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由專業諮商心理師,集結社區關心心理健康者,跨專業組成合作交流平台,研發倡議養心照顧心理健康的推廣行動、專業人才培訓,與國人心理健康促進相關政策改革,讓心理療癒專業更普及。 我們有提供專業個人諮詢、心理健康養心mBMI課程與醫療健康諮商心理講座,歡迎到我們的官網預約:
https://twmhcpa.tw/預約服務/

06/07/2025

「不只是病人,也是母親! 癌症媽媽的情緒調適」
tmhcpa2020
4月18日
讀畢需時 4 分鐘

曹舒晴諮商心理師/李政洋身心診所

李玉嬋特聘教授/醫心學會理事長、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學系

30歲的琳琳懷孕四、五個月時,接獲罹患癌症的震撼消息。隨著癌症年輕化,懷孕的同時也可能成為癌症病人。從備孕、懷孕、產後到育兒期間,若還需接受治療或預防復發,對正在懷孕或已經有孩子的女性及其整個家庭而言,皆承受沈重的身心壓力。如何讓母子、伴侶及家人安定心情,進行有效的醫病溝通,才能協助她們持續扮演照顧者的角色,與家人好好對話、穩定情緒,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善用醫療照顧資源與醫病溝通

琳琳得知自己的病情時,內心充滿疑問與不安:「懷孕期間到底能不能治療?會不會傷害孩子?還有機會康復嗎?如何化解?」仔細聆聽並配合醫療團隊提供的癌症治療方式,隨時提出對懷孕及母子安全的考量與計畫,讓自已安心,並將擔心和疑問整理下來,主動向醫療團隊提問與對話。例如打破「懷孕就不能治療」的迷思,或是在感到混亂、焦慮,記得你並不孤單,醫療團隊除了醫師、護理師,也可以找諮商心理師,協助釐清思緒、理出脈絡、穩定心緒,與共同擬定最合適的療程與照護身心方式。

練習母子親密溝通與對話

琳琳在懷孕期間強烈感受到「成為母親」的情感。即便孩子尚未出生,她腦海中仍會浮現一個畫面:「我要怎麼告訴孩子,媽媽在懷孕時生病的經歷?有多想要保護胎兒的健康?又多麼渴望能陪著孩子長大⋯⋯」這份愛,對於正在經歷癌症的懷孕媽媽來說,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與心理師諮商,討論如何向孩子說明病情,又如何根據孩子的年齡與理解能力,調整溝通方式,去談論生命逆境中的母愛新聲。當然,孩子出生後,在不同年紀主動問起媽媽的癌症時,母子之間的對話也需要隨時留意細緻回應。例如:

幼兒期(3歲以上):使用簡單而具體的語言,例如:「媽媽生病了,需要一些特別的藥來幫助她變好。」可透過繪本如《媽媽是抗癌超級英雄》輔助說明。

學齡前與國小階段(6-12歲):解釋癌症是身體的一種病,治療過程可能會有些變化(如掉頭髮、疲倦等),鼓勵孩子提問,並給予耐心回應。

青少年以上(12歲以上):

可以較深入地說明病名、治療方式與生活影響,同時尊重孩子想知道的程度:「你想知道的,我可以慢慢說讓你了解。」

不論孩子年齡多大,核心原則都是誠實與情感接納。讓孩子知道:你願意陪伴他們面對,也希望他們陪你一起經歷,共度生命挑戰的最大力量是家人的愛與支持。

是母親更是太太的伴侶溝通

琳琳說,在她生病後,最讓她感到難受的,不是療程,而是與先生之間的距離感。先生不太說話、也不主動提及她的病情,讓她懷疑自己是不是太麻煩,甚至一度想要「自己扛下來」。

其實,每個人在面對重大壓力時反應不同。有些人會變得沉默,是因為太在意、太害怕了,然而互相支持的善意需要被看見。在伴侶溝通中,我們可以練習使用「我」句型來表達,例如:「我感到很害怕,希望你陪我說說話。」比起責備式的語句,更能讓對方打開心門。鼓勵雙方坦誠分享自己的恐懼與期待,創造可以輕鬆討論病情、未來的生活安排、療程照顧與支援網絡,設定彼此能達到的小目標,會比單方面承擔更有效。

