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身心診所

安立身心診所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安立身心診所, Mental Health Service, 竹北市莊敬北路78號, Hsinchu.

15/09/2025

心靈減負指南:讓你內心平靜而幸福的20件小事

在物質豐盈卻精神貧瘠的當代社會,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培育內心的平靜。現代科學證實,持續的心理壓力,不僅會蠶食我們的生活質量,更會損害大腦結構、削弱免疫防禦,甚至加速細胞老化。

真正的平靜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一種能夠在喧囂中保持覺知、在挑戰面前依然從容的內在定力。它讓我們既能全情投入生活,又不會被外界紛擾所困。

本期推文,分享20個經過反覆驗證的日常實踐,將循序漸進地引導你重建思維習慣,增強心理韌性,最終獲得那份超越外在環境的、持久的內在安寧與滿足感。正如詩人泰戈爾所言:「寧靜在本質上不是空洞的,而是完美的平衡。」

01 用簡單的儀式開始穩定自己

當生活像過山車般起伏不定時,簡單的日常儀式能成為你的情感錨點。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重複性的儀式行為,可以降低皮質醇水平,幫助大腦建立安全感。
整理床鋪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動作,卻能給一天帶來秩序感的開端;
給植物澆水是與生命建立連結的靜心時刻;
清洗餐具則是培養當下覺知的絕佳練習。
這些儀式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們觸發了大腦的「完成迴路」。
每完成一個小儀式,大腦就會釋放少量多巴胺,這種正向的增強讓我們逐漸建立起情緒調節的能力。
建議從每天選擇一個固定的小儀式開始,例如早晨讀幾章BIBLE,或做杯咖啡,或晚飯前點上香氛蠟燭,或臨睡前做個默禱,持續三週後你會明顯感受到內心的穩定感增強。

02 開始過濾生活中的噪音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要處理相當於古人一年接收的資訊量。
心理學研究發現,持續的資訊過載,會導致決策疲勞和慢性壓力。
你需要建立自己的「資訊篩選系統」:
取消追蹤那些只會引發焦慮的社群媒體帳號;
設定每天固定的新聞檢視時間;
在手機上設定免打擾時段。
最關鍵的轉變是學習區分「響亮的聲音」和「真實的聲音」。
前者往往是為了吸引注意力而存在,後者才是對你有實質價值的內容。
可以做一個實驗:
記錄一週內哪些訊息來源真正提升了你的認知或情緒,然後據此調整你的資訊攝取結構。
記住,你專注什麼,就會成為什麼。

03 開始為自己的健康做出選擇

健康不是某天突然達成的狀態,而是無數個小選擇累積的結果。
行為經濟學研究表明,環境設計對健康選擇的影響超乎想像。
試著做這些微調:
把水果放在辦公桌視線範圍內;
用較小的藍色餐盤盛放食物,研究顯示藍色能自然抑制食慾;
在手機設定每小時的起身提醒。
更聰明的做法是建立「如果-那麼」計畫:
如果早上醒來,那麼先喝一杯溫水;
如果感到工作壓力大,那麼做三次深呼吸;
如果晚上看電視,那麼同時做些伸展運動。
這些小選擇看似微不足道,但哈佛大學長期追蹤研究顯示,持續的健康微習慣能讓慢性病風險降低40%。

04 開始讓時間更有生產力

我們常誤將忙碌等同於高效,但神經科學研究顯示,持續的多工處理會使工作效率降低40%。
真正的生產力體現在成果而非活動量。
建議每天早晨花10分鐘做「目標-任務」配對:
列出當天必須完成的三個核心任務,確保它們直接關聯你的長期目標。
試試「時間區塊工作法」:
將工作日分成90分鐘的工作區塊,每個工作區塊專注於單一任務,之後休息20分鐘。
這種工作節奏符合人類的天然注意力週期。
每週結束時,不要問自己「這週忙不忙」,而要問「這週我推動了哪些重要事項的進展」。
記住,搖馬總在動,但從未前進。

05 開始用微習慣塑造未來

倫敦大學研究發現,每天15分鐘的專注行動,持續兩個月就能形成穩定習慣並看到顯著改變。
關鍵在於將大目標分解為「一口大小」的步驟:
想寫書?每天寫200字;
想健身?每天做7分鐘家庭訓練;
想學習新技能?每天聽15分鐘相關Podcast。
建立「微習慣追蹤系統」:
在日曆上標記每天的完成情況,形成視覺化的進步鏈。
當動力不足時,運用「五分鐘法則」:
告訴自己只做五分鐘,往往開始後就會繼續下去。
記住,15分鐘的每日投資,一年下來就是91小時的專注投入,足以在任何領域達到相當水準。

