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my's Talk-華欣心理健康中心

Sammy's Talk-華欣心理健康中心 閉上眼睛。聽聽心底的聲音
輕輕地吸氣,然後輕輕的吐氣。慢慢的吐完。
花一點時間
平靜跟自己在一起

16/10/2025

兩分鐘放鬆冥想

【事件】超徵稅金、普發一萬:反思從情緒勒索到社會責任    政府因【稅收超徵】,決定以「全民普發一萬元」的方式回饋民眾。這筆錢象徵「還稅於民」,卻也引發不同反思。有些人認為,既然是全民的錢,人人都該領取;也有人提出「拒領或轉捐」,希望將資源...
22/09/2025

【事件】超徵稅金、普發一萬:反思從情緒勒索到社會責任

政府因【稅收超徵】,決定以「全民普發一萬元」的方式回饋民眾。這筆錢象徵「還稅於民」,卻也引發不同反思。有些人認為,既然是全民的錢,人人都該領取;也有人提出「拒領或轉捐」,希望將資源導向更需要的人。
釋昭慧法師就呼籲,不是每個人都缺這筆錢,有能力的人若願意把它讓出,社會效益會更大。 在這樣的討論中,常出現情緒勒索的語言,例如:「不領就是假清高」、「不領就是讓政府省錢」。這些話會製造恐懼與罪惡感,讓人無法依自己的判斷做選擇。 然而,社會真正需要的不是道德壓力,而是基於自願的社會責任。領或不領,都應是個人自由;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願意思考:怎樣的選擇能讓公共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釋昭慧法師說,普發現金有太多是認知作戰,舉債發錢是恥辱。至於領錢回捐國庫,閣揆表示只是重複動作,沒必要。
這場事件提醒我們:避免被認知作戰或情緒勒索綁架,反思事件源起與提案目的,學會以理性與責任回應,社會才能更公平、健康。情緒勒索不僅影響個人,更可能對社會氛圍造成扭曲。

【情緒勒索危害身心健康】
長期遭受情緒勒索(特別是親密關係),不僅會傷害心理健康,也會影響生活與人際關係:
* 心理情緒:容易出現焦慮、恐懼、內疚、自我懷疑,甚至抑鬱。
* 人際關係:失去平等,界限模糊,可能陷入不健康依附。
* 生活行為:為了避免衝突過度妥協,久而久之壓力轉化成失眠、頭痛或其他身心症狀,甚至影響學習與工作表現。

我們能怎麼做?
面對情緒勒索,並非只能忍受或逃避,我們可以學會以下幾個方法來保護自己:
1. 提升自我覺察: 辨識出「恐懼、義務、罪惡感」的語言線索,意識到這並不是自己的錯,而是對方的操控手法。
2. 建立心理界限: 學會說「不」,勇敢守護自己的空間與選擇,不因擔心失去關係就一再妥協。
3. 培養自我管理與人際技巧: 在面對壓力時保持冷靜,透過溝通技巧來化解衝突,而不是被情緒推著走。
4. 促進社會覺察: 理解他人可能也是情緒勒索的受害者,對他們保持同理心,同時推動健康的互動文化。
5. 負責任決策: 在面臨關鍵抉擇時,不單看眼前壓力,而要考慮長遠後果,作出對自己與他人都負責的決定。

結語
情緒勒索是一種隱形的操控,它可能偽裝成愛、關心或責任,但帶來的卻是壓迫與傷害。唯有當我們能夠清楚覺察、建立界限,並學習健康的互動方式,才能打破勒索的循環。這不僅是個人的課題,也是社會的共同責任。
當您遭遇困境時,可以自我反思,或找親友討論,一起拒絕情緒勒索,培養真誠、平等與健康的人際關係,讓家庭更溫暖,社會更正向。

🌱 三個自我反思
我真的需要做這件事嗎?
我有沒有因為他人的話語而感到壓力或不適?
我的選擇能帶來什麼好的影響/後果?
我繼續耗下去有意義嗎?
---
#蘇俊賢臨床心理師

【情緒勒索:看見隱形的操控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遇過一種讓人「心裡很不舒服」的互動方式──表面上對方是關心我們、愛我們,實際上卻在利用我們的情感,迫使我們照著他的期待去做。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Emotional ...
22/09/2025

【情緒勒索:看見隱形的操控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遇過一種讓人「心裡很不舒服」的互動方式──表面上對方是關心我們、愛我們,實際上卻在利用我們的情感,迫使我們照著他的期待去做。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什麼是情緒勒索?
心理學家 Susan Forward 在《Emotional Blackmail》一書中指出,情緒勒索是一種心理操控方式。勒索者會利用「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與「罪惡感(Guilt)」,簡稱 FOG,讓我們感到不安,最後不得不妥協。情緒勒索往往出現在親密或重要的人際關係中,例如親子、伴侶、朋友,甚至在職場或社會互動中也很常見。