心情調適與保有幸福感

琳琳曾說,自己在罹癌後經歷了一段混亂時期,情緒常常起伏不定。有天,她寫了一封信給腹中的孩子,感謝他的來到,讓她確定自己真的很想成為一位媽媽。那封信寫完後,她哭了很久,也釋放了長久的壓力,更回歸孕育新生命的美好初心,心中浮現一絲幸福滋味。

允許自己悲傷與焦慮,可以透過傾訴、寫作、藝術或散步等方式抒發情感,慢慢穩定內在,也幫助我們在生病之苦與新生命即將來臨的苦樂交織中,重新體會並記得將幸福的記憶留存在心田。

後來,琳琳在孩子提早出生後開始接受化療。她說,那段懷孕時間雖然辛苦,卻也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爸媽為她掉眼淚,讓她深刻感受到,自己不只是媽媽,也是被愛著的女兒,生命在孕育傳承間流轉著無私的愛。

療程結束後,她的病情趨於穩定,雖然仍需定期追蹤,但她已能在支持團體中陪伴他人,用自己的經歷鼓舞病友。那段懷孕與抗癌的旅程,讓她更懂得珍惜當下,也相信,那位曾在她肚子裡的孩子記憶,是陪伴她走過生命谷底最美好的禮物。

心理關懷資源【桃園市孕產婦暨婦女心理健康促進】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正經歷類似情況,請記得:你不孤單。有許多心理關懷資源,例如桃園市針對孕產婦、流產、不孕困惱、罹癌等婦女,量身打造的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希望讓婦女們在身心調適的路上不再孤單,全面照顧每一位女性的心理需求。包括心理諮商、精神醫療評估等服務,請可至 桃園市孕產婦暨婦女心理健康促進 查詢。

當懷孕遇上癌症,情緒的震盪、溝通的挑戰與治療的選擇都非常艱難。但只要願意尋求支持、學習溝通,並接納自己的情緒波動,我們便有機會在困境中找到力量。

癌症讓人生變得複雜,也讓情感變得豐富。願每一位癌症媽媽,不只是堅強的病人,也是被愛著的女人、媽媽與女兒。

閱讀網頁: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E3%80%8C%E4%B8%8D%E5%8F%AA%E6%98%AF%E7%97%85%E4%BA%BA%EF%BC%8C%E4%B9%9F%E6%98%AF%E6%AF%8D%E8%A6%AA-%E7%99%8C%E7%97%87%E5%AA%BD%E5%AA%BD%E7%9A%84%E6%83%85%E7%B7%92%E8%AA%BF%E9%81%A9%E3%80%8D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29/06/2025

愛的儀式感:建立孩子情緒穩定的五個日常小習慣

撰文者:侯南隆諮商心理師、哲學諮商師/醫心學會副理事長、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作為一位諮商心理師,我在協助與陪伴許多家庭的過程中,常常聽到父母這樣問我:「我的孩子為什麼容易焦慮?」、「他為什麼總是不安、黏人,或是脾氣大?」、「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情緒很不穩定,常常哭鬧、發脾氣,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這些問題背後,透露出父母對孩子的擔心,也反映出家庭在育兒路上的困惑與挑戰。我們不難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到許多父母或照顧者,常常給孩子手機、平板等3C產品,透過影片等聲光刺激吸引孩子,轉移注意力。但這個作法看似方便,但長期下來,卻可能埋下更深的隱憂,孩子從小就與手機平板黏著,導致潛在3C產品使用成癮,弱化人際關係連結,乃至社會退縮。

其實,孩子的情緒反應受到天生氣質或外在刺激、生活經驗等生理、心理、社會因素所影響。而孩子是否能夠情緒穩定,關鍵往往在於是否感受到「安全」與「被愛」這種內在的安全感,這樣的安全感無法透過物質,譬如玩具、禮物、好吃的東西所能提供的,而是來自生活中一點一滴、規律而可預期的愛之流動,我們稱為--愛的儀式感。

用愛的儀式感,培養孩子的情緒安全感

所謂「儀式感」,並不是指在特定節日安排隆重的活動,不必然要有華麗的形式或特別的道具,真正的「儀式感」就是在生活中穩定、持續的安排。可以是每天清晨的一個擁抱、出門前的道別手勢、晚餐桌邊的閒話家常,或是睡前低聲說的一句「媽媽永遠愛你」。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在孩子的心中卻像一根根細緻卻堅韌的線,將「我是被愛的」、「這個家是穩固的」這種信念,織入他們的生命底層,成為日後面對壓力與挑戰時,最核心的力量來源。

