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內科部

高醫內科部 紀錄高醫內科住院醫師的生活點滴
提供各種高醫內科相關的訊息
分享最新? 紀錄高醫內科住院醫師的生活點滴
提供各種高醫內科相關的訊息
分享最新的學術相關資料以及有趣Case討論

~~高醫內科部住院醫師招募~~詳情見: https://www.facebook.com/kmuhim特別提醒:****** 需要完成線上登錄+紙本郵寄才算是完成喔******1. 本院招募系統登錄(線上) :  http://www.km...
13/10/2025

~~高醫內科部住院醫師招募~~

詳情見:

https://www.facebook.com/kmuhim

特別提醒:

****** 需要完成線上登錄+紙本郵寄才算是完成喔******

1. 本院招募系統登錄(線上) :
http://www.kmuh.org.tw/Web/HireSystem.MVC/VacancySearch/Index4Dr

2. 登錄之履歷資料下載列印及簽名(含表列所需檢附資料)以紙本方式於郵寄至(807-56)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人資室 林小姐收。
【受理報名至: 2025/10/15(三) 】

3. 【高醫內科部甄試時間: 2025/10/25 (六)】
報到時間 08: 00~08:20, 筆試 +面試: 08:30~11:30, 詳情報名過後另行通知
若有疑問請洽:高醫內科醫局 行政總醫師
(07)-3121101 轉分機 5107
有任何問題歡迎私訊或來信至
kmuhimdacr@gmail.com

~~~~~~~~~~~~~~~~~~~~~~~~~~~~~~~~~~~~~~~~~~~~~~~~~~~~~~~~~~~~
115學年度住院醫師招募開始囉!
自即日起受理報名至114.10.15截止!(郵戳為憑,逾期恕不受理)
§ 招聘科別及需求名額(含牙科PGY)請點選招募簡章。
§ 應徵資格:
1.國內外大學院校醫學系、學士後醫學系、牙醫學系畢業者。
2.外籍醫師及國外醫學院系畢業者需領有中國民國醫師證書始得報考。
3.應徵住院醫師者需於本院規定之到職日前完成「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
※ 注意事項:
1.本院實際招收名額依衛生福利部核定之115年度訓練容量為依據。
2.第一志願限填1個科別。填選2個志願科別者,履歷資料請繳交2份;若僅提供1
份,則履歷資料僅送交第一志願科別甄選。
3.聘用日期:民國115年8月1日為原則。
◎意者請自行至本院招募系統登錄及詳實填寫住院醫師履歷資料,登錄路徑如下或點
選相關網址:
http://www.kmuh.org.tw/Web/HireSystem.MVC/VacancySearch/Index4Dr
◎住院醫師申請表請自行至高醫體系招募系統登錄並需列印繳交紙本申請表及應徵所
需檢附資料,才算完成投單程序,並以紙本收件之履歷內容為主。
◎請將登錄之履歷資料下載列印及簽名(含表列所需檢附資料)以紙本方式於114.10.15
前送交或郵寄至(807-56)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
醫院人資室 林小姐收。(資料請依序裝訂於左上角,切勿過度裝訂)
◎聯絡電話:07-3121101分機5203人力資源室林小姐

29/09/2025

2025年09月醫學新知
主題:Finerenone with Empagliflozin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摘自: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 June 2025
編譯:R3 蔡緗禾
指導:腎臟科 林祐賢醫師

[背景]
目前仍缺乏足夠的證據來支持在患有慢性腎病變和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同時給予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 inhibitor)和非類固醇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non-steroidal minerelocorticoid recptor antagonist)(如finerenone)的治療對於糖尿病腎臟病(Diabetic Kidney Diesease, DKD)臨床的影響。

[方法]
本臨床試驗是把罹患慢性腎病變(估計腎小球過濾率 [eGFR] 為30 to 90 ml per minute per 1.73 m2 of body-surface area)、蛋白尿(urinary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 of 100 to ≤5000,白蛋白以mg計算,肌酸酐以g計算)以及第2型糖尿病,且已使用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抑制劑(renin–angiotensin system inhibitor)的受試者,隨機以 1:1:1 的比例分配至以下三組之一:每日接受 10 或 20mg finerenone(搭配與empagliflozin相符的安慰劑)、每日接受 10 mg empagliflozin(搭配與finerenone相符的安慰劑),或同時接受finerenone與empagliflozin的組合療法。主要療效指標為從基線到第180天,urinary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取對數後的平均值)相對變化的情況,與此同時也進行安全性評估。

[結果]
在基線時,三組參與者的urinary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相似;在有可用數據的參與者中,中位數值為579((interquartile range,292至1092)(組合療法組265人,finerenone組258人,empagliflozin組261人)。在第180天,組合療法使urinary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的減少比單獨使用finerenone高出29% (least-squares mean ratio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 change from baseline, 0.7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61 to 0.82; P

《2025高醫內科住院醫師招募》說明會就在明天!!!!!高醫內科的好應該不用再多說!!!!!【活動詳情】:◆日期:2025年09月27日 (周六)◆時間:11:00~13:00 (10:30開放入場)◆地點:樂甜點◆地址:804高雄市鼓山區...
25/09/2025

《2025高醫內科住院醫師招募》

說明會就在明天!!!!!
高醫內科的好應該不用再多說!!!!!

【活動詳情】:
◆日期:2025年09月27日 (周六)
◆時間:11:00~13:00 (10:30開放入場)
◆地點:樂甜點
◆地址:804高雄市鼓山區南屏路843號 (紅線凹子底捷運站,一號或四號出口步行5mins)

◆報名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XgBMS1-MjgUTIb1LZRVRIfK-euW_ROQOfkmj9REXIVo69UQ/viewform?usp=header

------------------------------
院方住院醫師招募說明會:
◆ 時間:114年10月8日(三) 晚上6:00~8:00 (當天開放視訊供其他醫院有興趣PGY醫師連線參加)
◆地點:啟川大樓六樓 第一會議室 (牙醫:第二講堂)
敬邀各臨床科一起共襄盛舉 ,活動行程表請參閱附檔。
(本活動提供晚餐) 預餐網址:https://reurl.cc/3M6eRO 請於114/10/5(日)前登記

—----------------------------------
【甄審申請收件】
自即日起受理報名至114.10.15截止!(郵戳為憑,逾期恕不受理)
§ 招聘科別及需求名額(含牙科PGY)請點選招募簡章。
※ 注意事項:
-第一志願限填1個科別。填選2個志願科別者,履歷資料請繳交2份;若僅提供1
份,則履歷資料僅送交第一志願科別甄選。
- 聘用日期:民國115年8月1日為原則。
◎意者請自行至本院招募系統登錄及詳實填寫住院醫師履歷資料,登錄路徑如下或點
選相關網址:

http://www.kmuh.org.tw/....../VacancySearch/Index4Dr

◎住院醫師申請表請自行至高醫體系招募系統登錄並需列印繳交紙本申請表及應徵所
需檢附資料,才算完成投單程序,並以紙本收件之履歷內容為主。
◎請將登錄之履歷資料下載列印及簽名(含表列所需檢附資料)以紙本方式於114.10.15
前送交或郵寄至(807-56)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
醫院人資室 林小姐收。(資料請依序裝訂於左上角,切勿過度裝訂)
◎聯絡電話:07-3121101分機5203人力資源室林小姐

—--------------------------------

【高醫內科部甄試時間: 2025/10/25 (六)】
-----聯絡方式------
高醫內科醫局 行政總醫師
(07)-3121101 轉分機 5107
有任何問題歡迎私訊或來信至
kmuhimdacr@gmail.com

歡迎加入高醫內科大家庭~

【Join Our Journey】考慮好了嗎是時候加入我們了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慎重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如果內科在你的未來規劃中存在別再猶豫,跨出第一步我們的肩膀能讓你飛得更高、更遠【活動詳情】:◆日期:2025年09月27日 (周六)...
