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7/2025
#李醫師報你知 #衛生棉的由來
衛生棉是全球女性不可或缺的物品,從月經初潮一路相伴到更年期,就像一位默默守護的好朋友,讓我們可以自在奔跑、無懼生活中的任何挑戰。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踏上時光之旅,細數這位女性的英雄「衛生棉」如何從古老的草木布料,蛻變為現代的高科技舒適體驗!
回到幾千年前的古埃及,在還沒有「衛生棉」這種概念的時代,女性們會把當地特有的紙草(papyrus)編織成墊片或是折成小方塊直接使用。跨到古希臘與古羅馬,有些女性選擇柔軟的羊毛,有些則是傾向輕薄的亞麻布,甚至有人直接將海綿放入陰道,祈禱不會「打滑」漏出,十分有創意。
到了歐洲中世紀,有些女性乾脆放棄所有吸收用品,只穿長裙搭配草藥熏香,或者將布重複洗滌使用。這雖然讓她們成了古代環保先驅,但生活方便度可想而知。與此同時,在古老的中國,女性們也會將布料、稻草、木棉或棕櫚纖維巧妙拼接成臨時棉墊,邊走邊提心吊膽,深怕棉墊一個晃動就走光。在那個醫療資源稀缺的年代,你能想像她們的煎熬嗎?
一直到十九世紀,縫製布製棉墊才成為了第一波「半商業化」的女性衛生棉。女性們開始把棉花、羊毛和亞麻紡成布墊,綁在腰帶或內褲上,既省錢又可重複清洗。直到大約在1888年,美國第一批衛生棉墊品牌「Lister’s Towels」登場。但因為當時社會依舊保守,談論月經十分忌諱,導致當時的銷售慘淡、凡人問津。
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初,Kimberly-Clark公司靈機一動,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用於醫療的Cellucotton(醫療棉布)改良後推出Kotex品牌,讓更多女性體驗到一次性棉墊的便利。不過那時的衛生棉還需要用「月經帶」將其綁緊,否則一不留神就可能滑落。即便如此拋棄式設計無疑是從原始布墊邁向便利的一大步。只是當時的女性在購買的時候必須偷偷摸摸的,因為在那個年代公開談論生理期仍被視為羞恥的一件事。
直到1960年代到1980年代,一場小革命徹底改變了社會對衛生棉的印象,黏貼式底膜出現了!過去的月經帶像綁手綁腳工具,如今只要棉墊底部有膠,就能直接貼在內褲上,輕鬆又安全。1970年代,品牌如Always、Stayfree等紛紛崛起,開始有夜用、日用、護墊等各式各樣的選擇,吸收力、厚度、形狀都更符合女性需求。記得當年女性們拿到第一片黏膠棉墊的驚呼:「哇,這麼薄還能不漏!」瞬間成為人人討論的熱門話題。
而進入1990年代以後,技術更是突飛猛進。一整片超薄卻搭載高分子吸收層、防漏設計的衛生棉墊問世,採用符合人體工學的剪裁,讓穿戴者幾乎「無感」,連活動也毫無負擔。包裝也從單調的塑膠袋升級成絢麗的印刷紙盒,隱私度更高,配色更俏皮。隨著環保議題的發熱,越來越多女性開始選擇月亮杯、月經褲等環保替代品,還有人追求有機棉、無香料、無漂白的天然純淨款,盼望把生理期過成一種更貼近自然的體驗。
雖然現今的衛生棉已經十分廣用,但在許多開發中的國家,依然還有不少女性只能用乾淨不到位的布料、沙子或報紙代替,衛生風險高到讓人難以想像。所幸國際組織如UNICEF、Days for Girls等積極推動月經教育與衛生產品供應,希望藉此改善這些女性的生活品質。即使如此,「月經貧窮(menstrual poverty)」依舊是全球性議題,需要更多人關注並伸出援手,讓每位女性都能尊嚴地面對生理期。
回顧這段歷程,衛生棉的演進就像一面鏡子,不僅映照出材料與技術的進步,更反映了社會對女性身體需求的態度轉變。從古代的紙草、羊毛到現代的高分子吸收體,從避而不談到勇於公開討論,每一次改變都成為女性更舒適、更自信走過生理期的里程碑。
#亞太微無創李奇龍醫師 #長庚醫院 #長庚婦產部李奇龍教授 #微創治療 #腹腔鏡 #婦產科 #婦產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