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服務項目:核心訓練、筋膜伸展、體態矯正、肌力訓練、動作優化、銀髮族訓練、術後訓練、特殊族群訓練

【有寧真好 — 槓鈴實戰內訓】此次內訓再次邀請到李立偉教官,帶領有寧的治療師學習槓鈴在動作控制上的應用,課程的核心價值,在於將動作進行細膩觀察與指導策略,轉化為提升個案動作控制能力的臨床利器,完美連結了生物力學原理與教學實踐。📌 教學核心:...
02/11/2025

【有寧真好 — 槓鈴實戰內訓】
此次內訓再次邀請到李立偉教官,帶領有寧的治療師學習槓鈴在動作控制上的應用,課程的核心價值,在於將動作進行細膩觀察與指導策略,轉化為提升個案動作控制能力的臨床利器,完美連結了生物力學原理與教學實踐。

📌 教學核心:細節的取捨與刺激的調控
「動作,說穿了很簡單,但要做到簡單,絕不簡單」。
身為治療師,我們的價值不僅是知道動作,更要學習知道所有細節,並將其挑選出來精準地讓個案「使用」出來。這些細節。透過對指令的取捨與調控,我們能為個案提供最適切的神經肌肉刺激,引導其建立高效的動作模式。

立偉教官將動作細節講的極致,我們拋開了治療師的腦袋,將自己作為新手小白,重新學習,依然沉浸在立偉教官的引導之下,即便是治療師懂的動作如何產生,要做出這些細節,確實不簡單。

📌 臨床決策框架:評估先行的動態指導策略
本次內訓建立的臨床決策框架,同樣不預設個案或學員有生理上的限制,這樣的做法讓我們完全沉浸在動作的變化上,永遠有適合個案做的動作,永遠有可以微調的細節。
治療師的臨床評估固然重要,但我們更需要動態地決定教學的顆粒度(細膩程度),判斷動作及指令介入的時機,平衡立即修正與保留探索空間的必要性,以創造最佳的動作學習環境。

📌 實作應用:在基礎動作中體悟深度控制
• 下肢推|槓鈴深蹲
• 下肢拉|槓鈴硬舉、早安式
• 上肢推|槓鈴肩推/臥推.
• 上肢拉|俯身划船
• 徒手伏地挺身
這些基礎動作的實踐,讓我們反覆體驗「控制的兩難」,並印證了動作只會越學越深,細節只會越看越多。

📌 總結:返璞歸真,奠定高解析度的專業基石
這次內訓專注於「把單純做到極致」。當我們能看透基礎動作的底層邏輯,就等於掌握了分析所有複雜動作的能力。最終,這份學習也回歸到自身——唯有親身體驗過對動作的極致追求,才能為個案帶來更深刻、更有效的訓練體驗,這不僅是技術的提升,更是專業同理心的深化。

#槓鈴訓練 #肌力訓練 #重量訓練 #內訓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高雄 #楠梓 #工作室 #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 髕骨股骨疼痛(PFP)動作控制研究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Aimed atChanging Movement Patterns in PeopleWith Patellofemoral Pain:...
29/10/2025

【🎯 髕骨股骨疼痛(PFP)動作控制研究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Aimed at
Changing Movement Patterns in People
With Patellofemoral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Network Meta-analysis】

1️⃣ 髕股痛的原因仍不明確
過去認為「髕骨錯位」或「異常移動」造成疼痛,但目前研究顯示——
PFP患者確實有不同的運動方式,但這些差異不一定是疼痛的起因。
👉 換句話說,「動作異常」與疼痛有關,但尚未被證實是「導致PFP」的原因。

2️⃣ 動作控制訓練的理論基礎
許多復健手法的出發點,是透過改善動作控制來降低不良力學負荷,例如:
👉髖部訓練:幫助減少動態膝外翻
👉足部矯正器:減少過度內旋
👉髕骨貼紮:穩定膝蓋位置
這些方法的共通點是:修正運動控制、降低關節壓力、減少疼痛。

3️⃣ 回饋是動作控制的關鍵
研究指出,內部(自我覺察)與外部(視覺或觸覺)回饋技巧,能幫助患者重新組織大腦的運動控制模式,讓動作更協調、更穩定,並促進功能恢復。

