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全藥局

隆全藥局 線上不賣藥,僅分享醫藥小常識,若有需要購買藥物或藥品諮詢請私訊!!

請各位朋友參考參考!!【 展望人體試驗,有望成為禿頭救星 】這項研究成功確立了「損傷─免疫─脂肪分解─毛囊幹細胞」的短程代謝信號軸線,闡明了脂肪細胞與脂肪酸在組織再生中的樞紐作用。林頌然指出,油酸和棕櫚油酸是天然衍生的脂肪酸,存在於脂肪組織...
29/10/2025

請各位朋友參考參考!!

【 展望人體試驗,有望成為禿頭救星 】

這項研究成功確立了「損傷─免疫─脂肪分解─毛囊幹細胞」的短程代謝信號軸線,闡明了脂肪細胞與脂肪酸在組織再生中的樞紐作用。林頌然指出,油酸和棕櫚油酸是天然衍生的脂肪酸,存在於脂肪組織和許多植物油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由於這些脂肪酸本身具有疏水性,比起水性物質更容易穿透皮膚表層,接觸到深層的毛囊幹細胞。

儘管本研究在小鼠實驗和人類毛囊角質細胞的體外試驗中都大獲成功,在臨床應用前仍需驗證其在人體上的再生效果。研究團隊目前已為這項成果申請專利,未來目標是將其應用於人體頭皮,進行不同劑量的測試。如果這款天然脂肪酸精華液順利量產上市,有望解決全球過半人口面臨的掉髮困擾,其帶來的心理健康與社會價值,必將無可限量
https://www.scitw.cc/posts/20251027-18828?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flash_news_daily&utm_campaign=%E7%A6%BF%E9%A0%AD%E6%95%91%E6%98%9F&fbclid=IwY2xjawNuXYtleHRuA2FlbQIxMABicmlkETBmbTZhRmdKTmhoUFNJN3ZJAR7OQMWq17PPB-0OrjLssfMM7jK_3fNOIZSk8wf4A75ohnBQW7lp-cWhOCrhrw_aem_AgjpGTKTVdGY0B9QdiYDYA

若有打算生小孩 , 真的要早一點!!!健康的身體與身心發展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18/10/2025

若有打算生小孩 , 真的要早一點!!!

健康的身體與身心發展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不要再說什麼高齡孕婦了啦

原來
孩子的命運
也藏在父親的歲月裡

今天來科普一下最新研究

過去
我們總以為
時間只在女人身上留下痕跡
懷孕風險
染色體異常
高齡產婦
這些詞彙
像是醫學教科書裡專屬給母親的標籤

但其實
最新研究發現
父親的年紀
也在悄悄改變孩子的基因藍圖
只是我們沒看見

英國威康桑格研究所的科學家
把81個男人的十萬顆精子
一顆一顆拿去做基因定序
結果發現了一個有點驚人的現象

原來
男人年紀越大
睪丸裡會出現一群所謂的「自私型」精子幹細胞
這些細胞不但不乖
還會壓過原本健康的幹細胞
用更快的速度複製自己

簡單講
它們就像是不守規矩的同事
拼命搶資源升官加薪
搞到整個辦公室都變成它們的人

結果是
精子裡帶有「致病突變」的比例
從30歲左右每50顆就有1顆
到70歲變成每20顆就有1顆
也就是
年紀越大
壞掉的精子越多

這些突變
牽涉至少40個與細胞分裂有關的基因
雖然讓精子幹細胞長得更快
但代價是
這些突變可能造成孩子的神經發展疾病
像是自閉症
甚至某些癌症

研究還指出
這些變化跟抽菸喝酒沒太大關係
而是年齡本身帶來的自然突變
而且不是線性增加
是指數型爆炸
越老變化越快

所以啊
不要再說什麼高齡產婦
其實也有高齡爸爸

生育
本來就是兩個人的事
不只是媽媽很重要
爸爸
也一樣

公平一點

就醬

參考文獻

Neville, M.D.C., Lawson, A.R.J., Sanghvi, R. et al.
S***m sequencing reveals extensive positive selection in the male germline.
Nature, 2025.

請各位正在懷孕 , 預備懷孕 , 充實正確醫療觀念的朋友請參考參考!!
17/10/2025

請各位正在懷孕 , 預備懷孕 , 充實正確醫療觀念的朋友請參考參考!!

胎毒又來

來函照登
我答應你我會寫文章來回覆你
我說到做到
只是前幾天一直忙著跟厭童仔打嘴炮
稍有延遲
抱歉

當妳聽到有人說寶寶臉上有疹子是胎毒的時候
我懂
我懂妳的無力跟委屈
我真的懂

明明只是再平常不過的新生兒皮膚現象
為什麼要被貼上一個彷彿媽媽犯了什麼錯情緒勒索的標籤咧?

