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德政醫師 基因營養醫學博士

岳德政醫師  基因營養醫學博士 @專精 功能醫學、基因營養醫學、各類功能性腸道疾病及大腸癌篩檢及治療

21/09/2025

《老師們的堅持》

昨天主持一場我們大腸直腸外科研討會的主題,會中有老師級的前輩對講者提出幾個問題

覺得為什麼我們大家都在討論開完痔瘡會痛?為什麼要用能量器械來開痔瘡?

因為以他執業的經驗都沒這些問題

這讓我回想起訓練的過程中,聽過類似的種種點滴

腹腔鏡剛導入時,傳統剖腹vs. 腹腔鏡手術也被老師質疑

能量器械剛導入時,老師們有時會限制他的手術不能使用

以前學習開痔瘡時,老師不准我們手術檯上使用電燒

那到底是年輕世代越來越退步只能靠科技,還是老師們的優秀技術都失傳了?

我覺得都不是,年輕世代勇於嘗試、勇於創新,將新的技術、新的工具導入,希望能提供更好的手術品質和術後照護

老師們的堅持也是逼著我們更精進自己技術的動力,即使導入新的工具與技術,老師們的教誨絕對時時刻刻謹記在心

所以我開痔瘡會上電燒,但能不用就不用,因為多用多痛

我會提供和分析各種能量器械的優劣給病患選擇,但花不起的病患,我也能用傳統的方式好好幫他處理

所以老師們不用擔心,我們都還是很認真學習,我們的技術也不見的比較差,只是我們多了點創新

很開心這次大腸直腸外科秋季會,邀請了7月份我才剛去參訪的日本大森紅十字病院的千葉秀幸教授(+海老則 醫師)前來台灣演講🥰🥰雖然沒有機會帶他們四處逛逛,但還是稍盡地主之誼,熱情的接待他們兩位🫡🫡不小心還上了千葉教授的最後一張slide🤭🤭
20/09/2025

很開心這次大腸直腸外科秋季會,邀請了7月份我才剛去參訪的日本大森紅十字病院的千葉秀幸教授(+海老則 醫師)前來台灣演講🥰🥰

雖然沒有機會帶他們四處逛逛,但還是稍盡地主之誼,熱情的接待他們兩位🫡🫡

不小心還上了千葉教授的最後一張slide🤭🤭

07/09/2025

《 維生素C的小常識 》

除了人類、其他靈長類動物、蝙蝠和豚鼠外,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的肝臟中,都存在著可以自行合成維生素C的酶(l-gulono-1,4-lactone oxidase),那不能自行合成的動物,就需要從食物中來額外攝取

維生素C一般經由腸道吸收,之後再由腎臟排出或回收利用

成人每日維生素C建議的攝取量為100~200毫克,超過身體所需的,大都會經由尿液排出,所以多吃無益

但是當身體處在過度代謝的環境下(生病、重症、癌症、發炎等),因為產生的自由基相對多,這時候適當多補充一點維生素C來當作抗氧化劑則有其益處

所以日常補充維生素C不用特別大量或定期使用,因為幫助不大,或是應該改為少量多次來補充

至於身體在過度消耗維生素C的情況下,適時足量的補充,則有其必要性

當身體因為特殊情況需要較高濃度的維生素C,光靠口服攝取是不夠的,只能靠點滴注射補充才有辦法達到藥理濃度

維生素C是很特別的營養素,在一般生理濃度下(70~100 μmol),它呈現的是抗氧化作用

但當它在體內達到藥理濃度(>1000 μmol)時,則會導致代謝異常的細胞氧化壓力上升,進而導致細胞死亡

👍👍👍
05/09/2025

👍👍👍

05/09/2025

今天凌晨我體驗了

「人工智慧等級的微創痔瘡切除手術」

那是一間設備新穎的手術室,一個房間內同時有三個手術檯進行手術(效率真高),我被放上了可以自動翻轉、屁股朝上的手術檯

手術前準備好之後,我就在朦朧中被翻轉過來,倒吊著開完微創痔瘡手術了(誰開的我也不知道,可能是機器人吧)

醒來後發現手術檯上只剩下兩位病患,因為還被固定在手術檯上下不來,所以彼此還尬聊了一下,聊天中發現怎麼自費收取的價格還不太一樣,應該是客製化手術的原因吧

結果一早醒來,發現根本沒睡飽,畢竟經歷了一台手術(其實是太晚睡)

起床時覺得冷冷的,還流鼻水,應該是手術房太冷了(其實是睡覺開冷氣忘記蓋被子)

屁股完全不會痛,微創手術真的很厲害,開完都沒有感覺

以上就是我今早的南柯一夢

25/08/2025

維生素C能提升免疫力,因其參與多種免疫細胞的功能,包括促進中性球的趨化、吞噬作用及活性氧生成,並有助於B細胞和T細胞的分化與增殖。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免疫功能受損及感染風險增加。[1-4]