11/09/2025


【Join Our Journey】
考慮好了嗎
是時候加入我們了
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思考
慎重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方向
如果內科在你的未來規劃中存在
別再猶豫,跨出第一步
我們的肩膀能讓你飛得更高、更遠
【活動詳情】:
◆日期:2025年09月27日 (周六)
◆時間:11:00~13:00 (10:30開放入場)
◆地點:樂甜點
◆地址:804高雄市鼓山區南屏路843號 (紅線凹子底捷運站,一號或四號出口步行5mins)
◆報名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XgBMS1-MjgUTIb1LZRVRIfK-euW_ROQOfkmj9REXIVo69UQ/viewform?usp=header

讓我們一起用心體會內科的美好,走進高醫內科的大門,開啟您的醫學之旅!

----------------------------------------------
人力超充足
R1-R3總共 31 人, CR1-CR2總共 35人, 👩‍⚕️‍👨‍⚕️ R1-CR2 總共 66人
住院醫師負責之病人數 ≤ 15
👩‍⚕️‍👨‍⚕️ 專科護理師以及路上野生的 senior R 是大家的好朋友!
到處都可抓! 隨處都可問!
關於值班/工時
值班有強大的 CR 隨時 cover, 不用怕晚上值班找不到人問
NP 協助處理三管與瑣碎情況
每月值班不超過 8 班,隨著層級逐漸減少
👩‍懷孕暨哺乳婦女每月 2-3 班週末 cover 班,第三孕期不用值班
完整的 cover 制度,值班隔日 PM off;輪值 ICU 單位隔日 AM off
讓你值班隔天安心下班休息!

休假自由又確實
剛到職就有 7 天特別休假、之後依照年資往上加,且一定可以放完
積假可點放
大多數的學長姊都放半個月出國,日韓東南亞歐美自由行皆是常態
職務代理人由 CR 安排,不用擔心休假病人沒人照顧
你只需要煩惱機票什麼時候訂比較便宜以及行程如何規劃!!
福利及薪水很滿意
加入高醫薪水優渥、福利多多
就醫優惠免部分負擔以及病房費
配偶/父母/子女有也都享有福利
訓練課程超豐富且循序漸進
工作依照訓練年資及能力循序漸進安排
安排一年各3個月的外院及加護病房訓練,既充實多元學習又不會過度勞累
平均各次專科病房訓練,讓未來選科更有概念
訓練計劃都照規定來,平時訓練內容亦與內專考試相關
R3 更可自選有興趣之相關科別共 3 個月 (研究, 門診, 會診) ,可以選擇未來想走的科,提前去了解當科的生態
安排超音波工作坊、模擬重症加護訓練、住院醫師研究訓練課程,每個月guideline club,多元課程增加內科實力
考專選科免煩惱
每年都有針對考題製作詳解
考前還有內專總複習
加上扎實的晨會及科會
考取專科毋需擔心
更配有完整的次專科任你選擇
研究升遷免煩惱
R1 鼓勵從 case report 開始指導寫作投稿內科醫學會, 且主治醫師具有許多題材可以提供, 甚至有志於內科的 PGY2 也可以開始寫
參加國內外學術活動,皆有交通食宿補助
研究論文也有獎金
同時鄰近高醫大,可以兼顧進修與臨床作業
醫院體系完整
小港、旗津、高醫岡山醫院
👩‍⚕‍ 分院眾多不需擔心主治醫師出路
生活機能超便利
位於高雄市中心,附近義享天地百貨公司、Costco...
鄰近健身工廠、吉林夜市等食衣住行育樂樣樣滿足
只怕你花太多錢,不怕沒地方去!
🏃‍♀‍ 只怕你體重快速上升,再也回不去
----------聯絡方式----------
高醫內科醫局 行政總醫師
(07)-3121101 轉分機 5107
有任何問題歡迎私訊或來信至
kmuhimdacr@gmail.com

------------------------------

院方住院醫師招募說明會:
◆ 時間:114年10月8日(三) 晚上6:00~8:00 (當天開放視訊供其他醫院有興趣PGY醫師連線參加)
◆地點:啟川大樓六樓 第一會議室 (牙醫:第二講堂)
敬邀各臨床科一起共襄盛舉 ,活動行程表請參閱附檔。
(本活動提供晚餐) 預餐網址:https://reurl.cc/3M6eRO 請於114/10/5(日)前登記

2025年08月 醫學新知主題:手術前後整合性治療階段(perioperative period)以Durvalumab治療胃腺癌與胃食道交界腺癌之療效 (Perioperative Durvalumab in Gastric and Ga...
