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2025
月經就是月經
#月經教育
#性別與文化
談月經教育,也是在談性別與文化
今天在愛國國小聽蔣琬斯老師的〈全國性教育觀點談月經教育〉
她用幽默、自然、卻又很有力量的方式,讓我們重新思考「月經」這件事。
1. 為什麼我們都不好意思說「月經」?
阿斯老師開場問:「為什麼叫大姨媽,不叫三姑媽?」
全場笑了,但這笑聲裡,其實藏著社會的習慣
我們總用「那個來了」這些代稱,好像「月經」是不能講的、髒髒的。
「每當我們用代稱,就是把『不好意思』鑲嵌進語言裡。」
她帶著大家大聲喊:「月經!」
現場氣氛立刻鬆開,變得自在又有力量。
2. 廣告裡的月經 vs. 現實中的月經
衛生棉廣告裡的女生總穿白衣、微笑跳舞,流的還是藍色液體。
但真實生活中,大家都盡量在生理期時避免穿白色衣物
這樣的影像,讓很多男孩以為女生的經血真的是藍色的。
阿斯老師幽默地說:「男生從廣告學月經,難怪覺得女生身體很奧妙,居然會流出藍色液體。」
3. 月經知識小測驗
你知道嗎?
(1) 月經不是固定28天,是「平均」28天。
(2) 左右卵巢不會輪流排卵,而是「隨機」的。
(3) 女性一生大約會來400次月經。
(4) 每次出血量大概40~120ml,大約就是一瓶養樂多。
講師還拿出「內褲教具」現場示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但同時也讓人重新看見自己的身體。
4. 生理假,是特權嗎?
阿斯老師提到一個故事:
一位女老師月經來、痛到倒在走廊,仍堅持要進教室上課。
他扶著她、最後乾脆背她進去。
她說:「為什麼身體不適請『生理假』會被說成特權?
身體不舒服請病假是理所當然,為什麼月經不行?」
5. 男生也該認識月經
講師播放香港〈男生的衛生巾〉影片,是男生體驗「流出來」的感覺。
請老師回去可以跟學生討論,也引導大家思考:「如果同學月經外漏了,我們可以怎麼做?」
他提到之前去國中演講,有男學生針對這題回答:「我可以脫外套幫她遮。」
太帥氣了!
6. 月經與禁忌
從「生理期不能拜拜」到彰化玻璃館之工程告示、「女性不能上漁船」
阿斯老師說:「媽祖是女生,難道她會介意嗎?」
笑聲裡,其實藏著深深的省思。
就算是今日,我們下一代的孩子仍然從這些禁忌裡,學到女性被限制的樣子
7. 關於「處女膜」的迷思
阿斯老師說,很多人從小就被灌輸「第一次最重要」這句話。
但這句話,其實比我們想的更沉重。
她說:「所謂『落紅』,是父權文化的偽科學。沒有什麼『貞操偵測器』。」
處女膜真正的名稱叫做「陰道冠」,它只是身體的一部分,有的人天生厚、有的人薄,也有人天生沒有。
沒有任何一種身體構造,可以用來「驗證純潔」。
在某些文化裡,新婚夜婆婆還會翻棉被、看床單,
這樣的錯誤觀念,曾讓多少女生害怕、受傷,甚至被指責。
老師提醒我們,不要再對孩子說:「第一次要留給對的人。」
那樣的話,會讓孩子以為只要「給錯了人」,自己就髒了、不值得被愛,甚至不敢離開錯誤的關係。
其實,每一次都和第一次一樣重要,因為那都是你選擇愛自己、尊重自己的時刻。
8.月經用品的演進,也是時代在前進
阿斯老師最後還帶我們回顧了一段「台灣生理用品的發展史」。
從早期用棉布到後來出現拋棄式衛生棉、棉條、月亮杯、月經褲、月經碟片……
每一種產品的出現,其實都在回應同一件事
讓女性的身體有更多選擇,有更多「自在」。
阿斯老師把實物一一擺出來,並仔細說明每一種用品的特性:
(1) 棉條:方便運動,但要注意更換時間,避免感染。
(2) 月亮杯:可重複使用、環保,但初次使用要熟悉放入角度。
(3) 月經褲:吸收力強、穿著舒適,適合外出使用。
(4) 月經碟片:貼合體內構造,可長時間使用,但需要技巧。
沒有「最好的月經用品」,只有「最適合自己身體的選擇」。
月經不再只是「忍耐」或「不方便」的代名詞,
而是能被看見、被理解、被善待的生活日常。
🌸 我聽完這場研習的感想
這堂課,讓我重新感受到「月經教育」不只是生理課,
它也是一堂關於性別、文化、尊重與身體主權的課。
當我們敢說「月經」,其實就是在打開一個社會的勇氣。
---
阿斯老師是一位讓「月經教育」變得溫柔又有力量的講師。
她用幽默讓人放鬆,用知識讓人安心,
更用一種不批判的語氣,讓我們敢重新看待自己的身體。
整場課堂沒有任何尷尬,只有一種「原來可以這樣談月經」的自在。
她不只是教知識,而是在教我們:如何以尊重與理解,重新學會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