情緒勒索的過程通常是一個循環。她們將情緒勒索分為六個階段:
1. 提出要求:目的~對方希望我們做某件事。
2. 產生抗拒:你可能不願意或猶豫。
3. 開始施壓:對方用言語、情緒或態度讓我們感到不安。
4. 隱含威脅:暗示若不答應會有負面後果。
5. 屈服妥協:我們因害怕、愧疚而答應。

常見的情勒「金句」
>恐懼型:「如果你離開,我就活不下去。」
>義務型:「我是為你好,你怎麼可以不聽話?」
>罪惡感型:「我為你犧牲這麼多,你竟然這樣對我?」
>綜合型:「你若真愛我,就應該照我說的做。」
這些話聽起來似乎充滿情感,實際上卻是在限制我們的自由,削弱我們的選擇權。

情感勒索者也能採用以下任一策略或多種策略來對他的伴侶進行情感勒索:
1.懲罰者:以懲罰威脅,以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如拒絕給予愛、威脅結束關係、憤怒、冷戰,甚至體罰和虐待。
2. 自我懲罰者:透過利用內疚或暗示來灌輸恐懼。如威脅自殘、將自己的問題和困難歸咎於伴侶。
3. 患者:將自己的絕望強加於伴侶身上,以迫使他就範。如他們將自己的問題歸咎於伴侶的行為,並威脅伴侶說,如果他們不按照自己的需求做,只會增加痛苦。
4. 誘惑者:用補償或獎勵來從你身上得到一些東西。如他承諾某種報酬,尤其是你所需要或渴望的東西,然而,他的承諾很少會兌現。

他經常依靠【恐懼、義務和內疚】來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面對恐嚇手段時,重要的是堅定而冷靜地堅守自己的界限,同時努力理解對方行為背後的動機。首要問題是:“我安全嗎?”
*維護界線很困難,但是可以尊重而堅定的方式清楚地傳達你的限制、需求和期望。
*如果不是重要的人,可以決定~~不陪你玩了!來終結情緒勒索。
以免身心疲憊。
待續

#蘇俊賢臨床心理師

This talk was given at a local TEDxSnoIsleLibraries event and produced independently of the TED Conferences. Sarri Gilman has found that clear boundaries enh...

儘管16年間他沉迷於毒品、過著流浪生活,但他仍保留著妻子與兒子的照片,這象徵他內心深處對家庭與生活的情感聯結沒有完全消失。這是一種「潛在自我價值」的存在,雖然被壓抑,但在適當情境下可以被喚醒。    遇到鋼琴的那一刻,他的情感被觸發——憤懣...
13/09/2025

儘管16年間他沉迷於毒品、過著流浪生活,但他仍保留著妻子與兒子的照片,這象徵他內心深處對家庭與生活的情感聯結沒有完全消失。這是一種「潛在自我價值」的存在,雖然被壓抑,但在適當情境下可以被喚醒。
遇到鋼琴的那一刻,他的情感被觸發——憤懣、悔恨、思念、壓抑都化為音樂的力量。這類經驗稱為「情緒調節的出口」,即透過創造性活動釋放被壓抑的情感。
雖然多年未接觸鋼琴,但他依然能自然演奏,說明他對自己音樂能力的深層信心尚存。自我效能理論指出,當個體感受到自己能掌控某種技能時,就更容易重建自信與行動力。

夾娃娃成癮的多巴胺迴路心理機制與輔導策略--你可能因為高度期待而誤判形勢*前言    在人類的決策過程中,對於環境的掌控感是維持自我效能與心理穩定的重要基礎。然而,當人們在面對隨機或不可控的情境時,往往會出現偏差性的判斷,即所謂的「控制錯覺...
13/09/2025

夾娃娃成癮的多巴胺迴路心理機制與輔導策略--
你可能因為高度期待而誤判形勢

*前言
在人類的決策過程中,對於環境的掌控感是維持自我效能與心理穩定的重要基礎。然而,當人們在面對隨機或不可控的情境時,往往會出現偏差性的判斷,即所謂的「控制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此一心理現象不僅在賭博與投資等高風險情境中廣泛存在,也與日常生活中的判斷與行為模式密切相關。理解成癮機轉與控制錯覺的形成機制與影響因素,對於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以及實務中的決策品質提升,均具有重要意義。

