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愛中醫診所 林桂郁醫師

慈愛中醫診所 林桂郁醫師 以愛與慈悲為需要的人提供療癒

14/11/2025

“不要輕易扭脖子,很容易導致椎動脈剝離(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引起腦中風”

13/11/2025

咖啡 茶 適量即止
過量 上耗心神 下吸腎精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05/11/2025

251102 中醫臨床失智症照護培訓工作坊
再次感謝所有參與這次盛大活動的醫師們!

初心苑行政團隊將這屆完訓的醫師們及醫師就職的診所,做成了一個地圖與名冊,公告於初心苑的社群平台FB/IG ,希望能透過逐年累積,構成跨專業合作平台,並讓有需要的長輩、照護家屬能找到就近醫療院所幫忙!

Map: https://reurl.cc/laV8Wd
名冊: https://reurl.cc/6b2Wmd

歡迎有需要的人轉發分享,讓更多需要的人可以獲得最適切的幫助!

太初·初心苑
林舜穀中醫師談失智照護
食食樂語言治療所_享受由口進食與溝通的幸福
起辰聯合治療所

#失智症照護培訓工作坊

29/09/2025
24/07/2025

(這篇不是捲醫師寫的,轉發某同道的心聲,反正我先說不是我寫的就對了…)

「新聞踢爆,有些中醫診所硬性規定:接受針灸治療時想開藥,藥費得自費,健保不管!這讓不少患者氣炸,覺得明明有健保,卻被當冤大頭。健保署出來喊話,說針灸、傷科、中藥都在給付範圍,醫師能依病情同時開立,若診所有亂收費,歡迎民眾申訴…」

但說真的,這背後根本是健保制度的問題,讓中醫師夾在兩難,患者權益被犧牲。每日藥費才「38元」、第2到6次療程「沒有」診察費,還得隨時擔心被核刪,中醫師的專業被當廉價貨,患者得掏腰包,健保署乾脆改名叫「賤保局」算了!

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患者回診就像連續劇,每集都有新劇情:今天腰痛,明天落枕,後天腳扭傷,過幾天還感冒!每次回診,醫師得像偵探一樣重新把脈、辨證,調整針灸穴位、換藥方,腦力和時間燒到不行。

可健保硬是規定,針灸或傷科療程第2到6次沒診察費!這什麼意思?醫師的專業判斷完全不值錢!更誇張的是,診察費多年沒漲,給的藥費連杯咖啡都買不起,中醫師的心都涼了半截!
更慘的是,藥費一天才給38元!這什麼概念?一包煎藥濾袋都不只這價!台灣健保多給科學中藥,藥力比傳統湯劑弱,療效常打折,但成本可沒少多少。一劑好點的藥方隨便上百元,38元連藥渣都買不到!偏偏健保署審查超煩,病歷寫不好或藥方被認為「不必要」,給付就沒了,診所得自己吞成本,開藥變成做慈善!這逼得中醫師要嘛不開藥,要嘛請患者自費,不然生意做不下去!中醫師夾在療效和生計之間,真的苦不堪言!

健保制度這麼爛,難怪不少中醫師跑去做自費醫療,用傳統湯劑、高級藥材,搭配更精細的針灸和推拿,療效更好。但問題來了,自費一次500到1000元,對於沒錢的患者根本吃不消!健保應該是全民的保護傘,結果變成「療效換現金」的選擇題!經濟弱勢的患者想吃好點的藥,只能咬牙掏錢,不然就只能吃藥力弱的科學中藥,病好得慢還得多跑幾次診。健保署的回應永遠是「去申訴」「我們會開會」,這是把患者當抓耙子,把問題丟給醫病雙方,根本沒打算解決!

看看西醫,檢查、藥物健保給付動輒上千元,再看看中醫:每日38元藥費、針傷療程的診察費一次就打住,簡直天差地遠!中醫的針灸、傷科、中藥是千年智慧結晶,卻被健保當廉價勞動。給付不漲、核刪有問題,診所為了活下去只好推自費,患者成了最大受害者。這制度不只逼中醫師走投無路,也讓患者失去應有的醫療保障。
長此以往,誰還想當中醫師?優秀人才跑光,患者能找誰看病?

23/07/2025

👶【生男生女不是運氣好壞,是你媽的體質決定的!?】
#哈佛研究爆大瓜 #別再怪爸爸了

以前都以為,生男生女是靠運氣——就像丟銅板,一半機率生男、一半生女。
但哈佛大學最近一篇超大型研究告訴你:
你家的硬幣根本不是公平的,還可能是一面大一點、一面小一點!

