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中醫王姿涼醫師

新昌中醫王姿涼醫師 本所院長王姿涼醫師,現任新北市針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中醫師全聯會監事、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王醫師為董氏針灸嫡傳胡文智醫師之嫡傳弟子,國家中醫師特考及格,國立台北大學企管碩士。

本所院長王姿涼醫師,現任新北市針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中醫師全聯會理事、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王醫師為董氏針灸嫡傳胡文智醫師之嫡傳弟子,國家中醫師特考及格,國立台北大學企管碩士。王醫師專長為「調整體質」、「抗老養妍」、「改善氣虛」、「固本益智」。主治以下疾患:1. 代謝不佳、慢性疲勞;2. 頭痛頭暈 、睡眠障礙;3. 頸肩僵緊、腰膝痠痛;4. 過敏鼻塞、咳嗽氣喘;5. 脹氣嗝氣、胃酸逆流;6. 經期不準、經痛不孕;7. 轉骨長高、戰痘減重;8. 骨質疏鬆、頻尿漏尿。

🌧️《夏天濕氣大爆發!為什麼你老是覺得「嗯不乾淨」?💩😖》💢一、濕氣來襲,小心腸胃鬧脾氣!夏季濕氣重,許多人會出現排便不順、總覺得「拉不乾淨」的困擾。這種狀況在中醫中並不陌生,屬於「濕邪困脾」的典型症狀。常見的表現包括:大便黏膩、不成形 🫣...
20/07/2025

🌧️《夏天濕氣大爆發!為什麼你老是覺得「嗯不乾淨」?💩😖》

💢一、濕氣來襲,小心腸胃鬧脾氣!
夏季濕氣重,許多人會出現排便不順、總覺得「拉不乾淨」的困擾。這種狀況在中醫中並不陌生,屬於「濕邪困脾」的典型症狀。常見的表現包括:大便黏膩、不成形 🫣,排便後仍有殘便感 🚽,伴隨腹脹、噯氣、口中黏膩 🤢👅,這些症狀不僅讓人身體不適,也影響生活品質與情緒。

🧊二、濕氣從哪來?原來都是這些習慣害的!
造成體內濕氣重的原因有很多,尤其在台灣這種高溫高濕的環境,最容易中招。常見原因包括:
貪涼飲冷:冰品、冷飲過多 🥶🍧🥤
居住環境潮濕:濕氣從皮膚、呼吸道侵入 🏠🌫️
油膩飲食:甜食、炸物讓脾胃「超載」 🍟🍰🍖
運動不足:代謝變慢,濕氣更難排出 🛋️😴

📚三、中醫怎麼說?濕氣其實是「隱形殺手」
在中醫理論中,濕氣是一種「陰邪」,性質黏滯、重濁,最容易困住脾胃。脾主運化,一旦被濕氣纏住,就像引擎進水,整個消化系統就會卡卡。除了腸胃問題外,濕氣過重還可能導致:
四肢沉重、沒精神 🦵🪫
頭腦昏沉、難以集中 😵‍💫🧠
女性帶下增多、男性下腹悶脹 🚺🤐🚹
皮膚問題如濕疹、痘痘 🧴🤕🧼
中醫強調「健脾祛濕」是根本之道,否則濕氣越積越多,還可能轉化成痰濁、瘀血等更嚴重的體內病理狀態。

🧘‍♀️四、中醫祛濕,腸胃回春這樣做!
想改善濕氣帶來的排便問題,中醫提供多種天然又溫和的方式:
1. 飲食調理:少吃生冷、油膩食物 🍕,多喝薏仁水、紅豆湯、茯苓粥等祛濕食材 🌾,生薑、陳皮可健脾去濕,加入湯品更有效 🫚🍵
2. 穴位按摩:按摩足三里、中脘穴,有助強脾助運 🦶🌀,陰陵泉是祛濕的重要穴位,每天按3-5分鐘 ⏱️🤲
3. 中藥調理(需專業醫師診斷):常見方劑如參苓白朮散、平胃散,根據體質使用 💊📜
4. 生活習慣改善:每天適度運動、保暖腹部 🏃‍♂️🧣,保持環境乾燥、避免久坐不動 🌞🚶‍♀️

✨總結來說,濕氣雖無形,卻能讓腸胃變得「卡卡」,甚至影響全身健康。從日常生活著手,配合中醫調理,就能讓你的夏天不再「濕濕黏黏」!

