為大家帶來一系列免費的暖心分享活動,回饋社區的同時,也傳遞心的溫暖❤️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1nHJZWjLbyJvBNTH8

《若竹暖心季》系列活動

場次一 [曾怡雅心理師]
主題: 與焦慮共舞 - 談正念減壓與自我覺察的運用
時間: 2024/11/30(六) 上午10:00-11:30
限額12位

場次二 [謝欣格心理師]
主題: 動物情緒療癒卡體驗活動
時間: 2024/12/22(日) 上午10:30-12:00
限額8位

場次三 [鍾雅惠心理師]
主題: 歲末的心靈整理 - 乾燥花表達性藝術療癒
時間: 2024/12/24(二) 上午10:30-12:00
限額8位

場次四 [鍾雅惠心理師]
主題: 家有新生兒的甜蜜與負荷 - 孕產情緒調適與伴侶溝通
時間: 2024/12/29(日) 上午10:30-12:00
限額12位

場次五 [孔守謙心理師&風子劇團]
主題: 「跨 · 躍」 - 一人一故事劇場小演出
時間: 2024/12/29(日) 下午2:30-4:00
限額10位

場次六 [孔守謙心理師]
主題: 給成人的遊戲治療 - 發展性轉化(DvT)體驗
時間: 2025/01/12(日) 下午2:30-4:00
限額6位

場次七 [張郁雯心理師]
主題: 從mbti覺察個人情緒因應模式
時間: 2025/1/18(六) 上午10:30-12:00
限額12位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1nHJZWjLbyJvBNTH8

活動地點與洽詢資訊:
若竹心理諮商所

身為一個莽撞散仙行事的迷糊老手(???)雖然我在工作上是一個很精明認真的人,但是在生活技能方面,打翻飲料、忘記東西、不小心弄傷自己簡直是家常便飯大學時期有一次,因為趕著上課,把封膜的豆漿隨手丟在摩托車車箱裡,當然還加了一堆有的沒的包包書本,...
05/07/2024

身為一個莽撞散仙行事的迷糊老手(???)
雖然我在工作上是一個很精明認真的人,
但是在生活技能方面,打翻飲料、忘記東西、不小心弄傷自己簡直是家常便飯

大學時期有一次,因為趕著上課,把封膜的豆漿隨手丟在摩托車車箱裡,當然還加了一堆有的沒的包包書本,結果到達目的地的時候,車箱已經變成滿滿的豆漿海orzzzz
真的是難以忘記的悲劇經驗!

迷糊這件事情大概隨著年紀增長(一部分也是因為成為媽媽)、加上把諮商原則應用在個人生活中,有很大的改善。

我覺得主原則就是「溫柔以對」

對誰呢?對自己、對他人、對物品。

不耐煩、著急的時候,往往對待人事物都缺乏耐性,很容易遺漏細節,導致出差錯,發生不想要的結果。
一個悲劇的發生,往往是各種不同疏失堆疊的結果!

我覺得有時候用越嚴厲、越抗拒的方式待人接物,往往是惡性循環的開始(請見上篇貼文)

溫柔以對也適用在對自我苛責、過度焦慮的對象身上,
有些人對於犯錯感到非常害怕,害怕造成困擾麻煩、害怕重要對象的不滿意、害怕別人會怎麼評論自己,彷彿只要一犯錯,馬上就變成一個很糟糕的人。
內在戰戰兢兢的。

如果是諮商的對象,我會鼓勵他對自己溫柔一點,這是處理焦慮自責很重要的情緒調節策略。也會去討論這種對自己嚴苛、不耐煩的背後,是怎麼造成的?也許是覺得這樣才能被愛、被肯定。

以上是我對抗迷糊、不耐煩和焦慮的心法
希望有相同困擾的朋友,也有收穫

文字來源:昨天去運動突然有貼(小廢)文靈感的 #張郁雯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meme梗圖倉庫