4️⃣ 結合訓練+回饋最有效
網絡型統合分析顯示:
「結合髖、膝運動訓練與回饋技巧(特別是內部回饋)」
是目前最有效改善運動模式、促進運動控制的方法。
它能減少膝蓋與髖部在前額面的異常移動。

5️⃣ 單一被動介入效果有限
像是貼紮(taping)或膝套(brace),
雖然可暫時減輕疼痛,
但研究顯示:
👉 它們無法明顯改變髖、膝、踝的運動模式,也沒有長期改善功能的證據。

6️⃣ 實務建議:強化與反饋並行
研究建議:
👉髖、膝神經肌肉訓練強度應達70% 1RM以上
👉每週3次,持續4–6週
👉結合語言提示或視覺/觸覺反饋(保持膝蓋與腳趾對齊)
這樣最能改善控制與減少不良運動模式。

8️⃣ 證據缺口:踝關節與軀幹控制
目前針對踝關節、骨盆與軀幹控制的研究仍有限,
部分訓練可能影響骨盆在前後方向的動作,
但整體而言——
👉 證據不足,仍需更多研究確認其效果。

✅ 結論
將「髖膝運動訓練」與「回饋技巧」結合,是目前改善PFP患者動作控制最具證據支持的策略。
被動介入(貼紮、膝套)可短期減痛,但無法改變動作模式;
而動作控制與回饋的並行,是最有潛力的治療核心。

Reference
Nunes, G. S., De Oliveira, J., Iacob, G. S., Signori, L. U., Diel, A. P., Schreiner, R., & Solner, M. W. (2023).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aimed at changing movement patterns in people with patellofemoral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network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53(12), 748-760.

#動作控制 #肌力訓練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高雄 #楠梓 #工作室 #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個案分享-肩胛動作失能】此個案主訴手往後背疼痛且無力感,無法穿內衣以及脱衣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問題分析✔️肩胛骨上轉不足✔️肩胛骨外轉不足✔️肩胛骨內收不足✔️肩胛骨後傾不足✔️胸椎活動度不足✔️肱骨後伸控制不良🏋️訓練內容📍PNF-肩...
14/10/2025

【個案分享-肩胛動作失能】

此個案主訴手往後背疼痛且無力感,無法穿內衣以及脱衣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問題分析
✔️肩胛骨上轉不足
✔️肩胛骨外轉不足
✔️肩胛骨內收不足
✔️肩胛骨後傾不足
✔️胸椎活動度不足
✔️肱骨後伸控制不良

🏋️訓練內容

📍PNF-肩胛骨模式
✏️後上模式:訓練肩胛骨內收、外轉、上提

✏️前下模式:誘發前鋸肌下部纖維,協助肩胛骨外轉、後傾、上轉

✏️前上模式:訓練肩胛骨上轉、上提

✏️後下模式:誘發下斜方肌,協助肩胛骨內收、外轉、後傾
也可協助胸椎伸直旋轉

📍四足跪肘撐,內外轉控制
訓練肩胛骨外轉,以及旋轉肌協調

📍開書訓練
增加胸椎活動度

📍彈力帶肱骨後伸訓練
協助增加肱骨後伸控制

經過12堂課的訓練後,個案動作改善,目前已能正常穿脫衣服以及內衣且不會疼痛,並且回歸正常生活

有寧真好,可以幫助你動得更好,動得更健康💪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肌力訓練 #動作控制 #肩胛骨 #動作失能 #高雄 #楠梓 #工作室 #運動 #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有寧真好 — 壺鈴實戰內訓】此次內訓由李立偉教官帶領有寧聚焦壺鈴在動作控制上的應用,讓醫療專業與體適能訓練在實戰中更緊密連結!📌 課程重點 1.引導方式:不只會做,更要善用視覺、口語、觸覺回饋,協助個案建立正確動作認知,安全完成動作。 2...
30/09/2025

【有寧真好 — 壺鈴實戰內訓】
此次內訓由李立偉教官帶領有寧聚焦壺鈴在動作控制上的應用,讓醫療專業與體適能訓練在實戰中更緊密連結!