👉💧記得,清爽的夏天,從腸胃順暢開始!💩☀️😌

😴💤一夜好眠不是夢🌙🌿——中醫教你找回優質睡眠✨🛌在這個資訊爆炸📱、壓力爆棚💼的時代,「睡不好」幾乎成了全民困擾🤯。不管是輾轉難眠、半夜醒來🌃,還是明明睡了八小時卻還是累😵‍💫,這些睡眠品質問題都可能對身心造成長期影響🧠💔。別擔心,中醫提供...
12/07/2025

😴💤一夜好眠不是夢🌙🌿
——中醫教你找回優質睡眠✨🛌
在這個資訊爆炸📱、壓力爆棚💼的時代,「睡不好」幾乎成了全民困擾🤯。不管是輾轉難眠、半夜醒來🌃,還是明明睡了八小時卻還是累😵‍💫,這些睡眠品質問題都可能對身心造成長期影響🧠💔。別擔心,中醫提供了不同於西醫的觀點與調理方式,中藥、針灸、食療通通上場📌,一起來了解吧!

⚠️睡不好,不只是累而已😪
「睡覺」不是浪費時間,而是身體最重要的自我修復模式!長期睡眠品質差,會像手機永遠充不滿電🔋,造成許多身心狀況:
🧠 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發炎
😩 內分泌失調,導致肥胖、皮膚變差
❤️ 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如高血壓、心律不整)
😠 情緒不穩,如焦慮、憂鬱、易怒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難入睡?
要睡得好,先找出讓你「睡不好」的源頭!現代人難以好眠,常常是這些生活習慣在搞鬼👻:
💼 壓力山大,腦袋停不下來
📱 長時間滑手機、熬夜追劇干擾生理時鐘
☕ 飲食太刺激(咖啡、酒精、油炸)
🌀 身體因素(如更年期、消化不良)
🛋️ 睡眠環境太吵、太亮、不通風

🧘‍♀️中醫怎麼看「睡不好」?🌿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一人一方,針對體質與病因才能真正改善!中醫認為:心神不寧、陰陽失衡、臟腑虛實失調,就會導致入睡困難💤。
常見的中醫原因與類型👇:
💔 心脾兩虛:思慮過多、疲倦無力、健忘
😤 肝鬱化火:煩躁易怒、胸悶、難入眠
🔥 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心煩、夜醒多夢
🧂 痰熱內擾:胸悶、頭重、夢多不實

🍵中醫改善睡眠的4大法寶🛌✨
1️⃣ 中藥調理 💊🌿
依體質開立藥方,作用溫和,適合長期調理!例如:藿香正氣散(化濕理氣)、柴胡疏肝湯(疏肝解鬱)、溫膽湯(安神助眠)、甘麥大棗湯(養心安神)、酸棗仁湯(安神助眠)、天王補心丹(滋陰養心)、加味逍遙散(疏肝解鬱)!
2️⃣ 針灸療法 🪡🧘‍♂️
運用董氏針灸穴位,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改善睡眠。董氏針灸取穴多在四肢、頭面部,較少針刺胸腹和上背部,相對安全。
其他十四經穴位也可搭配運用,如:神門、百會、三陰交、安眠穴,可舒壓放鬆、平衡神經、提升睡眠深度💤
3️⃣ 食療建議 🥣🌰
吃對食物也能幫助入睡!推薦:小米粥(健脾安神)、百合銀耳湯(清心潤肺)、蓮子桂圓茶(補心安神),⛔️避免睡前吃辣、喝咖啡或喝酒!
4️⃣ 起居調整 🛁📴
睡前1小時關掉螢幕📵,泡熱水腳🦶+薰艾草🌿助放鬆,固定時間上床,建立生理時鐘🕙,睡前少煩惱,放鬆一下才好眠~🧘‍♀️🕯️🎵

✅ 結語:睡個好覺,是最溫柔的修復❤️
不要再說「睡覺是浪費人生」啦!其實「睡得好」才是活得久的關鍵🔑💪透過中醫調理、生活調整、針灸搭配,每天都能睡得沉、醒得輕~🌅

✨今晚,關掉手機,喝杯桂圓茶,給自己一場真正的好夢吧✨
😴💤——從今晚開始,好好睡吧!

