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博士診所 |邱永偉醫學博士

中華博士診所 |邱永偉醫學博士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尿酸·超音波心電圖檢查 肝腎病追蹤,問題難癒傷口、成人健診、癌症篩檢、胃食逆流、胃痛胃潰瘍 專治痠痛、感冒耳鼻喉皮膚病治療·睡眠障礙、關節痛背痛治療·保肝營養等各式點滴治療。

當大腦的火苗越燒越旺 – 帕金森氏症其實是「抗氧化力」與「發炎開關」的失衡戰爭在我的門診裡,我常聽到一種說不出的無力感:「張醫師,我爸明明吃藥很乖,還天天運動,怎麼手抖還是愈來愈明顯?」帕金森氏症從來不是只有「多巴胺變少」這麼簡單。大腦真正...
22/11/2025

當大腦的火苗越燒越旺 – 帕金森氏症其實是「抗氧化力」與「發炎開關」的失衡戰爭

在我的門診裡,我常聽到一種說不出的無力感:「張醫師,我爸明明吃藥很乖,還天天運動,怎麼手抖還是愈來愈明顯?」

帕金森氏症從來不是只有「多巴胺變少」這麼簡單。大腦真正的戰場,其實是氧化壓力與神經發炎彼此糾纏的長期拉鋸,像一對「互相牽動的開關」,一旦失衡,就會讓原本能自我修復的大腦,慢慢陷入退化。

一篇 2025 年發表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的綜論,深入探討帕金森氏症背後的分子機轉,特別是「抗氧化總指揮」Nrf2 路徑,與「神經發炎開關」NLRP3 發炎小體之間的拉鋸戰。讀完我只有一個想法:這些不是只在實驗室才會出現的變化,它就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裡上演。

怕冷、腦鈍、愛累,可能是大腦在發炎

從生活開始說起,很多人其實早就有「氧化壓力太高」的身體警訊:動不多但一直覺得累、晚上睡再多早上還是醒不來、情緒變得低落。這些不只是壓力或年齡問題,而是大腦的能量系統 - 粒線體 - 已經開始退化,累積出過多自由基,讓身體進入一種「隱性發炎」狀態。

這些自由基不只會破壞細胞,也會活化一個叫做 NLRP3 的免疫裝置。這個裝置本來是用來抵抗病毒細菌的,但現在卻被壓力、毒素、老化等訊號誤觸,開始攻擊自己的神經細胞。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感冒後、熬夜後、壓力大時,會突然覺得腦更鈍、動作變慢、甚至出現手抖。

在生活裡,這些徵兆其實早有跡可循

我們可以觀察幾個生活面向,早一步抓住這些神經發炎的徵兆:
• 常常感到腦子昏沉、注意力難以集中:這可能是腦內氧化壓力上升、神經元開始受損的信號。
• 聞不到味道、或腸胃蠕動變慢:帕金森氏症的前期常常從腸道開始出問題。
• 晚上的睡眠愈來愈輕、容易作惡夢或說夢話:這些不是單純的失眠,而可能是大腦深部區域的發炎反應。
• 手微微抖動、尤其在放鬆或休息時明顯:雖然這是較晚期的表現,但如果搭配上述情況,更值得警覺。

我們身體裡的抗氧化系統,其實每天都在等我們「叫醒它」

那我們能做什麼?答案藏在我們體內的一個關鍵開關:Nrf2。
Nrf2 是細胞裡的抗氧化總指揮,它會啟動一連串保護系統,包括像 HO-1、NQO1、谷胱甘肽這些抗氧化酵素,把多餘的自由基清掉,修復粒線體、讓神經元重新穩定。

但這個總指揮平常是休眠的,需要生活中的某些「刺激」才會啟動。研究指出,像間歇的冷刺激、攝取深綠深紫色蔬菜、規律的快走、穩定睡眠節律,都可以讓這個抗氧化軸重新甦醒。

這也是我常建議病人,與其吃一堆保健食品,不如從生活節奏和飲食習慣開始改變,因為這些自然刺激對於啟動 Nrf2 才是最有效也最安全的方式。

「發炎警報器」NLRP3 太敏感,大腦就進入自殘模式

而另一個重點就是要學會「關掉不必要的發炎」。NLRP3 就像是個誤觸的警報器,當我們吃太多油炸、加工食品,或長期睡不好、情緒緊繃時,它就會被打開,啟動微膠細胞釋放發炎激素,攻擊原本健康的神經細胞。

NLRP3 與 Nrf2 是雙向互相抑制的:當 Nrf2 弱化,NLRP3 就會過度活化;而 NLRP3 的長期活化又會反過來壓制 Nrf2,讓大腦陷入惡性循環。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一場流感後變得動作遲緩,一次情緒崩潰後突然記性大減,甚至一場手術住院後整個人變了。這不只是偶然,而是免疫與抗氧化的天平失衡了。

