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醫師的媽咪養成之道:洪千惠醫師

千千醫師的媽咪養成之道:洪千惠醫師 👩‍⚕️ 兒科醫師 + 實戰二寶媽 👩‍⚕️
🩺 母嬰健康|育兒新知|失控育兒分享
🤱 不讓新手媽咪一個人面對育兒焦慮!
📩 合作邀約 sales@allinlife.com.tw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臨床醫學所 碩士
台灣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兒科 住院醫師
台大小兒過敏免疫及風濕科 研修醫師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 兒科部 主治醫師
誠心親子聯合診所 兒科部 院長

今年台灣的流感疫苗和往年有兩項重大改變。其一,因為從2020年3月以來,WHO沒有檢測到有自然發生的B型流感山形株(B/Yamagata),相關公衛威脅大幅下降。如果疫苗持續包含B型流感山形株的抗原,在疫苗製作過程中有機會外洩病毒,反而可能...
23/09/2025

今年台灣的流感疫苗和往年有兩項重大改變。

其一,因為從2020年3月以來,WHO沒有檢測到有自然發生的B型流感山形株(B/Yamagata),相關公衛威脅大幅下降。如果疫苗持續包含B型流感山形株的抗原,在疫苗製作過程中有機會外洩病毒,反而可能導致該病毒株重新流行,有生物安全疑慮,所以建議移除。因此,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建議,114年度 #全數採用三價流感疫苗,包含2種A型(H1N1及H3N2)及1種B型(Victoria)不活化病毒株,使用之疫苗適用於2025-2026年北半球流感季,每劑疫苗依WHO建議含下列符於規定之抗原成分:

雞胚胎蛋培養疫苗
A/Victoria/4897/2022 (H1N1)pdm09-like virus
A/Croatia/10136RV/2023 (H3N2)-like virus(本季更新)
B/Austria/1359417/2021 (B/Victoria lineage)-like virus

細胞培養疫苗,重組蛋白質疫苗或核酸疫苗
A/Wisconsin/67/2022 (H1N1)pdm09-like virus
A/District of Columbia/27/2023 (H3N2)-like virus(本季更新)
B/Austria/1359417/2021 (B/Victoria lineage)-like virus

除此之外,今年自費流感疫苗多了鼻噴劑的選擇。
FLUMIST從2003年在美國取得許可證明,至今在全世界使用超過2億劑的用量,甚至2025年美國FDA建議可在家自行使用,使用上安全無疑慮。適合2歲以上至未滿18歲兒童及青少年使用,鼻噴劑型的流感疫苗含有 #減毒活性流感病毒,以減毒的活性病毒模擬自然感染的狀態,刺激上呼吸道黏膜,誘導免疫系統產生IgA和全身性IgG抗體。
和注射型的疫苗相比,鼻噴型的疫苗在 ,有效阻斷病毒附著在口鼻黏膜,也能減少交互傳染的機會,這是注射型疫苗所沒有的效用。在全身性的保護上,有文獻表示鼻噴型在兒童可提供長達 #12個月的流感防護,降低住院風險63%;但也有文獻表示兩者的保護力都是持續6-8個月。
副作用部分鼻噴型在鼻腔的副作用,如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咳嗽、頭痛方面比較明顯;注射型則是局部肌肉痠痛,發燒、疲倦的機率較高。

須注意以下情況不適合使用:
*對雞蛋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2-5歲有嚴重氣喘的病史
*嚴重免疫功能低下者或使用免疫抑制劑者
*正在使用阿斯匹靈或水楊酸類藥物的兒童與青少年,避免引起雷氏症候群
*孕婦
*曾經因施打疫苗引起Guillain-Barré Syndrome者

若是小朋友害怕打針、家中小朋友多怕有交互傳染的風險、擔心注射後容易發燒等考量,可以選擇鼻噴劑的流感疫苗使用。

Ref: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4;22(1):903.
Vaccines. 2025;13(8):825.

