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生中醫診所

  • Home
  • 惠生中醫診所

惠生中醫診所 惠生中醫診所 一直覺得能夠被無相氣學治療和能學習到無相氣學是我莫大的福份!經過十年的努力不懈,終於得以在我的故鄉新竹開設一間純粹無相氣學的診所。能夠為北部的鄉親們稍微解決一些身體和心理的病痛,是我小小的心願!
願: 福 惠 眾 生 !

18/06/2025

「便秘」、帕金森、腸道菌和化學毒素之間,藏著一場看不見的神經風暴

這些年,我常常需要解釋:便秘,不只是消化問題,有時其實是大腦在發出早期警訊。當然不是單純的便秘本身,但如果長期的便秘、心情低落、睡眠困擾,其實可能是一場神經風暴的開端,而不是單純的「老了」。

大腦真的生病時,可能不是從大腦開始。
我們過去總是把這些問題拆開來看,但現在科學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答案 : 這些「小毛病」,其實可能是大腦在求救。尤其是針對帕金森氏症,最新的研究正一步步拼湊出一個令人震撼的真相:這場神經退化,背後牽扯到的,不只是腦細胞,而是一場從腸道出發、牽動毒素與菌相的神經風暴。

這不只是腸胃問題,是您大腦健康的前哨戰

2025年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動員來自全球11個國家、22份資料,共4,489位帕金森患者與對照者的腸道菌相分析,運用機器學習找出了與帕金森最密切相關的菌群變化。

結果讓人不寒而慄:帕金森患者的腸道中,負責製造短鏈脂肪酸的好菌幾乎大幅減少,像是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Roseburia、Blautia,而壞菌則大量增生,像 Ruthenibacterium lactatiformans、Alistipes一些亞種。

這些變化不只是腸胃在「鬧情緒」,而是讓腸道的防線變得脆弱,讓更多不該進入身體的毒素,有機可乘。

化學毒素沒有離開,只是躲進了我們的腸道裡

過去我們以為農藥、塑化劑、工業溶劑等環境毒素,只要不碰就沒事。但這次研究發現:帕金森病人的腸道菌,竟然特別擅長分解這些化學物質。

這聽起不是很好嗎?好像是一種「解毒」能力,但科學家更擔心的是,這樣的腸道代謝路徑,可能反而把原本無害或微量的化學物質,轉化成更容易穿越腸道進入大腦的形式。也就是說,我們的腸道,不小心成了化學毒素的「秘密加工廠」。

例如研究中發現,腸道菌大量表現能分解三氯乙烯(TCE)和農藥Atrazine的酵素,而這兩者在流行病學中早被列為帕金森的高風險因子。這場看不見的風暴,可能就從我們每天吃下去、呼吸進去、摸到的東西開始。

情緒、睡眠、甚至藥效,可能早已被腸道菌左右

這項研究還發現,帕金森患者腸道中的菌群,會干擾色胺酸、酪胺酸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前驅物的代謝,不只會影響腸道免疫,還會影響情緒、睡眠、甚至焦慮與記憶。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些菌還會分解帕金森治療藥物左旋多巴,讓藥效變差。這代表,病人的藥有沒有發揮作用,不只跟腦神經有關,還可能取決於腸道裡那幾株細菌。

我們不是無能為力,而是可以從生活中開始逆轉風暴

這場風暴雖然看不見,但我們可以開始做的事很多,甚至就在生活裡。
從今天起,我們可以這樣做:
吃得簡單、多樣,增加膳食纖維,餵養好菌;
少碰農藥殘留高的蔬菜、選擇無毒飲水、避免塑膠高溫加熱;
減少加工食品、少用化學清潔劑,降低腸道毒素壓力;
多吃發酵食物如味噌、泡菜、優格,幫助腸道菌相平衡;
睡眠規律、情緒穩定,也是養腸顧腦的基本功。
這些不是「自然派」的口號,而是來自全世界科學家的集體證明。

腸道,是我們能看見、也能掌控的風暴前線

帕金森、腸道菌和化學毒素之間的連結,不再只是學術上的推論,而是一場正在我們身體內部上演的風暴。而唯一能看見這場風暴、預測這場風暴、甚至終結這場風暴的方法,就藏在我們每天的選擇裡。

如果今天您發現自己老是便秘、情緒低落、記性變差,或者家族中有人罹患帕金森,請記得問自己:
我的腸道,是平靜的?還是早已暗潮洶湧?

