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愛中醫診所 林桂郁醫師

慈愛中醫診所 林桂郁醫師 以愛與慈悲為需要的人提供療癒

24/07/2025

(這篇不是捲醫師寫的,轉發某同道的心聲,反正我先說不是我寫的就對了…)

「新聞踢爆,有些中醫診所硬性規定:接受針灸治療時想開藥,藥費得自費,健保不管!這讓不少患者氣炸,覺得明明有健保,卻被當冤大頭。健保署出來喊話,說針灸、傷科、中藥都在給付範圍,醫師能依病情同時開立,若診所有亂收費,歡迎民眾申訴…」

但說真的,這背後根本是健保制度的問題,讓中醫師夾在兩難,患者權益被犧牲。每日藥費才「38元」、第2到6次療程「沒有」診察費,還得隨時擔心被核刪,中醫師的專業被當廉價貨,患者得掏腰包,健保署乾脆改名叫「賤保局」算了!

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患者回診就像連續劇,每集都有新劇情:今天腰痛,明天落枕,後天腳扭傷,過幾天還感冒!每次回診,醫師得像偵探一樣重新把脈、辨證,調整針灸穴位、換藥方,腦力和時間燒到不行。

可健保硬是規定,針灸或傷科療程第2到6次沒診察費!這什麼意思?醫師的專業判斷完全不值錢!更誇張的是,診察費多年沒漲,給的藥費連杯咖啡都買不起,中醫師的心都涼了半截!
更慘的是,藥費一天才給38元!這什麼概念?一包煎藥濾袋都不只這價!台灣健保多給科學中藥,藥力比傳統湯劑弱,療效常打折,但成本可沒少多少。一劑好點的藥方隨便上百元,38元連藥渣都買不到!偏偏健保署審查超煩,病歷寫不好或藥方被認為「不必要」,給付就沒了,診所得自己吞成本,開藥變成做慈善!這逼得中醫師要嘛不開藥,要嘛請患者自費,不然生意做不下去!中醫師夾在療效和生計之間,真的苦不堪言!

健保制度這麼爛,難怪不少中醫師跑去做自費醫療,用傳統湯劑、高級藥材,搭配更精細的針灸和推拿,療效更好。但問題來了,自費一次500到1000元,對於沒錢的患者根本吃不消!健保應該是全民的保護傘,結果變成「療效換現金」的選擇題!經濟弱勢的患者想吃好點的藥,只能咬牙掏錢,不然就只能吃藥力弱的科學中藥,病好得慢還得多跑幾次診。健保署的回應永遠是「去申訴」「我們會開會」,這是把患者當抓耙子,把問題丟給醫病雙方,根本沒打算解決!

看看西醫,檢查、藥物健保給付動輒上千元,再看看中醫:每日38元藥費、針傷療程的診察費一次就打住,簡直天差地遠!中醫的針灸、傷科、中藥是千年智慧結晶,卻被健保當廉價勞動。給付不漲、核刪有問題,診所為了活下去只好推自費,患者成了最大受害者。這制度不只逼中醫師走投無路,也讓患者失去應有的醫療保障。
長此以往,誰還想當中醫師?優秀人才跑光,患者能找誰看病?

23/07/2025

👶【生男生女不是運氣好壞,是你媽的體質決定的!?】
#哈佛研究爆大瓜 #別再怪爸爸了

以前都以為,生男生女是靠運氣——就像丟銅板,一半機率生男、一半生女。
但哈佛大學最近一篇超大型研究告訴你:
你家的硬幣根本不是公平的,還可能是一面大一點、一面小一點!

🔍研究怎麼做?
科學家分析了58007名女性、超過14萬筆生產紀錄,從1956年一路追到2015年,最後得出一個結論:
「生男生女根本不是平均機率,還會『連號』!」

✅ 如果你家已經連生3個男孩,第4胎還是男孩的機率高達61%
✅ 如果是連3個女兒,第4胎再中女兒的機率也有58%

而且這種「性別連莊」的家庭,還真的不少見!

😮所以到底是誰影響了這一切?研究鎖定兩大關鍵:
1️⃣ 媽媽的年紀:
越晚生第一胎(超過28歲),越容易出現「清一色」現象。
→ 體內環境會改變,比如陰道pH值變化、卵泡期縮短,這些都會默默影響精子的存活率。

2️⃣ 媽媽的基因:
研究還找到了兩個特別的基因位點:

NSUN6 附近變異:在只生女兒的母親中出現顯著關聯
TSHZ1 附近變異:在只生男孩的母親中顯著相關
研究團隊認為,媽媽的基因變異可能參與影響性別偏向的統計機率,但目前尚無因果證據,未來還需更多研究釐清背後機制。

🤔那很多人一定會問:
「蛤?我以為是爸爸的精子決定的耶?」
你講的沒錯,但你只知道上半部故事。

💥重點來了:

- 精子確實決定X(女)或Y(男)

- 但誰能成功衝進卵子、誰半路陣亡,是媽媽的體內環境說了算!