從今天起讓 Nrf2 為您工作

可能有人會想問:「我是不是要吃什麼補品,才能提升 Nrf2?」
我的回答總是:「其實生活就是最好的藥。」

我們每天可以做的事,包括:
• 深綠與深紫色蔬菜(地瓜葉、紫高麗菜、羽衣甘藍)
• 一週有氧運動三次(快走、慢跑、瑜珈)
• 保持涼爽環境、偶爾接觸冷刺激
• 睡眠穩定、早睡早起
• 偶爾做間歇式輕斷食,讓粒線體休息

這些都是研究中被證實能提升 Nrf2 的行為。反之,要避免太常吃油炸食物、高糖飲料、反式脂肪,並遠離慢性高壓環境,因為這些都會觸發 NLRP3,讓發炎變成常態。

您不是無能為力,而是該換一種方式與身體合作

很多人面對退化性神經疾病會覺得「這是命」,但實際上,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選擇,都在決定身體是啟動「抗氧化防線」還是「發炎爆雷」。這不是單靠藥物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我們重新調整生活節奏與飲食觀念。

氧化發炎不只是一種理論,它是藏在我們作息、餐桌與空氣裡的真實威脅。但好消息是,我們的身體也早已內建修復系統,只等我們重新給它一個穩定、乾淨、支持性的環境。

如果身邊有長輩出現動作變慢、情緒低落、甚至記憶力下降,不要只想著「該不會是老化」,而是該問:「我們的生活,是否讓Nrf2失去了力量?」

參考文獻
Nrf2–Keap1 Pathway and NLRP3 Inflammasome in Parkinson’s Disease: Mechanistic Crosstalk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Molecular Neurobiology (2025)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such as Parkinson’s disease (PD)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gressive degeneration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which is driven primarily by oxidative stress and chronic neuroinflammation. Central to the cellular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is the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嘴角的小水泡,與大腦退化的祕密連結,以及預防的方法在門診裡,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張醫師,我嘴巴最近又長皰疹了,是不是太累了?」大家對唇皰疹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壓力太大、熬夜太多、免疫差」這些表層原因。但作為一位關心大腦健康的醫師,我想告...
19/11/2025

嘴角的小水泡,與大腦退化的祕密連結,以及預防的方法

在門診裡,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
「張醫師,我嘴巴最近又長皰疹了,是不是太累了?」

大家對唇皰疹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壓力太大、熬夜太多、免疫差」這些表層原因。但作為一位關心大腦健康的醫師,我想告訴您一個最新的發現:這個小小的皰疹,背後可能藏著大腦未來的風險提醒。

病毒不是走了,是躲起來了 - 每次再發都可能在腦中留下痕跡

單純疱疹病毒第一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是造成唇皰疹的主因。它不是打完抗病毒藥就離開,而是潛伏在我們的神經系統,等著有機可乘。尤其是當我們壓力大、睡不飽、免疫力下降時,它就會再度活化、沿著神經一路走到腦部深處。

最新的科學證據顯示,它最常攻擊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大腦海馬迴,那個掌管記憶的核心地帶。根據 2025 年《Pathogens》期刊的總結性回顧,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裡,真的找到這個病毒的 DNA 跟蛋白質。不只這樣,它每活化一次,就有可能引發局部神經發炎、增加類澱粉蛋白與 tau 蛋白的堆積,這些都是記憶退化的早期跡象。

皰疹不單是皮膚病 - 是免疫與大腦壓力的共鳴

我們常說身體會說話,只是我們沒學會傾聽。皰疹出現的頻率,其實就是身體的一種語言。

如果一年長超過兩三次,或者每次壓力一大、情緒一差就發作,那代表我們的免疫平衡正在動搖。而免疫的起伏,往往與大腦的發炎節奏是同步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壓力大時會覺得記性變差、精神不好、注意力無法集中。
這不只是疲勞,那是大腦真的在對抗一場隱形的風暴。

基因與病毒雙重夾擊 - APOE4 帶因者要特別注意

我也特別提醒帶有 APOE4 基因的人,這群人原本就比較容易讓病毒穿越血腦障壁,也更容易出現大腦中的類澱粉蛋白堆積。如果再加上皰疹頻繁,那大腦的風險會被放大。

但別怕,知道了這件事,代表我們可以提早開始防守。我們可以透過睡眠、運動、營養、情緒管理,幫大腦打造更厚實的免疫防線。

怎麼做?讓身體的語言變成保護大腦的行動

從臨床經驗與研究結合,我會建議大家:
第一,皰疹是提醒。
看到皰疹,就像看到紅燈在閃,這時候不妨檢查一下最近是不是太操勞了?睡得夠不夠?心情是不是悶悶的?皰疹,是身體在對我們說話:「您該休息了。」