06 開始用追求代替逃避

正向心理學實驗顯示,專注於「追求目標」而非「避免問題」的人群幸福度高47%。
將你的語言框架從消極轉為積極:
把“不要遲到”改為“提前5分鐘到達”;
用“培養健康習慣”替換“戒掉垃圾食品”;
將“停止拖延”轉化為“立即開始第一個小步驟”。
建立你的「趨近清單」:
列出你想增加而非減少的事物。
例如:更多晨間閱讀、更多真誠對話、更多大自然接觸。
每週檢查清單進展,你會發現積極追求的事物自然擠佔了消極事物的空間。
正如光照進來,黑暗自然消失。

07 開始做正確的事情即使這是困難模式

史丹佛大學意志力研究發現,人們每天平均要面對227個關於食物、金錢、工作和人際關係的選擇,其中大多數都在考驗我們做正確事情的能力。
建立「道德備忘錄」:
列出你的核心價值觀,在面臨困難選擇時參考。
問自己:「這個決定會讓明天的我感謝今天的我嗎?」
實踐「十分鐘法則」:當面臨誘惑時,給自己十分鐘冷靜期,通常衝動會消退。
對於重大決定,採用「10-10-10思考法」:這個選擇在10分鐘後、10個月後、10年後分別會帶來什麼影響?
記住,容易的路往往越走越難,難走的路反而越走越輕鬆。

08 開始與自己比較,而不是與他人

在社群媒體時代,我們平均每天會進行7次不自覺的社會比較。
哈佛幸福研究發現,過度比較會使幸福感降低32%。
建立「個人成長儀錶板」:
記錄你在各領域的進步曲線,而非與他人的橫斷面對比。
每週問自己:「比起上週,我在哪些方面有所成長?」
實踐「反向社群媒體日」:
一天不瀏覽他人動態,專注記錄自己的小成就。
建立「自我對話清單」:
寫下你希望五年前的自己知道的事情,這能清楚地顯示你已經走了多遠。
記住,花園裡的玫瑰,不會因為旁邊的向日葵更高就停止綻放。

09 開始對看法不同的人更寬容

神經科學研究顯示,接觸不同觀點能增強大腦前額葉皮質的活躍度,這是負責複雜思考和同理心的區域。
實踐「三個為什麼」法則:當遇到不同意見時,連續問三個「為什麼」,往往能發現共同的基礎價值。
建立「異見者日誌」:記錄那些改變你想法的對話,分析是什麼打動了你。
每月安排一次「觀點冒險」:主動接觸一個與你世界觀不同的人,抱著學習而非說服的態度交流。
記住,智慧不在於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而是接受別人看到的,而你尚未看到的部分。

10 學會優雅讓步在關係中掌握「暫停」的藝術

人際關係研究顯示,70%的日常衝突都源自於,我們執著於證明自己「正確」,而非維繫關係和諧。
心理學實驗證實,在衝突中先讓步的人,往往最終獲得更多尊重。
建立「情緒暫停機制」:當對話升溫時,溫和地說「我需要幾分鐘整理思緒」,這簡單的暫停能讓皮質醇水平下降30%。
培養「建設性回應」的技巧:當意見相左時,嘗試「三明治溝通法」- 先肯定對方觀點的合理部分,再表達自己的不同看法,最後尋找共同點。
記錄「智慧讓步案例」:回顧那些看似讓步實則贏得長遠利益的時刻,你會發現關係中真正的智慧往往體現在適時收手的克制。
最有力量的人不是聲量最大的,而是懂得何時保持沉默的。
就像柔道高手會藉由對手的力量取勝,人際關係中的智者懂得將對抗轉化為對話。
每一次優雅的讓步,都是在為關係銀行存入一筆豐厚的情感儲備。

