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us引·逆美學室

Ianus引·逆美學室 減壓觀念。step down
人生就是來好好玩的
引逆美學帶領妳重新認識自己
#頭部降壓 #全身舒壓 #孕婦按摩
營業時間:am10:00~17:00
SPA僅限女性預約
預約詢價官方LINE連結👇🏻

關於心理諮商/諮詢我想用不同的方式跟大家介紹少了那些「應該」我們可以是什麼樣子多了那些「支持」我們又可以是什麼樣子 #心理師 #心理諮商 #心理諮詢 #諮商師 #諮詢 #聊聊 #自我探索 #找到自己 #陪伴 #照顧 #看見 #渴望 #需求 ...
16/05/2025

關於心理諮商/諮詢
我想用不同的方式跟大家介紹

少了那些「應該」
我們可以是什麼樣子

多了那些「支持」
我們又可以是什麼樣子

#心理師 #心理諮商 #心理諮詢 #諮商師 #諮詢 #聊聊 #自我探索 #找到自己 #陪伴 #照顧 #看見 #渴望 #需求 #自我照顧 #身心健康

雖然創傷對身心有著許多重大的影響想分享我的一段小故事告訴妳「創傷沒有分大小,受傷無法量化」在某次工作坊中老師運用薩提爾理論提出的四種應對姿態協助學員找到身體最有感覺的一些片段進而透過專業的帶領釋放並安撫內在小孩我是個在團體中不敢舉手發問或是...
21/04/2025

雖然創傷對身心有著許多重大的影響
想分享我的一段小故事
告訴妳
「創傷沒有分大小,受傷無法量化」

在某次工作坊中
老師運用薩提爾理論提出的四種應對姿態
協助學員找到身體最有感覺的一些片段
進而透過專業的帶領釋放並安撫內在小孩

我是個在團體中不敢舉手發問
或是變成矚目焦點的人
過程助教發現我有狀況可能需要老師協助
一直私下來鼓勵我舉手與老師進行一對一對談
(整個課程從早上到下午我始終不敢舉手)

因為同學們的案例大多都是被家暴、性侵、嚴重忽視、親人離世走不出來⋯
我回想我家庭算是充滿著愛
我也沒有以上所謂「創傷事件」
實在不知道我有什麼創傷需要被協助

一直到課程最後環節
我突然的全身性的抖動
完全無法控制停下來
旁邊的同學看到幫我舉手請老師協助
當下的我其實覺得好丟臉
大家都看著全身手腳狂抖到不行的我

透過老師及助教的協助帶領
花了好長一段時間
抖動漸漸減緩
我慢慢找到自我安撫的力量
我在當下浮現出來的畫面
是兩個姊姊不讓我加入跟她們一起玩
而我呈現「討好姿態」希望能加入她們

老師問我有沒有浮現任何場景
我出現這個畫面時甚至不太敢說出來
我覺得如果沒有很厲害
或是拿得出手的事件就不足以拿出來探討

但我也只出現這個畫面
硬著頭皮說出來後
得到的回應竟然是
「你是家裡最小的對不對,我也是,這是家中老夭的共同命運嗎,我們都被大的霸凌啊」
我當下有一種深深的被同理、被認同
而不是被勸說大家都是這樣長大的啦
小時候吵架長大就會好了

安撫了抖動的身體後
老師運用家族排列
請現場三位同學分別扮演兩個姊姊及我的角色
而我則站在旁邊俯瞰這一切

找到了為了想跟姊姊玩而不斷呈現討好低姿態的內在小孩
看到她其實好累好委屈
好想要得到姊姊們的認同跟陪伴

除了讓我看見我心裡的內在小孩
找到安撫她的力量
扮演我的同學來與我分享
「她是家中老大,剛剛扮演著我的討好角色
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注意過他人的想法,原來一直要討好好累喔~」
兩位扮演指責型姊姊的同學也說
「原來高高在上指著別人並沒有想像中優越,反而有種孤單感」

回家後我也跟兩位姊姊分享我去上課的這一段過程
姊姊們開始反駁說
「妳哪有這麼可憐、爸爸都最疼妳、是妳每次都愛告狀害我們被罵被打欸⋯」

也讓我重新思考同一件事,從不同人的視角看去,都是完全不同的樣貌,姊姊們各自在事件中也有她們自己的受傷及感受,有時我們只相信自己視角所看到的,被自己的恐懼限制了想像

