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孟汎臨床心理師

徐孟汎臨床心理師 與心中的每個孩子好好說話
服務項目:兒童青少年個別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親職諮商、創傷復原、脆弱家庭服務、社區與學校講座、工作坊

服務項目:
兒童青少年心理衡鑑
兒童青少年個別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
親職諮商、脆弱家庭服務
社區與學校講座、工作坊

專長:
發展遲緩早期療育、注意力不足過動ADHD、自閉症ASD、
情緒障礙、壓力創傷、生活適應、人際功能、自我成長、親職教養

證照:
臨床心理師國家證照 心理字第001736號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講師第201901005314號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學校講師第202001000339號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早期教育講師第202001000305號

這首歌是來自跟我一起工作幾年的個案,前陣子她發生了一些事件,每一刻都是不容易的、好辛苦的....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看見她自己的力量正在慢慢的茁壯,她說這首歌陪伴她渡過了一些時刻,想分享給我~那天,我們就在治療室當中一起靜靜聽完了這首歌,...
21/08/2024

這首歌是來自跟我一起工作幾年的個案,

前陣子她發生了一些事件,每一刻都是不容易的、好辛苦的....

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看見她自己的力量正在慢慢的茁壯,

她說這首歌陪伴她渡過了一些時刻,想分享給我~

那天,我們就在治療室當中一起靜靜聽完了這首歌,

她低聲哼著旋律,我的身體也隨著歌詞輕微擺動,

一直以來我不覺得自己是什麼特別的專家,

只是跟很多個案一起工作,見證他們過去的創傷經驗,
逐漸能夠有機會更貼近理解,

然後跟著個案一起相信.... 一切好事都會發生。

(本文已經個案同意可以分享此段經驗)

Filmed in Bagan & Mandalay, Myanmar.The amazing U Bein Bridge, Inle Lake, Inn Wa, Mingun Pahtodawgyi.Equipment:DJI Mavic AiriPhone XR「這些古老遺跡在夜裡特別美:橘黃色的月亮、漫天的...

今天是515臨床心理師節,諮商/治療到底會怎麼進行呢?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資源,好好留時間照顧自己吧!
15/05/2023

今天是515臨床心理師節,諮商/治療到底會怎麼進行呢?
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資源,好好留時間照顧自己吧!

文長,不過好文值得細細品讀~每個人過往都有自己的好壞經驗,而這些好的壞的,會一再的在我們生命中反覆出現,去看見過往這些經驗如何影響自己,也甚至要慢慢的把這些碎片的經驗撿起來一一補好,這些過程可能每一步都好痛好痛,也可能需要一段長長的路。剛好...
15/05/2023

文長,不過好文值得細細品讀~

每個人過往都有自己的好壞經驗,
而這些好的壞的,會一再的在我們生命中反覆出現,
去看見過往這些經驗如何影響自己,
也甚至要慢慢的把這些碎片的經驗撿起來一一補好,
這些過程可能每一步都好痛好痛,
也可能需要一段長長的路。

剛好今天是515臨床心理師節,
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照顧自己的方式♥️

(請大家幫忙💗給故事一家人祝福,不要批判長輩💗原因在留言處,感謝)
🦍狒狒出逃那幾天,L傳了這張照片給我:
「好喜歡他的樣子,妳看,他看起來好快樂:
「他的手呀,腳呀,尾巴呀,每一個姿態,都是自由自在的……」

那是L離開台灣後兩天,也是她幾十年來,對媽媽最溫柔的一次遠離。

▋關於L有位精明、強勢、控制欲強的母親,我們都略有耳聞。第一次和L媽交手,仍讓我震撼到說不出話來:

當時,幾個好友要回南部過年。L自己開車,便邀請我們同車。上車時L媽也在,相敬如賓的氣氛,在上路兩分鐘後就爆了……💥

「為什麼要載朋友?給自己找麻煩!」
後座的L媽竟直接開噴🔥

「自己不會去買車票搭車嗎?」L媽繼續抱怨🔥:
「尤其那個○○,還大肚子,八個月了隨時會生,萬一路上生下來怎麼辦?」

此時我們才驚覺,L媽在講我們😱!
○○就坐在副駕,我們透過後視鏡交換了一個「天啊」「這是什麼情形」的眼神……

L透過後視鏡,用眼神加入了我們。她的眼神透露著驚恐,更多的是深深的歉意:
「媽,這些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大家剛好要南下,也是陪我們開車,一路聊聊天有伴,也很好嘛……」

「有什麼好?把自己搞得那麼麻煩!」
L媽:「她要生了關我什麼事,沒有老公嗎?」

L:「媽,○○是我邀請她的,人家老公剛好在國外出差,」
「就是因為她快生了,我才更要載她呀,大過年的,讓○○在車站上下電扶梯,人潮衝來衝去多危險啊,」
「我光想到就擔心,怎麼捨得讓她去跟人家擠?」

L媽:「那也是她老公的事!關我們什麼事?」

短短幾個來回,我們被震得啞口無言,完全反應不過來,L媽佔據了唯一話語權,話也越說越重:
「肚子那麼大,自己就要知道,不要給別人帶來麻煩!」

在極度詭異的氣氛下,我們一路南下,L媽的砲火也逐漸轉向L:前陣子L媽生日🎂,L訂了一盆花,花店送到時卻被L媽「悲痛」拒收,最後還是L爸出面收了花🌹。

L媽:「做人家子女的,你們真的不能這樣!」
「妳這輩子就這一個媽媽(用力拍胸),這麼多年了,妳不知道我生日是做農曆的嗎?」

L:「媽,我當然知道(嘆)……解釋過很多次了,農曆生日那天花店就沒開,我才改送國曆生日啊,也只差兩天而已,」

L媽:「都是理由啦!讀書是讓妳學頂嘴嗎?」
「對媽媽有心的話,什麼不能解決?做人子女不孝,成就再高都沒有用!」

L看來沮喪極了🥺:
「哪一次家裡有事,我沒有趕回來處理?」
「家裡房貸、各種開支、大大小小的事,哪一件我沒有扛下來?我真的已經盡力了……」

L媽:「盡力?盡力不是自己講的,要別人講才算!」
(剝奪話語權)
「妳有沒有為我想?說來說去,妳心裡根本沒有我這個媽媽!(拍胸脯)我問妳,妳今年回家幾次?」

L:「我不能回家,也都有打電話啊,每次都確定家裡都好好的,我才放心去忙……」

她忍不住了:「媽,我出來唸書工作這麼多年,妳有沒有問過我一句,我過得好不好?」
「沒有耶,我也很希望聽妳問我一次,女兒妳過得好嗎?一次就好,但我沒有等到,妳連一次都沒有問過。」

L媽簡直氣炸了🔥:
「我問候妳?妳要我問候妳?做人子女是這樣做的嗎?妳以為妳多偉大?要父母問候妳?」

開了一個惹怒L媽的話題,L看起來懊惱極了。
她無奈地轉了話題:
「媽,妳知道我有多累嗎?上個月我差點因為過勞……」

「累什麼累?」L媽猛地打斷:
「工作有什麼好累的?」(否定情緒、感受)
「不要等我死了,妳再跪到我墳墓面前哭!我告訴妳,到時候妳想哭都來不及!」

完全不給人餘地,巴不得將別人踩進泥裡,L媽用羞辱、內疚、罪惡感,在短短幾分鐘內,把我們一車子女生壓得幾乎要窒息……

這只是幾小時的車程,我們就想跳車了,L是怎麼活到現在的呀?

