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榮總 生殖內分泌不孕症科主任 易瑜嶠 醫師

台中榮總 生殖內分泌不孕症科主任 易瑜嶠 醫師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台中榮總 生殖內分泌不孕症科主任 易瑜嶠 醫師, Medical Service, 台中榮總, Taichung.

看完美國的資料,再回過頭來看看台灣本土的資料,這是一間相當大的醫學中心, 15年內共有58,076例生產,其中有20位女性共22例子宮破裂(3.8/10,000,其實這是個很低的數字,低到很多年輕醫生都沒有碰到過),其中7例有前胎剖腹產,2...
20/08/2025

看完美國的資料,再回過頭來看看台灣本土的資料,這是一間相當大的醫學中心, 15年內共有58,076例生產,其中有20位女性共22例子宮破裂(3.8/10,000,其實這是個很低的數字,低到很多年輕醫生都沒有碰到過),其中7例有前胎剖腹產,2例沒接受過手術,另外13例都接受過子宮手術.這13例中10例(76%)接受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2例(16%)是子宮角外孕接受腹腔鏡子宮楔狀切除(wedge resection)手術.(這份研究中沒有發現接受傳統剖腹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後子宮破裂的病例),所以作者也提醒接受內視鏡子宮手術的患者應該了解在懷孕時有子宮破裂的風險.

前面一篇研究是比較接受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的女性子宮破裂的機會,但如果手術後不懷孕當然就不太會子宮破裂,可是接受手術的病人可能多數原本就不準備懐孕,所以從手術後多少人子宮破裂的角度來看難免有偏差.2025年又有一篇同樣是從美國住院資料庫進行的研...
15/08/2025

前面一篇研究是比較接受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的女性子宮破裂的機會,但如果手術後不懷孕當然就不太會子宮破裂,可是接受手術的病人可能多數原本就不準備懐孕,所以從手術後多少人子宮破裂的角度來看難免有偏差.2025年又有一篇同樣是從美國住院資料庫進行的研究,這篇有不同的觀察角度,研究中分析了14206位曾接受過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後懐孕生產女性的狀況,結果顯示接受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的女性子宮破裂的機會是接受傳統剖腹手術的6.1倍.當然,由於是回溯性研究,難免有偏差,也無法確認因果.

年輕以及未來還有生育可能的女性需要做子宮肌瘤切除時,我多數都建議做傳統剖腹手術而不建議做微創手術,為什麼?之前說過,我發文都儘量附上原始文件出處,其實是在提醒自己要先查證,有所根據後再形諸於文字,而不是單純的”我認為”.那麼同樣的,我們看看...
13/08/2025

年輕以及未來還有生育可能的女性需要做子宮肌瘤切除時,我多數都建議做傳統剖腹手術而不建議做微創手術,為什麼?
之前說過,我發文都儘量附上原始文件出處,其實是在提醒自己要先查證,有所根據後再形諸於文字,而不是單純的”我認為”.
那麼同樣的,我們看看這篇研究,這是從美國住院資料庫進行分析,總共54,146位接受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的女性,其中有237位子宮破裂(0.43%),其中接受傳統剖腹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的女性子宮破裂的機會是0.42%,接受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的女性子宮破裂的機會是1.06 %,看起來接受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的女性子宮破裂的機會比較高.當然整體而言子宮破裂的絕對風險值還是不高(0.43%), 所以如果說開了300-500台肌瘤切除還沒遇到子宮破裂,就認為沒有風險,當然
可能真的是技術很好,還有一個可能就是:開得還不夠多,還沒碰到.我既不認為自己有一雙神手,也不相信自己運氣特別好(其實應該說是病人的運氣特別好,因為子宮破裂都發生在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多年以後的懐孕期間,也許那時她早忘了我是誰), 即使是小小的風險我也不想冒,所以就剖腹吧. (註:沒有深入子宮肌肉層的帶蒂子宮漿膜下肌瘤(pedunculated subserosal leiomyoma)手術後子宮破裂的風險就應該比較低)

研究顯示在大於38歲的女性,做PGS的有更高機會在一年內懷孕.這樣聽起來高齡做PGS是有好處的,但,這種簡化式的結論其實是不夠精確的.不要說看網路發文,前面提到,即使是醫學論文,只看摘要與結論,往往會忽略了藏在方法,甚至是附件中的細節.我們...
11/08/2025

研究顯示在大於38歲的女性,做PGS的有更高機會在一年內懷孕.這樣聽起來高齡做PGS是有好處的,但,這種簡化式的結論其實是不夠精確的.不要說看網路發文,前面提到,即使是醫學論文,只看摘要與結論,往往會忽略了藏在方法,甚至是附件中的細節.我們再看看這篇文章,雖然在標題與摘要中沒提,但在附件中看到:以

