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江.江佩璋醫師

江江.江佩璋醫師 三軍總醫院 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外科專科、泌尿科專科醫師|臺北醫學大學人工智慧醫療碩士班

週末在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TCS )報告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症候群(IC/BPS)的相關研究文獻回顧。間質性膀胱炎一直是泌尿科裡最難搞、最神祕的疾病之一。症狀複雜、原因不明,治療更常需要反覆嘗試。坦白說,身為泌尿科醫師,每次看到這些患者,...
10/11/2025

週末在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TCS )報告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症候群(IC/BPS)的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間質性膀胱炎一直是泌尿科裡最難搞、最神祕的疾病之一。症狀複雜、原因不明,治療更常需要反覆嘗試。坦白說,身為泌尿科醫師,每次看到這些患者,我也都希望自己能再懂得更多。

這次報告要在郭漢崇教授、蒙恩教授等前輩面前報告,壓力真的不小,所以花了不少時間準備。很開心最後收到的回饋是正面的,也讓我更確定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努力是值得的。

感謝協會的安排,也感謝所有給我鼓勵的前輩與同事。希望未來能和大家一起,讓這個頑固的疾病多一點光、少一點痛。

#間質性膀胱炎
#膀胱疼痛症候群
#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

關於泌尿道感染,女性確實是比較好發的族群。而男性族群,因為泌尿道解剖結構,特別是「較長的尿道」,提供了相對優良的天然屏障,讓細菌不容易由外入侵。反過來說,當一位中老年男性,特別是「反覆」出現泌尿道感染時,我們就不能只當作單純的「發炎」來處理...
29/10/2025

關於泌尿道感染,女性確實是比較好發的族群。

而男性族群,因為泌尿道解剖結構,特別是「較長的尿道」,提供了相對優良的天然屏障,讓細菌不容易由外入侵。

反過來說,當一位中老年男性,特別是「反覆」出現泌尿道感染時,我們就不能只當作單純的「發炎」來處理,而應視為是一個「複雜性的泌尿道感染」來做評估及處理。

這背後,幾乎總是指向一個潛在的結構性問題,也就是「良性攝護腺肥大」。

良性攝護腺肥大的關鍵字,與其說是「肥大, enlargement 」,更甚者可以說是「阻塞, obstruction」。

常常門診會聽到的問題是:「江醫師,請問我攝護腺到多大需要開刀?」

其實重點並不是大小,而是「是否造成阻塞?」

肥大的腺體組織從外部壓迫了尿道,就像是把水管踩扁一樣,使得排尿阻力增加。

這不僅是造成尿流細小、頻尿、夜尿等下泌尿道症狀的主因,更嚴重的後果在於:膀胱排不乾淨。

這些滯留的「餘尿」,就是整個發病機制的核心。

正常的排尿,本質上是一種物理性的「沖刷」,能有效帶走剛入侵的細菌。然而,當尿液滯留,膀胱就成了一個溫暖、恆定且富含營養的「細菌培養皿」。細菌一旦落腳,便能輕易地大量繁殖,泌尿道感染於是應運而生。

因此,在臨床處置上,治療的邏輯必須是整合性的。單純使用抗生素,只是治標,暫時清除當下的菌叢。但只要「阻塞」這個根本原因不解除,餘尿依然存在,下一次感染幾乎是可預期的。

臨床上必須同時處理攝護腺肥大以及感染問題。

無論是使用甲型阻斷劑放鬆出口平滑肌,或是透過手術根本性地解除物理壓迫,重點都在於「恢復排空的順暢」。

唯有讓膀胱真正排空,終止良性攝護腺肥大帶來的反覆感染困擾。

從「預防附著」到「修補防線」。「才剛好,怎麼又來了?」,是很多女性對於反覆泌尿道感染的無力感。對於感染,抗生素殺菌是必要的,也是最快速有效的治療。但長期依賴抗生素,不僅可能產生抗藥性,也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對於多數患者的期待是「不要再發生」,...
24/10/2025

從「預防附著」到「修補防線」。

「才剛好,怎麼又來了?」,是很多女性對於反覆泌尿道感染的無力感。

對於感染,抗生素殺菌是必要的,也是最快速有效的治療。

但長期依賴抗生素,不僅可能產生抗藥性,也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對於多數患者的期待是「不要再發生」,而不是只有「快速治療好」。

預防先於治療的概念下,我們可從「強化自身防禦力」著手。

這個防禦,可以分成兩個層次:

1. 預防細菌附著
這就是大家常聽到的 #蔓越莓 或 #甘露醣。它們的作用,主要是讓細菌不容易「黏」在膀胱壁上,能隨著尿液被沖走,達到「淨化」尿液的目的。

2. 強化膀胱保護層
但如果膀胱內壁已經因為反覆感染而變得脆弱了呢,細菌當然更容易入侵,陷入「感染、破壞、感染」的惡性循環。

這時,光靠「預防細菌附著」可能不夠,我們就可以「強化膀胱保護層」。

這就是「 #玻尿酸膀胱灌注」的核心概念。

以上是兩種「非抗生素」的預防策略,不是去「殺」細菌,而是透過比較溫和的方式,去「減少細菌附著」及「強化膀胱保護層」來減少反覆泌尿道感染的發生。

進手術室,看看三件「手術以外」的事:1. 看看「硬體」:那些昂貴的傢伙從鑷子、剪刀的個人輕兵器,到 C arm、達文西手臂,每一樣都是百萬千萬的造價 。這是一個超高成本的工作坊。2. 看看「動線」:空間是怎麼設計的?手術床、內視鏡螢幕、器械...
23/10/2025

