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有所安,老有所終。陳炳仁

病有所安,老有所終。陳炳仁 這裡記錄著陳炳仁醫師/醫學博士對於生老病死、學術、與生活的觀察與筆記,與大家交流。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 理事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 理事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理事 這裡記錄著陳炳仁醫師對於生老病死的一些觀察與筆記,與大家交流分享的平台

【善終跟機會,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亞東醫院 全院演講】今天受高醫學長、家醫部陳志道主任的邀請,第一次到亞東演講  #居家 全人全程療護以及  #失智安寧,我準備過程一直期待院長邱冠明會出現,但也知道忙碌如他不一定能到,沒想到他竟然全程...
25/04/2025

【善終跟機會,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亞東醫院 全院演講】
今天受高醫學長、家醫部陳志道主任的邀請,第一次到亞東演講 #居家 全人全程療護以及 #失智安寧,我準備過程一直期待院長邱冠明會出現,但也知道忙碌如他不一定能到,沒想到他竟然全程參加,還上台給了五分鐘的回應。

我會對他產生高度興趣與欣賞,不只是他在 防疫上的作為與記者會屢次充滿智慧與高度的發言,更來自他在遠見專欄上的文章,闡述他對於病人自主、善終、自主停止飲食水分、生死議題的思索,甚至比許多安寧緩和療護的醫師還要細膩清晰,這次整理簡報時更仔細查閱他的文章,發現我的演講很多觀念與舉例,他過去也不約而同地引用或提出,我都整理截圖放在簡報中對照呈現。

身為相對年輕的醫學中心院長,他在亞東的經營有目共睹,但他今天也認同國家的醫療體系轉型,應該資源重新配置,台灣以醫院為核心、將人力物力聚集一處的運作已經難以永續,轉向投入醫院與基層協作組成新的醫療照護連帶,投入經費重新整合才有新契機。

我能夠跟他同台並獲得共鳴,感到滿心歡喜。

問來訪的  #東京醫科大學 的醫學系學生,為什麼選家醫科見習?跟神隱少女同名的她回答,因為日本家醫專科很晚成立,醫院裡沒有這樣的course和老師,也沒機會run到  ,因為大部分在社區不在醫院。今天帶學生有點暈….是因為昨晚剛帶著幼稚園兒...
01/04/2025

問來訪的 #東京醫科大學 的醫學系學生,為什麼選家醫科見習?

跟神隱少女同名的她回答,因為日本家醫專科很晚成立,醫院裡沒有這樣的course和老師,也沒機會run到 ,因為大部分在社區不在醫院。

今天帶學生有點暈….是因為昨晚剛帶著幼稚園兒子千里迢迢從歐洲回國,今天馬上跑居家又要非母語教學喔😆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代表團來維也World Hospital at Home Congressress,感謝新任陳英詔理事長邀請我擔任學術主委,我趁此次會議邀請之前結識的美國臨床醫師與學者,包括   大會共同主席 Bruce Leff 教...
29/03/2025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代表團來維也World Hospital at Home Congressress,感謝新任陳英詔理事長邀請我擔任學術主委,我趁此次會議邀請之前結識的美國臨床醫師與學者,包括 大會共同主席 Bruce Leff 教授相聚交流

昨日中午參與高高屏  #醫療網 的區域資源整合計劃專家會議,同為委員的王宏育理事長及諸位高屏澎醫事人員公會的理事長們都提供很多寶貴建議,有很多啟發,下午緊接著聽健保署石署長通盤分享健保面對超高齡社會挑戰的改革,腦袋更是像放煙火般百花齊放。王...
15/03/2025

昨日中午參與高高屏 #醫療網 的區域資源整合計劃專家會議,同為委員的王宏育理事長及諸位高屏澎醫事人員公會的理事長們都提供很多寶貴建議,有很多啟發,下午緊接著聽健保署石署長通盤分享健保面對超高齡社會挑戰的改革,腦袋更是像放煙火般百花齊放。

王理事長會後撰文提到 #健康台灣 #深耕計劃 ,我一個月前知道這件事,也開始思考規劃可能的方向策略,希望水到渠成的時候,大家共同效力。

收到教學回饋,年長色衰的講師表示溫馨!🙏
23/02/2025

收到教學回饋,年長色衰的講師表示溫馨!🙏

前幾天帶全家逛書店,兒子很喜歡這群學  #披頭四 過馬路、長得相當逗趣的病毒們,就把這本書買回家然後前天羅塔他朋友諾羅就真的來找我跟老婆了,搞得我們兩個腳軟兩天
13/02/2025