長大後能理解手足吵架很常見沒什麼大不了
但對小小Apple而言,當時姊姊們不跟她玩的這件事對她來說打擊非常大、非常地受傷,這樣的感受會一直跟著身體,延伸到長大後我在職場都偏向討好型性格,容易附和他人不敢表達想法、害怕被孤立害怕不一樣⋯

想分享這段故事,是想分享
千萬別小看任何事件帶來的影響
更要相信自己現在是有能力回頭照顧好自己的內在孩子
當這個孩子被看見了、被同理了
她能長出更強大的力量

🔸創傷不是疾病,也不是失常,不是某人的心理承受度低或不夠堅強,而是一種個體在遭遇或大或小威脅時,身體本能動員的能量無法適當釋放轉而被凍結封鎖在內的情況。換句話說,它是生理性的!

🔸顫抖機制是身體與生俱來釋放體內深層肌肉的緊張,讓身體能充分活在當下達到平靜、放鬆的效果

-樂高讓我體驗創造的樂趣-為了生存需要用盡全力的付出,在不斷地追求生活的平衡時,不自覺的我們將所有的空間塞滿,沒有可以容納錯誤的空間、沒有做出改變的空間、沒有願意等待的空間速成-變成現代人的標配人們喜歡有能力的掌控,那是一種安全與安定的感覺...
07/04/2025

-樂高讓我體驗創造的樂趣-

為了生存需要用盡全力的付出,在不斷地追求生活的平衡時,不自覺的我們將所有的空間塞滿,沒有可以容納錯誤的空間、沒有做出改變的空間、沒有願意等待的空間
速成-變成現代人的標配

人們喜歡有能力的掌控,那是一種安全與安定的感覺,於是發展出秩序,因為秩序可以讓大腦感受到安全,但那卻不會讓我們感到幸福

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我不斷地與自己腦中的秩序衝撞,不斷地思考什麼叫做「應該」,
重新定義什麼是「標準」

兒子的第一組樂高是在兩歲多的時候得到的禮物,那時他的小肌肉還不夠有力氣可以拼湊

當孩子的小肌肉逐漸發展,他也可以拿起兩塊積木,練習對準,練習用自己的力量去扣住

過程中會經歷挫折,因為肌耐力還不足的挫折,會因為肌力慢慢訓練起來而轉換為成就感;因為看不懂說明書無法拼出圖片上的樣子感到挫折,會因為不斷嘗試,漸漸的能夠看懂說明書的指示,能夠拼出圖片中的樣子而感到開心

這些演變過程需要時間發酵、空間容錯,透過實務經驗擁有的成就感及幸福感才能持續延續

當孩子進入三歲的秩序敏感期,我發現孩子面對日常的行為、環境的擺設、場景出現的人事物一旦有了變動,他們會有許多反應來反抗

這也是人類與生俱有的內在秩序,當進入成長階段外在秩序的變動,會影響內在秩序;在成人階段內在秩序的混亂,也會需要藉由外在秩序的穩定來協調

因為那些衝突與碰撞,我有了許多問題問自己
為什麼一定要照說明書的順序組裝?
為什麼一定要教他最快的方式?
為什麼他的方式與我不同時我會想出手控制?
一一整理心裡的疑問,發現我有好多固化的信念,當孩子遵循他的內在導師想去探索、去嘗試時,因為與我的信念相互牴觸,如果我未學習自我覺察,我就會遵照我內心信念執行,想改變他、控制他、教育他

因為學習自我探索,習慣性將視角轉向自己,在衝突發生有情緒時,我會好奇情緒的背後有哪些需求沒被滿足,一一破解後再回到孩子,我發現因為我對自我的鬆綁,也會影響孩子對他自己的要求

現在,我家的樂高沒有固定拼法,不看說明書,完全用創意拼,自己編寫劇本

剛開始孩子還會因為拼好的設計被破壞而傷心,會擔心拼不回去原來的樣子而不願拆掉;漸漸鬆綁後,兒子說:「沒關係,壞掉了再重拼就好,又沒有一定要長什麼樣子」

就像人生一樣,如果沒有拆掉重組,你可能就照說明書的樣貌生存,以爲自己只能是一台小火箭;如果沒有回倉庫尋找各種遺落的小配件,你可能就照眼前的樣子,以爲自己就只能這樣

創造力、想像力是打破思維的關鍵,帶著好奇去探索,你會發現你可能不只是一台小火箭,你可能是一個大型宇宙基地!

