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博士診所 |邱永偉醫學博士

中華博士診所 |邱永偉醫學博士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尿酸·超音波心電圖檢查 肝腎病追蹤,問題難癒傷口、成人健診、癌症篩檢、胃食逆流、胃痛胃潰瘍 專治痠痛、感冒耳鼻喉皮膚病治療·睡眠障礙、關節痛背痛治療·保肝營養等各式點滴治療。

08/08/2025
停經後血壓老是悄悄飆高?每天多「坐站轉換」幾次,讓血管重新找回彈性「我習慣都沒變,怎麼血壓越來越高?」在診間,我常聽到這樣的話。尤其是停經後的女性朋友,感覺生活也沒什麼特別變化,吃得也算清淡,運動雖然少了點,但還是有在動,為什麼健康檢查報告...
04/08/2025

停經後血壓老是悄悄飆高?每天多「坐站轉換」幾次,讓血管重新找回彈性

「我習慣都沒變,怎麼血壓越來越高?」
在診間,我常聽到這樣的話。尤其是停經後的女性朋友,感覺生活也沒什麼特別變化,吃得也算清淡,運動雖然少了點,但還是有在動,為什麼健康檢查報告上,血壓就是一年比一年高?

其實,這不是錯覺,是身體默默在「轉換體質」。停經後,雌激素減少,原本保護血管彈性的那把「隱形雨傘」收起來了。血管開始慢慢變硬、反應變慢,像一條彈性變差的水管,壓力一上來,就容易堵、容易破。

加上活動量少了、肌肉流失了、代謝變慢了,原本還撐得住的血壓,就這樣默默往上升。這不是您哪裡做錯,而是人生另一個階段自然會遇到的課題。

不是只有劇烈運動才有用,原來「站起來」就夠了

我們都知道運動對血壓好,可現實是,很多人做不到每天運動三十分鐘,尤其上了年紀、有關節不舒服,或只是單純「真的太忙」。但如果說:只要每天多站起來幾次,血壓就可能會降,您會不會有點驚訝,甚至覺得「這個我可以」?

這不是口號,而是來自一項2025年發表在《循環》(Circulation)醫學期刊的臨床研究。研究找了 407 位停經後的女性,做了三個月的行為改變實驗。他們有三組:一組照常生活、一組減少久坐時間、另一組則被鼓勵「多站起來」,也就是增加每天的坐-站轉換次數(sit-to-stand transitions, STST)。

結果很清楚:每天只要多站起來 26 次,三個月內就能讓舒張壓平均下降 2.24 mmHg,收縮壓下降 3.33 mmHg。這代表什麼?代表我們不用去跑步、不用流汗、不用逼自己進健身房,光是在生活裡多幾次「起身的意識」,就能讓血管的壓力真的緩下來。

也許您會覺得,這些數字好像沒有很驚人。但別忘了,這些變化不是靠藥物,也不是靠大幅度運動,而是靠一點點生活中的改變。在停經後血壓常常悄悄上升的階段,這樣的結果已經非常值得鼓舞。這不是短暫的挑戰,而是您每天都可以做得到、做得長久的選擇。

多坐少一點,跟多站多一點,身體的感受真的不一樣

很多人會問:「我不是已經減少久坐了嗎?怎麼效果還不如多站幾次?」研究也發現,單純減少坐著的時間,對血壓幫助沒那麼明顯;反而是頻繁的「起立」行為,更能喚醒我們的血管和肌肉。

每次從坐姿站起來,腿部肌肉會短暫用力,促進血液循環,讓血流在血管內產生一種良性的摩擦力,稱為「剪切力」(shear stress)。這種壓力能刺激血管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nitric oxide),幫助血管擴張、減少發炎,維持彈性與功能。對停經後少了雌激素保護的女性來說,這樣頻繁的小動作,就是一種自然且有效的血管保養方式,能幫助穩定血壓、延緩血管老化。

想要血壓穩一點,就讓自己多「動一下」

不需要逼自己做不可能的運動計畫。您可以這樣開始:
• 電視廣告時間站起來走一下
• 每喝一次水就站起來活動 30 秒
• 電話一響,站著講
• 開會前、用電腦前,先站著伸個懶腰
• 上完廁所,順便踱幾步

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行為,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的 STST。您不需要一口氣站 26 次,只要一整天分散著做,讓身體有機會「喚醒一下」,久而久之,就是血管的福氣。

我們不是在換姿勢,而是在練血管的彈性

停經後,身體真的跟以前不一樣了。但不是變壞了,是需要新的照顧方式。血壓上升,不是命中注定,而是提醒我們:「該換個方式照顧自己了」。

如果您也是那種感覺「最近血壓怪怪的」、早上量都偏高、晚上腳容易腫、壓力一大就頭悶的類型,請不要等紅字出現在報告上才行動。從現在開始,每天給自己多幾次站起來的機會,就是在幫身體打下一場不輸給年齡的翻身仗。
有時候,健康的轉捩點,就藏在這樣一個小動作裡。

參考資料
Impacts of Reducing Sitting Time or Increasing Sit-to-Stand Transitions on Blood Pressure and Glucose Regulatio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Three-Ar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irculation. 2025.

BACKGROUND: Public health and clinical guidelines identify the importance of sedentary behavi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particularly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The goal of this trial was to compare the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impacts of 2 distinct approaches to changing sedentary behavio...

乳酸桿菌是什麼?這最常聽到的益生菌,陪我們一起健康活著如果要票選最常聽到的益生菌,乳酸桿菌(Lactobacilli)絕對名列前茅。但問題是,這熟悉的菌,我們真的認識它嗎?乳酸桿菌到底在體內扮演什麼角色?該怎麼吃才有效?是不是所有的乳酸桿菌...
03/08/2025

乳酸桿菌是什麼?這最常聽到的益生菌,陪我們一起健康活著

如果要票選最常聽到的益生菌,乳酸桿菌(Lactobacilli)絕對名列前茅。但問題是,這熟悉的菌,我們真的認識它嗎?乳酸桿菌到底在體內扮演什麼角色?該怎麼吃才有效?是不是所有的乳酸桿菌都一樣?這些問題的答案,比我們想的還有趣,也更關乎我們的健康。

不是一種菌,而是一個超過300種的「好菌家族」

很多人以為乳酸桿菌就是一種單一的益生菌,但實際上,這個名字代表的是一整個大家族,根據 2025 年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的最新研究,乳酸桿菌涵蓋超過 300 種菌種,分屬 25 個新屬,牠們分布在人體的腸道、陰道、皮膚、口腔,也存在於發酵食物、動物腸道、昆蟲甚至植物體表。

每一種菌都有自己擅長的「工作領域」:
• 有些專門維持陰道健康,幫助抑制感染
• 有些住在腸道裡,幫助消化、產出有益代謝物
• 有些則常見於發酵食品中,是傳統飲食文化的幕後主角
這些菌群彼此之間不是孤軍作戰,而是像一個複雜又協作的社區,每天在我們體內默默運作。

吃對菌,也要吃得讓牠們「住得下來」

如果把乳酸桿菌比喻成房客,那我們的腸道就是牠們的家。但問題來了:
您補進去的益生菌,真的有住下來嗎?還是一下就被胃酸殺光、或找不到食物只好打包走人?