31/08/2025

2025年08月 醫學新知
主題:手術前後整合性治療階段(perioperative period)以Durvalumab治療胃腺癌與胃食道交界腺癌之療效
(Perioperative Durvalumab in Gastric and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摘自: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June 14, 2025
編譯:R2吳承泰
指導:血液腫瘤內科 杜政勳醫師

[背景知識]
胃腺癌與胃食道交界腺癌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儘管根除性手術是可切除之胃腺癌或胃食道交界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但大多數患者在根除性手術後疾病仍會復發,因此,現行準則建議對IB期或更高期數的疾病進行額外治療。
FLOT4試驗已確立手術前後整合性治療階段 (perioperative period) FLOT (Fluorouracil, Leucovorin, Oxaliplatin, doceTaxel) 化學療法對於局部晚期、可切除之胃腺癌或胃食道交界腺癌的療效。與傳統化學療法 (Epirubicin, Cisplatin加上Fluorouracil或Capecitabine) 相比,FLOT具有更好的整體存活率 (overall survival) 和無病存活率 (disease-free survival)。然而,以FLOT治療的患者復發率仍然很高。
計畫性死亡受體-1抑制劑 (anti-PD L1) 與化學療法之組合療法在治療胃腺癌與胃食道交界腺癌的患者,已顯示出振奮人心的結果,並已被核准用於治療轉移性胃腺癌與胃食道交界腺癌。Durvalumab是一種抗PD L1的抗體,屬於免疫療法的一環,已被核准用於治療多種實體腫瘤 (solid tumor)。

[目標]
本試驗 (MATTERHORN trial) 將評估,在手術前後整合性治療階段FLOT化學療法的基礎上,加上Durvalumab合併治療,是否能改善可切除之胃腺癌或胃食道交界腺癌患者的無事件生存率 (event-free survival)。

[方法]
本試驗是3期、多國、雙盲、隨機、安慰劑之對照試驗 (controlled trial)。 參與者須年滿18歲,且須由病理報告證實為可切除之胃腺癌或胃食道交界腺癌患者(癌症期數為可接受根除手術之第II至IVA期)。此外,參與者在進入臨床試驗前不能接受任何抗腫瘤治療;參與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也不能太差,其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ECOG) 的評分須為0或1。若參與者的腫瘤已有腹膜或遠端轉移,或是其病理種類為鱗狀上皮癌 (squamous-cell carcinoma)、腺鱗癌 (adenosquamous-cell carcinoma)或胃腸道基質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則將被排除在試驗外。
參與者以 1:1的比例隨機分配成兩組:
1. 實驗組:
1.1. 前4個週期: 每四週 (Q4W) 於每個週期的第一天 (Day1) 靜脈注射 (IVD) Durvalumab 1500毫克,再加上每兩週 (Q2W) 於每個週期的第一天 (Day1) 和第十五天 (Day15) 靜脈注射FLOT化療。其中2個週期為手術前治療 (neoadjuvant therapy),2個週期為手術後治療 (adjuvant therapy)。
1.2. 後10個週期: 每四週於每個週期的第一天靜脈注射Durvalumab 1500毫克。
2. 對照組:
2.1. 前4個週期: 每四週於每個週期的第一天靜脈注射安慰劑 (Placebo) 1500毫克,再加上每兩週於每個週期的第一天和第十五天靜脈注射FLOT化療。其中2個週期為手術前治療,2個週期為手術後治療。
2.2. 後10個週期: 每四週於每個週期的第一天靜脈注射安慰劑1500毫克。
Durvalumab和FLOT的給藥方案可根據治療指引作靈活調整。
在篩選和隨機分組後,參與者開始接受手術前治療,之後則會在接受完最後一劑手術前治療後4至8週接受切除手術。手術後治療則根據每位參與者的恢復期個別調整,起始於手術後4至12週。若參與者在接受完最後一劑手術前治療後,超過8週(56天)才接受切除手術,則會被定義為延遲手術。
治療將持續直到病人撤回知情同意書、確診疾病惡化或復發、出現不可接受的不良反應、病人順從性 (adherence) 不佳,或病人完成12個週期或一年的手術後治療。然而,若病人在手術前治療週期時,確診疾病惡化,且還能接受切除手術的情境下,則能繼續當前的治療。
本試驗的主要結果 (primary endpoint) 為無事件生存期,次要結果 (secondary endpoint) 則包含整體存活期、無病存活期,以及病理完全治療率。個別定義如下:
1. 無事件生存期(率) (event-free survival): 計算期間為參與者在隨機分組後,直到發生一項或以上的下列情境:
1.1. 在手術前治療期間,確診疾病惡化,且無法接受切除手術或須額外接受本試驗協定 (protocol) 以外的治療。
1.2. 在手術後治療期間,確診疾病惡化或復發。
1.3. 手術中其檢體證實疾病惡化或復發。
1.4. 任何原因導致之死亡。
2. 整體存活期(率) (overall survival): 計算期間為參與者在隨機分組後,直到任何原因導致之死亡。
3. 無病存活期(率) (disease-free survival): 計算期間為參與者在手術後第一次評估疾病狀態,直到確診疾病復發,或任何原因導致之死亡。
4. 病理完全治療率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參與者在手術後,原發腫瘤部位無殘存的惡性腫瘤細胞,且手術切除的淋巴結亦無惡性腫瘤細胞之比例。
次群組分析 (subgroup analysis) 將分別以不同的病人基準特徵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分析主要結果―無事件生存期。

[結果]
從西元2020年11月17日至2022年09月02日,共有1258位參與者被招收至本試驗,分布於20個國家中的147座試驗中心。後共有948位參與者進行隨機分組,其中474位為實驗組,另474位為對照組。在實驗組中,有68.4%的病人為胃腺癌,對照組則為66.7%。兩組中各有19%的病人在亞洲接受治療。詳細的病人基準特徵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列在表格一。而兩組病人的追蹤期間中位數為31.5個月,四分位距 (interquartile range) 則是26.7個月至36.6個月。
在主要結果,亦即無事件生存率中,實驗組在截至第18個月的比例為73.2%,對照組則為63.6%;截至第24個月實驗組為67.4%,而對照組為58.5%,風險比 (hazard ratio) 為0.71,95%信賴區間 (confidence interval) 為0.58-0.86,P-value1%、胃腺癌與胃食道交界腺癌、ECOG評分為0、非彌漫型 (diffuse) 病理組織型態、以及染色體非高度簡單重複序列不穩定型態 (non-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non-MSI) 等基礎表徵中,則顯著的優於對照組 (Placebo plus FLOT)。詳見圖表二。
在次要結果―整體存活率中,實驗組在截至第18個月的比例為81.1%,對照組則為77.1%;截至第24個月實驗組為75.7%,而對照組為70.4%,P-value=0.03,實驗組雖有較好的傾向卻未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的標準(P-value1%的病人受益顯著。在台灣,實務中如何挑選受益族群,仍需更多證據決斷。
5.4. 治療週期長、醫療資源需求高: 共需12 個週期的Durvalumab治療,歷時約 1 年,對於資源有限的醫療體系或健保制度是一大負擔。

【2025 高醫內科住院醫師招生】美好的中午,你有什麼計畫呢?邀請您參加高醫內科部招生說明會!秋高氣爽,正是思考未來的絕佳時刻。如果你想在南部追尋醫學夢想,高醫內科絕對是您最佳的選擇。【專業領域】:我們以專業知識開拓前瞻醫學,優秀的師長將分...
28/08/2025

【2025 高醫內科住院醫師招生】
美好的中午,你有什麼計畫呢?邀請您參加高醫內科部招生說明會!秋高氣爽,正是思考未來的絕佳時刻。如果你想在南部追尋醫學夢想,高醫內科絕對是您最佳的選擇。
【專業領域】:我們以專業知識開拓前瞻醫學,優秀的師長將分享豐富經驗,助你成為傑出醫師。
【充滿關懷】:學長姐熱心指導,每位師長都願意傾囊相授。我們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大家庭,每個人都在共同成長。
【優質教學】:我們以卓越的教學品質聞名,培養學員專業知識及臨床技能。
【活動詳情】:
◆日期:2025年09月27日 (周六)
◆時間:11:00~13:00 (10:30開放入場)
◆地點:樂甜點
◆地址:804高雄市鼓山區南屏路843號 (紅線凹子底捷運站,一號或四號出口步行5mins)

◆報名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XgBMS1-MjgUTIb1LZRVRIfK-euW_ROQOfkmj9REXIVo69UQ/viewform?usp=header

讓我們一起用心體會內科的美好,走進高醫內科的大門,開啟您的醫學之旅!
