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醫心 知己知鼻|台中光田耳鼻喉科 黃聖凱醫師

  • Home
  • Taiwan
  • Taichung
  • 醫病醫心 知己知鼻|台中光田耳鼻喉科 黃聖凱醫師

醫病醫心 知己知鼻|台中光田耳鼻喉科 黃聖凱醫師 現職:台中光田醫院- 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專長:睡眠醫學、鼻相關疾病。

我是兩個男孩的父親,希望透過溫暖與輕鬆的看診,致力於改善鼻過敏及睡眠問題。

凱凱醫師喜歡分享:看診趣事、醫療小知識、親子教養

線上掛號:https://reurl.cc/EV5gvg

看診院區:向上院區、沙鹿院區

光田醫院門診預約:https://reurl.cc/EGzKy1

18/09/2025

飛機上的耳機孔,我怎麼轉都插不進去⋯ 我只是想聽個音樂啊,大哥🙏

我大約研究了五分鐘,後來空姐過來關心,說:先生,你搞錯洞了唷😅真的超級丟臉的⋯

#飛機上耍笨

sleep 2025

< 你希望的人生,是什麼樣子? >有一位澳洲護理師 Bronnie Ware,長年在安寧病房陪伴瀕臨人生終點的病人。她聽過無數次,他們在生命最後階段反覆提到的遺憾。最後,她整理出五大最常出現的遺憾:1. 希望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
13/09/2025

< 你希望的人生,是什麼樣子? >

有一位澳洲護理師 Bronnie Ware,長年在安寧病房陪伴瀕臨人生終點的病人。
她聽過無數次,他們在生命最後階段反覆提到的遺憾。
最後,她整理出五大最常出現的遺憾:

1. 希望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而不是過別人期望我過的生活。 

2. 希望我不要那麼努力工作。 

3. 希望我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 

4. 希望我能與朋友保持聯絡(沒有因忙碌或
其他事斷掉友情)。 

5. 希望我讓自己更快樂一些/給自己機會
去追求快樂。

很多時候,人會希望能夠面面俱到,想要保持生活的平衡,不論是家庭、工作、健康、友情等等。

但實際的情況是,我們沒辦法事事完美。

在新加坡參加世界睡眠醫學會的航班上,我反覆閱讀了一本書「成功,從聚焦一件事情開始」 (The One thing)

這本書讓我感觸良多,也特別激勵著我。
他幫我們打破『 6大迷思 』

1. 每件事情都重要:平等是個謊言,人生許多成就是來自於二成重要的事情,而非八成的瑣事。 請聚焦於最重要的事情。

2. 同時多工效率高: 一隻狐狸,同時追兩隻兔子,結果是什麼?一隻都沒追到。

3. 嚴以律己: 光有紀律也不一定會成功,而是要養成做對的事情的習慣。

4. 只要有意志,就沒問題:意志力也是會被消磨,需要專注。

5. 追求生活與工作平衡:不可能事事平衡,要聚焦,就會有失有得。

6. 眼光不要放太高:特斯拉,IPhone為什麼會崛起?因為他們試著想解決痛點,問了一個大問題,想出了沒有人想得到的答案。

————————————

在這兩段旅程裡,我不斷問我自己,這樣隻身到遙遠的國度,學習睡眠醫學,這樣值得嗎?

看著太太獨自照顧孩子的辛勞,聽著電話裡孩子們不斷想爸爸的聲音,我感到非常抱歉。

但同時也明白,家人支持著我的夢,我勢必也得拿出120分的努力,聚焦於此。

我想,接下來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睡眠醫學。

現在睡眠醫學我認為最大的痛點是:如何進行『 精準醫療 』,為什麼有些人開刀完效果不好,為什麼陽壓呼吸器不適合每個人?

『 精準醫療』 的用意,就是試著把不同的患者分類,找出最適合他們客製化的治療方式,提高滿意度與成功率。

而不是睡眠外科醫師,只會開刀;睡眠內科醫師,只會使用內科療法。我追求的是武器庫的完備,對於睡眠的精準醫療。

你身邊有人有打鼾,睡眠不順嗎?
你身邊有朋友失眠嗎?
你白天總是沒精神,打瞌睡嗎?
停經女性為什麼容易失眠?
孩童也會呼吸中止症?