其實
所謂的胎毒這個說法
在現代醫學裡是不存在的

它既不是疾病名稱
也沒有任何毒需要被排
你不是武俠小說中的武林高手被小人下毒需要排毒
更沒有什麼寶寶要替媽媽受苦的說法
真的不要瞎掰
謝謝

其實這種紅紅的疹子
在新生兒是非常常見的
最常見的幾種原因包括
新生兒粉刺
是因為寶寶皮膚受到媽媽荷爾蒙的影響
皮脂腺分泌比較旺盛
有時再加上皮膚上原本就住著的好菌群互相作用
就會出現像小粉刺一樣的紅紅小點
通常兩三個月內會自己好

另外也可能是熱疹或汗疹
因為頸部悶熱流汗
皮膚微微發紅卻不一定會起丘疹
還有一些是姿勢壓迫或摩擦造成的紅斑
甚至是輕微的脂漏性皮膚炎
這些都屬於皮膚在學習適應外界的自然過程
不需要退胎毒
也不需要被曬成小烤雞

反而
正中午曬太陽
才是真的傷害
嬰兒的皮膚非常薄嫩
曬幾分鐘就可能曬傷
太陽底下看起來氣色變好
那只是被曬紅了而已好嗎

如果是為了補充維生素D
曬太陽的時間建議是早上九點以前
或下午四點以後
陽光比較溫和
每天十分鐘左右就足夠
讓皮膚一點點面積接觸陽光
像小手小腳就可以
不需要讓整個寶寶曝曬在太陽下

至於媽媽的飲食
說過很多很多次了
均衡健康最重要
不要抽菸不要喝酒不要吸毒然後盡量不要吃虧
除此之外
現代人沒有人會因為懷孕時吃錯什麼就會讓寶寶長疹子

所以
當有人再跟妳說胎毒的時候
送他一個不失禮貌的微笑就好

世界上沒有什麼胎毒
只有還在努力長大的小寶貝
跟努力學會放下罪惡感不要隨便被情緒勒索的媽咪

無知的大人嘴巴最毒

今天就不附上參考文獻了
因為胎毒這種鬼東西沒有科學文獻

就醬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本體感覺就是身體的「第六感」,你不看著自己的手腳也能感知它們的位置、動作與力量這種感覺來自於我們的肌肉、關節、韌帶和筋膜裡的小感受器會把正在移動、用力、轉動的資訊傳遞到大腦讓你能完成穩...
15/10/2025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
本體感覺就是身體的「第六感」,你不看著自己的手腳
也能感知它們的位置、動作與力量
這種感覺來自於我們的肌肉、關節、韌帶和筋膜裡的小感受器
會把正在移動、用力、轉動的資訊傳遞到大腦
讓你能完成穩定平衡與精細協調的動作。
日常生活中
當你閉著眼睛也能摸到鼻尖
不看手還能把食物送進嘴裡
打球時能隨時修正肢體角度
都是靠本體感覺在默默支援
運動表現、平衡力、姿勢控制、動作協調,
甚至防止跌倒,都是本體感覺的功勞!
為什麼要鍛鍊本體感覺?
運動員容易因本體感覺弱而重複受傷(例如:腳踝一直扭傷)
老年人或缺乏運動者,本體感覺減弱導致動作不協調、跌倒風險提升
精細動作與力量控制,從本體感覺開始
怎麼訓練?
單腳閉眼站、平衡板、彈力帶阻力
變化地形行走
專項運動(如皮拉提斯、瑜伽、球類)都有效提升本體感覺

請各位朋友參考參考!!!【非必要不做 CT!NEJM:每 10 個兒童血癌就有 1 個與 CT 有關;每多做一次 CT,都可能增加癌症風險】
03/10/2025

請各位朋友參考參考!!!

【非必要不做 CT!NEJM:每 10 個兒童血癌就有 1 個與 CT 有關;每多做一次 CT,都可能增加癌症風險】

【非必要不做 CT?from NEJM】
------------------------------------------------
【重點先看】
🔹CT(computed tomography)能救命,但同時暴露電離輻射;兒少對輻射特別敏感。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最新大型研究:在兒少族群中,約 10.1% 的血癌與醫學影像輻射暴露有關,其中以 CT 影響最大。
🔹累積劑量愈高,風險愈高;每多一次 CT,血癌風險都可能上升。

【研究說了什麼】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團隊於 2025/9/17 在 NEJM 刊登 “Medical Imaging and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Hematologic Cancer Risk”。

🧪設計與母體:
— 納入 1996–2016 年出生的 370 萬名兒童與青少年;追蹤至確診癌症、死亡、21 歲或 2017 年底。
— 透過醫療紀錄估算各類影像檢查的個體化輻射劑量(以 mGy 計)。

📊主要結果:
— 平均追蹤 10.1 年,共診斷 2,961 例血癌。
— 在所有 累積劑量 ≥1 mGy 的受試者中,平均累積劑量 14.0 mGy(約等同一次頭部 CT)。
— 與未暴露者比:
• 1–5 mGy:血癌風險 +41%
• 15–20 mGy:+82%
• 50–100 mGy:3.59 倍
— ≥30 mGy 的兒少:至 21 歲前每 1 萬人估計多 25.6 例血癌。
— 整體 10.1% 的兒少血癌可歸因於醫學影像輻射(特別是 CT)。

【怎麼解讀這些數字】
🧠mGy 是吸收劑量單位,數值愈高代表身體組織吸收的輻射愈多。兒少的細胞分裂旺盛、壽命長,因此同等劑量對兒少更不友善。
⚠️研究呈現明確劑量–反應關係:累積劑量越高,血癌風險越大。這不是「是否有風險」的問題,而是「風險隨劑量線性上升」的問題。