昨天女兒在圖書館太調皮,被爸爸要求需要特別薰陶一下。今天特地帶來參觀文化部舉辦第一屆  #台灣國際兒少書展 。沒想到現場人潮洶湧。雖不到寸步難行,但是每個出版社的櫃位都看得到許多家長帶孩子在挑書。孩子體驗人生第一次的簽書會;陪媽媽聽知名作家...
21/09/2025

昨天女兒在圖書館太調皮,被爸爸要求需要特別薰陶一下。今天特地帶來參觀文化部舉辦第一屆 #台灣國際兒少書展 。沒想到現場人潮洶湧。雖不到寸步難行,但是每個出版社的櫃位都看得到許多家長帶孩子在挑書。孩子體驗人生第一次的簽書會;陪媽媽聽知名作家的座談會;還有小型的遊樂區,讓孩子發洩體力。進場前跟他們約法三章,一人選一本繪本買回家。結果兩人都各自買到超棒的作品。媽媽還加碼買了一堆。整整逛了4個多小時,荷包大失血,但是腦袋滿載而歸。

帶小孩逛書展的缺點:
1. 沒有辦法好整以暇地選書
2. 小朋友容易被業務用氣球、貼紙吸引走,不得不花時間聽介紹(差一點買了好幾萬的套書😵‍💫)
3. 書已經很重了,偶爾還要抱小孩,根本是把書展當成健身房,被迫練重訓

帶小孩逛書展的優點:
1. 小朋友可以自己親自選書
2. 讓孩子感受滿滿讀書人散發的書卷氣息,完成爸爸要求的 #薰陶
3. 小朋友可以和繪本作者、podcast的說故事老師面對面,化身小粉絲
4. 省錢。因為沒體力搬書了

正在上智慧簡報力的課程,手機訊息跳出先生帶著孩子去上親子廁所的照片⋯孩子啊~那是尿布台,不是上下舖的床架啊~~~
20/09/2025

正在上智慧簡報力的課程,手機訊息跳出先生帶著孩子去上親子廁所的照片⋯
孩子啊~那是尿布台,不是上下舖的床架啊~~~

夜診前陪女兒吃晚餐,我幫她盛好一碗白飯,急著想讓她在我出門前吃完。妹妹說太燙了,她要放在電扇前吹涼。結果一不小心,整碗翻倒。妹妹急著撇清,直說:都是你裝太少了,才會捙倒!我聽到這句,直接惱羞成怒,開始碎唸:你自己做錯事,要學會認錯。不是把責...
19/09/2025

夜診前陪女兒吃晚餐,我幫她盛好一碗白飯,急著想讓她在我出門前吃完。妹妹說太燙了,她要放在電扇前吹涼。結果一不小心,整碗翻倒。妹妹急著撇清,直說:都是你裝太少了,才會捙倒!
我聽到這句,直接惱羞成怒,開始碎唸:你自己做錯事,要學會認錯。不是把責任推給別人!然後自顧自地把飯默默吃完,準備上班。妹妹個性強硬,看到我大發雷霆,直接甩脾氣丟玩具,謎樣地在樓梯走上走下,大哭了大約20分鐘。我決定以不變應萬變,讓她自己情緒發洩完,再來處理。
等到我吃完晚餐,我說:媽媽吃完飯了,我要出門上班嘍。妹妹聽到後,急得放聲大哭。我走過去蹲在她身邊,問說:你要媽媽陪你吃飯嗎?她一邊哭一邊點點頭。我抱抱她說:不哭了,媽媽陪妳吃。
女兒一邊安靜地吃著飯,我在一旁說:媽媽生氣的原因,不是因為你不小心把飯捙倒,是因為你推卸責任。做錯事要知道認錯,這樣才是勇敢的表現,不要把責任怪到別人身上。知道嗎?女兒點點頭,默默把飯吃完,我抱抱孩子們,順利出門上班。

隔天一早,我又問了妹妹一次,妳記得媽媽昨天為什麼生氣嗎?
妹妹說: 因為我把飯飯捙倒了。
我說:不是啦!(暈)
哥哥搶答:因為你不承認自己把飯飯捙倒啦!