11 開始用豐盛心態無私付出

神經科學研究證實,利他行為會啟動大腦的獎賞中樞,產生的愉悅感與獲得物質回報時相當。
這種「助人快感」是進化給我們的珍貴禮物。
你可以在生活中,實踐「隱形給予」:每週做一件不被發現的善事,如匿名捐贈或默默幫助同事。
建立「給予多樣性」:不僅給予金錢,還可以是時間、專業或真誠讚美。
這背後蘊含著深刻的心理學原理:給予不是消耗,而是確認和強化自我。
因為我們的資源不會因為分享而減少,反而會因為流動而產生更多光芒。
當你懷著豐盛心態付出時,其實是在強化「我擁有夠多」的正向信念,這種信念會吸引更多美好事物進入你的生活。
不確定性不是障礙,而是篩選器。
它幫助我們過濾掉那些不夠渴望的人,為真正想要的人保留機會。

12 活出你期待的世界模樣

行為心理學中的「角色效應」表明,當我們扮演某個角色時,會不自覺地調整行為與之匹配。
每天早晨問自己:「今天我想成為怎樣的力量?」然後整天以這個身分行動。
建立「影響記錄」:記下你的行為如何正面影響他人,這會強化良性循環。
實踐「鏡像測試」:睡前回顧一天,問:「如果每個人都像我今天這樣行動,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個簡單的反思能有效校準你的行為。
改變世界不必驚天動地,只需持續做正確的小事,從改變自己開始,讓善意的波紋自然擴散,這種「漣漪效應」正是改變世界最可靠的方式。

13 開始守護你的心智空間

MIT研究發現,即使放在桌上的手機,也會使工作效率降低20%。
這種「注意力洩漏」現象,正在無聲地消耗現代人的心智資源。
要重建深度專注能力,可以從建立「專注啟動儀式」開始。
環境準備:整理工作檯面,創造整齊的實體空間;感官提示:以特定香氣或背景音樂作為專注訊號;裝置管理:將手機移至視線之外,開啟勿擾模式。
同時,可以實踐「單任務時間區塊」:設定25分鐘專註一個任務,期間不做任何其他事。
還可以創建「注意力恢復區」:在家中設置一個無電子設備的角落,專門用於深度思考或真實交流。
在這個分心的時代,專注力是最稀缺的資源,保護它就是在保護你的心智健康。
正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說:「你的注意力在哪裡,你的生命就在哪裡。」透過系統性地訓練專注力,我們才能在這個充滿幹擾的世界中,保持思考的清晰與心靈的平靜。

14 開始用你的行動表達愛

關係研究表明,行動比言語更能傳遞愛的深度。
要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可以從繪製「小行動清單」開始。
記錄每個家人的愛的語言,如肯定的言語、服務行為等,據此設計專屬行動。
實踐「五分鐘關懷」:每天花五分鐘為家人做件小事,如按摩肩膀或準備喜歡的零食。
試試「年度成長紀錄」:為每位家人記錄他們一年的成長和美好時刻,年末作為特別禮物。
記住,愛不是偶爾的盛大表演,而是日復一日的微小積累。
就像珊瑚蟲用微不足道的分泌物,建構起壯觀的礁盤,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關愛,終將累積成堅不可摧的情感基石。

15 開始培養感恩的視角

正向心理學研究顯示,定期進行感恩練習,能在大腦形成新的神經通路,三週內可將幸福感提升25%。
試試「深度感恩法」:不只是簡單列出感謝事項,而是細細品味每個祝福帶來的感受。
例如那杯清晨咖啡的溫暖,同事隨手幫忙的善意,甚至地鐵上陌生人讓座的小舉動。
特別推薦「陰影感恩練習」:在遇到挫折時,不僅尋找「這件事教會我什麼」,更要體會「這個過程讓我更懂得珍惜什麼」。
例如工作受挫時,感謝它讓你意識到自己的抗壓性;關係衝突時,感謝它凸顯了溝通的重要性等。
真正的感恩不是對生命的盲目樂觀,而是一種深刻的認知:即使在不完美的現實中,依然存在著值得珍惜的禮物。

16 開始用語言重構你的世界

神經語言學研究表明,我們使用的語言會直接影響大腦的感知模式。
當說出「不得不」時,大腦會啟動壓力反應區;而改用「我選擇」時,則會啟動前額葉的決策中樞。
實踐「表達升級」技巧:將「這個計畫太難了」,轉化為「這個計畫能拓展我的能力邊界」;把「又要加班」,重新表述為「今晚可以專注處理重要事項」; 「為什麼總是我」調整為,「這是一個展現我價值的機會」。
創建「語言能量日記」,每天記錄三個負面表達,並為其找到更有建設性的替代說法。
進階練習是「沉默觀察者訓練」:每當抱怨衝動出現時,先停頓10秒,想像自己是一位睿智的旁觀者,會如何重新詮釋這個情境。
每個抱怨背後都藏著一個未被滿足的期待。
發現它,你就找到了成長的契機。
語言不僅是表達工具,更是重塑現實的魔法。

