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微無創李奇龍醫師 Dr.ChyiLong Lee

亞太微無創李奇龍醫師 Dr.ChyiLong Lee 專治不孕症、試管嬰兒、惡性腫瘤及生殖道畸形,其內視鏡手術被公認為內視鏡手術國際之權威專家,亦被譽為亞太微創之父,常受邀在各國演講及手術示範。

 #李醫師報你知  #衛生棉的由來 衛生棉是全球女性不可或缺的物品,從月經初潮一路相伴到更年期,就像一位默默守護的好朋友,讓我們可以自在奔跑、無懼生活中的任何挑戰。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踏上時光之旅,細數這位女性的英雄「衛生棉」如何從古老的草木...
16/07/2025

#李醫師報你知 #衛生棉的由來

衛生棉是全球女性不可或缺的物品,從月經初潮一路相伴到更年期,就像一位默默守護的好朋友,讓我們可以自在奔跑、無懼生活中的任何挑戰。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踏上時光之旅,細數這位女性的英雄「衛生棉」如何從古老的草木布料,蛻變為現代的高科技舒適體驗!

回到幾千年前的古埃及,在還沒有「衛生棉」這種概念的時代,女性們會把當地特有的紙草(papyrus)編織成墊片或是折成小方塊直接使用。跨到古希臘與古羅馬,有些女性選擇柔軟的羊毛,有些則是傾向輕薄的亞麻布,甚至有人直接將海綿放入陰道,祈禱不會「打滑」漏出,十分有創意。

到了歐洲中世紀,有些女性乾脆放棄所有吸收用品,只穿長裙搭配草藥熏香,或者將布重複洗滌使用。這雖然讓她們成了古代環保先驅,但生活方便度可想而知。與此同時,在古老的中國,女性們也會將布料、稻草、木棉或棕櫚纖維巧妙拼接成臨時棉墊,邊走邊提心吊膽,深怕棉墊一個晃動就走光。在那個醫療資源稀缺的年代,你能想像她們的煎熬嗎?

一直到十九世紀,縫製布製棉墊才成為了第一波「半商業化」的女性衛生棉。女性們開始把棉花、羊毛和亞麻紡成布墊,綁在腰帶或內褲上,既省錢又可重複清洗。直到大約在1888年,美國第一批衛生棉墊品牌「Lister’s Towels」登場。但因為當時社會依舊保守,談論月經十分忌諱,導致當時的銷售慘淡、凡人問津。

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初,Kimberly-Clark公司靈機一動,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用於醫療的Cellucotton(醫療棉布)改良後推出Kotex品牌,讓更多女性體驗到一次性棉墊的便利。不過那時的衛生棉還需要用「月經帶」將其綁緊,否則一不留神就可能滑落。即便如此拋棄式設計無疑是從原始布墊邁向便利的一大步。只是當時的女性在購買的時候必須偷偷摸摸的,因為在那個年代公開談論生理期仍被視為羞恥的一件事。

直到1960年代到1980年代,一場小革命徹底改變了社會對衛生棉的印象,黏貼式底膜出現了!過去的月經帶像綁手綁腳工具,如今只要棉墊底部有膠,就能直接貼在內褲上,輕鬆又安全。1970年代,品牌如Always、Stayfree等紛紛崛起,開始有夜用、日用、護墊等各式各樣的選擇,吸收力、厚度、形狀都更符合女性需求。記得當年女性們拿到第一片黏膠棉墊的驚呼:「哇,這麼薄還能不漏!」瞬間成為人人討論的熱門話題。

而進入1990年代以後,技術更是突飛猛進。一整片超薄卻搭載高分子吸收層、防漏設計的衛生棉墊問世,採用符合人體工學的剪裁,讓穿戴者幾乎「無感」,連活動也毫無負擔。包裝也從單調的塑膠袋升級成絢麗的印刷紙盒,隱私度更高,配色更俏皮。隨著環保議題的發熱,越來越多女性開始選擇月亮杯、月經褲等環保替代品,還有人追求有機棉、無香料、無漂白的天然純淨款,盼望把生理期過成一種更貼近自然的體驗。

雖然現今的衛生棉已經十分廣用,但在許多開發中的國家,依然還有不少女性只能用乾淨不到位的布料、沙子或報紙代替,衛生風險高到讓人難以想像。所幸國際組織如UNICEF、Days for Girls等積極推動月經教育與衛生產品供應,希望藉此改善這些女性的生活品質。即使如此,「月經貧窮(menstrual poverty)」依舊是全球性議題,需要更多人關注並伸出援手,讓每位女性都能尊嚴地面對生理期。