🧠《心神失調不是想太多:中醫解密精神疾病背後的真相》🌿😞 精神疾病不只是「情緒不好」在現代社會中,精神疾病已成為不少人生活中的隱性困擾,常見的病症包括: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躁鬱症、強迫症、失眠症以及更嚴重的精神分裂症等。這些問題不分年齡...
02/07/2025

🧠《心神失調不是想太多:中醫解密精神疾病背後的真相》🌿

😞 精神疾病不只是「情緒不好」

在現代社會中,精神疾病已成為不少人生活中的隱性困擾,常見的病症包括: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躁鬱症、強迫症、失眠症以及更嚴重的精神分裂症等。

這些問題不分年齡、不挑身分,從學生、上班族到退休族群皆可能受其影響。症狀可能表現在情緒低落、失眠、容易激動、無法專注、過度擔憂,甚至影響到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

🧧 精神失調,從「心神失養」說起

中醫對精神疾病有其獨特的觀點,並不僅僅將其歸咎於心理壓力或情緒波動。從中醫角度來看,精神疾病的根源多與:👉「心神失調」👉「肝氣鬱結」👉「痰濁上擾」👉「陰虛火旺」等體質失衡有關。例如,肝氣鬱結者常表現為易怒、胸悶;心血不足則會出現失眠、健忘;痰火內擾型則易有幻覺、失控情緒等。中醫強調「五臟藏神」🫀,說明內在臟腑失衡會反映在外在行為與情緒上。

🧍‍♀️🧍‍♂️ 中醫怎麼看精神疾病?全人觀點是關鍵

不同於西醫強調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穩定,中醫更重視整體協調、陰陽平衡。💡 在中醫眼中,精神疾病是「身心失衡」的反映,不只是單一器官出問題。例如:
🌀 長期失眠 ≠ 壓力大,可能是「心肝火旺」或「陰虛內熱」
😠 情緒暴躁 ≠ 脾氣差,可能是「肝陽上亢」、「肝氣不疏」
透過「辨證論治」,中醫能針對個體差異調整治療方向,而非一體適用的方式。

🌿 調心補腦,安心養神:中醫怎麼做?

中醫治療方式溫和且多元,包括:
🧪 中藥調理:如甘麥大棗湯(安神)、柴胡疏肝散(解鬱)、天王補心丹(滋陰)
🪡 針灸療法:刺激神門、百會、內關、印堂穴,調整氣血與神經系統
👂 耳穴壓豆:穩定情緒、放鬆神經
🍲 食療養生:如桂圓紅棗茶、蓮子百合粥等滋補心脾之食

中醫也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從日常生活入手,建立規律作息、適度運動、減少過思,都是預防與改善的關鍵!🧘‍♀️🍵🌼

❤️ 結語:調心,從身體開始

精神疾病不是單純的心理弱點,而是身心之間出現的訊號🚨。
透過中醫的理解與調理,我們可以:
✅ 緩解當下症狀
✅ 改善根本體質
✅ 找回情緒的平衡與生活的安穩

不管你正在經歷低潮,或是陪伴他人走過難關,不妨試著從中醫的角度,重新理解那份「看不見的痛」,也許答案就藏在氣血與經絡之間。
🌙 放下焦躁,從呼吸開始
🌱 養心安神,中醫與你同行

熱到壞掉不是開玩笑!中暑的那些事你真的知道嗎?🥵🌞炎炎夏日,氣溫節節上升,走在路上感覺整個人都快變「人肉烤箱」🔥。中暑不只是流點汗這麼簡單,嚴重起來可能會讓人暈倒甚至危及生命⚠️。到底中暑會造成哪些病症?又該怎麼預防與改善?讓我們從現代醫學...
23/06/2025

熱到壞掉不是開玩笑!中暑的那些事你真的知道嗎?🥵🌞

炎炎夏日,氣溫節節上升,走在路上感覺整個人都快變「人肉烤箱」🔥。中暑不只是流點汗這麼簡單,嚴重起來可能會讓人暈倒甚至危及生命⚠️。到底中暑會造成哪些病症?又該怎麼預防與改善?讓我們從現代醫學與中醫的角度,一起來認識這個夏天的隱形殺手——中暑!