17 開始對新的體驗和機會持開放態度

劍橋大學創新實驗室,長達十年的追蹤研究揭示,那些對模糊情境保持開放態度的人,其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比其他人高出63%。
要培養這種珍貴的心態特質,可以從「漸進式冒險計畫」開始。
每週做一件輕微不適但有益的事,例如嘗試新餐廳、學習陌生領域的知識等。
建立「新奇檔案」,記錄每次新體驗帶來的收穫和驚喜等。
在這個變化加速的時代,適應力已成為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正如探險家所知:最美的風景,往往藏在標有「此處危險」的地圖邊緣。
當我們學會對生活說「為什麼不試試」,那些原以為的邊界就會變成新的起點。
這種開放心態不是天真樂觀,而是一種深刻的智慧,明白成長永遠發生在熟悉與陌生的交界地帶。

18 開始釋放心靈不再為小煩惱所困擾

神經科學研究揭示,情緒顆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高的人,擁有更強的心理適應力。
他們能準確區分「煩躁」「沮喪」「失望」等細微差別,這種精準辨識使情緒調節效率提升50%。
建議製作「情緒調色盤」:收集30個精準的情緒詞彙,如「慫然」「焦灼」「雀躍」,培養細膩的情緒感知力。
實踐「情緒溯源練習」:當煩擾出現時,給自己5分鐘進行心靈考古。
表層感受:此刻的情緒是什麼?
觸發事件:最初是什麼引發了這種感受?
深層需求:這個情緒在提醒我什麼未被滿足的需求?
建立「煩惱權重評估系統」:將日常困擾依1-10級分類。只對7+級投入大量精力。
記住,不讓小煩惱佔據心理空間,就像不在行李箱裡裝石頭。
每次成功釋放小煩惱,都是在為重要事物騰出綻放的空間。

19 開始在困境中覺醒將挑戰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賓州大學的研究,揭示了一個深刻洞見:那些將生活困境視為隱形教室的人,往往展現出超乎尋常的心理韌性。
他們的大腦會主動分泌更多神經營養因子,使認知靈活性提升40%,這讓他們能夠:從挫折中提取有價值的經驗;將障礙重新定義為成長契機;在壓力環境下保持創造性思維。
建議建立你的「成長轉換器」:每日進行「鑽石思維訓練」:想像每個困難都在打磨你的內在光芒。
建立「逆境日誌」:記錄挑戰如何塑造了更好的你。
設計「能力成長樹」:以視覺化方式呈現每次突破帶來的新技能。
人生最珍貴的智慧,往往來自那些原本讓我們痛苦的經驗。
有問題不是失敗的標誌,而是參與遊戲的證明,沒有問題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問題。

20 多注意你能控制的事

古老的斯多葛智慧與現代心理學研究,共同揭示了一個深刻真理:人生的平靜源自於清晰區分可控制與不可控的邊界。
每天清晨,花幾分鐘梳理當天可能面對的事項,將它們分為三類:完全取決於自己的選擇、能夠部分影響的結果、完全不在掌控範圍內的事情。
這種簡單的分類練習,能讓我們的精力分配更明智。
建立「影響範圍日記」是個值得培養的習慣。
每晚記錄當天實際產生影響的行動和決定,觀察自己真正能夠改變的範圍。
隨著時間推移,你會驚訝地發現,那些曾經讓你徹夜難眠的擔憂,大多屬於不可控領域。
而當你把能量集中在可控範圍內時,生活反而呈現出令人驚喜的流暢感。
真正的成熟不在於試圖掌控一切,而是培養兩種並行不悖的能力:對可控之事全力以赴的勇氣,對不可控之事坦然接納的智慧。
就像園丁深諳季節的規律,既不會在冬天強求花開,也不會在春天疏於耕耘。
這種清醒的認知,正是內心從容的泉源。

20件小事就像20粒種子,播撒在日常生活的土壤裡。
它們不需要你大刀闊斧地改變生活,只需在晨起時的一個念頭,睡前的一次回顧,或是忙碌間隙的片刻覺知。
因為心靈的改變遵循複利法則,那些看似微小的堅持,終將在時間的魔法下,成長為內心寧靜的參天大樹。
從現在開始,挑選幾件最能觸動你的事開始實踐吧!
當你開始行動的那一刻,改變就已經發生。
願你在紛擾世界中,始終保有一方寧靜的心田。

⚛️ 推薦好書|智慧湧現:不完備的對稱
📕 AI時代的關鍵能力:現在改變過去的重塑力
📕 https://ppt.cc/fjsGzx

本文源自網路

05/09/2025

婚姻的真相:它是江湖,不是港灣

婚姻是江湖,不是港灣

即使再親密的關係
我們都必須要看清一個真相
關於自己的成長和功課
與他人無關

如果我問:人為什麼要結婚?