回顧這段歷程,衛生棉的演進就像一面鏡子,不僅映照出材料與技術的進步,更反映了社會對女性身體需求的態度轉變。從古代的紙草、羊毛到現代的高分子吸收體,從避而不談到勇於公開討論,每一次改變都成為女性更舒適、更自信走過生理期的里程碑。

#亞太微無創李奇龍醫師 #長庚醫院 #長庚婦產部李奇龍教授 #微創治療 #腹腔鏡 #婦產科 #婦產科醫師

 #李醫師小故事  #台灣捷運 在捷運車廂裡,我看見了一幕震撼我內心的小事。有一位長者,看起來年事已高,感覺身體不太靈活,不小心將口袋裡的零錢灑落在捷運車廂內。一枚一枚的硬幣在車廂的地板上滾動,甚至還滑到了前排座椅的底下。那瞬間長者的眼神感...
27/06/2025

#李醫師小故事 #台灣捷運

在捷運車廂裡,我看見了一幕震撼我內心的小事。

有一位長者,看起來年事已高,感覺身體不太靈活,不小心將口袋裡的零錢灑落在捷運車廂內。一枚一枚的硬幣在車廂的地板上滾動,甚至還滑到了前排座椅的底下。那瞬間長者的眼神感覺有些茫然無助,一動也不動。也許是尷尬,也許是不知該怎麼辦。

此時一位年輕的乘客毫不猶豫地蹲下身來,甚至整個人幾乎趴到座位下方,將這位長者零錢一一找回,再歸還到長者手中。那位長者露出了微微驚訝而溫暖的笑容,似乎感到既意外又感激。主動為他人「鑽到椅子底下」這件事,已超越了日常的互助,是一種難得的心念與教養,一種「願為人勞」的精神。

幾天後,沒想到類似的情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當我搭車時,拉開零錢包後忘了拉緊拉鍊,兩枚硬幣不小心滑了出來,滾得遠遠的。我先撿起較近的一枚,正準備走去找另一顆時,一位看來像是大學生的女孩已俐落地彎腰撿起硬幣,笑著遞給我。那一瞬間,我不只是拿回了一枚硬幣,我更感受到一種熟悉的、溫柔的、幾近無聲的力量。
不是偶然。不是巧合。這兩次經歷讓我深深感受到——這座島嶼,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在看似平凡的教育與文化熏陶中,已孕育出一種潛移默化的人文素養。

我們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種不去傷害他人的底線倫理。然而,在這些年輕人身上,我看到的是更高一層的倫理實踐:「己所欲,願施於人」。
他們或許這樣想:「若有一天,是我老了、手腳不靈便,也希望有人願意俯下身幫我拾起散落的尊嚴。」「若有一天,是我不小心遺落了什麼,也希望有人不嫌麻煩伸手一援。」這就是教育的力量。真正的教育,不只是分數、升學、技能;而是當沒有人盯著你打分數時,你依然願意做正確而美好的事。它不是一朝一夕的教條灌輸,而是多年家庭、學校與社會一點一滴的影響,默默地植入心中,變成一種直覺與本能。

我們教孩子什麼是「仁」,或許不用繁複的文字,只需要在捷運上、在街頭巷尾,一次次親身示範與見證:你願意彎下身,不是因為你應該,而是因為你想要成為那樣的人。原來,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正在默默地傳遞著一種文明的深度與文化的厚度。而我有幸,在這樣的社會風景中,親身見證並被感動。

我們不只撿起了地上的零錢,也拾起了一份願意為人著想的心,一種共同成就的美好社會理想。

#亞太微無創李奇龍醫師 #長庚醫院 #長庚婦產部李奇龍教授 #微創治療 #腹腔鏡 #婦產科 #婦產科醫師

 #李醫師小故事  #療癒開刀「看你開刀非常療癒。」這是一位實習醫師在跟隨我一天的手術後,對我說的一句話。不禁讓我思考「開刀」竟然也能帶來療癒的感覺,那這對於身邊的醫師來說,是否也是一種療癒呢?我記得上一次聽到「療癒」這個詞,是我的女兒告訴...
11/06/2025

#李醫師小故事 #療癒開刀

「看你開刀非常療癒。」這是一位實習醫師在跟隨我一天的手術後,對我說的一句話。不禁讓我思考「開刀」竟然也能帶來療癒的感覺,那這對於身邊的醫師來說,是否也是一種療癒呢?