很多人吃了益生菌卻沒感覺,是因為我們只「補菌」,卻沒「養菌」。
就像您請朋友來家裡住,結果房間沒整理、冰箱沒東西,朋友再好也待不住。

要讓乳酸桿菌在體內安穩定居,需要我們打造一個適合牠們生活的環境。這包括:
• 多吃膳食纖維與益生元(Prebiotics):像是水果、深色蔬菜、燕麥、洋蔥、大蒜、香蕉、菊苣、地瓜,這些富含寡糖、抗性澱粉與可溶性纖維,都是乳酸桿菌的愛吃食物,是牠們的「飼料」與「能量棒」。
• 避開高糖、高油與加工食品:這些是壞菌最喜歡的食物,吃多了反而會讓壞菌壯大,把好菌擠走。
• 選擇含「活菌」的發酵食品:像是無糖優格、味噌湯、泡菜、酸種麵包、康普茶。這些不但能補菌,也能自然讓腸道菌群多樣化,形成穩定的微生態。

這些生活中的小小選擇,其實都是在對乳酸桿菌說:「歡迎入住,這裡有房、有飯、有陽光,您可以安心長住。」
當牠們住得好,牠們也會回報您,用更好的消化、免疫、情緒與健康狀態,陪您活得更有力氣、更自在。

乳酸桿菌不只是幫助排便,它還影響情緒、免疫力與代謝

現在的科學已經不只停留在「乳酸桿菌幫助消化」這個層次。根據研究,有些乳酸桿菌能:
• 產生GABA(γ-胺基丁酸),幫助我們放鬆、睡得更好
• 透過吲哚代謝物,調節免疫系統、抑制發炎反應
• 幫助控制血糖、改善脂肪代謝,甚至支持抗癌免疫療法

換句話說,乳酸桿菌不只是幫腸子掃地,而是身體整體平衡的核心人物。 它們的存在,與您今天是不是容易生氣、會不會感冒、甚至有沒有精力去生活,都息息相關。

哪種乳酸桿菌最好?其實答案是「看對象、看需求」

市面上常見的乳酸桿菌益生菌產品很多,例如:
• 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GG(鼠李糖乳桿菌 GG,簡稱 LGG)
適合腸胃敏感、容易腹瀉的人,也是目前臨床研究最多的乳酸菌之一,常用於改善旅遊者腹瀉、抗生素相關腹瀉,甚至可幫助嬰幼兒腸道健康。
• 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植物乳桿菌)
對於發炎性腸道症候群、腸漏、過敏體質等有調節免疫的潛力,也常被用於抗發炎與支持腸道屏障功能。
• 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羅伊氏乳酸桿菌或瑞士乳桿菌)
特別適合寶寶腸絞痛、媽媽哺乳期乳腺健康,也常被應用於女性私密處保健,像是預防陰道感染或平衡陰道菌叢。

但重點不在「哪個菌最好」,而是「哪個菌最適合我現在的狀態」。選益生菌就像挑鞋子,不是名牌最重要,而是合腳、走得舒服才行。

別只「補菌」,開始「養菌」

乳酸桿菌這個大家最熟悉的益生菌,其實是我們身體裡最默默耕耘的一群夥伴。牠們從不吵鬧、也不搶風頭,只是默默守護著我們的腸道、免疫與情緒。

所以我們是不是也該做點什麼來回應牠們的努力?
從一碗含活菌的優格、一份加了泡菜的晚餐、一點點對食物選擇的改變開始,讓乳酸桿菌在我們體內「住得久、活得好、做得多」,那麼我們也會一天天活得更有精神、更有抵抗力、更能安定身心。

參考資料
Lactobacilli biology, applications and host interactions.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25.

Lactobacilli are important members of human, animal and insect microbiomes and are prominent in food fermentations. In this Review, Mejía-Caballero and Marco explore the diversity of lactobacilli, focusing on their fundamental trai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foods and medicine.

薑不只是辛香料 - 打開免疫代謝新戰場的秘密武器我們常常以為肥胖只是「吃多、動少」造成的,但醫學告訴我們,肥胖其實是一場全身性的免疫風暴。當脂肪細胞越長越大,它們就像一座「發炎工廠」,不斷釋放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介白素6(IL-6...
02/08/2025

薑不只是辛香料 - 打開免疫代謝新戰場的秘密武器

我們常常以為肥胖只是「吃多、動少」造成的,但醫學告訴我們,肥胖其實是一場全身性的免疫風暴。當脂肪細胞越長越大,它們就像一座「發炎工廠」,不斷釋放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介白素6(IL-6)、單核球趨化蛋白(MCP-1)這些訊號,把免疫系統推向過度亢奮。長期下來,不只是血糖上升、膽固醇超標,還會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的風險一路走高。

當我們到處找方法,想要安全又能長期改善代謝的時候,有一樣再熟悉不過的食材浮現在眼前 - 薑。

薑,廚房裡的天然藥房

在台灣人的餐桌上,薑是少不了的辛香料。冬天的薑母鴨,總讓人覺得身體暖起來。其實,薑不只是料理的配角,它背後有著「藥食同源」的智慧。傳統醫學用它來驅寒、護胃、抗發炎,而現代研究更證實,薑裡的薑辣素(gingerol)、薑烯酚(shogaol)等成分,能深入細胞,阻斷脂肪生成、促進脂肪分解,還能調節免疫反應。
換句話說,薑正在從廚房走向醫學,成為功能性食物的新明星。

當免疫的火苗被薑降溫

肥胖時,我們的免疫系統就像火苗燒不停,讓身體陷入慢性發炎。薑的活性成分能「滅火」,阻斷NF-κB這條發炎訊號,減少活性氧(ROS)的生成,並且提升脂聯素(adiponectin)這種抗發炎激素。

結果不只是血糖更穩定,而是整個免疫系統從「暴走」回到「自律」。薑不只是減重的小幫手,更是幫免疫系統找回平衡的好夥伴。

免疫細胞與脂肪細胞的暗中較勁

在肥胖的脂肪組織裡,免疫細胞和脂肪細胞其實一直在「吵架」。巨噬細胞和CD8+ T細胞湧進來,讓發炎變本加厲。這是一場惡性對話,越吵火勢越旺。

薑能打斷這場惡性循環。研究發現,它能減少促發炎的M1型巨噬細胞,增加抗發炎的M2型巨噬細胞。就像把「挑釁者」換成「調停者」,讓脂肪組織不再是戰場,而是慢慢恢復秩序。

從腸道到免疫的平衡

腸道是免疫的總訓練場。菌相一旦失衡,免疫系統就會被挑動得敏感又焦躁。薑能增加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等有益菌,這些菌會產生短鏈脂肪酸,幫助免疫「冷靜下來」,發炎自然就降溫了。