#兒子的樂高創作真的好可愛好有美感
#最喜歡聽兒子的創作理念及亂編的英雄故事
#每天都玩不膩的玩具

- 觸碰給我帶來的禮物 -從前彷彿我與身體的關係僅像室友一般看視緊密的牽連著,卻又無過多交集只住在隔壁的距離,卻感覺好陌生越往身體探索後我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極其敏感的人用現在說法是個內耗仔只是以前在無意識下我的身體就因為大量感受到各種環境中...
03/04/2025

- 觸碰給我帶來的禮物 -

從前彷彿我與身體的關係僅像室友一般
看視緊密的牽連著,卻又無過多交集
只住在隔壁的距離,卻感覺好陌生

越往身體探索後我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極其敏感的人
用現在說法是個內耗仔
只是以前在無意識下我的身體就因為大量感受到各種環境中的氛圍、語言中碰撞的味道、碰觸中傳遞的細節,自然的一直在應對及處理

現在有意識的觀察身體、認識身體
發現內耗真的好累啊
會把我好不容易清理出來的空間再度填滿
把我好不容易充進損傷嚴重電池的電力再度用光
開始觀察自己,我更了解自己的狀態
知道自己的狀態,就更能替自己安排日常事件及工作量

這一年,我把工作量越減越少
以前總擔心這樣一來就減少收入了耶
我需要更認真一點的工作才行
但因為體弱真的負荷不來
我開始調整了生活節奏

「有捨才有得」
確實有一小段調整期是比較不穩定的
但回顧去年我換到現在的新工作室
我的工作量大幅減少
花更多的時間在不是工作的自己身上
但我的收入卻沒有減少
甚至是成長取向

跟我同步自我照護的客人也跟我反應到
她每年都會幫自己記錄工作報表
發現他來這的一年開始知道要觀察自己
發現自己真的會累、真的需要休息
也因此調整了與客戶會談的次數與時間
驚人發現她接見的人比往年少了一半
可是她的收入卻更高快2倍!
(蛤~那我怎麼沒有像妳一樣是2倍🤣🤣)
開玩笑的,產業不同不能單以數字來比較

這個客人跟我以前很像
都用中國傳統美德「刻苦耐勞」來面對我們的工作
其實那對身體來說是粗暴的、是不合理的
所以身體屢次抗議
但我們不理會,繼續乘著傳統美德前進
相信愛拼才會贏、相信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相信要用盡全力努力才能得到敬重
我們面對工作的排序來到幾乎六親不認的狀態
無論如何 工作第一☝🏻

透過一次次的身體觸碰
從中我們得以安靜下來去看見那原屬於自己
一直存在著的直覺力
從安靜中漸漸把覆蓋在外面的東西一層一層拿開
從柔軟中逐漸有了力量能再去揭開下一層
一步一步走的小心、走的踏實
有天,突然的深吸一口氣
呼~原來少了阻礙的氣管才叫做呼吸啊

許多人問我的按摩屬於哪一種
說真的,我當初去學就不知道他屬於哪一種
既不是推拿、也不算芳療按摩、不走筋絡穴點、也不是能量療法
但就是讓我的身體很有感覺,並且一路吸引我好奇它是什麼

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它該被稱為什麼
名稱只是我們大腦習慣分類、定義的方式
就像名字一樣
我的名字是我
但又不能完全代表我這個人

我想持續帶著我感動的初衷
任性的按照自己的直覺力前進
畢盡內耗仔的直覺力真的挺強的
按摩完的一杯甜飲、一句簡單的問候
一聲準備拉下被子的提醒、一段互相照顧的時間、溫度、手感
都是走過無限內耗終於向外探出
向世界打招呼的我想給妳的體驗

歡迎來到引·逆美學室
我是Apple
無法定義自己是什麼的人
但我現在喜歡用我獨特的按摩跟大家認識

[孩子帶我重新認識依附關係的重要]生了孩子以後的我滿滿的母愛爆棚,分享了與孩子的日常及付出,獲得了身邊人許多讚賞,我突然覺得我好像很會當媽媽。我沈溺在其中的成就感,有一種我是大人了,我能自己做些什麼了的興奮感其中也發現自己很多時候為別人做些...
27/03/2025