【和過去證據怎麼對得上】
— JAMA Internal Medicine(2025/5):模型推估 2023 年美國 CT 可能導致約 10.3 萬例癌症;若使用量與劑量不變,CT 相關癌症恐占每年新發癌症的 ~5%。
— Nature Medicine:在兒少與青少年族群,每增加 100 mGy 累積劑量,血癌風險 +96%;每多做一次 CT,血癌風險 +43%。

🔎三篇研究在不同人群與方法下,結論一致:兒少的影像輻射需要更嚴格的必要性把關與劑量最小化。

【臨床與家長可怎麼做】
✅能不照就不照:先問「影像會改變治療決策嗎?」若答案是否,通常不必做。
✅優先選無輻射:能用 MRI 或 超音波(US)就不用 CT。
✅必要時就「最低有效劑量」:小體重、分齡分區參數、限制掃描範圍、避免重複檢查。
✅帶齊既有影像:轉院/複診時攜帶先前影像避免重拍。
✅長期追蹤紀錄:建立孩子的影像與劑量清單,避免不必要累積。

📝與醫師討論時可問:
— 這次檢查是否會改變診斷或處置?
— MRI/US 是否足以回答臨床問題?
— 若一定要 CT,是否採 ALARA 原則(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合理可達到的最低劑量)?

【為什麼兒少要特別小心】
🔹器官仍在發育、分裂速度快 → 對 DNA 損傷更敏感。
🔹壽命長 → 輻射造成的長期風險有更長時間表現。
🔹臨床症狀常可由病史與理學檢查先分流 → 不一定要靠 CT 才能做決策。

【小結】
這份 NEJM 的 370 萬人大型世代研究提供了迄今最完整的兒少證據鏈:CT 與兒少血癌風險存在清楚的劑量–反應關係;約十分之一的兒少血癌可歸因於醫學影像輻射。
— 非必要不做 CT、能替代就替代、必要時用最低有效劑量,是對兒少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防護。
— 醫療體系與家長共同把關,讓每一次掃描都「有必要、可追溯、被最小化」。
---
**關於藥時事**
醫藥商業投資分析領先品牌,提供深度醫藥商業、投資分析、諮詢服務,做醫藥、投資公司最好的分析師。
歡迎加入我們的 “100+醫藥菁英 專屬圈”:
https://vocus.cc/salon/Drugnews
--
#醫藥 #藥物 #創新藥 #醫療 #健康 #養生 #減肥 #健身 #商業分析 #投資 #新聞 #醫生 #醫院 #癌症 #癌 #腫瘤 #瘤
---
參考資料:
1. 公司官網&公開資料
2.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502098
3.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fullarticle/2832778
4.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620-0

結論 : 睡個好覺吧!這是你和你的粒線體應得的米森伯克總結,睡眠就像生命為了享受有氧代謝帶來的巨大能量,而必須付出的代價。這種機制也解釋了為什麼新陳代謝率高的小動物總需要更長的睡眠,以及為何粒線體疾病患者常感到極度疲勞。最後需強調的是,目前...
26/09/2025

結論 :

睡個好覺吧!這是你和你的粒線體應得的

米森伯克總結,睡眠就像生命為了享受有氧代謝帶來的巨大能量,而必須付出的代價。這種機制也解釋了為什麼新陳代謝率高的小動物總需要更長的睡眠,以及為何粒線體疾病患者常感到極度疲勞。

最後需強調的是,目前證據來自果蠅模型;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也以相同方式監測電子外洩、設定入睡門檻,仍待後續驗證。但若哺乳動物的大腦也有相同機制,這項發現或許能為未來的失眠治療提供新方向。目前的安眠藥多半作用於大腦的化學傳導物質,常有成癮或記憶力衰退等副作用。如果未來能開發出針對粒線體電子傳輸或特定離子通道的藥物,或許就能在不干擾大腦化學平衡的情況下,更安全地誘導睡眠。下次當你感到睡意難擋時,不妨想像成是你腦中億萬個辛勤工作的粒線體在向你發出請求:「老闆,該斷電檢修啦!」
https://www.scitw.cc/posts/20250916-18659?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flash_news_daily&utm_campaign=%E7%B2%92%E7%B7%9A%E9%AB%94%E6%BC%8F%E9%9B%BB&fbclid=IwY2xjawNCwxhleHRuA2FlbQIxMABicmlkETBnYk82MnlBVkNxVHdKbkk5AR6A4DdSz50_DB5ge5yDp47dsMJF-FIfrfL2ELE_gJRolqXYISNjp-jcsi8gZg_aem_MtDzA2ywtrJgqpl1nhILcw

內文詳細且淺顯易懂!!關心自閉症的朋友請參考參考!!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7EuGaNTU4/
24/09/2025

內文詳細且淺顯易懂!!
關心自閉症的朋友請參考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7EuGaNTU4/

關於自閉症的迷思

這幾天川普說孕婦吃普拿疼會害小孩自閉
結果嚇壞一堆人

這只是眾多謠言裡的一個
自閉症一直是被謠言纏身的主題


今天我們就來拆解一下那些最常見的迷思

1
疫苗會導致自閉症?