一、早安的擁抱與親暱問候

我們想談的第一個習慣,是「早安擁抱與親暱問候」。對於剛起床的孩子來說,世界仍是模糊且未定的。尤其是1到3歲的嬰幼兒,他們對日夜節律與日常流程尚未有清晰的認知,因此「起床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往往會深深影響他們一整天的情緒走向與穩定。

當父母在孩子睜開眼睛的第一刻,給他一個溫柔的擁抱、貼貼臉頰、親親額頭或一句柔聲的問候,甚至只是真誠的眼神對望,孩子便能從中感受到「你在意我」、「你看見我」,而這種被看見的感覺,正是幼兒最基本的情緒需求。對年紀稍長的孩子來說,早晨的問候可以轉化為聊天式的互動,例如「昨晚睡得好嗎?」、「今天想做什麼呢?」這樣的對話不僅開啟親子間的交流,也讓孩子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建立積極的心理準備面對一天的挑戰。

二、道別的儀式

第二個重要習慣是「道別的儀式」。許多父母在送孩子上學時,常常會匆匆揮手,有時甚至孩子還沒準備好,就轉身離開。其實,孩子對分離的感受遠比大人來得深刻與強烈,尤其在低年齡階段,他們對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尚未成熟,「你離開了」對孩子來說,可能意味著「你不會回來」。

因此,設計一個專屬的道別儀式,成為幫助孩子理解「我暫時離開,但我一定會回來」的最佳方式。這個儀式不需要複雜,只要是每天一致且讓孩子能參與,例如擁抱三秒、擊掌加飛吻、說一句固定的話:「媽媽等一下下班就來接你喔!」對大一點的孩子而言,還可以和他一起創造發明一個只屬於你們的專屬「密語」或手勢。這些簡單又有趣的動作,會在潛意識中傳遞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即使暫時分開,我們的連結還在。」

三、共進晚餐與家庭分享時間

接著,我想強調的是「共進晚餐與家庭分享時間」的重要性。在華人文化中,「吃飯」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時刻。然而現代家庭常因忙碌或科技的介入,使得餐桌成了「邊滑手機邊用餐」的沉默時段,失去了原本該有的溫度。如果我們希望與孩子有著良好的親密連結,父母親需要刻意地在用餐時關掉電視、收起手機,讓餐桌成為「人與人說話」的場域,讓晚餐時光成為心靈補給的溫柔基地。可以設計像「今日最開心的一件事」或「今天最想跟家人分享什麼」的餐桌小活動,讓每個人輪流說說話,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傾聽、等待與表達。這樣的儀式,不僅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也幫助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的情感連結與親密感。

四、睡前陪伴

除了早上的開端與晚上的聚集之外,孩子更需要一個安穩的「收尾」,也就是我們建議的第四個習慣:「睡前陪伴」。對孩子而言,夜晚是一段從清醒轉入夢境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大人是否陪在身邊、情緒是否穩定,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入睡品質與夜間情緒安全。

1到3歲的幼兒,最需要的是肢體安撫與聲音陪伴,例如輕拍背部、哼唱熟悉的晚安歌。4到7歲的孩子,則可以透過睡前故事,培養豐富的想像力與語言發展。而8歲以上的孩子,已進入可以反思與自我整理的階段,父母可以引導他說「今天三件感恩的小事」,或「今天有什麼困難?怎麼解決的?」這樣的練習,不僅培養他自我理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一種情緒整理的歷程,幫助孩子更有信心地迎接明天。

五、一對一的專屬時光

最後,我們要談談一個被很多家長忽略,卻對孩子內在價值感極為重要的小習慣「一對一的專屬時光」。在多子家庭、隔代教養、單親家庭甚至忙碌或雙薪家庭中,孩子常常在群體中被照顧、被安排,卻少有「我與你」的私密時間。這種「被單獨對待」的經驗,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它傳遞的是:「你對我而言是特別的、唯一的、值得我單獨花時間的。」

即使一週只安排一小時,和孩子單獨去散步、買杯飲料、讀一本書,都能為孩子帶來深層的情緒滋養。如果從小安排這個小習慣,孩子就不容易養成退縮、過於安靜、畏縮的個性。對於已經是容易退縮的孩子,因為他們往往比較不爭取、不表達,透過這樣的安排,建立這樣的小習慣可以有效地轉化,他們被忽略的經驗感受,而對於年齡稍長、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這樣的專屬時光則是重建信任與對話的契機,讓孩子願意主動打開心門,分享自己的世界。