[孩子帶我重新認識依附關係的重要]

生了孩子以後的我滿滿的母愛爆棚,分享了與孩子的日常及付出,獲得了身邊人許多讚賞,我突然覺得我好像很會當媽媽。
我沈溺在其中的成就感,有一種我是大人了,我能自己做些什麼了的興奮感
其中也發現自己很多時候為別人做些什麼,比為自己做些什麼更容易(母親照顧人的特質出現)

一開始,我為了更理想的育兒開始學習
很慶幸,我有不喜歡被強迫的特質
不喜歡那一種指令型告訴我應該怎麼教孩子的方式
而是一直被帶往看見更多的自己
重新認識更多「關於我」,而不是「關於媽媽身分的我」

我發現媽媽身份的我只是更清晰的帶我重回
那些小時候未被好好接住的情緒、未被完整接納的瞬間、未被好好看見的時刻

每個人都期望被看見、被理解、被認同
當我更深入了解人性
更加確信世上沒有故意不乖的孩子
希望「被看見是人類最本質的需求」

期間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處理的
是我與孩子間的日常衝突、摩擦
以及育兒時想執行自己的期待
外界環境總有許多不如預期的阻礙

走過後再回頭看
很感謝有那些不舒服
逼得我不得不去面對「我與自己的關係」
更因為自己走過
對於未來孩子與自己的關係
一直是我努力的重點

一個人來到世上早期的生命經驗
會奠定他與自己的關係
這份關係模式會跟著他一路成長
就像電腦裡我們灌的軟體程式一樣
孩子會沿用這套關係模板
在未來面對自己、他人、面對親密關係、面對世界時本能的套用這個模板

孩子未來生存的世界比我們想像的複雜更多
我們無法一路跟隨
無法替他們避開所有危險
無法確保他們不遇到各種陷阱

但透過學習與自我探索
我們可以協助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感、歸屬感
進而引導孩子找到他自己的定義
我們可以創造安全的環境
讓他們勇敢地去探索世界
有智慧的去面對各種挑戰

近期許多社會案件也讓我思考
除了撻伐那些惡事、連署、各種聲援
我想我們可以從最小單位的「自己」做起
關照自己的需求、認識自己的情緒
在情緒累積大到把你吞噬前,我們就先學著如何與情緒共處,如何找到適當的平衡

願每個人都把自己照顧好
我們能給自己與世界多一點的溫暖及善良

[被真空吸引頭部變形的兒子,釋放胎兒時期被凍結的神經系統的爸爸]胚胎初期.大腦及神經管就開始發育此時媽媽就像胎兒最外層的皮膚所有的感受都連動著胎兒成為最緊密的生命共同體在我兒子透過顱薦平衡重新出生後那些未完成的,以及過程的情緒一一被誘發出來...
25/03/2025

[被真空吸引頭部變形的兒子,釋放胎兒時期被凍結的神經系統的爸爸]

胚胎初期.大腦及神經管就開始發育
此時媽媽就像胎兒最外層的皮膚
所有的感受都連動著胎兒
成為最緊密的生命共同體

在我兒子透過顱薦平衡重新出生後
那些未完成的,以及過程的情緒一一被誘發出來
也讓我們得以運用現有的資源協助身體重新釋放及修復

當中我發現在我生產完後的好大一陣子
都沒有人關心爸爸這個角色
那幾天我觀察到先生狀況異常不同
透過對話我們重新討論當時生產後他所經歷到的

他說:
我一個人在產房外不知道能做什麼?
當護士抱著孩子出來告訴我
因為孩子頭太大有使用真空吸引
所以頭呈現是長型的
(先生用畸型來形容當下感受到的)
後面護士接著說的我完全放空了
我一直想著我兒子怎麼會是畸形

重新對話後他才想起
護士還有提到過程有拉到手及有胎記的部分

在緊急之中先生忙著辦理手續
還要整理自己心情打電話回家跟家中長輩報平安
接著準備產婦的晚餐
以及他很擔心不知道如何告訴我兒子的狀況
殊不知整個孕期有被好好照顧的我
生完在產檯上精神狀態很好
醫生已經跟我解釋過孩子的狀況及後續的照護處理讓我安心