參考資料:
Machine learning-based meta-analysis reveals gut microbiome alt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829-3

不想身體慢性發炎的人,看過來~
06/05/2025

不想身體慢性發炎的人,看過來~

「麵筋」是存在於小麥、大麥、黑麥中的一種蛋白質混合物,又稱為麩質和谷蛋白。在穀物中,這部分的蛋白質具有特定的名稱:小麥醇溶蛋白、大麥醇溶蛋白或黑麥醇溶蛋白。 這

27/04/2025
17/04/2025
21/03/2025

耳鳴:只有自己聽得到的神秘聲音 —慢性發炎如何重塑神經系統

夜深人靜,耳邊開始傳來一陣嗡嗡聲、電流聲,嘶嘶聲。您以為是環境音,靜下心來仔細聽,卻發現——它根本不來自外界,而是來自您自己的大腦。這種聲音,怎麼甩都甩不掉,甚至愈來愈清晰,讓人心煩意亂。

對於這種自己才聽得到的聲音,別擔心,您並不孤單。耳鳴影響全球數億人,是一種神祕且頑固的現象。長久以來,人們認為耳鳴只是耳朵出了問題,但近年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它其實和我們的大腦學習機制、慢性發炎狀態密切相關。換句話說,耳鳴不只是聽覺問題,而是大腦的「誤讀」——它誤把不存在的聲音當成真實,並深深記住,於是我們無論如何都擺脫不了它。

耳鳴是大腦「腦補」出來的聲音

我們的聽覺神經負責接收外界聲音,將訊號傳遞到大腦,讓我們「聽見」世界。但當聽覺神經受損,例如因為噪音暴露、年齡增長或其他健康因素,聽力開始下降時,大腦就像是電視訊號被切斷,會試圖「補足」缺失的聲音資訊。結果呢?大腦自作聰明地製造了一個不存在的聲音,這就是耳鳴的來源。

然而,耳鳴的真正麻煩不在於它的產生,而在於它的頑固性——一旦出現,就像被黏住的背景音,怎麼也揮之不去。這與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有關。簡單來說,大腦會根據我們的經驗來學習、適應,甚至「記住」某些資訊。當耳鳴持續存在時,大腦會學會這個聲音,並把它當成正常的一部分,導致我們無法「忘記」它。

這就像是有人天天在您耳邊提醒「這裡有聲音」,一開始您可能不理會,但時間一久,您反而會習慣,甚至開始預期它的存在。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耳鳴患者常說:「一旦開始注意耳鳴,它就變得更大聲。」

慢性發炎:耳鳴的隱形「火上加油者」

如果耳鳴只是大腦「自學」的結果,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比較嚴重?為什麼有些人的耳鳴特別持久,甚至影響睡眠和情緒?科學家發現,慢性發炎可能是關鍵。

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時,免疫系統會釋放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與白介素-1β(IL-1β)等發炎因子,這些分子不只影響身體,還會影響大腦神經傳導,讓聽覺皮質變得過度活躍,進一步放大耳鳴的強度與持續時間。

更糟的是,發炎還會削弱大腦的「噪音過濾機制」。我們的大腦其實有一套天然的雜訊抑制系統,可以過濾掉不必要的聲音,例如在吵雜的咖啡廳仍能專注於對話。但當慢性發炎影響到這個系統時,大腦無法忽略耳鳴,反而變得更加清晰、更加惱人。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慢性疾病的人,耳鳴的風險更高——這些疾病都與慢性發炎有關,影響內耳血流與神經傳導,最終導致耳鳴惡化。

大腦學得來的,能不能「學回去」?