這說明薑的影響不只在脂肪與血糖,它更透過腸道菌群,把免疫代謝的對話重新改寫。

從實驗室到真實生活

動物實驗告訴我們,薑能縮小脂肪細胞、減少肝臟脂肪,還能打開AMPK這個「能量開關」,同時帶來減重、降血脂和抗發炎效果。臨床研究更證實,每天補充1到3公克薑粉,連續8到12週,不只體重、腰圍下降,C反應蛋白(CRP)、介白素6(IL-6)等發炎指標也顯著降低。

這代表什麼?代表我們不是靠藥物強硬壓制,而是靠飲食裡的天然成分,讓免疫與代謝逐漸找回平衡。

免疫與代謝失衡的共同挑戰

肥胖不是單純的外觀問題,而是免疫與代謝失衡的長期結果。薑提醒我們,每一次小小的飲食選擇,都能在這場免疫戰場上翻轉局勢。
有句話說得好:「免疫系統既是破壞者,也是修復者」。而薑,就是那個能幫助免疫從破壞走向修復的調停者。

薑不能單獨解決肥胖,但它讓我們看見希望:免疫與代謝是一對難分難捨的雙胞胎。當我們懂得透過飲食、生活方式去調整免疫,也就等於掌握了代謝健康的根本。

下次當您在料理裡放一片薑,不妨想想,這不只是調味,而是送給免疫系統的一份「平衡禮物」。

參考資料:
Immunometabolic Effects of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Supplementation in Obesit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Molecules 2025

Obesity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concern characterized by low-grade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metabolic dysregulation.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contains bioactive compounds that have demonstrated potential anti-obesity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This review aims to synthesize the curre...

02/08/2025

骨頭鬆掉,人就老得快 – 如何顧好我們的骨本 ?

我們總以為,老化是從皺紋開始,從白頭髮開始,但其實,最早察覺到我們「變老」的,不是臉,常常是骨頭。

骨質疏鬆這個詞,似乎不大會讓人重視,聽起來總讓人覺得是「別人家的事」,離自己還遠得很。但現實中,故事常常是這樣展開的:一位看起來還算硬朗的阿姨,只是下樓梯時踩空,髖骨就斷了;鄰居的阿伯,半夜起身上廁所,一跤摔下去,從此不敢再一個人出門。那時我們才驚覺,骨頭其實撐很久了,它只是太安靜了,沒讓我們聽見它的求救聲。

不是變老才骨折,是骨折才發現自己真的老了

這些年,我在診間聽到太多這樣的經歷。人們總說:「只是跌倒一下,怎麼骨頭會碎得這麼嚴重?」但根據《BMJ》2025年的文章指出,一旦髖骨骨折,第一年內的死亡率就高達20%,而且接下來兩年內再次骨折的機率會飆到86%。這不只是數字,而是一個重要訊號 - 骨頭其實早就開始出問題,只是我們沒及早處理,它才用最嚴重的方式提醒我們。

糖尿病、肌少症、減重手術 - 骨頭最怕的是「您看不見的事」

許多人會說:「我又沒什麼大病,應該沒骨鬆吧?」但其實有些風險,是看不出來的。像是第二型糖尿病,會破壞骨頭的微結構,即使骨密度看起來不差,骨頭仍然很脆。肌少症更是骨質疏鬆的好朋友 - 肌肉力量下降,平衡感變差,跌倒一來,骨頭撐不住就斷了。

而有做過胃繞道手術的人也得特別注意,因為營養吸收差,骨頭沒料可以補,會變得更薄更脆。
這些都是外表看不出來,但骨頭自己知道的風險。

不是只補鈣就好,而是整套「骨本生活」要一起來

很多人一聽到骨鬆,就開始喝牛奶、買鈣片,但骨頭真正需要的,不只是鈣而已。骨頭要的,是整套生活方式的支持。

運動,就是最直接、最自然的「造骨療法」。尤其是抗阻運動,像是深蹲、拉彈力帶、站立平衡訓練,每週做2-3次、持續3個月以上,骨密度真的會變好,跌倒的風險也會下降。這不只對骨頭好,更是為了讓我們「走得穩、跌不倒」。

營養方面,鈣與維生素D是基本功,每天1000-1200毫克的鈣、800-1000 IU的維生素D,對骨骼維護非常關鍵。而被大家忽略的蛋白質,其實才是打造骨架的重要工人。65歲以上的朋友,最好每天每公斤體重吃進超過1公克的蛋白質,讓肌肉與骨頭都有材料可以修補與強化。

骨折後的「黃金兩年」,千萬別放過

研究告訴我們,骨折後的頭兩年,是再骨折的「高風險期」。但目前全世界仍有超過六成的病人在骨折後,沒有接受過骨質疏鬆的治療。這不是醫療做不到,而是我們都低估了這段時間的重要性。

如果能在骨折手術後就開始好好安排骨質檢查、補充營養、啟動運動計劃與藥物治療,就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大幅降低再次骨折的風險。這段時間就像是「骨頭的第二次機會」,我們要好好把握,不要等第二次骨折發生,才後悔第一次沒好好處理。

藥不是人人都該從「最溫和的」開始,而是從「最需要的」出發

以前我們都從比較保守的抗吸收藥開始,但現在研究已經發現,對於骨折風險很高的人,應該反過來操作 - 先讓骨頭衝一波密度,再來鞏固。也就是說,應該優先使用「造骨藥物」,像是 Romosozumab、Teriparatide、Abaloparatide,先刺激骨頭長起來,之後再用抗吸收藥來幫骨頭「鎖住成果」,這樣骨折風險下降得更快、效果更持久。

而且現在這些藥物的效果,不只停留在骨頭本身。像常用的 Denosumab,就是一種每六個月打一針的抗吸收藥,不只可以幫助增加骨密度,還有研究發現,它可能讓身體的胰島素反應變得更好,甚至降低糖尿病的發生機率。

另外一種常見的靜脈注射藥物 Zoledronate,除了強化骨頭,還被發現有「清除老化細胞」的潛力,甚至在一些癌症或動脈硬化的研究裡,也看見了希望的訊號。

這些新一代的骨鬆藥,不只是為了防止骨折,更可能成為我們延緩老化、強化全身代謝的關鍵幫手。只要用得對、時機對,骨頭可以變年輕,身體也會更穩更有力。

骨頭撐得住,人生就站得穩

骨質疏鬆不是年紀的問題,而是生活選擇累積出來的結果。我們怎麼吃、怎麼動、怎麼管理血糖和壓力,會一點一滴寫進骨頭的健康裡。

我們常聽人說:「老了就會骨質疏鬆」,但我更想說:「不照顧骨頭的人,才會提早老。」,因為真正厲害的養生,不只是「看起來年輕」,而是「骨頭還年輕」。

參考資料: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 BMJ, 2025,

This website is using a security service to protect itself from online attacks. The action you just performed triggered the security solution. There are several actions that could trigger this block including submitting a certain word or phrase, a SQL command or malformed data.