🤍我想像一個小小女孩,被迫在成長過程中,毫無防備地接收這一切:
羞辱教養、情緒勒索、教訓、罪惡感、恐懼、控制、否定、情緒化、當眾難堪、煤氣燈效應、踩踏自尊、貶低價值、限制你的話語權、剝奪你的內在力量……

天啊!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L的成長過程,簡直是 #原生家庭心理創傷 的百科全書。

我突然能理解,為何L總有一種飽受驚嚇、侷促不安的氣質。
在她的世界,「自尊」恐怕是最脆弱、隨時會崩碎的東西。只要母親在,隨時會用最難堪的方式,將她的尊嚴踩碎一地。

她一邊安撫母親的怒氣、一邊狼狽地收拾極度難堪的窘境,這些在我們看來,匪夷所思的母女互動,恐怕是L數十年來的日常。

🤍許多我們一直不明白的事,瞬間都有了頭緒:

❖L總是對自己要求極度嚴苛,幾乎到了鞭笞的程度
❖外人眼中的L,簡直優秀得閃閃發光,她卻極度缺乏自信
❖她總是搶著付出,習慣照顧、討好別人
❖她對旁人的情緒極度敏感,對自己的情緒卻幾乎麻痺
❖她總是很疲勞,有一種「疲於奔命」的氣質
❖她很容易遇到渣男。

幾十年情緒高壓的訓練下,她不斷被要求,用孝順去合理化母親的一切:

這是一個多危險的「訓練」啊😱!
如果在L心中,母親給予的這些是「愛」,代表L已經失去了辨別「愛」與「霸凌」的基本能力。回到真實世界,L要如何分辨渣男,和真心愛她的人?

此外,L有一種特殊的說話習慣:
她總會帶點急迫地、搶在別人開口前,
先把自己狠狠地貶到一文不值。

後來,我們一起探索這個習慣──原來她想搶在媽媽前面,把最難聽的話,代替媽媽狠狠地罵出來,這樣媽媽就不用罵她了。

媽媽帶來的羞辱太強大,那就自己先開口,把核彈換成土製小炸彈,總比讓L媽親自出馬好太多了……

那些L曾淡淡提起的家裡事:縮回自己世界的沉默L爸,逃到國外的L弟……突然都脈絡清晰了起來。

▋那天晚上,L和我們談了很久。她簡直快被自責壓扁了:
「不好意思,我知道我媽很強勢,但我真的沒想到,她對你們也這樣……」

認識這麼多年,L第一次對我們敞開她的家庭:

✤重男輕女的家庭、背負家族陳舊的女性歧視觀念;

✤長輩都覺得,家裡財產是要給弟弟的,不能動,所以長女更應該幫忙家裡;

✤這麼多年來,L乖順地幫忙扛房貸、扛家用,張羅家裡大大小小的事,努力了許多年,什麼都不是自己的。家裡買了這麼大的房子,卻連一個給L的房間都沒有……

我實在很想罵髒話,這都什麼年代了……

「L,今天已經太多事了,這樣吧,妳答應我一件事,」
「現在開始,不要再說 ❝我媽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她還是愛我的❞ 這句話了,」

L楞了一下,但她靜靜地聽著。

我說:「這句話,不就是L媽和那些長輩,一直塞給妳的嗎?」
「我不是要妳去討厭媽媽,只是妳很需要 #把愛的品味培養起來,妳真的很需要!」

「妳需要去辨識、去體驗,什麼是正常的愛、健康的界線,」
「妳需要培養愛的品味,因為妳值得別人好好對妳。」

我說:
「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改變,但沒關係,現在我們就從第一個練習開始……」

練習 No.1:
不要再說 ❝我媽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她還是愛我的❞ 這句話了。

▋L媽張牙舞爪地登場,把我們震得頭暈眼花,卻帶來一個極珍貴的禮物:

從那晚的練習 No.1開始,我們和L開啟了一趟,漫長、真實、細緻、勇敢的自我探索旅程。

我們幫L營養不良的內在小孩,取了暱稱叫「阿肥」,意思是要把她好好調養回來,養得白白嫩嫩、肥吱吱的意思。

當年懷孕的○○是心理師,成了我們的陪伴教練,我們將練習放在 Line 的群組記事本,從練習 No.1開始,至今已經累積了近百個練習。

🔵有的練習小而明確,比如:
✎練習 No.1:
不要再說 ❝我媽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她還是愛我的❞ 這句話。
換成 ❝每個人對愛的定義不同,無論媽媽愛不愛我,我都需要健康的界線❞

✎練習 No.6:先不要搶著付錢!
✎練習 No.23:不要駝背喔,讓肩膀挺起來

🔵有些練習設計得很細緻,比如:
✎練習 No.18:
培養幸福體質,用「肯定」來稀釋「批判」的濃度

❶有意識地覺察「批判自己」的念頭

❷每次心中冒出批判自己的話,就補上一句肯定自己的提醒
比如:發現心裡批判自己 ❝杞人憂天❞ 」
就提醒自己「我也可能是 ❝未雨綢繆❞ 呀!」

這可以將 100% 的批判,瞬間稀釋為中性的、包含正面與負面的平衡觀點。

❸將肯定的話說出口,讓肌肉重新習慣新的詞彙,讓自己習慣快樂的說話方式

這個練習的設計,是因為L一下子改不掉「鞭打自己」的習慣。

既然改不掉,就不要浪費,所以我們把每一次批判,綁著一個練習;密集的批判,反而引發了密集的刻意練習──

持續「稀釋批判濃度」,也比較容易把「幸福體質」養回來。

✎練習 No.37:避免過度正面
過度正面也是一種偏見,太過度的正面讓人心虛,反而會加深自我懷疑、瓦解內在力量。

所以只要L發現,某些正面肯定的話「讓自己感覺很勉強」,就帶來和我們討論,找出感覺不踏實的原因,然後設計出新的練習。

🤍練習並非一帆風順、偶爾也會倒退嚕,我們一路修正調整,練習的編號,緩緩往前推進。

不只是L,我們也參與了練習:一起研究心理學、一起探索自己、一起更深刻地覺察……

▋長達八年、近百個練習;沒有軟綿綿的口號雞湯,每一個練習,都紮紮實實地改變一件事。

L長出了力量,她像是自己的重生媽媽,捍衛著那個曾經柔弱的自己。

頻率改變了,那些糾纏著的渣男、老是搞不定的渣同事,逐漸從她的生活中剝落。

她的改變,也潛移默化地帶動了家人;
✎在練習 No.71中:
她終於等到了L爸的電話,那句「妹妹妳真的不要太累呀」讓她又哭又笑,炫耀了一個晚上。

這通由父母打來的電話,她等了足足二十年。

多年來近乎毫無交集的L弟,也在社群軟體上重新聯繫。他們互相更新近況,弟弟在國外原來也辛苦,兩個缺愛的孩子,一路走來都是磕磕絆絆……

▋當然,不是所有的練習,都是溫柔甜蜜的棉花糖。關於L媽的練習,總是迂迴而難以突破。隨著練習推進,我們終於逐漸靠近問題核心。

✎練習No. 93
重新設定家庭責任界線

L媽有一些折磨人的堅持,比如電話絕對不能由父母打,一定要由子女主動;比如堅決不做養老規劃,一定要「留給」子女負責。她寧願把自己的錢拿去捐獻,家裡放了好幾塊感謝大德的金牌,一整排金光閃閃,和客廳橫幅的字畫「慈悲」遙遙相望。