這是從1998年Wakefield的假研究開始的
那篇文章後來被撤稿
後續幾百篇大型研究都證實疫苗和自閉症沒有因果關係
沒有
就是沒有

2
孕婦吃普拿疼會害小孩自閉?

最新同胞比較研究 sibling comparison design 顯示沒有顯著關聯
HR大概是0.98 等於沒差
美國各大醫學會也都說這個說法不成立

3
媽媽懷孕壓力太大會害小孩自閉?

壓力可能影響孕婦健康但沒有證據顯示會直接造成自閉症
這種說法最後只會變成責怪媽媽的工具

4
父母教養不當會導致自閉症?

這就是冰箱母親假說
認為媽媽太冷漠像冰箱才害小孩變自閉
後來神經科學和遺傳學研究早就推翻了這種說法
結果這個假說只留下了一堆被錯怪的媽媽

5
飲食或腸胃問題是自閉症的根本原因?

有人推銷無麩質飲食排毒飲食或益生菌療法
說可以治好自閉症
目前沒有科學證據支持
頂多能改善腸胃不適但不會改變核心症狀

6
重金屬中毒是自閉症的主因?

常有人利用這個說法賣螯合治療
結果無效還有風險
真正的研究沒有證明這一點

7
5G WiFi 或電磁波會讓小孩自閉?

這完全是都市傳說
科學沒有任何證據支持

8
自閉症可以被治癒?

目前沒有任何療法能夠治癒自閉症
方向是早期介入與教育支持幫助孩子發揮潛能

9
打電動或看太多電視會導致自閉症?

自閉症孩子可能偏好重複活動所以看螢幕時間比較多
但這是因為特質不同
不是因果關係

10 自閉症是後天突然得的?

有些孩子一歲前看似正常後來語言或社交退步
這是自閉症自然發展的過程
不是突然被什麼東西害到

11 環境污染是唯一主因?

空氣汙染農藥或塑化劑可能有些影響
但這些只是修飾因子不是單一決定因素

12
自閉症是近代才出現的?

以前比較少被診斷只是因為工具不足
現在診斷標準更清楚 篩檢更普及
所以才看起來好像越來越多

13
疫苗裡的汞或鋁會害小孩自閉?

硫柳汞早就從疫苗裡移除了
但自閉症盛行率沒有下降
這就證明兩者無關

14
高壓氧幹細胞療法奇蹟草藥可以治癒自閉症?

這些大多是商業宣傳
目前沒有任何嚴謹臨床試驗支持

15
自閉症一定和智力障礙綁在一起?

兩者可以共存但並不是必然關係
很多自閉症孩子智力正常甚至超過同齡

16
自閉症會被傳染?

這是最荒謬的說法
自閉症不是傳染病
是神經發展特徵

==============

最後
科學怎麼說?

科學告訴我們
自閉症的成因其實很複雜
主要是遺傳和環境兩大因素
而且常常是兩者交互作用

先說遺傳
家族研究和雙胞胎研究顯示
遺傳的影響力非常大
貢獻率大概在六成到九成之間
有些大型世代研究甚至估到八成以上
目前已經找到大約一百個罕見基因變異
像是KMT2A NRXN1 SHANK3
這些和自閉症有明顯關聯
另外還有數千個常見基因變異
一起疊加影響大多數案例
這些基因多半和大腦神經發育突觸連結還有基因表達調控有關

再來看環境
大概占一成多到兩成左右的風險
常見的像是高齡懷孕
媽媽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
早產胎兒缺氧
孕期感染
還有空氣污染或重金屬暴露等等

但是要特別強調
沒有任何單一基因或單一環境因素
能完全解釋自閉症
多數風險因子也不是特異性的
疫苗孕期抽菸孕期喝酒
都沒有證據證實和自閉症有關

最新的研究更強調
基因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
以及表觀遺傳在其中的角色
這些才是自閉症成因的科學方向

總結一下
這些迷思的共同特徵就是
把複雜的疾病簡化成單一原因
聽起來直覺
但其實就是偽科學
有心人利用這種說法賣療法賣補品甚至賣政治口號
最後受害的
永遠是家庭和孩子

自閉症真正需要的
是早期發現與早期介入
也需要教育支持與社會理解
而不是恐嚇和責怪

就醬

1.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Review. Hirota T, King BH. JAMA. 2023;329(2):157-168. doi:10.1001/jama.2022.23661.

2. Association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th Autism in a 5-Country Cohort. Bai D, Yip BHK, Windham GC, et al. JAMA Psychiatry. 2019;76(10):1035-1043.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9.1411.

3. Genetic and Epigenetic Etiology Underlying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Yoon SH, Choi J, Lee WJ, Do JT.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20;9(4):E966. doi:10.3390/jcm9040966.

4. Understanding Autism: Causes, Diagnosis, and Advancing Therapies. Wang M, Zhang X, Zhong L, et al.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2025;227:111411. doi:10.1016/j.brainresbull.2025.111411.

5. The Con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Exposure to the Etiology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Bölte S, Girdler S, Marschik PB.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 CMLS. 2019;76(7):1275-1297. doi:10.1007/s00018-018-2988-4.