在一般營養充足的成年人中,補充高劑量維生素C並未明顯提升免疫力或顯著降低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但在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身體活動量大者(如運動員)或存在維生素C缺乏者,補充維生素C可改善免疫參數並縮短感染病程。[5-8]

所以重點不是補維生素C有沒有用,而「是你缺不缺?」

至於有沒有方法可以驗維生素C的血中濃度,有,但花費的價錢夠你買很多很多的維生素C⋯

所以除了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身體活動量大者容易缺乏維生素C,長期外食蔬果攝取較少,或是近期有嚴重感染、以及癌症病患,都是容易缺乏維生素C的高風險族群

15/08/2025
08/08/2025

維生素C 除了抗氧化、提升免疫力,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協助合成膠原蛋白」

所以當Vit C 缺乏,身體合成膠原蛋白的能力就會變差,這時候許多靠膠原蛋白修復的黏膜和組織就會受損,進而多處黏膜或是皮膚缺損而導致出血,就是所謂的壞血病 Scurvy

所以壞血病是因為維生素C缺乏所引起,而化學合成的維生素C也叫做「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

也有人特別強調,天然的才能叫維生素C(Vitamin C),化學合成的只能叫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

這樣「壞血病vs.抗壞血酸」大家應該就能記起來了吧😉😉

維生素C除了具備大家常聽到的「抗氧化」功能,還有一個就是「提升免疫力」至於Vit C怎麼提升免疫系統的功能,應該很多人都不清楚⋯(我原本也是)Vit C 是藉由氧化還原反應所產生的「適量」活性氧物質(Reactive oxygen spec...
08/08/2025

維生素C除了具備大家常聽到的「抗氧化」功能,還有一個就是「提升免疫力」

至於Vit C怎麼提升免疫系統的功能,應該很多人都不清楚⋯(我原本也是)

Vit C 是藉由氧化還原反應所產生的「適量」活性氧物質(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來刺激免疫系統

主要是經由表觀基因學(Epigenetic)的方式來調控基因表現,藉此達到免疫調節的效果;而裡面則牽涉到TETs(Ten-eleven-translocation),DNA 去甲基化(DNA demethylation)和組蛋白修飾(Histone modification)

受影響的主要是T 細胞相關受體及傳導路徑,包含Treg(調節性T細胞)、CD4/CD8+,還有其他免疫細胞和細胞激素

有點複雜,但總歸一句,維生素C好處多多

08/08/2025

Vit C每日的建議攝取量(RDA)為200mg,服用後,血中Vit C的濃度大約在70 µM即達到飽和,就算你服用到最高口服耐受劑量(18克/天),血漿濃度最多也只能達到220 µM/L。

但是從靜脈注射大劑量的Vit C,卻可以突破這個限制,讓血中濃度提高 30 至 70 倍,升高至14,000 µM/L。

如果你每日持續口服 400 mg的Vit C,健康的正常人有一半以上( 56%~80%)的Vit C會從你的尿液中排出。

因為身體中的Vit C已經達到所需的生理濃度,所以身體會抑制腸道對Vit C的吸收,也會降低腎臟的重吸收並排出多餘的Vit C。

所以適量、多次的給予,對日常想要補充Vit C的人來說,也許是較好的補充方式。

我不是來日本旅遊的我是來學習精進自己的😉😉今天來東京的大森紅十字病院,向千葉秀幸教授學習腸胃內視鏡的高難度操作技巧從早上九點開始,四間鏡檢室同時運作,兩間專門做腸胃鏡的ESD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23/07/2025

我不是來日本旅遊的

我是來學習精進自己的😉😉

今天來東京的大森紅十字病院,向千葉秀幸教授學習腸胃內視鏡的高難度操作技巧

從早上九點開始,四間鏡檢室同時運作,兩間專門做腸胃鏡的ESD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今天排了6個病患,2胃4大腸病灶,一路切到5點半才結束(站到腳快沒法彎😭,還好有先穿小腿彈性襪)

第一個就是胃幽門附近5點鐘被處理過的病灶,旁邊9點鐘還有切片是癌化的病灶,兩個一起削下來,大約10x6公分大小,歷時4小時

第二個是胃體部病灶,約3x2公分,切完還用胃鏡+持針器+3-O V-loc 縫合黏膜缺口👍

中間有三個相對簡單的病灶

最後還有一個在盲腸邊和肝曲部兩處的扁平型大瘜肉

在整個團隊分工合作下,黏膜下注射、Dual knife & IT knife 切割、用不同止血夾關閉黏膜、內視鏡持針器縫合、複雜個案的治療策略討論,感覺一次就把該看的都看了🫡🫡

因為是今年4月才啟用的新檢查室,有關鏡檢室配置,主機、病患、螢幕擺位,還有日本職人操作內視鏡切除的完美堅持,也都是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整天下來真的很充實,也該開始好好準備享受一下日本生活了😆

21/06/2025

記得留一顆給我😁😁

Address

North District

Telephone

+886423925948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岳德政醫師 基因營養醫學博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