在表達愛的日常中,結出情感安全的果實

總結來說,愛的儀式感不是一種高難度的親職技巧,而是一種「有意識的陪伴方式」。它不是偶一為之的驚喜,而是日復一日的平凡,但正是這些可預期的穩定性,讓孩子在變動的世界中,擁有內在安定的力量。愛,是持續發生的,不是表達一次就夠。就像陽光每天都要照進窗戶,水每天都要灌溉土地,孩子的心,也需要每天一點點愛的滋養。

在華人家庭文化裡,重視成績與規矩,往往把教養等同於指導與要求。但真正健康的情緒發展,需要更早一步的土壤-那是來自關係裡的情感安全感。當孩子每天都能透過這些「愛的儀式」小習慣,感受到家裡是穩定的、父母是可靠的、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那麼不論未來面對什麼困難,他們的內心都會有一盞從童年開始,照亮一生,滿溢著愛的燈。

文章網頁: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E6%84%9B%E7%9A%84%E5%84%80%E5%BC%8F%E6%84%9F%EF%BC%9A%E5%BB%BA%E7%AB%8B%E5%AD%A9%E5%AD%90%E6%83%85%E7%B7%92%E7%A9%A9%E5%AE%9A%E7%9A%84%E4%BA%94%E5%80%8B%E6%97%A5%E5%B8%B8%E5%B0%8F%E7%BF%92%E6%85%A3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29/06/2025

新生兒爸爸的快樂

撰文者:侯南隆諮商心理師、哲學諮商師/醫心學會副理事長、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寶寶出生後,大多數的關注會落在媽媽與寶寶身上,關心媽媽的身心狀況如何?哺乳是否順利?寶寶長得如何?睡得安穩嗎?這個時候,往往有個角色,常靜靜地站在一旁,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能做什麼?或許他會用不太熟練的手法換尿布、試著抱著哄著寶寶入睡,但可能笨手笨腳的一下子就被趕去旁邊,半夜跟著起床幫忙餵奶、努力背誦育兒手冊上寫的一段段建議--他就是新生兒的爸爸。

傳統華人文化中,父親常被期待扮演家庭經濟支柱的「男主外」,賺錢養家的角色,而照顧嬰兒的工作,則被自動被劃歸給了媽媽,成為「媽媽的責任」。越來越多研究與真實經驗都顯示,一個願意參與照顧的新生兒爸爸,能夠是孩子的依靠,更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與深刻的愛。我們需要轉換這個刻板的照顧者迷思,因為寶寶的照顧需要爸爸媽媽一起來,誰都不能缺席。

「成為爸爸」是一次深刻的生命轉變

成為爸爸,是一種深刻的轉變。不同年齡的爸爸,在面對新生命的到來時,內心的震動與轉變也有所不同。年輕的爸爸,可能同時還在摸索自己的職涯與生活節奏,面對嬰兒的哭聲與不眠之夜,既感到新鮮與興奮,也夾雜著「我準備好了嗎?」的自我懷疑。而年紀較長的爸爸,往往具備一定的生活穩定性與人生歷練,比較能沉著地應對育兒的挑戰,但有時會因為與孩子年齡差距較大,或對體力消耗的適應力較低,而感到焦慮或挫折。

不論是哪一種年齡階段的父親,只要能夠以開放的心態迎接這個新角色,積極參與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那份來自寶寶的目光、微笑與依附的回應,都將成為爸爸生命中最真實的快樂來源。

性別期待與情感建立:男孩女孩都需要爸爸的擁抱

寶寶的性別,常會在無形中影響爸爸初期的參與方式與情感連結。許多爸爸在知道「自己有一個兒子」時,會產生一種潛在的「延續感」與責任感,似乎要將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價值觀傳承下去;當知道是女兒時,則可能引發更柔軟的保護慾望與一種特殊的甜蜜情懷。