L 請求母親做養老規劃,L媽堅決不肯。
L媽說,捐錢是她的自由,至於養老,是給L孝順的大好機會:
「孩子不懂事,我們作父母的就是要教訓。」

L真的不知道,到底要教訓她什麼……😢
母親永遠都會不滿意。為了母親不斷上修的需求,L始終疲於奔命,卻不曾換來一句肯定。

在這個家庭裡,什麼都不是女兒的,
她付出了最多,卻被母親苛責最多。
她決定做財務切割。40 歲的她,真的需要為自己打算了。

在家裡房貸繳清、確認家裡財務狀況穩健後,L決定:終止給家裡的生活費。

這個練習長達八個月,從收集資料到縝密的沙盤堆演,實際執行時卻引爆了巨大海嘯:L母女近乎決裂,L承受了來自母親家族,最嚴厲的的指責和咒罵……

舅舅厲聲喝叱:
「妳如果嫁人就是別人家的,那就算了,那妳幹嘛不結婚?」

「妳沒結婚就是父母的,父母就是妳的天,你媽說什麼就是聽話照做,很難嗎?怎麼有妳囉哩叭唆的份!」

「不要等妳媽死了,妳再跪到她墳墓面前哭!我告訴妳,到時候妳想哭都來不及!」

這段話,不是複製貼上。

重男輕女、子女是父母財產……這些觀念,深植在一代代家族長輩心中:
◽他們 使用同一套詞彙、語言、行為模式、形成了厚厚的同溫層。

◽他們 #無意識地重複同樣的命運。

◽他們擁抱這些古老信念,互相支持取暖,卻也讓自己和時代徹底脫節。一群生活在 2023 年的長輩,卻把整個家族,活成了清光緒年間的模樣。

現在,他們要L吞下這一套。

長輩們拿著清朝的裹腳布,試圖說服L裹小腳,但L已經不是八年前,那個卑微如泥的她了。

混亂的大年初一,在咆哮、眼淚、嘶吼中,L冷靜地上樓收拾行李箱。下樓時,L媽掛著眼淚,直勾勾瞪著她。

那一瞬間,L真的萬分不捨,她甚至想摸摸L媽的頭。這個任性的老孩子,此刻有多脆弱呀……

她聽見自己的聲音,清晰地對母親說:
「不管我有沒有結婚,我都不是誰的財產。
#我是我自己的。」

▋L逃家了,她狼狽地回到了北部的住處,第一次沒有陪在父母身邊過年。

接著是一段煎熬的時光,家族透過不同的方法找上她,咆哮、謾罵不時上演,她成了最自私、最不孝、罔顧倫常、不懂感恩的女兒。

長年沒有話語權的L爸,終於鼓起勇氣為女兒發聲,但終究沒起什麼作用:L爸微弱的聲音,淹沒在一片混亂當中……

這一場家庭革命,幾乎耗盡了L的元氣。她辦了留職停薪,不是很帥氣的那種──她在公司暈倒了,在樓梯間跌得四仰八叉。身心俱疲的她,這次真的累倒了。

🤍我去她住處找到了她,她正坐在窗邊,靜靜地曬太陽:
「媽媽說,家裡沒有跟我拿過一毛錢,」
「我看著媽媽,以為我遇到了詐騙集團……」

我沒聽懂,這是什麼狀況?
L為了家裡的開支和房貸,有好幾年活得幾乎乾癟,不然❝阿肥❞的名字怎麼來的……

「妳……妳把存摺給他們看啊,每個月不是有轉出紀錄?」

「媽媽說,那些付出都是我應該的,所以不算家裡跟我拿。她在玩文字遊戲,我們無法好好討論事情,」

「我真的覺得這一切好荒謬。原來這麼多年的付出,在媽媽在心裡都是,沒有。」

🤍我問她:「妳覺得, L媽曾經愛過誰嗎?」

L:「妳聽過自戀型人格嗎?」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為NPD)