我記得上一次聽到「療癒」這個詞,是我的女兒告訴我,每次看著她3歲的小孩,她會有種非常療癒、平靜的滿足感。但我還是第一次在開刀房聽到,覺得十分好奇。

其實「療癒」常常是指一種能讓人感到平靜、能夠撫慰心靈的感覺。這樣的感覺通常來自大自然的景觀:例如在青翠的森林中,人們能夠減輕壓力、降低焦慮,這便是所謂的「森林浴」,或是可愛的動物影像,它們同樣能讓人感到心情愉快、放鬆。還有靜謐的空間,例如日本的禪風房間,或是陽光灑落的窗邊,也能讓人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定。色彩的運用,也會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柔和的藍色與綠色,能帶來舒緩與安寧。甚至是擁抱、微笑,這些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支持,也能激發起共鳴和安慰。 事實上有許多文章指出,自然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這次手術中,這位實習醫師認為開刀的過程也能帶來療癒的感覺,讓我不禁好奇,為何他會這樣覺得?於是我詢問他,為何會覺得看李醫師手術會很療癒呢?

他說「感覺每個動作都非常順暢,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似乎是完成了一幅畫作。」

讓我想到以前,剛開始發展微創手術的時候,手術中會有中斷或思考的停頓。當時的我總會因為一些突發情況而陷入思考。然而如今,藉著3D立體腹腔鏡、4K螢幕,再加上數以萬計的手術經驗,每一次的手術就像是在舞台上經過無數次彩排後的完美呈現。這讓我明白,為什麼這位醫師會感受到療癒。不僅是因為對於手術的流暢度,更是對這份專業的沉澱與精湛技術帶來的心靈慰藉。

想起我的大孫女剛出生的時候,我的大女兒經常拿著她的照片來給我看。看著她的小寶寶,真的會有療癒的感覺。我想當父母的人都明白,當你看著孩子的微笑,他的表情和一舉一動,瞬間就讓人把煩惱拋諸腦後。

我曾為學生們的成長而感到欣慰,尤其是當他們的技能逐漸成熟,甚至超越了我們的期待。然而有時也會有些失落,尤其是當我們發現學生缺乏對師長的敬重。而這樣的情形在這個時代似乎愈發嚴重,讓我們不禁反思,我們教導他們的每一刀、每一針,是否真正值得?

然而在面對這些療癒的時刻,我才恍然大悟:人生如朝露,太陽升起便消失無影。教育他們,是希望他們成長,為了他們的未來,為了他們能夠更好地為病人服務。因此我希望,未來的學生們也能像我們一樣,將這份執著傳承下去。

#亞太微無創李奇龍醫師 #長庚醫院 #長庚婦產部李奇龍教授 #微創治療 #腹腔鏡 #婦產科 #婦產科醫師

 #李醫師報你知  #子宮頸環紮最近門診陸續來了一些反覆懷孕、早期流產或17、18週早產的孕婦,以及線上粉絲團都有一些懷孕的婦女懷著忐忑的心來詢問子宮頸環紮手術。所以今天想帶大家來認識一下什麼是「子宮頸環紮」。子宮頸環紮簡單說就像給子宮頸「...
04/06/2025

#李醫師報你知 #子宮頸環紮

最近門診陸續來了一些反覆懷孕、早期流產或17、18週早產的孕婦,以及線上粉絲團都有一些懷孕的婦女懷著忐忑的心來詢問子宮頸環紮手術。所以今天想帶大家來認識一下什麼是「子宮頸環紮」。

子宮頸環紮簡單說就像給子宮頸「繫鞋帶」🎀!
想像一下,子宮頸是寶寶住的「小房子」門口,正常情況下它會緊緊關著,直到寶寶準備出來。可是有些媽咪的子宮頸有點太熱情,還沒到時間就想「開門」!也就是俗稱的子宮頸閉鎖不全,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早產或流產。而子宮頸環紮手術呢,就是給這個門口繫上一條「安全帶」,用較粗的縫線把它固定住,讓寶寶能安心待到足月。

什麼時候可以做子宮頸環紮手術?🤔
懷孕12到14週是「黃金窗口」。這時候寶寶穩定,子宮頸還沒開始「沒力」,做手術最安全有效。縫線會一直守著,直到37週左右,或是剖腹產時再拆掉。這樣寶寶有夠多時間長大,媽咪也安心!我們的經驗發現胎兒的存活率(住在子宮的週數至少32週)由20%左右升至85%左右。

哪些人比較不適合?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這手術。尤其是有以下症狀的高風險孕婦
👉 有陰道或子宮頸感染的女性
👉 胎膜早破(羊水已破)的女性
👉 已經開始分娩或子宮頸擴張顯著的女性
👉 有子宮異常或胎兒異常不適合存活的女性

⚠️ 但是否適合做子宮環紮手術還是要到醫院接受專家的檢查判定是否可以執行手術。

現在的時代科技進步,子宮頸環紮大多用「經陰道環紮」的方式,簡單又有效!像繫鞋帶一樣把縫線繞在子宮頸上,打個結。整個過程大概30到60分鐘,傷口小,通常當天或是隔天就能回家休息。

但如有反覆流產、做過子宮頸圓錐狀切片、子宮頸過短或曾經陰道環紮失敗的婦女,使用引導環紮會因爲子宮頸組織太少或太短,導致手術困難度提高。因此我們建議在「懷孕前就應找醫師做術前評估以及完成環紮手術」,否則在懷孕後子宮變大、血流豐沛的情況下,會導致手術的困難度提高,就要找微創專門的醫師才能安全環紮。

如果你是高風險孕婦,千萬別上網查資料自己當醫生!以免錯過最佳治療的黃金時機!