中暑不只是頭暈:當心這些症狀!🤕

中暑可大可小,輕微的中暑可能讓人感到頭暈、疲倦、噁心🤢,但嚴重的情況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1. 高燒不退:體溫可能飆升至40°C以上🌡️
2. 意識混亂:語無倫次、無法正常回答問題🌀
3. 肌肉痙攣:尤其是在劇烈運動後💪
4. 皮膚乾燥或大量出汗:視中暑類型而定💦
5. 嘔吐、腹瀉:影響消化系統功能🚽

若不及時處理,甚至可能引發熱衰竭或熱射病,對心臟、大腦及其他器官造成永久性傷害💀。

中暑的元兇:為什麼你會中暑?🌞🔥

說白了,中暑就是身體「散熱系統」崩潰了💣。當身體暴露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時,如果水分補充不足🚱、通風不良或長時間曝曬☀️,體內熱量無法有效散出,便會導致體溫異常升高,引發中暑。此外,劇烈運動🏃‍♂️、穿著不透氣的衣物👕、飲酒🍻或服用某些藥物(如利尿劑💊),都可能增加中暑的風險。

中醫怎麼說?從「陽暑」到「陰暑」📜🌿

中醫對中暑有自己的一套解釋,將其分為「陽暑」與「陰暑」兩類:
️陽暑:通常發生在烈日下,多為外感暑熱之邪☀️,常見症狀包括高熱、大汗、口渴、煩躁、脈洪大等。

1. 陰暑:常見於久處濕熱環境或空調房🧊,體內濕氣重,症狀如頭重、身倦、腹脹、食慾不振等,屬於內傷暑濕。
2. 中醫認為中暑是「暑邪入侵」👻,會傷及氣血與臟腑,因此需辨證施治,不能一概而論。

對症下藥:中醫如何改善中暑?🍵🌿

中醫治療中暑,注重「祛暑化濕、清熱解毒、扶正祛邪」,根據個人體質與症狀給予不同的調理方式:

1. 陽暑:宜用清熱解暑之法,可服用涼茶、綠豆湯、薄荷、菊花等性涼之物🧊🍃,有助於清心火、降暑熱。

2.陰暑:則應以芳香化濕、健脾祛濕為主,像是佩蘭、藿香、紫蘇等中藥材可調理脾胃、改善濕氣🍀。

3. 穴位按摩:如按壓合谷穴、內關穴、百會穴👐,有助於提升氣血流通、緩解頭暈不適。

4. 刮痧與拔罐:也是常見的中醫外治法,能幫助體內暑氣排出,促進血液循環🧴🔥。

當然,若中暑症狀嚴重,仍需立即就醫🏥,不能單靠民俗療法處理。

結語:夏日防暑,從日常做起!🧢💧

中暑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出門記得防曬🧴、戴帽子🧢、多喝水💧,避免在高溫時段進行劇烈活動🏃。適當地調整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不僅能讓你安心度夏,還能增強整體體質,遠離暑邪侵擾👊。請照顧好自己,別讓暑氣把你打敗!

別讓冷氣變成病氣!❄️😷──中醫教你對抗「冷氣病」💨🔥夏天超熱🥵,冷氣根本是續命神器!但你有沒有發現,越吹冷氣人越累、越不舒服?🤧如果你一進冷氣房就開始打噴嚏、關節痠、胃痛痛,小心啦,你可能中了現代人超常見的夏日魔王病 ——「冷氣病」!🥶 ...
13/06/2025

別讓冷氣變成病氣!❄️😷──中醫教你對抗「冷氣病」💨🔥

夏天超熱🥵,冷氣根本是續命神器!但你有沒有發現,越吹冷氣人越累、越不舒服?🤧如果你一進冷氣房就開始打噴嚏、關節痠、胃痛痛,小心啦,你可能中了現代人超常見的夏日魔王病 ——「冷氣病」!

🥶 冷氣病到底是什麼?(不是你在裝病🙈)
中醫認為,「冷氣病」是風寒濕邪入侵身體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冷氣讓人爽,但也讓你的「陽氣」💥漸漸被掏空!

💢 常見症狀包含:
頭痛 🤕、鼻塞 🤧、喉嚨痛 😮‍💨、頸肩僵硬 💢、關節痠痛 🦴、腸胃不適 🤢、腹脹腹瀉 💩、畏寒怕冷 🥶、手腳冰涼 ❄️👐、女生可能經痛加劇! 🩸😣

❄️ 冷氣怎麼讓你生病?(明明很爽,卻偷偷搞你🤐)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冷氣會讓「寒邪」偷偷滲進身體。特別是你滿身汗、毛孔全開,結果突然進冷氣房,等於是:🚪開門請「邪氣」進來坐客 🤦,😖加上:坐太久不動 👉 氣血不通,吃冰喝冷飲太多 ,冷熱環境快速交替 🌞➡🧊,就會讓身體越吹越虛,整天無精打采!😩💤。

