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8/2025
知柏地黃丸
這個方子,最早的起點要從六味地黃丸說起。六味地黃丸是北宋小兒科醫家錢乙創出來的,他發現小孩多是「腎常不足」,於是去掉了《金匱腎氣丸》裡面偏溫陽的桂枝與附子,只留下補陰的骨架:熟地黃、山茱萸、山藥,再搭配澤瀉、牡丹皮、茯苓,做到「補而不膩、瀉而不傷」。這是第一個專門針對腎陰不足的經典方。
可是臨床常常不是那麼單純。人一旦陰虛到一定程度,身體裡的火就容易浮上來,出現下午潮熱、晚上盜汗、口乾咽燥、小便短赤,甚至口破牙齦腫。六味地黃丸只補陰,不足以壓住這些虛火。於是後世醫家就想:要不要在補陰的基礎上,加兩味專門降火的藥?這兩味就是知母和黃柏。一個能清熱又滋陰潤燥,一個專瀉下焦相火、燥濕解毒。這樣一來,知柏地黃丸就誕生了。
整個方子的邏輯很精妙。熟地黃是主幹,填補腎陰;山茱萸和山藥負責把補進去的東西固住不讓散掉;澤瀉、牡丹皮、茯苓則把多餘的火氣和濕氣引出去,順便也防止熟地黃太滋膩壓胃。知母、黃柏雖然苦寒,但有山藥、茯苓在旁邊護脾胃,不至於吃下去就拉肚子。這種制衡,正是中醫「君臣佐使」的思維。
所謂陰虛火旺,可以想像身體像一個爐子,水太少,火就顯得過旺。人就會覺得心口手心腳心發熱,午後像潮水般燥熱,晚上睡著流汗,醒了又停。口乾咽燥、牙齦腫、便乾尿黃,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這些都是陰液不夠,火性上浮的訊號。舌頭會紅,苔很少甚至沒有,脈象通常細而快。看到這些綜合起來,就能判斷這是真正的「虛火」,不是一般實火。
在臨床上,這個方子最常用在更年期女性身上。很多人潮熱盜汗、心煩失眠、口乾舌燥,一查就是陰虛火旺的典型樣子。再來是反覆尿道感染、慢性前列腺炎,病久耗陰,會出現小便短赤灼熱、腰痠、手足心熱,用知柏地黃丸也合適。還有一些代謝型的病人,高血壓或糖尿病,動不動就煩躁易渴、頭暈目眩、舌紅少苔,這時候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配合知柏地黃丸,常能改善症狀。甚至像系統性紅斑狼瘡這類自體免疫疾病,病人低熱、口乾、疲憊,中醫辨證屬陰虛內熱,也可以考慮。
用藥前我會先看體質與當下狀態。這帖方的力道來自「陰足、虛火降」的組合,條件合適才看得見。脾胃偏弱、容易腹瀉、食少腹脹、畏寒等屬脾胃虛寒者,先把中焦養起來再談滋陰降火;外感發熱期先處理表證;舌苔黃厚膩、口苦黏膩、胸悶腹脹等濕熱或實熱為主者,先行清化實邪或依情況調整處方。
選哪一種地黃丸,看核心表現就好。六味地黃丸:腎陰虧虛為主、熱象輕微;知柏地黃丸:腎陰不足合併虛火上炎,常見潮熱盜汗、尿色偏黃、舌紅少苔;杞菊地黃丸:肝腎陰虛並見眼睛乾澀、視疲;桂附地黃丸:腎陽不足,畏寒肢冷、夜尿偏多;麥味地黃丸:肺腎陰虛,乾咳少痰、咽乾。抓準型,選方就準。
臨床經驗還有一條:藥效需要生活配合。規律睡眠、足量溫水、減少辛辣燒烤與過量咖啡、以蔬果與優質蛋白為主、調整壓力與適度運動,等於在幫身體存陰,讓火氣有路可退。
知柏地黃丸的治療路徑很清楚:以滋陰為本,兼顧降虛火。當證候吻合,常帶來穩定改善;精準辨證與生活介入,是把這帖方真正用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