很多人給我的回答會是:希望能找個人相互支持,相互陪伴,共同生活。

在他們最初的想像裡,婚姻就是找一個愛自己的人,找一個能給自己安慰、支持、認可、幫助的人。

婚姻最大的意義,就是拓寬自己的邊界。

因為有了伴侶,自己的人生彷彿有了某種依靠。

然而並不是誰都這麼幸運的,或者說,誰都不會這麼幸運。

因為每個人的婚姻,都會在不同的時刻,經歷著不同面積的孤獨、無助和絕望。

這種無助就是:

你好希望他能理解你,可是他卻一直否定你;
你好希望他能幫助你,可是他就是冷漠的看著你;
你好希望他能支持你,可是他就是控制你;
你好希望他能站在你這邊,可是他就是站在了你的對立面。

以至於,你會分不清楚他到底是你找的伴侶,還是猴子派來的逗比,還是敵人派來的臥底。

這些人會對婚姻有一個理想化的期待:
認為“正常的”婚姻就應該是這樣的,就應該是那樣的。

當現實的婚姻不符合期待時,他們就會體驗到孤獨和無助了。

婚姻中的痛苦就來自於: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認知和現實的差異。

其實這不僅是婚姻中的痛苦,整個人生的痛苦都是因此產生的。

婚姻中有一個很基本,但卻經常被忽視,也不願意被接受的,第一個事實就是:
夫妻關係之間是有界限的,
有時候你們就是兩個沒有關係的陌生人。

這個界限就是:
即使你跟一個人結婚後很親密,有些事情你也只能自己去面對,對方沒有辦法幫你,也不會幫你。

有些時候你們就是完全獨立的兩個人,他跟你是完全不同世界裡的人,不是一個梯隊的人,不是一個戰壕裡的人。

有時候他就是一個陌生人,一個與你毫不相干的人,能看著你在困難裡掙扎卻事不關己的人。

這就是婚姻底層基本的獨立。

你們沒有辦法在所有的時候、所有的事情上都共生、都一致、都是一個整體。

你們有時候就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

因此,你要學會接受在婚姻中有一些無助。

在那些無助的時刻裡,你的伴侶會眼睜睜的看著你,不會給你任何的幫助。

那時候你會想到離婚,因為一個人的時候沒有幫助,也比看著一個人不幫你,更好受一點。

不要以為結婚了,就有了一個人能托住你所有的底了,這不現實。

對方能給你託一點底,這就是一個好的婚姻。

你會覺得無助,是因為你抗拒這樣的事實。

你幻想著他還是跟你成為一個整體,能知你的榮辱冷暖。

所以你每次無助,都需要去面對這樣一個功課:
有時候你就是一個人,而他與你無關。

你會認為:他是陌生人也好啊,起碼他不要傷害我。不要去要求我、打擊我、否定我、阻礙我、控制我。

不幫忙就算了,但是不要拖我的後腿。

很遺憾,你必須得知道,婚姻中第二個不太好的事實就是:
婚姻是支持和傷害的結合體。

不要覺得婚姻完全就是相互支持,婚姻同時也是相互傷害的。

如果婚姻整體上帶來的支持大於傷害,那就是一個好婚姻了。

他不僅會冷眼旁觀,有時候他還會踩你一腳,打擊報復,成為你的阻礙,讓你覺得更加的無助。

同在一張嘴裡的牙齒和舌頭,本來是一個整體,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時候能發揮很大的作用;但彼此之間也會經常有摩擦和衝突,互不相讓。