進手術室,看看三件「手術以外」的事:

1. 看看「硬體」:那些昂貴的傢伙
從鑷子、剪刀的個人輕兵器,到 C arm、達文西手臂,每一樣都是百萬千萬的造價 。這是一個超高成本的工作坊。

2. 看看「動線」:空間是怎麼設計的?
手術床、內視鏡螢幕、器械台的擺設,一切都是為了效率、安全與人體工學,沒有一個物件是偶然出現。

3. 看看「物流」:東西從哪來?
所有器械耗材,都來自「中央供應室」,俗稱CSR 。那是維繫一切運作的後勤心臟。

一台手術像一道菜,那一間手術室,就是一家頂規餐廳。

外科醫師是主廚,但要順利運作,還需要備料、清潔、行政等等。如何顧好所有層面的需求,最終端出好菜,才是經營的硬道理。

Netflix 的《黑白大廚》,一開始,我關注明星主廚評審跟參賽選手。看到後來才發現,難的不只是料理,還有「幕後」。

那龐大的食材供應鏈、上百種廚具、甚至場地、冰箱、空調、冷氣、水電。

考驗企劃組、工程組,如何營運一家「超大型快閃餐廳」,而這家餐廳的毛利不是營業額而是「點閱率」。

下次有機會,除了看主廚的烹飪過程,
更可以試著用「經營者」的視角,看看這家「餐廳」是如何運作的。

如何不只看到「一團肉」?很多學生滿懷期待進了手術室,結果站了一兩個小時,只覺得自己看到了「一團肉」。再過一陣子,也許能勉強辨識出「器官」。收穫感很低,但挫折感很重。理想上,當然是把教科書都K完,但實務上不太可能。與其霧裡看花,不如善用現在的...
22/10/2025

如何不只看到「一團肉」?

很多學生滿懷期待進了手術室,結果站了一兩個小時,只覺得自己看到了「一團肉」。再過一陣子,也許能勉強辨識出「器官」。

收穫感很低,但挫折感很重。

理想上,當然是把教科書都K完,但實務上不太可能。

與其霧裡看花,不如善用現在的工具。

1. 先搞懂解剖圖譜

不需要背下所有細節。但至少先上網或用 AI 工具,查一下手術部位的「相對位置」。

舉個例子來說,開疝氣,你至少要知道一下海氏三角、危險三角、疼痛三角是由哪些構造組成的。

這不只是為了應付國考,更是讓你在刀房裡有方位感,看得懂現在在處理哪個部位。

2. 預習手術步驟與重點

現在很方便,直接問 AI,它就能很快幫你整理出常規手術的SOP。

至少掌握三個基本點:
適應症,「為什麼要開?」
禁忌症,「誰不能開?」
關鍵步驟,「大致怎麼開?」

這些也最常在刀房裡會問的問題。先準備好,「防電」。

3. 看YouTube 大師示範

YouTube 上有很多醫學會或權威醫師發布的手術影片。找那些有講解圖說的,能非常快地幫你建立「原來是這樣」的具體畫面。

進刀房的主要目的,不一定是「看懂」一台手術。

但如果能透過簡單的準備,讓在現場花的時間有價值,那會是寶貴的見習經驗。

每次在手術室,看到來見習的醫學生,總會觀察到一個很經典的畫面:同學站在離手術台三五公尺遠的地方,探頭探腦,一臉茫然。我有時會忍不住想跟他們說,手術台就這麼小,站那麼遠,不是看不到、就是看不懂。如果目的只是想看「清楚」手術技巧,回家上 You...
20/10/2025

每次在手術室,看到來見習的醫學生,總會觀察到一個很經典的畫面:

同學站在離手術台三五公尺遠的地方,探頭探腦,一臉茫然。

我有時會忍不住想跟他們說,手術台就這麼小,站那麼遠,不是看不到、就是看不懂。

如果目的只是想看「清楚」手術技巧,回家上 YouTube 看大師的示範影片,畫面可能還更清晰。

那麼,大老遠跑來開刀房,究竟要「看」什麼?

其實,我更鼓勵學生去「體驗」的是:

1. 大環境的氛圍:
感受一下手術室那種高張力、快節奏,但又極度專注的空氣。

2. 團隊的工作型態:
觀察外科、麻醉科、護理師之間,如何溝通與協作。

3. 自己的「感覺」:
誠實地問問自己,你喜不喜歡這種環境?

與其在五公尺外覺得無聊,我更常鼓勵他們:

還不會戴無菌手套、穿手術衣的,先去旁邊練習幾次。

準備好的,就站上來,真正「體驗」外科,而不只是「看」外科。

畢竟,來見習的重點,從來不只是學會怎麼開刀。

更是為了找出,自己未來想往哪裡走。

喜歡,很好,表示你可以考慮外科系。

不喜歡,也很好,表示你更清楚自己的志向在另一條路。

#個人觀點非批評

Address

Neihu District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江江.江佩璋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