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2024
文章長,但我想,每個人應該都要認真看完,或許,您現在信任的所謂專家學者或是大神級別的醫生,也入榜了呢!!
【拜託不要輕易相信「國外專家學者」給你的建議】
我已經在腦內構思這篇文章的內容很久了,以下我想分享幾個我走跳江糊數年間遇過的「看起來好像很厲害但其實不然」的事例,它們涵蓋許多不同的面向。這篇應該會讓人看得很爽,感覺「啊~終於有人願意出來說句公道話了」。拜託大家不要對號入座,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很有可能是我做夢夢到的。
1. 一個人能出國唸書不一定表示他很優秀,可能只是他家有錢,因為:(1)國外也有很多名字講出來根本沒聽過的野雞大學,在野雞大學就算拿到博士學歷或是當老師也不代表你這個人很優秀(請自行想像臺灣後段私大的狀況)(2)即便是名校(史丹佛、哈佛),也有很多開來只是要賺錢,不用做研究也不用寫論文的碩士學程。這個稍微有留學經驗的人看了program的內容就會知道。有些學校甚至一開始沒有碩士學位,反而是博士班沒念完,才拿到一個碩士學位。最近串串和低卡很多這種拿到國外學校offer就覺得自己很厲害可以當KOL的學生,身為美國助理教授的我看了也是笑笑。我待過UPenn,我知道名校光環真的很容易拿出來招搖撞騙,請大家使用前先詳閱公開說明書。
2. 學校的好壞有「綜合排名」和「研究所科系排名」之分。一個學校可能綜合排名不突出,但某個科系特別強,譬如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linguistic program。或是一個學校可能綜合排名很好,但特殊領域的表現並沒有特別突出,譬如UIUC農學院和工學院很強,文學院就普普。所以不要看到校名就被騙,對方主修什麼、隸屬於哪一個系下面,才是重點。敝校也有很多很水的program和很多我都不想承認我跟他同一間學校畢業的校友,就像一個班上有強得跟鬼一樣的神人,也有爛到你懷疑他怎麼有辦法畢業的廢柴。另外,有些美國大學是研究所強,但undergrad很廢,這個也是懂的就懂,不好明說。
3. 同一個學校可能有很多分校,只有特定分校才算數。譬如我如果聽到有人自稱是UT的,我直覺就會是在Austin校區的University of Texas(德州大學),因為只有Austin校區可以自稱是UT。譬如UT Arlington的綜合排名跟UT天差地遠,念UT Arlington的人如果自稱自己是UT(德州大學),那就是在吃人豆腐了。同理,只有UC Berkeley才能自稱Cal,念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就不要把中文翻成賓州大學(UPenn)。這類範例多到舉不完,但沒出國念過書的台灣人普遍不知道這些眉角,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台灣很多老師在學校網站都把校名的中文亂翻。
4. 入學沒什麼了不起,能畢業且拿到學歷才是真的。舉凡「訓練」、「修業」、「肄業」、「留學」、「博士候選人」、「碩士班/博士班」、「海歸」這些詞,多少會讓人有一種「啊他好像有國外學歷」的錯覺,但如果沒有明確寫出「碩士」、「博士」、「專科醫師」,其實都不算數。選舉公報上一堆這種例子,我就不特別舉例了。
5. 碩士和博士都是「研究所」學歷,研究所取其名就是在「做研究」,可能是在研究室閱讀、圖書館查資料、實驗室動手做、或是在田野間穿梭。這些「研究」能力,跟「臨床」能力一點關係都沒有。不要因為你的醫師有碩士或是博士學歷,就覺得他醫術高明,像我有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的獸醫博士學歷,但我根本不會看診啊!「臨床」能力的評估要看的是「住院醫師訓練」,也要看對方是什麼科,像我的專科訓練是病理科,所以我的專長是看顯微鏡寫診斷報告,不是幫動物動手術。
