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202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FoPcxFVs4/
當那年輕人踹飛那老人的新聞如何被鼓掌時....我憂心著...!
讓善的力量擴散吧。讓智慧做選擇。
#謝謝我永遠澄澈的女神
念書時在課本上看過她和黑猩猩的合照,一直忘不了她的眼神,從年輕到老年佈滿皺紋的臉,她的眼神幾乎沒改變,清澈明亮,
後來看完她的紀錄片才真正潸然淚下,紀錄片的畫面好美,年輕時的珍古德好美,綠色叢林,藍色天空,紅色晚霞,和珍古德專注的臉,
很喜歡紀錄片原名《Jane》,
簡單普通的名字。任何語言的人都能念出她的名字,
#好像一個自然存在的聲響,
她的名字恰如她的一生,可以被任何人輕易理解。
畫面是個生在50年代的英國女生,不在意世俗規則,夢想去非洲和動物生活在一起,寫本野生動物的書,周圍的人都對她說:「這是男人能做,女人不能做的事。」但固執的她一直說,到了野外感覺才是回到家。
後來沒受專業學術訓練,26歲的珍古德,穿著短褲,斜背隨身包,舉著望遠鏡,四周是翠綠青山,她真的置身在心裡的那個家,非洲貢貝,只是她沒想到一待就待了38年,
珍古德帶著這樣的眼神,跟原始森林相處著,觀測等待好幾個月的黑猩猩,黑猩猩們最終接受這位白皮猩猩的存在,來到珍古德營地,明目張膽偷拿香蕉吃,
後來她甚至發現發現黑猩猩會製作工具,
改寫科學界對「只有人類會做」的認知。
這個獨處是種生活方式。滿腦子只有黑猩猩研究的女生,當然沒把結婚當作人生規劃,但造化弄人,她和被國家地理雜誌派來的荷蘭攝影師相愛結婚,
我很喜歡他們兩人間的愛情,一種彼此不斷向上發展的愛情,而不為了誰犧牲放棄自我,雖然最後分開,但曾經擁有也是很美好的事,
印象深刻是她在紀錄片說:
「別人都嘲笑我,但媽媽支持我的夢想,但又跟我說,如果你真的想做這件事,你必須非常非常努力,利用每個機會,並且不能放棄」,
說出這樣話的母親,甚至陪伴她一起去非洲,當珍古德與丈夫因工作原因面臨婚姻危機,又非常通透鼓勵女兒要遵循自己內心。
看到這里我終於明白,
#珍古德擁有的眼中那道光是從何而來的了。
那道光在她身上長出一種輕盈堅韌,
讓她能在粗糲原始的叢林裡生活多年,
自然里沒有朝九晚五,只有日出日落,
並能在日復一日不確定和乏味中,
沒有消磨這份愛,逐漸找到新的使命,
原來一個女人能保持最自在狀態,
#就是能擁有適當的自己,別輕易給自己設限,
當心有所愛時,一切就不會覺得苦了,
「只要去做自己鐘愛的事,便是了。」
真是樸實又艱難的一句話,幸好她做到了,
她讓我意識到,人之所以為人,
不在於我們多會使用工具,而在於我們能使用文學、語言、與包容的眼光,觀照自然與自身 ,
晚年的珍古德離開她在非洲的家,開始每年飛行300多天,沒在一個地方停留超過三周的生活,
跑遍全球做環保演講,90歲高齡仍持續奔波,
生活始終簡樸,用實驗室樣品罐裝砂糖,
咖啡濾紙要用兩遍,用電熨斗翻過來烤吐司。
當紀錄片最後,看著跟隨她多年的基金會助理,
為她規劃接下來行程,
她平靜表達:「你讓我覺得很不舒服。 」
年近九旬的老人,也到疲憊不想繼續的時刻,
當別人問她:「你人生中最期待的奇妙旅行是什麼? 」忘不了她說:「現在的話, #下一個冒險是死亡。」
如此豁達的人生觀,對我而言是猶如神一般的存在。
秋天開始,她真的化為那道風,
「唯了解,才關心,唯關心,才行動」
這句是她留給世界的話,因爲從來都不是個權威,
#只做一個身心打開的行動家,
讓我們的時代,擁有過一個,只給我們問題,和對世界可能性想象的ICON,多純淨多難得,
看著畫面中的珍古德白髮蒼蒼,眼睛依然通透,
彷彿那個26歲一人站在山谷,用望遠鏡遠眺的英國女生,始終沒變, #就像早已擁有整個山谷里的風。
#珍古德 1934 / 4 / 3 — 2025 / 10 / 1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