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一把呼嚕粉,外送漢醫到你家

灑一把呼嚕粉,外送漢醫到你家 大家好,我是從國小到高中都被說長得很像哈利波特的蘇銳醫師,目前正在從事漢醫居家醫療,也就是到府看診、針灸跟開藥,為行動不便或是失能的長者們帶來一線曙光。

🚨 妳的身體在偷偷發出「警告」嗎?腹脹、骨盆悶痛、食慾不振、體重莫名下降、頻頻跑廁所…這些看似日常的小毛病,有時真的只是腸胃脹氣、膀胱發炎,或是骨盆腔炎這類良性問題。但它們也可能是卵巢癌這位「沉默殺手」的低語提醒!🔍 卵巢癌為什麼危險?卵巢...
15/08/2025

🚨 妳的身體在偷偷發出「警告」嗎?

腹脹、骨盆悶痛、食慾不振、體重莫名下降、頻頻跑廁所…
這些看似日常的小毛病,有時真的只是腸胃脹氣、膀胱發炎,或是骨盆腔炎這類良性問題。
但它們也可能是卵巢癌這位「沉默殺手」的低語提醒!

🔍 卵巢癌為什麼危險?
卵巢癌是發生在女性卵巢的惡性腫瘤。可怕的是,早期症狀幾乎與一般小病相同,沒有明顯警訊,很多人等到確診時已經進入晚期。

⚠ 高風險族群要更小心
• 年齡偏高
• 有家族病史
• 遺傳基因攜帶者

💡 給妳的溫馨提醒
如果妳有以上不適,尤其家族中曾有人罹患相關疾病,千萬別因為症狀「不嚴重」就忽視。
趁它還沒釀成大病前,及早就醫檢查,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守護。

16/07/2025

☀️中暑別輕忽!--中暑症狀、類型、預防與中西醫觀點一次整理!

🌡️什麼是中暑?
當人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失常,就可能出現熱衰竭(Heat Exhaustion)或熱中暑(Heat Stroke),也就是我們說的「中暑」。

當氣溫超過35℃,身體會開始大量出汗降溫,每小時甚至流掉2公升以上的汗水🥵,若未及時補水與電解質,容易造成脫水、抽筋,甚至多重器官衰竭。

🌶️熱傷害有哪些類型?
以下是4種常見熱傷害,一起來認識👇

① 熱痙攣(Heat Cramps)💪

常發生在劇烈活動後、補充水分但沒補電解質的情況下
會出現肌肉抽痛(大腿、小腿、手臂),甚至腹部痙攣
原因是鈉鉀離子失衡,屬於輕度熱傷害
解法:補充運動飲料+休息
② 熱暈厥(Heat Syncope)🌀

多見於炎熱天氣中久站(如軍訓、朝會)
血液往皮膚散熱時,腦部暫時缺血導致昏倒
體溫通常正常,但若處理不當,可能惡化為中暑
🔍中醫觀點:屬「中暑陰證」,症狀包括大汗、冷汗、四肢冰冷、意識混亂
☯️可用生脈飲、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等補氣益陰

③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汗流太多、水分電解質補不夠,導致血壓下降、虛脫
症狀:頭暈、疲倦、冒冷汗、噁心、心跳快
體溫升高但多數不超過40℃,若惡化可能昏倒
🔍中醫觀點:屬「中暑陽證」
☯️可用白虎湯清熱解暑;氣虛者可加清暑益氣湯補氣生津

④ 中暑(Heat Stroke)🔥 — 最危險的熱傷害

體溫飆破40℃,調溫系統完全崩潰
皮膚乾燙、意識混亂、癲癇、昏迷,甚至多重器官衰竭
死亡率高達30%~80%,不容忽視!
🧑‍⚕️分成兩種:

傳統型中暑: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
勞動型中暑:高溫下工作的勞工、軍人、運動員等
⛑️緊急處理要快:立即降溫+送醫救命!

🚑錯誤的消暑方式,小心加重病情!
有人中暑後猛灌冰水、狂吹冷氣、洗冷水澡,結果反而讓毛孔急速收縮,暑氣困在體內🥶➡️造成「暑傷寒濕」的狀況。

這種狀況會出現:

惡寒、頭痛、無汗、煩躁、口渴、小便短少
外寒內熱,容易被誤認為普通感冒但其實更複雜!
👉 輕症可刮痧解暑(如用銅錢、瓷匙刮背部、大椎、脊柱旁)
但若出現神志混亂、譫妄、癲癇、昏迷等症狀,要立刻送醫!