更何況是一個家庭裡的兩個人呢。

雖然我們渴望美好,但你得去接納: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美好。

好的鮮花通常是牛糞裡長出來的,美麗的鮮花通常會帶刺,更美麗的鮮花兩天就會枯萎。

美好的客體上,總有壞的存在。

你有多幻想著婚姻中的另外一半是全好的,你就有多難接納他有壞的那一面;
你有多享受他給你帶來的支持和幫助,你就得多大的去承受他帶來的阻礙和限制。

這些都是你自己需要去面對的一個功課。

都說婚姻是修煉場,那些傷害都是修煉你的地方。

婚姻是人組成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

婚姻就是江湖,不是港灣。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愛恨情仇。
因此婚姻不僅有愛,也有仇。

你要學會整體的看待婚姻,
而不是非好即壞。

你當然不必非要留在婚姻裡。
如果婚姻是全壞的,你早就離開了。

如果你覺得托那點底不值得、給那點好處太少,而維繫的代價太大、收到傷害的風險太高,你也可以選擇放棄婚姻。

但如果你選擇繼續待在婚姻裡,你就要少一點抱怨,多去做屬於你那部分的功課。

你要知道的是:
婚姻不是一個完全托底的地方,對方能給你託一點底,那就是一個好婚姻了。

婚姻不是一個完全支持你的地方,對方帶給你的支持大於傷害,那就是一個好婚姻了。

婚姻中無法滿足你的部分,正是你需要獨立的地方。

婚姻拯救不了你的地方,正是需要你一步步、一點點學習自己完成的地方。

婚姻中就是會有孤獨、無助、絕望,那才是你成長的縫隙。

畢竟婚姻是兩個成年人的遊戲,不是嬰兒的襁褓,沒有人會給你完美的照顧。

完美的婚姻不僅不存在,還會成為你逃避的場所,喪失掉面對困難的決心和能力。

放棄對婚姻理想化的想像,才是你解脫的開始。

放棄過多寄託在他人身上的希望,才是你成為自己的開始。

感謝每個無助,它們在提醒你:醒醒吧,這裡有個功課需要你自己面對。

⚛️ 推薦好書:
📕 智慧湧現:不完備的對稱
📕 AI時代的關鍵能力:現在改變過去的重塑力
📕 https://ppt.cc/fjsGzx
📗 量子力學與混沌理論的人生十二堂課
📗 https://ppt.cc/fP7Ewx

作者叢非從
ID:congnotcong
本文源自網路。

06/08/2025

推薦給大家,一種人性的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方式:薩提爾模式

31/07/2025

8/23-24 「愛與自由~家庭探源自我成長工作坊」
家庭是個人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學習場所,學習以成人的眼光增加自我洞察、對他人的理解,更加主導自己、活在當下,為自己做更好的選擇。
🔥課程熱烈報名中:https://www.satir.org.tw/schedule/542zhong

👉️歡迎有興趣的夥伴踴躍報名
1. 想要突破舊模式,深度認識自己,自我成長者。
2. 想更了解他人,建立積極健康關係,提昇陪伴自己與同理他人能力者。
※ 無任何基礎心理學、薩提爾模式概念之民眾皆可參與課程 ※

「感覺」能告訴我們,那件事對我們有多重要!—卡爾.榮格
21/07/2025

「感覺」能告訴我們,那件事對我們有多重要!
—卡爾.榮格

🌱 生命的轉化與重生:與薩提爾大師共走療癒旅程薩提爾模式國際級導師 Jean McLendon是薩提爾親傳弟子,被「維吉尼亞·薩提爾全球網絡」譽為「人間國寶」的大師級人物。她能溫柔精準地看見人與人之間的動態,引導我們覺察內在需求與資源,踏上...
07/07/2025

🌱 生命的轉化與重生:與薩提爾大師共走療癒旅程

薩提爾模式國際級導師 Jean McLendon是薩提爾親傳弟子,被「維吉尼亞·薩提爾全球網絡」譽為「人間國寶」的大師級人物。她能溫柔精準地看見人與人之間的動態,引導我們覺察內在需求與資源,踏上轉化與成長的旅程✨

Jean McLendon首次訪台,也是因為期盼能延續維吉尼亞·薩提爾及瑪莉亞·葛茉莉的心願,繼續積極推動薩提爾模式在亞洲的發展,並偕同長年跟隨她學習的Regina Ragan Taggart共同擔任導師,帶領家庭重塑主題工作坊及提供專業訓練的培育,藉此分享薩提爾模式的豐盛寶藏。
𓂃 𓈒𓏸早鳥優惠延長至7/15.ᐟ.ᐟ‪‪ 𓈒𓏸‪‪‪‪𓂃

