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張群中醫診所

04/08/2025
03/08/2025

【西南氣流再起,週六日,慎防雷雨及劇烈天氣】

📢今日西南風又再度增強,降雨趨於明顯,氣象署提醒大家:
‼️本波西南風強度已達到 #西南氣流 等級,今(8/2)下午至明(8/3)日持續受西南氣流影響,南部及中部地區須嚴加防範豪大雨

相信苗栗以南、東南部地區的朋友應該很有感,最近怎麼天天都在下雨,有時雨勢還大得嚇人!

🗓️其實從7月中下旬開始,臺灣就逐漸進入到大低壓帶的環境,天氣不穩定,常常下雨

👉7/28~7/31受到一波西南氣流影響,中南部每天最大降雨的地方各有不同,最大日累積雨量多在200~500毫米不等,其中7/30高雄山區更是超過900毫米。

👉昨天(8/1)西南風強度略減,屏東山區日累積雨量仍來到了將近500毫米,顯見環境水氣豐沛、天氣相當不穩定,降雨效率高。

👉今天(8/2)至明天(8/3),又是一波西南氣流的影響,整體雨勢增大,易有大雨或豪雨,嘉義以南雨勢最明顯、下雨時間長,午後雷陣雨以會伴隨大雨勢。

👩‍🏫提醒大家,西南氣流影響下的大氣環境是相當不穩定的,一旦有對流發展,都容易演變得較為旺盛、劇烈,各地的朋友都要留心強降雨。

降雨形態主要有三:

①中南部平地、澎湖:對流由海面上發展起來移向陸地,或是西南風抵達陸地後對流發展、增強,對流雲系之間也會相互作用,激發出下一波強對流,所以雨勢會時大時小,偶爾停歇,大部分對流不會在同一處滯留,不過有時局地條件配合,也可能有較為持久的劇烈雨勢出現。

②中南部山區,尤其嘉義以南山區:西南風遇地形舉升作用成雲致雨,如果風向與山脈走勢配合,就會產生持續性強降雨,過去高屏山區受到這種降雨機制影響,已時有大豪雨或超大豪雨發生。東南部山區也有斷續的強降雨,雨勢與迎風面高屏山區相比小一些,但其實也有豪雨等級之降雨。

③北宜花地區、東南部平地:背風側降雨較少,仍有午後雷陣雨,午後雷陣雨也有強降雨,尤其大臺北地區、北宜花山區是午後大雷雨好發區。

💡8/2~3各地雨勢重點:

🚨高屏山區易有豪雨以上等級降雨
🚨中南部地區、東南部山區有大雨或局部豪雨
🚨午後的北部、宜花地區,及東南部平地有大雨發生的機率

🌦️各地天氣:
🔵3日:西南氣流影響
嘉義以南下雨時間長,臺中至雲林地區及東南部山區為短暫下雨的天氣。
北部、宜花地區及東南部平地為多雲到晴,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

🟢4日:仍受西南風影響
苗栗以南短暫陣雨或雷雨
新竹以北、東半部多雲到晴,午後局部雷陣雨
苗栗以南仍有大雨或短延時豪雨
大臺北地區、北部、東北部山區午後局部大雨

🟡5日:西南風逐漸減弱,仍易下雨
中南部仍有局部大雨
大臺北地區、北部、東北部山區午後雨勢仍顯著,有局部大雨

🟠6日:各地大致回復為多雲到晴、午後有局部雷陣雨的天氣

🏝️離島天氣:3至5日澎湖易有陣雨或雷雨,金馬短暫陣雨或雷雨,6日起澎金馬天氣回穩,為多雲到晴。

⚠️⚠️ 重要提醒!⚠️⚠️
⛰️山區連日降雨,土壤含水量高、地質鬆軟,降雨尚未結束前,請避免前往山區活動,尤其這幾天仍有強降雨機會,山區發生坍方、落石或土石流的風險還是非常高。
📡若真的有必要進入山區,務必先查詢封路與警戒資訊,並隨時留意氣象預警與最新路況。
🧑‍🚒山區暴雨會導致溪水暴漲,天氣不穩定,亦請避免前往溪河邊活動或逗留,安全為上。
🛣️強降雨會造成路面濕滑、低能見度,行車用路要多注意交通安全及天氣變化。
⚠️ 雨還沒停,風險還沒退,請大家多一分小心,少一分危險。
󠀠
#報天氣 #中央氣象署 #豪雨特報 #大豪雨 #超大豪雨 #大雷雨 #西南風再增強 #西南氣流 #致災性強降雨 #短延時強降雨 #雷擊 #溪水暴漲 #坍方落石 #不要去山上

03/08/2025

【 #時雨量 與 #短延時強降雨】
💥這場雨也太大了吧!?
看懂「時雨量」,才知道雨到底有多猛!