第二,睡眠,是最好的修補時間。
研究顯示,睡眠時大腦會清理掉類澱粉蛋白與壓力產物,也是免疫系統控制病毒的關鍵時段。睡得好,皰疹少,大腦清爽又年輕。

第三,運動,是大腦最天然的抗發炎藥。
每天 20 到 30 分鐘快走,不用太激烈,就能幫助身體調節免疫、減少病毒活化,還能增加粒線體功能,提升神經元能量。記憶力和情緒,也會悄悄變好。

第四,吃對營養,為大腦補上第二層防護。
多吃深綠蔬菜、莓果、喝綠茶,攝取 Omega-3、維生素 D、鎂與優質蛋白質,能降低發炎、抗氧化、保護粒線體。別忘了,每天吃進去的每一口,都在決定我們的大腦未來的狀態。

第五,心理修復很重要。
病毒最怕平靜的心。壓力會讓病毒活化、讓大腦發炎、睡不好、免疫亂掉。請給自己空間放慢腳步,情緒照顧,不只是心靈保養,更是大腦的防護網。

皰疹是一把鑰匙 - 讓我們提早看到大腦的未來

這些研究讓我們知道,單純疱疹病毒第一型不只是皮膚上的風波,而可能是大腦健康的關鍵拼圖。
而生活中的皰疹次數、睡眠品質、情緒狀態、身體疲勞,都是大腦最早、最誠實的訊號。

我們不能等到記憶開始模糊才開始保養大腦。
我們需要從生活開始,用睡眠、運動、營養、情緒照顧,去平穩免疫、減少病毒活化、降低發炎,為未來的記憶留下一盞燈。

參考資料:
HSV-1 as a Potential Driver of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gens (2025).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HSV-1) is a continuous health challenge, and current antiviral treatments cannot cure the virus. As life expectancy continues to increase worldwide, HSV-1 should remain a focus to minimize its associated health complications within the aging population. While often asymp...

17/11/2025

血管新生 - 癌症與老化之間的平衡智慧

我常跟病人在診間分享 : 「身體不是故意跟我們作對,它只是試著活下去。」
而血管新生這件事,就是最能代表身體如何努力維持平衡的一個機制。

2025年一篇刊登在 BBA Reviews on Cancer 的綜論,幫我們解釋了血管新生, 內容談的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從癌症到缺血修復,血管新生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

當身體悄悄改變時,其實血管最先知道

很多人以為血管新生就是癌症在長血管,或是心臟缺血時才需要的修復。
但研究很清楚指出 : 血管新生是一套每天都在工作的開關,會因為您的生活方式而被打開、關閉,或調得亂七八糟。

什麼叫「生活方式會牽動血管新生」?
我舉幾個最常見的例子。

有些人來看診時跟我說 :
「醫師,我最近傷口怎麼好得比較慢。」
「我以前跑步不會喘,最近竟然一下子心臟跳很快。」
「晚上視線很容易模糊,是不是老化了?」

其實這些都是「微血管老化」的訊號。
研究裡提到,微血管的修復速度、反應能力和彈性,全部都跟血管新生的平衡有關。

當身體處於長期發炎、壓力過大、缺氧、睡不好,血管新生就會變得遲鈍或變形。
換句話說,您每天的生活,就是在決定血管長得好不好。

癌症與缺血,兩個完全相反的世界,卻靠同一套血管系統

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 血管新生不是只有一種版本。
它會看情況決定站在哪一邊。

在癌症裡,腫瘤會利用缺氧,打開身體的低氧誘導因子, 逼迫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大量釋放,長出歪斜又容易滲漏的血管。

這些血管會變成癌細胞的高速公路,幫它吸養分、吸氧,還順便開路讓腫瘤跑出去轉移。

但在另一個世界裡,例如心臟缺血、腦部退化、糖尿病腳傷、慢性發炎傷口,我們反而希望血管新生能越快越好。
一旦血管長不出來,組織供氧不足,傷口也永遠好不起來。

所以您看,血管新生不是壞事,它是身體的一種「生存策略」,要看它遇到的是什麼情境。

根據這個研究的結果 - 我會建議您這樣把科學落地到生活裡
首先,您一定要知道 :
生活中每一個小習慣,都在影響血管新生是否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接下來這些建議,是我真心希望您能開始做的事情。

第一 - 讓血管保持彈性,靠的是「規律的小運動」

血管最怕的是「長期不動」。
研究指出,適度增加氧氣需求,能刺激健康的血管新生,讓血管反應能力變好。
我的建議是 :
每天 5000 到 7000 步的快走
每週兩次到三次讓心跳上升的運動
久坐不要超過 40 分鐘
泡腳或溫水浴後,用冷水稍微沖一下腳踝刺激微血管
這些都是不用花錢、卻能讓血管年輕的方式。

