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7/2025
☀️中暑別輕忽!--中暑症狀、類型、預防與中西醫觀點一次整理!
🌡️什麼是中暑?
當人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失常,就可能出現熱衰竭(Heat Exhaustion)或熱中暑(Heat Stroke),也就是我們說的「中暑」。
當氣溫超過35℃,身體會開始大量出汗降溫,每小時甚至流掉2公升以上的汗水🥵,若未及時補水與電解質,容易造成脫水、抽筋,甚至多重器官衰竭。
🌶️熱傷害有哪些類型?
以下是4種常見熱傷害,一起來認識👇
① 熱痙攣(Heat Cramps)💪
常發生在劇烈活動後、補充水分但沒補電解質的情況下
會出現肌肉抽痛(大腿、小腿、手臂),甚至腹部痙攣
原因是鈉鉀離子失衡,屬於輕度熱傷害
解法:補充運動飲料+休息
② 熱暈厥(Heat Syncope)🌀
多見於炎熱天氣中久站(如軍訓、朝會)
血液往皮膚散熱時,腦部暫時缺血導致昏倒
體溫通常正常,但若處理不當,可能惡化為中暑
🔍中醫觀點:屬「中暑陰證」,症狀包括大汗、冷汗、四肢冰冷、意識混亂
☯️可用生脈飲、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等補氣益陰
③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汗流太多、水分電解質補不夠,導致血壓下降、虛脫
症狀:頭暈、疲倦、冒冷汗、噁心、心跳快
體溫升高但多數不超過40℃,若惡化可能昏倒
🔍中醫觀點:屬「中暑陽證」
☯️可用白虎湯清熱解暑;氣虛者可加清暑益氣湯補氣生津
④ 中暑(Heat Stroke)🔥 — 最危險的熱傷害
體溫飆破40℃,調溫系統完全崩潰
皮膚乾燙、意識混亂、癲癇、昏迷,甚至多重器官衰竭
死亡率高達30%~80%,不容忽視!
🧑⚕️分成兩種:
傳統型中暑: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
勞動型中暑:高溫下工作的勞工、軍人、運動員等
⛑️緊急處理要快:立即降溫+送醫救命!
🚑錯誤的消暑方式,小心加重病情!
有人中暑後猛灌冰水、狂吹冷氣、洗冷水澡,結果反而讓毛孔急速收縮,暑氣困在體內🥶➡️造成「暑傷寒濕」的狀況。
這種狀況會出現:
惡寒、頭痛、無汗、煩躁、口渴、小便短少
外寒內熱,容易被誤認為普通感冒但其實更複雜!
👉 輕症可刮痧解暑(如用銅錢、瓷匙刮背部、大椎、脊柱旁)
但若出現神志混亂、譫妄、癲癇、昏迷等症狀,要立刻送醫!
🌤️中暑的日常預防法
✅ 1. 戶外活動選在清晨或傍晚進行
✅ 2. 衣著透氣、吸汗、不緊身
✅ 3. 外出防曬裝備要齊全:帽子、陽傘、遮陽棚
✅ 4. 可喝冰水、洗冷水澡,但避免猛灌、過度降溫造成發抖
✅ 5. 冷氣房與戶外不要頻繁進出,室內建議調至25~28℃
✅ 6. 補水+電解質飲料,多補鉀鈉,防止抽筋與代謝失衡
🧘♀️最後提醒:
夏天防中暑,不只靠冷氣和冰飲,還要顧好體內的平衡🌿
懂得照顧自己的脾胃、氣血與水分代謝,才是真正的消暑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