#亞太微無創李奇龍醫師 #長庚醫院 #長庚婦產部李奇龍教授 #微創治療 #腹腔鏡 #婦產科 #婦產科醫師

 #李醫師報你知  #微創手術治療  #滄海一粟也能激起千層浪你相信嗎?醫學上的一點小改變,可能會影響千萬人的未來。LAP2這項涵蓋近1682位病人的研究比較了微創手術與開腹手術在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成效。結果發現,雖然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微創手術...
21/05/2025

#李醫師報你知 #微創手術治療 #滄海一粟也能激起千層浪

你相信嗎?醫學上的一點小改變,可能會影響千萬人的未來。LAP2這項涵蓋近1682位病人的研究比較了微創手術與開腹手術在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成效。結果發現,雖然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微創手術病人最終需要轉為開腹,但兩種手術的五年存活率竟然相同——高達89.8%!
這樣的成果,讓全球醫學界開始思考:是不是該讓更多早期子宮內膜癌病人受惠於腹腔鏡手術呢?

但真相往往比我們想像得更複雜。另一個研究——LACC研究(研究子宮頸癌、開腹與微創之癒後差別),卻因手術醫師經驗不足、手術環境不一致等問題,導致微創手術組的成效明顯不如開腹組。這讓部分國家如美國與歐洲的醫學會對子宮頸癌的微創手術踩了煞車,甚至全面禁止。

來到世界的另一端,台灣的故事卻有著不一樣的轉折。長庚醫院李黃醫師團隊,就是由我以及黃寬仁醫師,我們多年來深耕微創技術,結果顯示在進行子宮頸癌根除手術時,微創組在2009至2014年的存活率竟然達到100%!這個成果讓台灣醫界信心大增!所以我們及臺灣及世界一些著名的婦癌醫師在世界各地演講的同時,也呼籲要重新審視微創在子宮頸癌的角色。這樣的努力,也讓台灣的健保政策對微創手術更加支持,提供良好的給付,鼓勵醫療創新。

因此,儘管在撰寫論文研究或執行手術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未曾察覺一些微小的差異或改變將引起何種波瀾,然而,正如滄海一粟,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微小努力,卻能在時間的長河中激起深遠的變革。更多的信心、更多的努力、更多的發表,確實能撼動世界。誰說愚公不能移山呢?讓我們一同肩負起這份使命,勇往直前。

#亞太微無創李奇龍醫師 #長庚醫院 #長庚婦產部李奇龍教授 #微創治療 #腹腔鏡 #婦產科 #婦產科醫師

 #李醫師去哪李 上個月,我們在彰濱秀傳微創中心(IRCAD-TAIWAN)舉辦了一場實作訓練坊「2025 APAGE & TAMIG 3D & Robotic Surgery Hands-on Workshop」。中心規模完善,環境優美,...
13/05/2025

#李醫師去哪李

上個月,我們在彰濱秀傳微創中心(IRCAD-TAIWAN)舉辦了一場實作訓練坊「2025 APAGE & TAMIG 3D & Robotic Surgery Hands-on Workshop」。中心規模完善,環境優美,讓人心曠神怡。

首圖第一排為婦科三大巨頭分 台灣婦產科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陳國瑚醫師(右二)、台灣婦產科內視鏡醫學會前理事長-王功亮院長(右三)及亞太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治療醫學會創辦人-李奇龍醫師(我 🙋),為台灣新一代婦產科住院醫師盡一份教育的心力。

這次的學員來自世界各地,除了台灣,還有來自菲律賓、泰國、日本、印尼、馬來西亞的醫師,甚至還有來自約旦的醫師特地飛來台灣參加!課程議程安排緊湊且充實,確保每一位學員都能滿載而歸。

為期兩天的課程中,我們規劃了多項實作訓練,包括達文西機械手臂操作、子宮鏡訓練、精采的專題演講以及我親自示範的動物實作課程。並且邀請了許多婦科微創領域的專家與先驅,例如來自印度的Prof. Yogesh Kulkarni、台北慈濟陳國瑚醫師、宏其婦幼郭信宏醫師、林口長庚顏志峰醫師以及黃怡婷醫師、高雄秀傳張裕醫師、振興醫院李偉浩醫師、中國附醫張穎宜醫師、奇美醫院吳銘斌醫師、台北馬偕王功亮醫師、中山醫藥醫院吳珮如醫師、花蓮慈濟李佩蓁醫師以及台中榮總孫珞醫師等等,分享微創手術的精髓和寶貴經驗,讓每位學員都能獲得深刻的啟發與實質的收穫!