第二 - 控制發炎,才能讓血管新生朝正確方向走

發炎會讓血管新生失控,或長出品質不好的血管。

生活上,最強的抗發炎策略其實很簡單 :
多吃蔬菜、全穀、堅果、莓果
少吃加工肉、少喝含糖飲
油品換成橄欖油
睡眠一定要夠
尤其睡眠,是調節血管新生最被忽略、但最重要的一件事。

第三 - 避免身體長期落入「微缺氧」狀態

缺氧是血管新生最強的刺激,但也最容易出錯。
例如 :
鼻過敏
打呼
睡眠呼吸中止
體脂太高
久坐不動

如果您早上常醒來累累的,或白天容易恍神,我會建議您先檢查睡眠品質。
改善呼吸,就是在改善血管反應。

第四 - 觀察自己的身體,日常可行,也最有效的檢測

下次刮到或撞到,請您稍微注意 :
傷口多久結痂
紅腫是否比以前久
瘀青好得慢不慢

這就是您最直接的「微血管健康指標」。
不需要機器,身體本身就是最好的監測器。

生命是一場平衡,血管新生就是那個調整方向的重要旋鈕

身體永遠在努力修復,永遠在努力活下去。
血管新生不是壞人,也不是好人,它只是需要被「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而生活,就是那個能讓您重新掌握方向盤的方法。
只要您願意開始做出一點改變,血管就一定會給您回應。
您會發現自己更有精神,傷口恢復比較快,運動不再那麼喘,晚上的視野也更清晰。

參考資料
Dual Faces of Angiogenesis -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BBA Reviews on Cancer, 2025

每天那一口「全穀纖維」,正在悄悄決定我們未來十年的血糖、大腸與心血管命運我們以為澱粉就是澱粉,但事實上,精製穀物和全穀物,就像是兩個世界。2025年發表在食品科學期刊《Foods》的 2025 綜論,把這個差異講得非常具體。全穀裡的可溶性膳...
16/11/2025

每天那一口「全穀纖維」,正在悄悄決定我們未來十年的血糖、大腸與心血管命運

我們以為澱粉就是澱粉,但事實上,精製穀物和全穀物,就像是兩個世界。

2025年發表在食品科學期刊《Foods》的 2025 綜論,把這個差異講得非常具體。全穀裡的可溶性膳食纖維(soluble dietary fiber)與不溶性膳食纖維(insoluble dietary fiber),因為它們的溶解度、吸水能力、黏稠度與幫助腸道菌發酵的能力不同,會在我們的身體裡,牽動血糖、血脂、腸道菌、生理飽足感與發炎反應。

這綜論有一句我非常認同的金句 -
「真正決定您健康的,不是您少吃了什麼,而是您每天願意多加一口的那點纖維。」

可觀察、看得到的改變 - 身體會直接給您回饋

這篇研究特別強調,全穀纖維的效果不是抽象的,身體會在日常生活中明明白白寫給您看。

第一個最常看到的,是餐後血糖的穩定。
很多病人把白飯換成糙米或燕麥不到兩週,就跟我說:吃飽以後比較不會「突然想睡」、不會「過度濫餓」、下午不會昏昏沉沉。

第二個是腸道真的變順了。
不溶性膳食纖維吸水膨脹後,糞便變得「有重量、好推」,便祕族群甚至 3 天內就能感到明顯改善。

第三個是飽足感延長。
可溶性纖維形成的凝膠狀物,讓胃排空變慢。很多人發現「不太需要下午茶」、「晚餐不容易暴餓」。

第四個,是情緒與腦袋的清晰。
我們知道腸道菌透過腸腦軸線影響身心 - 而可溶性纖維是腸道菌最好的食物。當腸道菌平衡了,很多人會感覺腦袋比較清楚、睡眠比較安穩、焦躁感降低。

身體會誠實地告訴您:
「我喜歡這樣的纖維,請您明天再給我一點。」

全穀纖維背後的科學 - 不是迷思,而是可被驗證的生理效應

全穀的三個結構,是健康的基礎設計 :
全穀保留了麩皮、胚芽與胚乳。纖維主要來自麩皮,營養與抗氧化物來自胚芽,而澱粉則來自胚乳。
精製穀物把麩皮與胚芽都削掉,只剩下快速吸收的澱粉,自然容易造成血糖震盪。

像燕麥與大麥富含可溶性 β-葡聚醣,能形成黏稠凝膠,有助降膽固醇;小麥、黑麥、糙米則提供大量不溶性纖維,幫助腸道蠕動。

可溶性與不溶性纖維 - 不同任務的隊友

可溶性纖維 - 調控血糖、血脂、腸道菌
不溶性纖維 - 清道夫、排便系統的推進器
兩者缺一不可。

研究明確指出,可溶性纖維的黏稠特性,可以減少膽酸再吸收 - 迫使肝臟不斷使用血液中的膽固醇來合成新的膽酸,是天然的膽固醇調控機制。

纖維的物理化學特性,決定它的力量

溶解度、黏稠度、吸水能力、結合膽酸的能力,是研究中不斷強調的核心。
而這些能力,會因為加工方式而有變化。例如:
研磨 - 改變顆粒大小,可能提升可溶性比例
發芽與發酵 - 增加纖維被消化利用的能力
擠壓與膨發 - 改善口感,讓纖維更容易被接受