📌薩提爾模式- 家庭重塑深度工作坊
時間:2025/09/20-09/23(六-二)​09:30-17:00,前三天17:30-19:30為小組作業時間​​
課程詳情與報名 https://www.shiuhli.org.tw/course/TP/1006

📌實務深化整合-薩提爾專業訓練
時間:2025/09/25-09/28(四-日)​09:30-17:00​​
課程簡章 https://reurl.cc/yR9epE
課程頁面 https://www.shiuhli.org.tw/course/TP/1011
-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旭立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Virginia M. Satir Center 、台灣薩提爾成長模式推展協會、如初薩提爾諮商中心

07/07/2025

今日午晚診正常看診

25/06/2025

6/23-6/27
診所年休
6/28週六,恢復正常看診

21/06/2025

被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師”,她留下兩首詩,鼓舞世人相信愛與成長

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

今天為大家分享兩首充滿深度的詩——
《反觀自照》
《當我真的有愛時》
來自美國非常有影響力的“家庭治療師”
維吉尼亞·薩提亞

維吉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1916-1988),出生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首席治療師,亦是家庭治療的先驅。被美國著名的《人類行為》(Human Behavior)雜誌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

她一生均致力於探索人與人之間,以及人類本質上的各種問題。

薩提亞說:每個人本身都是一個奇蹟,不僅不斷的在演變、成長,而且永遠有接受新事物的能量。雖然她也瞭解造成人們煩惱痛苦或遇事束手無策的原因,但她信仰的重心仍在於強調使人們充實、快樂和成功的事物。

薩提亞模式倍受全球心理治療工作者的推崇,她的療法極富魅力的重要原因,是她“凡事皆以人為本位,以人為關懷”的信念。她邀請所有的人參與到創造、改變的過程中,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她曾留下這樣的話語:當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希望你們慶祝我曾經踏足這個世界,而不是為我的離開感到傷感。

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薩提亞的兩首詩,從這些話語中,一起體會她對於人的本質以及愛的思考,感受她慈悲而寬容的靈魂彷彿在透過文字,抱持著每一個碰觸這些詩文的人。

01
《反觀自照》

我看見你的冷漠
卻想去溫暖這個冷漠
我看到
其實我還沒接納你的冷漠

我看見你的痛苦
卻想去結束這個痛苦
我看到
其實我並沒有陪伴你的痛苦

我看見你的自私
卻去評判你的自私
我看到
其實真正湧動的是我的自私

我看見你的憤怒
卻想躲開你的憤怒
我看到
其實我沒有允許你可以憤怒

我看見你的焦慮
卻去擔心你的焦慮
我看到
其實我已開始陷入焦慮

我看見你的無力
卻不知道要伸哪隻手來抱你
我看到
當下我也無力

我看見你的美麗
並欣賞著你的美麗
我看到
當下我也開始美麗

我看見你的善良
並喜悅著你的善良
我看到
原本我亦善良

我看見你的真實
並相信著你的真實
我看到
原本我也如此真實

我看見你的堅定
並看到相守的溫柔
我看到
我正堅定並且溫柔

我看見你的堅強
並感受著柔韌的力量
我看到
我正承接到這樣的力量

我看見你的謙卑
並感受內在的自信
我看到
我也開始低頭謙卑

我看見你的淡定
並感受到平靜的慈悲
我看到
我正在走近慈悲

我看見你的敞開
並擁抱你的敞開
我看到
其實我也正在敞開

我看見你的付出
不帶任何條件
我看到
其實我也學會將自己分享

我看見你的純粹
只是
做自己想做的事
愛自己想愛的人
走自己想走的路

痛了就哭,喜了就笑
累了就歇,好了就走

我也看到了自己
如果對於看見
只是看見
並接納所有的看見
並不想要馬上去改變

透過看見
我看見了自己

也看到
生命原本的純粹與全然

02
《當我真的有愛時》

當我真的有愛時,
我會在你說話時凝視著你。
我試圖理解你在說什麼,而不是在準備怎樣回答。
我接納你的感受,聽到你的想法,看見你的靈魂。

當我真的有愛時,
我傾聽並選擇放下防衛。
我聽見你了,並且對於對與錯不加評判。
當我沒聽懂時,我還請你澄清我沒有理解的地方。

當我真的有愛時。
我允許你深深地觸動我,即使我可能會因此而受傷。
我告訴你我的夢想、我的希望、我的受傷,以及什麼能帶給我喜悅。
我還跟你分享我在哪裡失敗了,在哪裡我覺得做的還不錯。

