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Psyching | 翁宇津 心理師

JUST Psyching | 翁宇津 心理師 看見吉光片羽
思考層疊內在
心匠網住你我

👩‍⚕️

KEEP THINKING,
GOING INWARDS,
JUST PSYCHING.

專長|
創傷與憂鬱、自傷議題;
兒童青少年工作、親職諮詢;
心理動力取向、遊戲治療、
表達性藝術治療

認證/檢定名稱|
學校輔導專業督導培訓;
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專業訓練;
嬰兒觀察訓練;
嬰幼兒心智健康訓練;
兒童遊戲治療專業訓練;
「看我玩吧!」培訓/翻譯

專業社群|
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前會員)

23/07/2025
23/07/2025
23/07/2025

How are digital devices affecting the way adolescent minds develop, and is there a correlation between usage and illness? Author Jonathan Haidt, social psychologist and author of the must-read book The Anxious...

23/07/2025

【活動訊息】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主辦

當代兒童心理治療大師系列:Margaret Rustin

講者:Margaret Rustin

曾領導英國Tavistock Centre對兒童青少年治療有卓越貢獻

著作:「閱讀克萊恩」、「走進孩子的內心」(心靈工坊出版)

【日期】
2025年9月6日(六)、10月18日(六)、11月29日(六)、12月13日(六)
下午18:00-20:30

【地點】
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 -3F/4F國際會議廳
100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
講師由英國視訊演講,台北現場備有翻譯與講師問答、並進行現場反思討論

【報名網址】
https://reurl.cc/EQZYg0

限額:180⼈
四場費用優惠價8500元,會員/學生7000元。
單場費⽤2250元,會員/學生1850元。

活動詳情請見官方網站:
http://www.tacap.org.tw/2025/07/margaret-rustin.html

23/07/2025

AI in therapy: helpful tool or dangerous distraction? 🤖

As AI tools like ChatGPT become more common in daily life, some clients are turning to them for emotional support. But what does this mean for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In the latest Therapy Today - The big issue, therapist Sally Brown explores the complex, often controversial role of AI in the therapeutic space - from ethical concerns to professional boundaries.

Read more here 👉 https://orlo.uk/gtvsB

寄養的孩子,一直是掛念心頭的一群,幾年下來的累積與相遇,讓理解與承載更深入。
23/07/2025

寄養的孩子,一直是掛念心頭的一群,幾年下來的累積與相遇,讓理解與承載更深入。

理解寄養兒童深藏內心的矛盾📞02-2351-5995

20/06/2025
16/06/2025
✨「新竹縣」教保服務人員們✨ 🙋「國北心健中心 X 新竹縣政府教育局」114年度暑期提供許多不同主題的線上研習課程,歡迎老師們一同學習與增能!研習課程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UtByBC3HhDoD1fUE9​🌳場次一...
05/06/2025

✨「新竹縣」教保服務人員們✨
🙋「國北心健中心 X 新竹縣政府教育局」
114年度暑期提供許多不同主題的線上研習課程,歡迎老師們一同學習與增能!
研習課程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UtByBC3HhDoD1fUE9

🌳場次一:【 灌溉、新生:入小學學前轉銜預備 】
講師:翁宇津 諮商心理師
時間:114/07/08 (二) 18:30-20:30
報名至07/05 (六) 12:00 截止


📍注意事項:
1.本課程與「新竹縣政府教育局」共同辦理,僅限「新竹縣」教保服務人員進行報名。
2.課程前三日左右寄送錄取通知。
3.申請研習時數,需「事前報名並全程參與者(完成簽到、簽退)」得發放時數,請注意報名課程日期與時間,並準時入場完成簽到、簽退。
4.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至專用信箱psycsupport@mail.ntue.edu.tw詢問。
或來電 02-2732-1104 #86004,蔡心理師

29/05/2025

《成長的路上,孩子為何無聲墜落?每個孩子,都是未來的種子,傾聽陪伴、解讀孩子的心》
我國生育率持續探底,少子女化現象儼然已成國安問題,然而台灣青少年(15-2歲)自殺死亡率在近10年來逐年攀升,2023年更創下每十萬人10.9人的歷年最高數字[1],為何國家主人翁不願意長大?
 