看來教養是一條漫漫長路,只能不斷在事件發生時反覆提點,等到時間到了,他們自然能理解吧。

大家都會帶孩子去參加職人體驗嗎?其實我對職業體驗的活動一直都是興趣缺缺,但是這次參加 一日三手作便當的小小廚神體驗活動,讓我大大改觀。過去兒子總是到餐廳用餐、或是買外帶餐時,都會耐不住性子,一直問:怎麼那麼久~好了沒~這次參加活動,讓孩子體...
16/09/2025

大家都會帶孩子去參加職人體驗嗎?
其實我對職業體驗的活動一直都是興趣缺缺,但是這次參加 一日三手作便當的小小廚神體驗活動,讓我大大改觀。

過去兒子總是到餐廳用餐、或是買外帶餐時,都會耐不住性子,一直問:怎麼那麼久~好了沒~
這次參加活動,讓孩子體驗怎麼點餐收帳、怎麼備料、打包便當。活動完後兒子覺得很有趣,但是也很累,以後買便當不會再催促媽媽叫老闆快一點了!(這點很重要😅)

昨天晚上,女兒為了我沒有即時回應她而鬧脾氣,激動地揮手時抓到我的右眼。我頓時感到右眼痠痛,我誇大地大叫一聲,掩面倒地,一直喊著:好痛啊~女兒嚇呆了,不知所措地繼續打我,口中一直喊著:媽媽對不起⋯兒子觀察了一陣子,發現我並沒有起身,喊著:我⋯...
12/09/2025

昨天晚上,女兒為了我沒有即時回應她而鬧脾氣,激動地揮手時抓到我的右眼。我頓時感到右眼痠痛,我誇大地大叫一聲,掩面倒地,一直喊著:好痛啊~
女兒嚇呆了,不知所措地繼續打我,口中一直喊著:媽媽對不起⋯
兒子觀察了一陣子,發現我並沒有起身,喊著:我⋯我去找管理室伯伯喔!
我聽到後立馬坐起來說:不用不用,我休息一下就好了。
我繼續掩面,隱約聽到他們的啜泣聲,揉揉眼慢慢睜開雙眼,把他們擁入懷裡說:媽媽沒事了,我們早點睡覺,讓眼睛休息,明天起床應該就好了。
孩子們聽到趕快睡覺就好了,咚咚咚衝上樓,刷牙、尿尿、臥床,沒幾分鐘就睡著。

隔天一早,兒子起床的第一句話是:媽媽,你的眼睛好了嗎?

#暖兒與悍女

假日參加 Lypo-C維他命C Taiwan x 好食課舉辦的課程,學習醫師訓練階段相對缺乏的預防醫學營養課~維生素C在實驗室和臨床研究上已經發展很多年,目前已知有促進膠原蛋白的形成,有助於傷口癒合、抗氧化等效果,臨床上也有直接使用維生素C...
01/09/2025

假日參加 Lypo-C維他命C Taiwan x 好食課舉辦的課程,學習醫師訓練階段相對缺乏的預防醫學營養課~

維生素C在實驗室和臨床研究上已經發展很多年,目前已知有促進膠原蛋白的形成,有助於傷口癒合、抗氧化等效果,臨床上也有直接使用維生素C的案例!

但是每日使用的劑量因為口服劑型在消化不適和吸收率降低的問題,一直無法克服。因為一般劑型的維生素C在超過200mg後,吸收率開始衰退,口服1000mg時吸收率只剩50%,而且沒有被吸收的維生素C容易造成腹瀉、腹脹,所以一般來說我們不會建議民眾食用高劑量的維生素C。

台灣食藥署的建議,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是100mg,耐受最高上限為2000mg。劑量過高的副作用包括消化不適,如腹瀉。每日超過1000mg的高劑量維生素C對於蠶豆症患者有溶血的風險。腎臟病患者也要特別小心,因為維生素C代謝出草酸,容易堆積在腎臟,造成泌尿結石或腎功能惡化的風險。一般民眾若要長期補充高劑量維生素C,一定要記得多喝水!