先生經歷了一系列的混亂後
還得家裡醫院兩邊跑的照顧產婦
某天在停車場時自撞了旁邊的柱子
當時他自己一方面嚇到一方面也覺得沒面子怎麼會自撞

——————————————————

兒子在4歲時透過阿華顱薦平衡重新經歷了出生
之後除了孩子與媽媽的關係修復以及孩子感受到遺棄感的情緒釋放
我先生那幾天情緒也異常的浮躁
某天切檸檬時還失手切到自己的手
不是稍微劃到而且切掉一小塊肉那種
我觀察到不尋常也請教了阿華
阿華說有可能也共振到了先生自己的產程議題或其他議題
所以有了如此大份量(車子自撞/切到手)的浮現

後續先生也安排了一次顱薦平衡
那次整合連結到了先生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
他說:
小時候聽我媽說過有醫生說這個小孩不正常不能生下來
(這邊對應到的是兒子出生時畸形的衝擊誘發先生在胎兒時期接收到的訊息)
後來是遇到另外一位醫生跟我媽說孩子很健康沒問題
最後順利出生,長的白白胖胖大家都超喜歡的

顱薦過程先生能感覺到那個時期在肚子裡的狀況
正處於要發展下半身的時候
也能感受到出生時下半身有種無力不想出來的感覺
(這些訊息透過媽媽傳遞給胎兒,神經系統凍結了阻礙後續的發展)
這份凍結的神經系統,會影響下半身的動能反應
日常中容易較沒有動力去執行或常常受到其他阻礙無法前行

先生自己的信仰是家中供奉許久的媽祖
過程中先生聞到檀香味,阿華感受到一股白光
阿華開玩笑說神都來幫忙改寫劇本了

一個家庭的最小單位是個人
從個人再發展出來的層層關係都會互相牽引著
因為每個人的神經系統發展及卡點不同
會被誘發的程度也不同
這也是為什麼同時面對兒子被真空吸引出來的這件事
我與先生會有如此不一樣的反應

你也可以觀察在你的生活中
有哪些反覆出現的人事物,或是哪些事件容易引發你的負面情緒呢?
這些可能都是你更靠近自己的資源
面對的過程不容易
如果有需要建議尋求適合的資源陪伴支持你喔~

註:後續先生常會詢問婆婆當時懷孕的細節及生產過程
婆婆說她常常腰痠,有一次又不舒服去檢查有照x光
那時候不知道自己懷孕了
後來發現自己懷孕了就很緊張怕小孩有問題
因為早年醫療不發達沒有先進的超音波設備
所以過程就帶著擔心與害怕小孩因為照了x光變畸型
還好後面遇到一位醫生檢查後跟他說孩子很健康不用擔心

有時候透過回顧及與當事人的討論
我們可以更理解事實的真相
協助身體釋放不必要的阻礙
讓生命能夠更加輕盈

#自我探索
#頭薦骨療法
#生命動能顱薦平衡
#依附關係
#情緒釋放
#認識情緒
#自我照顧
#親子議題
#人生動能發展

當初懷第一胎時甚麼都不懂既害怕又擔憂生過的朋友告訴我什麼網路資訊都不要看傻傻去生就好幸好我身邊朋友生產經驗都很順利帶給我許多信心加上孕前每週一次的孕婦按摩在身心上都給足了我滿滿能量生完後因為孩子太大隻需進觀察室疫情關係一天只有20分鐘開放時...
06/03/2025

當初懷第一胎時甚麼都不懂
既害怕又擔憂
生過的朋友告訴我
什麼網路資訊都不要看
傻傻去生就好

幸好我身邊朋友生產經驗都很順利帶給我許多信心
加上孕前每週一次的孕婦按摩
在身心上都給足了我滿滿能量

生完後因為孩子太大隻需進觀察室
疫情關係一天只有20分鐘開放時間
修養之餘我有好多的時間
我開始上網看大家的生產經歷分享
一看我眼淚直接狂流
我不知道懷孕生產有這麼多的風險

看到有些到後期因為媽媽心臟衰竭被迫中止妊妊
也有生產時併發大出血、栓塞
婆婆也跟我分享她在產檯時因為過度用力
造成視神經破裂短暫失明
看了麻醉、催生、減痛分娩這些藥劑的影響