6. Prenatal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Their Potential Mechanisms. Love C, Sominsky L, O'Hely M, et al. BMC Medicine. 2024;22(1):393. doi:10.1186/s12916-024-03617-3.

7.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Narrative Review. Yenkoyan K, Mkhitaryan M, Bjørklund G.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2024;31(17):2345-2360. doi:10.2174/0109298673252471231121045529.

8. The Emerging Clinical Neurosci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Review. Muhle RA, Reed HE, Stratigos KA, Veenstra-VanderWeele J. JAMA Psychiatry. 2018;75(5):514-523.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7.4685.

9.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 a Multifactorial Disorder: The Interplay of Genetic Factors and Inflammation. Ayoub 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5;26(13):6483. doi:10.3390/ijms26136483.

無糖飲料{含代糖}未必真安全!!!詳情請見內文!!
19/08/2025

無糖飲料{含代糖}未必真安全!!!

詳情請見內文!!

【無糖飲料真的更健康嗎?兩項重磅研究打臉?】
-------------------------------------------------------
無糖飲料比有糖飲料更安全?黑咖啡真的能防糖尿病?最新兩項長期追蹤研究告訴你,答案可能顛覆你的想像——無糖飲料不一定健康,甚至可能比含糖飲料更容易誘發第二型糖尿病,而黑咖啡(不加任何料)才是真正的「護胰島神器」。

【飲料已成現代人日常標配】
問問你自己——今天喝過飲料了嗎?
🔹早上一杯咖啡醒腦
🔹中午或晚上配杯果汁、汽水解膩
🔹飯後再來杯奶茶滿足口腹

這是許多人的生活日常。但隨著健康意識提高,大家開始害怕糖分與肥胖的危害,於是「無糖」、「代糖」成為流行關鍵字:0卡風味拿鐵、無糖奶茶、零卡可樂、氣泡水…成為想吃甜又怕胖人士的救命稻草。

然而,科學數據顯示,這些看似「零負擔」的飲料,未必真的能讓你遠離糖尿病。

【研究一:代糖飲料 vs 含糖飲料】
📌 發表期刊:Diabetes & Metabolism
📌 研究重點:比較含糖飲料與人工甜味劑飲料對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的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墨爾本協作隊列研究」(MCCS)的數據,納入 36,608 名 40-69 歲的參與者,平均追蹤時間長達 13.9 年。參與者透過飲食問卷回報飲料攝取頻率(從「幾乎不喝」到「每天 6 杯以上」),研究團隊同時調整了年齡、性別、運動量、吸菸、家族病史等干擾因素。

【結果一:含糖飲料確實有害】
每天喝 ≥1 杯含糖飲料的人,糖尿病風險增加 23%(IRR=1.23)。這與我們對「糖攝取過量導致肥胖、進而提升糖尿病風險」的認知一致。

【結果二:代糖飲料危害更高】
令人震驚的是,每天喝 ≥1 杯人工甜味劑飲料的人,糖尿病風險竟增加 38%(IRR=1.38)!

⚡ 即使排除了體重(BMI)、腰臀比等肥胖因素的影響,這個關聯依然存在——意味著代糖飲料的風險機制,不只是因為讓人變胖。

【為什麼代糖飲料會提升糖尿病風險?】
研究指出,人工甜味劑雖然不含熱量,但會透過多條途徑影響身體代謝:
🔹擾亂腸道菌叢:破壞腸道微生物平衡,影響葡萄糖代謝
🔹影響葡萄糖吸收:干擾小腸對血糖的穩定調節
🔹大腦甜味錯覺:讓大腦以為有熱量攝入,反而刺激食慾
🔹降低胰島素敏感性:使細胞對胰島素反應變差,血糖升高

這也說明,無糖≠無害,人工甜味劑可能是「披著羊皮的狼」。

【研究二:黑咖啡的保護力】
📌 發表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 研究重點:咖啡不同添加物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

哈佛團隊分析了三個大型美國前瞻性隊列(NHS、NHSII、HPFS),共超過 14 萬名參與者,追蹤長達 30 多年,期間記錄 13,281 例新發糖尿病。

【咖啡與糖尿病風險的關係】
🔹黑咖啡(不加任何料):每天多喝 1 杯,風險下降 10%
🔹加奶油:效果與黑咖啡幾乎相同,降低 10%,原因是奶油影響血糖不大、用量少
🔹加糖:保護效果打對折,每天多 1 杯僅降 5%,且明顯削弱咖啡的健康效應
🔹加人工甜味劑:風險下降幅度變小(7%),同樣破壞咖啡的保護作用
🔹加植脂末:效果下降且不顯著

【為什麼黑咖啡更有保護力?】
咖啡中多種活性成分共同發揮作用:
🔹綠原酸:抗發炎、改善血糖調節
🔹咖啡因:提升胰島素敏感性
🔹二萜類化合物(咖啡醇等):影響代謝與膽固醇水平