S**C利用微脂體的技術將水溶性的維他命C包覆起來,跳過傳統傳輸模式,直接溶入吸收,大大提升維生素C的吸收率,也減少殘留未吸收的維生素C造成的不適。

我自己的消化不好,每次補充維他命C都容易腹脹噁心,但是吃S**C的lypo-C反而不會。說實話 ,S**C的lypo-C味道很差,一開始喝很不習慣,根據社長的說法,他們不想為了調味增加不必要的添加劑,光是這點值得大大讚揚。我都會加在蘋果汁或柳橙汁裡,味道就很搭,也不會不舒服。假日去上課時給妹妹試喝,原味直飲妹妹會皺眉想吐,但是加了檸檬汁後反而吵著還要再喝。

廠商最近還把國人最缺乏的維生素D一起加在微脂體裡,一起補充,一兼二顧,超級方便的啦。

**C

母嬰用品店的影音廣告和聲明最近被炎上,兒科醫師們全都氣到炸鍋了。一來是品牌一開始提到配方奶一半都是糖。後來的聲明又提到一歲後的乳品以母奶為首選。很怕有媽媽被這個不經查證的錯誤訊息影響,對於寶寶的乳品選擇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母乳好還是配方奶好...
29/08/2025

母嬰用品店的影音廣告和聲明最近被炎上,兒科醫師們全都氣到炸鍋了。一來是品牌一開始提到配方奶一半都是糖。後來的聲明又提到一歲後的乳品以母奶為首選。很怕有媽媽被這個不經查證的錯誤訊息影響,對於寶寶的乳品選擇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母乳好還是配方奶好?曾經在醫院工作時被要求參與母嬰親善的評鑑,上過不少相關課程。生老大時也期望自己能全母乳哺育,後來現實情況是,生完孩子後每天忙著面對這隻好像有點熟又不熟的陌生人,光是應付他的吃喝拉撒就夠累了,還得回到職場上班。母乳量在出了月子中心後立刻減半。因為一直被母奶最好的觀念給綁架,堅持到老大8個月大,連續兩次的乳腺炎,發燒跑急診,才決定毅然決然地斷奶。老二出生後,我轉職到診所,壓力雖然不像在醫院大,但是第一胎的經驗,讓我並沒有那麼堅持要母奶哺育,餵到4個月就自然退奶了。兩個孩子在發展上,沒有什麼差別。一樣的黏人、一樣的調皮,生病的頻率也相當。對我而言,堅持餵母奶,似乎不是那麼重要。孩子的生長還有漫長的日子要走,母奶對他們而言,只是養成的其中一項影響因子,未來的其他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教養,對他們的發展更爲重要。

回到問題本身,母奶好還是配方奶好?
對母奶量源源不絕的媽媽來說,母奶最好。不用擔心寶寶吃不飽、還可以省很多奶粉錢、母奶裡的特殊營養成分,例如 IgA,是配方奶無法人工添加的。
對母奶不夠、需要快速回到職場、無法獨立照顧寶寶的媽媽來說,配方奶最好。以現在的發展技術,各家廠牌各有其主打的特色,任君挑選,而且都經過主管機關的把關,讓爸媽可以自由選擇。
對特殊需求的寶寶來說,早產兒奶粉、無乳糖奶粉、水解奶粉…,也能因應不同情況來選擇。

這個年代的育兒,不需要道德綁架媽媽,以母乳最好為理由去限制媽媽的選擇。

#配方奶的成分設計必須符合法規不是含糖飲料
#一歲以後的乳品選擇以鮮奶為首選

註: 圖片是老大出生餵母奶時,乳房破皮擠出來的草莓奶😢

[配方奶的糖分和飲料一樣??]最近有品牌的短影音發表錯誤的衛教資訊,提到喝配方奶的寶寶就像喝可樂一樣,每天攝取過量的糖分,容易出現過動傾向。✅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曾經發布指...
28/08/2025

[配方奶的糖分和飲料一樣??]