近期全臺雨勢一波接一波,無論是西南風/西南氣流或是午後雷陣雨,
暴雨常來得又急又快,新聞畫面寫著XX地區雨勢驚人、「時雨量破百」
到底時雨量30、50、100毫米是差在哪?
總覺得看著數字還是沒概念,根本分不出來感受差多少?

這篇說明,希望能讓你有感搞懂!

🌧️ 為什麼「時雨量(60分鐘雨量)」特別重要?

☔ 比起日雨量,「時雨量」更能反映 #降雨強度

👉 同樣是 30 毫米的雨,
在一天內、一小時內或十分鐘內下完,
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
可能造成的影響和災害也有天壤之別!

如果是分散在 24小時內 慢慢下完,大概只是地上濕濕的;
但如果是 集中在 30分鐘內下完,有些地方就會造成積水!

通常在討論 #降雨強度 時,
尤其當有 #防災 考量時,
大多會以「時雨量」描述,
可以更真實的反映降雨集中的程度。


☔ 各種時雨量(60分鐘雨量)給人的普遍感受:

如果都計算累積一個小時的時雨量
那麼通常的感受是:
小到像是的夏天遊樂園的清涼噴霧:小於 0.1 毫米
可以忍受不撐傘的毛毛雨:小於 0.2 毫米
開始需要撐傘的小雨:0.2 ~ 1 毫米
中等雨勢,地上開始有水灘:1 ~ 10 毫米
降雨聲明顯、說話不容易聽到,在外撐傘腳會被淋濕:10 ~ 20 毫米
(這也是一般人開始會覺得「下大雨了」的強度)
到了 20~30 毫米,基本上是傾盆大雨了。
開車即使將雨刷調到最快,視線仍然不良,
就算撐傘部分身體也會被淋濕的程度,
路邊地勢較低處也會開始積水。

30 ~ 50 毫米:雨勢已經很激烈,像倒水桶一般,
路面會開始明顯大範圍積水。

50 ~ 80 毫米:雨的感受就像瀑布一樣,
撐傘已經幾乎沒有用了,
開車視野非常差。
到了這個程度,
通常已經超出一般城市排水系統的負荷。
(註:全臺灣排水系統設計負荷最高的臺北市,設計上限約 78 毫米)

80毫米以上的雨量,
猛烈的程度讓人感受到壓迫感和窒息感,
好像天空快掉下來一樣,
基本上大多數城市的排水系統都難以負荷,
會發生很多災害如大範圍淹水、土石流等。

100 毫米以上:💥極端等級,極易致災!


☔ 時雨量破百是什麼概念?

臺灣相對於世界,是個相當多雨的地方,
我們習以為常的時雨量,
對很多國家而言,已經是相當可怕的災難。
而 #時雨量破百,
就連臺灣,
基本上只有在特殊且極端的天氣事件中才會看到這個數字,
許多人可能一輩子也不會遇到,
可以說是相當極端且可怕的降雨強度...

📌 像這幾天部分地區的「時雨量」動輒破 70、80 毫米,
不管是下在市區或山區,都很容易導致淹水、山洪、土石流等災害!


☔「累積雨量」除了和降雨強度有關,和降雨時間很有關係!

傾盆大雨來得又急又快,
結果看雨量數據居然只下了 20 毫米?
這是因為「累積雨量」的多寡
除了要看下雨時的雨下得有多強、多大,
和「雨下多久」,也就是 #降雨持續的時間 大有相關!

☑️ 午後雷陣雨又急又快,累積雨量可能只有30~40毫米,看似總雨量不高,但是集中在半小時內下完,雨勢也是相當猛烈的!
☑️ 東北季風影響時,迎風面北海岸可能整天持續穩定慢慢下雨,感受上雨勢不大,但是整天的總雨量累積起來可能比一場夏天的午後雷陣雨還多

所以,在看雨量資料時
一方面須關注時雨量,判斷「雨下多大」,
一方面須留意持續時間,判斷「總累積量」,
這樣才能了解這場雨的「威力」,
做出合適的對應!