會後學員們的回饋紛紛都表達了對課程的高度認可,甚至部分人還覺得學習時間不夠!要求我們講課程延長至3天!😂 看到學員如此滿意,身為老師的我們也感到無比的欣慰!我們也特別感謝眾多婦產科界的同道們相聚於此,共同教育新一代的學子,繼續傳承並發揚光大微創手術的精髓!

#亞太微無創李奇龍醫師 #長庚醫院 #長庚婦產部李奇龍教授 #微創治療 #腹腔鏡 #婦產科 #婦產科醫師

在這個溫暖的母親節,我深知每一位母親的偉大與無私。你們的愛、奉獻與堅持,讓家庭得以充滿光彩和溫暖。每一個母親的辛勞,都在默默地為這個世界注入無盡的力量。無論是陪伴、照顧還是教導,你們始終在無聲地為孩子們打下人生最堅實的根基。我的母親為了照顧...
11/05/2025

在這個溫暖的母親節,我深知每一位母親的偉大與無私。你們的愛、奉獻與堅持,讓家庭得以充滿光彩和溫暖。每一個母親的辛勞,都在默默地為這個世界注入無盡的力量。無論是陪伴、照顧還是教導,你們始終在無聲地為孩子們打下人生最堅實的根基。

我的母親為了照顧5個孩子,離開了教職,在環境艱苦中培養了我家五位兄弟姐妹上大學、出國留學、成家立業、照顧孫兒。在不平凡的時代,建立了不平凡的風範。

今天我也懷著無比的喜悅,與大家分享一個幸福的消息——我最近再次成為了阿公!當我抱著這個小小的生命時,心中滿是感動與感恩。這是生命的延續,也是新希望的起始,也讓我更加明白了每一位母親的無私與偉大。

母親節不僅是對媽媽的感謝,也是對所有母親的敬意。你們的愛是無條件的,是每一個家庭中最堅實的力量。謝謝你們的辛勞與付出,讓我們的世界因你們而更加美好。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願每一位母親都能感受到滿滿的愛與感激,祝福你們健康快樂,幸福永遠。

#母親節

最近門診來了許多因為私密處感染而求診的女性朋友,大多數是因為天氣變熱、流汗增加,但水分攝取不夠,導致細菌容易滋生,進而引發感染。尤其台灣的天氣潮濕悶熱,對女生來說更是私密處健康的高風險期!💧 預防泌尿道感染,這幾點一定要注意!✅ 多喝水:每...
20/04/2025

最近門診來了許多因為私密處感染而求診的女性朋友,大多數是因為天氣變熱、流汗增加,但水分攝取不夠,導致細菌容易滋生,進而引發感染。尤其台灣的天氣潮濕悶熱,對女生來說更是私密處健康的高風險期!

💧 預防泌尿道感染,這幾點一定要注意!

✅ 多喝水:每天至少喝 1.5-2 公升的水,有助於沖刷細菌,減少感染風險。

✅ 避免憋尿:長時間憋尿會讓細菌在膀胱內滋生,增加感染機率。

✅ 做好私密處清潔:選擇溫和的清潔產品,避免過度清洗或使用刺激性清潔液,以免破壞私密處天然保護屏障。

✅ 保持乾爽透氣:選擇棉質、透氣的內衣褲,保持私密處乾爽透氣,避免細菌孳生。

✅ 小心公共廁所衛生:如廁前擦拭馬桶坐墊,減少細菌感染風險。

當然!飲食對於預防泌尿道感染(UTI)和維持私密處健康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有助於減少感染風險、增強免疫力、維持泌尿道健康的食物建議:

✅ 蔓越莓:含有「前花青素」,可減少細菌附著在泌尿道壁上,降低感染風險。可選擇新鮮蔓越莓、無糖蔓越莓汁或蔓越莓補充品。

✅ 優格 / 益生菌食品:含有乳酸菌,幫助維持私密處的菌叢平衡,減少細菌感染機會。

✅ 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可幫助尿液維持酸性環境,抑制壞菌生長。

✅ 高水分蔬果:有助於補充水分,促進排尿,沖刷細菌。

🚫 應儘量避免的食物可能刺激泌尿道或增加感染風險的食物,例如酒精、咖啡、精緻碳水、辛辣、油炸食物、加工食品以及高鹽食物(如泡麵、香腸、罐頭食品),更重要的是要儘量避免高糖食物,這些食物容易讓泌尿道變得更敏感,增加感染風險。

