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精神 陳長聖醫師

身心·精神 陳長聖醫師 現職:臺安醫院 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
專長:成人心身醫學、精神醫學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動力、薩提爾取向心理治療

邀約講課/演講/廣電節目/文字稿件 歡迎電郵PsyDrCSChen@outlook.com

[專長]
❇ 失眠、憂鬱、焦慮、創傷、強迫症
❇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
 (兒少情緒困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
❇ 個別心理治療
 (動力取向、薩提爾取向)

[現職]
❇ 臺安醫院 
  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小兒心智科 
  主治醫師
❇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兼任主治醫師

[證照]
❇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 精神科專科醫師

---
醫療評估或個人健康議題,請洽門診由陳醫師親自服務
關於行政流程或掛號相關事項,可詢問就診的醫療院所

臺安醫院 https://www.tahsda.org.tw/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 https://webreg.tpech.gov.tw/

其他工作合作洽詢可以寄信 ✉ drlarscchen@outlook.com

09/10/2025

『幼兒園的環境是否能提供足夠的身體活動與五感刺激,並帶孩子能探索並認識真實的世界,在遊戲當中培養與他人互動的能力。是否是「雙語」?或是是否提供制式的知識性課程,其實並不是重點,太多這類規劃,反而會讓孩子活動不夠,影響該有的腦發展與技巧練習。』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陳長聖表示,未成年的孩子願意就醫,就是一種求救訊號,曾至某國中學校輔導中心協助情緒障礙學童,但孩子拒絕看診,原因是就醫時,家長在旁陪同,一旦得知其身心狀況,勢必給予嚴厲喝斥、責罰、貶損。』『台灣兒童青少年...
15/09/2025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陳長聖表示,未成年的孩子願意就醫,就是一種求救訊號,曾至某國中學校輔導中心協助情緒障礙學童,但孩子拒絕看診,原因是就醫時,家長在旁陪同,一旦得知其身心狀況,勢必給予嚴厲喝斥、責罰、貶損。』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指出,有些孩子罹患心理疾病,原因可能來自家長偏差教育,部分父母則不希望孩子被貼上標籤,而不讓孩子至身心科看病,甚至不同意小朋友接受心理諮商。社會應重視未成年孩子的醫療自主權,在合理、合法情況下,提供另一種解決方案。』

過去數字顯示,一般民眾罹患精神診斷之終生盛行率,約略兩成。青少年精神疾病,近五年來成為各國益加重視的議題。然而有父母仍認為看精神科/身心科是污名,因而諱疾忌醫,造成有些孩子願意求醫,但畏懼父母責備和不理解。

當孩子表達情緒不好、對生活失去興趣、不想上學或有其他不尋常的行為改變,不要急著否定或批評,而是先接納、傾聽。

事實上,當雙親家人也願意積極參與孩子的就醫,也能漸漸改變家庭環境,打造成一個可以維持心理健康的家庭,對下一代的健康復原有極大幫助!

心身本一家。重視心理健康,就像重視身體健康一樣。憂鬱症這類心理健康問題並不是意志力不夠,也不是簡單「撐過去就好」。如果孩子願意尋求幫助,應該鼓勵與支持,找到可運用的外部資源。

謝謝 聯合報 深度且廣泛的報導這個主題。

很榮幸代表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參與了由中華心理衛生協會舉辦的2025心理韌性研討會。心理韌性(resilience),簡單的定義是:「人可以有能耐、去克服原本預期不到的」。心理韌性對於人類個體的適切因應困境,具有如地基般的重要性。韌性概念...
13/09/2025

很榮幸代表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參與了由中華心理衛生協會舉辦的2025心理韌性研討會。

心理韌性(resilience),簡單的定義是:「人可以有能耐、去克服原本預期不到的」。心理韌性對於人類個體的適切因應困境,具有如地基般的重要性。韌性概念,超脫了研究「人為何得精神疾病」,而是要研究「要怎樣才能維持精神健康與彈性」。尤其在本世紀,面對諸多科技演進、地球環境變遷、地緣政治變動,不管是大社會或是小個人,都需要韌性。

青少年心理韌性,也是近年學界研究關注的焦點。美國密西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Marc A. Zimmerman 教授分享他發展的青年賦能解決方案(Youth Empowerment Solutions, YES)頗具啟發性!計劃中,一群社區青年,在放學後,一起主導了社區變革專案(包括清理社區、創作壁畫、種植社區花園、建造遊樂場等),而旁邊訓練有素的當地成人志工負責協助這群青少年(注意:成人僅協助,而非指揮、控制)。

