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庸醫師.疼痛診療室

徐庸醫師.疼痛診療室 堅守科學方法,與您一同走上疼痛克服之路!幫助您擺脫疼痛的困擾,採用個人化治療方式來找回優雅健康的生活。疼痛專科|增生與再生注射|骨質疏鬆症|醫學影像診斷醫師

慢性疼痛常常需要整合式的治療,單一的工具總是會遇到瓶頸,因此本次課程特別融入的超音波導引注射 (USG-guided injection)、震波治療 (SW)、以及精簡型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 (Simplified TAME) ,三者並非彼此...
26/06/2025

慢性疼痛常常需要整合式的治療,單一的工具總是會遇到瓶頸,因此本次課程特別融入的超音波導引注射 (USG-guided injection)、震波治療 (SW)、以及精簡型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 (Simplified TAME) ,三者並非彼此取代,而是依部位、病程與資源條件互補、整合的利器:

1️⃣ USG-guided Injection:
📍 定位最精準,是最常用的第一線工具。
✅ 常用來導引增生治療、神經解套等。

2️⃣ Shock Wave (SW):
🔄 與注射治療錯位搭配:先止痛、後修復,臨床策略更完整。
🕒 對於慢性肌腱病、鈣化性病灶等,能誘導組織修復。
📍 搭配超音波定位,更能提升治療精確度和成效。

3️⃣ Simplified TAME:
💡 精簡型TAME:快速止痛,減少發炎血流,超音波即可完成。
🎯 特別適合手指、手腕等小關節或注射難以到位的頑固痛點。
🧩 選擇好病人可以減少打完針後病人反而爆炸的窘境。

名額有限,完成表單填寫+匯款,才算報名完成喔! ✦ 主題|上肢疼痛診療工作坊:超音波導引注射、震波與微細動脈栓塞整合應用實作 ✦ 講師|龔聖淳 醫師 部立苗栗醫院 復健科主任 徐庸 醫師 部立苗栗醫院 放射科主任 ✦ ....

最近身邊又出現了不少新冠和流感確診的同事兼病人,上一篇提到了許多身體許多修復都可以用到Vitamin C,剛好可以跟大家介紹和分享如何使用,希望大家都能健康的享受端午連假!✅ 如何搭配「點滴 + 口服」以達成不同目標🎯 目標一:日常保健 /...
30/05/2025

最近身邊又出現了不少新冠和流感確診的同事兼病人,上一篇提到了許多身體許多修復都可以用到Vitamin C,剛好可以跟大家介紹和分享如何使用,希望大家都能健康的享受端午連假!

✅ 如何搭配「點滴 + 口服」以達成不同目標

🎯 目標一:日常保健 / 預防感染
✔️預期血中濃度:>100 µmol/L
💊建議用法:
.口服維他命C 1000–2000 mg/day
.脂質體(Liposomal)維他命C 的吸收率更高
.有需要者可每2週加一次靜脈維他命C 5–10 g

🎯 目標二:免疫活化 / 抗氧化 / 感染後修復
✔️預期血中濃度:1–5 mmol/L
💉💊建議用法:
.靜脈維他命C 5–15 g,每週1–2次
.加上口服維他命C 1000–2000 mg/day

🎯 目標三:急性感染(如新冠、流感)控制
✔️預期血中濃度:10–20 mmol/L
💉💊建議用法:
.靜脈維他命C 25–50 g/次,每日或隔日
.加上口服維他命C 2000–4000 mg/day

🎯 目標四:強促氧化(輔助癌細胞毒殺效應)
✔️預期血中濃度:>20 mmol/L
💉建議用法:
.IV C 50–100 g,每週2–3次(依個人調整)
.無法單獨依賴口服方式達到此濃度

🔎為什麼不能只靠口服?
口服維他命C的吸收有上限,
靜脈注射才能突破血中濃度瓶頸,
達到促氧化抗病毒或深層抗氧化修復的效果!