📌 課程重點
1.引導方式:不只會做,更要善用視覺、口語、觸覺回饋,協助個案建立正確動作認知,安全完成動作。
2.能力評估:避免先入為主的低估,提供適當挑戰與發揮空間。

📌 教學特色
1.每個動作皆拆解細節,從正確示範到常見錯誤都有對照。
2.強調「觀察—辨識—誘發」,讓教學者能精準發現問題,並有效引導改善。

📌 臨場思考框架
• 何時該進/退階?
• 何時應保留挑戰,讓動作透過練習逐步提升?
這是動作教學中持續需要拿捏的關鍵。

📌 實作內容
✅動作暖身與認知建立
✅高腳杯深蹲
✅壺鈴擺盪 & 單手擺盪
✅壺鈴推舉
✅土耳其起身

壺鈴在復健與健康之間,扮演著高效的過渡工具,具備實用性與便利性,幫助各類族群逐步強壯,迎接日常與未來生活的挑戰。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肌力訓練 #壺鈴 #有氧 #核心 #壺鈴精 #高雄 #楠梓 #工作室 #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有寧美地內訓|PNF模式練習】短短幾個小時,我們再次回到動作本質,透過 PNF 的輻射反應,學習如何在動作模式下串連肌肉鏈,去感受並引導身體的力量流動。PNF 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介入的哲學 ——在每一次細膩的徒手阻力中,觀察身體對外在刺...
29/09/2025

【有寧美地內訓|PNF模式練習】

短短幾個小時,我們再次回到動作本質,透過 PNF 的輻射反應,學習如何在動作模式下串連肌肉鏈,去感受並引導身體的力量流動。

PNF 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介入的哲學 ——
在每一次細膩的徒手阻力中,觀察身體對外在刺激的回饋,理解神經肌肉如何協調、控制並展現穩定與力量。

#內訓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高雄 #工作室 #美地體能工作室 #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Treatment of Shoulder Dysfunctions with PNF Workshop】一、介紹先說結論:Marcel 與 Joanna 老師的課程從來不會讓人失望。總能把複雜的概念簡單化、條理化,再一步步清楚地傳遞給學...
28/09/2025

【Treatment of Shoulder Dysfunctions with PNF Workshop】

一、介紹

先說結論:Marcel 與 Joanna 老師的課程從來不會讓人失望。總能把複雜的概念簡單化、條理化,再一步步清楚地傳遞給學員。

二、內容

1. PNF 基本概念

課程一開始,老師先簡單介紹 PNF 的核心概念。這一部分讓從未上過 PNF 正課的學員能快速理解——PNF 不只是技術,而是一套完整的治療哲學,有其歷史背景與發展脈絡。

2. 肌動學內功篇

接著將肩膀及所有可能影響肩膀的肌群分類,逐一說明其功能。這樣的整理讓學員對「肩膀不只是肩膀」有了更深的體會。

3. Clinical reasoning 與 ICF model

Joanna 分享她的臨床推理:如何將檢測結果連結回 ICF model,而不是僅停留在骨科檢查或找尋單一組織病灶。她提醒我們——病人不只是疼痛的肩膀,他還是一個「人」,有想做的事,也有情緒與生活背景,這些都會影響治療結果。

4. 精細的理學檢查與治療師身體力學

雖然肩關節的理學檢查是學校教過的內容,但老師的每一個擺位、動作都非常精準且優雅。治療師本身的身體力學也成為學習的典範。

5. 分類介入目標

課程中,針對不同肌群功能,分為 Mobility / Stability / Coordination / Skill 來設計介入。即使是最基本的 Hold Relax,也讓人驚覺與大師的落差:同樣的技巧與時間,老師卻能讓個案的肩關節外轉活動度從 50 度提升到 90 度,且完全無痛。這讓人深刻體會——基礎動作做到極致,就是藝術。
正如李小龍所說:

“I fear not the man who has practiced 10,000 kicks once, but I fear the man who has practiced one kick 10,000 times.”