2024年《流行病學與精神病科學(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期刊的研究[2]指出,1990至2021年間全球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和生命損失人年數(Years of Life Lost, YLLs)均呈現下降趨勢,但如以國家來分析,過去30年有29個國家的自殺死亡率和生命損失人年數(Years of Life Lost, YLLs)卻呈現顯著上升趨勢,青少年及年輕成人自殺肇因於遺傳、生物、精神、心理、社會和文化等各種因素在複雜交互作用下造成的結果,不同地區與國家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某些地區迫切需要對青少年及年輕成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台灣面臨青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逐年增高的問題,在青少年(15-24歲)死因中自殺排名第二,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10.9人[3],兒少(0-17歲)與少年(12-17歲)死因中自殺分別排名第五及第二,且與2022年相同順位。
 
2025年,國立中正大學報導指出[4],依據《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23年的論文內容,教育部統計各學制的自殺死亡人數在過去10年(2013-2023)上升達2倍之多,其中大學生死亡人數在近3年超過200人,值得注意的是自殺身亡僅是冰山一角,2023年各學制自殺死亡人數總共123人,但自殺、自傷通報事件高達15,196人次。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吳佳儀理事長[5]表示:「青少年的自殺行為,其實蠻具有殺傷力的,因為它背後代表這個青少年處在極度的痛苦」,面對孩子以自戕畫下生命的句點,家長除不捨還有諸多難以理解的疑問,為何單純的孩子會以激烈手段結束生命?
 
一、青少年的自殺現象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定義健康包括「身體、心理/精神及社會生活中的完美狀態」,且認為「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6] [7]」,顯見心理健康無可取代的重要性,近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逐年升高,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日漸受到關注,2024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導指出,每年有72.6萬人自殺身亡,還有更多人自殺未遂,自殺是對生命最大的傷害,自殺遍及世界各地,是2021年全球15至29歲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8]。
 
青少年時期是兒童期轉為成人期的橋樑階段,青少年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這時期的孩子對新事物及新知識感到興趣與好奇,青少年時期是孩子探索與瞭解自我、發現潛能的重要階段,是人生第一個青春期,也可視為人生第一個風暴期,這階段的孩子處於轉大人的前奏,心中充滿許多迷惑、苦惱與不安的情緒[9]。
 
青少年總是善變與矛盾,行為上讓人難以捉摸,有時候會搞神秘、搞自閉,而現在的孩子更是從出生就與接觸網路,社群媒體、網路連線遊戲…都是他們的日常。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許多研究認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持續惡化、自殺死亡率逐年的攀升與智慧型手機及社群媒體的過度使用有關[10]。
 
家長們肯定十分疑惑「為何這時期的孩子看起來成熟,卻又常做出一些不經大腦的決策,常會沉不住氣,稍微講幾句就爆走」,而這原因係因青春期開始時大腦邊緣系統(Amygdala)會變得很容易興奮,因此會較為情緒化,而酬賞與獎勵對青少年有著無法抵擋的吸引力,然而負責衝動控制與情緒管理的大腦前額葉(Prefrontal lobe)則要到20多歲才逐漸發展成熟,這說明了為何青少年充滿好奇心、喜愛嘗鮮、熱愛從事冒險行為,又容易沉迷在3C產品誘惑中[11]。
 
這時期的孩子容易情緒大起大落,常會為了點小事就走入困境,直嚷嚷著要去自殺,也因此青少年階段可比喻為孩子的動亂期,此時期的他們充滿叛逆與矛盾傾向,行為及態度更是讓父母親感到無所適從,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最讓父母與師長感到困擾的,除身體產生變化,在荷爾蒙影響下,情緒也變化莫測、全然不受控制,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全身都是刺的刺蝟,讓人不敢靠近,常莫名引爆脾氣造成爭吵與衝突,也因此父母及師長經常感嘆不懂青春期孩子心裡是在想什麼[9] [11] [12] ?
 
青少年期為壓力與風暴的時期,心理學者稱這時期為反抗期、迷失期、狂飆期…等,顯示出此時期雖是人生中充滿變化、多采多姿的黃金時期,但也是充滿挫折、矛盾與衝突的階段[13]。近年來台灣因教育改革、少子女化…等因素,為降低升學競爭與壓力,我國於2014年開辦高中全面免試升學制度,中研院研究指出為了在會考中取得較好成績,近年來學生的補習率卻是不降反升[14],致使國、高中階段的師生陷入比過往更嚴重的升學壓力。
 
青少年階段的孩子除感受沉重課業壓力,還需要應對同儕間複雜的人際關係,在尋求自我認同與探索人生方向的同時,還要面對來自家庭的期待,此些都讓孩子備感壓力,然而青少年面對壓力的反應又格外劇烈,倘若壓力長期累積,不僅影響心理,甚至導致生理出現頭痛、失眠、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狀況,這時期的青少年就像壓力鍋,容易因為調適與適應不良,轉變為不定時炸彈,而出現情緒障礙、偏差行為或身體上的狀況,導致影響學習表現與生活品質。
 