✅ 小提醒:
如有腎功能異常或結石病史請先告知醫師
高劑量維他命C建議搭配飲水充足、同時補鎂
若有「蠶豆症」者則不可使用高劑量C靜脈注射

✔️如何預防草酸結石?
1. 💧增加水分攝取(最關鍵)
建議每日飲水量 2.0–3.0 公升以上
接受IVC後6小時內建議加強補水

2. 🧂攝取適量鈣質
飲食中適量攝取鈣質能與草酸在腸道結合,
減少草酸吸收,低鈣反而增加草酸吸收風險

3. 💊補充鎂與鉀檸檬酸(Citrate)
鎂與檸檬酸鹽有助抑制草酸鈣結晶形成
食療方式:檸檬水(天然檸檬汁+溫水)

#免疫力提升
#流感季必備 #新冠康復支持 #抗氧化治療
#輔助療法醫學會 #靜脈點滴營養認證

清除或遠離周遭黴菌 (Avoidence) 後,接來下進入打擊 (Fight) 前的三大階段:基礎 (Fundamentals)、保護 (Protect)、修復 (Repair)!① Fundamentals|基礎修復:排毒代謝基本盤🎯 目...
18/05/2025

清除或遠離周遭黴菌 (Avoidence) 後,接來下進入打擊 (Fight) 前的三大階段:基礎 (Fundamentals)、保護 (Protect)、修復 (Repair)!

① Fundamentals|基礎修復:排毒代謝基本盤
🎯 目標:提升排毒能力、腸道功能、營養儲備

主要策略:
✅ 維持生理節律(日光、作息、睡眠)
✅ 支援解毒管道(Emunctories):
.大便每日1–2次(無便秘)
.保持流汗(如紅外線、運動、熱敷)
.鼻腔、肺部暢通(減少發霉空氣暴露)
✅ 飲食建議:
.健康油脂(橄欖油、魚油、酪梨)
.彩虹蔬菜(提升bioflavonoids)
.清除加工品與易發霉食物
✅ 基本營養補充:
.DHA:神經保護+抑制MMP-9
.維生B群、C、D、E、Omega-3
.Bioflavonoids:保腎護腸、抗氧化
.CoQ10+磷脂:支持線粒體與肝膽

② Protect|器官保護:守住免受毒素二次傷害
🎯 目標:在排毒過程中,保護器官與中樞系統

關鍵支持劑與功能:
.Milk Thistle (乳薊):阻擋毒素進肝細胞、促進肝細胞再生
.Curcumin (薑黃素):GSH增生、保護腎臟與大腦、抗氧化
.Green Tea (綠茶多酚):抗菌抗黴毒、保護腎小管與巨噬細胞
.Quercetin (槲皮素):抗過敏、穩定肥大細胞、降發炎
.DHA:神經保護、降低MMP-9、修復BBB

③ Repair|細胞修復:恢復自癒力、免疫、能量
🎯 目標:讓身體真正脫離慢性發炎與中毒循環

策略包括:
✅ 淋巴按摩、間歇性熱療(汗腺+淋巴引流)
✅ 線粒體營養素(CoQ10, L-carnitine, NAD)
✅ 恢復腸道黏膜(鋅、L-glutamine)
✅ 脂溶性營養素吸收(ADEK, 磷脂)

關鍵支持劑與功能:
.Bioflavonoids(類黃酮):保腎、減少腸毒素傷害、支持尿排毒
.Melatonin (褪黑激素):保肝腎,抑制自由基傷害、增強GSH
.CoQ10:保肝、強化粒線體,與Vit E合併使用效果更佳
.Vitamin E:保護肝腎、修復細胞膜、減少三類毒素傷害
.Phospholipids (磷脂):穩定細胞膜、促進膽汁乳化排毒
.Resveratrol (白藜蘆醇):SIRT活化、抗氧化、調節發炎
.Glutathione(GSH, 穀胱甘肽):解毒核心酵素
.ALA (α-硫辛酸):再生GSH、抗氧化