老師也學過許多系統,但他有一個主架構,並把它發揮到最好,再用其他系統來補足不足,這是值得學習的心法。

6. Irradiation 的運用

Marcel 被稱為「地表最會做 Irradiation 的男人」,在課堂中輕鬆帶出原則——利用下肢放鬆上半身、利用下肢訓練上半身肌力,甚至幫助上半身的動作學習。老師甚至能幾乎不碰肩膀,光靠下肢就能把肩膀周遭的肌群「操練一輪」,令人嘆為觀止。

7. 課堂 Q&A

課堂討論中也觸及到一些臨床相關議題:
✔️過量糖分與碳水化合物會造成持續性發炎。
✔️止痛藥會影響修復機制,能不吃就不要吃。(醫師建議)
✔️側彎伴隨肩膀疼痛的臨床情況。
✔️如何鑑別是下肢影響肩膀,還是局部肩膀本身的問題。

三、結論

Marcel 與 Joanna 的課程,不管是基礎課或 Workshop,都非常推薦。不論是剛入門的新人,還是有多年經驗的治療師,都能從中獲得極大收穫。
這堂課的價值,在於:
✅肌群分類與疼痛來源辨識
✅連結實證與 ICF model
✅細緻的操作與無痛的優雅手法
✅動作控制與學習的原則

最終,幫助病人重新「讀懂自己身體的使用說明書」,去完成他們真正想做的事。

四、後記

與老師閒聊時發現,這些 PNF 講師們始終保持赤子之心,不斷更新自己,只為引領後輩。他們熱愛這份職業,並懷抱「幫助他人」的初心。這份工作確實需要結合 Art & Science。

正如 PNF 老師提醒我們:

“A man who works with his hands is a laborer;
a man who works with his hands and his brain is a craftsman;
but a man who works with his hands and his brain and his heart is an artist.” – Louis Nizer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高雄 #楠梓 #工作室 #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Movement approach for performance 上下肢整合評估內訓】✨ 動作是表現的關鍵 ✨我們相信:➡️ Move well:先有好的動作品質,減少代償➡️ Move often:讓正確動作成為習慣➡️ Move s...
07/09/2025

【Movement approach for performance 上下肢整合評估內訓】

✨ 動作是表現的關鍵 ✨
我們相信:
➡️ Move well:先有好的動作品質,減少代償
➡️ Move often:讓正確動作成為習慣
➡️ Move strong:最終轉化成力量與表現

在最近的內部訓練裡,我們進行了 上下肢整合評估:
🔍 從深蹲、弓步到單腳動作,觀察身體在「全鏈條」裡如何協調
🔍 發現骨盆穩定度不足,導致肩膀在投擲動作裡過度代償
🔍 透過臨床推論,設計了結合 PNF 模式與功能性動作的介入

💡 最後的成果?
個案從「只能勉強完成動作」 → 「能順暢地整合上下肢力量」,在場上表現更有效率。

因為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哪裡痛」,而是 你整個人怎麼動。

#動作 #動作評估 #內部訓練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高雄 #楠梓 #工作室 #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Knee, foot and ankle from EBP based on PNF】這次的課程主要聚焦在如何將PNF透過實證醫學並且應用於膝、踝與足部疼痛的臨床處理。從結構、功能到實際的技術操作是非常具有系統性的,這也是我第一堂Shin...
02/09/2025

【Knee, foot and ankle from EBP based on PNF】

這次的課程主要聚焦在如何將PNF透過實證醫學並且應用於膝、踝與足部疼痛的臨床處理。從結構、功能到實際的技術操作是非常具有系統性的,這也是我第一堂Shin老師的PNF課程,他的教學方式幫助我對於足踝問題有更多角度的觀察與介入,Shin老師融合了Bobath MWM, PNF, Kalternbon 以及Myofascia release 於整個下肢的臨床介入與觀察策略,並且樹立一套介入的流程,老師的動作分析能力非常令人驚艷以及主架構PNF技術的操作非常細節值得學習。