🧘‍♀️ 中醫怎麼看冷氣病?體質不同,中招方式也不同!
中醫將冷氣病歸類為「寒濕入侵體內」導致的表證或虛證。每種體質有不一樣的表現方式:
🌡️ 陽虛體質:畏寒怕冷、手腳冰冰
😫 氣虛體質:沒精神、容易生病
➡️ 濕熱體質:頭重身倦、皮膚癢癢

🤯中醫對抗冷氣病祕訣公開!(終於有救啦🛟)
🍵 一、喝對茶飲
薑棗茶:溫中驅寒,氣色up 🔥💪
藿香佩蘭茶:祛濕解暑,適合濕熱型 🌀
桂枝湯:初期風寒感冒時超有用 😷👍

🔥 二、穴位按摩 + 艾灸 🔥
風池穴(後脖子)👈 頭痛OUT
合谷穴(手背虎口)👉 氣血暢通
艾灸 足三里、關元、命門 👉 溫陽補氣🪬♨️

💆‍♀️ 三、刮痧/拔罐
特別適合頭重身悶、肌肉僵硬時使用💨
刮完超有感,一秒通體舒暢💆‍♂️😮‍💨

🍽️ 四、飲食調整
少吃冰 ❌🍦❌冷飲 ❌生魚片
多吃溫性食材:薑🫚、紅棗、羊肉、糯米粥🥣
湯湯水水少不了:四神湯、麻油雞、香菇雞湯都可以!

✅ 日常抗冷氣病 Tips(超實用,快收藏📌)
🧥 冷氣房備一件薄外套(別鐵齒🙄)、💦 出汗後擦乾再進冷氣房、 定時開窗通風,不悶濕才健康、🚶‍♂️ 多動少坐,讓氣血流起來、🧘‍♀️ 睡前泡腳 or 熱敷小腹,暖身又助眠!💤

💡 結語:冷氣是你的朋友還是敵人?看你怎麼用!
別讓舒服一時,造成身體「寒氣入骨」❄️☠️!從中醫觀點來看,「冷氣病」不是現代人才有的病,只是你不懂得保護體內的陽氣🔥而已。吹冷氣可以,但也要照顧體質,內外兼顧才是真正的健康養生之道🧘‍♂️✨!

🌀✨冷氣吹得巧,健康沒煩惱!✨🌀💨❄️別再用冷氣讓自己「冷出病」啦!

本院6/20(五)及6/21(六)休診,請預先調整看診時間,如有不便請見諒!
03/06/2025

本院6/20(五)及6/21(六)休診,請預先調整看診時間,如有不便請見諒!

🦠 新冠變異株再起,中醫如何助你穩住健康防線?新冠肺炎(COVID-19)持續進化,變異株一波接一波來襲。最近XBB系列變異株在台灣迅速蔓延,引發新一波感染潮,讓人防不勝防。面對這樣的病毒變異,中醫不僅提供了另一種治療思路,更展現了強大的調...
03/06/2025

🦠 新冠變異株再起,中醫如何助你穩住健康防線?

新冠肺炎(COVID-19)持續進化,變異株一波接一波來襲。最近XBB系列變異株在台灣迅速蔓延,引發新一波感染潮,讓人防不勝防。面對這樣的病毒變異,中醫不僅提供了另一種治療思路,更展現了強大的調理與預防能力。本文帶你了解新冠變異株的危險性,以及中醫在疫情中的獨特角色與優勢。

🚨 新冠變異株的危險性

2025年春季,XBB.1.5、XBB.1.16等新變異株在台灣迅速擴散,其特性包括:

📈 高傳染力:傳播速度快,容易在短時間內造成社區感染。
🛡️ 免疫逃逸能力強:可能突破疫苗或過往感染所建立的免疫屏障。
🧓 重症風險高:對年長者與慢性病患影響特別大。
🔄 再感染機率增加:即使曾感染或接種疫苗,仍可能再次染疫。

變異株的特性讓單靠疫苗與防護措施不再足夠,需尋求多元防治手段。

🌿 中醫在新冠防治中的角色

中醫以「整體調理、辨證論治」為核心理念,強調「扶正祛邪」來提升身體自我防禦能力。疫情期間,中醫藥在多個層面展現出顯著效果:
🔐 1. 預防感染:提升免疫力,築起第一道防線