傳統華人文化裡,對兒子的期待經常與「教養」、「嚴父」聯想在一起,而對女兒則容易激發「寵愛」與「呵護」的情感。然而,現代親職觀點鼓勵父親無論孩子性別,都應從出生起就建立貼近的身體接觸與互動,例如:抱孩子入睡、陪孩子洗澡、參與哄睡儀式等,這些都是建立依附關係的絕佳時機。爸爸的身體與氣味,會成為寶寶熟悉的安全訊號,只要爸爸願意靠近、願意嘗試,那份親密就會在一次次的互動中自然生成。

育兒的隊伍,爸爸別落單

新手爸爸的快樂,往往與家庭結構密切相關。在核心家庭中,爸爸與媽媽是主要照顧者,兩人得共同面對孩子的每一項需求。這樣的環境下,爸爸更有機會從「旁觀者」走向「參與者」。只要家庭中建立良好的合作與支持溝通機制,爸爸不僅能成為有效的照顧者,也會因此對家庭生活產生高度的連結與成就感。然而,當爸爸長期處於「協助角色」或「被動等待指令」的狀態時,照顧孩子的成就感與快樂感就不容易獲得。這也是許多爸爸在育兒初期容易感到困惑與壓力的原因之一。對許多媽媽來說,照顧寶寶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媽媽和爸爸一樣,都是新手,都需要投入去經驗、學習與練習。有時,一起合作照顧可以考慮做一點分工,譬如:媽媽負責哺餵,爸爸則負責夜間哄睡、外出採買、洗澡與撫觸等具體任務,不僅能提升爸爸的自信與歸屬感,更能使孩子從小感受到父愛的穩定存在。

大家庭的結構中,情況可能較為複雜。臺灣許多家庭,仍是三代同堂,與祖父母同住,在寶寶出生初期,長輩們也會參與照顧的工作。這樣的安排雖然實際上減輕了父母的照顧負擔,但因為大家都愛寶寶,都想多一些和寶寶接觸的機會,卻可能導致爸爸被「邊緣化」於育兒之外。例如,奶奶比爸爸更快抱起寶寶、外公先一步準備副食品、叔叔姑姑紛紛出手幫忙--爸爸還沒來得及靠近孩子,就被其他人「完成了工作」。在這樣的情境中,爸爸常感受到「用不到我」,以致形成一種無形的疏離感。這個時候,爸爸需要更為主動地參與,例如:增加與寶寶每日的獨處時間、並讓家庭成員學習尊重爸爸的照顧方式,避免先入為主地認為男性的照顧品質比不上女性,爸爸沒經驗,就排除或取代爸爸照顧寶寶的機會,那麼爸爸才能真正走進家庭關係的核心,也才能從中經驗到屬於親子間的幸福時光。

從「幫忙」到「一起」:家庭互動的轉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華人文化中,男性表達情緒與脆弱往往被視為不夠「堅強」,這讓許多爸爸即使內心有壓力、有挫折、有疲憊,也不習慣說出口。特別是在孩子出生初期,媽媽通常容易受到較多親友關心,而爸爸多半只能默默扮演「支援角色」,他們內心的變化、情緒的波動、甚至與孩子的情感碰撞,都可能被忽略。

因此,我們必須創造一個接納爸爸有情緒、有學習曲線的空間,讓爸爸能坦然說出「這真的不容易」、「我需要幫助」。這不是脆弱,而是負責任的表現。當社會與家庭都開始接納「爸爸也需要被支持」,爸爸才能有更大的空間去發掘照顧孩子的樂趣與成就感。

新生兒爸爸的快樂,不是一夜之間的幸福感,而是來自每日與孩子的互動累積中,逐漸浮現的滿足感。有時是一個寶寶在懷中安穩入睡的沉重體溫;有時是一聲清晨的咯咯笑聲;有時則是一段疲憊中的默契眼神。在那些被奶味、尿布、睡眠不足包圍的日子裡,爸爸如果願意放下「我是不是做得夠好」的標準,而是去體會「我正在陪伴一個全世界最需要我的人」的事實,那麼他的心,就會因此而踏實。

當然,快樂的建立也來自於親密關係的共同調整與成長。伴侶間能一起討論寶寶的照顧與教養、如何分擔睡眠與照顧時間、如何在情緒崩潰時接住彼此,都是爸爸快樂的重要基礎。很多爸爸曾這樣形容:「我最大的成就,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我老婆說,因為我,她才能睡一個完整的夜。是回到家,孩子的一聲『爸爸我愛你』。」當家庭成為彼此依靠的堡壘,孩子就在這樣的安全結界中茁壯,而爸爸的快樂,也就不再只是來自孩子本身,更來自自己在家中的角色、位置與意義。