這些科學的細節,最後都會回到同一句話:
「您選的是哪一種澱粉,決定了您的身體接收到的是負擔,還是修復。」

生活實作建議 - 把研究變成每天能做到的事

讓全穀變成日常 - 不是痛苦,而是溫柔的轉換
很多人以為要全部改成糙米才能成功,但我在診間看到最有效、最容易持續的方法,是「慢慢把比例往全穀推」。

我建議您可以這樣做:
白飯加 1/3 糙米或燕麥,入口很自然
吐司從白吐司換成真正全穀麵包 - 看標示,第一項要是「全穀粉」
麵食可以每週一餐換成蕎麥麵、全麥義大利麵或糙米麵
這些改變有一個共同特點 - 不需要意志力,也不需要挨餓。

想要血糖更穩定 - 先吃纖維,再吃澱粉

纖維先行,澱粉後到,血糖曲線馬上不一樣。
生活做法是:
一口菜,一口蛋白質,之後再吃飯
餐前喝一小碗蔬菜湯或味噌湯
正餐把燕麥或豆類加進去
這些操作方式,不只來自研究,也來自我每天在門診提醒病人的「小技巧」。

想改善腸道發炎 - 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加纖維

如果您本來纖維量就很低,不要急著一次吃很多,腸道菌會不適應。
我習慣建議:
每週讓全穀比例提升一點
搭配多喝水
每天一份發酵食品,如優格、味噌、納豆
腸道是有生命的,它需要時間適應。

想減重 – 其實不需要少吃飯,但是換一半成全穀

最容易成功的減重不是靠意志力,而是讓血糖平穩、讓飽足感延長。
只要把一半白飯換成全穀飯,不用餓、不用痛苦,代謝就會開始往好的方向走。

想保護心血管 - 每天一個「燕麥時段」

燕麥與大麥的 β-葡聚醣,是研究最扎實的天然降膽固醇成分。
您可以這樣做:
早餐來一碗原味燕麥
或把燕麥加進正餐的飯裡
或喝不加糖的燕麥粥
只要每天約 3 公克 β-葡聚醣,就有實證的心血管保護效果。

想降低大腸癌風險 - 可溶與不溶纖維要一起來

糙米或五穀飯提供不溶性纖維
燕麥、豆類提供可溶性纖維
深綠蔬菜提供植化素
三者一起,才能打造完整的抗腸癌環境。

全穀纖維,其實是被忽略的長壽配方

如果有一件事是我希望您從今天就開始做的,就是這一句:
「每天讓主食多一點全穀、多一點看得見的纖維,您的血糖、腸道、情緒、體重與心血管,都會默默地往更好的方向走。」

改變飲食,不需要華麗、不需要激烈,不需要重新開始,只需要讓您的每一餐,多一些本來就屬於您的完整營養。

參考資料
Physic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Soluble and Insoluble Dietary Fibers in Whole Grains and Their Health Benefits. Foods. 2025

The growing global prevalence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 is drawing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attention to the health-promoting potential of whole-grain dietary fibers. Whole grains are rich sources of both soluble dietary fiber (SDF) and insoluble dietary fiber (IDF), contributing distinct p...

沒有過敏原,可是一直在過敏 – 認識IgE自體過敏有時會遇到這樣的疑問: 「醫師,我根本沒有過敏原,可是身體每天都像在過敏。」沒有吃海鮮,沒有碰塵螨,甚至連皮膚測試也都是陰性,但皮膚還是癢、鼻子還是塞、氣管還是緊、腸胃還是翻攪,睡眠與情緒也...
15/11/2025

沒有過敏原,可是一直在過敏 – 認識IgE自體過敏

有時會遇到這樣的疑問: 「醫師,我根本沒有過敏原,可是身體每天都像在過敏。」沒有吃海鮮,沒有碰塵螨,甚至連皮膚測試也都是陰性,但皮膚還是癢、鼻子還是塞、氣管還是緊、腸胃還是翻攪,睡眠與情緒也跟著亂。

很多人因此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奇怪的疾病,但這可能是免疫系統把自己搞混了。

2025年發表在《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的綜論幫我們解釋這情況,這免疫現象稱為 IgE自體過敏(Immunoglobulin E-mediated autoallergy)。就是說,您不是對環境過敏,您的免疫系統正在對「自己」過敏。