27/07/2025

從科學揭開關節炎與運動的真相:不是動太多,而是動得不對,動得太少

很多人一聽到「關節炎」,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休息、不要動」。有些人甚至跟我說:「張醫師,我一運動膝蓋就痛,是不是代表我不能動了?」但事實其實完全相反。

我們的關節,不是因為「動太多」才壞掉,而是因為「長期不動」或「一直錯誤地用力」,才慢慢走向退化。您知道嗎?我們的軟骨、滑膜、甚至骨頭,其實都會「聽」機械刺激 - 就像耳朵聽聲音一樣,只要有適度的活動,它們就能接收到訊號,啟動修補、抗發炎、甚至再生的機制。

關節會聽話,但需要「對的節奏」

研究發現,我們關節裡的細胞有像感應器一樣的裝置,名字雖然有點難唸,像是Piezo1、TRPV4、Polycystin-1,但它們的功能很簡單:當我們走路、蹲下、伸展,這些「自然的動作」就像按下開關,讓關節細胞開始活起來。

可是,如果我們一怕痛就躺著不動,一久坐就是一整天,那這些開關就會漸漸「關機」。細胞開始老化、發炎,關節滑液變少,軟骨變硬又脆,整個關節像是壞掉的拉鍊,越來越卡,越動越不順。
所以重點不是不能動,而是要「動得剛剛好」。

運動不是在折磨關節,是在喚醒它

有人以為,關節炎就該多休息,不能走太多路。但事實上,每天30分鐘的快走、騎腳踏車、在游泳池裡走路、或是坐著的深蹲練習,這些輕量活動才是給關節最好的「維他命」。

運動會讓細胞釋放修復訊號,讓血液循環變好,讓關節滑液分泌增加,讓那個卡卡的膝蓋重新潤滑起來。而且,它還能幫助您減少體重,減輕關節壓力,對膝蓋、髖關節、甚至脊椎來說,都是大救星。

尤其是對於中年以後的族群,這樣的運動就像每天的「關節保養操」,不需要去健身房,也不必流大汗,但做對了,關節真的會謝謝您。

為什麼關節會退化?關鍵在細胞「聽不到」動作

傳統上,我們都以為關節退化就是「磨損」,但其實更大的原因是「細胞聽不到指令了」。這是現在最前線的科學發現:當細胞接收不到來自外界的壓力與拉力訊號,它就會以為「身體不再需要它」,然後開始萎縮、凋亡,甚至釋放破壞性的酵素來分解軟骨。

就像樂團沒有節奏器,就會失去和諧。細胞也一樣,沒有外來的適度刺激,它們就會進入「發炎模式」,而不是「修復模式」。

所以別小看那每天站起坐下的幾個深蹲、爬個三樓不搭電梯的堅持,這些動作真的能喚醒身體裡的「修復小隊」。

不是關節怕運動,是怕沒人教它怎麼動

我們發現,如果能在關節還沒壞掉之前,就養成「動得對」的習慣,其實可以延緩退化十年、二十年。甚至對已經出現輕度關節炎的人來說,只要方法正確,也有可能讓症狀緩解,不用立刻吃藥或開刀。

關鍵就是:「別讓關節過勞,但也別讓它退休」。
透過像水中運動、彈力帶拉伸、簡單椅子運動,甚至配合復健治療或肌力訓練,都是可以循序漸進地幫助關節細胞找回節奏的好方法。就像跑車需要暖機,我們的關節也需要熱身,慢慢把它「喚醒」。

運動,是給關節最溫柔的禮物

這不是口號,而是真正的科學根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活化關節細胞裡的Wnt/β-catenin路徑,讓軟骨基質更穩定;也可以降低發炎訊號,像是抑制NF-κB通道,減少軟骨破壞酵素的釋放。甚至運動還能改善關節裡的微循環,讓那些「快沒氣的細胞」重新呼吸。

這就像一首協奏曲:骨頭、肌肉、軟骨、滑液,通通在運動的節奏中重新找到自己的旋律。

已經有關節炎的患者,到底該怎麼運動?

其實答案不是「不能動」,而是「要動得剛剛好」。關節就像一位沉睡很久的朋友,不是怕動,而是怕被粗暴對待。研究指出,關節裡的細胞會「聽」壓力與拉力的訊號,像Piezo1、TRPV4這些感應蛋白能在適度的刺激下被喚醒,進而活化修復機制、增加滑液分泌、穩定軟骨結構。因此,關節炎時不動反而會讓細胞更不敏感,讓關節更僵硬、更容易退化。

像水中步行、騎室內腳踏車、椅上抬腿、靠牆微蹲,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就是關節細胞最愛的節奏。只要不痛、不腫、不過度,我們就可以用這樣溫柔的方式,慢慢喚醒關節的再生能力。因為關節不是壞了,而是太久沒聽見我們的聲音。

與關節重新對話的開始

關節退化,不是一夕之間發生的災難,而是長期靜止、壓力不當、訊號失聯的結果。但只要我們願意多走幾步路、多伸幾次懶腰、多給膝蓋一點力量,它們就會用「不再痛」來回報我們。

這篇文章不是要告訴您不可以痛,而是要說:「關節在痛的時候,不是叫您停下來,而是在請您教它怎麼正確地動起來。」
從今天起,讓我們用正確的方式與關節重新對話。因為它不是壞掉了,而是太久沒聽見生活的聲音。

參考資料:
Mechanical effects in aging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Molecular signaling and spatial scale alteration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 2025

25/07/2025

身體為什麼一直發炎?原來是日常習慣把免疫細胞訓練成神經質戰士

有沒有那種感覺?身體好像哪裡不對勁,說不上是哪裡不舒服,就是整個人懶懶的、腦子常常卡卡的、常覺得疲倦,甚至連關節、腸胃、皮膚都有點敏感。但去做健康檢查,數字看起來都還可以,醫生也說沒什麼大問題。

可您心裡知道:「我真的不太對勁。」
這種「說不上來的怪怪感」,其實很可能就是慢性發炎在作祟。而最關鍵的是 :這種發炎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哪一天突然發生的,而是身體被一點一滴「訓練」出來的。

是的,您沒聽錯。這不是比喻,而是真實發生在我們細胞裡的事。免疫系統其實會「記住」我們吃下的、生活裡的那些錯誤訊號,然後開始默默地進入發炎狀態,像是隱形的火苗在體內慢慢燒,燒得我們沒病,卻也不好。

免疫細胞也會「記住」日常的習慣,然後開始反擊

我們的免疫系統本來是保護我們的,像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警衛隊。但新的科學發現,它不只是會當場反應,還會留下「記憶」。

重要的是,這種記憶不一定是好事。如果吃太多炸的、甜的、加工的、久坐、壓力大,這些都會讓身體以為自己一直在「遭受攻擊」。久而久之,免疫系統就會被訓練成「看到什麼都想開槍」的過度反應狀態。