Y精子游得快但脆弱,X精子游得慢但耐操。
如果媽媽體內偏酸、子宮環境嚴格、排卵時間點剛好偏晚——
恭喜,Y精子直接被淘汰,X精子微笑登頂。

這就像遊戲副本一樣,爸爸只是丟出一堆角色卡,真正選誰上場打王,還是媽媽的身體在操作。

🧪科學家推測,媽媽體內的環境(如pH值、排卵時機)可能會影響哪種精子能成功受精——這雖然不是這篇研究的直接證明,但已在其他文獻中被提出討論。



📌那種每次都生同一種的家庭,真的不是「命運捉弄人」啦,可能是媽媽的體質開了偏門,也可能是DNA在幕後拉線!

📚研究來源:哈佛團隊 x 《PNAS》期刊
論文標題:Is s*x at birth a biological coin toss?

爸爸提供選手,媽媽決定誰能進終點。
你家的「性別運勢」,搞不好從媽媽出生那天就已經內建了😉

------
感謝大家對這篇貼文的關注與回饋🙏
也特別感謝留言區許多朋友對性別與科學的細膩提醒,讓我們反思得更多。

這篇文章的原始出發點,是根據一篇由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團隊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探討生男生女在家庭層級是否真的完全隨機。

其中提到,部分媽媽的年齡與基因變異,可能與「性別偏向」有統計相關,但我們誠心補充:
這不等於「媽媽決定一切」或「媽媽有錯」,更不是說「某些媽媽注定生不了兒子/女兒」——這樣的說法我們完全不認同。

我們在原文中用了「偏重硬幣」、「守城 vs 派兵」、「角色卡」等比喻,其實是想讓艱深的數據轉譯得更輕鬆。但我們理解,這樣的語氣若沒有科學語境的提醒,可能會讓人聯想到對女性的壓力與歷史傷痕,這不是我們的本意。



💡 我們想說明的是:

- 生男生女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 Y精子帶來性別的決定性,沒錯

- 但媽媽的體內環境、年齡與基因變項,也可能對「哪種精子比較容易受精」有微小影響(研究中的假設之一)

換句話說,這種機率偏向不是誰能選擇的,也不是誰做錯了什麼,只是我們在大數據下看到的統計趨勢。



📚 原文研究標題為:
Is S*x at Birth a Biological Coin Toss?
👉 我們會在之後的貼文中,更謹慎處理語氣,也歡迎大家繼續一起討論怎麼讓知識更平衡、更具共感力。

16/07/2025

【沒想到,居然是中藥救了我們】

我一直以為 COVID 到現在
應該早就退化成一般感冒
沒什麼症狀,咳個兩聲就過去

結果實際中標才知道
這玩意兒不是說說而已
不是單純流鼻涕、喉嚨痛
是整個呼吸道直接被攻擊
像有人把鼻後那塊區域塞爆
呼吸困難、頭暈耳鳴,整天都像在缺氧

然後,嗅覺掰、味覺掰

最讓我慌的,是看著它「一點一滴」消失
原本還能勉強吃出一點甜、一點辣
過幾天後——味道全清空,直接歸零

那幾天真的有點崩,吃東西完全無感,一點食慾都沒有

就算桌上放的是認識的菜,
但就像熟悉的陌生人,
頂多分得出冷和熱,其他就是在嚼塑膠

直到這刻我才驚覺,
原來我過去這麼依賴嗅覺和味覺「活著」

然後是昨天

掌櫃看這樣下去不行,
很可能會有新冠後遺症,
所以決定帶著我一早去三總看中醫

醫生認真聽我們描述症狀,把脈、開方
我們就照著吃飯吃藥,結果——兩人直接昏睡一整天,「喪失意識」那種的睡

不知道是對症下藥還是剛好那麼巧
總之晚上醒來,呼吸順多了、鼻後退腫、
肺部還一直感覺到濃痰,需要用力咳出來那種,熟悉的氧氣終於又回來了

更感動的是——
今天早上的檸檬黑咖啡終於有了點「檸檬味」🥹
雖然可能是身體剛好恢復到一個時間點
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吃中藥這麼有感
而且還是「兩個人同步」有效
只能說——太神奇了~Amazing🤭