前幾天帶全家逛書店,兒子很喜歡這群學 #披頭四 過馬路、長得相當逗趣的病毒們,就把這本書買回家

然後前天羅塔他朋友諾羅就真的來找我跟老婆了,搞得我們兩個腳軟兩天

我是在疫情尾巴認識到  #幸福   指數的人生週期曲線,從英國回台灣前心想做好了認知與身心的準備,真的也沒想過會跌這麼深。既然還身在谷底,那能做的也只剩    #持續買進 了!🤣🤔
10/02/2025

我是在疫情尾巴認識到 #幸福 指數的人生週期曲線,從英國回台灣前心想做好了認知與身心的準備,真的也沒想過會跌這麼深。

既然還身在谷底,那能做的也只剩 #持續買進 了!🤣🤔

最近心神勞累,除了三小放了一天莫名其妙的雪假,還有宜靜和阿福參加了舞會,技安參加了中年級的彈跳床活動,然後我們又當了冬季練哥。

自從熙媛走了以後,那個失落的情緒一直都在。

很多人說熙媛敢愛敢恨,勇敢地做自己,其實那不完全,因為熙媛她一生都在做一個體面又負責的人,她始終在她的身份及對自己的高要求下規範自己,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要敢愛敢恨,卻又同時做到對自己的身份負責,到了接近人生半百,突然覺得這好難。

世界上多的是為了愛拋家甚至棄子的浪人,也多的是只顧享樂的廢渣,他們對別人的要求比自己高,期望家人及社會幫他們收拾他們該負的責任,而他們只專注在「做自己」。

去年感恩節前,和幾個好姐妹聚餐。每個人看起來都狀態很好,從髮型到身型,像少女時一樣精緻又勻稱。和她們擁抱時,她們身上都飄著迷人的香味。

我和一位剛從義大利渡假回來的朋友說起在學校遇到她母親來學校接孩子時,覺得她母親年紀都七十歲了,卻維持得像個名人一樣。

她和我說,「我媽很知道怎麼照顧自己」。接著提到她自己小時候在家玩時,跳到阿姨放在椅子上的一團布上,膝蓋被長針戳進去,爸爸帶她衝進去急診室,而那時媽媽正在整型。

她的父親過世時,母親難過了三天,決定讓自己看起來狀態好,又開始密集地整型。而她除了幫爸爸治喪外,還要頻繁地去診所接回剛接受完療程,並需要術後照護的母親。

我看著金髮碧眼的她,說她從小期待母親多放一點心思在陪伴她,了解她,即使在父親過世後身為獨生女的她將媽媽接來同住,但母親在孫子憂鬱症發作時,總是這一句輕描淡寫地說「他到底好了沒?」、「他還要多久才會好?」。她的先生脾氣極好又很容忍,但她無法接受母親沒有邊界感地闖入他們的隱私,以及無止盡地要求女婿處理她個人的事。

我看著總是笑臉迎人的她,眼中泛著淚,話中盡是哽咽,說著「我們這一代真的好難,我們的父、母親是用 “我們必須自己獨立” 的教育方式養大我們,但我們這一輩不是這樣當父母的。」

能體面的,不一定是體貼的,也不一定是負責任的。

無獨有偶地,在場的其他姐妹們,突然各個說出與父母間的心結:「我媽也是完全不顧慮我先生有工作,從早到晚一直纏著他,要他處理著、處理那」、「我媽一來我家就批評我沒把小孩教好,罵我家事也沒做好」、「我爸從小到大都用苛刻的言語刺傷我,現在也是這樣對我的先生、小孩。」

突然之間,我看著她們成為無助的孩子,夾在兩代的壓力之間,需要照顧父母,同時照顧孩子,上一代父母沒給齊的關愛,卻要靠自己充飽,再灌溉給下一代。

World Economics Forum曾發表一篇文章,引用了英國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的研究,人類的快樂指數是呈現U型的,在40-50歲到達最低點,過了中年以後開始回升。

這個現象與歐美其他高收入國家的研究一致。

這也是為什麼中年的我們,看到熙媛的離開,會這麼難受。我們背負著三代人的期望,所有的壓力責無旁貸。即使是與父母關係良好的我,仍會為父母日漸衰弱的身體感到憂心,怕深夜來的電話。

熙媛的人生是我們普通人的濃縮增強版,自小在家暴、酗酒的父親手下保護母親,在輩份為上的演藝圈兢兢業業地工作、養家,被曾經深愛過的丈夫背叛傷害,前婆婆無底線地消費她,兩個孩子還需要大量關心及照顧,她透支了,她真的累了。

這幾天沒有發文,因為我趁空檔看了熙媛和周渝民演的偶像劇「戰神」。平時顯少有時間追劇、也不怎麼關心演藝圈新聞的我,藉著熙媛離世給我的感受,重新檢視身邊每個人、每件事情的輕重,也提醒自己該鬆弛的時候,就廢一下吧!