沒有敵人,卻天天開戰 - IgE自體過敏是怎麼發生的

過去我們把疾病分成兩種: 自體免疫跟過敏體質。但現在科學發現,有一群人介於中間:免疫系統會像過敏一樣釋放組織胺與發炎物質,但不是因為外來刺激,而是因為免疫把自體蛋白看成威脅,啟動肥大細胞與嗜鹼性球。

也就是說:
不是花粉惹的禍
不是海鮮惹的禍
不是塵螨惹的禍
是身體自己誤判訊號,自己打自己

這種情況出現在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慢性蕁麻疹、天疱瘡、紅斑性狼瘡等慢性發炎疾病中。難怪很多人明明過敏檢查正常,但症狀卻一次比一次嚴重。

那種感覺就像身體說:
「我以為世界很危險,所以我先攻擊。」
但其實外面風平浪靜。

日常生活早就透漏線索,只是沒認出這是免疫反應

如果您有下面這些狀況,很可能不是敏感,是免疫「發動太早」:
睡不好隔天皮膚變紅變癢
壓力大就氣喘、蕁麻疹爆棚
天氣變化就鼻塞、喉嚨緊
腸胃容易脹、拉、胃痛
皮膚擦傷、做醫美後發炎加劇
感冒後自體免疫疾病突然惡化

這些,不是虛弱,也不是玻璃心,而是免疫在過度保護您。

我的建議: 把免疫系統從「備戰模式」帶回「和平模式」

這研究讓我們知道,要讓身體好,不一定要壓制它,而是讓它「安心」。這些方法,我在臨床看到一再有效:

作息穩定
睡眠不規律,是免疫誤判重要的誘因。每天固定時間睡醒,是調免疫最強的藥。

保護皮膚屏障
癢不要抓,用保濕修復皮膚,因為破皮,會釋放自體免疫抗體,反而免疫誤會加深。

飲食做減法,但不是盲目禁食
三週戒糖、戒加工、戒酒,讓腸道與免疫發炎訊號下降。

每天給神經系統一段「放鬆時間」
散步、泡澡、呼吸練習、靜坐、音樂,都是免疫的和平訊號。當身體相信世界安全,就不會亂開火。

身體日記
記錄什麼狀況會讓您發炎,掌握身體的特性,這可能比十次抽血都更有價值。

下一步的醫療不是壓制免疫,是教免疫「分清楚敵我」

未來治療會越來越像「重新教育免疫系統」。例如抗IgE療法(omalizumab)、抗IL 4/IL 13(dupilumab)等,不是關掉免疫,是讓免疫知道「你誤會了」。但在那之前,我們每天的選擇,就能讓免疫慢慢放下拳頭。

認識身體免疫的訊息

如果總覺得:「我明明沒有過敏原,可是一直在過敏」可能不是身體故障,而是身體太努力保護您,只是方式走偏了。這時不是讓身體更奮力作戰,而是幫忙找回平衡。給免疫一點安全感,身體會用「慢慢變好」來回報您。

參考資料
Understanding IgE-mediated autoimmunity and autoallergy,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25)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affect millions of people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considerable clinical, humanistic and economic burden. Available treatments have limitations, e.g. they are toxic and/or prevent disease symptoms without affecting pathogenic drivers and disease course. Recent progress i...

13/11/2025
❤️愛腎才會贏❤️本診所醫療團隊十分榮幸受邀至橋頭里社區發展協會與地方鄉親ㄧ起動起來🥰以避免肌少症的產生。並由邱院長趣味問答中讓鄉親更清楚愛腎才會贏。感謝協會的李理事長及志工們的協助以及楊議員典忠、橋頭里林里長瑞卿的蒞臨指導與支持。能為地方...
13/11/2025

❤️愛腎才會贏❤️
本診所醫療團隊十分榮幸受邀至橋頭里社區發展協會與地方鄉親ㄧ起動起來🥰以避免肌少症的產生。並由邱院長趣味問答中讓鄉親更清楚愛腎才會贏。
感謝協會的李理事長及志工們的協助以及楊議員典忠、橋頭里林里長瑞卿的蒞臨指導與支持。
能為地方鄉親提供更完善的醫療服務是我們團隊的宗旨。
衷心祝福地方鄉親闔家平安健康喜樂❤️
#清水區橋頭里發展協會
#中華博士診所

從家人開始變得不一樣的那一刻說起 - 輕度行為障礙是什麼?原來它比健忘更早出現,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警訊有些人可能會有的經驗:「我爸最近怪怪的,好像整個人變了。」原本幽默風趣的父親,突然變得冷淡、不愛說話;平常有耐心的媽媽,變得很容易動怒...
12/11/2025

從家人開始變得不一樣的那一刻說起 - 輕度行為障礙是什麼?原來它比健忘更早出現,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警訊

