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08/2025
【軟化感受】
「軟化你身體感到難受情緒的部位
就像是在溫水中一樣
軟化…軟化…軟化…」
──Kristin Neff《自我疼惜的51個練習》
我們並沒有試圖改變感覺
只是選擇以一種溫柔的方式承接它
-
面對負面情感的稜角,你如何軟化與鬆動?
-
即使作為一名心理工作者
我本質上也只是一個會有情緒起伏的普通人
在一次與兒童工作的經驗中
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水杯
水流浸濕了我們才剛合作完成的
一幅表達情緒的畫
當下的我反射性地發出驚呼聲
雙眼不自覺睜大、眉頭微皺
但同時也留意到身旁的孩子
全身縮起、僵住
眼神直盯著畫紙、一點也不敢瞄向我
那一刻,我的腦袋千迴百轉
一方面懊惱自己明知這個孩子有多敏感
自己竟沒能管控好自己的反應
另一方面也思考著該如何化解這個僵局
突然我注意到桌上那張被浸軟的畫紙
顏料暈開、五顏六色混在一起
呈現真實情緒的層層疊疊
竟有種獨一無二的美感
而筆觸邊界順著水流變得模糊
讓原本象徵正面或負面情感的圖像
都少了稜角、多了柔和
頓時,我心中的慌張和緊繃感受
也隨著浸水的畫紙、軟化和放鬆了下來
微微一笑、開口回應孩子:
「哇!水這麼一潑
是不是更像平常你心裡那一團團
講不出來的心情顏色?」
「而且你看
剛剛我們畫的那個可怕大怪獸
碰到水就變身了耶!
原本尖尖的地方都變成圓圓的了」
孩子聽到我緩和帶點驚奇的語氣
總算解除僵住的身體
抬頭看向我、輕輕地點點頭
並伸手指向畫紙、笑了出來,說道:
「怪獸的眼睛跟鼻子都黏在一起了,好好笑!」
接下來的時間
就在孩子與我對軟軟皺皺的畫作
分享各自新奇的發現中結束
至於往後的繪畫活動
孩子都會要求往完成的畫作上潑水
觀察紙張浸軟和顏料暈開的過程
那就是後話了
我想,孩子在這樣的經驗中
也逐漸學會軟化感受、與內在共處的方法
-
當陷於痛苦、挫敗與惶恐
試圖奮力抵抗、消除或逃離
都是本能的自保機制
但越掙扎抵抗
心裡難受的感覺往往變得越加鮮明和銳利
痛苦就這樣卡住了
甚至可能刺傷自己與旁人
直到遍體鱗傷
無力再乘載一絲情緒的重量
如果如此用力地應對痛苦
卻讓我們更加難受
那麼真正需要的
可能只是給予內在感受
多一點柔軟的允許
-
在負面情緒出現時
試著將手放在難受感覺最強烈的身體部位
或者就擺在胸前的心口上
感覺手的輕柔觸感
想像溫暖和善意透過手流進身體
自情緒部位的邊緣角落、一點一點地軟化
輕聲安撫、允許感受的存在、為它騰出空間
讓情緒從抵抗變成傾聽
從撐住變成流動
這時,悲傷有了眼淚的出口
憤怒能夠卸下鎧甲
恐懼學會依偎在溫柔裡
當情緒被軟化
就如同浸水暈開的顏料
心不再緊握拳頭
而像一朵在微溫晨光照耀下的花,慢慢盛開
-
邀請今天的你
也與我一起試著軟化感受、自我疼惜吧!
-
參考資料:
Kristin Neff, Christopher Germer.(2021)。自我疼惜的51個練習(李玉信譯)。張老師文化。
圖片來源:Pexels
#賴怡臻臨床心理師
🌲 🌲 🌲 🌲 🌲 🌲 🌲 🌲 🌲 🌲 🌲 🌲 🌲 🌲 🌲
#山曉心理治療所
⛺️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6號12樓-8
🗻 近捷運台北小巨蛋站 3號出口
☎ 0978-150-785
#自我疼惜 #軟化 #安撫 #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