🌤️中暑的日常預防法
✅ 1. 戶外活動選在清晨或傍晚進行
✅ 2. 衣著透氣、吸汗、不緊身
✅ 3. 外出防曬裝備要齊全:帽子、陽傘、遮陽棚
✅ 4. 可喝冰水、洗冷水澡,但避免猛灌、過度降溫造成發抖
✅ 5. 冷氣房與戶外不要頻繁進出,室內建議調至25~28℃
✅ 6. 補水+電解質飲料,多補鉀鈉,防止抽筋與代謝失衡

🧘‍♀️最後提醒:
夏天防中暑,不只靠冷氣和冰飲,還要顧好體內的平衡🌿
懂得照顧自己的脾胃、氣血與水分代謝,才是真正的消暑王者!

25/06/2025

華人的燉補文化
中醫藥是從中華文化發源的,那麼自然很多華人的飲食習慣也就會與中醫藥的燉補有關。
我本身當過西醫也做過中醫,我深深地感受到燉補文化真的很深刻地影響著台灣社會的一般民眾,因為他們很常來看到醫生就問說:「所以醫師啊,我到底應該要吃什麼啊?」
以前在做西醫的時候,我也跟其他同事、同儕一樣,覺得病人到底在想什麼啊?想知道吃什麼,你可以去問一種職業叫做「營養師」的專業建議,為什麼要問我們這種腦子裝滿疾病跟藥物的人,自己該吃什麼東西呢?
而今,在基層診所執業多年,我漸漸體會到,病人其實只是想知道,自己在沒有醫藥專業的知識下,能夠透過哪些生活中隨處可及的日常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呢?所以我變得更有耐心,也變得更加能夠去傾聽患者們真正在意的事物到底是什麼?
然而,華人的燉補文化也帶給我們中醫師很大的困擾,我在跑居家醫療的時候,也很常遇到患者或家屬自行購買一堆保健食品或是地下電台販賣的固定產品,有些時候跟他們講這些東西不要吃太多,他們還會反唇相譏地說:「這你不懂啦!人家二叔公跟隔壁街的大嬸婆,吃了之後都站起來活跳跳呢!你們中醫的精髓不就是那種在巷弄裡面沒有牌照的那種最強嗎?」我聽了之後當然是心裡啼笑皆非,但是也不會跟他們正面駁斥,頂多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不要吃太多,什麼事物攝入過度都只會傷害你的身體而已。
又或者是那些不知道從哪裡買來的水藥包,大部分都沒有標示裡面的成分內容物,有些患者也是照樣吃得很開心,這對於我們中醫師來說,是一件很詭異的事情,因為就我個人的觀察而言,一段時間一段時期的症狀跟證型都會有所改變,絕對不會說有「一帖藥方可以吃一輩子」的這種事情。就算是對於西醫西藥來說,也是如此,不會有一種降血糖藥或是降血壓藥物是可以吃一輩子都不用調整劑量或是改換種類的,又或者是都不會有副作用,甚至是病情跟抽血數值不會加重或是減輕的。
其實,現代人大部分都是生「富貴病」,就是以前古書裡面帝王將相在生的疾病,現代西醫來說,就是吃太好,營養過剩,堆積成脂肪肝、腦心血管硬化,中醫觀點便是體內已經充滿痰濕跟血瘀的高血壓、高血脂跟高血糖患者,大部分都是不適合吃人參類方(十全大補湯)或是熟地黃類方(龜鹿二仙膠)的疾病,原本想要補養身體,但是卻都變成腸胃不消化的痰濕,進一步加速身體朝向衰敗的路線前進,對此一無所知的民眾卻還是一味地買動輒好幾萬元的人參飲給倒在病榻的父母,以為這樣可以盡到孝道,但是實際上則是緣木求魚。
不過還好,還是有些民眾在看到我們這樣一週一次的居家醫療帶給患者病情上的起色之後,他們開始相信我們,並且讓我們幫患者開立煎藥,從而帶來更大的進步空間,看到家屬跟患者臉上洋溢著開心和感恩的笑容,我們當然心裡也是會感到十分欣慰的。

06/05/2025

5月4日是國際原力日,因為英文的 "May the 4th" 聽起來像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願原力與你同在)。說到原力,我們中醫也有類似「光劍」的儀器——雷射針灸!