如果耳鳴是大腦誤讀的結果,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讓大腦「重新學習」,忘記這個聲音?答案是可以。

聲音治療:用新聲音取代舊聲音

研究發現,柔和的背景音(如白噪音、自然聲)可以幫助大腦「重新校準」,讓它習慣於更豐富的聲音環境,而不再聚焦於耳鳴。例如,讓自己處在有輕微環境音的地方,或是睡覺時播放自然音效,都能幫助大腦慢慢忽略耳鳴,甚至完全不再注意它。

認知行為療法(CBT)與正念訓練:放過自己,耳鳴就變小聲

焦慮與壓力會放大耳鳴的存在感。當我們「怕它變大聲」,大腦就會把它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導致耳鳴愈來愈惱人。研究發現,當我們不再恐懼耳鳴時,反而更容易習慣它,甚至感覺它變小聲了。這是一種心理與生理的互動模式。

抗發炎飲食與運動:降低身體的慢性發炎

既然慢性發炎會讓耳鳴惡化,那麼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降低發炎,就有助於減輕耳鳴。

• 多吃抗發炎食物: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魚)、薑黃素(Curcumin)、綠茶、多酚類食物(如藍莓)。
• 少吃高糖、高油、高加工食品,避免促進身體發炎反應。
• 規律運動(如快走、瑜伽)促進內耳血液循環,幫助大腦調整耳鳴感知。

耳鳴不是絕症,關鍵在於與大腦「和解」

長久以來,我們總覺得耳鳴是一種無解的疾病,但現在的研究告訴我們,它其實是一場大腦與身體的對話。耳鳴不只是耳朵的問題,而是大腦如何學習、適應,甚至如何「誤讀」聲音的結果。

我們可以選擇繼續讓大腦專注於這個錯誤的聲音,或是透過科學的方法,重新訓練它,讓耳鳴變成生活中的背景音,最終被遺忘。

耳鳴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但時間站在我們這邊——因為大腦的學習能力永遠不會停止。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它走向真正的寧靜。

10/03/2025

睡覺皇帝大 --熬夜如何引爆身體慢性發炎,科學家用數字說明

身為醫師,經常提醒大家熬夜對健康不好,只是光是道德勸說不夠具體。最新科學研究正好提供了更直接的證據幫我說明——熬夜不僅讓人疲累,還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衡,使身體進入慢性發炎狀態,大幅提升疾病風險!

熬夜真的沒關係?免疫系統不這麼認為

「熬夜一下沒差啦,明天補眠就好了!」、「睡多睡少不是基因決定的嗎?有些人天生就不需要太多睡眠吧?」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

發表在2025 期刊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的研究揭示,只要熬夜一天,血液裡關鍵的免疫細胞就會失控,促使全身性慢性發炎,進一步影響代謝、心血管健康、免疫功能,甚至大腦認知能力。這不是你覺得累不累的問題,而是看不見的長期影響。

熬夜如何讓免疫系統「走火」?

我們的免疫系統負責監測體內的狀況,一旦偵測到威脅,身體就會啟動發炎反應,釋放發炎因子來對抗病原體。但如果這個系統失衡,身體就會進入「慢性發炎」的狀態,不斷攻擊自己,而熬夜正是引爆這種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次的研究發現,熬夜會讓血液裡的「非傳統型單核球」(NCMs, CD14lowCD16+)暴增。這種免疫細胞專門負責巡邏並啟動發炎反應,當它們的數量飆升,就代表身體正處於發炎狀態。

科學家進行了「24小時不睡挑戰」,結果發現,只要熬夜一天,非傳統型單核球 的數量立刻上升,身體馬上進入發炎模式。這不是你自己「感覺」得到的影響,而是血液數據精確測量出來的變化。

換句話說,熬夜不只是累,而是讓免疫系統失控,開始「攻擊」身體。

慢性發炎有什麼影響?別等到疾病找上門才後悔!