「也許媽媽除了自己,沒有真的愛過誰,但我想說的是,我真的不怪她。」

「我知道心理學的觀點,這是標準的有毒關係、無愛母親,國內外文獻我都查過了,媽媽高度吻合所有 NPD、有毒父母的行為。」

「我知道,在很多人眼裡,媽媽看起來很囂張。我怎會不知道呢?如果媽媽是迅猛龍🦖,我自己就是搖滾區的獵物啊……這些,我真的都知道。」

「但媽媽不是故意的。她真的不知道,我們可以簡單過日子,不用眼淚咆哮、不用誰欠誰還,我們可以一起快樂。她對這樣溫柔的愛,完完全全沒有概念。」

「她根深蒂固地相信:愛一定要伴隨一方的犧牲、痛苦,所以我們越是勉為其難,越能證明對她的愛。」

「我媽喔,真的笨死了。照這個邏輯,只有一個結果啊:我們不可能和媽媽同時幸福……」

「這幾年,妳們陪我做了 93 個練習,我們研究了這麼多心理學的資料,做了這麼多努力。妳們像是❝阿肥❞的乾媽,把阿肥一點一點養回來,」

「我這幾天一直在想:那,媽媽的內在小孩呢?爸爸的呢?爸爸、媽媽的原生家庭也不健康呀。誰來幫他們?」

「媽媽在框架沉重、家風剽悍的家族中長大,像被植入了有毒的木馬程式,她自己也很痛苦。」

我:「妳也盡了全力啊。這些年來,妳夠呵護L媽了……」

L:「我曾想幫媽媽養出幸福體質,就像妳們對阿肥做的那樣。我以為,只要讓她嚐過被愛的滋味,媽媽就會改變。」

「這麼多年來,我盡力滿足她的每一個要求,而且做得更多、再多、再更多。連媽媽北上看醫生,我都捨不得她舟車勞頓,每次都訂兩張來回機票陪她……✈」

「我牽著她的手搭飛機✈,牽著她的手聽她抱怨,牽著她的手散步,講笑話給她聽……她開刀那段期間,我差點連工作都不要了,就是緊緊陪在她身邊。我努力了這麼多年,但是媽媽永遠不滿意,我真的找不到方法了。」

我:「妳這樣疼L媽,她還是不快樂嗎?」

L:「當下是快樂的,但後來她會否認這些事。」

我:「為什麼要這樣?」

L:「媽媽的執念太深了。她就是無法想像無條件的愛。」

「在媽媽的劇本裡,她是受害者,我一定要虧欠她,她才有索討的正當性。」

「所以,付出越多的人,在劇本裡,必須是虧欠她最多的人,以前是爸爸,現在是我。她否認我們的付出,只有我們對不起她,她的劇本才走的下去。」

我:「所以L媽跟親戚說,家裡沒有拿妳一毛錢、她生病都是自己孤伶伶去看醫生,完全不提妳的付出,是有意讓親戚誤解你?」

L:「如果親戚知道我對家裡的付出,那她一輩子控制局勢的工具:罪惡感、羞辱、虧欠索討……這些通通都沒用了。」

🤍我感到一陣心驚:
L媽相信人與人之間,是虧欠和索討的關係,她一輩子都在指控身邊的人虧欠她;