-----聯絡方式------
高醫內科醫局 行政總醫師
(07)-3121101 轉分機 5107
有任何問題歡迎私訊或來信至
kmuhimdacr@gmail.com
#高醫內科住院醫師招募
#高醫內科
#南台灣第一選擇
#專業學習成長
#充滿關懷的大家庭
#用心追夢
#加入我們的行列
#開啟醫學之旅

31/07/2025

2025年07月 醫學新知
主題:Ceftaroline for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aused by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 multicentr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摘自: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2025;31(5):793-801
編譯:R1 吳哲熙
指導:感染內科 郭欣慧醫師

[背景]
據先前研究統計,S. aureus (Staphylococcus aureus)-BSI患者 30 天死亡率介於 15% -30%,與死亡率常見相關因素包括:高齡、多重共病、敗血性休克、確認感染性心內膜炎,以及由MRSA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引起的感染。MRSA-BSI (bloodstream infection) 患者預後較差之現象涉及多重因素,其中最關鍵的原因為:延遲啟動適當治療及治療選項有限,即使臨床指引建議使用vancomycin或daptomycin作為 MRSA BSI的一線治療,然而實際臨床情境中處置仍相當不一致。Ceftaroline具對抗MRSA的能力,目前已有部分證據支持其用來治療 MRSA BSI;然而,這些研究因為設計上的限制,其結果尚不足以作為修改現行治療建議的依據。本研究目的在分析真實世界的臨床情境下,ceftaroline 與vancomycin或daptomycin在治療 MRSA BSI療效上的比較。

[方法]
這是一篇多中心的回溯性研究,研究時間自2019年1月起至2022年12月,收錄對象為西班牙15間醫院經實驗室確認、且初次發生MRSA BSI的成年(≥18歲)患者。MRSA BSI是透過周邊靜脈穿刺取得的血液培養來定義,並藉由表現型或基因型方法確認其對methicillin的抗藥性。實驗組(ceftaroline組)定義為血流感染BSI發作後第一週內接受至少72小時ceftaroline治療的患者,標準治療 (SOC, standard-of-care)組則為BSI發作後接受至少72小時vancomycin或daptomycin治療的患者;被納入實驗組的病患必須對 ceftaroline 具敏感性,該敏感性定義為最低抑菌濃度(MIC,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 1 mg/L。排除條件包括:(a) BSI發作後72 小時內死亡、(b)臨床判斷認定在BSI發作時即瀕臨死亡、(c)多菌種(polymicrobial) BSI、(d)僅從導管腔取得的血液培養、(e)缺乏抗生素治療期間與結果的資料、以及(f)在此指標事件期間參與針對 MRSA 菌血症治療的臨床試驗。
針對整體族群,使用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模型進行了單變項與多變項的死亡率分析;在多變項模型中,納入的變項包括根據先前文獻所列與菌血症死亡風險相關的臨床重要因子,以及單變項分析中p < 0.1的變項。Primary outcome為BSI發作後 30 天內全因死亡率 (all-cause mortality), secondary outcomes則包括第 90 天的整體死亡率與治療相關不良事件(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的發生率。

[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 429 位MRSA-BSI患者:ceftaroline 組 133 位,SOC組 296 位。相較於SOC組,ceftaroline 組中有較多患者SOFA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cores >2(51.1% vs. 36.5%;p < 0.01)、符合complicated BSI (註一)定義(66.2% vs. 42.2%;p < 0.01)、確認為感染性心內膜炎(18.8% vs. 6.4%;p < 0.01)及接受combination therapy(65.4% vs. 11.5%;p < 0.01)。
兩組在 30 天死亡率上無統計學差異:ceftaroline 組為 23.3%(95% CI: 16.1–30.5%),SOC 組為 16.2%(95% CI: 12.0–20.4%)(p = 0.08)。90 天死亡率亦無統計學差異(ceftaroline 組 33.1%,SOC 組 26.7%;p = 0.17)。經propensity-score matching (傾向分數配對)後,ceftaroline 組與 SOC 組各有 105 位患者,30 天死亡率分別為 21.9% 與 16.2%(p = 0.38)。
整體族群(n = 429)經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後顯示:年齡 (hazard ratio [HR] 1.05;95% CI:1.03–1.07)及 SOFA scores >2(HR 2.34;95% CI:1.50–3.65)與 90 天死亡風險相關;接受 ceftaroline 治療並未具統計上顯著影響(HR 1.00;95% CI:0.97–1.02)。治療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於 ceftaroline 組明顯偏高 (ceftaroline 12.0% vs. SOC 4.4%;p < 0.01),但多數不良事件發生於 ceftaroline合併其他抗生素治療時,而非單一用藥(17.2% vs. 2.2%;p = 0.01)。

[結論]
本研究證實ceftaroline在real-world setting中,相較於傳統vancomycin或daptomycin,對 MRSA-BSI患者同樣是有效的治療方式;然而,當與其他藥物合併使用時,其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也會較高。

[譯者評論]
Ceftaroline為第五代cephalosporin,具備對抗MRSA在內格蘭氏陽性(gram-positive)菌與部分格蘭氏陰性(gram-negative)菌(如Escherichia coli, Klebsiella species)的能力,並已取得社區型肺炎和複雜性軟組織感染的適應症。
回溯性研究設計為此研究的最大限制,且ceftaroline 組經常與其他藥物併用(佔65.4%),限制了評估ceftaroline monotherapy對MRSA BSI療效的可能性。此外,SOFA score僅於BSI發作當下單次計算,且並非每位患者均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感染源控制(infection source control)時間點也由各醫師決定;另外,研究中未提供是否有進行感染症專科會診、治療藥物的濃度監測,而樣本數目的限制,也可能不足以偵測較小但具有臨床意義的死亡率差異。即使如此,本篇研究中收錄接受ceftaroline治療之MRSA BSI患者數,已是迄今真實世界研究中收案人數最多者,並涵蓋所有來源的菌血症病例,亦針對失敗風險較高的患者進行subgroup analysis。
綜合上述與其他真實世界數據,顯示使用ceftaroline治療MRSA菌血症患者,其效果及死亡率與vancomycin或daptomycin相當,唯獨須注意合併其他藥物使用時產生的副作用,故可作為vancomycin或daptomycin不適用時的替代方案,也期待高品質的大型隨機對照試驗 (RC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來釐清ceftaroline monotherapy用於MRSA BSI治療的效益。

2025年06月 醫學新知主題:每天口服一次Upadacitinib對於巨細胞動脈炎患者的治療效果 (A Phase 3 Trial of Upadacitinib for Giant-Cell Arteritis)摘自: The New ...