原來我的孕婦按摩不只是做舒服的
更多是在協助身體代謝預防許多風險
利用被動式按摩訓練肌力
這也是我生產完還能自己走下產檯的原因

因為這樣的生產經歷及在我身上發生的改變
讓瘦弱的我決定要學習這套手法
讓更多的女性有機會享受舒適的孕期
雖然我的功力還不及我的老師
但我想慢慢推廣總是能將這些觀念跟經驗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

最近一位剛懷孕10週的孕媽咪
從還未懷孕就一路來引逆照顧自己
她告訴我
來妳這邊後我才學著要關注自己
現在懷孕不能說完全沒有不適
但那些不適我能去感受它們
知道為什麼這個階段有這些變化
更多的是有足夠信心去面對
大家說的那些很不舒服我還真的都沒有耶
就是味覺改變了、睡眠需求變多了
其他我蠻享受的
我真的太太感動了🥹
那份感動來自於妳找回對身體的自主權
妳知道自己的身體是有力量的
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事
也無法將所有傷害避免
但我們可以相信自己是有力量✨

#面對懷孕我們可以更有力量
#備孕 #孕初期 #孕期 #產後 #都是黃金修復過程
#孕婦按摩不限週數 #肌力訓練 #代謝力提升 #安撫神經助睡眠

 #觀察日記第10天原來這才叫做呼吸!這次的顱薦平衡在不同層次同步修復意識、情緒、神經系統、孕期及媽媽懷孕產程及出生後的身心神經系統印記模式積累了36年確實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慢慢整理,無聲感冒來到第8天這次感冒很特別沒有發燒、沒有全身酸痛、沒...
19/01/2025

#觀察日記第10天
原來這才叫做呼吸!

這次的顱薦平衡
在不同層次同步修復
意識、情緒、神經系統、孕期及媽媽懷孕產程及出生後的身心神經系統印記模式

積累了36年確實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慢慢整理,無聲感冒來到第8天
這次感冒很特別
沒有發燒、沒有全身酸痛、沒有疲憊無力
就是喉嚨痛、咳嗽、大量的濃痰及不能說話

一直有靜坐習慣的我
常感覺深呼吸時需要刻意大口吸氣
想把氣送到腹部時,在胸口處常有受限感
覺得氣下不去
定期運動的瑜伽教練也常提醒我
上胸這一段的僵硬程度很高需要常練習
平常沒有胸悶或不舒服也就沒有特別去注意它

這次顱薦釋放了許多層面
這週雖然在重感冒期間
但意外發現我的呼吸道整個擴張起來超級順暢
能夠不用力的吸飽每一口氣
那個瞬間讓我太驚訝、太著迷
整個欲罷不能的大口吸氣
原來這才叫做呼吸!

從小我就非常容易生病感冒
特別是支氣管相關的毛病非常多
以前還沒有健保IC卡的年代
每蓋滿6格診所章
就要再回健保局換新卡
順序排號是以英文字母代表
我曾經有一年換到G卡

這是什麼概念
ABCDEFG 一張卡看6次醫生
等於我一年看了42次醫生
平均一個月3.5次!
有時候來不及回去換卡
媽媽還會用姊姊的健保卡帶我去看醫生(錯誤示範🙅🏻‍♀️)

這次感冒也發現因為呼吸道擴張了
我的鼻涕很容易就擤出來
甚至我永遠學不會的吐痰
這次也是伴隨咳嗽就一起出來了
原來我不是學不會
是我的呼吸道被緊壓著通道自然受阻

因為自我照護的學習
讓我用這樣的方式陪伴照顧自己的身體
也照顧著我身邊的人
我很慶幸我從孕期一路施作孕婦降壓
讓我的支氣管過敏沒有讓我兒子接收到太多
甚至我很驕傲他身體的自癒、免疫力被照顧的超級棒
這次感冒風波我家三位大人全中標
只有我兒子完全沒事
除了戴口罩防護病毒傳染給兒子
我也會每天幫兒子按摩+給予心肺功能刺激
讓他跟一般孩子比起來真的算很少感冒
感冒症狀也不是太嚴重的那種

但也有個困擾
從小他看著別人常常吃藥自己都沒得吃
還跟老師要求可以給他吃一口嗎😅
遇到自己真的感冒了就很興奮可以吃藥
就算藥是苦的他還是吃的津津有味
拜託我再多給他一些