雷射針灸是利用低能量雷射光代替傳統針灸刺激穴位,非侵入性、無痛、省時(單一穴位照射10~30秒)、安全性高(不暈針、不出血),特別適合怕針或小朋友。治療效果與傳統針灸相近,甚至能取代高風險穴位的針刺(如肩井、膏肓、背俞穴等),也有不少研究證實其療效。

適用疾病包括:

頭面五官:頭痛、頭暈、乾眼症、耳鳴等
呼吸系統:鼻炎、氣喘、慢性咳嗽
神經系統:中風、神經痛、手腳麻木
骨關節:五十肩、媽媽手、運動傷害等
小兒科:夜尿、轉骨、注意力不集中
內科:失眠、痛經、自律神經失調、更年期等
但也有禁忌:孕婦、小兒囟門未閉、癲癇、裝有心律調節器者,以及眼睛、甲狀腺、子宮、腫瘤部位不得使用。此外,由於單次效果維持約1~2小時,建議需多次治療,且目前為自費項目。

如果你剛好是星戰迷,歡迎在診間看到雷射針灸時,跟我們說一句:「願原力與你同在」!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大約在每年國曆二月十八至二十日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內提到:「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東風既解凍,散而為雨矣。」春天的風吹散了冬天寒意,把寒冷的冰雪融化幻化為雨水。此時氣...
12/02/2025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大約在每年國曆二月十八至二十日間。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內提到:「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東風既解凍,散而為雨矣。」
春天的風吹散了冬天寒意,把寒冷的冰雪融化幻化為雨水。此時氣溫逐漸回升,在台灣北部因為東北季風的影響開始出現降雨,但南部還是以晴天居多,戶外的溫度雖然不像冬天那樣寒冷,還是能感覺到涼涼的春寒料峭。

睡眠方面,雨水為早春節氣,春屬木和肝臟相對應
《黃帝內經.素問》內提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
天地萬物由此開始生長,宜晚睡早起不要貪睡,以接受陽光來發散冬天的寒濕之氣,但是還是建議要在晚上11點前就寢,早上不要早於4~5點起床。

飲食方面,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應少吃酸味以減少肝氣過旺影響脾臟,多吃甜味食物以增強脾胃氣。
甘味食物可以選擇蓮子、蓮藕、山藥、蘆筍、香蕉、蓮霧等。
辛溫的食材有助於陽氣的昇發並散發寒氣,例如韭菜、洋蔥、薑、蔥、蒜等辛香料的食材也是不錯的選擇。

衣著方面,初春天氣忽冷忽熱溫差大,是感冒好發的季節,也是心血管疾病和中風常發生的時節。
《千金要方》也有寫到:「春凍未泮,衣欲下濃上薄,養陽收陰,繼世長生。」建議穿下厚上薄的衣著,因為寒濕多從下半身進入人體,所以下半身的保暖很重要。
《攝生消息論》中說:「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膜理,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去。」
人體主要散熱的部位在於頭部跟肩頸,所以適切地讓頭頸部皮膚跟外界空氣接觸,可以避免機體過熱或是中暑,是的,你沒看錯,不是夏天也還是有人在中暑的,天氣從冷中忽熱的時候可以逐漸脫去外套、毛衣跟上衣,類似我們現代說的洋蔥式穿法。

養生活動方面,初春由於氣溫開始轉暖,皮膚的微血管逐漸擴張,供應皮膚的血流增加,相對來說供應腦部的血液就會減少,這時容易感到疲倦想睡覺就是所謂的「春睏」,這時就可以透過適度的運動緩解春睏的現象,像是快走、跑步、游泳、八段錦、太極拳都是不錯的選擇。