30/06/2025

2025年06月 醫學新知
主題:每天口服一次Upadacitinib對於巨細胞動脈炎患者的治療效果 (A Phase 3 Trial of Upadacitinib for Giant-Cell Arteritis)
摘自: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5 May 29
編譯: R2 許家齊
指導: 風濕免疫內科 曾家駿醫師

[背景知識]
1. 簡介
巨細胞動脈炎 (GCA),它是一種主要攻擊我們身體大、中型動脈血管的「系統性血管炎 (systemic vasculitis)」。體內的血管就像是輸送血液和氧氣的管道,如果這些管道因為發炎而變得狹窄、堵塞甚至受損,那後果可是相當嚴重的。GCA有個很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它幾乎「專挑」50歲以上的人下手,發病高峰更是在70歲以後,而且女性患者比男性更為常見。根據全球範圍的統計,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每10萬人裡大約就有51位GCA患者,是成年人中最常見的「原發性血管炎」。
2. 症狀
GCA可能會造成的症狀多種多樣,最常見的包括:
(1) 頑固性頭痛:常常是新出現的、局限在一側或雙側頭部的疼痛,尤其是在太陽穴(顳部)附近。
(2) 頭皮或顳部觸痛:輕輕觸摸頭皮或太陽穴區域,就會感到明顯的疼痛。
(3) 下顎「跛行」 (jaw claudication):咀嚼食物時,下巴肌肉會感到疲勞和疼痛,需要停下來休息一下才能繼續。這就像走路多了腿會酸痛一樣,是血管供血不足的表現。
(4) 視力障礙:可能出現視力模糊、複視,甚至突然的、永久性的失明。這是因為眼部血管受累,導致視神經缺血。
(5) 其他缺血性併發症:例如可能導致中風等。
(6) 伴隨風濕性多肌痛 (Polymyalgia rheumatica, PMR):許多GCA患者同時或先後出現PMR的症狀,表現為頸部、肩部、上臂、臀部和大腿的肌肉疼痛和僵硬,尤其在早晨起床時最為明顯。
可以說,GCA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嚴重時甚至可能殘疾(尤其是失明)。因此,找到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法,對於改善患者預後至關重要。
3. 診斷
診斷GCA需結合臨床症狀、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與組織學檢查。其中組織學檢查(顳動脈切片 Temporal Artery Biopsy)為診斷巨細胞動脈炎的黃金標準,可見多核巨細胞、內膜增生、彈性層破壞、淋巴細胞浸潤;然而可能因「skip lesion(病灶不連續)」而出現偽陰性。因此,最新 2022 ACR/EULAR GCA 分類標準概要,此分類標準採加分制,總分需達 ≥6 分才能被分類為 GCA(分類用,非絕對診斷)。包括年齡、臨床特徵、實驗室指標、影像學特徵及病理學結果。
4. 治療
一直以來,治療這種疾病主要依賴糖皮質激素 (glucocorticoids)。荷爾蒙效果雖好,但長期使用帶來的副作用和停藥後疾病容易復發的問題,一直是醫生和病人心頭的一塊大石。不過,4月2日發表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NEJM》上的一項重磅研究「A Phase 3 Trial of Upadacitinib for Giant-Cell Arteritis」 (SELECT-GCA III期臨床試驗),似乎為GCA病患帶來了一縷新的曙光。這項研究聚焦於一種名為「Upadacitinib」的口服藥物,它在治療GCA方面展現出了令人鼓舞的效果,特別是在幫助患者減少荷爾蒙用量、實現長期病情穩定方面。

[方法]
這是一篇phase 3, 多中心、雙盲、隨機對照的RCT。本篇主角 Upadacitinib是一種選擇性的JAK抑制劑。它能比較精準地作用於JAK家族中的JAK1亞型。透過抑制JAK1的功能,能夠有效阻斷包括IL-6和IFN-γ在內的多種與GCA發病相關細胞因子的訊號傳導,從源頭控制發炎。由於這種精準的作用機制,Upadacitinib已經在多種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等)的治療中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並獲得了批准。那麼,它在GCA這個同樣由免疫系統攻擊自體血管引發的疾病中,表現又會如何呢?這正是此SELECT-GCA研究想要回答的核心問題。此研究在全球24個國家的100個研究中心進行,規模宏大、設計嚴謹。研究者招募了428位年滿50歲、確診為GCA(經顳動脈切片或影像檢查證實)並且在研究開始前8週內病情處於活動期的患者。這些病人中,有些是剛確診的「新病例 (new-onset disease)」 (約佔70%),有些則是先前治療效果不佳或荷爾蒙減量後復發的「復發病例 (relapsing disease)」 (約佔30%)。所有患者在入組前都接受過每日至少40mg Prednisone的治療,入組時正在接受每日20-60mg的Prednisone治療。

然後,這些患者被隨機分入三個不同的治療組,比例為2:1:1:
1. Upadacitinib 15mg組 (n=209):每天口服一次15mg Upadacitinib,同時配合一個為期26週的荷爾蒙逐漸減停方案。
2. Upadacitinib 7.5mg組 (n=107):每天口服一次7.5mg Upadacitinib,同樣配合一個為期26週的荷爾蒙逐漸減停方案。
3. Placebo 組 (n=112):每天口服一次外觀與 Upadacitinib無異但沒有活性成分的安慰劑,同時配合一個相對緩慢的、為期52週的激素逐漸減停方案。
研究的Primary endpoints:在治療第52週時,達到「持續緩解 (sustained remission)」狀態的患者比例。這裡的「持續緩解」有嚴格定義:從治療第12週開始一直到第52週,患者都沒有出現任何GCA的症狀或體徵,並且嚴格遵守了預設的激素減量方案(沒有因為病情反覆而增加激素用量)。除了這個主要問題,研究還設定了多個Secondary endpoints,包括:持續完全緩解(不僅沒症狀,發炎指標如 ESR 和 CRP也恢復正常)、疾病復發情況、累積荷爾蒙使用總量、患者自我報告的疲勞程度和生活品質改善等等。

[結論]
1. 在第52週達到持續緩解 (sustained remission)的病人比例:在接受 Upadacitinib 15mg + 26週荷爾蒙減停方案的患者中,有46.4%的人達到了持續緩解狀態。相較之下,在接受安慰劑 + 52週荷爾蒙減停方案的患者中,只有29.0%的人達到了持續緩解。這個差異(46.4% vs 29.0%)在統計上是顯著的 (P=0.002),這意味著服用15mg Upadacitinib 的患者,在更快減少激素的情況下,實現長期病情穩定的可能性,要顯著高於僅接受標準激素治療(配合安慰劑)的患者。簡單來說,15mg Upadacitinib 組的持續緩解率幾乎是安慰劑組的1.6倍!