但一旦加糖或人工甜味劑,就會破壞這個正向關係:
⚡糖 → 直接增加熱量與肥胖風險
⚡人工甜味劑 → 可能擾亂腸道菌叢、影響胰島素反應

【健康飲品選擇建議】
對咖啡愛好者:
🔹黑咖啡最佳,可偶爾加少量奶油或牛奶
🔹盡量避免加糖與人工甜味劑
🔹若怕苦,可循序漸進減糖,讓味蕾適應

對甜飲愛好者:
🔹含糖與無糖飲料都要少喝
🔹可用鮮榨果汁、氣泡水加水果替代
🔹最安全的選擇永遠是白開水

關鍵結論:
💡 無糖飲料並非「健康護身符」,甚至可能比含糖飲料更危險
💡 黑咖啡(不加料)與適量加奶油的咖啡,對預防糖尿病最有利
💡 食物的健康屬性,往往被我們的加工與添加習慣改變
---
**關於藥時事**
醫藥商業投資分析領先品牌,提供深度醫藥商業、投資分析、諮詢服務,做醫藥、投資公司最好的分析師。
歡迎加入我們的 “100+醫藥菁英 專屬圈”:
https://vocus.cc/salon/Drugnews
--
#醫藥 #藥物 #創新藥 #醫療 #健康 #養生 #減肥 #健身 #商業分析 #投資 #新聞 #醫生 #醫院 #癌症 #癌 #腫瘤 #瘤
---
參考資料:
1. 公司官網&公開資料
2. doi: 10.1016/j.diabet.2025.10166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383372.
3. doi: 10.1016/j.ajcnut.2025.01.017. Epub 2025 Jan 18. PMID: 39828230.

04/08/2025

請各位朋友參考參考!!

請各位朋友參考參考!!!對大家的關節健康有幫助的!!
27/07/2025

請各位朋友參考參考!!!
對大家的關節健康有幫助的!!

從科學揭開關節炎與運動的真相:不是動太多,而是動得不對,動得太少

很多人一聽到「關節炎」,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休息、不要動」。有些人甚至跟我說:「張醫師,我一運動膝蓋就痛,是不是代表我不能動了?」但事實其實完全相反。

我們的關節,不是因為「動太多」才壞掉,而是因為「長期不動」或「一直錯誤地用力」,才慢慢走向退化。您知道嗎?我們的軟骨、滑膜、甚至骨頭,其實都會「聽」機械刺激 - 就像耳朵聽聲音一樣,只要有適度的活動,它們就能接收到訊號,啟動修補、抗發炎、甚至再生的機制。

關節會聽話,但需要「對的節奏」

研究發現,我們關節裡的細胞有像感應器一樣的裝置,名字雖然有點難唸,像是Piezo1、TRPV4、Polycystin-1,但它們的功能很簡單:當我們走路、蹲下、伸展,這些「自然的動作」就像按下開關,讓關節細胞開始活起來。

可是,如果我們一怕痛就躺著不動,一久坐就是一整天,那這些開關就會漸漸「關機」。細胞開始老化、發炎,關節滑液變少,軟骨變硬又脆,整個關節像是壞掉的拉鍊,越來越卡,越動越不順。
所以重點不是不能動,而是要「動得剛剛好」。

運動不是在折磨關節,是在喚醒它

有人以為,關節炎就該多休息,不能走太多路。但事實上,每天30分鐘的快走、騎腳踏車、在游泳池裡走路、或是坐著的深蹲練習,這些輕量活動才是給關節最好的「維他命」。

運動會讓細胞釋放修復訊號,讓血液循環變好,讓關節滑液分泌增加,讓那個卡卡的膝蓋重新潤滑起來。而且,它還能幫助您減少體重,減輕關節壓力,對膝蓋、髖關節、甚至脊椎來說,都是大救星。

尤其是對於中年以後的族群,這樣的運動就像每天的「關節保養操」,不需要去健身房,也不必流大汗,但做對了,關節真的會謝謝您。

為什麼關節會退化?關鍵在細胞「聽不到」動作

傳統上,我們都以為關節退化就是「磨損」,但其實更大的原因是「細胞聽不到指令了」。這是現在最前線的科學發現:當細胞接收不到來自外界的壓力與拉力訊號,它就會以為「身體不再需要它」,然後開始萎縮、凋亡,甚至釋放破壞性的酵素來分解軟骨。

就像樂團沒有節奏器,就會失去和諧。細胞也一樣,沒有外來的適度刺激,它們就會進入「發炎模式」,而不是「修復模式」。

所以別小看那每天站起坐下的幾個深蹲、爬個三樓不搭電梯的堅持,這些動作真的能喚醒身體裡的「修復小隊」。

不是關節怕運動,是怕沒人教它怎麼動

我們發現,如果能在關節還沒壞掉之前,就養成「動得對」的習慣,其實可以延緩退化十年、二十年。甚至對已經出現輕度關節炎的人來說,只要方法正確,也有可能讓症狀緩解,不用立刻吃藥或開刀。

關鍵就是:「別讓關節過勞,但也別讓它退休」。
透過像水中運動、彈力帶拉伸、簡單椅子運動,甚至配合復健治療或肌力訓練,都是可以循序漸進地幫助關節細胞找回節奏的好方法。就像跑車需要暖機,我們的關節也需要熱身,慢慢把它「喚醒」。

運動,是給關節最溫柔的禮物

這不是口號,而是真正的科學根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活化關節細胞裡的Wnt/β-catenin路徑,讓軟骨基質更穩定;也可以降低發炎訊號,像是抑制NF-κB通道,減少軟骨破壞酵素的釋放。甚至運動還能改善關節裡的微循環,讓那些「快沒氣的細胞」重新呼吸。

這就像一首協奏曲:骨頭、肌肉、軟骨、滑液,通通在運動的節奏中重新找到自己的旋律。

已經有關節炎的患者,到底該怎麼運動?

