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8/2025
芭蕾舞者的肌肉鍛鍊術
本書自2020年出版以來,在日本芭蕾舞學習與教學圈掀起了明顯的影響。這本書不僅是舞者自我訓練的參考手冊,更逐漸成為舞蹈教室、教師與跨領域運動者的重要資源。以前的訓練都會講說,動作不好是練太少,但在我的經驗裡應該要更追求科學化的訓練,肌動學的了解,以及核心的控制,才不會一直受傷,最好的證明是NBA或各大球團都已經在使用這些知識。
--
作者島田智史是一名針灸師,畢業於早稻田醫療專門學校,並於南加州健康科學大學完成臨床解剖學訓練。2010年他在東京開設芭蕾專門診所,每年接診超過2600名患者。透過東西醫學的結合,以及長期的Gyrotonic和亞歷山大技術訓練,他將專業解剖知識直接轉化為舞者的訓練方法。他的YouTube頻道累積千萬觀看,提供了書本之外的延伸學習資源。
--
本書特色在於將複雜的解剖知識轉化為舞者可立即操作的方法,並提供一套能夠兼顧技巧提升與傷害預防的完整架構。
雖然本書講的是芭蕾舞者,但不管是哪一種舞蹈的舞者,或者運動員甚至是一般人,都可以從這些內容得到知識。
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先幫助舞者理解應該使用哪些肌肉、如何正確運作。島田智史將芭蕾所需的核心穩定,拆解為腹部、背部與下肢深層肌肉的協調。他指出,許多技巧困難和身體不適,來源於肌肉使用模式的不平衡,因此需要透過明確的解剖知識,建立身體與動作的正確連結。
--
這本書是一本小書,但知識量很大,總共只有100多頁,循序漸進地從核心穩定到足部,再到技術支撐。
第一部分提出「芭蕾腹肌」的概念,包含腹橫肌、腹內外斜肌、多裂肌、橫膈膜與骨盆底肌的整合,協助舞者在呼吸與動作中維持骨盆與軀幹的穩定。
第二部分針對足部與腳踝,著重足部內在肌群與足弓的支撐,透過這些肌肉的強化,讓足尖動作具備穩定的基礎。
第三部分則聚焦於技術支撐肌群,包含深層髖部旋轉肌與大腿內收肌,讓外轉與腿部控制能在核心穩定下完成。
--
作者提到的肌肉部分,除了骨盆底肌比較複雜,以下列舉出一些肌肉,來讓大家了解本書的一些動作控制上的重要性。
腹外斜肌的近端接點包含白線、恥骨結節與髂脊,遠端接在第五到第十二肋。它在軀幹旋轉與側屈中發揮作用,與其他核心肌群協調,維持上身的穩定。
腹內斜肌的近端接點為白線、恥丘以及胸腰筋膜深層,遠端接在第十到十二肋。它與腹外斜肌共同作用,能提供軀幹旋轉控制與支撐,協助舞者完成拔高與核心立起的需求。
腹直肌起於恥丘,止於第五到第七肋軟骨與劍突。它能產生軀幹前屈與腹壓的張力,並在深層核心參與下,成為整體穩定的一部分。
腹橫肌起於白線、恥丘與胸腰筋膜深層,遠端接在第七到第十二肋與髂腰筋膜。它是最深層的腹肌,能維持腹腔壓力與骨盆穩定,是芭蕾核心穩定的重要基礎。
豎脊肌群中,髂肋肌近端連於髂骨與薦骨、下胸與腰椎棘突及胸腰筋膜,遠端連於第六到十二肋的上緣與第一到六肋的下緣,參與軀幹的伸展與穩定。長肌與其共享起點,遠端附著於胸椎與上腰椎的橫突,以及肋骨結節與肋角之間,支撐脊柱挺立。
棘肌則附著於胸椎第三到第八的棘突,維持脊柱的直立。整個豎脊肌群在舞蹈中長時間負責軀幹穩定,降低因疲勞造成的下背壓力。
--
舞者透過課前的啟動練習,可以喚醒深層肌肉,在技巧訓練中自然使用正確的肌群。這種自我調整的方法,幫助舞者逐步養成身體覺察。訓練原則強調以慢縮紅肌纖維為目標、注重動作質量而非次數,並將呼吸與核心壓力同步。內收肌群的訓練被細分為不同區域,與外轉肌群同時協作,讓腿在外旋與內收的同時保持骨盆穩定。這些方式,讓許多芭蕾口訣能夠被具體轉化為肌肉協同的動作模式。
--
《芭蕾舞者的肌肉鍛鍊術》不僅用於個人練習,也逐漸進入舞蹈教學與跨領域應用。教師引用書中圖解來解釋抽象的口令,幫助學生找到正確肌肉感覺。舞者會在課前翻閱章節作為熱身提示,課後再對照練習反思,形成自學循環。部分非舞蹈者,如瑜伽、體操甚至弓道練習者,也發現其中的核心訓練與姿勢控制概念對自身有幫助。書中附有的QR code連結至作者YouTube頻道,讓學習能結合文字與影像,獲得更完整的體驗。
--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將解剖學理論轉化為舞者可操作的訓練方式。它幫助舞者理解身體用力的來源,並在技巧之外培養身體覺察。雖然初學者可能需要教師或影片的輔助,專業舞者會覺得部分章節基礎,但透過臨床經驗與清晰圖解,這本書建立了一個「自我調整」的訓練架構。它是一個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完整系統,讓舞者能夠真正做到「從書本走向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