最近持續沉浸在EFT(情緒取向治療)的訓練中。EFT看待伴侶或親子關係中的溝通,會注意的其中一個面向是雙方都要各自負責的「惡性循環」,並且觀察是否誰在關係中是「逃」的一方(逃避溝通),誰在關係中扮演「追」的一方(渴望和對方靠近,追著要答案)...
04/07/2024

最近持續沉浸在EFT(情緒取向治療)的訓練中。EFT看待伴侶或親子關係中的溝通,會注意的其中一個面向是雙方都要各自負責的「惡性循環」,並且觀察是否誰在關係中是「逃」的一方(逃避溝通),誰在關係中扮演「追」的一方(渴望和對方靠近,追著要答案)。

舉例來說,在親子關係中,小孩越不相信溝通有幫助、不相信父母會理解,面對父母的責問就會越傾向逃避,希望自己的沒有回應可以換來父母不要再講;越逃避父母越不了解孩子,內心就越著急,就會持續用追問、撈叨、責罵的方式想確認孩子是否有遵守。

這樣的惡性循環就會持續維持,而雙方都是互相造成這個惡性循環的推手。
以剛剛的例子來說,
孩子要負的責任是:表達自己的需要與脆弱不被理解(當然這需要有安全感的前提),幫助父母理解怎麼樣才是對自己最有幫助的溝通方式
父母要負的責任是:意識到自己的溝通方式,並沒有效果,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方式/給自己一點彈性,讓雙方可以溝通,讓孩子重新建立對自己的安全感

希望有一天當我的孩子變成青少年的時候,我還能記得和提醒自己
有時候我發現某些溝通開始鬼打牆的時候,就會覺察一下自己是不是也陷入了惡性循環
持續給自己或對方一點彈性,對溝通會有些幫助

我在工作時,不管是性平案件或者諮商當中,常常會看到各種 #惡性循環 的狀況
如果真的發生了,我覺得可以多理解自己逃避溝通背後的害怕與擔心
或者看見自己對某人窮追不捨,內心的焦慮和沮喪是什麼

先能面對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才有機會往下一步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到自己目前生活中有哪些惡性循環嗎?
或者你是逃的一方還是追的一方?

文字來源:很久沒更新,一度寫不出來的 #張郁雯諮商心理師 還有我是追的一方沒錯
圖片來源:meme梗圖倉庫

愛情的小船說翻就翻?!洶湧波濤中的愛情生存戰三部曲⚡️🌩🌪🌨❄️🛶┎━━━━━━━━━━━━━━━┒一個遠遠的微笑,就掀起洶湧波濤🌊        田馥甄┖━━━━━━━━━━━━━━━┚在愛裡,因為在乎或害怕失去,我們的確很容易因為伴侶的...
28/03/2024

愛情的小船說翻就翻?!
洶湧波濤中的愛情生存戰三部曲
⚡️🌩🌪🌨❄️🛶

┎━━━━━━━━━━━━━━━┒
一個遠遠的微笑,就掀起洶湧波濤🌊
田馥甄
┖━━━━━━━━━━━━━━━┚

在愛裡,因為在乎或害怕失去,我們的確很容易因為伴侶的一個小舉動,就在內心掀起洶湧波濤。

而在原本就洶湧波濤的狀況下,若彼此間又缺乏穩固的情感連結,會怎麼樣呢?

你會發現,原本只是閒聊的伴侶,常不知道怎麼搞的,突然話鋒一轉,就變成在爭吵與安全感和生存有關的人蔘難題了,若在這過程中有人不小心誤踩惡性循環的漩渦,還會讓讓愛情的小船岌岌可危!!