當成年人學著適度放手,讓青少年孩子自己做,不旦尊重了青少年的獨立自主需求、也培養了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相信增加了心理韌性。

而下午的研討活動,有不同的工作坊,我參加了近年台灣開始要推廣的「心理健康急救(MHFA)」,初步認識這個模式。當身旁的人疑似出現心理精神危機,沒有接受醫學或心理學訓練的人,弱勢很想伸出援手,應該如何做才好呢?「心理健康急救」訓練一般普羅大眾成為「心理急救員」,能有能力及時幫助身旁心理健康出狀況的人。這個模式由澳洲開始,有實證指出提升了參與者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未來也會引進適合青少年的版本,讓受訓者能初步處理憂鬱、焦慮、飲食疾患、物質濫用等議題。

收穫滿滿,期待更多研究的產出能作為實務臨床的好方法!讓台灣成為韌性社會,讓下一代能有更多面對不同挑戰也從容的心理韌性。

後疫情時代,瀏覽網路  #社群媒體 已經成為生活,修顏美體  #濾鏡 是日常。天天滑手機,青少年看著社群媒體諸多完美網紅,加深加強社會刻板審美觀的印象。自拍時、脫下口罩照鏡時,卻  #容貌焦慮,越看越不滿意自己。調查顯示,超過7成的國高中生...
11/09/2025

後疫情時代,瀏覽網路 #社群媒體 已經成為生活,修顏美體 #濾鏡 是日常。天天滑手機,青少年看著社群媒體諸多完美網紅,加深加強社會刻板審美觀的印象。自拍時、脫下口罩照鏡時,卻 #容貌焦慮,越看越不滿意自己。調查顯示,超過7成的國高中生對外貌不滿意;還有1成學生會因為照片不好看,而不敢上傳社群平台。臨床上也看到,甚至因為不滿意自己外在形象,而拒絕上學的。

這些青少年,或許在課業上也遇到挫折、交友上情感上也遇到挫折、家庭成員也找不到可以開放自由傾訴的對象。

當網路世界成為人們的心理舒壓唯一出口時,如果抱持著「要和某某網紅一樣好看才會受人喜歡」這樣的價值觀,接下來就會往容貌焦慮走,或是鎮日迷失在特定網路世界。

減少容貌焦慮和社群媒體帶來的身心負面影響,從「 #數位排毒 」做起。當發現自己因為瀏覽媒體而心情起伏時,暫時放下手機,遠離社群,減少比較心態。每天晚上睡前一小時,把手機放在臥室外,讓自己睡眠時間減少藍光和內容刺激的負面影響,增加睡眠品質和隔天的好心情。

增加自信,或許可從「 #鏡子練習 」開始,試著每天對鏡中的自己,說一句欣賞的話。比如說「我今天雖然很不想上課/上班,但我還是出門面對挑戰了,我很有勇氣。」或是「朋友今天開我玩笑,我跟他說我覺得不舒服,他有跟我賠不是,我很讚。」

多走出戶外,多接觸各種不同的活動,也比較不會一直鑽牛角尖去思考網路社群的負面內容。同時,在積極投入實體活動的過程中,也會在不同的小小成就中,漸漸發現「其實我有長相以外的價值」,自我價值感就出來了!也就不再自限於容貌焦慮中了。

感謝 東森新聞 台灣1001個故事 日前訪問,關注下一代的心身議題!

學齡前,每天超過1小時螢幕時間,與語言學習、非語言溝通、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注意力與執行功能問題的風險上升有關,年紀越小越明顯。學齡前兒童過度使用螢幕,螢幕使用越長,發展遲緩與行為問題風險越高。螢幕不能取代說故事、唱歌、遊戲、追趕跑跳碰,更無...
04/09/2025

學齡前,每天超過1小時螢幕時間,與語言學習、非語言溝通、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注意力與執行功能問題的風險上升有關,年紀越小越明顯。學齡前兒童過度使用螢幕,螢幕使用越長,發展遲緩與行為問題風險越高。