其實答案不是「不能動」,而是「要動得剛剛好」。關節就像一位沉睡很久的朋友,不是怕動,而是怕被粗暴對待。研究指出,關節裡的細胞會「聽」壓力與拉力的訊號,像Piezo1、TRPV4這些感應蛋白能在適度的刺激下被喚醒,進而活化修復機制、增加滑液分泌、穩定軟骨結構。因此,關節炎時不動反而會讓細胞更不敏感,讓關節更僵硬、更容易退化。

像水中步行、騎室內腳踏車、椅上抬腿、靠牆微蹲,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就是關節細胞最愛的節奏。只要不痛、不腫、不過度,我們就可以用這樣溫柔的方式,慢慢喚醒關節的再生能力。因為關節不是壞了,而是太久沒聽見我們的聲音。

與關節重新對話的開始

關節退化,不是一夕之間發生的災難,而是長期靜止、壓力不當、訊號失聯的結果。但只要我們願意多走幾步路、多伸幾次懶腰、多給膝蓋一點力量,它們就會用「不再痛」來回報我們。

這篇文章不是要告訴您不可以痛,而是要說:「關節在痛的時候,不是叫您停下來,而是在請您教它怎麼正確地動起來。」
從今天起,讓我們用正確的方式與關節重新對話。因為它不是壞掉了,而是太久沒聽見生活的聲音。

參考資料:
Mechanical effects in aging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Molecular signaling and spatial scale alteration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 2025
https://doi.org/10.1016/j.jot.2025.04.018

夏日炎炎 , 正是吃冰的季節!! 請各位看看下文 , 免得吃冰時壞了興致!!-----------------------------------------------------------【結語:下次吃冰痛到眉頭皺,不只是你太敏感😖】...
27/07/2025

夏日炎炎 , 正是吃冰的季節!!
請各位看看下文 , 免得吃冰時壞了興致!!
-----------------------------------------------------------
【結語:下次吃冰痛到眉頭皺,不只是你太敏感😖】
下次再吃冰淇淋或冷飲時,不妨「慢一點」,讓口腔有時間適應溫差,避免神經被瞬間啟動!
若你總是「吃冰就痛」,而且痛感強烈又伴隨流淚、視覺異常,那可能不是單純的冰太冷,而是你的神經系統在發出警告⚠️

【吃冰會「腦袋結冰」?這不是你想太多!🥶🧠】
------------
《Cephalalgia》期刊最新研究揭露:「冷刺激性頭痛」(brain freeze)其實是種正規醫學現象,而且超過一半成年人都曾經歷過!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一口冰淇淋咬下去,前額立刻像被電擊一樣劇痛,彷彿整個腦袋瞬間被冷凍,甚至不自覺停住動作、皺眉、瞇眼……這就是俗稱的「腦結冰(brain freeze)」,正式名稱為「因攝入或吸入冷刺激引起的頭痛」(Headache attributed to ingestion or inhalation of a cold stimulus,簡稱HICS)。
這不是都市傳說,而是真實又常見的神經現象,甚至被正式納入國際頭痛分類標準(ICHD-3)!

【研究解密:一半以上成年人都中招😵‍💫】
一項來自德國哈雷-維騰貝格馬丁-路德大學的橫斷面研究,針對618位17至63歲的健康成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
🔹有高達51.3%的人曾在生活中經歷過HICS
🔹男女發生率幾乎一致(女性51.3%、男性51.6%)
🔹年齡超過30歲雖略有下降,但未達統計顯著,表示「耐冰力」不是因為年紀增長,而是吃冰變得更小心?

更有趣的是:73.2%的受試者表示「慢慢吃冰」可以有效避免頭痛,也就是說,這並非無法控制的生理反應,而是與進食行為密切相關的小技巧!

【HICS不是普通頭痛!它有明確的「疼痛指紋」🧬】
這些「冰痛」到底長什麼樣?研究者從痛點、時間、感覺三方面做了詳細分析👇
痛點位置:
🧠 額頭(forehead)73.6%
🧠 顳部(兩側太陽穴)72.5%
🧠 枕部(後腦勺)16.9% — 此為首次被提出的新痛點,未在現行ICHD-3標準中提及,可能將來會補入!