那麼,讓伴侶在情緒風暴中誤踩的惡性循環漩渦有哪些呢?且讓我們用Sue Johnson(情緒焦點伴侶治療創始人)提出的魔鬼對話來解析看看。魔鬼對話指的是伴侶間破壞關係的互動模式,包括以下三部曲(Sue Johnson,2009):

1️⃣揪出壞蛋:
在感到受傷脆弱、失去安全感、被恐懼淹沒時,為了保護自己、找回主導權而攻擊指責對方。

2️⃣抗議之舞:
伴侶在對話中,其中一方會不斷要求、積極針對兩人之間出現距離提出抗議,並爭取回應,態度常顯得苛刻、具攻擊性,另一方則偵測到對方話裡的批評意味,而變得防禦退縮、態度疏遠。

3️⃣凍結與遁逃:
隨著疏離感與無助感的逐日加深,伴侶雙方開始隱藏自我感受,試圖表現出沒有感覺,也無期待的樣子,與對方保持疏離冷淡的距離,並否定自己對親密感的需求。

✨️✨️✨️想要搶救愛情的小船並不難,你可以試著這樣做:

1️⃣辨識你們是否出現上述三種模式?
想一下你們吵架時,你和對方的反應,是否出現「揪出壞蛋、抗議之舞、凍結與遁逃」其中一種模式呢?這種互動模式對你們的關係造成什麼傷害?假如能跳脫原本互動模式,會發生什麼事呢?

2️⃣在形成上述互動模式的過程中,你們各自做了哪些“貢獻”,而影響到彼此呢?例如:我越攻擊你,便等於剌激你進行防衛與辯解,你當然更難敞開心房回應我的感情;而我保特冷漠與疏遠,便等於任你孤單難受,剌激你向我追討並爭取情感連結。

3️⃣將上述的惡性循環互動模式視為你們的共同敵人,而不要將伴侶視為敵人。當真正的敵人出現時,記得和伴侶一起喊停,接下來才有機會和伴侶一起脫離惡性循環的漩渦哦!

最後,祝福大家,愛的小船都能升級成豪華愛情巨輪!🛳🤩🥳

=========================
#梗圖式導讀
#扭轉夫妻關係的七種對話
#伴侶諮商超有梗系列
#彭思蓉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梗圖倉庫
導讀書目:Sue Johnson(2009)。抱緊我: 扭轉夫妻關係的七種對話(劉淑瓊譯)。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我在諮商工作中,常聽到大家抱怨自己有  #拖延 的現象來詢問該怎麼讓自己「痛定思痛(?),改過向善」我覺得這個問題就是「理性上知道,感性上做不到」這個理想跟現實的差距往往是對自己痛苦與罪惡的來源在諮商中通常我會陪伴對方先檢視自己對於該項任務...
23/03/2024

我在諮商工作中,常聽到大家抱怨自己有 #拖延 的現象
來詢問該怎麼讓自己「痛定思痛(?),改過向善」

我覺得這個問題就是「理性上知道,感性上做不到」
這個理想跟現實的差距往往是對自己痛苦與罪惡的來源
在諮商中通常我會陪伴對方先檢視自己對於該項任務的情緒跟感受

常見的類型通常都跟焦慮有關,太想要做好而擔心自己做不好,
或是擺明覺得自己做不好、不想做,卻又不得不做
如果是意識到自己的焦慮和抗拒,也許先嘗試覺察到底是如何進行內在對話與抗拒
並安撫自己,讓自己平靜下來

降低這項任務的結果跟自我價值感連結
例如,沒做好、沒考上≠我很笨、我很沒用
可以把它定義為「這只是我在累積經驗的練習」
「這只是我在培養能力的過程」
「表現不夠好本來就很正常」等等心法

(雖然個案叫我不要灌雞湯)

像我這種「提早症」的患者
每次遇到焦慮的事情總要提早完成,不然內心就無法放下焦慮
最近因為太過忙碌也踢到鐵板
事情開始沒辦法照著自己原先期望的進度進行
當然也會產生焦慮

我都會告訴自己「算了,我也是會有極限的」、「最近真的過載了、觸底了」
事情沒辦法按部就班不代表我能力不夠(不需要陷入自責),
而是要反過來傾聽一下這些拖延背後,是否是傳達了某種訊號
例如太累了、我需要重整步調、我給自己太大壓力、我太想對外證明自己等

最近收到了小孩入學通知單的常見QA,
感覺學校也拒絕提供「拖延服務」(⭕️)(延托服務(❌))

俗話說得好「抗拒拖延人人有責」(???)