當我真的有愛時。
我跟你一起放聲大笑,
但有時我也會幽默地嘲弄你一番。
我會跟你談心,而不是對你訓話。

當我真的有愛時,
我會尊重你的空間,而不是強行擠入。
我會在你的界限周圍徘徊,或後退幾步,
直到你感到舒服地讓我進入為止。

我不會強迫你說出心中的秘密,
我等待,直到你自己選擇暴露它們給我。

當我真的有愛時,
我將自己的人生劇本放在一邊,讓演出告一段落,
無論好壞美醜,我只做自己就是了。
我也願意看到你的一切,無論好與壞,美麗還是醜陋。

作者丨維吉尼亞·薩提爾

♻️ 推薦新書:2025.04.29 新上市
📕 智慧湧現:不完備的對稱
📕 AI時代的關鍵能力:現在改變過去的重塑力
📕 詳細內容: https://ppt.cc/fjsGzx

本文源自網路。

18/06/2025

公告
6/19和6/20兩日早診休診
午晚診照常看診

18/06/2025

文/呂淑慧

曾經在一個青少年團體中,參與的女性志工聊到去世的母親,觸動內在而潸然淚下。當時有兩個青少年立刻別過頭去,並說道:「喔!麥擱哭啊!」​
外表看似不接納哭的行為,引起我的好奇,便請青少年聊聊他們對於哭的想法和經驗。

A少年說,面對女生的哭,他會很想安慰對方。如果是自己的女朋友,他會去抱抱他,但如果不是女友,他會不知道該怎麼去安慰,就會很尷尬。​
B少年分享,看到女生哭時會想到姊姊失戀時,也都會在房間大哭。他其實很心疼姐姐,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幫忙,會覺得不知所措。所以如果是女生朋友哭泣,他會衡量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安慰對方,如果評估自己還不夠力,就會去找更有能力的人一起去安慰對方。

在分享過後,我才發現原來那個別過臉去,說「喔!麥擱哭啊!」的行為背後,其實有著青少年想要體貼及關心他人,卻又不知如何表達的心情。在理解之後,也經驗到與青少年更多的連結與感動。

薩提爾女士說,每個人是帶著自己的身體、感官、頭腦,以及經驗、價值觀及期待…與人互動。
所以我們是依著自己的經驗,在猜測及想像別人,別人對我也是一樣。除非這些猜測和想像得到了證實,否則就會使人與人之間產生誤解,使雙方都掉入陷阱。

之前在工作坊裡,參加的青少年們事後回饋:
原來每個人的想法存在這麼多差異性。
聽到對方說的話,或看到對方的表情動作,我們很容易就加上我們自己的解讀,但不一定是對方真實的狀況。

溝通,不是天生就會!而是在各種關係裡學習而來。
邀請青少年,一起來學習,透過溝通,搭起關係的橋樑。

🌞課程資訊:
國中班(升國二~升高一):7/4(五)、7/5(六)、7/6 (日)
高中班(升高二~升大一):8/9(六)、8/10(日)、8/11 (一)
上課時間:9:30~17:00
人數:每班 8~15人
地點:台中市西區大忠南街90巷22號 (Swing Taiwan 藝文空間)
🌼進行方式:桌遊、團體遊戲、戲劇、創作、團體分享、小組討論…等。
🍀團體帶領人:
莊玉玲:社工師、薩提爾模式推廣講師。
呂淑慧:親職教育工作者、薩提爾模式推廣講師。
陳姝樺:心理師、薩提爾模式推廣講師。
(皆受過薩提爾模式專業訓練、團體帶領人等相關專業訓練。)
❤️聯絡人:陳姝樺 ​ 電話 : 0918733597 ​ Email : flora6833@gmail.com
報名表填寫:https://reurl.cc/dQ9Dm2

給上過初階,想再深化薩提爾模式學習的所有人
06/06/2025

給上過初階,想再深化薩提爾模式學習的所有人

親愛的朋友們~您想知道早期的家園如何孕育並影響您嗎?歡迎您加入第三度誕生行列 , 展現生命能量 !

Address

竹北市莊敬北路78號
Hsinchu
302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2:00
15:30 - 20:00
Tuesday 09:00 - 12:00
15:30 - 20:00
Wednesday 15:30 - 20:00
Thursday 09:00 - 12:00
15:30 - 20:00
Saturday 08:30 - 12:00

Telephone

+88636577622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安立身心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