螢幕不能取代說故事、唱歌、遊戲、追趕跑跳碰,更無法取代實體的人類對話。短影音可以過幾年長大了再看,但孩子的認知、語言、情緒發展,以及重要的文化傳承無法重來。

謝謝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健康網 協助發表,關注這個下一代健康的重要議題。

消費如何帶來幸福?有人說,花錢買到「體驗」、比起花錢去買「產品」,更能產生幸福感,真的是這樣嗎?英國一項經典研究,使用76,000多筆銀行交易記錄調查發現,如果以「適合的方式」消費,金錢確實可以增加幸福感。研究使用五大人格特質去區分相對應的...
23/08/2025

消費如何帶來幸福?有人說,花錢買到「體驗」、比起花錢去買「產品」,更能產生幸福感,真的是這樣嗎?

英國一項經典研究,使用76,000多筆銀行交易記錄調查發現,如果以「適合的方式」消費,金錢確實可以增加幸福感。

研究使用五大人格特質去區分相對應的消費行為。這些特質本身與「個人價值感、社會連結、內在動機滿足」有強關聯。當消費行為呼應這些特質,會強化一種「我活得像我自己」的感受——這正是主觀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比如說喜歡社交的「外向性」( Extraversion)特質的人,與這種特質相符的消費行為是酒吧、餐廳等社交性支出。自律、目標導向的「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特質,對應的消費是與健康、財務相關的長期性消費(如健身房課程、保險規劃)。「親和性」(Agreeableness) 可能喜歡捐款、送伴手禮等社會連結型消費。而喜歡探索的「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則可能受益於旅行或出國,或音樂、攝影等藝文活動。

研究發現,雖然外向的人喜歡上酒吧這種社交體驗,但內向的人或許比較喜歡消費書籍、而非上酒吧。當內向者買書時,他們的幸福程度更高、在閱讀中經驗中獲益更多。

讓一個人快樂的購買可能不會讓另一個人快樂。找到合適的產品來維持和改善一個人喜歡的生活方式,可能與找到合適的工作、合適的社群,甚至合適的朋友和伴侶一樣重要。

謝謝 TVBS 新聞 深入報導。

參考文獻
Matz, S. C., Gladstone, J. J., & Stillwell, D. (2016). Money Buys Happiness When Spending Fits Our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5), 715-725.

ADHD是神經發展性疾患,主要特徵為注意力缺陷、衝動控制困難及情緒調節障礙等,往往學齡前已有徵兆。有些ADHD沒有過動症狀,只有注意力失調,因而未早期發現。許多研究顯示,患有ADHD的兒少患重鬱症的風險高於沒有ADHD的孩子。ADHD孩子在...
19/08/2025

ADHD是神經發展性疾患,主要特徵為注意力缺陷、衝動控制困難及情緒調節障礙等,往往學齡前已有徵兆。有些ADHD沒有過動症狀,只有注意力失調,因而未早期發現。許多研究顯示,患有ADHD的兒少患重鬱症的風險高於沒有ADHD的孩子。

ADHD孩子在憂鬱時,注意力缺損或過動的症狀更加顯著,讓學業和生活表現更差,更影響自我價值,進入惡性循環。適當的ADHD藥物治療(如中樞神經興奮劑),在改善專注力與衝動控制後,也可有助於減少憂鬱症的風險。

謝謝 自由時報 刊登拙文,希望深陷憂鬱的人,都能找到合適的外部資源和內在的平安。

近十年來,大量的研究,暗示3C螢幕的長期使用,會造成大腦功能變化。在先前大規模的美國研究,已經說明兒童長期大量使用螢幕觀影或使用社群,增加憂鬱、注意力失調、暴力行為之風險。而近幾年抖音、YouTube Shorts 等短影音平台是以快速變換...
17/08/2025

近十年來,大量的研究,暗示3C螢幕的長期使用,會造成大腦功能變化。在先前大規模的美國研究,已經說明兒童長期大量使用螢幕觀影或使用社群,增加憂鬱、注意力失調、暴力行為之風險。

而近幾年抖音、YouTube Shorts 等短影音平台是以快速變換、高強度感官刺激來吸引注意,讓大腦養成一種快速搜尋刺激的模式。而一項針對年輕成人的2025年的中國腦影像新研究顯示初步證據, #短影音也可能造成成癮!