發炎本來是免疫系統的防禦機制,但當發炎變成「常駐狀態」,問題就來了。長期慢性發炎會影響全身器官,讓疾病提早發生,甚至加速老化!

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會讓血管內壁受損,加速動脈硬化,增加高血壓、心臟病、中風風險。

代謝異常:發炎因子會干擾胰島素作用,導致血糖異常,增加糖尿病風險,還會影響脂肪代謝,讓人更容易發胖。

免疫力下降: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免疫系統會變得「麻痺」,導致身體更容易感染病毒,甚至影響疫苗效力。

認知功能退化:慢性發炎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密切相關,會加速腦細胞退化,影響記憶力與專注力。

提早老化:研究顯示,慢性發炎會促使細胞老化,讓皮膚失去彈性,骨骼與肌肉退化,讓身體機能比實際年齡更快衰老。

這些影響,可能現在沒感覺,但等到身體出狀況時,已經回不去了

熬夜 vs. 肥胖,哪個對身體傷害更大?

過去我們認為「肥胖」才是慢性發炎的主因,但這項研究顛覆了這個想法——熬夜的影響,可能比體重更可怕!

研究人員分析了237位受試者,根據 BMI 分成正常體重、過重、肥胖三組,並用高精度的睡眠監測儀追蹤他們的睡眠狀況。結果發現:

• 肥胖者的慢性發炎指標較高,但睡眠品質差的人,發炎指數幾乎一樣高
• 即使體重正常,只要睡眠不足,發炎指標一樣飆升,身體處於高風險狀態

換句話說,熬夜對身體的影響,並不亞於體重過重!就算你是瘦子,只要睡不好,身體發炎狀態跟肥胖者一樣,甚至更糟。

補眠有用嗎?科學家的答案很現實

很多人會說:「沒關係,我週末補眠就好了!」但事實上,睡眠品質比睡眠時間更重要,如果你平日長期熬夜,到了週末再補,發炎狀態仍然無法完全恢復。這就像信用卡欠款,你可以短期內還一部分,但長期下來,累積的負債只會越來越大。

總結一下,要如何更具體的對「慣犯」說明熬夜對健康的壞處呢 ?

「熬夜是最常見且危害健康的習慣之一。最新研究證實,熬夜不僅讓人疲累,還會使免疫系統失控,誘發慢性發炎,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的風險。另外,熬夜也會造成人變胖」

病人往往不懂我們為什麼有時候建議你接受西醫手術,有的又不建議;就像我們有時候建議病人吃中藥的同時吃西藥,有時候又說西藥可以停了,吃中藥比較快好。總而言之,因人而異,我們願意用心提供完整的建議,從某個角度來看,如果你等了前面一個病人半小時,而...
09/03/2025

病人往往不懂我們為什麼有時候建議你接受西醫手術,有的又不建議;就像我們有時候建議病人吃中藥的同時吃西藥,有時候又說西藥可以停了,吃中藥比較快好。

總而言之,因人而異,我們願意用心提供完整的建議,從某個角度來看,如果你等了前面一個病人半小時,而你一分鐘搞定,也許可以感到慶幸。😄

《相信人體偉大的自癒力》

上一篇我提到MIT神經外科醫師Goobie對於治療成果失望而離職。讓我想起天下文化出版的這本書「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練」。

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阿圖葛文德醫師,此書英文叫「Complication 」,直譯應該叫「併發症」。作者說:「醫學沒有那麼完美,也沒有那麼神奇。病人抱持過多的期待常要失望,因為即使是最簡單的手術,也不能保證病人術後一定會好。」