✅我們把這次的課程分為三個層次,這也是我們認為的課程亮點

一、足踝膝蓋痛症流行病學給我們的臨床提醒

上課提到提到:
✍️膝蓋疼痛 約有 25% 的成人受影響,且在過去 20 年盛行率增加了 65%,最常見的問題是 骨關節炎、半月板損傷與髕股疼痛症候群。

✍️足底筋膜炎 是最常見的慢性足部疼痛來源,即使治療後,仍有約 44% 的病患在 15 年後持續疼痛。

✍️阿基里斯腱病變 在耐力型運動員的終生發生率高達 50%。

✍️腳踝扭傷 幾乎每兩個人就有一人一生中會經歷,且很容易發展成 慢性不穩定。

這讓我再次意識到,臨床上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處理「疼痛症狀」本身,更需要把穩定控制 與 神經肌肉再教育納入治療計畫中,從根本恢復動作協調與負荷能力,才有機會避免問題不斷復發,真正提升患者的功能與自信,並且實現PNF 的哲學。

———————————————————

二、不只是活動度與穩定度

這次研讀「PNF 應用於膝、腳踝與足部疼痛」課程講義(以及實際的討論與示範),有個很強烈的體會:
👉 腳踝與膝蓋的功能,遠遠不只是「活動度」或「穩定度」這麼簡單。

在我們常見的評估中,很容易只問:
膝可以彎多少度?
踝可以背屈幾度?
單腳站可以多久?
臀部肌力如何?
關節滑動程度如何?

裡頭除了滿滿的生物力學、肌動學、解剖學解釋之外✍️

🧠老師透過結合Bobath concept 強大的的分析方式,透過問題導向(problem solving) 去分析一個動作為什麼失效以及產生代償。

會先看患者的任務(task)表現 → 然後觀察動作如何完成(包含代償)→ 再往下拆解到姿勢控制(postural control)、協調、時序、力量、活動度。而不是一開始就只量被動 ROM 或 MMT。

👉上面這塊我覺得是課程中非常大的亮點,不過若是為了技術導向而來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

拆解下來後重新透過ICF model 框架思考
1. ROM/Joint play
2. Strength/ endurance
3. Coordination
不同的身體功能層面對於該動作影響有多大

從這次課程梳理的資料看到:
1️⃣ 膝蓋與踝關節在步態、轉向、跳躍時,必須不斷在「穩定支撐」與「動態調節」間切換。

2️⃣像是膝的 Screw-home mechanism 讓站立省力,但同時又因為「鎖定」帶來運動活動度降低,並且在這情境下可能產生的受傷風險。(這邊與lock knee 的解釋非常清楚也讓這段以前生硬的內容非常臨床化)

3️⃣腳踝的 Talocrural + Subtalar + Transverse tarsal 多關節複合協作,才能實現旋前、旋後適應各種地形,同時又能在推蹬瞬間形成強大剛性。

所以膝、足踝的功能度(functional adaptability)比單純活動度或穩定度更重要。
它要能在負重時吸震、在推蹬時剛性、在變換方向時協調旋轉。

—————————————————————
透過PNF 訓練結合膝足踝讓介入很有層次感與藝術感

在 PNF 的臨床結構裡,會將介入分為:
1. 本體感覺覺察(kinesthetic awareness)
例如:能否覺察站立時建立足部三點(大姆趾球、小趾球、跟骨後外側)支撐,或是能否意識到自己的動作或姿勢為何。

2. 增加活動度與柔軟度(mobility)
針對腓腸肌、比目魚肌、脛後肌、足底肌群等進行伸展

3. 穩定性(stability)
短足訓練(short foot)、脛後肌活化,並逐步在坐、站、單腳站等不同姿勢加上挑戰。

4. 穩定上的動態移動(mobility on stability)比如在短足下做膝微彎的軀幹重心轉移,抑或者是步態觸地期到承重期的轉換訓練。

5. 技巧/功能活動(skill)
將神經肌肉控制轉移到走路、跳躍、上下樓梯等日常生活中

這種層層遞進的設計,循序漸進恢復動作品質與自動化,可以作為「功能性訓練的頂標」。

✍️ 小結
這堂課讓我不只看到膝蓋和腳踝的活動度與穩定度,
更學會用 problem solving 的角度,從動作中找出真正的問題點。結合肌動學、生物力學,再用 PNF 有系統地重建控制,
才能幫助患者回到穩定又協調的生活。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高雄 #楠梓 #功能性訓練 #足踝 #膝蓋 #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健忘就是失智症?正常老化與認知障礙的差異】💡認知功能逐漸改變的旅程正常老化、輕微認知障礙(MCI)、失智症差在哪?📍日常功能的變化:從獨立到需要協助✅日常生活功能分兩類:BADL:基本生活(穿衣、洗澡、吃飯)IADL:工具性生活(記帳、備...
07/07/2025