回到我的呼吸
那是生理、心理加上從胚胎時期就感受到的出生前心理學累積出來的
曾經去上過物理治療師開的「呼吸平衡課」
好的呼吸能讓人放鬆
協助身體創造出適合呼吸的環境
讓呼吸回到自然的原廠設定
無需費力
讓每個細胞都完整的吸收到充足的氧氣及養分

就像人生一樣,無需費力
只需去豐盈每個當下

#對於第一次感受到大口吸氣的我異常興奮
#感受為什麼重要
#因為你沒親身感受過妳永遠無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觀察日記 不能說話的第四天幼稚園時曾因為太愛說話、說話太大聲造成聲帶長繭影響說話醫生那時詢問我媽「如果開刀處理後續需要更加照顧保養喉嚨,否則反而會比現在長更厚喔!而且還會有疤痕」果然還是媽媽了解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時常耳提面命提醒我...
16/01/2025

#觀察日記 不能說話的第四天

幼稚園時曾因為太愛說話、說話太大聲
造成聲帶長繭影響說話
醫生那時詢問我媽
「如果開刀處理後續需要更加照顧保養喉嚨,否則反而會比現在長更厚喔!而且還會有疤痕」
果然還是媽媽了解我
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時常耳提面命提醒我講話要小聲不要用力

成長路上我記憶我很常燒聲
參加個團康遊戲喊完當晚就會失聲
然後連續好幾天都不能說話
跟朋友去唱歌唱沒幾首就會沒聲音
跟姊姊們吵架也是用盡力氣吼叫完又燒聲
還會被嗆就叫妳講話要小聲一點吼
長大後也就漸漸習慣跟喉糖以及彭大海當好朋友😂

愛講話的特質完全沒有離開我
後來當了業務剛好就每天從早講到晚
講到膩、講到累,講回到家都懶得講話了
講到我現在完全不想再靠講話賣東西

以前我常被自己這講話的特質搞混
我到底是I人還是E人啊?(內向還是外向型)
漸漸的我發現我只在我有興趣的領域可以講到沒完沒了,完全忘記時間
甚至怕想表達的講不完語速超級快

這次因為感冒不能說話
我才發現我第一次好好觀察我的聲帶
第一次好奇為什麼身體在這時候會讓我沒有聲音呢?

有了好奇,於是有了一系列觀察
發現在工作上
我更能實現我當初想學這套手法的初衷
不用說的而是直接請客人躺下感受
因為我不想用說的去說服任何人
我只想用效果、感受說話
所以我很開心我在這時候沒聲音
讓療程自然而然的變成無聲模式也不尷尬

回到生活,我覺得好麻煩喔
想做什麼不能馬上表達給身邊的人知道
就會出現不耐煩的表情然後一副我自己來比較快啦的樣子
跟小孩互動更是氣人!
平常是要提醒好多次,現在沒辦法講
就忍不住一直動手想阻止他,去戳他、輕拍他來提醒
然後換來「幹嘛弄我啦」的不耐煩樣

來到第四天
我發現,沒聲音的我瞬間被迫慢了下來
不用語言的時候,我會更放大我的身體及眼神感官來表達
也觀察先生及兒子的日常
少了我的碎念
他們也是過的很好啊😂
我平常到底是在提醒他們
還是再給他們壓力想控制
我發現當我慢下來時
我能看到兩位慢郎中其實有著自己的生活步調
對於急驚風的我平常完全是看不到的
媽媽就是風(瘋)一樣的女子
也發現少了我的著急、焦慮、擔心、未雨綢繆
其實世界並不會垮掉
他依舊好好的運行著,用他自己適合的步調

觀察日記第四天
我覺得不用講話其實好輕鬆也蠻好的😆
因為上週做完顱薦釋放許多
讓我從小這麼多次的無聲我第一次想觀察他
往內看是一段很不容易的過程
但越看會發現越好玩
越能看清楚自己的樣貌
也能更自在輕鬆的用自己喜歡的樣貌去面對其他人

妳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那天療程中阿華這樣問我
「我喜歡,因為這樣子我好輕鬆喔」
說完的同時阿華說我的薦骨也鬆了