建議女性朋友們每天沒事多喝水、多吃新鮮食物,能幫助減少泌尿道感染的機率,讓私密處維持健康舒適哦!💕

如果出現排尿灼熱感、頻尿、下腹疼痛等症狀,可能是泌尿道感染的警訊,建議儘早就醫,避免惡化成腎臟感染。

☀️ 夏天來了,別忘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讓我們一起保持健康,清涼度過炎夏!💕

#女性健康 #泌尿道感染 #夏季保養 #多喝水 #健康生活

 #李醫師報你知  #內分泌失調 最近診所來了一位年輕的妹妹,青春期有亂經的症狀,然而現在到了生育的年齡又發現自己不容易受孕,讓她覺得十分困擾,覺得怎麼這種事總是發生在她身上?但「內分泌失調」是許多女性可能經歷過,卻容易忽略的問題。內分泌系...
30/03/2025

#李醫師報你知 #內分泌失調

最近診所來了一位年輕的妹妹,青春期有亂經的症狀,然而現在到了生育的年齡又發現自己不容易受孕,讓她覺得十分困擾,覺得怎麼這種事總是發生在她身上?

但「內分泌失調」是許多女性可能經歷過,卻容易忽略的問題。內分泌系統影響著月經週期、生育能力、情緒、皮膚狀況,甚至與子宮健康息息相關!如果你有月經不規律、經痛加劇、情緒起伏、長痘、體重變化等狀況,很有可能就是內分泌失調的警訊!

🔍 內分泌失調發生在哪些年齡階段?
🔹 青春期(10-19歲) – 初經不規律、經痛、痘痘,因荷爾蒙正在調整。
🔹 生育年齡(20-40歲) – 壓力、熬夜、飲食影響內分泌,可能導致月經異常、PCOS、不孕。
🔹 更年期前後(40-55歲) – 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減少,引起月經紊亂、潮熱、情緒波動。
🔹 更年期後(55歲以上) – 雌激素下降,需注意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子宮內膜增生等風險。

⚠️ 內分泌失調可能導致哪些子宮相關疾病?

❗ 子宮內膜異位症 – 經血逆流到子宮外,導致劇烈經痛、骨盆疼痛,甚至影響懷孕機率。
❗ 子宮肌瘤 – 雌激素過多可能促使肌瘤增生,導致經血過多、經期延長、壓迫感等症狀。
❗ 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 – 內分泌失衡影響排卵,導致月經紊亂、雄性激素增加(長痘、掉髮、體重上升),甚至影響生育能力。
❗ 子宮內膜增生 – 雌激素過多、黃體素不足會讓子宮內膜異常增厚,長期可能提高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 如何維持內分泌平衡,保護子宮健康?

🔹 健康飲食 – 減少高糖、高油、高加工食品,增加蔬菜、水果、優質蛋白質和富含Omega-3的食物。
🔹 規律作息 – 熬夜會影響內分泌,建議每天睡滿7-8小時,讓身體修復與調節荷爾蒙。
🔹 適量運動 – 每週至少3-5次有氧運動,有助於穩定血糖、減少脂肪囤積、調節激素分泌。
🔹 紓解壓力 – 長期壓力會導致荷爾蒙混亂,可以透過瑜伽、休閒活動來放鬆心情。
🔹 定期婦科檢查 – 每年進行婦科超音波、荷爾蒙檢測、乳房篩檢,有月經異常或經痛加劇時,應盡早就醫檢查!

如果你有月經不規律、經期異常疼痛或其他內分泌失調的症狀,請不要覺得「忍一忍就好」,這可能是子宮在向你求救!

早期發現、及早調理,才能確保長期健康!

#亞太微無創李奇龍醫師 #長庚醫院 #長庚婦產部李奇龍教授 #微創治療 #腹腔鏡 #婦產科 #婦產科醫師

 #李醫師報你知  #內視鏡的起源如果在兩百年前,在科技、網路、任何事物都還不發達的世界,有人告訴你,只要一個微小的切口就能完成需要開腹手術才能完成的治療,你會相信嗎? 早在兩百多年前,一位來自奧地利醫師 Philipp Bozzini 看...
13/03/2025

#李醫師報你知 #內視鏡的起源

如果在兩百年前,在科技、網路、任何事物都還不發達的世界,有人告訴你,只要一個微小的切口就能完成需要開腹手術才能完成的治療,你會相信嗎?

早在兩百多年前,一位來自奧地利醫師 Philipp Bozzini 看著手中的金屬管,思考著一個大膽的想法:「我們真的一定要把病人的肚子切開,才能知道裡面發生了什麼嗎?」於是,他發明了 Lichtleiter(光導器),利用燭光與鏡子,把光線導入人體,讓醫師能夠透過小小的開口窺探內部結構。因此史上第一台內視鏡就這樣誕生了!