最近有品牌的短影音發表錯誤的衛教資訊,提到喝配方奶的寶寶就像喝可樂一樣,每天攝取過量的糖分,容易出現過動傾向。

✅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曾經發布指引,建議 #2歲以上兒童限制攝取每日小於25克的糖,大約5顆方糖的數量。並且 #禁止2歲以下幼童攝取任何含有添加糖的食物和飲料。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統一將糖份攝取量的基準訂為25克、100大卡。2到18歲孩童每天應攝取少於25克的添加糖,含糖飲料則建議每週應限制在236cc以下;2歲以下的兒童則是不建議攝取任何含有添加糖的飲料或食物。
✅我國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則在2018提出,每日飲食中, #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
✅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是每日添加糖的攝取應低於總熱量的5%。

添加糖指的是在製造或製備食物與飲料時額外添加的糖,包括黑糖、蔗糖、糖霜、葡萄糖、砂糖、白糖、玉米糖漿、蜂蜜、楓糖漿等,不包括人工甜味劑及自然存在食物內的糖,例如牛奶和水果中的糖。

過度攝取糖分會造成許多健康上的隱憂:
#過胖
#蛀牙
#營養攝取品質差,部分營養成分缺乏
#抑制生長激素分泌,生長遲緩
#高血壓及新陳代謝疾病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仍有爭論)( J Affect Disord. 2019 Jan 15; 243: 290–296.)
#成人研究發現會影響記憶力和增加失智症(Clin Interv Aging. 2019; 14: 1331–1342.)

添加糖以 #蔗糖 來說,由蔗糖酶代謝成葡萄糖和果糖。屬於中高GI值65的醣分,代謝速度快、升糖速度也快,造成血糖濃度高低起伏太大,容易造成疾病的產生。 #玉米糖漿 同樣屬於高GI飲食,GI值高達75-90之間,和蔗糖的壞處相當。飲料中常用到的高果糖糖漿HFCS,雖然果糖比例比玉米糖漿高,GI值降低很多,但是研究發現長期攝取過量還是會導致血脂、尿酸升高,增加脂肪肝、肥胖、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

而母乳或配方奶的糖分以 #乳糖 為主,乳糖經由乳糖酶代謝成葡萄糖和半乳糖,GI值為46,屬於低升糖指數的食物,能維持血糖恆定,不會高低起伏。和飲料、加工食品的添加糖相比,較沒有誘發疾病的疑慮。

要注意的是,某些品牌的奶粉會添加麥芽糊精或玉米糖漿。很在意糖份攝取的家長就需要特別注意成分表的標示。配方奶中常見的麥芽糊精添加量為5% 至20%,主要目的是增加產品的體積和飽足感,並改善沖泡性,同時降低成本。 #麥芽糊精 是由澱粉經水解而成的低聚糖,其結構為由葡萄糖單元組成的短鏈多醣,相比於澱粉的長鏈結構,其分子量較小、水溶性好,GI值介在105-130之間。這些澱粉類在人體都會被快速代謝成糖分,但是在成分表裡只會顯示在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中,而不是特別算在糖的比例裡。因此在看配方奶的成分表裡,碳水化合物的克數和糖類的克數不同,就要思考是不要有添加其他澱粉類,如麥芽糊精或玉米糖漿。

[鵝口瘡]最近遇到好多幾例反覆鵝口瘡感染的寶寶。停藥沒幾天就又復發,搞得家長和我焦頭爛耳。後來索性要求家長把家中所有的奶嘴、固齒器⋯全部換新,加強消毒烘乾,才總算吿一段落。鵝口瘡是指口腔黏膜被  #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
21/08/2025

[鵝口瘡]

最近遇到好多幾例反覆鵝口瘡感染的寶寶。停藥沒幾天就又復發,搞得家長和我焦頭爛耳。後來索性要求家長把家中所有的奶嘴、固齒器⋯全部換新,加強消毒烘乾,才總算吿一段落。

鵝口瘡是指口腔黏膜被 #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 感染的疾病。念珠菌過度生長造成表皮細胞脫落,角蛋白、壞死組織和細菌堆積,形成一層白斑狀的偽膜覆蓋在粘膜上。
除了白色念珠菌以外,禿髮念珠菌(C. glabrata)、熱帶念珠菌(C. tropicalis)、克魯斯念珠菌(C. krusei)都有可能會引起鵝口瘡。

常見於嬰幼兒、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長期使用抗生素或類固醇的患者,或患有免疫缺損疾病的病患。滿月大的嬰兒最常見,很可能跟媽媽產道寄生的念珠菌有關,或是奶瓶奶嘴消毒不完全。6-9個月大以後的寶寶免疫力增加,發生機率就比較低了。