那麼,7.5mg劑量的 Upadacitinib 表現如何呢?研究結果顯示,7.5mg組的持續緩解率為41.1%。雖然這個數字看起來也高於安慰劑組的29.0%,但經過嚴格的統計檢驗,這個差異並未達到預設的顯著性標準。這表明,在這個研究中,只有15mg劑量的 Upadacitinib 顯示出優於安慰劑的明確療效。
2. 研究者也檢視了一個更嚴格的療效指標-持續完全緩解 (sustained complete remission),即不僅沒有臨床症狀,連血液中的發炎指標(ESR和CRP)也從第12週到第52週持續維持正常。在這個更嚴格的標準下,15mg Upadacitinib 的優勢更加明顯:Upadacitinib 15mg組達到持續完全緩解的比例為37.1%。安慰劑組僅16.1%。這個差異同樣具有高度統計意義 (P

31/05/2025

2025年05月 醫學新知
主題:Early antiviral treatment with tenofovir alafenamide to prevent serious clinical adverse events in adul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moderate or high viraemia (ATTENTION): interim results from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摘自: The Laccet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 April, 2025
編譯: R2 陳建承
指導: 肝膽內科 張庭遠醫師

[背景]
目前針對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指引建議,僅對有顯著肝纖維化或丙胺酸轉氨酶(ALT)升高的非肝硬化患者啟動抗病毒治療。本研究旨在評估對於無肝硬化、但具有中度或高度病毒血症(viraemia)、且ALT正常或僅輕度升高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是否能有效預防嚴重的肝相關不良事件。

[方法]
ATTENTION 是一項正在進行中的隨機對照試驗,於南韓與台灣的22個中心執行。納入對象為年齡40至80歲、無肝硬化之慢性B型肝炎成人,其血清HBV DNA濃度介於 4 log10 IU/mL IU/mL至8log10 IU/mL之間,且ALT值低於男性70 U/L、女性50 U/L。參與者以1:1隨機分配至口服tenofovir alafenamide(每日25毫克)治療組,或觀察組(不給予抗病毒治療)。主要終點為複合性肝相關嚴重不良事件:肝細胞癌、肝功能失代償(例如門脈高壓相關併發症如腹水、胃食道靜脈瘤,或Child-Pugh分數 ≥7)、肝臟移植或全因死亡,採意圖治療分析。安全性分析族群包括所有曾接受至少一劑試驗藥物的隨機分派患者。此期中分析為預設,在首位患者入組4年後執行。

[結果]
自2019年2月8日至2023年10月17日(期中分析的截止日),共篩選798位個案,並隨機分派734位患者(369位於tenofovir alafenamide組,365位於觀察組)。中位追蹤時間為17.7個月(四分位距8.3–24.4個月)。主要終點共發生11例:tenofovir alafenamide組有2例(皆為肝細胞癌),觀察組則有9例(其中7例為肝細胞癌,1例肝功能失代償,1例死亡)。tenofovir alafenamide組的發生率為每100人年0.33例,觀察組為每100人年1.57例(風險比0.21,97.5%信賴區間0.04–1.20;p=0.027)。然而,兩組間的差異未達到預設可提前終止試驗的界值。排除主要終點後,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在tenofovir alafenamide組為6%(23人),觀察組為7%(24人)。

[詮釋]
本期中分析結果顯示,對於無肝硬化、具中至高病毒量,且ALT正常或輕度升高的慢性B型肝炎成人,早期使用tenofovir alafenamide相較於單純觀察,可降低肝相關嚴重不良事件的風險。儘管此結果尚需後續分析驗證,但初步顯示現行治療指引可能可擴大適用範圍,建議對中至高HBV病毒量患者,無論ALT是否升高,皆應考慮及早使用抗病毒治療。
[臨床心得]
這項ATTENTION試驗的期中分析,對我們現行B型肝炎管理策略提供了重要啟示。
目前主流的治療指引(如AASLD、EASL與APASL)普遍建議,僅在ALT持續升高或出現顯著肝纖維化時,才考慮啟動抗病毒治療。對於ALT正常或僅輕微上升的患者,即便病毒量偏高,多數被歸類為「免疫控制期」或「灰區病人」,多半採觀察策略。然而,這項研究顯示,即使ALT正常,只要HBV DNA處於中高濃度(≥10⁴ IU/mL),仍然存在肝癌或肝衰竭的風險,且早期使用tenofovir alafenamide可以顯著降低這些風險。
幾個值得臨床注意的點如下:
1. ALT不是唯一風險指標: ALT值雖為目前判斷病程活動與治療時機的重要依據,但本研究提醒我們:ALT正常不等於「安全」,病毒量高的患者仍可能進展至肝癌或失代償性肝病,特別是在年長族群中。
2. tenofovir alafenamide的安全性: 在這份期中報告中,該藥的不良事件與觀察組相當,顯示其長期使用仍具有良好耐受性,對骨質與腎功能的影響也相對低於早期的TDF(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3. 指引與健保的落差: 台灣目前健保給付仍多以ALT標準為主,但這項研究可能促使我們重新檢視健保核付標準,是否應納入高病毒量但ALT正常的病人群。臨床上,我們常見這類患者在多年的觀察中無明顯ALT變化,但最終發展出肝癌,令人遺憾。
4. 公共衛生意涵: B肝為台灣最重要的慢性肝病來源,若此策略能及早防止進展至肝癌或肝衰竭,對減少醫療成本與病人死亡將具有重大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
這項研究支持我們在面對病毒量偏高但ALT正常的病人時,應更積極評估早期治療的必要性,尤其在年齡偏大或有家族史者。未來若最終分析能進一步確立其療效,建議各國指引(包括台灣)應重新檢討治療門檻,使更多高風險病人受益於早期抗病毒治療。

2025 04月 醫學新知主題:中心靜脈導管置入部位與感染預防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sertion site and infection prevention摘自:Intensive Care Med 2024...
29/04/2025

2025 04月 醫學新知
主題:中心靜脈導管置入部位與感染預防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sertion site and infection prevention
摘自:Intensive Care Med 2024;50(11): 1830-1840.
主要參考資料:Intensive Care Med 2024;50(11): 1897-1899.

