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6/2025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與邊緣型人格疾患(BPD)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TSD, C-PTSD)與邊緣型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在臨床上常呈現高度症狀重疊,特別是在情緒調節、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功能等面向,因此容易引發診斷混淆與治療策略選擇的挑戰。儘管兩者皆與創傷歷史密切相關,但其診斷標準、症狀表現與病理核心仍有關鍵差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診斷基礎與創傷經驗
在ICD-11中,C-PTSD被歸類為創傷與壓力相關疾患,其診斷前提為經歷重大創傷事件(traumatic stressor),並表現出PTSD核心症狀(再體驗、逃避、持續警覺)及**自我組織受損(DSO)**的三大面向:情緒調節困難、負向自我認知與人際困難。
相對地,BPD被界定為人格疾患,其診斷並不要求創傷經驗的存在,儘管多數個案亦報告童年時期的複雜創傷。然而,創傷並非BPD診斷標準的一部分,也非傳統BPD治療的核心焦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症狀重疊與區辨特徵
相似面向
C-PTSD與BPD在三大核心功能困難上表現出高度重疊:
1. 情緒調節困難(Affect regulation)
2. 自我概念受損(Disturbances in self-concept)
3. 人際關係障礙(Interpersonal difficulties)
這些症狀可能導致兩者在臨床訪談或自陳問卷中相互混淆,尤其是在高創傷族群中更為明顯。
區辨特點
儘管兩者表面相似,但其具體表現方式具有區辨意義:
症狀面向
C-PTSD:
情緒調節/慣性情緒低落、麻木、易怒,但較少衝動行為
自我概念/持續性負向自我認知(如羞恥、自責、無價值感)
人際關係/傾向回避關係,因情緒激發時會疏離他人
自我傷害與自殺行為/可能存在,但非診斷核心
BPD:
情緒調節/高衝動性、情緒劇烈起伏、易怒、焦慮
自我概念/自我感不穩定,常在正負自我形象間擺盪
人際關係/關係極端化(理想化與貶抑交替)、強烈依附
自我傷害與自殺行為/常見,為診斷標準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潛在類型與共病關係
根據一項針對195名接受創傷專門治療之成人樣本進行的潛在類別分析(LCA),研究者辨識出三類臨床表現群體:
1. CPTSD/高BPD群:兩類症狀皆高度表現
2. CPTSD/中BPD群:C-PTSD核心症狀明顯,BPD表現中等
3. PTSD/低BPD群:僅具PTSD症狀,DSO與BPD表現皆低
結果顯示:高BPD特質的C-PTSD患者經常伴隨多重、早期的人際創傷史,且功能受損程度顯著高於低BPD群體。這支持C-PTSD為一獨立診斷實體,但亦顯示在重度創傷(尤其是童年的性虐待/身體虐待)的個案中,C-PTSD與BPD特質高度重疊的情況相當常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臨床意涵與治療考量
鑑別C-PTSD與BPD對於治療方向選擇極為重要:
•C-PTSD更適合以創傷導向的治療模式進行介入(如EMDR、TF-CBT),聚焦於創傷記憶的處理、自我概念重建與情緒調節技能。
•BPD則需透過如**辯證行為治療(DBT)或心理化導向治療(Mentalization-Based Therapy, MBT)**等方式,處理衝動行為、人際關係波動與自我傷害等議題。
臨床上也可能需要靈活調整治療策略,特別是在兩種診斷重疊時,須兼顧創傷處理與人格功能重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C-PTSD與BPD雖有顯著症狀重疊,特別是在情緒、自我與人際困擾上,但其病理核心、診斷標準與治療焦點皆有實質差異。準確鑑別兩者不僅有助於精準診斷,也能提升治療效果,避免不必要的標籤化與誤治。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兩者共病樣態的神經生物學與長期預後差異。
Maercker A, Cloitre M, Bachem R, et al.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Lancet. 2022;400(10345):60-72. doi:10.1016/S0140-6736(22)00821-2
Jowett S, Karatzias T, Shevlin M, Albert I. Differentiating symptom profiles of ICD-11 PTSD, complex PTSD,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 latent class analysis in a multiply traumatized sample. Personal Disord. 2020;11(1):36-45. doi:10.1037/per000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