青春期孩子心理變化大,對他人情緒變化也非常敏感,生活中常發生讓他們感到「荒謬」的事,例如在家中感覺不被父母理解、努力備考卻因小失誤而失常、莫名的被排擠、很少與人衝突但卻被貼上叛逆標籤、總覺得無論我怎麼做在你們眼中好像都不夠好,這些對青少年來說可能是種深層的衝擊—「明明我已經很努力,為何還是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與肯定?」,付出與結果的不對等是青少年感受到的「荒謬」,在大人眼裡或許只是青春期的敏感與反應過度,但青少年感受到的情緒是如此的真實與沉重,甚至有時會轉化為對生命價值的質疑,假如一切都沒有意義,那為什麼還要繼續呢?…完整文章,詳:https://forum.nhri.edu.tw/r242/
 
■撰文:楊健良 國家衛生研究院 論壇
■審閱:呂淑貞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教育部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彰濱秀傳心理健康中心
珍愛生命打氣網
 
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安定,祈願
20/05/2025

安定,祈願

【面對突發事件,陪孩子一起穩定下來的4個提醒】

傍晚在三峽北大國小交通事故現場,
有不少孩子安靜地站在一旁,
獻花、低頭,用自己的方式緬懷。

而這樣的時刻,
孩子也會接觸到大量資訊,
或受到現場氛圍的影響,
他們可能有很多情緒,
卻不一定說得出來。

今天,
書屋老師們也和孩子談了4件事,
協助他們釐清感受、提高安全意識,
讓他們知道──可以怎麼做。

1️⃣ 適度接收資訊,不陷入重複情緒
避免反覆觀看事故畫面,過度曝露在同樣訊息中,
了解事件即可,讓眼睛與情緒有機會休息。

2️⃣ 心存善念,保持平和
不急於評論,不轉傳仇恨訊息,
維持基本尊重與理性,是情緒穩定的開始,
也是孩子學會自我調節的起點。

3️⃣ 重視日常的交通安全行為
提醒孩子:走路時減少分心,遵守交通號誌,
「眼睛要看、耳朵要聽、心要在當下」,
這些日常小動作,是保護自己最直接的方法。

4️⃣ 事故現場時,先顧好自己,再找大人幫忙
若孩子剛好在場,請教導他們保持警覺、確保自身安全,
並立即請大人協助聯絡警消單位,不需自行介入處理。

最後,我們也溫柔提醒所有孩子,
若這幾天有任何不舒服的狀態,
請放心找信任的大人、家長
或我們書屋的老師聊聊。

18/05/2025

【台灣遊戲治療師認證積分課程】戲劇治療與遊戲治療的相遇
講師姓名/洪素珍 博士
上課時間/日期:2025/08/02(六)、08/03(日),共計二日課程
時間:09:00-16:30,每日以6小時計。
上課地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室待定)
主(協)辦單位/台灣遊戲治療學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 課程簡介
Michael Fordham是後榮格理論中對兒童分析工作最重要的創始分析師,課程將概略介紹其理論核心,作為理解兒童遊戲的基礎。分析取向的遊戲治療很核心的是藉由遊戲中兒童潛意識幻想的投射,及治療師的投射性認同的過程而解碼,因此遊戲治療的空間如Winnicott 所言的過渡性空間,而也是人類心靈世界神聖性的展現。
象徵能力的形式是兒童心智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歷程,往往因為創傷而受阻,也因此而影響了心理健康的修復,所以心理治療的核心目的是運用案主尚存的象徵能力,進行工作,並同時也依著遊戲或創造戲劇過程擴展了象徵的能力。
而戲劇或扮演遊戲是自有人類以來,就存在的一種綜合表達的形式,述說著個人或集團的渴望與恐懼的故事,其中縕含著人類的心靈原型,因此,很自然的,兒童也常以創造故事及演出方式來投射自己的內在狀態。戲劇也是一種模擬的行動,這個行動模仿或者象徵人類的行為。而運用戲劇的潛能反映並轉化生命經驗,讓個案可以表達並修通他們所遭遇到的問題。故治療中,個案的內在世界、有問題的情境或者生命經驗以及活動之間產生了關連。目標是要在這種新的關係中找到解決方式、紓解、新的理解或者功能的改變。
此課程希望運用戲劇或扮演遊戲可以協助個體可以重新組織及理解自己生命故事的歷程。重要的是故事是需要被分享的,在分享故事的過程,人們也分享了關係。
此工作坊將透過理論的理解及故事的創作、運用戲劇的形式思考戲劇與扮演遊戲在遊戲治療的運用之可能性。

Address

Panchiao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JUST Psyching | 翁宇津 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JUST Psyching | 翁宇津 心理師: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