🫖 中藥香囊、熏蒸療法等方式能清潔呼吸道、降低病毒入侵機會。
🍲 配合藥膳與養生建議,強化肺脾功能,增強抗病毒能力。
🧘‍♂️ 情志調理與養生功法(如八段錦),可舒緩壓力、平衡身心,間接增強免疫系統。
✅ 臨床數據顯示,中醫干預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延緩症狀惡化。

🤒 2. 緩解症狀:快速減輕身體不適

🌡️ 有助於改善咳嗽、喉嚨痛、發燒、痰多等典型新冠症狀。
💨 幫助肺氣疏通、化濕解毒,改善呼吸道壓力。
💊 配合飲食與作息調整,能穩定身體機能,防止病情反覆。
📝 多項研究發現,中醫治療介入後,患者恢復速度提升,且併發症風險降低。

🏥 3. 幫助重症穩定與康復期調理
❤️‍🩹 重症階段透過辨證下藥,可緩解肺炎、缺氧、便秘等急性症狀。
🌱 康復期注重臟腑功能修復與氣血調和,幫助恢復元氣。
👨‍⚕️ 與現代醫學並用(如ICU輔助治療),可發揮「中西合璧」的加乘效益。
📊 多地統計顯示,中醫介入後,重症死亡率明顯降低,轉入插管比率也顯著下降。

🧭 未來防疫,西醫+中醫雙軌並進

面對病毒變異加速與防疫疲乏的現狀,中醫不只是「輔助選項」,而是實實在在能提升防護與恢復的關鍵策略:
✨ 預防為主、防重於治
🧠 因人施治、整體調養
🤝 中西合療、優勢互補

在下一波疫情來臨之前,我們可以先行一步,從生活養生、中藥防護到情緒管理,啟動身體的防疫力💪!

夏日濕氣大作戰:身體除濕正當時一、濕氣來襲,你的身體還好嗎?夏天高溫悶熱,雨水頻繁,濕氣趁機入侵人體。根據中醫理論,濕氣屬陰邪,黏滯難除,容易阻礙氣血運行,導致暑濕症狀的發生。當濕氣纏身,我們的身體會出現頭昏腦脹、四肢沉重、胃口不佳、腹脹腹...
18/05/2025

夏日濕氣大作戰:身體除濕正當時
一、濕氣來襲,你的身體還好嗎?
夏天高溫悶熱,雨水頻繁,濕氣趁機入侵人體。根據中醫理論,濕氣屬陰邪,黏滯難除,容易阻礙氣血運行,導致暑濕症狀的發生。當濕氣纏身,我們的身體會出現頭昏腦脹、四肢沉重、胃口不佳、腹脹腹瀉等不適。
🌧️ 濕氣信號燈: 頭重如裹、四肢無力、面部浮腫、口中黏膩。
🤕 小心濕邪: 持續腹瀉、倦怠乏力,濕氣已攻陷脾胃!
二、濕氣從何而來?
氣候潮濕: 夏季潮濕多雨,濕氣加重,人體吸收過多濕氣。💧🌧️
飲食不當: 過食冷飲、甜品,損傷脾胃,導致濕氣內生。🍦🥤
作息紊亂: 熬夜、缺乏運動,氣血運行不暢,濕邪滯留。😴🏠
🌡️ 身體除濕小貼士: 遠離冰冷食物,適當運動,出汗排濕!
三、中醫如何看待暑濕與濕氣?
中醫認為,濕氣屬陰邪,重濁滯留,易困脾胃。當暑熱與濕氣結合,濕熱內蘊,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氣機阻滯、濕熱內鬱。這就是暑濕症的由來。
🔥 除濕策略: 化濕、健脾、清熱、理氣,才能讓濕氣無處可藏。
🍃 養生關鍵: 健脾祛濕,讓脾胃重新“乾爽”起來。
四、中醫如何有效除濕?
祛濕化濁: 選用藿香正氣散、六一散,有效祛濕解暑,健脾理氣。💊🌿
健脾養胃: 薏仁紅豆湯、冬瓜湯,健脾除濕,排水消腫。🍲🥒
溫經通絡: 適量運動、艾灸足三里,促進氣血循環,排出濕氣。🏃‍♂️🌀
生活調理: 避免久坐、勤於排汗,讓濕氣無處遁形。🚶‍♀️🌞
🍵 推薦飲品: 薏仁紅豆湯,既能健脾化濕,還能補益氣血。

本所端午節 (5/31) 休診,5/30照常看診,請預先調整看診時間,如有不便請見諒!
16/05/2025

本所端午節 (5/31) 休診,5/30照常看診,請預先調整看診時間,如有不便請見諒!