這種我們稱為「訓練型免疫」(Trained Immunity)的機制,一旦被錯誤啟動,就會進入一種慢性發炎的迴圈,而且越來越難關掉。

很多慢性病,都是這樣慢慢燒起來的

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是痛風,其實都和這種「低度但持續的慢性發炎」有關。

比如說,當我們吃進太多精緻糖,血糖升高,免疫細胞會留下「高血糖的記憶」。即使之後血糖降下來,它還是會繼續發炎。這種現象叫做「高血糖記憶」。

又比如說,氧化膽固醇(oxLDL)會讓免疫細胞誤以為有壞人入侵,長期下來,它們就會在血管裡建造「泡沫細胞」,造成動脈硬化、心肌梗塞。

尿酸過高的人也一樣,有些人不一定痛風發作,但身體內部的免疫系統早就已經在「靜悄悄發炎」,這些火苗隨時可能燒起來。

不是吃太多,而是吃錯太久。不是老了,是發炎太久。

這句話真的很重要:很多人不是老化,而是因為慢性發炎導致提早老化。疲倦、代謝差、血糖控制不好、容易感染、腸胃敏感、情緒低落,很多症狀,其實都可能和免疫系統「一直處在打仗狀態」有關。

最讓人意外的是:這些免疫細胞被錯誤訓練之後,會把錯誤訊息留在幹細胞裡,也就是連未來長出來的新細胞,可能都會有「錯誤的記憶」。
那該怎麼辦?還能改變嗎?

好消息是:我們有機會,重新教會身體什麼才是正常狀態

這並不是無解的事。新的研究也指出,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管理,其實都能「重新訓練」免疫系統,慢慢地讓它回到正常的節奏。

● 吃得對,是最根本的開始
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堅果、深海魚,減少加工食品、油炸品、糖飲、精緻澱粉。
這些看似老生常談的事,背後其實是為了調節細胞的代謝與基因表現,讓免疫系統別再誤判敵人。

● 給腸道菌好食物,它們會幫您抗發炎
膳食纖維、發酵食品(像泡菜、優格、味噌)會產生短鏈脂肪酸,像丁酸(butyrate),能讓免疫細胞「冷靜下來」。
這就像是「天然的消炎藥」,卻是來自日常飲食。

● 不餓自己,但給身體一點空間喘息
間歇性斷食、或控制餐間間隔,都能讓代謝重新調整。
也許剛開始有點難,但一段時間後,身體會告訴您:「這樣我比較舒服。」

● 睡得好,壓力少,身體才不會一直備戰
熬夜、壓力、焦慮,會讓免疫系統誤以為「危機四伏」。而放鬆、運動、深呼吸、走入大自然,其實就是最溫柔的身體對話:「沒事了,你可以休息了。」

每一天的選擇,都是在寫下明天的健康狀態

您不是突然發炎,也不是突然生病。那是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身體記憶。但也因為這樣,只要願意改變,每一餐、每一夜的選擇,都能幫助細胞一點一點復原。

就像一位曾經走錯路的老朋友,免疫系統只是需要一點時間,被好好帶回正軌。而這條回家的路,就從「吃對、睡好、動起來」開始。

參考文獻
Metabolic dysregulation of trained immunity in immune aging and the impact of dietary patterns.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025

從廚房走進大腦 - 薑黃素是對抗阿茲海默與帕金森的「黃金幫手」我不時會聽見讓人心酸的故事:「媽媽最近常常忘東忘西,連我的名字也叫錯了。」或是:「爸爸走路越來越慢,手抖得厲害,感覺不只是年紀大那麼簡單。」這些聲音我們再熟悉不過,每一句背後都是...
25/07/2025

從廚房走進大腦 - 薑黃素是對抗阿茲海默與帕金森的「黃金幫手」

我不時會聽見讓人心酸的故事:「媽媽最近常常忘東忘西,連我的名字也叫錯了。」或是:「爸爸走路越來越慢,手抖得厲害,感覺不只是年紀大那麼簡單。」這些聲音我們再熟悉不過,每一句背後都是一個正在改變的家庭。神經退化,不只是大腦出問題,更是一場牽動全家情緒與生活的長期戰役。

這些疾病背後,其實有個共同的關鍵:大腦神經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自由基不斷累積,攻擊著神經細胞。這些自由基就像不斷冒出的火花,日積月累,讓大腦慢慢「生鏽」。科學上早已證實,像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這些神經退化性疾病,背後往往都伴隨著發炎與氧化壓力。

那麼,有沒有可能,日常生活中我們吃的食物,就能幫忙抗發炎、清除自由基,替大腦加上一層保護?其實,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它不遠,就藏在我們每天經過的廚房裡。

沒錯,我說的,就是薑黃。這個在料理中常見的金黃色香料,過去只是默默為咖哩添色增香,但現在,科學界正重新發現它的潛力,它不只是調味品,更可能是一種對抗大腦退化的自然力量,為我們的記憶和行動力撐起一道新的防線。

黃金香料,不只是咖哩裡的調味料

薑黃,是亞洲料理裡常見的香料。而其中的主角 - 薑黃素(curcumin),正在被重新認識。這個讓咖哩呈現金黃色的天然分子,早就被印度與東方傳統醫學視為「抗發炎的天然藥材」。現在,科學研究進一步證實,它可能擁有神經保護的潛力,能夠對抗大腦裡的發炎反應與自由基破壞,甚至減緩阿茲海默與帕金森的退化進程。

自由基與大腦老化 - 我們每天都在悄悄「生鏽」

大腦是人體裡最耗能的器官,也最容易因氧化壓力而受損。當我們長期熬夜、壓力大、飲食高糖,甚至呼吸空氣污染時,大腦會慢慢累積大量自由基,這些有害分子會攻擊神經細胞、破壞粒線體功能,讓腦細胞慢慢凋亡。

這些過程會讓β類澱粉樣蛋白與tau蛋白異常聚集,導致阿茲海默症的發展;也會讓α-突觸核蛋白在腦中堆積,進而引發帕金森氏症。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這些疾病的「燃料」。

薑黃素 - 幫大腦滅火、排毒、修復的多功能香料

這裡就輪到薑黃素登場了。這個天然分子,擁有強大的抗氧化、抗發炎、抗蛋白質錯折、金屬螯合作用等多重能力,薑黃素能夠透過以下幾個方式保護大腦:

它能抑制NF-κB,減少大腦慢性發炎;能啟動Nrf2通路,提升抗氧化防禦;能促進自噬作用清除腦內廢物蛋白;還能活化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幫助神經再生。這些調節路徑的作用,可能讓神經細胞在老化與病變的過程中存活得更久、更健康。

金屬的另一面 - 當鐵銅變成毒素,薑黃素出手調節

在阿茲海默與帕金森的病人腦中,常發現過量的鐵、銅、鋅等金屬離子。這些金屬會促進自由基生成、蛋白錯折與神經發炎。而薑黃素能透過其酮-烯醇結構(keto-enol moiety)螯合這些金屬,減少毒性反應,穩定大腦微環境。

從研究走進真實生活 - 我們能怎麼做?