因此,我們不只要鼓勵爸爸對於照顧寶寶從「幫忙」,推進轉向到「一起」;不只跟爸爸說「你要參與」,更要讓爸爸明瞭照顧寶寶「你很重要」。當爸爸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學著愛、學著貼近、學著成為讓孩子安心的港灣,那麼屬於新生兒爸爸的快樂,將會在每一次陪伴、每一次歌唱、每一次從笨拙到熟練地換尿布過程中,肯定自己的成長,長成一份足以承接家人一生的深情與柔軟。

文章網頁: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E6%96%B0%E7%94%9F%E5%85%92%E7%88%B8%E7%88%B8%E7%9A%84%E5%BF%AB%E6%A8%82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29/04/2025

【一座總統圖書館的誕生】念茲在茲人民的總統

「念茲在茲人民…不只為選舉握人民的手…
人民知道總統會來看看自己是否有飯吃、有上學、有錢賺…
不讓台灣成為破落的經濟體而籌錢啟動現在的台積電!」…
陳文茜提 思辨:總統關注的是哪一種"人權….
4月28日2025年 中天新聞
https://youtu.be/fW8X5A6rIIg?si=c5vi97lWCJwriZJm

#台積電 #蔣經國 #陳文茜 #人權 #思辨 #心心念茲在人民 #賴清德 #孫運璿 #李國鼎 #王友慶 #戒嚴 #七海官邸 #一座總統圖書館的誕生

26/04/2025

✨讓生命發光愛心園遊會✨
誠摯邀請您5/3(六)來到圓山花博,與我們攜手打造充滿夢想與希望的嘉年華❤️用愛點亮生命🌟共同創造更多的美好與感動!

📌歡迎加入攤位贊助行列
📌歡迎捐贈義賣物資
📌歡迎認購點券、進場參與
📌歡迎轉發訊息

👉更多資訊
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
https://reurl.cc/eMWabR
#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 #園遊會

23/04/2025

非預期懷孕支持決策群 NGO學產聯盟
再次啟動啦!歡迎加入

#李玉嬋教授 #非預期懷孕 #懷孕
#長庚科技大學
#社團法人台灣懷孕婦女關懷協會
#醫心學會

15/04/2025

🩷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
有健康母親才有快樂孩子
有健康孩子才有快樂母親
母嬰心理健康未來希望所在✨✨
從媽媽懷孕那一刻開始

4月7日是世界健康日(World Health Day),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起為期一年的全球倡議,今年的主題是:
🎯 健康起點,希望未來 Healthy Beginnings, Hopeful Futures
呼籲全球以孕產婦與新生兒健康為核心,優先關注女性長期的健康與福祉。

每一位孕產婦與家庭,都應該被支持與照顧。

英國政府在更早前就已提出「1001天政策」,指出:
📌 受孕到兩歲,是嬰幼兒身心發展最關鍵的1001天
📌 穩定關愛的環境,是孩子心理韌性的起點
👩‍🍼 心理健康也是世代傳承,每個家庭都值得被支持

🌱 投資1001天,就是投資全民的未來
🤗 從「政策、社區到每個人」,我們可以一起創造支持性的環境!

👉 延伸閱讀 #國際心知 2025世界健康日「健康起點,希望未來」
🔗 https://www.mhat.org.tw/ocont.aspx?id=U+oHtRKPBL8=

#世界健康日 #孕產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促進 #1001天

11/04/2025

歡迎大家參與!

【親密育兒之正向教養】💕一同來溫和教養孩子!!💗
公益免費線上講座

🎊溫和教養孩子的同時重新照顧自己!!
🎊正向教養是有別於傳統打罵的教育方法,而是透過情感的連結和動機培養,以及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幫助孩子發展自主性與責任感,並使親子之間能有親密而具支持性、保護性的關係。

🎊 特邀講師: 李潔玲 諮商心理師
➤ 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講師
➤ 予愛心理諮商所 所長

🎊 講座第一場: 用愛教出快樂孩子:0-6歲正向教養
💖以孩子發展為基礎,愛的正向教養。
💖協助孩子感受到情感連結、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 講座第二場:正向教養0-6歲孩子的實例與方法
💖 正向教養的實戰作法。
💖根據孩子的特質與發展階段,透過適當技巧,讓孩子學習以正向行為取代負向行為。

