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2025
「未來的醫學,不僅是治療疾病,而是直接針對“老化本身”。」~Cell 2025
張醫師周末受邀參加 功能醫學研討會,與許多來自不同專科的醫師們交流最新的臨床觀點與研究。今年最受矚目的主題之一,就是「抗老化與長壽醫學」。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能「延緩老化、 #逆轉慢性病」的核心關鍵?
其實,張醫師在門診時經常苦口婆心提醒病人:慢性病並不是命運,也不是單靠藥物就能完全逆轉;真正重要的是回到身體老化的機制本身。要改善血壓、血糖、脂肪肝、肥胖、失眠、疲勞等問題,不能只看表面,要從老化的 #根本原因(root cause)著手。
而這次大會中,有一個令人非常振奮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最高等級醫學期刊《Cell》,帶給所有醫師全新的視野—原來老化並不是一條單向的下坡,而是有跡可循、有機會調整甚至逆轉的生物軌跡。
以下張醫師就把最重要的抗老化研究精華,整理給大家。
🧬 一、話說從頭,2013 年,兩位科學家Kroemer 與 López-Otín 首次在 Cell 系統性提出 「九大衰老標誌」,奠定現代抗老科學基礎。十年後(2023),他們將其擴增為 十二大標誌。
2025 年,他們新增兩個重要領域,使老化研究的框架擴大為 「十四大衰老標誌」。
這些標誌被納入科學框架必須滿足三個嚴格的條件,,才會被視為真正的「老化驅動因子」:
1. 會隨年齡增加而惡化
2. 人為加劇後會使老化加快
3. 人為改善後會使老化延緩
#第三項也證實了抗老化是可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十四大衰老標誌(2025 版)
研究團隊將十四大標誌分成三大類:主要、拮抗、整合。
🔹 A. 主要標誌(Primary Hallmarks)—老化的原始驅動力
這些就像主機板上的核心故障,一旦出問題,整個細胞與組織開始走下坡。
1. 基因組不穩定性
DNA 持續累積損傷,細胞「程式碼」越來越破損。
2. 端粒磨損
染色體尾端的保護蓋越變越短,像鞋帶頭磨掉,最後細胞無法再分裂。
3. 表觀遺傳改變
基因開關混亂,本來應該開的關掉,不該開的反而啟動。
4. 蛋白質穩態喪失
細胞折疊蛋白質的品質下降,壞蛋白越堆越多。
5. 細胞自噬失能
細胞的回收系統壞掉,垃圾無法清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 拮抗標誌(Antagonistic Hallmarks)—身體對老化的補償反應
這些是細胞對主要壓力做出的「過度反應」,結果反而加速老化。
6. 營養感應失調(如 mTOR 過度活化)
身體過度偏向「生長模式」,導致代謝過勞。
7. 線粒體功能障礙
能量工廠效率下降、自由基增加,引發疲憊與發炎。
8. 細胞衰老
細胞停止分裂,並釋放發炎物質,破壞周遭環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 整合標誌(Integrative Hallmarks)—最終導致肉眼可見的衰老現象
這些標誌反映的是「整個身體系統」被影響,最終形成我們看到的老化表現。
9. 細胞外基質變化(2025新增)
組織的支架(ECM)變硬、變脆、彈性下降。膠原架構改變,影響肌膚、關節、器官,甚至影響細胞能量代謝與幹細胞活性。
10. 幹細胞耗竭
身體沒有足夠的修復資源,修補速度大幅下降。
11. 細胞間通訊改變
細胞「彼此講話」的方式失準,荷爾蒙、免疫、神經訊號混亂。
12. 慢性發炎
全身處於低度慢性發炎狀態,是許多慢性病的共同根源。
13. 腸道菌群失調
腸道壞菌增加、好菌減少,造成代謝、免疫、情緒等全面性影響。
14. 心理—社會隔離(2025新增)
孤獨會透過神經—內分泌—免疫路徑加速老化,如:
- 壓力荷爾蒙升高
- 發炎反應上升
- 睡眠與代謝惡化
研究同時顯示,社會支持能 延長健康壽命,甚至動物社會互動可延長壽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老化不是單一通路,而是「互相纏繞的網絡」
研究者用「沙漏」比喻老化:沙漏象徵時間,而周圍環繞著老化相關疾病,顯示這些疾病都與衰老根源高度連結。
🔻 受老化影響的主要疾病包括:
1、癌症
2、心血管疾病
3、腦血管疾病
4、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失智、帕金森)
5、代謝疾病(如第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
6、肌少症
7、骨關節疾病
8、呼吸系統疾病
9、腎衰竭
10、眼部疾病
11、皮膚衰老
12、聽力退化
醫學的進步,讓我們不再只是「延長壽命」,而是努力追求「延長健康餘命」。也就是:讓生命的最後十年,不再因疾病折磨,而是能保持行動自如、頭腦清晰、生活有品質。
這些年,張醫師看過太多病人,從疲倦、代謝失衡、睡不好,到慢慢找回身體的節奏。當他們願意從最基本的日常做起—
吃得乾淨、動得適量、睡得安穩,同時照顧自己的情緒、人際連結與生活環境,身體往往會出現令人驚訝的變化。
健康其實並不複雜,它藏在最簡單、最容易忽略的日常裡。
希望大家從今天開始,把注意力重新放回自己的身心靈:
吃得更接近原型食物、每天動一點、讓睡眠變成固定儀式感
並重新與家人朋友建立支持性的連結。
軒宇診所|慢性病、亞健康、在宅醫療
願你我的內在年齡,都比外在更年輕,活得更自在、更有力量。
PMID: 40250404
歐瀚文醫師 功能醫學
陳君琳醫師的纖美筆記
超全能診所-智能機器人復健、再生注射/增生療法 王偉全醫師、徒手運動治療、整合門診
張益豪
#抗老化 #逆轉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