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1/2025
「為什麼不能再撐一下?」「為什麼就不能更積極上進、更努力!?」
上一個世代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尤其看到年輕人動不動就 gap year、離職、說想休息,覺得他們是不是太容易放棄了。但其實這背後反映的,是 Z 世代在看待生活與工作的狀態,跟上一代已經不一樣。
香港女青年會今年一月調查訪問了 990 位中學生後,他們把躺平分成兩種類型。
📌【覺醒型的躺平】
主動選擇的躺平。價值觀經過思考後轉變,不再追逐主流的上進、物質主義,反而轉向簡單、自由而舒適的生活。例如名牌包包不屑、不羨慕台積電、練習斷捨離。
📌【逃避型的躺平】
像是被現實壓垮後的無奈選擇。比如,台北的步調太快,我覺得好焦慮,所以退回故鄉花蓮,過那種規律、穩定的生活。這樣的選擇本身沒有不好,但如果他仍然想追求原本的那些目標,就容易覺得自己做不到、不夠好,形成逃避型躺平。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想躺平的時刻。不論你是哪一型,你都不孤單。
我在臨床上看到很多個案走進治療室,他們在學習或職場上遇到不適應、出現身心症狀、人生遇到一個坎的時候,都會選擇休學、離職、停下來休息,但身邊的長辈常常不理解,也會批評,覺得他們草莓、為什麼不能再撐一下?是不是不夠努力?
可是 Z 世代長期處在高速競爭、變化太快的環境中,當個體無法控制時,就會退回到降低期望、減少行動的心理狀態。正向心理學之父Seligman 提到,當一個人努力看不到成果、覺得再努力也沒有用時,就會「習得無助」。
所以這種主動選擇「暫停」是一層保護,保護自尊,也保護情緒不被挫折擊垮。當我們用這種角度理解,暫時性的躺平就不是懶,而是正在調整方向、維持心理穩定,是一種自救。
在治療室裡,我看到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發現自己以前為了滿足父母或社會的期待,而過度努力,忘了照顧自己。當他們開始探索真正想要什麼、適合什麼,再回到社會或職場時,反而更能展現自己的韌性。
主動慢下來,是因為我們誠實面對「我現在真的好累」。過去我們盲目努力,是因為社會叫我努力;現在則是有意識的努力,因為我們正從被動的拚命,慢慢變成主動的生活。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一起聊ep31|拆解超加速時代:從 Z 世代看見我們的快與慢」節目內容。主談人:蔡宇哲、心理師Nana(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