鵝口瘡和奶垢如何區分呢?
奶垢比較常見於舌頭上,用紗布巾輕輕摩擦就可以清除;
鵝口瘡則常見於雙頰內側、嘴唇內側、上顎為主,較難清除,用力刮除可能會造成出血疼痛。

治療須使用抗黴菌的藥物,常用的有fluconazole和nystatin。


小小孩需要家長將1-2cc的藥水直接塗抹於患側,大小孩或成人則建議先在口腔漱口後再吞入。
・早產兒:每6小時塗抹患側10萬單位(1cc)
・嬰幼兒:每6小時塗抹兩側患部各10萬單位(總共2cc)。可用膠囊取代,一顆膠囊50萬單位,嬰幼兒可以將一顆分成兩次塗抹。
・兒童或成人:每6小時漱口40-60萬單位(4-6cc)或膠囊(50萬單位/顆)一顆
治療時間:至少1週,或白斑消失再多擦3天


若Nystatin治療失敗可考慮使用口服藥物。
第一天:每公斤6mg
第二天:每公斤3mg,最高劑量為每天600mg
持續治療至少2週,預防復發。

預防的方法:
奶瓶奶嘴、餐具的消毒尤其重要,除了高溫消毒外,要確定消毒完以後要完全烘乾而不是陰乾。
親餵母乳的媽媽要注意乳房清潔、包持乾爽和勤換溢乳墊。
居家清潔,尤其是口腔期的寶寶喜歡咬玩具,就要特別注意。

#兒童感染 #鵝口瘡 #口腔念珠菌

上週和家人一起去北越旅遊,回來後朋友們和診所病患都在詢問好不好玩?總歸一句,景色優美,非常值得到訪。而且食物也很對味,不像去到北歐中歐國家,每天看到食物就搖頭。但是如果要帶幼兒去,小孩需要有一定的體力才能順利成行。這次旅程剛好看到林逸欣的結...
15/08/2025

上週和家人一起去北越旅遊,回來後朋友們和診所病患都在詢問好不好玩?總歸一句,景色優美,非常值得到訪。而且食物也很對味,不像去到北歐中歐國家,每天看到食物就搖頭。但是如果要帶幼兒去,小孩需要有一定的體力才能順利成行。

這次旅程剛好看到林逸欣的結婚成長影片,朋友圈裡瘋狂轉發。和同行的領隊討論育兒的態度時,我們討論孩子到底要富養還是窮養?有一說法是 #窮養兒, #富養女。對男孩要嚴格、少花費;對女兒要買好東西、多花錢。這樣男生長大才會奮發努力;女兒才不會因為他人善待而輕易被騙。但我完全不認同這樣的想法,得不到關愛的男孩只得自己努力,若是沒有強健的意志,反倒自甘墮落;若是女兒自身沒有能力維持父母給予的生活水平,是否也為錢犧牲或者成為虛榮的花瓶。根據我自身的成長經驗,並不認為女孩就相對嬌弱、需要特別呵護。感謝我的父母,雖不如林逸欣的爸媽,極盡所能的表達對孩子的愛,但我能夠理解就算我的爸媽沒有言語表達,他們給我的愛絲毫不少於任何世上的任何為人父母。不過於寵溺,讓我能學會獨立自主;適時的關愛,讓我知道不論面對任何挫折,他們都在我身邊支持。回到現在,我對孩子的教養,希望能做到 #窮養身 #富養志。

這次旅程,主要景點是北越的沙壩和下龍灣。沙壩是山城,市中心是熱鬧的城市,但是周遭的吉吉村、銀瀑布、潘西邦峰等,都是階梯,需要步行。若是孩子腳程差,父母就得全程背負,無法使用推車,會非常辛苦。讓我感到驚艷的是,五歲的哥哥和三歲的妹妹,因為爸爸沒有同行,陪伴的成人只有媽媽跟阿公阿嬤,他們自知無人可抱,很認命地全程走完,也完全沒有抱怨腳酸疲累。我想他們能有這樣的體能,很大因素是女兒托嬰中心從小就會每天帶他們外出散步,加上平常幼兒園更多的體能訓練和假日帶他們出遊訓練腳力的關係。