在這階段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幫助黴菌毒素排出:
黴菌毒素排毒核心 Binder:中斷腸肝毒素再吸收
增加膽汁流動,促進毒素排出:Bile Movers

增加膽汁分泌與乳化力(Pre-binder 支援)
.Taurine:刺激膽汁流動,助乳化脂溶性毒素
.Glycine:維持腸道屏障完整性 、抗發炎

✅ 排毒機轉、目的
黴菌毒素進入體內 → 肝臟代謝後透過膽汁排入腸道
若未被「bind」住,可能經由腸道再次吸收(再循環)
Binder會與毒素在腸道中形成不可吸收的複合物,藉由糞便排出
阻斷「毒素–膽汁再循環」,強迫身體合成新膽汁,促進持續排毒
降低腸道、腎臟、神經組織反覆暴露毒素的負擔
穩定症狀、減少Herxheimer排毒反應

⚠️注意事項
不可便秘時使用:如未每日排便,毒素可能「卡住」再吸收
與藥物或營養補充品間隔至少 1.5–2 小時,避免吸附藥效
避免長期使用Rx綁毒劑(如cholestyramine),可能導致:
脂溶性維生素流失、膽固醇代謝異常、微生物群落失衡

#黴菌毒素 #慢性疲勞 #剝橘子療法 #營養支持 #修復才是根本

✨下一篇即將揭露:黴菌毒素治療最關鍵的一步 - Fight!

用ChatGPT整理黴菌毒素上課內容也跟大家分享的第二階段介紹!臨床上什麼時候要懷疑黴菌毒素問題?✅ 長期多系統症狀,常規醫學找不到原因✅ 疲勞、腦霧、情緒和免疫低下同時出現✅ 使用呼吸器、冷氣系統老舊但未定期清潔✅ 症狀在搬家、裝潢、潮濕...
11/05/2025

用ChatGPT整理黴菌毒素上課內容
也跟大家分享的第二階段介紹!

臨床上什麼時候要懷疑黴菌毒素問題?
✅ 長期多系統症狀,常規醫學找不到原因
✅ 疲勞、腦霧、情緒和免疫低下同時出現
✅ 使用呼吸器、冷氣系統老舊但未定期清潔
✅ 症狀在搬家、裝潢、潮濕環境後開始惡化
✅ 治療反應不佳(過敏、鼻竇炎、慢性疲勞)
✅ 反覆感染、容易生病,慢性疼痛或肌肉無力

臨床上如何診斷黴菌毒素問題?

詳細問診(Exposure History)
✅居住環境是否潮濕、有漏水史、霉味
✅是否接觸過受潮建材、家具、農產品等
✅有無使用未清潔的冷氣、除濕機、呼吸器

症狀評估(Symptom Cluster)
✅自我檢測問卷 (下面附上問卷)
✅多系統症狀重疊,且治療效果差

實驗室檢測(Lab Tests)
✅直接檢驗​:直接偵測毒素分子本身​
- Urine Mycotoxin LC-MS(質譜分析)
- Stool microbial assay(糞便黴菌培養)
✅間接檢驗:偵測毒素誘發的反應或變化
- Visual Contrast Sensitivity(視覺對比測試)
- Urine Mycotoxin ELISA method(尿液抗原)
- 血清 IgE/IgG mycotoxin antibody(血清抗體)
- IgE/IgG mold spore antibody(standard)
- CBC變化(WBC↓, lymphopenia/NLR↑)
- Vit. D 代謝異常 (↓25-OH and ↑1,25)
- 肝功能異常(GGT上升,排毒相關)
- Organic Acids Test(有機酸測試)
- NeuroQuant MRI(腦結構變化)
- 自然殺手NK cell細胞功能下降
- MMP-9↑(肥大細胞相關)

✅ 若要確認是否當下仍暴露
→ 看VCS、血清IgE、尿液Mycophenolic Acid。
✅ 若要評估累積毒素總量(Body burden)
→ 看尿液LC-MS或ELISA mycotoxins。
✅ 若要了解免疫系統損害程度
→ 看CBC/DC、MMP-9、NK cell功能。
✅ 若要排除慢性感染(黴菌定殖)
→ 看Organic Acids Test、鼻腔培養。