文字來源:最近忙到感冒拖很久才好的 #張郁雯諮商心理師
怎麼連感冒也搞拖延
圖片來源:翻拍國小入學通知單

最後上線po文前收到臉書提醒我「已經44天」沒貼文
哈哈哈是不是要這麼逼人呢
歡迎大家也可以嘗試使用「我就爛」的黑魔法對付拖延壓力
說不定有神奇效果

每次按照食譜步驟進行結果做出來的成品都跟想像有很大落差啊啊啊😱😱😱之前在聽英語學習廣播解說一本英國古典名著《理想丈夫》(the ideal husband, Oscar Wilde著)所提及的內涵很吸引我的注意我們對於伴侶、自我形象、父母甚...
09/02/2024

每次按照食譜步驟進行
結果做出來的成品都跟想像有很大落差啊啊啊😱😱😱

之前在聽英語學習廣播解說一本英國古典名著《理想丈夫》(the ideal husband, Oscar Wilde著)
所提及的內涵很吸引我的注意
我們對於伴侶、自我形象、父母甚至政治人物
可能都期望著對方具備某種理想形象
例如,為人正直、溫柔體貼、包容接納、可信任依賴、自我要求、樂觀幽默、聰明理性⋯⋯

俗稱的人物設定(簡稱 #人設 )

事實上這世界上並不存在完美的人或完美的對象
當我們發現期待的對象或自己並不完美
又該如何消化失望感?

你會選擇reset從頭來過
還是選擇與不完美共存

理想上也許我們會希望從頭來過,讓一切完美
但現實有許多限制,我們並沒有那麼多時間、金錢、心力反覆重來
大多時候我們必須在不夠完美的情況下,慢慢地累積與前進,才有機會把現實變得越來越可以接受

例如伴侶也許不夠完美
我們可以認清人性的本質,以溝通/分享內心感受維持關係的親密

學生時期談戀愛總覺得對方願意接送我回家才是足夠愛的表現
如果對方沒有送我回家,要嘛就否定自己不夠好、不夠被愛
要嘛就否定對方,覺得對方不是一個值得投入關係的對象
(以上 #非健康示範)

內心的渴望是期望足夠被愛、證明自己有被愛的價值
如果當時能夠足夠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
願意和對方分享內心需求
也許雙方有機會可以靠更近
不一定需要透過「接送回家」這麼單一僵化方式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有許多更多彈性的方式來滿足雙方在情感中的需求

這樣的原則在伴侶關係、親子關係都非常適用

希望今天的分享也可以引起共鳴
再次祝大家新年快樂

文字來源:年過四十已認清現實、還可以懷抱理想的 #張郁雯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meme梗圖倉庫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工作到最後一刻?甚至過年期間還需要堅守輪值崗位鼓勵大家想想,這一年自己有哪些做得不錯的地方,肯定自己在困難的時候曾經嘗試堅持,沒有馬上放棄,無論最後結果如何跟去年努力的自己說聲「辛苦了」去年的我,在常態工作之餘,也努力去進...
08/02/2024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工作到最後一刻?
甚至過年期間還需要堅守輪值崗位

鼓勵大家想想,
這一年自己有哪些做得不錯的地方,
肯定自己在困難的時候曾經嘗試堅持,
沒有馬上放棄,無論最後結果如何
跟去年努力的自己說聲「辛苦了」

去年的我,在常態工作之餘,
也努力去進修,並在工作上嘗試新的挑戰
身為家有學童、且對功課放不下的我,
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持續嘗試在工作和生活保持平衡,
即使還沒達到預定目標
有得到一些成就感,也有自我回饋