🌼不是鼻子爛,是太濕太虛了隨著天氣逐漸轉熱、濕度飆升,許多人一早起來就打噴嚏、鼻水直流,還伴隨鼻塞、頭昏腦脹。你可能以為是感冒,但其實這很可能是「過敏性鼻炎」在作怪。這篇文章將從症狀、原因到中醫觀點,帶你全面了解這位讓人難以招架的「隱形敵人...
09/05/2025

🌼不是鼻子爛,是太濕太虛了

隨著天氣逐漸轉熱、濕度飆升,許多人一早起來就打噴嚏、鼻水直流,還伴隨鼻塞、頭昏腦脹。你可能以為是感冒,但其實這很可能是「過敏性鼻炎」在作怪。這篇文章將從症狀、原因到中醫觀點,帶你全面了解這位讓人難以招架的「隱形敵人」。

🤧 過敏性鼻炎會讓你怎麼不舒服?

過敏性鼻炎不只是鼻子癢而已,它引發的症狀其實遠比你想像的多,長期下來還可能影響睡眠、專注力與生活品質。最常見的包括:

😴 連續性打噴嚏

💧 清水鼻涕大量流出

🚫 鼻塞、呼吸不順

😣 鼻癢、眼癢,甚至眼睛紅腫流淚

👃 嗅覺減退、頭重感

如果你總是在早上或季節交替時出現這些症狀,可能就是過敏性鼻炎的警訊了!

🐛 啟動哈啾模式的真正元兇是誰?

過敏性鼻炎其實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結果,當我們吸入某些對人體本來無害的物質時,身體卻錯誤地將它們視為威脅,引發過敏反應。常見的過敏原包括:

🛏️ 塵蟎與灰塵(尤其在床墊、枕頭中)

🌸 花粉(春夏季常見)

🌫️ 黴菌孢子(梅雨季最活躍)

🐶 動物皮屑

🏭 空氣汙染與刺激性氣體

除了外在環境,體質也扮演關鍵角色。家族中若有過敏體質,後代罹患過敏性鼻炎的機率也會提高。

🧠 中醫怎麼看待過敏性鼻炎?

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的發作並不單純只是外感風寒,而是與體質虛弱、正氣不足有關。常見的證型包括:

🌬️ 肺氣虛弱:肺主鼻,肺氣不足導致鼻道防禦力低落。

💧 脾虛生濕:脾虛導致痰濕內生,進一步上擾鼻竅。

🔥 腎陽不足:腎主納氣,腎虛則氣不歸元,導致鼻塞流涕。

這些「本虛標實」的病理觀點,讓中醫在治療時會從調整體質著手,而非只止於症狀控制。

🌿 中醫怎麼幫你擺脫哈啾人生?

中醫改善過敏性鼻炎,講究「內調外治」,常見方式包括:

🪡 針灸:像是迎香、印堂、風池等穴位能疏通鼻竅、強化免疫。

🍵 中藥調理:根據不同體質給予辨證施治,例如用玉屏風散補肺固表,或以補中益氣湯健脾益氣。

🔥 鼻部熱敷與艾灸:鼻塞嚴重者可用艾灸促進循環、減少鼻腔充血。

🛏️ 生活調養:避寒涼、少吃辛辣、保持環境整潔除蟎防潮,都是日常重要功課。

🐽 對抗過敏,不止止鼻水這麼簡單!

過敏性鼻炎雖然不致命,卻能大大降低生活品質。透過中醫從根本調養體質,再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真正從「過敏人生」畢業。如果你也常年被鼻子綁架,不妨試試中醫的自然療法,讓自己哈啾少一點、呼吸多一點!🌱

換季大作戰:小心感冒來搗亂🍃春夏交替之際,氣溫忽冷忽熱,讓人防不勝防。不少人因此遭遇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的困擾。今天,就讓我們用輕鬆又實用的方式,了解這些問題,順便學點中醫小妙招來應對吧!🌸🌿小小感冒,卻有大大的麻煩!🤒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不只...
29/04/2025