在發文談醫學問題時,我一向不喜歡發總結式的懶人卡或小結論之類的,因為醫學的情境相當複雜,在A是對的,在B也許是錯的,對C好的治療,對D也許就不適合. 但一般人最喜歡聽到的常常是簡單的結論(若@,則@,或甲比乙好,例如:想減重打,瘦瘦針最有效...
08/08/2025

在發文談醫學問題時,我一向不喜歡發總結式的懶人卡或小結論之類的,因為醫學的情境相當複雜,在A是對的,在B也許是錯的,對C好的治療,對D也許就不適合. 但一般人最喜歡聽到的常常是簡單的結論(若@,則@,或甲比乙好,例如:想減重打,瘦瘦針最有效之類),還有就是最好有漂亮且一目瞭然的圖卡,讓我們好像看了一眼下就什麼都知道了.但過度簡化的結論反而可能造成誤解甚至誤導, 即使醫學專業期刊,也會為了吸引審稿者或讀者的眼球而使用漂亮,簡節有力的標題,看完標題再看完摘要後,如果不再注意研究的材料與方法,得到的結論仍然可能是不精確的過度簡化型答案(所有研究首先不都需要設定條件嗎).之前聽說過有醫療人員與患者手上拿著的AI答案奮戰的故事,會不會一些我們在網路上不太精確的發文也會變成AI戰士發揮的素材?

之前提到過PGS只是挑選胚胎的方式,並不能讓原本的胚胎變得更好(反而可能有一些傷害),同時也可能有些正常的胚胎被誤判為不正常(尤其是鑲嵌型),因此可能提高單次胚胎植入的懷孕率,但不會提高每一次取卵的累積懷孕率,也因此不適合常規在每一個試管嬰...
04/08/2025

之前提到過PGS只是挑選胚胎的方式,並不能讓原本的胚胎變得更好(反而可能有一些傷害),同時也可能有些正常的胚胎被誤判為不正常(尤其是鑲嵌型),因此可能提高單次胚胎植入的懷孕率,但不會提高每一次取卵的累積懷孕率,也因此不適合常規在每一個試管嬰兒療程中都使用(美國生殖醫學會ASRM也是這樣建議的).那麼除了夫妻帶有染色體異常的反覆性流產以及反覆性著床失敗外,PGS還有什麼角色呢?美國生殖醫學會期刊Fertility &Sterility 2025年刊登了一篇研究從”要多快才能懷孕活產”(time to live birth) 的角度來看PGS,在他們的研究中, 38歲以下做或不做PGS,在一年內懷孕的機會差不多;但在大於38歲的女性,做PGS的有更高機會在一年內懷孕.

關於胚胎植入時子宮內膜的重要性以往已經有不少相關的研究了,最近美國生殖醫學會和歐洲人類生殖學會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 和 Human Reproduction) 卻不約而同的發表了相關的大數據研究.研究結論很一...
01/08/2025

關於胚胎植入時子宮內膜的重要性以往已經有不少相關的研究了,最近美國生殖醫學會和歐洲人類生殖學會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 和 Human Reproduction) 卻不約而同的發表了相關的大數據研究.研究結論很一致:
子宮內膜厚度小於8mm (7 mm) 時活產率降低.當然一旦大於8mm (7 mm)後就不是愈厚愈好了.

最新的美國生殖醫學會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刊登了一個案例:一對夫妻接受試管嬰兒/取卵/PGS後得到4個囊胚,分別是5AB 46,XY (染色體正常,男),5AB XX–monosomy 5, monosomy 1...
24/07/2025

最新的美國生殖醫學會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刊登了一個案例:一對夫妻接受試管嬰兒/取卵/PGS後得到4個囊胚,
分別是5AB 46,XY (染色體正常,男),5AB XX–monosomy 5, monosomy 18(多重染色體異常,女),4CC XX–monosomy 11p (染色體異常,女),4CC XX–monosomy 7, monosomy 9, monosomy 18 (多重染色體異常,女),依照標準作法應該銷毀3顆染色體異常的女性胚胎,而只植入一顆染色體正常,同時也是胚胎品質(型態)最好的男性胚胎.但是這對夫妻作了一個特別的決定---4顆胚胎(1顆染色體正常,3顆染色體異常)一起植入,最後的結果也很出乎意料:生出了正常的異卵雙胞胎女嬰.這對雙胞胎已經七歲了健康而且發育正常.

為什麼4CC這種品質不好的胚胎活產,但5AB這麼好的胚胎反而失敗?為什麼PGS正常的胚胎失敗,反而是PGS異常(不是鑲嵌型,是多重染色體異常噢)原本應該被銷毀的胚胎反而為生命找到了出口?如果不是父母堅持的話,豈不是註定這對姐妹早早就被消失了(因為科技的進步)?