🚨 注意豪大雨特報的「 #短延時強降雨」!
由於短時間內很大的雨勢,容易造成積淹水、土石流等災害,
防災、水利單位會以「短延時強降雨(short-duration heavy rainfall)」描述這個現象。
因此氣象署的豪大雨特報,
也有針對這種宛如雨彈轟炸型的降雨特別進行示警!
當時雨量超過40毫米時,
就會特別強調「短延時強降雨」的影響!
提醒大家注意留意可能出現積淹水的狀況,
用路行車要特別注意安全、
河邊活動要留意溪水暴漲、
山區也要特別小心落石或坍方!

* * * * *
現行的「 #短延時強降雨」特報標準:
🟡短延時大雨:1小時雨量 40毫米
🟠短延時豪雨:3小時雨量 100毫米
🔴短延時大豪雨:3小時雨量 200毫米

以後當你聽到「豪大雨特報」發布時,
也要多留意是否有「短延時強降雨」的影響!

* * * * *

參考資料:
1. 【防汛抗旱粉絲團】引用交通部公路局之資料
2. 金子大輔《氣象解碼:以日常天氣變化揭開大自然奧祕》

#報天氣 #中央氣象署 #短延時強降雨 #大雨 #豪雨 #大豪雨 #時雨量

03/08/2025

一張圖看懂為什麼永康大灣仁德容易淹水,然而近年來似乎比較不會淹了,是真的嗎?

一句話,水往低處流。會淹水的地方往往是地勢比較低的地方,而大灣仁德一帶也不例外,你能想像好幾百年前這塊區域曾經是一片深不可測的湖泊嗎?

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已經消失的鯽魚潭。

鯽魚潭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後來又為什麼消失了呢?這故事可能得從好幾千年前說起。

以前我們有說過,台南東區一帶其實是一片台地地形,是台南市區地勢最高的地方。而新化一帶則是逐漸進入山區的丘陵地形。

而夾在中間的區塊,在數千年以前則是一片被稱為大灣海峽的區域,此地地勢低,被海水浸滿,將台南台地和新化丘陵分隔開來。

後來,隨著海平面下降以及泥沙淤積,這片海峽漸漸和外海分隔開來,變成巨大的湖泊,在經年累月的變化下,形成內陸的淡水湖。

而早在荷蘭人來台時,就曾記載過這座湖泊的存在,在赤崁荷耕圖上,可以看到有一片周遭生態豐富的廣大湖泊,北側還有溪流匯入台江內海。

而「鯽魚潭」這個名稱,則第一次出現在西元1685年,康熙24年的台灣府志,裡面提到「鯽魚潭,在永康里東南,周圍大十里餘,深不可測,潭生鯽魚甚多,年有徵稅。」

從當時的記載,就不難發現當時鯽魚潭的範圍之大、湖水之深。也因為鯽魚潭如此壯闊的景色,它甚至也曾在乾隆年間被訂為邑治八景之一。

而且,不只從歷史文獻可以考察,其實從永康一帶的古地名也可以看出端倪。

永康舊名「埔姜頭」,翻開地圖一看,現今的永康區公所一帶,是不是地勢稍高呢?沒錯,那正是因為昔日這裡就位於古鯽魚潭的湖畔邊,並且有植物「埔姜」大量叢生,因而有「埔姜頭」之稱。