這些發現不只是停留在實驗室。我常鼓勵病人與家屬把這樣的科學融入生活。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吃」。

每天加一小匙薑黃粉到早餐豆漿、午餐燉飯、或是晚餐湯裡;或泡一杯薑黃牛奶,搭配黑胡椒一起攝取,提升吸收力。記得,黑胡椒中的胡椒鹼(piperine)能讓薑黃素的吸收率提升數十倍。再加上好油脂(如橄欖油、椰子油),更能幫助薑黃素通過血腦障壁。

對於有失智家族史、中高齡、或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人來說,這樣的日常習慣,就是為大腦買下的一份保險。

不只是預防,也可能是輔助治療的一部分

目前已有多項動物實驗證實,薑黃素能減少失智小鼠腦中的類澱粉斑塊、改善認知功能,也能減緩帕金森氏症模型中的神經退化,甚至提升運動能力與情緒穩定。雖然臨床研究尚在進行中,但初步結果令人振奮。

更重要的是,薑黃素的毒性低、價格親民,也可望成為未來失智預防、帕金森輔助治療的一環,特別是在高風險族群中,搭配基因檢測與精準保健策略,將會發揮更大潛力。

真正的改變,來自每天的一點點堅持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但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健康設計師。我們在生活裡選擇的食材、作息與習慣,其實就是大腦未來命運的起點。

如果有一味香料,能從抗發炎、抗自由基、金屬螯合、蛋白清除,一路幫助我們對抗大腦老化與病變,那麼我們何不從今天開始,讓這一匙金黃色的薑黃粉,成為自己與家人的「黃金神盾」?

參考資料:
Neuroprotective Potential of Curcumin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Clinical Insights Into Cellular and Molecular Signaling Pathways. Journal of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Toxicology, 2025

Curcumin regulates several signaling pathways linked to neuroprotection, such as those that reduce oxidative stress, prevent Aβ formation, and decrease neuroinflammation.

23/07/2025

穩定運動幫助失智大腦自我修復!關鍵病變垃圾:類澱粉蛋白、神經糾結都減少,睡眠、記憶同步變好了

病人家屬常會說:「我爸最近不只是記憶力差,白天精神過頭,晚上又睡不好,一晚起來三四次,整個人好像被換了一個靈魂一樣。」

這樣的狀況,真的很多阿茲海默症病人都會發生,而且通常比健忘還早出現。睡不好、日夜顛倒,不只是生活困擾,更是大腦在告訴我們:「我這顆生理時鐘,壞掉了。」

而這個時鐘的位置,就在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是大腦負責控制白天該清醒、晚上該入睡的重要開關。一旦它亂了,腦袋就會跟著越來越亂,甚至加速失智惡化。

失智不是只能靠藥,穩定運動其實早就是大腦最天然的修復法

最近,大家都知道有藥可以「打針清除類澱粉蛋白(Aβ斑塊)」,因為這些東西是失智症裡最有名的「毒瘤」,越堆越多,腦袋越壞。但很少人知道,其實有更溫柔、更生活化的解方,那就是 - 穩定運動。

2025年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發表了一篇研究。找來阿茲海默症小鼠,讓牠們每天跑輪子(voluntary wheel running, VWR),跑了兩個月,結果比大家想像更有希望。

小鼠證明了一件事:動起來,腦袋裡的壞東西真的會減少

這些阿茲海默症小鼠,原本腦袋裡堆滿了磷酸化tau蛋白(p-tau231),這是讓神經細胞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垃圾」。但經過穩定運動後,這些垃圾減少了35%。

不只這樣,負責穩定腦袋神經訊號的GABA神經元,原本活性也掉下來了,但運動之後,VGAT活性提升38.7%,軸突蛋白提升74.5%。這些數字代表,神經細胞從原本萎縮、退化,慢慢有力氣站起來了。

而那個所有人都怕的類澱粉蛋白(Aβ斑塊),研究也發現運動能有效降低 - 海馬體少了60.4%,皮質少了57%。這些堆積越多,失智越快,而穩定運動,卻能讓這些毒素悄悄被大腦自己清掉。

很多人以為,這只能靠打針、靠藥物,但這篇研究說得很清楚:動起來,也能做到。

睡得穩,大腦才修得了

這些做運動的小鼠,不只大腦垃圾少了,連睡眠也整個變好。原本白天亂跑、晚上睡不著的行為,變得穩定了。快速眼動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幾乎翻倍,睡眠碎片化大幅減少。

背後原因其實很單純,大腦裡那顆已經亂掉的生理時鐘,BMAL1、REV-ERBα、RORα這些基因,因為運動被重新調整回來了。白天動一動,晚上自然比較好睡,這不只是感覺,而是科學。

睡好了,記憶力也跟著回來了

研究最後也證實,這些AD小鼠經過運動之後,做水迷宮、Y迷宮等測試,原本很差的空間學習、記憶能力明顯變好。這不是偶然,而是大腦病變真的有在改善。

有趣的是,正常小鼠運動不見得會更聰明,但對已經在走下坡的腦袋來說,運動就是能把牠拉回來的救命繩。

這雖然是小鼠的研究,但對我們人類,卻是一盞很清楚的明燈

這篇研究清楚告訴我們,生活裡穩定運動,不只是身體健康,更是腦袋的保養。 運動能減少失智兩大核心病變:tau蛋白與類澱粉蛋白堆積,還能改善睡眠、修復神經,連記憶力都能拉回來。

重點是,不用跑多快,不用跑多累,而是 - 穩定、規律。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這些簡單又實際的選擇,就能讓腦袋維持清楚有力,不被病變帶著走。

與其等昂貴的新藥,不如從今天起,陪爸媽出去走走,甚至拉著自己一起養成習慣,因為這不只是為了健康,更是為了以後的腦袋清清楚楚、睡得穩穩當當。

參考資料:
Voluntary wheel running mitigates sleep disturbances and neurodegener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 mice, Alzheimer’s & Dementia, 2025

「餓死癌細胞?」- 低醣雖能抑制癌細胞生長,但也可能激起它更強的求生意志,反而促成癌症轉移病人可能會想說:「我現在開始吃低醣,飯少吃,甜的都戒了,這樣可以餓死癌細胞吧?」其實這樣的想法,並不是全錯。因為確實,低醣環境、缺乏葡萄糖,是能夠限制...
21/07/2025

「餓死癌細胞?」- 低醣雖能抑制癌細胞生長,但也可能激起它更強的求生意志,反而促成癌症轉移

病人可能會想說:「我現在開始吃低醣,飯少吃,甜的都戒了,這樣可以餓死癌細胞吧?」其實這樣的想法,並不是全錯。因為確實,低醣環境、缺乏葡萄糖,是能夠限制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但是,癌細胞也是活著的生命體。當遇到艱困環境時,它一樣會啟動求生意志,開始找出路。正因為如此,這篇2025年發表在《Cell》的研究特別重要,它提醒我們 - 雖然低醣能讓癌細胞變慢,但同時也可能逼它另尋出路,選擇轉移,換個地方繼續生存。

