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0/2025
遠視儲備量
最近在門診中,遇到一位四歲的小朋友。
媽媽是為了例行視力檢查帶他來,沒有太多擔心。
散瞳驗光後,我看了數據,發現:
孩子的遠視儲備,只剩下遠視25度。
這樣的數字,其實讓人有些擔心。
因為以四歲的年紀來說,應該還要保有約遠視125度,
這些「遠視儲備」就像是孩子眼睛成長的緩衝墊,
如果太早消耗完,很容易進入近視。
我透過衛教圖卡,向母親說明遠視儲備的概念與其重要性,
並解釋這樣的數據代表什麼樣的潛在風險:
「現在孩子的遠視快要被用光了,
再過不久就可能變成近視。
但只要我們現在注意,有機會幫他守住這個關鍵階段。」
媽媽聽完,臉色明顯變得沉重。
我接著進一步提到可能導致遠視提早消耗的原因,例如:
🔸 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如閱讀、畫畫)
🔸 玩玩具距離過近
🔸 用眼時間太長、缺乏定時休息與遠眺
但媽媽很快就回應:「我的孩子都沒有這些情況。」
我試著詢問:「那他在家和學校,大概都做些什麼活動呢?」
她回答:「都很正常,學校也沒問題。」
我補充說明:
「其實在學校的用眼情況,家長未必能完全掌握。
老師需要照顧多位學生,未必能即時觀察每個孩子的用眼姿勢。
我們家長也不可能時時陪伴,因此有時候會忽略掉一些細節。」
母親回答:「老師有拍照給我看,看起來沒什麼問題。」
於是我進一步衛教:
「照片只能呈現某個時間點的狀況,但無法反映整天的用眼習慣。
很多細微但關鍵的姿勢與距離問題,其實是在日常累積中慢慢影響視力發展的。」
然而,在對話過程中,我逐漸感受到家長的抗拒,
與不願接受當前檢查結果所代表的意義。
我將話題轉而提出具體的建議:
「目前孩子還有些許遠視,若能積極介入,
配合正確的用眼行為,控制眼軸長度的增加,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長高,
還是有很大的機會讓遠視恢復到足夠的狀態。
我建議可以考慮使用低濃度散瞳劑
協助維持適當的用眼距離與習慣。」
然而她表示:「人家都說從小點散瞳劑不好,我不想讓他點。」
我進一步解釋:
「目前所建議的是低濃度的散瞳劑,副作用極低,
不會明顯造成瞳孔放大,也不會畏光,
幾乎不會影響生活或學習。
可以把它想成是一位‘〝看不見的小幫手〞、〝隱形的保母〞
幫忙提醒孩子建立適當的用眼距離與姿勢習慣。」
媽媽最後表示:「這我沒辦法決定。」
於是我提出較緩和折衷的建議:
「您可以先回家觀察孩子的用眼習慣,
一個月後回診檢測眼軸長度的變化,
再做進一步討論與決定也可以。」
媽媽未多表示什麼,即步出診間。
遺憾的是,也未安排後續追蹤,
並在不久後於 Goxxle 留下負評,
認為我「自以為是」、「語氣不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一次診間的對話,都是一場醫病之間信任的建立與考驗。
在兒童視力保健與近視防控的領域,
我們面對的不只是檢查數據,更是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認知引導。
我明白,每位家長都希望聽到孩子是「一切正常」的。
一旦聽見「有風險」「可能有問題」,
出於本能,第一反應往往是抗拒,甚至是否認。
然而作為醫師,我們的責任,
是盡可能提供準確、完整、並有科學根據的建議。
至於是否願意接受與配合,最終仍取決於家長的認知與選擇。
在科學與現實之間,我們只能不斷努力平衡專業與溝通的藝術。
面對家長的拒絕與否定,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守住初衷,
靜靜等待下一位「懂得」的家長出現。
但從醫療專業的角度,我們還是希望家長能理解──
✅ 四歲時若已有遠視儲備不足,真的不能算「沒問題」。
✅ 孩子的年紀越小,遠視儲備越重要。
✅ 在尚未近視之前,就是介入保護的黃金時機。
✅ 越早發現、越早介入,越有機會逆轉,比後期補救有效得多。
✅ 不介入,才是讓風險一步步成真的主因。
✅ 若能及早預防,未來就有機會降低近視治療、甚至高度近視併發症的風險。
✅ 經醫師評估後使用低濃度散瞳劑,是目前安全有效,且具科學依據的輔助方式。
在這個一切都快速、一切都忙碌的時代,
孩子的視力,往往被忽略──直到近視真的發生。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還沒發生」之前,
即時的提醒你一句:
「這裡,可能要注意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