持續時間超短:
⏳ 92.7%的個案在30秒內消退
⏳ 幾乎一半不到10秒!
⏳ 僅1.3%持續超過10分鐘

痛感性質:
⚡51.8%的人形容為「刺痛」
⚡28.1%為「牽扯感」
⚡只有3.8%像偏頭痛那樣有「搏動感」
這顯示HICS在痛覺特徵上與偏頭痛(Migraine)與緊張型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 TTH)大不相同。

【不只是「冰」,這可能是一次微型神經風暴🌩️】
HICS發作不只是單一冷痛事件,研究中還觀察到:
👁️22%出現「三叉神經自主症狀」:流淚、流鼻水、結膜充血
👁️18.5%伴隨視覺現象:閃光、亮點、視線扭曲
👁️1.3%出現臉部感覺短暫減退
這些現象在神經科學中被稱為「神經風暴」式反應,也與偏頭痛的「先兆(aura)」症狀有所重疊。

有趣的是,雖然這些伴隨症狀在本身就有偏頭痛或TTH的族群中更常見,但這些人並不更容易發生HICS。也就是說,有偏頭痛背景 ≠ 一定更怕吃冰,但一旦發作,反應可能更誇張。
這或許代表:中樞痛覺網絡「敏化」的程度,才是決定冷刺激會不會引發大反應的關鍵。

【冰只是導火線,反應在「神經迴路」🔥】
那麼吃冰為何會引發這麼誇張的疼痛反應呢?

機制如下:
📌冷刺激接觸上顎與咽部時,刺激三叉神經與蝶腭神經節
📌引發交感神經反射,使顱內血管突然收縮-舒張
📌活化疼痛感受器 → 痛覺中心「閃電式通報」
📌有偏頭痛或TTH的人,可能因神經網絡「預熱」更敏感,引起連鎖症狀

所以,這並非簡單的「吃太快」,而是一場微型神經系統反射測試。而且這項反應可能可以被拿來當作「潛在偏頭痛體質」的篩檢線索!

【臨床建議:這些冰頭痛症狀,值得多問一句❄️】
若患者主訴「吃冰會頭痛」,特別合併:
🔍 閃光、視線扭曲
🔍 流淚、流鼻水
🔍 頭痛在額、顳、甚至枕部出現

醫師應該進一步追問其是否有偏頭痛或TTH病史,或許這是一個尚未被診斷的原發性頭痛患者的「隱藏提示」。

【研究限制與重要貢獻📝】
雖然本研究為觀察性問卷調查,未進行臨床面對面診斷,也未紀錄患者是否使用預防性頭痛藥物,仍有推論上的限制;但它是目前唯一一項系統性描述成人HICS特徵的大規模數據研究,對ICHD-3頭痛分類修訂具有實質參考價值。

研究者建議未來版本的診斷標準應:
📈新增「枕部」作為可能痛區
📈將「發作時間」修正為「通常小於30秒」
📈補充常見的伴隨症狀如視覺變化、三叉神經反應、刺痛性質等

【結語:下次吃冰痛到眉頭皺,不只是你太敏感😖】
下次再吃冰淇淋或冷飲時,不妨「慢一點」,讓口腔有時間適應溫差,避免神經被瞬間啟動!
若你總是「吃冰就痛」,而且痛感強烈又伴隨流淚、視覺異常,那可能不是單純的冰太冷,而是你的神經系統在發出警告⚠️

📍 請記住:
慢慢吃冰 ≠ 怕冷
而是對自己腦袋裡那條敏感神經的尊重!
---
**關於藥時事**
醫藥商業投資分析領先品牌,提供深度醫藥商業、投資分析、諮詢服務,做醫藥、投資公司最好的分析師。
--
#醫藥 #藥物 #創新藥 #醫療 #健康 #養生 #減肥 #健身 #商業分析 #投資 #新聞 #醫生 #醫院 #癌症 #癌 #腫瘤 #瘤
---
參考資料:
1. 公司官網&公開資料
2. doi: 10.1177/0333102419884938. Epub 2019 Oct 24. PMID: 31645112.

有體重過重 , BMI超標的朋友請參考參考!!!
10/07/2025

有體重過重 , BMI超標的朋友請參考參考!!!

減肥治百病的原因之一:改善脂肪組織健康

肥胖影響全球超過十億人口,不只是體重問題,更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特定癌症的主要風險因子。俗話說減肥治百病,減重的確能顯著改善這些肥胖引起的病症,甚至降低死亡率。但到底是什麼機制在發揮作用?

今天發表在Nature期刊的論文發現人體脂肪組織在肥胖與減重過程中會有許多細胞層面的變化,解釋了「治百病」背後的一些機制。

研究發現:

1. 肥胖會導致脂肪細胞、前驅細胞和血管細胞出現細胞衰老(senescence),釋放發炎因子。減重能大幅「清除」這些衰老細胞,這表示減重不只是數字上的變化,也是細胞層面的汰舊換新。

2. 減重能減少脂肪細胞肥大,而且增加細胞內的脂質循環,促進分解,改善代謝能力。這也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3. 肥胖會導致巨噬細胞大量侵入脂肪組織,但減重能抑制這些巨噬細胞的活力,因而降低發炎因子的分泌。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過程是可逆的,這些巨噬細胞處於準備的狀態,如果復胖就會啟動代謝功能惡化。

所以減重果真對身體有正面的影響,但我們也要積極避免復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促進長期健康非常重要。

Address

岡山區仁壽路38-1號
Kaohsiung
820

Opening Hours

Monday 08:00 - 22:00
Tuesday 08:00 - 22:00
Wednesday 08:00 - 22:00
Thursday 08:00 - 22:00
Friday 08:00 - 22:00
Saturday 08:00 - 22:00
Sunday 08:00 - 22:0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隆全藥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隆全藥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