*夾娃娃成癮的神經心理機制
夾娃娃成癮的心理基礎與賭博成癮高度相似,其核心在於 獎賞不確定性與多巴胺迴路的過度活化。最終陷入「期待—嘗試—失敗—再嘗試」的循環。
1. 多巴胺迴路的過度活化
夾娃娃機玩家操作時,大腦中多巴胺神經元會根據「預測獎勵誤差」發出訊號──若結果好於預期,如嘗試抓取娃娃、抓到或接近抓到時,都會帶來即時的正向回饋--多巴胺釋放增加,帶來強烈快感,強化夾娃娃的行為。即便尚未獲得獎品,大腦已經在「獎賞預期」階段釋放多巴胺,並且這種預期性反應往往比實際獲得獎賞時更強烈。 若結果不如預期,多巴胺活動被抑制,反而驅使人再次嘗試,以追求補償性快感(Schultz, 1998)。
所以當個體在操作夾娃娃機時,即便尚未獲得獎品,大腦已經在「獎賞預期」階段釋放多巴胺,並且這種【預期性反應】往往比實際獲得獎賞時更強烈 。這種隨機性獎賞(variable ratio schedule)會放大多巴胺反應,增強行為的持續性,這是最容易形成強迫性行為的強化模式(Fiorillo et al., 2003)。使玩家持續投入,類似賭博行為的心理機制。久而久之,夾娃娃機就可能引發成癮,表現為反覆嘗試、難以自制的行為。
而「差點成功」的經驗(near-miss effect)也會引發獎賞迴路的誤激活。即使在操作後失敗(沒夾到)的情況,大腦伏隔核與前扣帶迴皮質仍會出現與「贏得獎賞」相似的神經反應,進而增強繼續遊玩的動機(Clark et al., 2009)。加上「沉沒成本效應」,當玩家已投入大量金錢或時間時,「行為驅動 + 認知偏差」會驅動其持續行為,而忽略「虧損」感(Arkes & Blumer, 1985)。
Volkow, Fowler & Wang(2003)研究推測,伏隔核(獎賞)、眶額皮質(動機)、前額葉皮質(控制)等迴路均參與其中。Volkow 等人(2003)提出的成癮模型將成癮視為由藥物特性與高獎勵價值引發的神經適應狀態,涉及大腦獎勵、動機、記憶及控制迴路的功能改變。這些改變導致藥物顯著性增強、抑制控制下降,並促進強迫性使用行為的形成。而且玩家常會產生「控制錯覺」,誤以為透過技巧與經驗可以提高成功率,實際上卻忽略了電腦機率設定的隨機性(Langer, 1975)。
綜合而言,夾娃娃成癮是一個由獎賞預期的多巴胺釋放、不確定性獎賞強化、控制錯覺、沉沒成本等認知偏差 所組成的神經心理迴路。這些因素交織,使得玩家反覆陷入「期待—嘗試—失敗—再嘗試」的循環,類似於賭博成癮的機制。

*你可能太相信自己的判斷-「控制錯覺」
「控制錯覺」是指高估自己對隨機或不可控事件的影響力,常見於賭博、決策等受人們影響的情況(Clark et al., 2021)。當個人因為技能情況(競爭、選擇、熟悉、參與)的因素而對偶然情況感到比客觀機率所允許的更有信心時,就會出現控制錯覺(Langer, 1975)。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當人們認為自己有選擇權時,會高估獲獎機率,這種錯覺與大腦獎勵系統的動態變化有關,包括對獎勵的預期和動機反應的增強(Zheng et al., 2024)。不過,大規模的實驗顯示,選擇本身並不總是會導致控制錯覺,只有當人們沒弄清楚就錯誤地認為選項有差異時,選擇才會增強這種錯覺(Klusowski et al., 2021)。
控制錯覺也可能源自於對行動與結果之間偶然相關的過度敏感,即使這種相關性只是巧合(Yon et al., 2019)。在高妄想傾向的人群中,這種錯覺更加明顯,他們在不可控的環境下也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並表現出信念與行為的脫節(Na et al., 2022)。此外,控制錯誤意識與不切實際的樂觀有關,可能導致預期的空虛和不滿,但透過教育和認知干預可以有效減少這種偏差(Luna-Cortes, 2024; Kaufmann et al., 2019)。
綜合上述研究,控制錯覺揭示了人們在不確定環境中容易高估自身影響力的傾向。此現象與夾娃娃機成癮的行為特徵密切相關:玩家往往誤以為「技巧」能決定成功機率,實則結果多由機械設定與隨機性主導。當個體持續錯誤地將成功歸因於自身控制,而非隨機機制時,不僅會強化錯誤信念,也可能加深投入與沉迷。若缺乏適當的教育與干預,這種控制錯覺將成為成癮行為的重要推力,導致玩家在經濟與心理層面均遭受不利影響。