帶幼兒出國就算是富養志的一種體驗。旅程中,和孩子24小時緊密接觸,孩子更能感受父母的付出和關愛。旅途中各種突發狀況,可以讓孩子更深刻地體會家長面對挑戰時的態度和應變。加上沿途的景色和人文風情,讓他們拓展視野。就算對幼兒來說,很可能隨著長大,慢慢淡忘旅行的細節,但和家人一起旅遊的愉快時光,定能在他們的記憶深處,留下些許的漣漪,滋養他們的心靈,讓愛陪伴他們成長。以金錢養育孩子不難,難的是付出時間的陪伴,才是真正的富養。

至於窮養身,我覺得算是比較難拿捏的部分。窮要窮到什麼程度?我認為這必須和父母本身的經濟能力和價值觀相當。總歸一句就是 #不讓孩子予取予求。這次旅程中,孩子總是吵著要買小販沿途販售的玩具。某次女兒執意要買一個網購只要1/3價錢、擺明是在坑人的玩具。我好說歹說花了很多心思說服女兒,應該長達半小時之久。許多路過的各國遊客都對一旁爆哭的女孩寄與同情的眼光。最後我說服她的說詞利用了情緒勒索的技巧,雖然不是非常恰當,但是應該能讓她學會無理取鬧的行為不能讓媽媽讓步。
我跟她說:你如果堅持要買這個玩具,媽媽就必須上更多班賺錢來買。你希望媽媽不要上班在家陪你?還是不陪你去上班,然後買這個玩具?(從小教育機會成本的概念)
女兒聽完以後情緒才總算平靜下來,放棄堅持購買。

我不吝嗇地給孩子許多的資源,帶他們到處旅遊、參加活動、無窮盡地購買繪本、盡可能挑選有益智性的玩具和教材。但我也會時常提醒他們,這些東西都是媽媽努力工作之後,才有能力提供給你們的。我希望你們能善用這些玩具和書本,或者旅遊的體驗,豐富你們的生活。但我不容許你們予取予求,因為這些都是爸媽努力攢來的,你們如果索求無度,犧牲的就是和把拔馬麻相處的時間。我想教會他們的是,想生活要過的好,自己先要非常努力。

改天行有餘力再來分享景點吧。當了一週的駝夫+保姆,目前身心俱疲需要療養😅

還記得兒童醫院開幕的那年,身為住院醫師的夥伴們,半夜忙著搬運住院的病童,從西址經過景福通道一床床地搬到現在的兒童醫院。剛啟用時,每天都會在一二樓的門診空間閒晃,欣賞充滿童趣的裝置藝術,尤其是大廳的大型滾珠裝置,是所有小朋友們的最愛,總是駐足...
14/08/2025

還記得兒童醫院開幕的那年,身為住院醫師的夥伴們,半夜忙著搬運住院的病童,從西址經過景福通道一床床地搬到現在的兒童醫院。剛啟用時,每天都會在一二樓的門診空間閒晃,欣賞充滿童趣的裝置藝術,尤其是大廳的大型滾珠裝置,是所有小朋友們的最愛,總是駐足欣賞。

沒想到現任台大醫院的高層居然為了利益考量,要把兒童醫院的空間挪給成人使用。這對這些年大家努力推動的兒童福利,無疑重重打了一巴掌。

Address

Nantun District
408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千千醫師的媽咪養成之道:洪千惠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

高齡兒科媽咪的育兒筆記

身為一個專職10多年的兒科醫師,每天在門診幫爸爸媽媽解決各種疑難雜症。對於兒童疾病,可以很有自信地治療和衛教;但對於育兒經驗,卻只有旁觀者角度的紙上談兵。記得過去在住院醫師階段,師長們會說:一個兒科醫師,如果沒有自己養過小孩,就不算一個及格的兒科醫師。雖然當初順利考取兒科專科醫師執照,也獨立行醫多年,但是直到知道自己受孕、懷胎,到生下寶寶的那一刻,開始實際養育小孩,才了解到所謂理論派跟實作派有莫大的差異。很多過去在診間大放厥詞的養育技巧,只有在自己實際執行之後,才知道其中的關鍵和困難所在。因此在熟練小兒基本生命需求後,我開始學習當個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