我們以前真的比較依賴西醫,
總想求快、求止痛
看來未來要好好調理一下身體
避免可能留下來的後遺症
聽說有些人少了20%的味覺敏銳度🥲

感謝老天爺讓我們生活恢復了一點色彩
拜託嗅覺味覺快點全部回來
才可以拍好吃的給大家看🙏

喵的,以前一個人進手術房都沒在怕
做脊椎穿刺時更是一聲也沒吭過
結果人生第一次慌張……
居然是因為吃不到味道~🤣

#新冠後遺症
#快點好起來

13/07/2025

#保護自己不染疫就能保護腦力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論文提出,感染新冠會造成大腦傷害,智力下降,長期觀察發現,感染新冠者不論輕重症,均對大腦造成傷害,智力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降低。
即使是輕症仍會影響思考力,推估重症等同大腦功能老了10年,醫師解釋,因為免疫反應產生抗體殺死病毒,同樣也傷害腦神經系統,造成神經萎縮,影響腦神經細胞的執行速度,因此保護自己不要染疫,就是保護腦力。

#健康 #影響 #感染 #新冠 #大腦傷害 #智力下降 #輕症 #重症 #神經萎縮 #免疫 #保護 #預防

09/07/2025

那我們該怎麼練,才能保護膝蓋?
我們要把焦點放在腳踝、髖關節、和整合訓練,而不是膝蓋上。
以下三個動作你可以試試看。
1️⃣腳踝繞圈
2️⃣橫向走路
3️⃣側下階梯

07/07/2025
03/07/2025

用盡各種排濕方式,都沒真正改善?

現代人幾乎都有「濕氣重」的問題,但很多人努力排濕一個月,流了一身汗、喝了一堆茶,體重沒掉、精神還更差。

問題不是你沒努力,而是——你搞錯方向了。

【濕氣,從來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在中醫來看,濕氣並非單純的「水太多」。
它是水濕在體內無法順利輸佈、排出,反而鬱積成濁、化熱,長期與氣血膠著不清的狀態。

《黃帝內經》早就指出:「濕氣通於脾,喜燥惡濕。」
脾一旦被濕困住,不但消化吸收變差、還會帶動整個三焦系統失調。

【三焦不通,濕氣難排】

中醫有個重要觀念:「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這是人體代謝水液的三個「通道」。

當你久坐、過食精緻食物、熬夜失眠、缺乏運動時,這三個通道會一一淤塞,水濕就不是排不排得出來的問題,而是壓根沒路可走。

【你以為的排濕,其實讓脾更虛】

X 每天狂喝紅豆水
X 狂灌玉米鬚、薏仁茶
X 只靠出汗代謝
X 單吃寒涼蔬果降火

這些手段看似「清濕」,其實可能讓脾胃更虛弱,氣機更鬱滯,反倒加重濕氣困頓。

真正有效的,是打通三焦、調順氣機:
1.規律三餐,減少外食與甜膩油炸。
2.每日適度活動,協助氣機運行。
3.減少湯湯水水與過度茶飲。
4.睡眠充足、情緒平穩。
5.留意洗澡後濕髮未乾、冷氣直吹等濕氣外邪。

【不是你去濕氣,而是讓身體會排濕】
《素問》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濕氣不該被視為敵人,而應該被看作是一種「警訊」——提醒你身體的調節力正在變差。

回歸日常、穩健調理,不追求偏方、也不倚靠單一食物。
當脾胃健、氣機通、三焦順,你自然會發現:
1.身體清爽了。
2.頭腦清明了。
3.小腹平坦了。
4.體重也慢慢穩了下來。

☆排濕從不是一味清、降、出,而是順、調、養。

02/07/2025

三伏貼開貼囉🔥🔥🔥

防癌之道就是:好好吃 好好睡好好過生活
27/06/2025

防癌之道就是:
好好吃
好好睡
好好過生活

生活習慣會決定巨噬細胞:讓人發炎、癌症,還是走向修復

我們常說:「健康是一種選擇。」但您知道嗎?這句話,其實在我們體內每天都真實上演著。尤其是免疫系統裡那群特別靈活、特別聰明的細胞 - 巨噬細胞(macrophage)。

巨噬細胞是我們體內的免疫萬能工,平常像清道夫一樣巡邏全身,負責吞噬細菌、病毒、壞死細胞等「垃圾」,一旦發現不對勁,立刻出手處理。更厲害的是,它也有能力辨識並攻擊癌細胞,釋放毒性分子把癌細胞打破、清除,是身體抵抗腫瘤的第一線戰士之一。只要身體環境對,它不只是保全,更是掃蕩部隊。