● 時間: 4/23 (三) 19:00 - 21:10
● 費用: 免費(桃市婦幼局補助)
● 地點:
線上視訊➔➔ https://lihi.cc/WQp5J
線上報名截止: 4/21(一) 23:59

🎊參與對象:
●孕產婦
●其他家人(伴侶、配偶)
●想了解正向教養一般民眾
●相關專業人員(如:保母、幼教工作者、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心理師等)

-
桃市婦幼發展局X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用心舉辦

-----------------------------------------------------------
114年度孕產婦暨婦女心理健康關懷輔導計畫
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婦幼發展局
承辦單位: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計畫主持人:李玉嬋 教授/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醫心學會理事長
計畫聯絡窗口:
林雨臻關懷員 03-3333146
簡婉婷關懷員 0921-116-802
電子信箱:twmhcpa0701@gmail.com33

09/04/2025
03/04/2025

《公視主題之夜SHOW》紀錄片出發的公民論壇實境節目
# 我們需要安樂死嗎,身障者怎麼看?

#鄧惠文醫師主持 #劉珞亦
#李玉嬋教授/醫心學會理事長/醫療諮商心理師
#鄧良岳律師/諮商心理師/安樂死倡議者

七位身障朋友分享生命的苦難,為何想選擇安樂死。
安樂死是因為身體病痛活著很痛苦而必然會想要選擇的死亡解脫途徑?
似乎又為何有更多身障朋友還是很想要選擇好好活著?
欠缺長照、社福機制就能讓人生最後一哩路順遂?善終?

李玉嬋理事長談哪些機制,可協助身障者面對臨終or痛苦時,有人可以陪伴展開生死對話、正面談論如何向死亡做選擇
也希望身為醫療諮商心理師,可以陪伴受苦的心靈,發掘生命的出路、拓展對臨終安寧或安樂死的充分了解,才足夠的智慧為自己做選擇…

本集節目配合英國BBC所製作的58分鐘紀錄片《死了更好?(Better Off Dead?)》做延伸討論主題:《我們需要安樂死嗎,身障者怎麼看?》

Part1. 是什麼讓我的生命這麼痛苦?
1-1. 以公民主角家淇的人生故事的五分鐘短片開場:家淇去年底因為身體痛苦諮詢瑞士安樂死,但因為家中經濟無法負荷並未繼續流程。
1-2. 邀請六位身障公民朋友簡短分享各自的人生故事:第一次想死的經驗,是什麼讓他們如此痛苦?

Part2. 身障者對於生命的選擇
Q:請問兩位來賓,各自對安樂死的看法?
Q:痛苦到什麼程度,才可以選擇安樂死?從片中加拿大的經驗來看,是否存在一些漏洞?加拿大的法律規定,需年滿 18 歲,並精神健全可以自主做決定,經過專業評估後,身體狀況末期的人,可以提出申請獲得 MAiD 資格。但身障者的身體狀況常常遊走生死邊緣,我們應該怎麼評估、必須經過什麼樣的流程,才能確認一個人可以執行安樂死?需要誰的同意?本人同意就好嗎?需要家人同意嗎?
Q:安樂死讓人擁有生命的選擇權,但會對身障者或社會造成哪些衝擊?

Part3. 身障者真正需要的支持?
Q:討論我們要如何善終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可以怎麼活,怎麼樣才叫好好活著?
Q:除了安樂死外,社會應該優先提供身障者什麼樣的生活支援?
Q:有了這些社會資源後,身障者還會想要選擇安樂死嗎?

《公視主題之夜SHOW》節目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

#李玉嬋教授 #李玉嬋說心理學 #安樂死 #身障者 #善終

28/03/2025

《新聞思想啟》孤獨死...
https://youtu.be/gIoGqDwmffY

全台948萬戶數
1人家户37.6%共
357萬人獨居…

《新聞思想啟》孤獨死恐懼感來襲
鄰居過世三天才發現!
獨居長者高風險靈性關懷課程排解憂鬱超高齡社會獨老成常態
列冊關懷與實際落差大
預防孤獨死尚須身心靈層面化解長者孤單感
第156集-2

#李玉嬋教授 #孤獨死 #獨居 #靈性關懷 #超高齡社會 #嬋說心語

Address

台北市北投區明德路365號
Shilin District
112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