初步治療概念:剝橘子的五步驟
當確定或高度懷疑黴菌毒素影響後,治療的邏輯不是「一開始就猛排毒」,而是循序漸進地「一層層剝開問題」,像剝橘子一樣。
1. Avoidance(避免):
👉 儘速脫離潮濕、發霉、受污染環境。
2. Fundamentals(基礎修復):
👉 調整飲食、補充營養素,支持排毒功能。
3. Protect(器官保護):
👉 保護肝腎、腦部,減少治療過程中的負擔。
4. Repair(修復):
👉 促進細胞、黏膜、線粒體功能的恢復。
5. Fight(攻擊):
👉 在身體準備好後,再開始抗黴菌治療或積極排毒策略。

✅ 切記在身體準備好後才開始打擊黴菌,否則可能會被反撲!

#黴菌毒素影響 #慢性疲勞 #腦霧 #慢性疼痛 #剝橘子療法

下一篇再繼續深入修復與治療的部分~

上禮拜去上了美國自然醫學大師Dr. Jill Crista來台舉辦關於黴菌毒素(mycotoxin) 的研討會,自從我看到生活環境中一直有黴菌蹤跡,我就一直很期待這個課程,希望上完課能用來幫助自己的家人和病人,因為上課內容內過豐富,所以先在...
04/05/2025

上禮拜去上了美國自然醫學大師Dr. Jill Crista來台舉辦關於黴菌毒素(mycotoxin) 的研討會,自從我看到生活環境中一直有黴菌蹤跡,我就一直很期待這個課程,希望上完課能用來幫助自己的家人和病人,因為上課內容內過豐富,所以先在這邊跟大家簡單分享什麼黴菌毒素,這和一般認知的黴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有什麼不同?

黴菌有哪些型態?
Spores(孢子)
➤ 比較大,會被咳出、打噴嚏排出
Spore Fragments(碎片)
➤ 小得多,可深入支氣管,卡在肺部
Mycotoxins(黴菌毒素)
➤ 超微小(只有0.1μm),直接穿透肺泡進入血液循環!

黴菌毒素進入體內後會怎樣?
穿透肺部 → 進入血液 → 傷害全身,會累積在:
➤ 大腦:腦霧、記憶力差、情緒起伏、睡眠障礙
➤ 肝腎:肝指數異常(GGT上升)、解毒功能減弱
➤ 呼吸:鼻竇炎、慢性鼻炎、呼吸困難、咳嗽
➤ 消化:腹脹、腹痛、食慾不振、腸胃不適
➤ 免疫:容易感染、慢性發炎、自體免疫
➤ 內分泌:經期混亂、不孕、性慾下降
➤ 心血管:血管發炎、微血管病變
➤ 長期甚至可能致癌風險上升

上完課回去我馬上就清洗了廁所和冷氣的黴菌...
訂購除濕機(目標把室內濕度降到50%以下)
每天點王偉全醫師研發的降黴十八香精油
還買了空氣淨化器(除臭、抑菌、除黴)

下個段落再跟大家分享診斷和治療部分~

分享最近很熱門的腸關節軸 (gut-joint axis),看來要開始認真研究益生菌和瘦瘦針了!
08/04/2025

分享最近很熱門的腸關節軸 (gut-joint axis),看來要開始認真研究益生菌和瘦瘦針了!