➠結果就是現在的狀況:老公躲著她,兒子逃到國外,連最聽話的女兒都要跟她設立界線。

#信念創造了實相,L媽把自己活成討債的模樣,而她的丈夫和孩子,也真的變成逃躲債的人。

我想到一句話:
#每個人最終擁有的, #就是他自己相信的……

▋○○提到L媽的自我認同危機。
「L媽看起來赤牙牙,內心是非常脆弱的。往前探索真相,很可能瓦解她一輩子的自我認同,」

「就像是沒有彈性的橡皮筋,質地是脆的,硬拉可能會斷掉。」
「我是覺得,除非L媽有比較安全、強健的自我認同。不然有點冒險。」

我:「L,妳打算怎麼辦?」

L:「我不想要成為誰的附屬品、誰的財產,這是一個很基本的人權,」

「我不希望為了這麼基本的事,每天擔驚受怕,」

「我真的不可能再回到家族劇本中,扮演一個完全聽命於母親、一輩子為母親而活的女兒……」

「我要離開。」

▋我們一起設計了練習 No.94
我們翻遍了國內外的網站、書籍、資料,對於 NPD 的人際關係應如何應對,結果直接地令我們訝異。

所有的資料都明確指出:遠離。

L密集地準備英文面試,她錄取了一個海外的工作,確定暫別台灣。

L爸到機場送她時,談到L弟想把他們接到國外去照顧。
「妳媽不要。不過也還不一定啦,手續不好申請。」

L:「弟弟很想照顧家人,他還一直要我去他那咧,」
L笑了:「我才不要,他煮飯那麼難吃。」

「妳要好好吃飯啦,」
L爸抓起她的手臂:「妳看,怎麼那麼細。」
她笑了笑。

L爸:「妳媽有給妳帶一些保健食品,我剛剛都放進妳的行李箱了。」

這已經是L媽能給的,最溫柔的祝福了吧。

她還是有點惆悵的,L媽終究沒有來送她。這個始終沒有長大,任性的老嬰兒,現在還好嗎?

她很想摸摸媽媽的頭,說:妳要乖啊,不要再欺負拔拔了。

L爸安靜了很久,開口了:
「妹妹,妳這輩子,從來沒有跟家裡要過什麼……」

L抬頭想說些什麼,卻訝異地發現L爸正在哽咽,兩顆眼淚亮晶晶掉下來,在他皺皺的皮膚上蜿蜒。

她慌得不知道怎麼反應,這是她這輩子第一次看爸爸掉眼淚,奶奶過世時爸爸都沒哭啊……

L:「ㄟ拔,我每年都會回來啦。只是我會避開過年,這樣可以避開家族親戚,大家壓力也比較小一點,我,」

​L爸緊緊地攬住她……​
L爸:「爸爸……爸爸真的很心疼妳……」

我很確定,L的家庭從來不是走這個路線的。天啊,我忙著翻面紙擤鼻涕,今天這是哪齣?

這一家人,也許各自都不完美,很多盤根錯節的問題,依舊難以撼動:
◽L媽的剛烈脾氣,恐怕還是動輒暴走失控;
◽百人家族的陳舊觀念,依然以上個世紀的強悍姿態,倔強地活在2023的陽光裡。

但,想要照顧家裡的L 弟,掉下眼淚的L爸……有些頑強僵固的框架,已然開始鬆動……

最重要的是:
無論這世界如何改變,L都已截然不同 --她有了自己的力量。她有意識地守護自己,並且永遠能為自己創造新的選擇。

這一家人,帶著各自的靈魂課題,陸續踏上了改變的旅程。

九十四道關於愛與自由的練習題,
還是改變了些什麼吧……❤️

▋狒狒離開隔天,L傳了訊息給我:
「比起圈養在動物園的上百隻狒狒,他終究是自由自在了……」
「蹺家這件事,我們算是棋逢敵手,惺惺相惜啦。」❤

▋補充:
🤍L是Love 的意思,並非當事人的姓氏或名字
🤍請不要批判任何一個角色,用祝福代替吧
🤍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重生媽媽
🤍祝福每一個媽媽、重生媽媽、在母女關係的母女們,母親節快樂

▋推薦書單
購書連結在留言處
🤍《羞辱創傷》周慕姿

🤍《他們都說妳應該》周慕姿

🤍《跟家庭的傷說再見:與生命和解的故事療癒》
山隱中的療癒師 / 周志建

🤍《媽媽的公主病:活在母親陰影中的女兒,如何走出自我?》凱莉爾 博士

🤍《脫家者》 雪莉.坎貝爾

#羞辱創傷
#羞辱教養
#情緒勒索
#內在小孩
#內在力量
#重男輕女
#媽媽的公主病
#跟家庭的傷說再見

13/07/2022

這次分享一些在生活中我覺得很可以試試看的小策略,
還有空閒時可以跟孩子一起玩的小遊戲,
一起停-想一想,促進孩子的覺察能力,
發現孩子的優弱勢,利用優勢帶領弱勢。
不論是一起買東西、做家事、玩桌遊,
其實都是陪伴孩子一起慢養注意力~🥰