***

「短影音如何影響大腦功能」,可以從以下神經心理學假說來說明這個現象背後的機制——

其一, #獎賞系統 假說(Reward System Hypothesis):
大腦的獎賞系統(特別是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在成癮行為中扮演關鍵角色。當人們接觸到令人愉悅的刺激,在腹側被蓋區到腹側被蓋區之間, #多巴胺(dopamine)相關神經路徑活化,引發 #快感 與 #動機 。成癮物質與行為(如毒品、酒精、賭博、3C成癮)會強化這條路徑,釋放遠高於日常刺激的多巴胺。長期重複刺激會導致神經適應(neuroadaptation)。

這也俗稱 #多巴胺疲勞,形成「越來越需要、但越來越沒感覺」的惡性循環。

其二,發育中的大腦之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特別是兒童青少年,大腦正處於神經可塑性高峰期,主責理智和衝動控制的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長期暴露於碎片化、即時回饋的刺激會把不健康的資訊處理習慣,「刻」到神經網絡中,取代原本應該建立的「 #延遲滿足」、「 #深度學習」的迴路,影響心理習慣。

正所謂用進廢退,習慣了短時間的立即回饋,就無法忍受長時間的耐心努力。

雖然成癮者可能意識到長期沉迷的負面後果(例如浪費時間和注意力下降),但即時滿足的強大動力,往往使理性目標難以主導他們的行動。成癮者在 #即時滿足 和長期目標之間存在衝突,因此成癮者難以守時、執行中長期計劃。用通俗語言可以說,成癮者變得 #只看近不看遠 。

***

要怎樣預防我們的大腦被短影音綁架呢?

建議設定每日使用上限(如:只用IG一到兩小時),並堅持生活中的「無螢幕時段」,例如走路步行時、睡前一小時、或家庭共餐時間,讓大腦從高刺激環境中喘息, #數位排毒。

其次,培養正念練習、長時間閱讀書本、聆聽音樂(以整張專輯為佳)、花時間好好繪圖、固定運動。這些非3C的長時間習慣,能夠引導大腦回到內在節奏的活動,是對抗即時滿足依賴的重要方式。

此外,最該注意的,是 3C 使用是否影響到基本生活支柱: #睡眠、 #運動 與 #家庭人與人的連結。若滑手機平板壓縮了睡眠時間,減少了健康的身體活動,或破壞了親密關係的互動,就可能讓 #心理韌性 逐漸下滑。健康的數位生活,應當是為人所用,而非被人所困。

***

感謝 TVBS 新聞 的深度報導!讓更多人關注這個當代議題。

***

參考文獻:
1.Zhang, S., & Li, S. (2025). How short video addiction affects risk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in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fNIRS technolog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9, 1542271. https://doi.org/10.3389/fnhum.2025.1542271

2.Nagata, J. M., Al-Shoaibi, A. A. A., Leong, A. W., Zamora, G., Testa, A., Ganson, K. T., & Baker, F. C. (2024). Screen time and mental health: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Adolescent Bra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BCD)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24(1), 2686. https://doi.org/10.1186/s12889-024-20102-x

「 #睡前吞23顆藥?」 近期上述議題引起社會關注。  #臺灣精神醫學會 提醒:精神科用藥需由專業醫師評估調整,自行停藥或更改劑量,可能導致病情惡化或復發。在診間,我常與患者討論  #減藥 的可能,也鼓勵透過  #生活作息 的改善,減少對 ...
13/08/2025

「 #睡前吞23顆藥?」 近期上述議題引起社會關注。 #臺灣精神醫學會 提醒:精神科用藥需由專業醫師評估調整,自行停藥或更改劑量,可能導致病情惡化或復發。

在診間,我常與患者討論 #減藥 的可能,也鼓勵透過 #生活作息 的改善,減少對 #藥物依賴。敝人服務之醫院,在系統建置時,也在藥劑開立超過安全劑量時會跳出警語、或是系統阻擋醫師開立更多安眠藥物;醫院的管制用藥委員會,也會定期審視個別患者的特殊用藥情形,系統性防治管制用藥濫用。

然而,很多時候,不是受失眠之苦的個人出了問題,而是整個工商業社會與科技進展的速度太快,讓人長期承受過大的壓力。即使醫師言者諄諄,叮嚀患者調整生活習慣,許多患者往往仍感到無力改變,相當可惜。

