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2025
【續上篇—-文長】
續昨天徐小女的發問事件,其實我曾經猶豫過,要不要在臉書上分享。
因為雖然只是奈米粉專,但我相信——有人的地方,說話就有力量。
而「如何拿捏分寸」,在表達想法的同時又不傷害他人,是我一直希望自己能謹守的原則。
但因為徐小女的事件,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遇過的一段不好經驗。
三十幾年過去了,我依然記憶猶新。
當年我還是幼稚園大班的孩子,一直是個內向害羞的乖乖牌。
有一次忘記帶注音練習本去學校交作業,老師二話不說就賞了我一巴掌,說我一定是沒寫作業才故意不帶。
那一刻臉頰火辣辣的,羞恥的感覺直到現在想起仍覺得心頭一慟。
我含著眼淚,不敢哭出聲,從此好怕好怕那位老師。
長大後成為母親,我曾和媽媽聊起這件事。
媽媽聽完非常驚訝,問我為什麼當初沒說。
我回答:「因為那時候年紀小,忘了帶作業被打巴掌,自己又驚又恐,也覺得是自己的錯,不敢告訴妳,更怕妳去學校找老師後,我會被標籤。」
如今看到媽媽的反應,加上自己也成熟了,我才知道——老師那樣的處罰是過當的,我沒有錯到需要被如此對待。
所以我分享昨天徐小女的經驗,只是覺得——
孩子願意和媽媽分享她的難過與挫折,這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
而作為母親,我又能為孩子做什麼?
我也在拿捏「捍衛孩子」與「恐龍家長」之間的界線。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我確信孩子並沒有用「更年期」去揶揄老師。
我承認我很寵愛孩子,但寵愛不能凌駕於無理或無禮。
在我們家,「更年期」不是負面的詞。
雖然我還沒正式步入更年(或許即將),但我不會把「更年期=脾氣暴躁=老女人」這類標籤當作自己生氣的藉口。
我生氣就是生氣,我惱怒就是惱怒,跟月經、生理期、更年期都無關。
以我對孩子的了解與我們家庭教育的養成,我相信、也有自信她不會用「更年期」去污辱老師。
不過,看了網友馬麻的留言,我也自省:
也許老師那天因為班上太吵、也許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讓她情緒激動地質問孩子。
今天孩子放學回家,我也會跟她機會教育,期許她也能學會換個角度,去理解、同理老師。
最後,我還是要說——
我相信孩子的人品,也支持她表達難過的情緒;
我支持她有禮貌地舉手發問。
但我仍然覺得,老師連三質問的方式,確實傷害了孩子的尊嚴與熱情。
不過,這僅僅只是單一事件。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補習班,我們也遇過更多更多溫暖又用心的老師。
老師們的專業與付出值得尊敬也不容抹滅,
徐長女和徐小女的國中班導師就是如此,
我和老徐都心懷感恩。
我也不覺得公立國中就一定守舊。
徐長女以前念私中,私中重視升學、校規嚴謹;
徐小女念公立國中,五育均衡、熱情奔放。
沒有哪一所學校是最好的,適性就是最好,適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學校。
最後的最後,看到前一篇的留言,我在想——
是否有老師覺得自己教學辛苦卻被我抹滅?
如果讓老師們有這樣的感受,我真的很抱歉。
我只是以一個母親的角度,替孩子發聲,無意傷害辛苦教學付出的老師們。
老徐曾跟我分享他看診時的經驗:
有時爸爸媽媽帶著紅屁屁的寶寶來,問他該怎麼辦。
老徐問:「有跟托嬰老師反應嗎?」
家長回答:「只有稍微提一下,沒有多說」,背後考量也是怕孩子被標籤。
其實,為人父母的心情都是一樣的——
一樣心疼孩子,一樣想替孩子發聲,一樣又怕孩子因此被貼上標籤。
不論是在托嬰、幼兒園、國小、國中,甚至將來出社會遇到同事、主管上司,
每個階段都有身為父母不同的擔心,我們做不到全然的幫助,但會傾心支持當孩子的避風港。
最後最後,我仍然歡迎大家有不同的心情與想法。
我們生活在言論自由的國家,立場不同沒關係,
只要不是惡意,我都歡迎大家互相分享心情。
—————-分隔線—————-
是說,需要有續集落落長的聲明稿,這樣不是應該是擁有上萬粉絲的網紅才有的規格嗎?敢情我們這區區兩千粉絲專頁,也需要我穿亮片小禮服出來開記者會嗎?禮服、高跟鞋、麥克風都準備好了,記者咧?(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