【健忘就是失智症?正常老化與認知障礙的差異】

💡認知功能逐漸改變的旅程
正常老化、輕微認知障礙(MCI)、失智症差在哪?

📍日常功能的變化:從獨立到需要協助

✅日常生活功能分兩類:
BADL:基本生活(穿衣、洗澡、吃飯)
IADL:工具性生活(記帳、備餐、搭車)

✅三階段的表現:
正常老化:BADL 正常,IADL 有時稍慢但可完成
輕微認知障礙(MCI):BADL 維持,IADL 開始出現困難
失智症:BADL 與 IADL 明顯退化,需他人協助

⚠️IADL 是最早受影響的警訊!

———

📍記憶變差是老了嗎?認知功能這樣看

正常老化:反應稍慢,但記憶、語言、方向感基本正常

輕微認知障礙(MCI):長期記憶與思考速度下降,影響複雜任務

失智症:記憶、語言、執行力全面退化,可能出現失語、錯亂

⚠️ 認知測驗(如 MoCA)能協助早期發現變化

———

📍腦部發生了什麼事?

正常老化:腦容量略微減少,但結構穩定

輕微認知障礙(MCI):海馬迴開始退化,屬於警訊期

失智症:腦部結構明顯萎縮,神經元流失

✅常見病理:β-澱粉樣蛋白、tau 蛋白堆積

⚠️生理變化已能透過影像或生物標記檢測

———

📍情緒與行為的改變也很重要

正常老化:情緒穩定、行為正常

輕微認知障礙(MCI):可能出現輕度焦慮、憂鬱

失智症:易怒、焦躁、幻覺、妄想等行為問題明顯

⚠️行為變化往往比記憶退化更早被家人發現!

———

📍轉變風險:誰可能發展成失智?

輕微認知障礙(MCI)有較高機率進一步發展為失智症,但並不是每位 MCI 都會惡化

⚠️早期辨識、定期追蹤,有機會穩定或改善!

———

📍日常中,如何早點察覺?

✅ 定期進行簡單認知篩檢(如 MoCA)
✅ 留意生活中的微小改變(如備餐、記帳困難)
✅ 注意情緒與個性變化(變得冷漠、焦慮或退縮)

⚠️如果你觀察到這些變化,請勇敢尋求專業協助

———

📍結語:我們都值得被早點看見

你曾懷疑自己或家人「是不是不只是老了」嗎?
讓我們一起,學會更早看見改變、及早照顧大腦健康

#老化 #認知障礙 #失智症 #日常功能 #記憶力 #銀髮族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高雄 #楠梓 #工作室 #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關節過度活動症候群 (HSD)】🌟過度關節活動與關節過度活動症候群 (Hypermobility Spectrum Disorder)🔎你是不是天生筋很軟,做什麼伸展動作都輕而易舉,但卻又反覆關節疼痛或脫臼?🔎但隨著年齡增長,卻也發現關節...
28/06/2025

【關節過度活動症候群 (HSD)】

🌟過度關節活動與關節過度活動症候群 (Hypermobility Spectrum Disorder)

🔎你是不是天生筋很軟,做什麼伸展動作都輕而易舉,但卻又反覆關節疼痛或脫臼?

🔎但隨著年齡增長,卻也發現關節越來越容易酸痛、無力,甚至常常發生反覆扭傷、脫位,日常生活和運動也開始受到影響?

你可能正在經歷「關節過度活動症候群(HSD)」,一個不僅影響動作穩定,也可能導致長期疼痛與功能障礙的狀況。
—————————
💡什麼是「關節過度活動 (JH)」?