原來膝蓋痛、退化性關節炎,竟然跟腸道有關

長久以來,對於膝蓋痛、退化性關節炎,我們總是習慣聽那句老話:「就是年紀大了、用久了嘛!」但這樣的說法,今天得被更新了。

根據一篇2025年發表在頂尖期刊《Science》的研究,點出了一個讓人想不到的關鍵 : 膝蓋疼痛與退化的背後,不只是單純的「磨損」,而是我們體內一整條被忽略的「腸道—關節軸線(gut-joint axis)」出了問題。這條軸線,串起了腸道菌、膽汁酸代謝、內分泌調節與關節的修復能力。

甘牛熊去氧膽酸(GUDCA):腸道發出的修復信號

這項由國際研究團隊主導的大型研究,分析了超過1800位人類的代謝體資料,再結合小鼠實驗與腸道菌相分析,揭示了一個過去被忽略的重要線索:腸道裡的一種特殊膽汁酸——甘牛熊去氧膽酸(GUDCA),竟然和關節的健康有密切關聯。

GUDCA 並不是什麼艱澀的生化名詞,它其實是一種由腸道好菌與我們身體協同產生的訊號分子,能調節免疫反應與代謝平衡。其中一個最關鍵的菌種,就是叫做 Clostridium bolteae 的益生菌。這種菌在健康人腸道裡會幫忙產生 GUDCA,進而影響整體的抗發炎能力。

研究發現,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體內的 GUDCA 濃度顯著下降,而這正與 Clostridium bolteae 的減少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當這種有益菌變少、GUDCA 不足,身體內本來用來保護關節的「修復訊號」就中斷了,關節退化也就悄悄開始。

更驚人的是,研究還發現,在一項追蹤近6000人的分析中,服用 UDCA(GUDCA 的前驅物,也就是熊去氧膽酸)的患者,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風險顯著下降。換句話說,我們可能已經有一種現成的「老藥」,有機會延緩甚至改寫關節退化的命運。

腸道與關節的連接

這場故事的主角有好幾個,是一整條生理接龍。當腸道中的 GUDCA 濃度不足,腸道內的 FXR 受體就會被過度活化,進一步壓抑了我們腸道細胞分泌 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 的能力。

而 GLP-1 就是這條路徑的靈魂人物,可能很多人對GLP-1不陌生,它就是”瘦瘦針”裡面的相關成分,它不只調控血糖、抑制食慾,更會默默地循著血液進入我們的關節,發揮抗發炎、保護軟骨、修復細胞的作用。

動物實驗中顯示:當老鼠補充了 GUDCA,關節退化明顯減緩;而一旦封鎖 GLP-1 的作用,GUDCA 的效果就消失了。這條「腸道→FXR→GLP-1→關節」的路徑,就像一條關節修復的高速公路,啟動與否,決定了您膝蓋的壽命。

舊藥新用:UDCA 有機會成為關節保健的新明星

UDCA(熊去氧膽酸)在台灣早就是常見的肝膽處方藥,用於治療膽結石與肝膽代謝障礙。但這項新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它也可能是延緩關節退化的關鍵分子。

當然,這不是鼓勵大家自行購買使用,畢竟 UDCA 是處方藥,不可隨意濫用。但這項研究的確打開了未來「藥物再定位」的一扇門。對於有肝膽代謝問題、腸道菌失衡、同時合併關節退化的人來說,UDCA 或許值得被納入治療討論中。

GLP-1 不只是瘦瘦針,也是關節修復高手

大家對 GLP-1 最熟悉的身分,大概就是「瘦瘦針」了。這類針劑(如 Ozempic、Saxenda、Wegovy 等)原本是糖尿病與減重用藥,能透過延長飽足感與抑制食慾幫助體重控制。

但根據近年的研究,GLP-1 的真正潛力遠不止於此。它在關節中也發揮以下多重作用:

• 抗發炎、抑制關節內 TNF-α 與 IL-6 等發炎物質
• 保護軟骨細胞、減少凋亡與氧化壓力
• 抑制破壞軟骨的分解酶(如 MMPs)
• 調節骨細胞與免疫細胞,轉化發炎型巨噬細胞為修復型(M2)

也就是說,GLP-1 不只幫您變瘦,還可能悄悄在您體內幫忙修補膝蓋。

養腸道,就是顧關節:從飲食開始的小改變

如果我們真的想讓腸道幫助身體修復關節,怎麼做?從餐桌開始,是最簡單也最有力的第一步 :