其他像是網寮,就象徵昔日居民的捕魚生活。而龍潭,舊名則是蜈蜞潭,也反應著當地昔日位於水邊有許多水蛭因而得名。

以上種種,都不爭的記錄著鯽魚潭曾經存在的事實。

不過時間來到1823年,道光3年,一場大雨讓曾文溪改道,台江內海逐漸淤積,也連帶影響鹽水溪等溪流。

後來,鯽魚潭北側原本匯入鹽水溪的支流遭到阻塞,導致湖水無處宣洩,因而改道往南,匯聚成三爺溪接上二仁溪流入海中。

此後,鯽魚潭的範圍就逐漸縮小,甚至多數地區陷入乾涸的狀態。而湖泊乾涸後帶來的肥沃土壤,也成為耕種良田的最佳場所。

自此,鯽魚潭從昔日廣大的湖泊,變成一畝畝肥沃的良田。打開地圖看看,今日西灣里、崑山里一帶仍有許多農田就是最好的證據,因為昔日這裡,就是湖底的最深處。

而位於崑山科技大學內的崑山湖,也可視為昔日鯽魚潭的殘留痕跡。

然而,這裡低窪的地勢依然沒有改變,當道路逐漸開闢、建築逐漸開發,越來越多人口遷入這片土地,原本可以防洪蓄水的區塊也漸漸消失了。

每逢下大雨,水依然往低處流,永康大灣仁德一帶就成了容易積淹水的地方,因為這裡原本就是水該去的所在。

崑山水上樂園、中華醫事水上樂園,也成為以往每年颱風或暴雨來襲時必定限時開張的景點。

然而近年來,這一帶淹水的頻率似乎下降了,即便是像今天時雨量接近100毫米的瘋狂雨量,也只讓崑山科大門口的道路積水一小時,校內不僅沒有淹水,門口的水也很快就退去了。

這中間到底有了什麼改變呢?

首先,三爺溪是紓解這區排水的重要關鍵,幾十年來,大灣仁德一帶飽受淹水的痛苦,原因之一就是三爺溪往往排水不及。

因此近十年來,針對三爺溪的上中下游一連串的整治計劃展開了,除了將三爺溪的護岸平均加高1.2公尺、河道加寬加深,增加排水量之外,也針對三爺溪沿線的多座橋樑進行改建。

像是還記得幾年前仁德交流道改建,以及施工很久的萬代橋嗎?其實那也算是三爺溪整治計劃的一環。透過橋樑改建,將原本會阻擋三爺溪水流的橋墩移除,讓水流宣洩可以更順暢。

還有,在三爺溪上中下游週遭也新建了許多抽水站,免得排水不及時,還有機器的力量可以加速將水抽到排水幹線中。

而最重要的,還地於水,還有滯洪池的興建。仁德滯洪池、西灣里滯洪池的落成,讓大雨來襲時仍有地方可以暫存,這片原本就屬於水的土地,水終於也有了地方可以去。

以上種種工程,讓崑山水樂園不再輕易開張,也讓昔日仁德交流道要搭橡皮艇救災的畫面,近年來也不再出現。雖然雨下的又急又猛還是會淹水,但只求盡量做到排得快,水退得也快。

鯽魚潭沒有消失,每逢劇烈降雨它總會換個面貌跟我們打招呼,只期盼在極端氣候的衝擊下,未來我們依然能和平相處。

透過歷史的記載,地理的面貌,也許我們更能了解自己家鄉的過去,知道現在的狀況,以及未來我們該怎麼做。

台南人,不可不知台南事。

01/08/2025

"台灣落入仇恨政治,有幾個主要因素:
一、政治人物帶頭以非理性言詞攻擊對手,甚至攻擊新聞媒體與選民,同時以直播、短影音截取片面訊息等手段,誤導並鞏固同溫層選民;
二、新聞媒體弱化,甚至黨派化,不同立場選民缺乏可信的共同平台,進行政策理解與對話,連《紐約時報》都被訂戶綁架,論壇主編因刊登保守派議員投書而下台;
三、社群平台演算法放大尖銳意見,溫和聲音相對不受重視,一如最近被頻繁討論的「沈默螺旋」;
四、訊息孤島化,則讓上述效應相乘。
臉書,Line,YouTube,Threads,2300萬人的手機,打開後是2300萬種資訊來源組合,我們錯失基本事實的共同討論基礎,傳播理論的「第三人效果」發揮淋漓盡致,「別人都被錯假訊息操縱,只有我不會被偏見影響」。
這種「以我為中央伍」的立場心態,主導當代的網路溝通:與我立場相左,一定是對方的錯。我們失去走出同溫層的意願,失去聆聽、尊重、同理不同意見的耐性,反映在大罷免等高強度事件上,經常出現「非友即敵」的極端心態。
情勢似乎很悲觀?是,上述結構讓人不易樂觀。
尤其,還有中國因素,對方希望加劇離間、分裂台灣社會,更容易以利益介入收割。"