沒錯,但病家並不瞭解,常對手術抱持不切實際及一廂情願的想法,外科醫師不僅不該因利益推波助瀾陷病人於險境,反而該堅持立場,不必開刀的要說服病人不要手術。

前台大朱樹勳教授稱讚神經外科黃勝堅醫師是好榜樣,他立場堅定很少讓步,總是勸退病人能不開刀儘量不開。他說:「愈早跟病人解釋手術風險,提供的資訊愈豐富,病人通常會打退堂鼓。」黃勝堅醫師經常拿自己的「腰椎滑脫」來規勸病人,雖然下背疼痛影響走路,但他從來不想開刀,而且照常打網球。「手術若不具有急迫性,可以與它共存,試著去忍受它。」

像黃醫師這種自己不開刀也勸病人不要開刀的少之有少。大多數外科醫師是力勸病人開刀,但自己有問題時卻變鴕鳥。

德國一項調查發現多數外科醫師都不想接受手術,83%醫師認為治療椎間盤突出或慢性背痛,手術是多餘的。其他疼痛的髖關節壞死疾病,74%醫師也不開刀;64%醫師不修補受傷韌帶;57%拒絕網球肘手術。這些外科醫師寧可相信「憑藉自已與自然的康復方式,才是上策。」(朱樹勳, 2008)

台語說「死道友不可死貧道」,外科醫師天天開刀當然比別人更深切體會手術的利弊得失,這就是為什麼幫人開近視手術的眼科醫師自己卻戴著眼鏡的道理。

許多手術是必要的,是救命的,這些手術一定要做。但有些手術稱為elective surgery(一般翻譯為自願選擇的手術)如整形,抽脂,減肥縮胃,含多數脊椎手術等。

正如Goobie 所說,有些他約好要開刀的病人竟然自己好了,其實那是因為人體自己偉大的自癒力。

像嚴重的椎間盤突出,統計一年後竟然有50%完全自動吸收了,82%明顯縮小(el Barzouhi A, 2013)(圖)因此有近8成病人因自癒力而不必血光之災了。

各位要相信自己的自癒力,不必完全依賴藥物手術。

#追蹤簡醫師,獲得有趣有用醫學知識

林醫師也愛熬夜~真是不好!讓我們互相勉勵吧!
05/03/2025

林醫師也愛熬夜~真是不好!
讓我們互相勉勵吧!

《熬夜,你熬的不是夜》

-你熬掉是自己生命,而你不知道

你或許不抽菸、不喝酒,注重飲食健康,但只要熬夜,你的身體仍在加速崩潰。

現代人習慣晚睡,然而,熬夜的代價遠比你想像得更可怕!

https://ent.ltn.com.tw/amp/news/breakingnews/4966443

記者問:熬夜如何損害健康?

我整理一下參考資料

#你熬掉父母給予的健康身體

A. 熬夜不是本事,而是在燃燒生命!你還敢忽視嗎?

現代人習慣晚睡,但你知道嗎?每一次熬夜,都是在加速身體機能的崩潰,甚至可能為未來埋下嚴重的健康隱患

B. 8 大熬夜惡果,看看你中了幾個?

1. 體重失控,發胖無法逆轉
熬夜,會影響體內何爾蒙分泌,使你感到異常飢餓,導致暴飲暴食,特別是高熱量的宵夜。

然而,夜間身體代謝率下降,攝入的熱量無法有效消耗,脂肪更容易囤積在腰腹,讓人變成易胖體質,減肥也變得更加困難。

2. 免疫系統崩潰,疾病找上門
連續三天睡眠不足,身體的免疫細胞活性便會下降 70%。

這意味著你的防禦機制變弱,更容易感冒、生病,甚至腸胃功能失調。

長期熬夜者還可能出現慢性發炎,讓身體長時間處於亞健康狀態。

3. 皮膚狀況惡化,顏值急劇下降
熬夜,導致膠原蛋白加速流失,使肌膚變得暗沉、鬆弛,黑眼圈、細紋、痘痘等問題接踵而至。

即使使用昂貴的護膚品,效果也難以挽救,皮膚狀況一去不復返,讓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顯老態。

4. 心血管健康亮紅燈
夜晚,是心臟修復的關鍵時刻,但熬夜會導致心臟持續超負荷運作,增加血壓、心率不穩的風險。

統計顯示,35 歲以下的猝死案例中,超過 80% ,都與長期睡眠不足有關。你別等到身體發出警告,才後悔!