有些人可能會有的經驗:「我爸最近怪怪的,好像整個人變了。」原本幽默風趣的父親,突然變得冷淡、不愛說話;平常有耐心的媽媽,變得很容易動怒;以前每天早起運動、下廚、打電話跟朋友聊天,現在卻整天坐在沙發上,一副什麼都沒興趣的樣子。

這些改變看起來不像生病,但家人都知道,那不是他平常的樣子。這些現象,常常被說是「退休症候群」、「心情不好」、「老化自然現象」,但我會建議大家多留心,因為這可能是大腦在發出最早的求救訊號:輕度行為障礙(Mild Behavioral Impairment)。

輕度行為障礙是什麼?原來它比健忘更早出現

輕度行為障礙是指中老年人出現新發且持續六個月以上的情緒或行為改變,像是冷漠、焦慮、衝動、懷疑、情緒不穩、失去動力等,但這些改變發生時,認知功能(例如記憶、語言、注意力)可能還是正常的。

也就是說,這些人看起來沒有失智,但其實大腦裡可能已經開始變化。這是阿茲海默症更早的階段,比「輕度認知障礙」還早,也更容易被忽略。

研究怎麼說?大腦的改變早在情緒出問題時就開始了

2025 年發表在《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的一篇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整合了全球 27 篇研究,發現輕度行為障礙患者的大腦裡,的確已經出現典型的阿茲海默病變,例如類澱粉蛋白和 tau 蛋白的沉積量增加、海馬體體積縮小、神經絲蛋白濃度上升、磷酸化 tau 蛋白(Phosphorylated tau-181)指標變化,甚至包括影響情緒的中腦邊緣結構也出現異常。

這些變化代表什麼?代表大腦可能早就開始退化,只是用「情緒」或「個性」的方式呈現出來。這項研究也提醒我們,這些改變不是單一個性問題,而是要開始觀察、追蹤、介入的重要指標。

我的建議:從生活中看懂大腦的訊號

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什麼行為變化是值得注意的?當一個人突然變得很懶散、提不起勁、不願社交、變得衝動或易怒、懷疑家人、對平常有興趣的事物失去熱情,而且這些情況持續超過半年,那就可能是大腦在改變。

這時請不要只是安慰自己「他只是老了」「最近比較累」,而是可以主動採取行動。第一步,建議進行正式的神經心理評估,使用如 MBI-Checklist 等工具,了解是否符合輕度行為障礙的診斷標準。

第二步,如果需要,也可以搭配磁振造影、正子造影、抽血檢測阿茲海默相關生物標記物(例如類澱粉蛋白比值、磷酸化 tau、神經絲蛋白等),更完整了解大腦的生理狀態。

照顧大腦健康,不只是記憶保養,情緒管理也要練

除了醫療評估與檢查,我更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生活上的實用做法:
建立有節奏的日常作息 - 固定睡眠與起床時間,幫助大腦穩定代謝
每天動一動 - 不需要激烈運動,散步、體操都好,重點是持續
飲食抗發炎 - 多吃蔬果、魚油、堅果,減少加工與高糖食物
保持社交與情感交流 - 哪怕只是固定跟一個人聊聊天、參加社區活動
鼓勵動機重建 - 給自己或長輩小目標、小挑戰,重新找回生活成就感
尋求協助而非責備 - 當家人情緒變得不穩,最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理解與陪伴

我們守住的,不只是記憶,而是一個人最真的模樣

阿茲海默症帶走的不是記憶而已,更是那個人原本的性格與靈魂。如果我們能從「人變得不一樣」那一刻起,就願意多花一點心力看見、接住、陪伴,那麼我們就不再只是被動面對失智,而是能主動搶下人生的先機。

行為的變化是大腦最早的警訊。這是一道窗口,只要您願意看見,它就是改變未來的起點。

參考資料
Neurobiological correlates of Mild Behavioral Impair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2025

Background Although individuals with Mild Behavioral Impairment (MBI) show an increased rate of developing dementia, it remains uncertain whether MBI should be considered a risk factor or an actual early sign of neurocognitive disease. Objectives Thi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imed to exp...

‼️‼️因鳳凰颱風來襲,本診所11/12休診一天‼️造成不便敬請見諒。💢請地方鄉親做好防颱準備💢
11/11/2025

‼️‼️因鳳凰颱風來襲,本診所11/12休診一天‼️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請地方鄉親做好防颱準備💢

09/11/2025

免疫時鐘 – 掌握免疫力的晝夜節律,找回免疫系統最佳工作模式

很多人都會有的疑問:「我是不是免疫力變差了?常常鼻塞、皮膚癢、感冒都好不了。」但其實,有時候免疫不是變差,而是「上錯班」。我們的免疫系統就像一間24小時運作的工廠,但是每個時段有不一樣的班表。如果作息亂了、夜晚亮如白天、三餐不定時,免疫工人們也會搞不清楚該什麼時候上工、什麼時候休息,身體自然就容易出狀況。