"台灣並不缺各種政治網紅、名嘴、政論節目,台灣最欠缺的是,讓人尋求共同價值的平台,前提是,我們需要一個基於事實基礎的討論機制,一個各方信服的中介機構,一個兼具創意與深度的對話設計(類似Jubilee,但不要那麼韓綜)。
最後,或許更重要的是,線上觀看者必須抱持開放、同理共情的心態,願意合力找出彼此在同一島嶼上共生的理由、目標、動力,與途徑。
當然,這不會是終極解方,卻是邁向民主共同體的第一步。若然,我們的政治生活,才有機會擺脫仇恨的操控,擺脫政客的操控,擺脫外國政府的操控。
若然,我們才能拒絕政黨綁架,成為一個自我負責的公民,認真檢視立法部門的粗糙立法,或行政部門的適任爭議,推進一個真正成熟的民主社會。"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30/07/2025

【 海嘯編號114005 第4報 #海嘯警報 】
頃獲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通報,2025年07月30日07時25分(臺灣時間),俄羅斯 堪察加半島東部外海發生規模8.7地震,震央位於東經160.00度、北緯52.20度。經本署研判,該地震所引發海嘯預計約於07月30日13時18分開始影響臺灣,特此發布海嘯警報,提醒沿海地區民眾提高警覺嚴加防範,注意海浪突然湧升所造成的危害。

海嘯預估資訊:
● 北部沿海地區 07/30 13:41 小於0.3公尺
● 東北沿海地區 07/30 13:24 小於0.3公尺
● 東部沿海地區 07/30 13:18 小於0.3公尺
● 東南沿海地區 07/30 13:19 0.3至1公尺
● 西南沿海地區 07/30 13:31 0.3至1公尺
● 海峽沿海地區 07/30 13:45 小於0.3公尺

地震資訊:
發震時間:2025年07月30日07時25分
震央位置:北緯52.20° 東經160.00°
     (位於俄羅斯 堪察加半島東部外海)
震源深度:74.0公里
地震規模:8.7
資料來源:美國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

📣 更多資訊詳見本署官網
👉 https://www.cwa.gov.tw/

更新時間:2025/07/30 12:04:22

25/07/2025
05/07/2025

當心!準颱風「丹娜絲」正朝台灣靠近中⚠️

海上警報已發布,全台皆可能受影響。
不論颱風有無登陸,強風、短延時豪雨、大浪現象都很可能發生,請民眾提早做好防颱準備!

山友注意!山區天氣變化快,請暫緩登山行程。
別以為風雨離你很遠、山裡就不會有事。
午後雷陣雨、強風豪雨可能引發落石、坍方、溪水暴漲,
登山、溯溪、露營活動都請先「暫停」,待天氣穩定後再行安排。

💡防颱重點提醒:
✅ 清理陽台、傘具雜物、排水孔
✅ 固定招牌、遮雨棚、防止物品飛落
✅ 備妥照明、水糧、行動電源
✅ 不觀浪、不登山、避開海邊與溪谷
✅ 關注官方氣象資訊與災防警報

風雨可能突然增強,出門前記得查天氣、看雷達圖,
颱風來不來不確定,但「準備好」絕對不嫌早。

安全比冒險更值得。

26/06/2025
19/06/2025
29/04/2025

你以為少吃就會瘦,其實是在升級肚子等級!?😱

💡只吃菜 ➜ 肌肉不見、代謝變慢
🥤喝代餐 ➜ 吃不飽還營養失衡
🏃運動一週一次? ➜ 熱量消耗根本不夠!

這些減肥「捷徑」,反而讓身體越減越困難...

想要真正變輕盈,不是少吃、是「吃對」!
✔ 吃飽但吃對
✔ 動起來,每週150分鐘
✔ 睡得好、壓力小
✔ 最重要:不要自己亂搞,找專業的最安心!

別讓你「以為在瘦」的方式,偷偷讓肚子升級 🥲
讓我們一起健康升級💪✨

#減重迷思 #正確瘦身

23/04/2025

Address

花蓮市林政街22巷1號
Hualien City
970

Opening Hours

Tuesday 08:10 - 12:00
15:00 - 18:00
Wednesday 08:10 - 12:00
15:00 - 18:00
Thursday 08:10 - 12:00
15:00 - 18:00
Friday 08:10 - 12:00
15:00 - 18:00
Saturday 08:10 - 12:00

Telephone

+886 3 832 2258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花蓮張群中醫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