• 吃對益菌與益生元
多吃發酵食品(泡菜、優格、味噌)與高纖蔬果(地瓜、燕麥、洋蔥、大蒜、香蕉),這些都有助於腸道內益菌生長,特別是 Clostridium bolteae 這類能幫忙產生 GUDCA 的好菌。
• 避開高糖高脂與加工食品
這類食物容易讓菌相失衡,壞菌增多,好菌減少,連帶影響膽汁酸代謝與 GLP-1 分泌。
• 動起來、睡得好、吃得規律
規律生活作息與適度運動,都有助於腸道 L 細胞健康,也讓 GLP-1 自然分泌增加。

膝蓋退化,常常不是老化磨損,而是腸道沒顧好

我們一直以為膝蓋痛就是年紀大、用久了,是身體老了的自然結果。但最新研究提醒我們,其實很多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是因為身體裡那套原本用來「自我修復」的系統,沒啟動。

這套修復機制,關鍵來自腸道。腸道裡的細菌、你每天吃進去的食物,甚至某些原本拿來治肝膽的老藥,現在都被證實,會透過膽汁酸、GLP-1等訊號,影響我們的關節健康。

簡單來說,不是你膝蓋撐不住,而是你「讓它修的能力」被關掉了。

所以,與其依賴止痛藥或反覆注射玻尿酸,更值得提早開始做的,是從腸道保健做起:多吃發酵食物、補充益菌與益生元、避免高糖加工飲食、保持規律作息,讓腸道菌幫你重啟身體的修復功能。

未來的關節治療,不再只是「換零件」,而是回到源頭,從「養菌、補酸、調激素」開始,讓身體自己修。

今天分享的是膏肓痛,通常指上背部和肩部的深層疼痛,常由長期肌肉緊張或缺血引起。研究顯示,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TAME)能改善局部血流,減少肌肉痛覺傳導,有效緩解斜方肌等部位的持續性疼痛,且疼痛指數可改善50%至80%。去年底向TAME創始人...
21/02/2025

今天分享的是膏肓痛,通常指上背部和肩部的深層疼痛,常由長期肌肉緊張或缺血引起。研究顯示,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TAME)能改善局部血流,減少肌肉痛覺傳導,有效緩解斜方肌等部位的持續性疼痛,且疼痛指數可改善50%至80%。去年底向TAME創始人Dr. Okuno請教後,最近成功應用精簡版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sTAME)於膏肓痛治療,病人在治療後疼痛也大幅感善。

sTAME主要專注於橫頸動脈(TCA)的栓塞,與完整的TAME治療(針對多個血管做栓塞)最大的區別在於治療範圍主要針對頸部和肩胛內側肌肉(如斜方肌)的疼痛,可單獨使用超音波或加上透視X光機,操作更加微創,通常只需空針或靜脈導管,但因每個人血管狀況的不同(TCA淺支和深支的變異),所以還是要醫師實際用超音波評估過後才知道適不適合這樣的治療!

【治療案例分享】今天要分享的是一個中年男性,大約在半年前在頭部感染皮蛇(皰疹),經過抗病毒藥治療後雖然傷口已經好了,但在太陽穴周圍頭部還是有持續疼痛的情形,在他院已經有在吃止痛藥 (Lyrica和Tramadol),但疼痛指數仍有6分,後來...
17/01/2025

【治療案例分享】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個中年男性,大約在半年前在頭部感染皮蛇(皰疹),經過抗病毒藥治療後雖然傷口已經好了,但在太陽穴周圍頭部還是有持續疼痛的情形,在他院已經有在吃止痛藥 (Lyrica和Tramadol),但疼痛指數仍有6分,後來到我門診之後,解釋了注射和高頻脈衝療法的治療,但病人對介入性治療還是有點害怕,所以在討論之後,我們就嘗試的高濃度維他命C和B12的靜脈點滴治療,在經過一隔月密集治療後疼痛指數下降到4分 (不用額外吃止痛藥),兩個月後下降到2分,最後終於在三個月後的新年前降到0-1分,這是我第一個單純用靜脈點滴治療就改善的皰疹後神經痛,也多虧病人的耐心和療程配合才有良好的效果!