5. 大腦功能衰退,記憶力下降
長時間熬夜,會影響大腦神經傳遞,使人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甚至「話到嘴邊卻想不起來」。

研究顯示,經常熬夜者的腦細胞死亡速度是正常人的 2 倍,35 歲時,也許你已經可能已擁有 60 歲的腦力。

6. 癌症風險上升
褪黑激素,是人體的天然抗癌物質,但熬夜會抑制其分泌,導致乳癌、大腸癌等風險上升。

研究發現,長期熬夜者的癌症發病率比早睡者高出 40%,可見熬夜不僅影響當下健康,還可能對未來埋下致命隱患。

7. 消化系統受損,胃病纏身
肝臟與腸胃,在夜間進行修復與排毒,但熬夜打亂這一過程,使得胃酸分泌失調,容易引發胃潰瘍、消化不良等問題。

許多長期熬夜者都有胃痛、腹脹的困擾,嚴重時甚至可能演變為慢性胃病。

8. 情緒波動大,易怒焦慮
睡眠不足,會讓大腦的情緒調節中樞過度活躍,使人變得焦慮、暴躁,甚至增加憂鬱症的風險。

長期熬夜的人,通常也會影響人際關係,容易與家人、朋友發生衝突,導致社交壓力加劇。

C. 那麼,你該如何擺脫熬夜習慣?

1. 遠離手機,營造助眠環境
•睡前 2 小時,關閉電子設備:手機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影響入睡,建議提前關機或開啟護眼模式

•臥室改造:使用暖色燈光,選擇遮光窗簾,保持室溫在 20-22°C,有助於快速入睡。

2. 調整飲食,建立生理時鐘
•19:00 後避免進食高熱量宵夜,以免影響消化和睡眠品質。

•睡前喝溫牛奶或吃些櫻桃,可幫助補充褪黑激素,提升睡眠質量。

3. 培養固定的睡前習慣
•21:00 後開始放鬆活動:可以泡腳(40°C 溫水 + 生薑片)、聆聽輕音樂或白噪音,幫助大腦進入休息狀態。

•肌肉放鬆訓練:躺在床上,從腳趾到頭部逐步緊繃-放鬆,重複 3 次,有助於減少焦慮感,提高入睡速度。

4. 科學補眠,避免週末狂補覺
•熬夜後的修復策略:白天每工作 45 分鐘,可短暫閉眼深呼吸 3 分鐘,減少疲勞累積。

•避免週末一次補太多睡眠:建議最多補 1.5 小時,以免打亂生理時鐘,影響下一週的作息。

從今晚開始,你讓自己好好睡一覺吧!

D. 最後叮嚀
每一次熬夜,都是在消耗生命的本錢。或許現在你感覺不到影響,但當健康出現警訊時,後悔已經來不及。

#不要等到生重病,才問:「為什麼是我?」
如果你用了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慢慢熬掉生命健康,又怎麼會,不是你?

從今天開始,把手機遠離床邊,調整作息,讓自己從透支生命的狀態,回到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你,願意為:
-自己的健康做出不熬夜改變嗎?

114/3/1起,門診表更改如下:
28/02/2025

114/3/1起,門診表更改如下:

Address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2:00
18:00 - 20:30
Tuesday 09:00 - 12:00
18:00 - 20:30
Wednesday 14:30 - 17:30
18:00 - 20:30
Thursday 09:00 - 12:00
Friday 09:00 - 12:00
14:30 - 20:30
Saturday 09:00 - 12:00
14:30 - 20:30

Telephone

+88635250905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惠生中醫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ortcuts

  • Address
  • Telephone
  • Opening Hours
  • Alerts
  • Claim ownership or report listing
  • Want your practice to be the top-listed Clinic?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