然而當他興奮地向醫學會展示這項發明時,迎接他的卻不是掌聲,而是來自各個醫師的冷嘲熱諷…甚至連奧地利醫學會都下令禁止使用這項技術。Dr. Bozzini 心灰意冷,最終帶著遺憾英年早逝。

在他逝世幾十年後,法國醫師 Antonin Jean Desormeaux 改良了Dr. Bozzini發明的內視鏡,將原本利用蠟燭的光導器改用成燃燒松節油的燈,為醫生們提供了更強的光線。同時也調整了內視鏡內部的反射鏡與透鏡,使光線能更有效地進入患者體內,減少光的散失,並提高視野的清晰度,讓醫生們能更清楚地觀察體內結構。

但真正的突破來自 1879 年的德國醫師 Max Nitze。他不滿意內視鏡的光源,於是大膽地將白熾燈泡放入內視鏡內部,解決了亮度不足的問題,並改進透鏡技術,使影像更清晰。這是內視鏡發展的一大突破,因為光線可以直接從內部發射,而不是靠外部反射進入體內。讓內視鏡從「模糊的黑影」變成「清晰可見的畫面」。

內視鏡技術就這樣一點一滴地進步,從泌尿科走向消化科,再發展到今天我們熟知的腹腔鏡、胸腔鏡、子宮鏡、甚至腦內視鏡。

如今的內視鏡手術已經成為治療各種疾病的標準技術,讓患者能夠恢復得更快、傷口更小、風險更低。而這項技術還正在繼續突破,未來的內視鏡甚至可能由 AI 和機器人操控,透過遠端手術來治療病人。

而在世界的另一邊, 時間推進到1880年,馬偕博士在淡水設立了台灣第一間的西醫機構「偕醫院」,替患者拔牙治病。台灣的醫療也開始逐漸地邁進現代化。

我想Dr. Bozzini在天之靈也沒想到他的發明能為醫學界帶來這麼大的改變,從燭光到高清影像,從被冷落到成為醫療主流,Dr. Bozzini 的「光導器」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堅持與創新的勝利。

而這一切的起點,只是一根蠟燭和一個敢於想像的靈魂。

#亞太微無創李奇龍醫師 #長庚醫院 #長庚婦產部李奇龍教授 #微創治療 #腹腔鏡 #婦產科 #婦產科醫師

 #國際婦女節  #麵包與玫瑰 20世紀初是一個工業迅速發展時代,城市裡的工廠日夜運轉,人們為了生計忙碌奔波。但在這樣的繁榮背後,無數婦女在惡劣的環境中工作,每天勞累十幾個小時,工資卻少得可憐,甚至連最基本的權利都沒有。於是在1908年的紐...
08/03/2025

#國際婦女節 #麵包與玫瑰

20世紀初是一個工業迅速發展時代,城市裡的工廠日夜運轉,人們為了生計忙碌奔波。但在這樣的繁榮背後,無數婦女在惡劣的環境中工作,每天勞累十幾個小時,工資卻少得可憐,甚至連最基本的權利都沒有。

於是在1908年的紐約,將近15,000名婦女鼓起勇氣走上街頭。她們舉著標語,高喊:「我們要麵包,也要玫瑰!」——麵包,象徵生存的基本保障;玫瑰,代表生活的尊嚴與品質。這不僅僅是一場抗議,更是婦女們對未來的期盼。她們要求縮短工時、提高工資,並擁有選舉權,讓自己的聲音能夠被社會聽見。

這場遊行,成為了歷史的轉捩點。1909年2月28日,美國社會黨宣布設立「全國婦女日」,並在每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紀念活動。

這些婦女的聲音不只響徹美國,也傳到了世界各地。1910年,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國際婦女會議上,德國婦女運動領袖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提議設立「國際婦女節」,這一天將屬於全球女性,讓她們共同為平等與權利奮鬥。這個提議得到了熱烈響應。

1911年3月19日,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等國舉行了首次國際婦女節,超過100萬人參與,大家在街頭遊行、發表演說,爭取選舉權與勞動權益。

然而就在6天後,紐約三角工廠發生了嚴重火災,140多名製衣女工葬身火海。這場悲劇讓人們更加意識到,惡劣的工作環境對女性工人的影響,也促成了勞工法規的改革。

到了1917年,國際婦女節迎來了最重要的轉折點。在俄國彼得格勒(現在的聖彼得堡),成千上萬的女工在3月8日舉行大規模罷工,呼喊著:「我們要麵包、和平與自由!」她們的行動激發了全國的總罷工,最終促成了俄國二月革命,並導致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新政府成立後,俄國婦女首次獲得了投票權。