有任何對於養生保健的疑問,都歡迎到我們的門診再做進一步諮詢喔。我們的診所是安柏鄰好中西醫聯合診所,地址在前鎮區民權二路180號2樓。

18/07/2024

我的天啊,上一次發文已經是很久以前的2月了,每天每天的看門診、居家醫療跟回家後的張羅晚餐、準備小孩明天上學所需的一切,真的會讓人覺得都還沒追到一部劇,明天早上07:00的鬧鐘就又響了,不過我猜很多人的三十幾歲到四十幾歲應該也都是這樣地度過的吧!其實這段時間以來的居家跟門診也是有讓我看到許多患者跟家屬的故事,但是正如前述所言,回到家只想躺平跟耍廢而已,所以才拖到現在才發文。
在熙熙攘攘的都市街道裡,一家普通店面的樓上住著一個八十幾歲的老父親、一個外勞跟一個躺在床上20年的六十幾歲的兒子,我真的分不出來到底是哪一個比較辛苦,究竟是照顧兒子二十年的老父親,還是躺在床上二十年只能移動瞳孔的老兒子?外面城市街道上的紛擾彷彿都與他們無關,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度過了20年,需要什麼樣的決心跟毅力,才能讓當年60歲的父母決定要把樓下的產業賣掉,並且用這筆錢持續照顧失能的中年孩子呢?又需要多少的慈愛與耐心,才能讓老父親在七年前妻子去世之後,持續著這樣的長照日常呢?我不知道老父親是否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暗自竊想,如果當初他在意外發生那時候死掉就好了,那樣是不是老伴也不會因為照顧失能孩子太辛苦而那麼早就離開自己?
我只能說,這一切來自於很深刻的愛,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這樣的愛便已無法變更、無從抹滅。的確,從外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孩子從資產變成了累贅,但是,對於老夫婦來說,這是他們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放棄的一塊心頭肉,就算偶爾會自私地想著如果沒有他,那自己的生活會有多麼大的餘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只要一想到這樣的代價就是再也看不到那個自己拉拔多年長大的孩子,那樣自私的想法就會瞬間被消滅。
生活在每天的忙碌當中,我也非常能夠體會這樣的為人父母的心境,看著孩子做危險的事情,我非常生氣地罵著他,那是因為我不希望我們的未來變得那樣的黑暗,但是他還只是個幼兒而已,他根本就不明白,為什麼他在不平的或是灑滿玩具的地板上跑步,爸爸會如此地生氣,甚至說出「爸爸很壞,只會罵我」之類的語句,但是我並不會跟他計較他現在的童言童語,我只希望他以後的未來是鮮豔的、是燦爛的,這樣就夠了。

21/02/2024

我有一次在高醫跟診前輩醫師的時候,一個頭髮零落的癌症患者問我跟那位前輩醫師:「你們醫師對於患者去世,是什麼感覺啊?會流淚嗎?還是只是你們工作的一部分而已,其實也沒什麼感覺?」當然,那位前輩醫師有她的答案,也很有耐心地繼續安撫這位患者,跟她說:「沒有人會放棄她的,只要她想,她隨時都能夠再來接受治療。」
我相信這個問題,對於很多不同的醫師來說,都有各式各樣的答案,有些人可能在看了數十年的生生死死之後,只認為這不過就是一份很賺錢的工作而已;但是也有些人就算在看了這麼多的生離死別之後,他們也還是可以為離去的患者默哀並感受到一份內心深處的悲傷與逝去。
我個人以前在大醫院當實習醫師的時候,常常扮演著幫逝去病人拔除身上管路的角色,因為大多數的同學都很積極地在練習壓胸、放胸管、放中央靜脈導管或是協助進行手術,這些他們以後為了延續患者生命的重要技能,當然我也是有認真學習跟練習這些技能啦,只是我會希望這些已經被宣告死亡的患者,他們也能夠獲得妥善的處理跟照護,所以我會自動自發地去幫忙他們體內殘存的、還活著的細胞,不用忍受氣管被管子壓迫的痛苦。當時的我還不是主治醫師,所以其實有很多患者半夜發生器官衰竭,我也只是不明所以地就被叫上去壓胸,救不回來的就幫忙拆管路,當時的我沒有長期地看診,或是跟患者建立長期且良好的關係,所以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說,他們其實是一張又一張,我當下會記得但是後來會忘記的臉孔。
後來自己出來基層看中醫門診,就比較少遇到這樣的生離死別,畢竟在台灣,緊急生命維持還是會送去急診或是大醫院,基層門診看的大部分都是比較不緊急的小症狀。但是在我換到了現在的這份工作之後,我又因為居家醫療到府針灸跟開藥而開始接觸重症跟癌症末期的病患,每週每週地這樣去訪視一戶又一戶的個案家庭,跟他們聊天、理解他們的需求跟想法、跟我們診所西醫部互通有無、盡量幫助患者跟家屬的需求,慢慢地,我也像個重症加護病房還有門診的主治醫師,跟患者還有家屬建立起深刻的關係,只是我的ICU是在末期安寧的患者家裡而已。
112年12月底,我有一個患者,87歲女性,因為輸尿管癌症,轉移到腹腔跟肝臟,而選擇在宅安寧緩和醫療,經由大同醫院轉介的我們,從11月開始治療,藉由中藥粉濟生腎氣丸、豬苓湯、龍膽瀉肝湯、大柴胡湯、茵陳蒿朮附湯來舒緩她的黃疸、腹水、下肢水腫跟寡尿等症狀,原本治療是很有起色的,但是在12月中,她的身體依然是被癌細胞給拖累到接近終點了,本來希望可以藉由加強排尿的藥粉成份來讓這位婆婆可以撐到聖誕節,她遠在美國的孫子女們可以看到她最後一面,但是卻還是沒有辦法撐到那個時候。
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醫生會對於患者的逝世而感到難過嗎?」我想是會的,只是我們也是人類,也需要長期的關心跟互動,才會變得像是朋友或是家人的關係,所以在朋友或是家人離世的時候,我們當然會難過,但是同時我們也還是希望祂們能夠去到更好的地方,不再被這樣的疾病所侵擾,並且好好地看著祂們的後代茁壯。