癌細胞也會求生,低醣可能逼它改變陣地

這份研究指出,當癌細胞缺糖,它們會因為內質網壓力,活化HRD1蛋白,將TRAIL蛋白包進外泌體裡,悄悄送往肺部。這些外泌體會改變肺部的免疫環境,讓巨噬細胞變成對癌細胞更友善的樣貌(PVR+巨噬細胞),並讓原本應該對抗癌細胞的自然殺手細胞漸漸疲累、失去戰力。

在這樣的狀況下,癌細胞反而更容易把肺當成下一個落腳點,造成轉移。
所以,低醣確實可以讓癌細胞受挫,但同時也可能逼它改變陣地,跑去別的地方悄悄準備下一步。

血液裡的蛛絲馬跡,外泌體TRAIL是新指標

研究更發現,血液中的外泌體TRAIL濃度,未來很可能成為術後是否容易肺轉移的關鍵預測指標。TRAIL愈高,肺轉移風險愈高,甚至比甲胎蛋白(AFP)或腫瘤大小更早一步預警,這讓我們能更早提防,守住健康。

不是不能低醣,而是要有配套

這也提醒我們,飲食策略不是單靠「少吃糖」就萬事OK。沒有配套,低醣環境容易刺激癌細胞想盡辦法找其他活路,甚至透過轉移求生。這篇研究更指出,如果搭配阻斷TIGIT這個訊號通路,能有效防止癌細胞在肺部鋪路,進一步降低轉移風險。

TIGIT這個訊號通路,代表什麼?癌細胞利用這條路偷走免疫力

TIGIT是一條讓免疫細胞「踩剎車」的訊號通路,當它被啟動時,原本應該攻擊癌細胞的T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就會變得疲憊、沒力。癌細胞很聰明,懂得利用這條路徑讓自己逃過追殺,甚至準備好轉移到其他器官。研究發現,透過藥物阻斷TIGIT訊號通路,能重新喚醒免疫細胞的戰力,讓它們不再「休眠」,有效降低癌細胞轉移的機會。這也成為近年癌症治療中,一個越來越被重視的新方向。

如果真的想透過飲食來幫助抗癌,記得不能只靠餓,而是要搭配完善的免疫支持,才能真正保護自己。

真正改變健康的,不是限制,而是把身體養好

這研究帶給我們最大的提醒,不是「不能低醣」,而是「不要只靠低醣」。真正要守住健康,靠的不是單一飲食,而是全方位的日常累積。

飲食要均衡,蛋白質要夠,好的油脂、好的纖維不能少。規律運動、睡眠充足、情緒穩定,這些才是支撐免疫系統每天保持戰力的關鍵。當然,搭配專業醫療,該做的治療、該追蹤的檢查,絕對不能忽略。

真正的抗癌,不是讓自己活得痛苦,而是讓自己活得穩健、有底氣,讓免疫力穩如磐石,癌細胞自然沒有可趁之機。

參考資料
Glucose restriction shapes pre-metastatic innate immune landscapes in the lung through exosomal TRAIL. Cell. 2025

While targeting glucose metabolism shows potential in cancer therapy,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 remain unclear. This study finds that low-carbohydrate diets or impaired glucose metabolism in cancer cells boost exosomal TRAIL, triggering lung macrophage-driven NK cell depletion via the PVR-TIGIT axis...

玉米糖漿 – 研究證實讓血糖忽高忽低、悄悄點燃身體發炎反應的添加物最近新聞在討論可樂中玉米糖漿這個話題,很多人這才驚覺:原來這東西早就悄悄滲透進我們每天的生活裡。其實,我們的日常早已被這個「甜甜的陷阱」包圍得密不透風了。不只是手搖飲、便利商...
19/07/2025

玉米糖漿 – 研究證實讓血糖忽高忽低、悄悄點燃身體發炎反應的添加物

最近新聞在討論可樂中玉米糖漿這個話題,很多人這才驚覺:原來這東西早就悄悄滲透進我們每天的生活裡。其實,我們的日常早已被這個「甜甜的陷阱」包圍得密不透風了。

不只是手搖飲、便利商店的瓶裝飲料,連下午那一塊蛋糕、早餐的燕麥棒、優格、沙拉醬裡,往往都藏著一個甜得很可怕的成分 : 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 HFCS)。這可不是天然水果裡的果糖,而是一種特別容易讓血糖忽高忽低,更容易在身體裡引起慢性發炎的糖。

很多人總以為,吃點糖、喝點飲料,了不起也就是胖一點、血糖高一點,沒什麼大不了。但我在臨床看到的現實是:這些日常甜食背後,藏著一個長期破壞健康、慢慢偷走身體穩定性的隱形機制。而這個兇手,正是這些讓血糖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忽上忽下的糖分。

讓血糖忽高忽低的糖,正在慢慢掏空我們的健康

高果糖玉米糖漿最大的問題,不只是甜。它進入身體後,血糖會一下子衝高,胰島素被迫急忙出動,隨之而來的卻是血糖又突然掉下來,這種反覆上上下下,讓身體長期處在一個「不穩定、發炎、疲憊」的狀態。

很多人明明還年輕,卻越來越常抱怨:容易累、記性差、精神不好、反應變慢、甚至情緒不穩、容易焦躁。這些表面上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症狀,背後很可能就是長期這種血糖忽高忽低,讓身體慢性發炎,慢慢改變了身體代謝的結果。

根據《Frontiers in Nutrition》的研究,長期攝取這類糖,即使體重不見得變胖、腰圍不見得增加,但身體裡的發炎指標「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卻確實上升了。這代表什麼?代表身體正在悄悄發炎,而這種慢性發炎,就是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起點。

不只是身體,連腦袋都逃不過這場「血糖過山車」的傷害

大腦同樣怕這種忽高忽低的血糖。特別是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對於血糖變化非常敏感。《Nutrients》期刊2024年的研究指出,吃太多這種糖,不只會讓人更容易健忘、專注力下降,甚至還會提高失智的風險。

有人會說:「糖不是吃了讓人比較有精神嗎?」沒錯,短暫的提神效應是存在的,但長期下來,卻讓我們的大腦越來越依賴糖,習慣靠外力撐住精神,反而讓專注、反應、情緒都越來越容易失控。

這些食物中,可能加了著讓血糖亂飆的「玉米糖漿」

這些會讓血糖忽高忽低的糖,可能就藏在我們日常中太多地方。
手搖飲、汽水、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能量飲料
餅乾、蛋糕、冰淇淋、巧克力、糖果、果凍、布丁
番茄醬、沙拉醬、燒烤醬、蜂蜜芥末醬等醬料
早餐穀片、燕麥棒、能量棒、甜麵包
加工水果、蜜餞、罐頭水果
甚至許多標榜「低脂」或「健康」的食品,也常偷加高果糖玉米糖漿。

所以買東西時,成分表不妨注意看:「高果糖玉米糖漿」、「Corn Syrup」、「Fructose-Glucose Syrup」、「HFCS-55」這些,都是它的化身。

不是一口的問題,是每天都在累積的後果

很多人會說:「一天一杯飲料而已,能有多嚴重?」但問題從來不是今天這一杯,而是年復一年,讓身體、讓大腦習慣了這種血糖震盪。研究早就證實,吃得越多、喝得越多,失智、記憶力衰退、代謝失調的風險就越高。