#持續向內觀察自己
#不能說話的第四天我蠻喜歡的

1/10顱薦後記 #與無力感共處發現生活中有許多感到無力的時候生活照常進行但某一部分就是不想做任何事、不想動感到無力感冒時完全無聲不能表達時感到無力面對孩子無法用語言溝通時的無力當孩子無法理解我的意思時我將那份無力化為不耐煩及憤怒如果那份情...
15/01/2025

1/10顱薦後記 #與無力感共處

發現生活中有許多感到無力的時候
生活照常進行但某一部分就是不想做任何事、不想動感到無力
感冒時完全無聲不能表達時感到無力
面對孩子無法用語言溝通時的無力
當孩子無法理解我的意思時我將那份無力化為不耐煩及憤怒
如果那份情緒有語言,他應該會說

你到底懂不懂我的意思?
你到底懂不懂啊?

(這也是近期孩子時常蹦出來的話,聽到的當下我總是好氣又好笑)

沒想到風水馬上輪流轉
因為憤怒跟孩子說了很多我明知道很不好,會傷人的語

『都一直叫不動那你自己洗澡我不要幫你洗了』
『趕快脫衣服、趕快刷牙、趕快收玩具、動作快一點好不好』
『可以好好說嗎,用哭的我聽不懂』
『一直吵要下樓,那你就下去不要上來了』
說完我推了他出房門口,把門關上
他在門外爆哭,我在房內氣哭

以上所有我都知道非常不好甚至知道會對孩子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但當下我不知道我為什麼還是蹦出這些語言及動作

事後孩子緩和下來,繼續用他的童真對我
而我卻感到自責,覺得自己好糟糕
不是說好要『好好說話』嗎?我到底怎麼了?

緩和過後,我帶著這份好奇持續陪伴自己
我感覺到我的憤怒的背後有一份不被理解正在哭泣
我感到委屈,沒人能懂我,能理解我,能接納我...
我突然感覺自己像小孩一樣
因為條件因素無法快速、完整地表達心裡的想法給大人時
大人不願意等待讓我感到焦慮
想趕快講好,越用力我越做不好,我越生氣
當我一生氣,大人又用更大聲或更兇的口氣喝止我
我不能哭,因為會被大人推得更遠,更無助更傷心

- 然後,世界好像停住了 -

我不知道我該怎麼辦,我能怎麼辦

打到停住了那一句,我瞬間爆哭
原來是這份深層的僵住與凍結卡住了

-

我們的神經系統常見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可以比喻成開車的油門及剎車,或解釋為工作與休息
近期研究發現自律神經中還有一條特別的分支
叫做迷走神經背側分支,以下簡稱背側分支

背側分支對應的是僵住、停止的狀態
這是人類最早發展,但最晚被發現的一條神經

當感受到危險或挑戰時
我們的身體會啟動交感神經讓你可以避開危險或迎向挑戰(戰鬥與逃跑)
當感受到安全時
會啟動腹側迷走神經讓我們能放鬆、休息,能與他人自然連結、互動(社會性參與)
當這份危險及壓力是當下無法負荷、無法使用上述兩種狀態應對時
身體會啟動背側分支 用(僵住、裝死)來保護你
許多有過創傷的人可能會有背側分支啟動的解離狀態
在這狀態中我們會短暫失去記憶(因為記憶讓人太過痛苦)
我們會變得麻木,感覺不到自己感覺不到外在
那是一份很深、很黑的黑洞
無法與自己,無法與外界連結...

自律神經的運作原則是——任何反應都是為了生存
我們能用(你發生過什麼事?)
來取代(你有什麼毛病?)

我們與孩子的衝突,不是來讓我們感到自責的
而是我們能不能看到背後的恐懼,克服它,穿越他
當我們能更全然地接納自己,我們能用一樣的品質接納眼前的孩子
雖然孩子的神經系統有過一次受傷的經驗
但慶幸神經是可被調整的,而且任何時候都不晚
當我們用更新後的模式重新與自己、與孩子相處
舊的生命經驗就有機會被改寫
用更新後的模式繼續運行

#謝謝我的孩子帶領我重新看到那份無力
#讓我從凍結的狀態解凍繼續前行
#孩子讓我們生氣的往往不是當下的事件
#而是觸碰到我們深處那份不被接納的自己

Address

安林路13之7號2樓
Taichu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Ianus引·逆美學室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