收納工程師 Peggys
#我們都是足夠好的媽媽
#生活中慢養注意力

明天早上10:30 唷~放暑假了! 很多家長都好頭疼阿!會跟我的好友 一起談談怎麼慢慢長假陪伴孩子唷 🥰
12/07/2022

明天早上10:30 唷~
放暑假了! 很多家長都好頭疼阿!
會跟我的好友 一起談談怎麼慢慢長假陪伴孩子唷 🥰

⏳直播預告 ⏰ 2022 7/13 (三) 早上10:30
你的孩子專注力不足嗎? 我相信這是很多媽媽同樣的困擾,這次請到 徐孟汎臨床心理師,教我們如何在暑假中陪伴孩子提升專注力!! 🥰

本次直播在早上播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收看喔!!

#有興趣的朋友請設鬧鐘

在疫情下好久沒有實體演講跟孩子一起玩了~這次在仁武育兒中心和幾位媽媽共同度過早上開心的時光 : )可以看到這個世代的孩子所接受的刺激跟以往很不一樣,我們也都開始很重視孩子注意力的發展,為了孩子 身為家長也不斷的在學習,讓人很感動呢!但不論玩...
20/06/2022

在疫情下好久沒有實體演講跟孩子一起玩了~
這次在仁武育兒中心和幾位媽媽共同度過早上開心的時光 : )

可以看到這個世代的孩子所接受的刺激跟以往很不一樣,
我們也都開始很重視孩子注意力的發展,
為了孩子 身為家長也不斷的在學習,讓人很感動呢!
但不論玩什麼桌遊或是生活中的大小事,
陪伴孩子 看見孩子的亮點 會是最有效的良方~

30/11/2021
11/25新民國小演講分享內容是我自己很愛的正向教養!正向教養談的不僅僅只是愛的教育,而是透過科學理論的背景,回到自身實際的感受體驗,在面臨每天日常生活挑戰中看見練習未來品格的機會,也有機會想想到底每日的生活經驗中 孩子感受到的是什麼呢?
28/11/2021

11/25新民國小演講
分享內容是我自己很愛的正向教養!

正向教養談的不僅僅只是愛的教育,
而是透過科學理論的背景,
回到自身實際的感受體驗,
在面臨每天日常生活挑戰中看見練習未來品格的機會,
也有機會想想到底每日的生活經驗中 孩子感受到的是什麼呢?

星期一來到很特別的學校跟同學做分享是位在六龜的一貫道天皇學院,學校座落在山上。一進學校就感覺環境清幽,剛好當天空氣也特別好,感覺自己心也都沉靜起來~學校的同學組成從阿公阿嬤年齡到20幾歲的年輕人都有,跟一般大學年齡分佈很不一樣,不過同學們還...
25/11/2021

星期一來到很特別的學校跟同學做分享
是位在六龜的一貫道天皇學院,
學校座落在山上。
一進學校就感覺環境清幽,
剛好當天空氣也特別好,
感覺自己心也都沉靜起來~

學校的同學組成從阿公阿嬤年齡到20幾歲的年輕人都有,
跟一般大學年齡分佈很不一樣,
不過同學們還是都很熱情參與,
真是謝謝大家😆

這次分享的是有關霸凌的主題,
霸凌者、被霸凌者以及旁觀者都有著不同的心情與想法,
在這當中如何面對害怕及恐懼,
處理想被人看見及肯定的焦慮,
在人際關係中又如何好好的表達,
不論是跟家人、伴侶、同事同學以及師長
這都會跟我們想要找到價值感與歸屬感有關,
需要持續看見自己,一步一步慢慢練習的。

特別喜歡這張藍天綠樹的照片
很像告訴 路就自己的腳下
就這樣一步一步慢慢走吧!

Address

Kaohsiung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徐孟汎臨床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