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5/2025
《成長的路上,孩子為何無聲墜落?每個孩子,都是未來的種子,傾聽陪伴、解讀孩子的心》
我國生育率持續探底,少子女化現象儼然已成國安問題,然而台灣青少年(15-2歲)自殺死亡率在近10年來逐年攀升,2023年更創下每十萬人10.9人的歷年最高數字[1],為何國家主人翁不願意長大?
2024年《流行病學與精神病科學(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期刊的研究[2]指出,1990至2021年間全球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和生命損失人年數(Years of Life Lost, YLLs)均呈現下降趨勢,但如以國家來分析,過去30年有29個國家的自殺死亡率和生命損失人年數(Years of Life Lost, YLLs)卻呈現顯著上升趨勢,青少年及年輕成人自殺肇因於遺傳、生物、精神、心理、社會和文化等各種因素在複雜交互作用下造成的結果,不同地區與國家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某些地區迫切需要對青少年及年輕成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台灣面臨青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逐年增高的問題,在青少年(15-24歲)死因中自殺排名第二,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10.9人[3],兒少(0-17歲)與少年(12-17歲)死因中自殺分別排名第五及第二,且與2022年相同順位。
2025年,國立中正大學報導指出[4],依據《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23年的論文內容,教育部統計各學制的自殺死亡人數在過去10年(2013-2023)上升達2倍之多,其中大學生死亡人數在近3年超過200人,值得注意的是自殺身亡僅是冰山一角,2023年各學制自殺死亡人數總共123人,但自殺、自傷通報事件高達15,196人次。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吳佳儀理事長[5]表示:「青少年的自殺行為,其實蠻具有殺傷力的,因為它背後代表這個青少年處在極度的痛苦」,面對孩子以自戕畫下生命的句點,家長除不捨還有諸多難以理解的疑問,為何單純的孩子會以激烈手段結束生命?
一、青少年的自殺現象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定義健康包括「身體、心理/精神及社會生活中的完美狀態」,且認為「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6] [7]」,顯見心理健康無可取代的重要性,近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逐年升高,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日漸受到關注,2024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導指出,每年有72.6萬人自殺身亡,還有更多人自殺未遂,自殺是對生命最大的傷害,自殺遍及世界各地,是2021年全球15至29歲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8]。
青少年時期是兒童期轉為成人期的橋樑階段,青少年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這時期的孩子對新事物及新知識感到興趣與好奇,青少年時期是孩子探索與瞭解自我、發現潛能的重要階段,是人生第一個青春期,也可視為人生第一個風暴期,這階段的孩子處於轉大人的前奏,心中充滿許多迷惑、苦惱與不安的情緒[9]。
青少年總是善變與矛盾,行為上讓人難以捉摸,有時候會搞神秘、搞自閉,而現在的孩子更是從出生就與接觸網路,社群媒體、網路連線遊戲…都是他們的日常。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許多研究認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持續惡化、自殺死亡率逐年的攀升與智慧型手機及社群媒體的過度使用有關[10]。
家長們肯定十分疑惑「為何這時期的孩子看起來成熟,卻又常做出一些不經大腦的決策,常會沉不住氣,稍微講幾句就爆走」,而這原因係因青春期開始時大腦邊緣系統(Amygdala)會變得很容易興奮,因此會較為情緒化,而酬賞與獎勵對青少年有著無法抵擋的吸引力,然而負責衝動控制與情緒管理的大腦前額葉(Prefrontal lobe)則要到20多歲才逐漸發展成熟,這說明了為何青少年充滿好奇心、喜愛嘗鮮、熱愛從事冒險行為,又容易沉迷在3C產品誘惑中[11]。
這時期的孩子容易情緒大起大落,常會為了點小事就走入困境,直嚷嚷著要去自殺,也因此青少年階段可比喻為孩子的動亂期,此時期的他們充滿叛逆與矛盾傾向,行為及態度更是讓父母親感到無所適從,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最讓父母與師長感到困擾的,除身體產生變化,在荷爾蒙影響下,情緒也變化莫測、全然不受控制,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全身都是刺的刺蝟,讓人不敢靠近,常莫名引爆脾氣造成爭吵與衝突,也因此父母及師長經常感嘆不懂青春期孩子心裡是在想什麼[9] [11] [12] ?
青少年期為壓力與風暴的時期,心理學者稱這時期為反抗期、迷失期、狂飆期…等,顯示出此時期雖是人生中充滿變化、多采多姿的黃金時期,但也是充滿挫折、矛盾與衝突的階段[13]。近年來台灣因教育改革、少子女化…等因素,為降低升學競爭與壓力,我國於2014年開辦高中全面免試升學制度,中研院研究指出為了在會考中取得較好成績,近年來學生的補習率卻是不降反升[14],致使國、高中階段的師生陷入比過往更嚴重的升學壓力。
青少年階段的孩子除感受沉重課業壓力,還需要應對同儕間複雜的人際關係,在尋求自我認同與探索人生方向的同時,還要面對來自家庭的期待,此些都讓孩子備感壓力,然而青少年面對壓力的反應又格外劇烈,倘若壓力長期累積,不僅影響心理,甚至導致生理出現頭痛、失眠、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狀況,這時期的青少年就像壓力鍋,容易因為調適與適應不良,轉變為不定時炸彈,而出現情緒障礙、偏差行為或身體上的狀況,導致影響學習表現與生活品質。
青春期孩子心理變化大,對他人情緒變化也非常敏感,生活中常發生讓他們感到「荒謬」的事,例如在家中感覺不被父母理解、努力備考卻因小失誤而失常、莫名的被排擠、很少與人衝突但卻被貼上叛逆標籤、總覺得無論我怎麼做在你們眼中好像都不夠好,這些對青少年來說可能是種深層的衝擊—「明明我已經很努力,為何還是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與肯定?」,付出與結果的不對等是青少年感受到的「荒謬」,在大人眼裡或許只是青春期的敏感與反應過度,但青少年感受到的情緒是如此的真實與沉重,甚至有時會轉化為對生命價值的質疑,假如一切都沒有意義,那為什麼還要繼續呢?…完整文章,詳:https://forum.nhri.edu.tw/r242/
■撰文:楊健良 國家衛生研究院 論壇
■審閱:呂淑貞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教育部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彰濱秀傳心理健康中心
珍愛生命打氣網
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