編譯: R2黃宇勤
指導: 胸腔內科 鄭至宏醫師

[背景知識]
中心靜脈導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在ICU中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CVC置入過程與後續照護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如pneumothorax 或 arterial puncture,其中尤其是「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RBSI,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對病患預後有重要影響。根據2020年歐洲監測報告指出,「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發生率為4.9/1000 CVC days(IQR:0.0–7.6),並可能進一步進展為敗血症及敗血性休克 [1]。

「置入部位」是影響導管感染風險的重要因素。2015年發表的3SITES研究 [2],是至今最全面的隨機對照試驗,比較於subclavian, jugular or femoral vein置入後的感染(CRBSI)風險,結果顯示鎖骨下靜脈置入部位(subclavian vein, SC)的感染風險最低,而置入部位為內頸靜脈(IJ)和股靜脈之間並無顯著差異。然而,鎖骨下靜脈置入部位(SC)雖有低感染風險的優勢,但非感染相關的併發症如「氣胸」的風險約增加1%。隨著臨床操作技術及感染控制措施的進步,如超音波即時導引(real-time ultrasound-guided)技術的普及、使用2% alcoholic chlorhexidine取代5% alcoholic povidone-iodine進行皮膚消毒 [3]、及抗菌敷料的使用,是否仍應將鎖骨下靜脈視為首選置入部位,成為值得重新探討的議題。

[方法]
Cosme等人及REA-REZO研究小組 [4],針對此議題在法國進行大規模全國性的研究,收錄了2018至2022年間在法國193個ICU所置入的55,000多例的中心靜脈導管。所有導管在移除後均進行微生物培養分析,並使用統計方法調整不同置入部位的患者特徵差異,藉此評估「不同置入部位」其CRBSI風險的差異。

[結果]
該研究顯示 [4],在所有置入部位中,CRBSI的整體發生率低於1/1000 catheter days,顯示目前的感染管制措施已大幅降低整體CRBSI的風險,CRBSI的發生率則三者(鎖骨下靜脈、內頸靜脈、股靜脈)相近。然而,鎖骨下靜脈置入部位(SC)的colonization rate(導管尖端培養陽性但不符合CRBSI診斷標準)(3.1[2.9–3.3]/1000 CVC days)顯著低於內頸靜脈置入部位(IJ)(4.9[4.7–5]/1000 CVC days) 及股靜脈置入部位(6.2[5.9–6.4]/1000 CVC days)。
值得注意的是,此研究期間僅有約44%的導管送交培養檢驗,且各置入部位的檢驗比例有所不同(subclavian vein:48%、internal jugular vein:40%、femoral vein:56%),可能導致選擇性偏差,影響研究結果。此外,血液培養的收集頻率未知,可能影響診斷結果,這也是此研究的限制。

[結論]
儘管上述限制存在,REA-REZO研究顯示在現代感染管制措施下,各置入部位之間的CRBSI風險差異已較過去大幅縮小,可能已無顯著差異,但鎖骨下靜脈置入部位(SC)的colonization rate仍然最低。
臨床上,CVC置入部位的選擇應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的狀況進行權衡(圖1.):
1. 鎖骨下靜脈(SC):感染風險(或colonization rate)最低,但需考量氣胸、鎖骨下動脈穿刺後不易壓迫止血等風險,較不建議使用在「呼吸狀況極不穩定」或「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
2. 內頸靜脈(IJ):可提供相對安全的選擇,若採用近端穿刺法,能結合感染風險低及較少嚴重機械性併發症的優勢。
3. 股靜脈:適用於緊急情況,可快速、容易地置入大管徑導管,但長期使用感染風險較高。
此研究強調,醫師在選擇CVC置入部位時,應平衡感染與非感染併發症的風險,避免因「即時併發症」(如,氣胸、動脈穿刺)或急救需求而忽視CRBSI風險。

[讀者評讀]
1. CVC置入的超音波即時導引(real-time ultrasound-guided)技術具有許多優勢,包括即時可視化(靜脈及針頭)、減少機械性併發症風險、縮短操作時間及減少穿刺次數,於歐美先進國家已然成為標準。因此,未來應推廣超音波即時導引技術並嚴格遵循「侵入性醫療感染管制作業建議」,期待透過技術推廣及相關課程加強教育訓練,提升CVC置入的安全性與成功率。請參考「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the safety of real-time ultrasound-guid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n 2023: a narrative review」 [5]。
2. 選擇CVC置入部位時,「鎖骨下靜脈」在CRBSI風險上具有明顯優勢,但由於置入時可能增加氣胸等併發症,因此許多臨床醫師對此部位的選擇較為保守,在目前臨床上較少被使用,經驗不足更導致臨床採用的意願降低;未來應加強相關技術訓練,提升臨床醫師的操作熟練度,從而更安全地執行此部位的CVC置放,特別是在感染風險高的患者中,可充分發揮其低感染率的優勢。文章中強調了「股靜脈」置入部位的感染風險最高,特別是長期導管使用時,股靜脈更容易受到污染。然而,在臨床急診或緊急情況時,股靜脈置入因其置入快速且方便,仍被廣泛使用;考量其仍有較高的感染風險,除非處於緊急情況,應該盡量避免選擇股靜脈置入部位作為CVC置入部位,尤其是在病情穩定且具備其他選擇的患者中。
3. 在Cosme等人發表的文章中[4],導致CRBSI的主要致病微生物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27.9%),其次為腸桿菌科(27.5%)、念珠菌屬(16.9%)、金黃色葡萄球菌(16.9%)以及非發酵革蘭氏陰性桿菌(10.4%)。在三個置入部位之間,檢出的微生物分佈基本相似,但「念珠菌屬」在「鎖骨下靜脈」置入部位佔26.7%,股靜脈置入部位佔16.7%,內頸靜脈置入部位佔14.1%(p = 0.038)。「金黃色葡萄球菌」在「內頸靜脈」置入部位佔22.9%,鎖骨下靜脈置入部位佔12%,股靜脈置入部位僅佔6.1%(p < 0.001)(圖2.)。

[參考資料]
1. de Grooth HJ, Hagel S, Mimoz O: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sertion site and infection prevention in 2024. Intensive Care Med 2024, 50(11):1897-1899.
2. Parienti JJ, Mongardon N, Megarbane B, Mira JP, Kalfon P, Gros A, Marque S, Thuong M, Pottier V, Ramakers M et al: Intra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by Insertion Site. N Engl J Med 2015, 373(13):1220-1229.
3. Mimoz O, Lucet JC, Kerforne T, Pascal J, Souweine B, Goudet V, Mercat A, Bouadma L, Lasocki S, Alfandari S et al: Skin antisepsis with chlorhexidine-alcohol versus povidone iodine-alcohol, with and without skin scrubbing, for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CLEAN): an open-label,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wo-by-two factorial trial. Lancet 2015, 386(10008):2069-2077.
4. Cosme V, Massart N, Reizine F, Machut A, Vacheron CH, Savey A, Friggeri A, Lepape A, group R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does insertion site still matter? A French multicentric cohort study. Intensive Care Med 2024, 50(11):1830-1840.
5. Boulet N, Muller L, Rickard CM, Lefrant JY, Roger C: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the safety of real-time ultrasound-guid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n 2023: a narrative review. Ann Intensive Care 2023, 13(1):46.

2025年03月 醫學新知主題:Risankizumab 與 Ustekinumab 用於治療中度至嚴重Crohn’s disease 患者之比較 1. Risankizumab versus Ustekinumab for Moderat...