生活上的這些經驗就是線索:
早上起床鼻子特別塞,但過了中午就通了
晚上的傷口特別癢,蕁麻疹也容易發作
感冒常常不是當天就發燒,而是熬夜隔天才爆發
一個夜班下來,整個人虛,腸胃亂、皮膚敏感、喉嚨癢
孩子如果前一晚睡得好,隔天精神與免疫力明顯不同

抵抗力差,可能是免疫時鐘錯亂了

所以有人在跟我問:「我怎麼最近老是容易感冒、腸胃不穩、過敏變嚴重?」時,我可能會反問一下:「最近是不是常常晚睡,或晚上滑手機到很晚?」

其實,這些免疫低落的狀態,並不是單純代表體質變差,而很可能免疫時鐘的影響, 2025年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的一篇綜論就詳細整理說明了這現象。

簡單來說,白天是戰鬥防禦班,像是嗜中性球、巨噬細胞會出來巡邏,處理外來病原。晚上換修復班上線,T細胞、B細胞開始訓練、記憶、整理白天打仗的資料。

但如果熬夜、夜晚暴露太多光、睡不好,這班表就會亂掉,原本該出現的免疫兵力沒上場,敵人來了也沒有守門員,久了當然就容易出問題。

不是每個時間都適合打仗,時間對了才打得贏

所以免疫反應本身也有「黃金時段」。
像是沙門氏菌(Salmonella)在早上感染人體時,免疫細胞會比較快出動,效果好很多;但如果感染發生在夜晚,身體反應就比較慢。

自然殺手細胞用來對付癌細胞的穿孔素(Perforin),也不是隨時都有,它們在某些時間點表現量特別高,代表身體的「腫瘤偵測」會有特定時間更強。

我們以為身體是一台永遠滿載運轉的機器,但其實它更像是一座有節奏的交響樂團,每個樂器(細胞)都有上場的時間。
我們的工作不是催它跑,而是「幫它對時間」,讓它自己跑起來。

光線、睡眠、進食,就是免疫時鐘的開關

那該怎麼做呢?要「掌握免疫時鐘」。從生活中幾個小調整開始,您會發現免疫力真的不一樣。

早上起床後 1 小時內,記得曬個光,不一定要大太陽,窗邊也好,這是讓大腦和免疫系統同步醒來的信號。

吃飯時間固定,尤其午餐與晚餐不要亂跳,腸道菌也要跟著節奏製造短鏈脂肪酸,幫助抗發炎與修復。

晚上睡前 2 小時,放下手機,調暗燈光,讓褪黑激素開始分泌。這不是單純助眠,而是啟動整晚免疫修復工作的關鍵。

下午時段(約 3 點到 6 點之間)是免疫細胞活動最活躍的時候,不只反應速度快,抗氧化能力也最強。這時候安排運動,不但能增強抵抗力、穩定免疫節奏,也讓你運動後恢復得更快、效果更好。

這些都不用花錢,也不用多吃補充品。只是順著身體原本的節奏生活,健康會自己開啟。

醫學不再只是看病,更是幫您找回身體的節奏感

節律醫學(Chronotherapy)與節律免疫學(Chrono-immunology)是近年非常重要的研究趨勢。我們已經發現,不只是身體,連藥物、疫苗、免疫療法都有「時間效應」。

有些癌症治療,選在晚上施打效果會更好
有些疫苗早上打,產生的抗體比較多
有些免疫抑制劑晚上吃,比白天吃副作用更低
醫療已經不再只是看指數、對症下藥,而是從時間下手,讓身體在對的時候收到對的幫助。

做節奏的主人

如果常常覺得身體怪怪的、免疫力掉下來、整天疲憊,但檢查也都沒異常,那可能是免疫時鐘亂了。

試著讓光線、睡眠、飲食、運動回到規律
讓免疫細胞知道什麼時候該出勤、什麼時候該休息
讓腸道菌知道什麼時候該工作、什麼時候該睡覺
讓褪黑激素知道它有舞台可以上場

您會發現,身體其實不需要很多額外的幫助
它只需要節奏回來,就能把該做的都做好
當我們願意給身體「節奏感」
健康,會用穩定、平衡、有力的方式回應您

參考資料
Temporal Orchestration of Immunity: How Circadian Clocks Coordinate Immune Responses.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2025

Address

清水區中華路633號
Taichung
436

Opening Hours

Monday 08:00 - 12:00
15:30 - 19:30
Tuesday 08:00 - 12:00
15:30 - 19:30
Wednesday 08:00 - 12:00
15:30 - 19:30
Thursday 08:00 - 12:00
15:30 - 19:30
Friday 08:00 - 12:00
15:30 - 19:30
Sunday 08:00 - 12:00
15:30 - 19:3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中華博士診所 |邱永偉醫學博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中華博士診所 |邱永偉醫學博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