睡眠,是情緒與身心健康的基礎。良好的 #睡眠衛生 能讓治療更穩定。藥物與生活習慣並行,才是長久的關鍵。也願我們的社會,能發展成能給人更多喘息的空間。

台灣現代人壓力大!不管是關心關稅、經濟、選舉、政治,成人世界的多變挑戰,可能樣樣都是壓力。憂國憂民的「選後症候群」,巨大的慢性和急性壓力疊加,漸漸形成失眠、緊繃、焦慮、憂鬱。身體症狀不舒服,心理不舒服,卻無奈看到有人用不良方式宣洩,回家把氣...
12/08/2025

台灣現代人壓力大!不管是關心關稅、經濟、選舉、政治,成人世界的多變挑戰,可能樣樣都是壓力。憂國憂民的「選後症候群」,巨大的慢性和急性壓力疊加,漸漸形成失眠、緊繃、焦慮、憂鬱。

身體症狀不舒服,心理不舒服,卻無奈看到有人用不良方式宣洩,回家把氣出在家人、小孩、小動物身上,「踢貓效應」是壓力不良的應對。更不好的示範,是暴力相向,造成其他家人心靈創傷。

當心小孩有樣學樣!代間傳承,把不好的暴力行為,又傳到下一代,或甚至反噬回來變成老人虐待。

壓力大,練習呼吸減壓。情緒有症狀,看看心情溫度計該舒壓,就該找人談談,家人、朋友、心理師、身心科醫師,都可以幫忙。

謝謝 寶島聯播網 東豪哥邀約,在空中討論壓力大時可能的不同極端狀態,這次很可惜,比較沒能教大家練習舒壓呼吸技巧,有空在其他合適場合再談談!

日前應某生技公司邀約,分享關於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知識和臨床經驗。因為我的學術興趣,我用了近一半時間講ADHD這個診斷的科學史,從19世紀講起,醫學家、腦科學家們如何一步一步發現:某些孩子的問題行為,不是道德上的「壞」,而是21世...
06/08/2025

日前應某生技公司邀約,分享關於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知識和臨床經驗。因為我的學術興趣,我用了近一半時間講ADHD這個診斷的科學史,從19世紀講起,醫學家、腦科學家們如何一步一步發現:某些孩子的問題行為,不是道德上的「壞」,而是21世紀所理解的「神經發展議題」。

台下的聽眾大多為精神科同行、前輩,聽眾們對於當代的最新生物精神醫學發展,本來就都很熟悉了。我講完之後,很開心也很感恩,得到聽眾正面的回饋——很少在這樣的場合有科學史的分享、很新鮮,聽眾認為我講得清楚有架構、「很會說故事」。

如果說科學學術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科學史就是提供一個機會,讓我們看看我們底下的巨人長什麼樣子、我們如何走到今日的。對於臨床工作,能有更多反身性的思考。

期許自己未來能持續這樣的興趣,把好的敘事提供給喜歡聽故事的社群。

選舉落幕,情緒仍在。可能有人失望、有人困惑、有人憤怒,也有人可能覺得很累——這些情緒和身體的反應,其實都很正常。當一段投注了大量情緒與行動的經歷結束後,身心需要時間消化與整理。情緒不是弱點,情緒本身就是人類有愛、有在乎、實然存在、生命意義的...
26/07/2025

選舉落幕,情緒仍在。

可能有人失望、有人困惑、有人憤怒,也有人可能覺得很累——這些情緒和身體的反應,其實都很正常。

當一段投注了大量情緒與行動的經歷結束後,身心需要時間消化與整理。情緒不是弱點,情緒本身就是人類有愛、有在乎、實然存在、生命意義的深刻證明。

千萬保重自己身體,身體是靈魂的殿。如果你覺得難受,可以暫時離開喧鬧的討論,關掉螢幕、去散個步、吃頓營養的飯,睡個好覺,想哭也很好。去找身體的資源,去找靈性的資源。讓身體慢下來,也讓心找回節奏。

每一次集體事件之後,都會留下些什麼。

慢慢整理思緒,同時顧好當下此時此刻,然後、持續前行。展現自己美好的生命力。

(圖為今年年初攝於日月潭)

Address

Songshan District

Opening Hours

Monday 14:00 - 17:00
Tuesday 14:00 - 17:00
Thursday 14:00 - 17:00
Sunday 09:00 - 12:00

Website

https://www.tahsda.org.tw/doctors/doctorcard.php?doctorid=8542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身心·精神 陳長聖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身心·精神 陳長聖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