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2025
👨⚕️【中醫怎麼看洗腎常見併發症?】— 來聊聊傳統醫學在血液透析中的輔助角色
洗腎是末期腎病(ESRD)病人的救命工具,但每週三次、一次四小時的透析療程,也常讓人苦不堪言:低血壓、高血壓、抽筋、頭痛、胸悶、噁心⋯⋯,這些透析併發症在中醫的理論中,其實有一套對應思維與治療系統。
這篇文章來自高雄長庚的中西醫團隊,從臨床與文獻出發,整理了中醫如何看待與處理洗腎併發症的實證與經驗,給腎友與照顧者參考,一起打破「中藥會傷腎」的迷思,建立有根據的使用觀念。
🔍【洗腎的日常挑戰】
台灣每百萬人口就有超過2300人接受透析,全球密度最高。雖然透析可以延命,但生活品質常被反覆發作的併發症打亂。最常見的包括:
∙洗腎中低血壓(IDH)
∙肌肉痙攣
∙噁心嘔吐、頭痛
∙胸悶胸痛
∙洗腎失衡症候群(DDS)
這些症狀在西醫多半以止痛、補液、降壓藥等方式處理,但中醫則有不同角度與介入策略。
🌿【中醫的觀點:氣血陰陽的平衡失調】
在中醫眼中,洗腎不只是「過濾髒東西」這麼簡單,而是「人為耗氣傷津」。每一次透析都會消耗正氣(精氣)、造成氣血失衡,因此會出現「氣虛」、「陽虛」、「陰虛」、「痰濕」、「瘀血」等複合型證候。
中醫治療方式分為以下幾種:
1.中藥方劑(內服/注射)
2.針灸
3.耳穴壓豆
4.穴位敷貼(Herbal Acupoint Therapy, HAT)
5.艾灸
上述方法有初步臨床研究支持療效,不過都是針對不同證型與症狀來進行,每種方式都有其適應證與禁忌症。
💡【常見併發症與中醫處理法】
🔸 低血壓(IDH)
∙定義:收縮壓下降超過20,或平均動脈壓下降超過10mmHg。發生率:25-55%
∙證型:氣虛(88.63%)、陽虛(61.36%)為主,合併血瘀或濕阻
∙方藥:生脈飲、黃耆、參附注射液、加味四妙散
∙穴位敷貼:用白芥子、延胡索、細辛外敷湧泉與關元穴可減少發生率
∙小提醒:參附注射液含附子,需留意劑量與炮製方式
🔸 高血壓
∙發生率:10-15%
∙證型:肝陰虛、肝陽上亢,痰瘀
∙穴位:滋陰:針三陰交、太谿、腎關
∙敷貼:藁本、懷牛膝、吳茱萸粉末敷貼湧泉穴
∙耳穴:引火歸元:耳穴按壓上三角窩、肝點、耳尖、耳背心。陰陽兩虛:脾點、胃點、耳溝。痰濕:三焦點、脾點、耳背脾、耳溝、交感點
🔸 抽筋
∙發生率:5-20%,通常在透析結束前
∙證型:痹症,肝腎陰虛、血不榮筋,或寒濕阻絡
∙方藥:芍藥甘草湯
∙穴位:艾灸足三里、三陰交、關元穴;透析前按摩承山、承筋、陽陵泉、足三里、合谷、太衝可降低發生率;針刺曲泉、復溜、關元、期門、肝俞、腎俞穴
🔸 噁心、嘔吐、頭痛(含DDS)
∙發生率:5-15%
∙證型:脾虛水泛、痰濁上逆,或肝陰虛、肝陽上亢兼血瘀
∙方藥: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五苓散;溫陽利濕湯
∙穴位:生薑敷貼神闕穴,穴位按摩中脘、內關、足三里,耳穴神門、皮質下、枕點、腎點、肝點、脾點
∙小提醒:部分中藥如吳茱萸、細辛有些微毒性,需合格醫師處方使用
🔸 胸悶、胸痛
∙發生率:2-5%
∙證型:心陽虛、氣滯血瘀、痰濕阻絡
∙方藥:麝香保心丸(蘇合香丸加減),能擴張冠狀動脈、調節血管新生、抑制發炎氧化反應保護血管內皮,並且穩定血壓
∙小提醒:麝香保心丸的動物性成分有麝香、蟾酥與牛黃。麝香在部分地區禁用,可能影響凝血功能;蟾酥有心臟與神經毒性,不過研究顯示這個方劑各種藥物間的搭配能讓延緩毒性釋放,凸顯「配伍科學」的重要性。
🧪【中藥安全性如何?】
過去常見的腎損害與「草藥」有關,但問題多出在:
∙未經醫師處方,亂服偏方或含馬兜鈴酸中藥
∙市場散裝藥材來源不明
∙服用中藥與西藥間藥物交互作用未被注意
現在健保給付的科學中藥皆由衛福部管制,須經過種經數與農藥檢驗,品質較有保障。研究中的「注射液」為中國製劑,台灣沒有中藥注射液的劑型。
📣【個人心得】
∙即使已經進入洗腎階段,配合中醫藥還是可以改善生活品質。
∙研究結果是提供治療的方向,不過中醫治療不能照抄藥單,個體化的診斷與處方會更適合。
∙中藥的安全性在於正確的診斷、適當的中藥配伍及炮製。本篇論文中有些中藥也有毒性,不過整體搭配下卻有治療效果。
∙穴位敷貼、針刺或按摩能減少透析過程各種不適的症狀與護理照護介入,成本低也不需要服用藥物,還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結語】
目前初步實證結果顯示,中醫治療有潛力改善洗腎併發症,期待未來有更嚴謹的實驗設計及更多數據,讓更多病患從「忍受洗腎」走向「與透析共生」。
#洗腎 #透析 #併發症 #腎病中醫 #中藥安全
參考資料: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33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