治療建議
參考Volkow 等人(2003)提出該模型,筆者認為多重干預策略( 獎勵價值 → 替代行為 → 習得反應 → 額葉控制 → 綜合治療) 的干預脈絡。包括:降低遊戲獎勵價值、增加非遊戲強化、削弱習得反應、加強額葉控制、結合心理、藥物(非必要)與家庭支持,跨專業合作介入,強調非藥物與行為干預相結合的綜合治療必要性。因此,給家長的具體建議:夾娃娃很好玩,你可以...
1.降低遊戲吸引力:
說明夾娃娃機中獎率低、帶有隨機性,讓孩子理解「不是每次努力都會成功」。討論與約定遊戲次數或零用錢上限,建立規範。
2.提供替代活動:
鼓勵孩子參加運動、手作、音樂或社團活動,找到其他成就感來源。與孩子共同安排家庭活動,增加社交互動與親子連結。
3.協助控制衝動:
教孩子先停一停、深呼吸或數數,在現場多看別人玩,學學經驗,練習延遲滿足。與孩子討論「什麼時候該玩、什麼時候不該玩」,
培養自我約束力。
4.減少環境誘惑:
陪伴孩子時注意遊戲聲光對其吸引力,適度分散注意力。
避免經常帶孩子到遊戲機台附近或遊戲場所。
5.及時介入與支持
如果孩子已出現沉迷,應及時與學校輔導老師或心理師溝通。多鼓勵孩子分享想玩遊戲的感受,並陪伴他尋找健康替代行為。

#蘇俊賢臨床心理師

長期住院老人缺牙、咀嚼功能與失智風險分析及介入策略    近年來,國內外媒體已開始積極報導牙齒健康與認知退化之間的潛在連結。例如,BBC Science Focus 曾於2021年刊文指出,牙齒缺失與認知功能下降及失智症風險顯著相關,其中每...
10/09/2025

長期住院老人缺牙、咀嚼功能與失智風險分析及介入策略
近年來,國內外媒體已開始積極報導牙齒健康與認知退化之間的潛在連結。例如,BBC Science Focus 曾於2021年刊文指出,牙齒缺失與認知功能下降及失智症風險顯著相關,其中每失一顆牙均提升認知障礙與失智風險,惟裝牙者則可減緩此風險(Rigby,2021)。此外,2025年的文章也強調定期口腔檢查與良好牙齒保健習慣,可能有助於預防認知衰退(Wright, 2025)。這類新聞不僅提升了大眾對牙齒與腦部健康之間關係的認知,也促使口腔健康成為公共健康的重要關注議題。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長期住院老人常面臨多重健康挑戰,其中牙齒缺失與咀嚼功能下降,被證實與認知退化與失智風險密切相關(Li et al., 2023; Thomson et al., 2020)。研究發現,除了牙齒脫落之外,牙周炎的發炎特性也是導致癡呆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關鍵因素,如圖(Berard & Zho, 2023)。

【生理層面】
咀嚼是一個涉及口腔、顎骨、神經系統與腦部血流的複雜動作。研究指出,咀嚼過程能刺激腦部血流與神經傳導活動,維持海馬迴與前額葉功能,對記憶與執行功能尤其重要(Hatta et al., 2020)。牙齒缺失會降低咀嚼效率,使營養攝取受限,進而影響大腦代謝與神經傳導;營養狀態被證實為牙齒數量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重要中介因素(Li, Y., 2023)。此外,牙周疾病相關的慢性炎症可能透過全身性途徑,加速神經退行性病變(Asher et al., 2023)。

【心理層面】
咀嚼功能下降不僅影響身體健康,亦可能影響心理狀態。牙齒缺失與假牙不適常導致飲食樂趣減少、進食困難與自尊心受損(Han et al., 2020)。長期住院老人因人際互動機會有限,若再受到口腔功能障礙影響,更容易產生孤立感與抑鬱情緒。這些心理壓力與憂鬱症狀被認為可能加劇認知功能衰退,形成惡性循環(Ahmed et al., 2021)。
【社會層面】
咀嚼功能與老人日常生活參與和社交活動息息相關。能夠正常咀嚼的老人較可能參與共同用餐與社交聚會,維持社會連結與認知刺激(Yoo et al., 2019)。反之,缺牙導致的飲食限制會降低參與感,使老人逐漸退出社會互動,加速社會隔離,進而提升失智風險。對長期住院者而言,若缺乏合宜的口腔照護與假牙修復支持,住院機構的餐飲與社交活動也可能造成額外的疏離感。