維持生活平衡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持續和自己對話和覺察,
才是調整情緒和壓力的好方法

祝大家新年快樂
福氣好運攏總來

文字來源:年假終於可以放過自己好好休息的 #張郁雯諮商心理師

寫完才發現高興得太早,
還有大掃除要忙😅😅😅

最近跑去 故事畔帶情緒繪本活動,老闆推薦了一本童書叫做《史賓奇生悶氣》故事中的小孩不知為了什麼生氣,生了好久好久的氣,在生氣的過程中,他把來關心自己的家人朋友都往外推,但是愛他的家人依然努力不懈地理解他的生氣而不強迫他,並且持續地在乎他的感...
15/01/2024

最近跑去 故事畔帶情緒繪本活動,
老闆推薦了一本童書叫做《史賓奇生悶氣》
故事中的小孩不知為了什麼生氣,生了好久好久的氣,
在生氣的過程中,他把來關心自己的家人朋友都往外推,
但是愛他的家人依然努力不懈地理解他的生氣而不強迫他,
並且持續地在乎他的感受,表達關心

第一次看完這本書的感覺是:他的家人也對他太好了吧!
一般人早就受不了,可能會說出「你氣夠了沒有!」、「這點小事也要生氣」、「一點禮貌也沒有」諸如此類的話

外在行為看起來雖然是生氣,
但內在可能有很多外人看不到的情感需求,
例如,希望被肯定、被安慰、被感謝、覺得不安想要自我保護,
也有可能是想要控制,控制自己的混亂、控制別人來配合自己,或是讓自己有動力做出行動

小的時候我每次被罵,生悶氣,就是把自己關起來,可能關在廁所或衣櫃、棉被裡
然後不停地告訴自己,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不然怎麼會被罵)
我母親可能永遠都不知道當時年幼的我是這麼想的(長大後我確定母親很愛我們)
因為當時的我可能不相信表達出來,(生氣罵人的)媽媽會理解、會接受。

當我們生氣時,可能是受傷的,
也對於表達內在真實的脆弱感到害怕,
害怕受到更多的傷害,
要承認脆弱本來就是困難的,除非你感覺到安全

因此很多人都會用憤怒的方式掩飾自己內在的脆弱,
甚至無法覺察自己憤怒底下,其實是脆弱受傷的,
內在可能渴望被接納、被理解、被靠近、被保護

但從一般不理解的外人看來,看到憤怒,只會想要遠離

這往往是關係中 #惡性循環的開端

在《史賓奇生悶氣》的故事中,他的家人做了很好的示範,
用接納和尊重的方式理解小孩生氣情緒背後的脆弱。

我鼓勵習慣用生氣表達需求的人,可以多多覺察和理解自己生氣背後想表達的需求
也可以思考每次用生氣的方式表達,是否達到效果,真的因此和對方變得親密嗎?
如果你的心意無法被理解和看見,只是把對方越推越遠,那麼也許可以嘗試看看用其他更有彈性的表達方式(但可能需要冒險)

對某些人來說, #表達生氣比表達脆弱容易許多

因為關係中,要去信任他人,本來就是一場冒險
但是沒有透過這樣的冒險,我們很難建立連結與信任感

如果你身邊有一個愛生氣的人,那真的很辛苦
嘗試理解和思考對方行為背後實際的內在需求,讓對方知道你是真的理解,
他不需要透過生氣的方式來表達
也許兩人的互動關係還有轉圜餘地

你呢?是不是也曾有過生悶氣的經驗
情緒就是我們的需求指標,會帶給我們重要訊息

#情緒療癒超有梗系列

文字來源: #張郁雯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meme梗圖倉庫

Address

Hsinchu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心理思的有梗果菜汁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