22/11/2023

[白髮人照顧黑髮人]
我們診所除了平常固定的居家出診,也會有西醫的例行訪視,我本身有些時候也會跟隨著我們診所的西醫部醫師一起去其他患者家,也順便獲取經驗,以提升我本身對於居家患者的掌握度與治療能力。
最近這幾週有一個患者我印象很深刻,他是一個28歲的年輕男性,兩年前某次騎機車下班途中被貨車撞倒腦傷,左側半腦多處硬腦膜上出血,經過神經外科手術取出血塊,但是這樣的患者,預後往往都是長年癱瘓在床,無法自行吃飯、走路或如廁。
這個患者也不例外,術後出現這樣的植物人狀態,但是就在一年多前,他的爸媽跟大伯經由社會局轉介,得知了我們診所有這樣的西醫居家用藥整合服務以及中醫居家針灸服務,於是在這樣的共同診療努力下,患者目前大部分時間在呻吟,但是偶爾會脫口而出一句失能前的聲音說的話,吞嚥反射也有所進展,不會再像剛開完手術時的植物人狀態,動不動就吸入食物或是異物而引起肺炎。
不過我當下在看到他的五、六十歲的爸爸媽媽跟大伯在照顧一個黑色頭髮的成年孩子時,我真的很想哭而且深深地為照顧者們感到悲傷與同情,因為我想他們其實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再照顧這個黑髮人多久⋯

22/10/2023

[醫倫]
很多我的同屆朋友幾乎都一畢業就開立了粉絲專業,但是我是直到畢業快六年後才開立,也沒別的原因啦,就只是覺得我的貼文可能沒辦法像其他專頁那樣有精美的圖文美工來介紹自己的專業,但是現在既然開設了粉專,那就來寫一些工作上遇到的事情吧!

74歲男性,過去病史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AT=26,mMRC grade IV,GOLD stage D)、良好控制的高血壓(平均135/86mmHg)跟第二型糖尿病(HbA1C=6.6%),此次為第二次居家訪視,患者於家中可自行穿戴連接至製氧機的鼻管,氧氣飽和度可達98%,也可以暫時脫離鼻管,走到附近鄰居家聊天,氧氣飽合度剰94%,聊太久就會開始胸悶呼吸喘促,便需要回到家中戴回鼻管。

在跟患者兒子跟媳婦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台灣的醫療機構其實也不是那麼地友善,因為患者本身有這樣的呼吸系統疾病,出門去找醫生看診都得扛著氧氣鋼瓶四處奔走,有些醫療院所還等特別久,等到氧氣鋼瓶裡面的氧氣都快要用光了,這其實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因為如果氧氣瓶在回程路上用光,他們距離醫院跟家裡的製氧機又還有一段車程,是很容易在車上就呼吸衰竭而死亡。當家屬把這些事情跟診所櫃台小姐或是醫院門診護理師說的時候,有些院所會通融讓他們插隊,有些則不會,甚至跟他們說其他人也在排隊啊,你們為什麼能夠插隊?啊你們都知道你們爸爸狀況這樣,怎麼沒有準備兩個氧氣鋼瓶啊?

不過還好,現在我們安柏鄰好診所有中西醫居家醫療,並且把他們的狀況收案,患者跟家屬現在除了非去不可的胸腔科門診(因為要照X光,居家醫療無法帶X光過去)之外,其他的問題像是高血壓跟糖尿病用藥整合,腰背痠痛,呼吸喘促跟胸悶都可以透過我們診所提供的服務得到改善。

Address

前鎮區民權二路180號2樓
Kaohsiung
806025

Opening Hours

Monday 08:30 - 21:00
Tuesday 08:30 - 21:30
Wednesday 14:00 - 21:30
Thursday 08:30 - 17:30
Friday 14:00 - 21:30
Saturday 08:30 - 12: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灑一把呼嚕粉,外送漢醫到你家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