經由試管嬰兒而懷孕出生的嬰兒有多少?據研究,自1978年第一個試管嬰兒出生到2018年, 40年間大約共有1千3百萬個嬰兒是由試管嬰兒而出生.有趣的是北美的成長率有遲緩的現像,但亞洲仍在成長.
21/07/2025

經由試管嬰兒而懷孕出生的嬰兒有多少?據研究,自1978年第一個試管嬰兒出生到2018年, 40年間大約共有1千3百萬個嬰兒是由試管嬰兒而出生.有趣的是北美的成長率有遲緩的現像,但亞洲仍在成長.

2025年歐洲生殖醫學會期刊Human Reproduction刊載於了一篇在丹麥進行的研究.研究收集了1965 到2015年間共 78 284位接受精液評估的男性,並連結戶政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精液狀況愈好,相對也愈長壽.活動精子總數...
18/07/2025

2025年歐洲生殖醫學會期刊Human Reproduction刊載於了一篇在丹麥進行的研究.研究收集了1965 到2015年間共 78 284位接受精液評估的男性,並連結戶政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精液狀況愈好,相對也愈長壽.活動精子總數大於1.2億隻的男性預估可以活到80.3歲,在5百萬隻以下的,只有77.6歲. 但這中間的因果關係很複雜,只能說看到一個有趣的現像.(千萬不要簡單解讀成:精液分析結果不好的男性壽命比較短)

在醫療上常會被患者問到的問題之一:”吃這個藥有沒有副作用?” 真實的答案是:”有”.那麼:”手術或處置有沒有風險?”答案還是”有”,那麼有沒有完全沒有副作用的用藥以及完全沒有風險的手術呢?這我要想想….希望有一天我能想到.正好最近在醫院的新...
15/07/2025

在醫療上常會被患者問到的問題之一:”吃這個藥有沒有副作用?” 真實的答案是:”有”.那麼:”手術或處置有沒有風險?”答案還是”有”,那麼有沒有完全沒有副作用的用藥以及完全沒有風險的手術呢?這我要想想….希望有一天我能想到.正好最近在醫院的新藥進用申請審查中看到了一個新藥,因此查了一下資料,就以這作例子吧.這是一種用來避孕的長效皮下植入劑(有人稱它做皮下型避孕器),在國外已經使用了很久但最近才引進台灣,當然也是最近才有比較多的推廣.這種避孕裝置是植入到手的上臂內側,不用每天吃藥,有三年的避孕效果.不錯吧.但是國外也有報導這個避孕裝置跑到肺部動脈的案例,這些跑到肺部動脈的避孕裝置部份可以用導管手術移除,部份必須進行更侵襲性的手術.大概多數人都不會想到只是避孕,聽起來不是什麼大事,怎麼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所以聽起來很簡單的事,真的就沒有風險嗎?有,當然有.但發生的機率高不高?絕對不高(一篇研究指出,自上市到2018年,法國有記錄的共27例).如果風險高,這東西應該早就退出市場了,但還能持續使用,就代表(至少在部分人)它的效益大於風險.所以醫療上沒有絕對的無風險,也沒有因存在風險而絕對不能作的,每一個醫療程序都是在風險與效益中尋求平衡.

“對誘導排卵的反應好壞跟胚胎植入後的累積活產率有關--反應越好,累積活產率越高”.這句話會有一個偏差,因為一般情況我們會預期年紀愈輕,卵巢功能愈好,對誘導排卵的反應也愈好.在研究中也確實發現對誘導排卵的反應愈好的群體平均年齡也愈輕.所以有沒...
11/07/2025

“對誘導排卵的反應好壞跟胚胎植入後的累積活產率有關--反應越好,累積活產率越高”.這句話會有一個偏差,因為一般情況我們會預期年紀愈輕,卵巢功能愈好,對誘導排卵的反應也愈好.在研究中也確實發現對誘導排卵的反應愈好的群體平均年齡也愈輕.所以有沒有可能對誘導排卵的反應好壞跟胚胎植入後的累積活產率有關的現像,也就是—”反應越好,累積活產率越高”.其實真正反應的只是年齡愈輕,累積活產率越高?針對這點,作者也另外對36歲以下女性分析對誘導排卵的反應好壞與跟胚胎植入後的累積活產率的關係,結果得到一樣的結論—同樣是36歲以下女性,對誘導排卵的反應越好,累積活產率越高.

Address

台中榮總
Taichung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台中榮總 生殖內分泌不孕症科主任 易瑜嶠 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