6. 學歷都容易出問題,更不用說「認證」這種模糊的用詞了,是誰「認證」?又「認證」了什麼?很多「會員」、「證書」都是花錢就可以買到的,看到的時候花點時間上網搜尋一下協會的網站,搞不好你會發現自己付錢也可以成為會員。現在也是網路課程和自費出版滿天飛的時代,不要因為對方有開課或是有出書就以為人家是「專家學者」。我曾經看過有個講師其中一個經歷是「全民英檢中高級認證」,連這個都要寫應該是真的很沒料吧?可能只差沒有把自己國小大隊接力第幾名寫出來而已。
7. 在研討會被邀請專題演講(45分鐘的invited speech)跟報告研究(15分鐘的abstract presentation)是天壤之別。前者是人家覺得你是專家,付錢請你來幫大家上課。後者是你自己要投稿,拜託研討會讓你有機會說說話,還得自掏腰包參加會議。研究摘要(abstract)被研討會接受,那個叫做「email通知」,不要看到英文有寫invited就把中文翻譯成受邀專題演講。
8. 在美國,一般人聽到faculty member都會自然而然以為是教授(assistant, associate, full professor),殊不知在有心人士手中,這是一個很好用的名詞,instructor, lecturer, research associate都可以自稱faculty。通常話說得越模糊就越有鬼,譬如:我在大學教書,夠模糊了吧。英國體系的教授則是本來就是用lecturer, senior lecturer 稱呼,只有department chair才是professor,感謝網友留言補充。
9. 啊對,還有那種臺灣學歷也不好好給我寫清楚的人(突然氣到彈起床)。通常會隱藏自己大學學歷,只放研究所就是有鬼(恥到不敢承認?),再不然就是愛寫某某大學「醫學院」。拜託,「醫學院」裡面這麼多系,你大學學歷是「醫學系」還是「營養系」要不要講清楚?一般民眾看到醫學院都會誤以為對方是醫師,很多新聞媒體也這樣亂報,真的是很母湯。
10. 最後,拜託不要請鬼拿藥單。想要知道怎麼寫paper,請去找靠發paper維生的研究人員。想知道要怎麼寫履歷、找工作,請去問已經找到工作的人。不要因為對方好像是網紅或是說話很有自信,就覺得人家講的是對的。最近我就在LinkedIn看到一篇教大家怎麼跟美國教授聯絡的文章,劈頭就說email開頭一定要用「Dear Prof. ###」。這篇文有一千多個讚、93個留言和39個轉po,但根本就在亂講,因為:(1)寫這篇文的人根本不是教授、(2)美國人寫信的時候幾乎不會用「Prof. ###」。如果你傻傻看到這篇文後未經思考就直接相信,往後你的email就會飄出一股濃濃的國際學生味,跟印度人的Dear Sir or Madam一樣令人生畏。
從小受威權統治教育薰陶的台灣人,有一種自然而然會服從威權/網紅的傾向,很容易在未經查證的狀況下,相信有國外學歷、大聲咆哮的「專家學者」(咦?有在臭?)。每次看到公視新聞報導政府應該大力打擊詐騙的時候,我都覺得反詐騙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不要讓自己成為受害者」,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你具備「找資料」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這篇文章發出去後可能會朋友數減N,希望這篇文章的內容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發問、仔細消化後擷取你認同的部分吸收成自己的養份,但拜託不要因為我看起來好像是國外專家學者,就又輕易相信我給你的建議了。
[後記]
啊對,還是有很多很優秀很厲害的人辛苦耕耘在國外發展,寫這篇是要教大家怎麼仔細檢視少數(可能有10%)那種看似亮眼、實則破洞百出,還拖累其他人名聲的履歷。
已經看到有些轉文在曲解我的意思,這篇文的目的絕對不是要讓大家開始滑坡或自我安慰「你看吧~我們還是好棒棒~國外學歷都是騙人的~」
拜託分享文章或下結論前先用腦思考,謝謝~感恩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