31/03/2025

2025年03月 醫學新知

主題:Risankizumab 與 Ustekinumab 用於治療中度至嚴重Crohn’s disease 患者之比較

1. Risankizumab versus Ustekinumab for Moderate-to-Severe Crohn’s Disease
摘自: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4;391:213-23
2. Editorial: Interleukin-23 p19 and interleukin-12 p40, head-to-head, against gut inflammation
摘自: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4;391:275-277

編譯:R2 吳佳儒
指導:胃腸內科 胡晃鳴醫師

[背景] Risankizumab 與 Ustekinumab 用於治療Crohn’s disease之效用以及安全性的比較目前還沒有達成定論。

[方法] 這是一篇phase 3b, multicenter, open-label的 RCT,目的是針對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therapy治療效果不好或產生無法接受之副作用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分別接受標準劑量之Risankizumab 或 Ustekinumab 治療48周並比較成效。此研究的Primary end points: (1) 24周時的clinical remission (以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core評估, noninferiority margin of 10% points) 以及(2) 48周時的endoscopic remission(以Simple Endoscopic Score for Crohn’s Disease評估, superiority)。同時針對所有接受治療的患者進行安全度評估。

[結果] 在收錄的個案中,230/255(90.2%)接受Risankizumab和193/265(72.8%)接受 Ustekinumab的患者完成治療。兩primary end points皆達成,即 (1) 24周之clinical remission, Risankizumab noninferior to Ustekinumab和 (2) 48周之 endoscopic remission, Risankizumab superior to Ustekinuma。同時兩組患者之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相似。

[譯者評論] anti-TNF therapy 作為第一線中度至重度Crohn’s disease治療,仍有些患者因無法達到remission或無法承受副作用而更換其他種類anti-TNF therapy,或是不同機制的生物製劑,但生物製劑之間的head-to-head study寥寥可數,例如SEAVU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dalimumab versus Ustekinumab for One Year)試驗,因此僅能依據間接性比較療效來選擇。此試驗團隊汲取在 psoriasis治療上Risankizumab superior to Ustekinumab之經驗,希望可以在Crohn’s disease取得實證。
此研究證實Risankizumab在臨床效果不亞於Ustekinumab,且有更高的機會達到STRIDE-II guideline所設定的 Endoscopic remission目標。其次要目標中的Glucocorticoid-free remission 證實使用Risankizumab能減少患者使用steroid 所帶來的副作用。 至於原因則還有待更多研究解析(可能是Risankizumab與IL-23的affinity更高,或IL-12 有”protecting the gut microenvironment from inflammation”的角色存在)。

**比較Risankizumab, Ustekinumab以及Risankizumab 優於 Ustekinumab的可能原因**
Ustekinumab是與IL-12 receptor (p35+p40 unit) 及 IL-23 receptor (p19+p40 unit) 上的p40 unit結合,進而阻斷經由 IL-12及IL-23誘發的inflammatory cytokine pathway。先前的研究指出IL-12參與T cells 分化成 T helper (Th) 1 cells的過程且Th 1 cells 在 Crohn’s disease是增加的;IL-23參與Th17 cells的形成且Th17 在Crohn’s disease mucosa的量是上升的。Th1 cells 和Th17 cells失調皆與Crohn’s disease有關,用以解釋 Ustekinumab的療效。有學者假設兩者一起抑制療效最佳,但也有動物研究發現IL-12對腸道有保護性角色,且單獨抑制IL-12 p35是無效的,推測抑制IL-23在治療Crohn’s disease的角色重於IL-12,因此Ustekinumab產生療效的機轉需要進一步釐清,也解釋了Risankizumab 優於 Ustekinumab的可能原因。Risankizumab 在腸道的組織穿透度優於Ustekinumab可能是一個療效較佳的解釋。另外有研究觀察到,IL-12在Crohn’s disease初期扮演較重要的角色,而IL-23則是在後期。本篇研究收錄的對象是anti-TNF therapy failure的患者,平均疾病duration 7.3年,可能代表他們是interleukin-23 pathway 有 greater biologic role的一群,呈現Risankizumab療效較佳的現象。

01/03/2025

2025年02月 醫學新知
主題:Finerenone 用於射出分率輕度降低或者射出分率正常之心臟衰竭
Finerenone in Heart Failure with Mildly Reduced or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摘自: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October 24, 2024 (N Engl J Med 2024;391:1475-1485.)
編譯:R2 吳俊毅
指導:心臟內科 蕭奕穎醫師

[ 背景知識 ]
固醇類鹽皮質素受體拮抗劑(Steroidal MRAs) 對於低射出分率之心臟衰竭可以降低罹病率與死亡率,然而其對於射出分率輕度降低或者正常之心臟衰竭的有效性尚未被確立。非固醇類鹽皮質素受體拮抗劑 Finerenone 對於射出分率輕度降低或者正常之心臟衰竭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資料是目前被需要的。

[ 方法 ]
在這項國際性、雙盲的臨床試驗,左心室射出分率40%(含)以上之心臟衰竭患者以1:1的比例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接受Finerenone, 最高劑量一天20mg或40mg)或者對照組(接受安慰劑)合併其他常規治療。本試驗的主要終點涵蓋所有心臟衰竭惡化事件 (定義為首發性或復發性因心臟衰竭導致之非計畫性住院或急迫性就診),以及因心臟血管疾病造成之死亡。以上主要終點以及安全性的組成項目也都被納入評估。

[ 結果 ]
在中位數為期32個月的追蹤時間後,在3003位 finerenone組病患中的624位共發生了1083個主要試驗終點事件 (涵蓋心臟衰竭惡化總數或者心臟血管疾病相關死亡) ,而在2996位對照組病患中的719位 則發生了1283個主要試驗終點事件(rate ratio 0.84, 95% 信賴區間, 0.74 to 0.95; P = 0.007)。將兩大項拆分分析下,心臟衰竭惡化總數在 finerenone組是842位;而在對照組則是1024位 (rate ratio, 0.82; 95% CI, 0.71 to 0.94; P = 0.006);因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的比率則分別是 8.1%與 8.7% (hazard ratio, 0.93; 95% CI, 0.78 to 1.11)。Finerenone 與高血鉀風險之提升以及低血鉀風險之降低具有關聯性。

[ 結論 ]
對於射出分率輕度降低或者正常之心臟衰竭病患,相比於安慰劑 finerenone 顯著降低總體「心臟衰竭惡化事件或者心臟血管疾病相關死亡」之比率 (然而單獨看心臟血管疾病相關死亡率則為非顯著性降低)。

[ 譯者評論 ]
1999年RALES trial (Spironolactone)以及 2011年EMPHASIS-HF trial (Eplerenone) 奠定了固醇類鹽皮質素受體拮抗劑 (Steroidal MRAs) 對HFrEF 住院率以及死亡率下降的實證功效,然而2014年TOPCAT trial (Spironolactone) 顯示其對於HFpEF的住院以及死亡率都無法顯著改變。Finerenone做為第三代MRA,於機轉上不同於Spironolactone以及Eplerenone 單獨接上MR的受體結合位,而是造成受體結構改變、強效且專一性更好的完全拮抗劑。在這篇FINEART-HF trial 便是探討Finerenone對於HFmrEF以及HFpEF是否有能有不同於Spironolactone的結果。雖然單獨看心因性死亡、以及全因性死亡比率都沒有顯著下降,對於總體心臟衰竭惡化或心因性死亡整體來說是有顯著下降的。甚者這些主要試驗終點事件分析結果於所有次分組中結果都是一致的 (例如:左心室射出分率

Address

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
Kaohsiung
807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高醫內科部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高醫內科部: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