換季大作戰:小心感冒來搗亂🍃

春夏交替之際,氣溫忽冷忽熱,讓人防不勝防。不少人因此遭遇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的困擾。今天,就讓我們用輕鬆又實用的方式,了解這些問題,順便學點中醫小妙招來應對吧!🌸

🌿小小感冒,卻有大大的麻煩!🤒

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不只是打噴嚏、流鼻水這麼簡單,還可能引起更多病症,例如:喉嚨痛、咳嗽、發燒、頭痛,甚至全身痠痛、疲倦無力。如果感染範圍擴大,還可能演變成氣管炎、鼻竇炎,甚至肺炎,絕對不容小覷!⚡

🌿換季期間,感冒病毒最活躍!🌡️

春夏之際氣溫劇烈變化,早晚涼、白天熱,身體適應不及,很容易免疫力下降。此外,春季花粉飛揚、空氣濕度變高,也為病毒和細菌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長時間待在密閉空間、休息不足、壓力大,也都是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見誘因。🦠

🌿中醫眼中的「感冒」原來這麼講究!🍵

在中醫理論中,感冒通常被歸類為「外感風邪」,根據不同的症狀與外邪性質,還可細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等。

風寒感冒:多見於怕冷、無汗、頭痛、鼻塞清涕等症狀。🧣
風熱感冒:常有發熱、咽喉腫痛、黃鼻涕等表現。🔥
暑濕感冒:春夏間較常見,會出現身體沉重、胸悶、疲憊、腹瀉等症狀。🌦️

中醫認為,正氣不足是感冒容易反覆發作的根本原因,因此不只是驅邪,還要調養體質。🌱

🌿中醫教你這樣打敗感冒!🛡️

面對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中醫治療講求「辨證論治」,依不同類型選用不同方法:

風寒型:可使用生薑、蘇葉等溫散風寒的藥材,喝薑湯也很有幫助。☕🧄
風熱型:宜用菊花、薄荷、連翹等清熱解毒藥材,讓身體降溫、舒緩不適。🌼🌿
暑濕型:可服用藿香正氣水、佩蘭、荷葉等祛暑除濕的藥方。🌿🍃

此外,中醫非常強調養生保健,平時可透過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飲食清淡來增強抵抗力。換季時,也別忘了隨身多帶件薄外套,防止溫差過大傷了身體喔!🧥🏃‍♂️

🌿中醫防感冒食譜:暖身又護體!

1. 薑絲蔥白湯 🌿☕

功效:發汗解表、驅寒祛濕,特別適合初感冒、怕冷時喝。
材料:生薑 3片、蔥白 2根、紅糖適量
做法:生薑洗淨切絲,蔥白拍碎。加入500ml水,大火煮沸後小火煮5分鐘。加入適量紅糖調味,趁熱飲用。
小提示:喝完後最好蓋被微微出汗,有助於將寒氣排出身體!

2. 菊花薄荷茶 🌼🌱

功效:清熱解表、舒緩頭痛、緩解喉嚨痛,適合風熱感冒初起。
材料:菊花 5朵、薄荷葉 3-5片、冰糖少量(可選)
做法:菊花、薄荷葉用熱水沖洗乾淨。放入杯中,加入沸水沖泡,悶蓋5分鐘即可飲用。喜歡甜味的人可以加一點點冰糖調味。
小提示:感覺喉嚨乾癢、有微熱時喝一杯,能幫助降火又舒緩不適!

3. 藿香佩蘭粥 🌾🍃

功效:祛濕化濁,適合濕氣重、易疲倦、胸悶的人。
材料:白米 50克、藿香 5克、佩蘭 5克、少許鹽
做法:藿香與佩蘭用紗布包好,和米一起下鍋煮粥。待粥熟爛後取出藥包,略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小提示:這款粥特別適合南方春夏濕氣重的時節,常常容易沒精神的人可以多吃。

本院 5/1勞動節休診, 請預先調整看診時間, 如有不便請見諒!
23/04/2025

本院 5/1勞動節休診, 請預先調整看診時間, 如有不便請見諒!

Address

Panchiao

Opening Hours

Monday 18:00 - 21:00
Tuesday 09:30 - 12:30
14:00 - 17:00
Wednesday 14:00 - 17:00
18:00 - 21:00
Thursday 14:00 - 17:00
18:00 - 21:00
Friday 14:00 - 17:00
18:00 - 21:00
Saturday 09:30 - 12: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新昌中醫王姿涼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