[Unlimited]完成英國博士進修返國至今剛好三年,也代表我卸下了一個義務- 國家公費留學生,雖然COVID疫情搞砸了我們一家旅外最精華的時光,但四口均安夫妻都順利拿到學位也是萬幸,我會以曾經的這個角色與身分為榮。整理著當初2021年底...
09/02/2025

[Unlimited]
完成英國博士進修返國至今剛好三年,也代表我卸下了一個義務- 國家公費留學生,雖然COVID疫情搞砸了我們一家旅外最精華的時光,但四口均安夫妻都順利拿到學位也是萬幸,我會以曾經的這個角色與身分為榮。

整理著當初2021年底跨年前寄給駐英代表處的返國服務申請單,上面填寫預計乘坐的航班居然還不是我們一個月後最後臨時改買、真正坐上抵達台灣的新航班機。

那時疫情仍嚴峻、台灣還有高度嚴格的防疫措施,我們原本訂的返國航班臨時被取消,然而那時英國已經全國半放生染疫機會極高,而為了順利登機我們神經緊繃處處留意深怕中標、還要在登機前時限內找有辦法開立符合標準檢驗合格證書的快篩站、舉家大老遠從倫敦北邊殺到南邊(大約是台北到桃園),到現場再排兩個多小時的隊被挖鼻孔,好拿到回家的通行證。

因此帶著小隻還沒滿兩歲的雙寶姐弟抵達桃園機場、快篩陰性可以坐上直衝高雄隔離旅館的計程車時,我是眼眶泛淚的(當然隔離最後一天妻女才被驗出陽性被抓去隔離的心累故事就再說了)。

今年元旦全家一起去看了Wicked的電影,女兒從觀影前到現在時常把片尾的Defying Gravity反覆唱到爆(其實另外三四首我們家也是聽到快要起肖),我原本不懂女兒怎麼那麼愛,只是在電影院裡,我才徹底為這首歌出現的脈絡、歌詞與畫面而激動~

女兒感覺可能透過此歌來共振近來自己跟長輩教訓之間的內在衝突,而我也深覺套用在當下留在巨塔的醫療從業人員極為貼切,孰可忍孰不可忍,當大家沒有合理相應的身心肯定/物質回饋、難以照著不斷扭曲的遊戲規則玩下去,掙脫一切破繭而出也就勢不可擋~

08/02/2025

同樣是苦過來的,不必掩飾我們的出身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08/02/2025

高齡或人生暮年的醫療照護決定也是異曲同工
時常大家對已發生過的回憶,只留下過度樂觀的"關關難過關關過"
卻忘記當時病人/照顧者/醫療照護團隊做決策過程的身心煎熬
從而對當下預後的不確定 ( )忘記做兩手準備

Quote
「回顧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結果已經知道,沒有不確定。...過去的風險,現在看變成都是機會。

問題是,當下的不確定性,就可能讓你中途放棄。遇到重大挑戰的當下你會覺得那是風險,不是機會。

回顧沒有不確定。但你無法避免面對當下,當下的情緒與行動,是完全圍繞著未來的不確定。...人每天就在擔心這些不確定性,然後做出當下自己認為合宜的應對方式。」

 #升等
27/01/2025

#升等

在不同國家,學術升等標準大不同

最近在《Nature》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分析了全球190所學術機構和58個政府機構的314份晉升政策,涵蓋了32個北方國家和89個南方國家。這項研究揭示了學術晉升評估中的一些關鍵趨勢。

研究發現:

1. 量化指標的盛行:雖然量化評估(如論文數量、引用次數)在許多國家仍然流行,但並非所有政策都依賴這些指標。在中高收入國家,量化指標的使用更為明顯。

2. 南北差異:南方國家更傾向於使用量化指標,而北方國家則更注重質化評估,如學術影響力和社會貢獻。

3. 機構與國家政策的差異:國家政策通常強調論文數量和期刊排名,而機構政策則更關注研究的多樣性、跨學科合作和長期發展潛力。

4.學科間的差異較小:與地理和經濟因素相比,不同學科之間的評估標準差異並不明顯。

心得:這個研究是看全世界的趨勢,所以美國的特殊情況反而無法被特別凸顯出來。譬如,美國的研究型大學除了上述的量化指標或影響力之外,也特別看重拿研究經費的能力。這背後顯示美國這種拿經費的高壓在其他國家並不常見(台灣就不會)。

另一個有趣點是,雖然升等時都看研究,但聘人時看得卻不同。譬如中研院可能更看重研究領域,而在台大會更注重你能教什麼課。美國的話,除了上述兩個還會考慮做的研究方向能不能拿到NIH經費以及候選人是否符合DEI需求等等。或許做這個研究能是另一篇Nature文章🤭

01/01/2025

Address

Kaohsiu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病有所安,老有所終。陳炳仁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病有所安,老有所終。陳炳仁: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