反而,水果裡的天然糖,因為有纖維、有營養,一口一口慢慢吃,血糖釋放穩定,反而能保護我們的大腦。簡單說,一杯含糖飲偷走你的清醒,一顆蘋果才是真正的養腦食物。

少一點「血糖震盪」,多一點穩定的健康

想讓大腦靈光、身體穩定,不用等到身體出問題才來後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從生活裡慢慢拿掉這些讓血糖亂飆的糖。每少喝一杯含糖飲料,每少吃一口加工食品,就是在替自己存下更好的代謝、更好的腦袋、更清醒的未來。

參考文獻
The effect of high-fructose corn syrup vs. sucrose on anthropometric and metabolic paramet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Nutrition. 2022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nutrition/articles/10.3389/fnut.2022.1013310/full

The Impact of Free and Added Sugars on Cognitive 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utrients, 2024
https://www.mdpi.com/2072-6643/16/1/75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essive sugar consump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has been described in animal models, but the specific effects of sugars in humans remains unclear. Thi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imed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knowledg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of evid...

胃不舒服?其實兇手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從慢性發炎到胃癌,原來一切早有跡可循根據2025年《Nature Medicine》發表的研究有個令人吃驚的數字 : 全球預估在 2008-2017 年出生的年輕人當中,一生之中將有 1560 萬人 罹...
18/07/2025

胃不舒服?其實兇手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從慢性發炎到胃癌,原來一切早有跡可循

根據2025年《Nature Medicine》發表的研究有個令人吃驚的數字 : 全球預估在 2008-2017 年出生的年輕人當中,一生之中將有 1560 萬人 罹患胃癌,其中 76% 是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些未來胃癌的個案有 2/3 集中在亞洲,但非高盛行率國家(如非洲)也因為人口結構改變,未來胃癌人數恐增加六倍。這份研究再次提醒我們,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是全世界都應該重視的公共衛生戰略。尤其針對年輕族群,推行「檢查與根除」計畫,將是改變未來癌症地圖的關鍵。

從醫師的角度來看,這隻細菌對我們身體造成的影響,遠遠超乎您的想像。它不只讓我們胃痛、胃脹,更可能一步步把我們推向胃癌。聽起來很可怕吧?但這背後的原理,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單純。

慢性發炎,從來不是「小事」

我們的身體,其實很聰明。當有細菌入侵,身體的免疫系統就會啟動防禦機制,這也是所謂的「發炎反應」。但如果這場戰爭沒完沒了,反覆打、反覆修復,身體的細胞就會開始失控,甚至走上癌變這條路。

幽門螺旋桿菌的CagA蛋白,會悄悄開啟名為 NF-κB 的發炎開關,讓您的胃一直處在「慢火慢燉」的發炎狀態。長期下來,這些慢性發炎不只讓胃細胞受傷,更會讓本來該幫我們抑制癌症的基因沉睡,像是細胞裡的守門人倒下了,壞事也就開始發生。

癌症不是突然來的,是一點一滴累積的結果

我們的細胞就像工廠,該停的時候停、該修的時候修,彼此分工合作。但當幽門桿菌進來,這些工廠的規矩開始被打亂。它會影響細胞內關鍵的路徑,像是 Wnt/β-catenin,本來是負責細胞生長、分化的好幫手,卻被幽門桿菌操控,變成失控的「癌幹細胞製造機」。

另一條 PI3K/AKT/mTOR 路徑,原本是細胞的防護罩,卻被幽門桿菌反過來利用,讓細胞變得不怕死、不怕老,更容易轉移擴散。而本來該幫忙控制細胞增生的 Hippo-YAP 路徑,也會被它關掉,讓癌細胞一路衝刺。
這些路徑交錯在一起,變成一場難以收拾的癌變連鎖反應。

DNA受損,才是真正的無聲殺手

慢性發炎不只是讓細胞失控,更可怕的是讓 DNA 這本「生命使用說明書」不斷受損。幽門螺旋桿菌會誘發大量活性氧,破壞 DNA、產生突變,尤其是關鍵的 p53 抑癌基因,被破壞之後,細胞再也沒有剎車。

久而久之,這些小傷口累積成大漏洞,細胞修不回來,癌症也就在這個時候悄悄成形。

胃黏膜的屏障崩壞,是癌細胞擴散的第一步

我們的胃黏膜原本有一層緊密的保護網,靠著像 ZO-1 這些蛋白把細胞拉得緊緊的。幽門螺旋桿菌卻會偷偷鬆動這些鎖鏈,讓細胞間出現破洞。這些漏洞讓癌細胞更容易擴散、轉移,甚至成為癌症惡化的起點。

幽門桿菌哪邊來的?如何遠離它?從生活習慣開始

如果我們希望不要走到這一步,答案其實很簡單,但需要從日常做起。
飲食衛生真的很重要。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透過口口傳染或污染的食物、水源傳播。共餐時記得使用公筷母匙,別共用筷子、杯子或牙刷。外食時避免生食來路不明的食材,飲水選擇煮沸或瓶裝水,這些都能減少風險。

避免與感染者密切接觸。若家人有感染記錄,其他成員最好也安排檢查,因為這不是一人問題,而是家庭裡互相影響的健康。

提升免疫力,從生活基本功做起。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當運動,這些看似老生常談,卻是真正幫助身體對抗感染的底氣。

定期檢查,別等症狀出現才行動。如果家中有人有胃癌病史、自己曾有胃潰瘍、或長期有消化不良的問題,主動安排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吹氣測試、糞便檢查、胃鏡) 是一個負責任的選擇。一旦感染,透過抗生素與胃藥搭配的「根除療法」,多數人都能成功治癒。

我們可以改變,從現在開始就不嫌晚

「慢性發炎,是癌症最好的溫床。」
如果我們能提早解除這顆隱形炸彈,未來就能少走很多冤枉路。畢竟,癌症不是命中注定,而是選擇的結果。

參考資料
The inters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gastric cancer: signaling pathway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2025)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cellular-and-infection-microbiology/articles/10.3389/fcimb.2025.1601501/full

Global lifetime estimates of expected and preventable gastric cancers across 185 countries, Nature Medicine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793-6

Global estimates of expected and preventable gastric cancers in people born between 2008 and 2017 report that there will be 15.6 million lifetime gastric cancer cases, three-quarters of which are preventable through H. pylori eradication measures.

Address

清水區中華路633號
Taichung
436

Opening Hours

Monday 08:00 - 12:00
15:30 - 19:30
Tuesday 08:00 - 12:00
15:30 - 19:30
Wednesday 08:00 - 12:00
15:30 - 19:30
Thursday 08:00 - 12:00
15:30 - 19:30
Friday 08:00 - 12:00
15:30 - 19:30
Sunday 08:00 - 12:00
15:30 - 19:3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中華博士診所 |邱永偉醫學博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中華博士診所 |邱永偉醫學博士: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