【介入策略】
基於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綜合分析,針對長期住院老人應推動多層次介入策略。
(1) 生理面:加強口腔健康維護與假牙修復,並確保營養均衡;
(2) 心理面:透過支持性團體、心理輔導,減少因進食困難帶來的羞愧與孤立。
(3) 社會面:設計友善的用餐環境與群體咀嚼訓練活動,鼓勵老人參與餐桌互動,以強化社會連結。
 這些整合性策略有助於延緩認知退化並提升長期住院老人的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略) 有需求請跟 #蘇俊賢臨床心理師 聯繫。

Berard, L., & Zhou, M. (2023). The Impact of Edentulism and Periodontitis on Cognition. Journal of the California Dental Association, 52(1). https://doi.org/10.1080/19424396.2023.2289696

還不錯,要不要公開販售
08/09/2025

還不錯,要不要公開販售

散步迴廊,心隨腳步放慢,喧囂漸遠,寧靜自來。人生不必急於抵達,每一步都是風景,每一刻都能安放靈魂。
04/09/2025

散步迴廊,心隨腳步放慢,喧囂漸遠,寧靜自來。人生不必急於抵達,每一步都是風景,每一刻都能安放靈魂。

自由不是沒有風浪,而是學會在起伏中保持自己的節奏。願你像浪花般,不畏反覆、不懼破碎,因為每一次翻湧,都是向生命再一次的勇敢告白。
03/09/2025

自由不是沒有風浪,而是學會在起伏中保持自己的節奏。願你像浪花般,不畏反覆、不懼破碎,因為每一次翻湧,都是向生命再一次的勇敢告白。

「生酮飲食如何改善精神症狀」在《Brain Energy》一書中,哈佛精神科醫師 Christopher M. Palmer 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觀點:精神疾病的根源在於大腦能量代謝的失衡。當大腦無法有效產生或利用能量時,神經傳導、情緒調節與思...
17/08/2025

「生酮飲食如何改善精神症狀」

在《Brain Energy》一書中,哈佛精神科醫師 Christopher M. Palmer 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觀點:精神疾病的根源在於大腦能量代謝的失衡。當大腦無法有效產生或利用能量時,神經傳導、情緒調節與思考功能便受到影響,進而導致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思覺失調等症狀。飲食作為影響代謝的重要因素,因而成為改善精神健康的關鍵切入點。

Palmer 特別強調「酮症飲食」(ketogenic diet)的潛力。這是一種極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飲食模式,使身體進入酮症狀態,讓大腦以酮體而非葡萄糖作為主要能量來源。研究與臨床案例顯示,酮症飲食不僅能改善粒線體功能,還能降低腦部炎症、穩定血糖,進而幫助部分患者減輕躁鬱、焦慮或強迫症的症狀。書中甚至提到,某些長年使用藥物卻未見顯著改善的病患,透過酮症飲食獲得了持續的緩解。

除了酮症飲食外,Palmer 也關注其他營養元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Omega-3 脂肪酸(特別是 EPA)具有抗炎特性,能促進情緒穩定;維生素 D、B 群及鐵、硒等微量元素,則支持神經傳導與大腦代謝的正常運作。相反地,高度加工食品與精製糖容易引發血糖波動與慢性發炎,加重精神症狀。透過減少加工食品攝取,並強調天然、均衡的營養來源,個體能為大腦提供更穩定的能量基礎。

總而言之,《Brain Energy》提醒我們,精神健康並非僅止於藥物與心理治療的範疇,更與日常飲食息息相關。當我們以「大腦能量」為核心重新審視飲食與精神症狀的關聯時,便能理解,透過調整飲食結構、優化營養攝取與支持粒線體功能,心理健康或許能開啟一條嶄新的康復之路。

15/08/2025
15/08/2025

也許,家人決心介入,尋求協助,就是改變的開始

Address

Kaohsiung
86709

Telephone

+886966357151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Sammy's Talk-華欣心理健康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Sammy's Talk-華欣心理健康中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Sammy's Talk 花點心思@自己身上

華欣心理健康中心( HMHC )期許 每個人都能每天花點兒心思照顧自己

也許 你會跑步 祈禱 睡覺 散步 聚會 閱讀 諮詢或就醫 都很讚

現在 你可以跟著我們一起 做放鬆冥想

Sammy's Talk 將透過實際操作放鬆冥想過程的錄音分享,與各位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