關節過度活動(Joint Hypermobility,JH)是指關節活動度超過生理解剖正常範圍,可能為:
✔️局部性(影響單一關節)
✔️廣泛性(影響全身多個關節)

雖然部分個體將此視為柔軟度的優勢(如舞者、體操選手),但對臨床而言,JH可能與疼痛、疲勞、關節不穩及神經肌肉控制異常有關。
—————————
📝如何自我評估?

📍自我測試 5PQ
1️⃣ 你會覺得自己關節很鬆嗎?
2️⃣ 你能身體往前彎腰雙手碰地嗎?
3️⃣ 你能彎曲你的手腕將拇指觸碰前臂嗎?
4️⃣ 你小時候能夠將自己的身體扭成大角度的動作嗎?
5️⃣ 你有過肩膀/膝蓋脫臼的經驗嗎?

⚠️ 有 2 題以上答「是」,你可能有關節過度活動喔!

📍Beighton 測試(九分量表) 📝
✅小指可向後扳>90度 (左/右-2分)
✅ 大拇指能觸及前臂 (左/右-2分)
✅ 手肘過度伸展>10度 (左/右-2分)
✅ 膝關節過度伸展>10度 (左/右-2分)
✅ 彎腰手掌貼地 (能/否-1分)

⚠️ 總分 9 分,成人 4 分以上,你可能有關節過度活動喔!

可以尋找物理治療師執行更詳細的評估看看
—————————
🧐為什麼關節過度活動可能成為問題?

除了關節本身過度活動度,肌腱與韌帶結構之結締組織先天薄弱可能導致:
📍優點:
✔️可以做到很多人沒辦法做到的大角度動作

📍缺點:
✔️反覆扭傷、脫位與次發性軟組織損傷
✔️慢性疼痛與肌肉代償緊張
✔️姿勢控制與本體感覺缺損
✔️並發自主神經症狀(如姿勢性心動過速症候群POTS)、影響腸胃不適
—————————
💡物理治療可以怎麼幫你

📍肌力與穩定訓練:
核心與近端穩定性訓練為重點,減少關節終末範圍過度負荷

📍動作控制與本體感覺再教育:
增加關節感覺輸入,增進動作策略與姿勢控制

📍輔具(護具)使用:
在活動必要時,給予踝、膝、腕、肩關節支撐

📍疼痛管理:
針對長期慢性疼痛給予適當處置(止痛、去敏感化)

#關節過度活動 #關節過度活動症候群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高雄 #楠梓 #工作室 #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中風後靠多走路能走得順?破解復健迷思】❓「中風後只要多走路,步態就會變好?」這是許多家屬常問的問題。但真相是不控制的學習只會讓步態更糟!常見的幾個錯誤是,帶著錯誤的步態模式練習或者是不控制張力練習走路,例如使用蠻力、患側髖部抬高、腿部外旋...
20/06/2025

【中風後靠多走路能走得順?破解復健迷思】

❓「中風後只要多走路,步態就會變好?」這是許多家屬常問的問題。

但真相是不控制的學習只會讓步態更糟!

常見的幾個錯誤是,帶著錯誤的步態模式練習或者是不控制張力練習走路,例如使用蠻力、患側髖部抬高、腿部外旋等

這些錯誤的訓練,可能只是在消耗體力,並不是真正的學習。

並且會讓大腦適應不良動作,難以重新學習並適應。

💡如何真正改善步態?

依據神經可塑性原則,復健需「刻意練習」。透過動作分析可以

✔ 剖析問題:判斷是患側支撐不足,還是跨步動作失調。

✔ 聚焦訓練:針對最關鍵的弱點設計訓練菜單,「刻意練習」。

✔ 優化步態:將訓練的內容慢慢加入步態的任務中,內化練習的內容。

💡臨床觀念

步態改善因人而異。

✔動作感知敏銳的患者,能自行修正

✔肌肉張力高的患,訓練前須先特定抑制張力

✔感覺系統損傷的患者,需更多感覺回饋訓練,建立正確的動作記憶

步態是複雜動作,每位患者的損傷程度不同,效果也因人而異。同一套練習的方式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因此,不應該讓強押期待在自己身上,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才是解決問題法則。