這些細胞,不是只在感冒或感染時才動起來,它們每天、每分每秒都在觀察我們的作息、飲食、壓力狀況、甚至情緒反應。然後做一件非常關鍵的事:決定要保護我們,還是反過來讓身體陷入發炎、老化、甚至疾病。

簡單說,您的生活方式,會讓巨噬細胞走向三條不同的路:促發炎(M1型)、促修復(M2型)或幫倒忙(像癌症相關的TAM型)。這一切,其實都取決於您每天怎麼活。

吃得亂、睡得少、壓力大?您就是在讓身體啟動「發炎模式」

當我們長期處在晚睡、高油高糖、久坐少動、情緒壓力大的生活型態時,身體的巨噬細胞會變得像上戰場一樣緊繃,進入M1型發炎狀態,釋放出像TNF-α、IL-1β這類的發炎因子。

這會讓您:
• 容易疲倦、注意力差
• 關節痠痛、腸胃不適
• 甚至出現腦霧、焦躁、免疫下降
很多人誤以為這只是「老化」或「壓力太大」,但其實,這些都是身體在告訴我們:「我正在發炎,而且是慢性發炎。」

改變生活習慣,巨噬細胞也會跟著站到修復那一邊

令人振奮的是,這群細胞「聽得懂」我們的改變。當我們開始:
• 每天早點睡
• 改喝無糖茶取代含糖飲
• 每週規律運動
• 吃進更多膳食纖維、好油(像Omega-3)、發酵食物

巨噬細胞會轉變成M2型修復狀態,分泌像IL-10、TGF-β這類的抗發炎因子,幫助修補血管、平衡免疫、甚至促進神經修復。這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變得:
• 比較有精神
• 情緒更穩
• 比較不容易發炎或感冒
• 就連皮膚、頭髮的狀態也跟著變好
這一切,不是奇蹟,而是細胞的自然反應。

不只是發炎與修復,連癌細胞都會利用巨噬細胞

我們也不能忽視巨噬細胞的「另一面」。在腫瘤的微環境中,有一種叫TAM(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亞型,會被腫瘤「收買」,幫它蓋血管、壓制免疫,還會幫它躲過免疫系統的追殺。

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生活長期讓免疫系統陷入混亂,巨噬細胞也可能成為腫瘤的共犯。

這不只是理論,目前已有多種研究指出,像乳癌、肺癌、胰臟癌的惡化都與這些被「極化」的巨噬細胞有關。

而好消息是:如果我們能透過生活方式、甚至治療策略,把它們重新導回「對的方向」,就有機會讓免疫系統重新回到主場。

別忽略您的腸道、睡眠與情緒,它們是巨噬細胞的導航儀

最新研究還發現,巨噬細胞的方向盤,其實不只看飲食,還深受以下因素影響:
• 腸道菌相:腸道菌產出的短鏈脂肪酸能調節免疫平衡。吃得越天然,菌相越穩,巨噬細胞越冷靜。
• 睡眠品質:睡不好會讓巨噬細胞更偏向發炎型,甚至影響大腦功能與記憶。
• 情緒與壓力:長期焦慮、憂鬱、過度緊張,會讓免疫系統誤判訊號,導致身體無謂地開火,攻擊自己。

也就是說,照顧免疫系統,不只是「多補充維他命C」,而是活出一種讓身體有安全感的生活節奏。

我們選擇怎麼活,身體就選擇怎麼對我們說話

今天吃的每一口飯、睡的每一小時覺、忍住的每一份壓力、打開的一次運動App,都在對巨噬細胞下指令。
「現在,是該發炎?還是修復?」
「是該打仗?還是療癒?」
這些不是醫院才該處理的事,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現在就能做的選擇。

想讓身體成為更好的療癒空間,不是改變一切,而是從下一餐、下一次早睡、下一次深呼吸開始。
因為,真正的醫學,不只是治病,而是讓身體站在我們這一邊。

參考資料:
Macrophage Signaling Pathways in Health and Disease: From Bench to Bedside Applications. MedComm. 2025.
https://doi.org/10.1002/mco2.70256

26/06/2025

不要相信壓力會轉化為動力
你的壓力只會轉變為病歷😅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Address

學府路100號
Huatan
503

Opening Hours

Monday 15:00 - 17:30
18:30 - 21:00
Tuesday 08:30 - 12:00
15:00 - 18:00
Wednesday 15:00 - 17:30
18:30 - 21:00
Thursday 08:30 - 12:00
15:00 - 18:00
Friday 15:00 - 17:30
18:30 - 21:00
Saturday 08:30 - 12:00

Telephone

+88647861219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慈愛中醫診所 林桂郁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慈愛中醫診所 林桂郁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