為了紀念這一天,1922年,3月8日正式被確立為「國際婦女節」,成為全世界女性團結與奮鬥的象徵。1975年,聯合國正式將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並在全球舉辦各種活動,推動性別平等。

而在1990年代的台灣,每逢3月8日會放半天假慶祝婦女節,並於1991年修法把婦女節的半天休假移到4月4日兒童節一起放假,因此有了「婦幼節」的稱呼。 不過1998年時,政府開始推廣隔週週休二日,婦幼節的放假制度也隨之取消。

今天,無論妳是醫師、教師、工程師,還是全心投入家庭的母親,妳的努力與貢獻都值得被看見與尊重。願妳擁有選擇的自由,擁抱夢想的勇氣,也擁有被世界溫柔對待的權利。我更希望台灣的婦女不僅擁有「麵包與玫瑰」,還能享有「牛排與彩虹」!
祝各全球的女性們,國際婦女節快樂!

#亞太微無創李奇龍醫師 #長庚醫院 #長庚婦產部李奇龍教授 #微創治療 #腹腔鏡 #婦產科 #婦產科醫師

 #李醫師報你知  #彰化基督教醫院  #微創手術 年前應邀至彰化基督教醫院演講,這次的演講不只是分享技術,更是希望傳遞一種精神。當你相信一件事的價值,請堅持下去。從耶路撒冷的信仰之城到微創醫學的革新之路,我們都走在挑戰與突破的旅程上,而這...
01/03/2025

#李醫師報你知 #彰化基督教醫院 #微創手術

年前應邀至彰化基督教醫院演講,這次的演講不只是分享技術,更是希望傳遞一種精神。

當你相信一件事的價值,請堅持下去。從耶路撒冷的信仰之城到微創醫學的革新之路,我們都走在挑戰與突破的旅程上,而這條路,值得我們繼續前行。

2023年,我受邀前往約旦進行學術交流,除了手術示範與演講,還有一個讓我深刻思考的機會——踏上耶路撒冷這片歷史與信仰交織的土地。站在哭牆前,看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靜默祈禱,我不禁想,這座哭牆歷經千年戰火與摧殘,卻依然矗立不搖,而這份堅持,是否也與醫學發展有著相似的軌跡?

微創手術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曾經面對無數質疑與挑戰,甚至在初期推廣時,許多醫師認為這只是「新潮流」而非真正有效的治療方式。然而,我們始終相信,科技的進步將為病人帶來更好的選擇,這份信念支撐著我們在學術與臨床上不斷努力。

回顧微創手術的歷程,1989年我們開始進行子宮的微創手術治療,並在1990年發表亞洲首例腹腔鏡子宮切除報告。而1993年也在台灣成立了台灣內視鏡醫學會,並在2003年推動亞太內視鏡微創醫學會(APAGE)的誕生。如今微創手術已成為全球婦科治療的主流,尤其在先進國家中,微創子宮切除的比例已達70%到80%,開腹手術則降至20%以下。

但這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最大的考驗在1993年,當我們開始推廣微創癌症手術時,遭到傳統醫師群體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微創手術的小傷口無法有效處理複雜的癌症治療。然而經過多年努力,我們深信透過腹腔鏡的放大效果以及科學不斷地進步,能夠讓病灶更清楚呈現,手術技術與針對惡性腫瘤的步驟以及方法逐漸成熟,最終證明了微創手術在癌症治療中的價值。

這讓我想起基督教早期的歷史,從被質疑、被迫害,到最後影響全球,成為眾人的信仰,這樣的歷程,與微創手術的發展何其相似。

當然,挑戰仍然存在,尤其在婦產科領域,仍有部分醫師對微創手術的技術層面抱持疑慮。但隨著醫學發展,這些疑慮正逐漸被突破。例如,針對LACC研究中微創治療成效較低的爭議,亞太內視鏡微創醫學會深入分析並提出反駁理論,最終獲得學界的認可。

這證明了,醫學的發展從來不是單向的,而是透過不斷質疑與驗證,才能走向更好的未來。而我也堅信只要堅持前行,最終一定會克服障礙。

#亞太微無創李奇龍醫師 #長庚醫院 #長庚婦產部李奇龍教授 #微創治療 #腹腔鏡 #婦產科 #婦產科醫師

Address

Linkou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7:00
Tuesday 09:00 - 17:00
Wednesday 09:00 - 17:00
Thursday 09:00 - 17:00
Friday 09:00 - 17: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亞太微無創李奇龍醫師 Dr.ChyiLong Lee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亞太微無創李奇龍醫師 Dr.ChyiLong Le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