🔍研究怎麼做?
科學家分析了58007名女性、超過14萬筆生產紀錄,從1956年一路追到2015年,最後得出一個結論:
「生男生女根本不是平均機率,還會『連號』!」

✅ 如果你家已經連生3個男孩,第4胎還是男孩的機率高達61%
✅ 如果是連3個女兒,第4胎再中女兒的機率也有58%

而且這種「性別連莊」的家庭,還真的不少見!

😮所以到底是誰影響了這一切?研究鎖定兩大關鍵:
1️⃣ 媽媽的年紀:
越晚生第一胎(超過28歲),越容易出現「清一色」現象。
→ 體內環境會改變,比如陰道pH值變化、卵泡期縮短,這些都會默默影響精子的存活率。

2️⃣ 媽媽的基因:
研究還找到了兩個特別的基因位點:

NSUN6 附近變異:在只生女兒的母親中出現顯著關聯
TSHZ1 附近變異:在只生男孩的母親中顯著相關
研究團隊認為,媽媽的基因變異可能參與影響性別偏向的統計機率,但目前尚無因果證據,未來還需更多研究釐清背後機制。

🤔那很多人一定會問:
「蛤?我以為是爸爸的精子決定的耶?」
你講的沒錯,但你只知道上半部故事。

💥重點來了:

- 精子確實決定X(女)或Y(男)

- 但誰能成功衝進卵子、誰半路陣亡,是媽媽的體內環境說了算!

Y精子游得快但脆弱,X精子游得慢但耐操。
如果媽媽體內偏酸、子宮環境嚴格、排卵時間點剛好偏晚——
恭喜,Y精子直接被淘汰,X精子微笑登頂。

這就像遊戲副本一樣,爸爸只是丟出一堆角色卡,真正選誰上場打王,還是媽媽的身體在操作。

🧪科學家推測,媽媽體內的環境(如pH值、排卵時機)可能會影響哪種精子能成功受精——這雖然不是這篇研究的直接證明,但已在其他文獻中被提出討論。



📌那種每次都生同一種的家庭,真的不是「命運捉弄人」啦,可能是媽媽的體質開了偏門,也可能是DNA在幕後拉線!

📚研究來源:哈佛團隊 x 《PNAS》期刊
論文標題:Is s*x at birth a biological coin toss?

爸爸提供選手,媽媽決定誰能進終點。
你家的「性別運勢」,搞不好從媽媽出生那天就已經內建了😉

------
感謝大家對這篇貼文的關注與回饋🙏
也特別感謝留言區許多朋友對性別與科學的細膩提醒,讓我們反思得更多。

這篇文章的原始出發點,是根據一篇由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團隊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探討生男生女在家庭層級是否真的完全隨機。

其中提到,部分媽媽的年齡與基因變異,可能與「性別偏向」有統計相關,但我們誠心補充:
這不等於「媽媽決定一切」或「媽媽有錯」,更不是說「某些媽媽注定生不了兒子/女兒」——這樣的說法我們完全不認同。

我們在原文中用了「偏重硬幣」、「守城 vs 派兵」、「角色卡」等比喻,其實是想讓艱深的數據轉譯得更輕鬆。但我們理解,這樣的語氣若沒有科學語境的提醒,可能會讓人聯想到對女性的壓力與歷史傷痕,這不是我們的本意。



💡 我們想說明的是:

- 生男生女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 Y精子帶來性別的決定性,沒錯

- 但媽媽的體內環境、年齡與基因變項,也可能對「哪種精子比較容易受精」有微小影響(研究中的假設之一)

換句話說,這種機率偏向不是誰能選擇的,也不是誰做錯了什麼,只是我們在大數據下看到的統計趨勢。



📚 原文研究標題為:
Is S*x at Birth a Biological Coin Toss?
👉 我們會在之後的貼文中,更謹慎處理語氣,也歡迎大家繼續一起討論怎麼讓知識更平衡、更具共感力。

Address

學府路100號
Huatan
503

Opening Hours

Monday 15:00 - 17:30
18:30 - 21:00
Tuesday 08:30 - 12:00
15:00 - 18:00
Wednesday 15:00 - 17:30
18:30 - 21:00
Thursday 08:30 - 12:00
15:00 - 18:00
Friday 15:00 - 17:30
18:30 - 21:00
Saturday 08:30 - 12:00

Telephone

+88647861219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慈愛中醫診所 林桂郁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慈愛中醫診所 林桂郁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