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2025
【Nature子刊重磅研究:年輕的大腦與免疫系統,是延壽關鍵!】
-------------------------------------------------------
你是否曾想過,決定我們能否活得長壽、活得健康的,不只是整體年齡或體檢報告,而是器官的「生物年齡」?近期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在《Nature Medicine》發表的一項重大研究,揭示了大腦與免疫系統的「年輕程度」與壽命長短密切相關。擁有年輕的大腦與免疫系統者,未來死亡風險可以降低超過一半!
這篇研究不只是找出與長壽最關鍵的兩個器官,更提出一套可以量化器官老化程度的蛋白質生物標記工具,開啟未來預測健康壽命、發展抗衰老療法的嶄新方向。
【衰老不是一體適用:每個器官老化速度都不同🧬】
衰老是一個複雜又多樣的過程,不同器官、組織、系統可能在不同時間、不同速率老化,這就是所謂的「器官異步衰老(asynchronous organ aging)」。有些人心臟年輕、但免疫系統老化;有些人看起來年輕、但大腦可能已經加速退化。
👉 而過去大多數抗衰老研究都僅看「整體年齡」或「單一指標」,忽略了器官之間的差異。
這次史丹佛團隊的突破,在於他們運用血漿蛋白質體學(plasma proteomics)+機器學習模型,透過分析超過4.5萬人的蛋白質數據,估算出11個主要器官的生物年齡,從而建立起「器官特異性衰老圖譜」。
【研究方法:血漿蛋白+AI模型估算11大器官年齡】
研究團隊分析了UK Biobank資料庫中45,029人的血漿樣本,涵蓋了下列器官系統:
👉 脂肪組織、動脈、大腦、心臟、免疫系統
👉 腸道、腎臟、肝臟、肺、肌肉、胰腺
他們透過血液中2916種蛋白質的濃度與分佈,使用機器學習訓練模型來預測每一個器官的生物年齡。這種方法不僅無創,而且比以往的臨床指標更能捕捉到器官功能變化的早期徵兆。
生物年齡(biological age):反映組織與細胞的功能狀態,比實際年齡更能預測健康風險
【結果揭示:大腦與免疫系統老化程度,決定你會活多久】
透過橫跨數萬人的分析,研究團隊發現:
🔹 大腦老化與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3.1倍相關,這個風險幅度與已知的基因危險因子APOE4相當
🔹 反之,大腦年輕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下降74%,等同於同時擁有兩個APOE2保護性基因
同樣地,免疫系統老化也強烈與多種慢性病風險升高有關,例如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感染風險。
💡 最驚人的發現:如果同時擁有年輕的大腦與年輕的免疫系統,死亡風險會下降 56%!
【多器官老化加乘風險:8個器官老化=15年內死亡率60%⚠️】
研究進一步分析顯示:
👉 有2~4個器官老化者,死亡風險提高2.3倍
👉 有8個以上器官老化者,死亡風險提高到8.3倍!
👉 其中60%的多器官老化者,在15年內死亡,顯示器官老化風險的累積效應是指數性上升
這也說明,抗衰老不應只看一項指標或單一器官,而需要整合性的器官健康管理策略
【哪些生活習慣會加速/延緩器官老化?】
該研究也深入分析了生活型態與藥物對器官年齡的影響,結果相當清晰:
加速器官老化的因素包括:
🛑 抽菸、酗酒、失眠、過多加工肉類攝取
🛑 久坐不動、壓力過大、不規律作息
延緩老化、保持器官年輕的習慣則包括:
✅ 規律運動(尤其是心肺耐力訓練)
✅ 多吃深海魚(富含Omega-3脂肪酸)
✅ 維生素C、抗氧化蔬果攝取
✅ 足夠睡眠與心理壓力管理
這些因素會透過影響蛋白質表現與發炎途徑,進而影響器官功能與衰老速度。
【關鍵啟示:血漿蛋白是未來抗老的導航圖🧭】
這項研究的最大貢獻在於提供了一種可量化且具有預測力的器官老化生物標記平台。它能:
1️⃣ 監測個別器官的老化進程
2️⃣ 預測未來發病與死亡風險
3️⃣ 追蹤抗老化介入措施的成效(如飲食、運動、藥物)
這不僅對老年醫學與個人健康管理有重大意義,也為精準醫療與抗衰老產品開發提供明確的標的。
【總結:從今天開始,保養你的大腦與免疫系統】
📌 這項研究首次透過大規模資料,明確指出:「大腦」與「免疫系統」是影響壽命的兩大關鍵器官。
📌 僅靠看起來年輕是不夠的,真正關鍵是器官內在的功能年齡。
📌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危險因子,就是讓器官「年輕化」的第一步!
如果你正在尋找抗老保養、延長健康壽命的方法,與其盲目吃保健品,不如從睡眠、運動與抗發炎飲食開始,讓你的大腦與免疫系統一起「逆齡」吧!
---
**關於藥時事**
醫藥商業投資分析領先品牌,提供深度醫藥商業、投資分析、諮詢服務,做醫藥、投資公司最好的分析師。
歡迎加入我們的 “100+醫藥菁英 專屬圈”:
https://vocus.cc/salon/Drugnews
--
#醫藥 #藥物 #創新藥 #醫療 #健康 #養生 #減肥 #健身 #商業分析 #投資 #新聞 #醫生 #醫院 #癌症 #癌 #腫瘤 #瘤
---
參考資料:
1. 公司官網&公開資料
2.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