【疼痛診療室】
很多病人都會問說,我每天都已經在吃綜合維他命了,應該不需要用打點滴的方式補充了吧,但其實口服吸收很難達到我們期望的血中濃度,靜脈注射5-15g的維他命C可用於抗氧化和修復,而超過25g以上則有抗菌和病毒的效果,但靜脈注射高濃度注射維他命C也要注意一些相對禁忌症,包括蠶豆症、腎功能差、心臟功能不良、Ferritin>500,而且最好要搭維他命B6和Mg, 避免尿中的草酸鹽濃度過高,和尿鈣結合而成草酸鈣結石。最後還要感謝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幫我們安排如此實用的靜脈點滴課程和認證,讓我們可以運用靜脈點滴營養幫助更多有需要的病人!

【治療案例分享】今天我要分享一位61歲女性,30年前曾經因車禍左側髕骨骨折開過刀,後來就有逐漸有雙膝蓋前側疼痛的困擾,疼痛指數高達8分,左邊比右邊更不舒服,但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和走路,所以嚴重影響她的生活品質,她曾經接受過玻尿酸的注射,但也...
01/11/2024

【治療案例分享】
今天我要分享一位61歲女性,30年前曾經因車禍左側髕骨骨折開過刀,後來就有逐漸有雙膝蓋前側疼痛的困擾,疼痛指數高達8分,左邊比右邊更不舒服,但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和走路,所以嚴重影響她的生活品質,她曾經接受過玻尿酸的注射,但也只有稍為改善,來後幫她安排了磁振造影的檢查,發現雙膝髕骨都有嚴重的軟骨磨損和軟骨下骨水腫,和病人討論過後,我們安排住院做左膝的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和雙膝髕骨的PRP骨內注射,治療後一個月追蹤,病人右膝的疼痛指數下降到2分,而右膝的疼痛指數下降到0分,她也能好好的回去工作了。

【疼痛診療室】
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和骨挫傷常常會導致骨水腫,這樣的個案一般對玻尿酸的注射反應都較不好,但骨頭水腫的消退,可能需要耗時3週或甚至長達2年時間,平均需要6個月至1年不等,如果沒有適當的休息,甚至可能一直都不會好,目前對於關節退化導致骨水腫的治療較有效的方式有骨內PRP注射和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一開始認為這兩個治療在機轉上似乎有衝突,但經過經驗的累積,我們發現這兩個治療組合使用更有加成的效果,就如同我們今天分享的個案,比較嚴重的膝蓋在接受Combo治療後反而有更多的疼痛改善。

分享一下上週在增生療法醫學會年會學到的營養介入與疼痛的重要觀念,在慢性疼痛(nonspecific widespread chronic pain)的病人中,最常缺乏的三個營養素依次是(1) Vitamin D, (2) Zinc, (3)...
02/06/2024

分享一下上週在增生療法醫學會年會學到的營養介入與疼痛的重要觀念,在慢性疼痛(nonspecific widespread chronic pain)的病人中,最常缺乏的三個營養素依次是(1) Vitamin D, (2) Zinc, (3) Vitamin C。維生素D缺乏的病人比較容易出現緊繃痛,而且天氣變冷或晚上會特別痛,缺鋅或維生素C的病人比較容易出現針刺痛。營養素缺乏除了容易疼痛以外,對於介入治療的成效也會打折扣,我們的目標不只是及格(如血清維生素D>30ng/ml),而是要夠用(如血清維生素D要50-100ng/ml),有時候甚至需要達到超高生理濃度。以維生素D為例,如果現在抽血濃度是20ng/ml,在口服補充維生素D3 5000IU/天三個月後,90%的人可以達到目標濃度40ng/ml,如果達到目標血清濃度目標後,記得再把治療劑量降回到建議劑量,以下表格分享給大家參考,之後再整理Zinc和Vitamin C的部分!