#中風 #訓練 #步態 #步態訓練 #動作優化 #肌力訓練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高雄 #楠梓 #工作室 #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運動 能延長癌後存活期嗎?】2025 ASCO 最新研究,給了我們明確答案。🔹 發表於 2025 ASCO 年會的 Phase III 隨機對照研究顯示:對於第 III 期與高風險第 II 期結腸癌患者來說,「在完成輔助性化療後,進行為期...
17/06/2025

【運動 能延長癌後存活期嗎?】

2025 ASCO 最新研究,給了我們明確答案。
🔹 發表於 2025 ASCO 年會的 Phase III 隨機對照研究顯示:
對於第 III 期與高風險第 II 期結腸癌患者來說,
「在完成輔助性化療後,進行為期三年的結構化運動計畫,可顯著改善無病生存率、整體存活率與病人的體能功能。」

《每週 +10 MET-hrs 運動代表什麼?》

✅研究中設定的運動目標,是每週增加「10 MET-hrs」的休閒性活動。
這個數字,對病人來說不只是研究指標,也是可以實踐的具體運動量:
📍 MET 是「代謝當量」,衡量活動強度的單位。
📍 +10 MET-hrs/週,大約等於以下任一選項:
• 快走 30 分鐘 × 5 天
• 騎腳踏車 25 分鐘 × 4 天
• 游泳 20 分鐘 × 3.5 天
✅建議強度為中等強度(約 60% 最大心率),即「略喘但可對話」。

《研究結果摘要:運動顯著延長存活期》
✅這項長達 7.9 年中位追蹤的研究,納入 889 位患者,分為兩組:
一組接受結構化運動計畫,另一組僅接受健康衛教資料。
📍 主要發現:
• 5 年無病生存率(DFS)
運動組:80% vs 對照組:74%
HR(風險比)= 0.72,表示運動組的復發/新癌風險「比對照組低 28%」

• 8 年整體存活率(OS)
運動組:90% vs 對照組:83%
HR(風險比) = 0.63,表示運動組的死亡風險「比對照組低 37%」

• 身體功能改善(SF-36)
平均改善分數:運動組 +7.42 vs 對照組 +1.10(P < .001)
同時提升 VO₂max(最大攝氧量)、六分鐘行走距離

《為什麼癌後需要運動?》
有氧運動對癌後康復的益處,已有大量證據支持,包括:
✅ 增強心肺與代謝功能
✅ 改善疲勞、情緒與神經性副作用
✅ 提升生活品質、重建體力
✅ 降低復發與死亡風險

《臨床指引建議怎麼運動?》
根據研究與現有實務建議:
📍頻率:每週至少 3 天,且不間隔超過 2 天
📍強度:中等強度(60% 最大心率、RPE 12-13)
📍形式:病人可根據喜好選擇快走、騎車、游泳等
📍條件:若無極度疲勞、神經病變、嚴重副作用,即可啟動運動訓練
✅建議由專業人員(如物理治療師、特殊族群教練)依個人能力設計計畫

《結構化運動是否安全?》
✅研究中,運動組的肌肉骨骼不適事件發生率為 19%,對照組則為 12%
✅其中,僅有約 10% 明確與運動相關(8 起)

🌟結論:在專業指導下,這項為期三年的運動介入具有「高安全性、可行性與長期依從性」。

《結語:讓運動成為癌後照護的一部分》
對癌後病人來說,運動不再只是「建議」,而是實證支持的「輔助療法」。
🔹 癌後復原期,是身體重建的黃金期
🔹 健康系統應將運動納入標準照護流程
🔹 醫療人員可主動轉介專業運動指導,以提升病人生活品質與長期預後

#癌症 #結腸癌 #存活率 #生存率 #運動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高雄 #楠梓 #工作室 #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Address

高雄市楠梓區大學二十六街195號
Kaohsiung
811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2:00
Tuesday 09:00 - 22:00
Wednesday 09:00 - 22:00
Thursday 09:00 - 22:00
Friday 09:00 - 22:00
Saturday 09:00 - 12:0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有寧真好動作保健中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