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09/2025
身體,不只是工具
文:陳怡婷 遇見心理諮商所/執登諮商心理師
「我們的身體不只是工具,它值得被尊重、被聆聽。」
前幾天我去上了一堂空中瑜珈體驗。
雖然我平常也有固定上瑜珈課,但那真的是完全不同的感覺。
在熟悉的課堂裡,動作都很熟了,我甚至常常閉上眼睛,只聽老師的口令,就能跟著做下去。那種專注與放鬆,常常讓我在大休息時感覺整個人都被充電,心情舒暢,準備迎接接下來的一天。
但空瑜完全不是這樣。場地不熟、老師不熟、同學也不熟,再加上我又很想跟上進度,結果整堂課我眼睛死盯老師,耳朵也緊繃著聽每一個指令。最後下課一檢查,糟了,身體好酸好緊,原來是太拼命想跟上,完全沒在顧身體的感受。
這經驗讓我想到,其實我在工作上也常這樣。
有既定的工作行程,休息的空檔也拿來處理公事。雖然清單都劃掉了,看似效率滿滿,心裡也會小小得意,但身體卻僵硬到不行,默默在抗議。
正念裡有個原則叫 「非用力追求」。
意思不是叫我們不用力或沒目標,
而是說:努力的時候,也要記得回頭看看自己,
感受一下呼吸、身體是不是緊了、心情是不是慌了。
這樣才是真的「邊努力、邊照顧自己」。
我還想到一本繪本——《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
裡面的小企鵝因為受驚嚇,身體都散落各地,
頭在這裡、身體在那裡。
後來媽媽把小企鵝一一找回、縫補,牠才恢復完整。
這畫面很像我在上空瑜時的狀態——腦袋只想著「動作要做對」,結果把身體丟在後頭。還好,課後我用精油舒緩肩頸,慢慢感受身體、好好休息,幾天後才重新找回舒適感。
當身體舒服了,心情也會跟著鬆開來。
其實我們常常都把
「把事情做好」放在第一順位,好像只要完成就夠了。
但這樣一來,
很容易把自己變成「工具人」。
如果能換個角度,
把自己當成「事情的夥伴」,一起合作完成,
那麼在做事的過程中,我們也能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到最後,不只是事情完成了,人也會覺得滿意舒服。
#心理諮商
#正念自我照顧
#身體不是工具,尊重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