【治療案例分享】今天我要分享一位78歲女性的故事。她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下背部疼痛的困擾,多年前曾接受腰椎手術,但手術後仍感到背痛,尤其在手術疤痕周圍。疼痛指數高達10分,超音波檢查可以看到手術後出現明顯結疤和肌肉纖維化,但一開始的注射治療只有...
30/04/2024

【治療案例分享】
今天我要分享一位78歲女性的故事。她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下背部疼痛的困擾,多年前曾接受腰椎手術,但手術後仍感到背痛,尤其在手術疤痕周圍。疼痛指數高達10分,超音波檢查可以看到手術後出現明顯結疤和肌肉纖維化,但一開始的注射治療只有稍微緩解疼痛,後來發現胸腰筋膜在手術位置有明顯的結疤和破洞,因此我再針對筋膜受傷處進行了注射。患者立即表示這是她平常最痛的地方。注射一個月後,她的疼痛指數已降至2分,我也幫她安排了第二次治療。

【疼痛診療室】
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位於胸椎和腰椎之間,它起著支撐和保護脊柱的作用,同時也是肌肉和其他結締組織的連接點。當遭受外傷、長時間的姿勢不良、肌肉不平衡或過度使用某些肌肉群時,胸腰筋膜可能會受到損傷或緊張。這種損傷或緊張可能導致胸腰筋膜的結疤和破洞,進而引起疼痛感覺。特別是對於曾接受腰椎手術的患者來說,手術過程中可能會影響到胸腰筋膜的結構或功能,使其更容易受到損傷。因此,胸腰筋膜的結疤和破洞可能是導致下背疼痛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於患有下背痛的患者,評估和治療胸腰筋膜的狀況也是非常重要,可以有機會幫助緩解症狀。

【治療案例分享】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位81歲膝蓋疼痛的女性,這位女性因退化性關節炎定期在注射膝蓋關節內玻尿酸,但在近期因疼痛加劇,所以除了打關節內玻尿酸外,也在膝蓋韌帶注射了高濃度葡萄糖水,但在注射後兩周病人表示疼痛變得更嚴重,疼痛指數達...
13/04/2024

【治療案例分享】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位81歲膝蓋疼痛的女性,這位女性因退化性關節炎定期在注射膝蓋關節內玻尿酸,但在近期因疼痛加劇,所以除了打關節內玻尿酸外,也在膝蓋韌帶注射了高濃度葡萄糖水,但在注射後兩周病人表示疼痛變得更嚴重,疼痛指數達到10分,無法正常走路,因此幫他安排了磁振造影(MRI)檢查,發現她的前、後十字韌帶都非常的腫,並且還出現骨頭的水腫,我先幫她抽血和關節液排除了感染,後病人討論後,幫她進行了精簡版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Simplified TAME)治療,病人在 兩周後會診,跟我說她疼痛指數已經下降到0-1分,前幾天還去走了山,也讓我放下心中一塊大石!

【疼痛診療室】
精簡版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Simplified TAME)的運用已經越來越不局限於肢體末端的小關節了,TAME的創始人Dr. Okuno醫師在之前的會議分享了運用血壓帶壓迫前臂動脈,讓我們可以直接在肱動脈注射來治療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現在我也在進一步的變化把它運用在膝蓋發炎疼痛的患者,以前在直接在股動脈注射(沒有運用血壓帶)都只能部分緩解病人的疼痛,現在我再加上用血壓帶壓迫小腿動脈,可以讓更多的藥物進入膝蓋發炎增生的血管,也確實能讓疼痛更明顯的緩解,但還是要提醒,如果已經出現韌帶/肌腱破裂或關節不穩定的情形,這時就建議搭配增生或再生注射,才能達更好的效果。

Address

36054苗栗縣苗栗市為公路747號
Miaoli
360

Opening Hours

14:00 - 17: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徐庸醫師.疼痛診療室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