這些都是睡眠醫學的範疇唷☺️

< 報復性熬夜:真的會放鬆嗎?>『 再滑十分鐘就好 』『 再看一集就好 』結果 Netflix 一集接一集播,短影音一直推喜歡的內容,不自覺看到停不下來,等你回神…已經凌晨 1 點📖 一項發表在 Frontiers in Psychiatr...
10/09/2025

< 報復性熬夜:真的會放鬆嗎?>

『 再滑十分鐘就好 』
『 再看一集就好 』

結果 Netflix 一集接一集播,短影音一直推喜歡的內容,不自覺看到停不下來,等你回神…已經凌晨 1 點

📖 一項發表在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2025) 的研究,調查超過 45,000 名大學生,研究顯示:
睡前每多滑一小時手機,睡眠時間就會『 縮短 24 分鐘 』
同時『 失眠風險增加 59% 』

這背後有個專業名詞,叫做 「睡眠拖延」 (sleep procrastination)

👉 2014 年的心理學研究就發現,許多人明知道該睡,卻因為想
要擁有一些「me time」,而不自覺選擇熬夜

👉 長期下來,不僅導致慢性睡眠不足,還會增加『焦慮、憂鬱、肥胖、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身為父母,我特別能夠感受:白天忙工作,下班忙孩子,還有報告家事等,等孩子睡了,才有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閒時間。

就像我,孩子睡了跟太太兩人一起在沙發上聊天,邊滑手機,或隨意看Netflix。肚子餓了怎麼辦?當然就去拿點零食來吃啊。

你看!!!完全違背了我在門診常跟患者衛教的『睡眠衛生』,違反了睡前滑手機以及宵夜兩項

實在有點糟糕,真所謂知易行難

我們以為的睡前放鬆,除了會影響睡眠品質之外,長期下來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
______________

💡 那到底怎麼辦?

『 Me Time 』很重要,但我們不可以被手機控制。
這邊給自己一些有質感的替代方案:

✅ 限定 30 分鐘:設個鬧鐘吧,滑完就放下,別讓螢幕變黑洞。
✅ 換個方式放鬆:聽音樂、看本書、靜坐冥想都很好。
✅ 把手機移出臥室:把手機遠離床,沒辦法抵擋誘惑就遠離吧,這是最有效的阻斷
✅ 白天找零碎時間:與其夜晚報復性熬夜,不如利用白天零碎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分散出小片段「Me Time」。

睡前滑手機,不是放鬆也不是休息,而是偷走睡眠時間,偷走健康

真正高品質的 Me Time,是讓身心放鬆,而不是讓隔天更疲憊。

今晚,試著放下手機吧!

05/09/2025

這位很瘦的資深大姐,一進診間很俐落地跳上診療椅,深深的跟我鞠躬,頭觸雙膝,我嚇了一跳,連忙說阿姨妳別這樣。她頭抬起來,說:醫師,我像剛剛那樣,耳朵才不會有回音。對了你說我怎麼樣🤔 #原來是耳咽管開通症 #太瘦的女孩兒容易出現 #患耳會聽到自己呼吸與講話聲等回音 #平躺或是頭低時耳咽管充血會改善症狀

< 手術不是結束,而是照顧的開始 >👨‍⚕️ 最近,我偶爾還會遇到住院醫師時期曾經照顧過的頭頸癌患者。在門診區跟他們打招呼,往往都會牽動著以前照顧他們的種種回憶。這些病人,走過開刀、電療、化療接下來是長期追蹤、預防復發還要處理電療後造成的種...
02/09/2025

< 手術不是結束,而是照顧的開始 >

👨‍⚕️ 最近,我偶爾還會遇到
住院醫師時期曾經照顧過的頭頸癌患者。
在門診區跟他們打招呼,往往都會牽動著以前照顧他們的種種回憶。

這些病人,走過開刀、電療、化療
接下來是長期追蹤、預防復發
還要處理電療後造成的種種併發症。

他們總是很信任醫師
一步步照著治療走。

因為他們知道

「就算身體哪天出狀況,這裡有醫療團隊在,我不會是自己一個人面對。」

這種信任、這份安全感,
就是醫病關係最珍貴的地方。

⸻—————————

🌏 最近,身邊有朋友「想去韓國做 ICL (植入式水晶體近視手術),順便旅遊」

我理解這個想法
韓國醫美有名,設備多、好像比較便宜
而且外國醫師經驗更豐富(!?)

但我聽完,心裡有點不安。

不是因為愛國情操,也不是質疑韓國的醫師技術,而是替他擔心。

🧠 當你是位國際觀光客
那位醫師會不會真的在意你恢復的如何?還是只是在意你是否掏錢出來接受手術?

出事了,你還能找得到他嗎?

⸻—————————

像 近視雷射、臉部玻尿酸注射、鼻整形等
這些都是需要反覆術前溝通、術後長期追蹤的侵入性手術
不是今天做完、明天飛回來就結束的事。

⏳ 術前沒足夠時間準備
✈️ 術後沒辦法長期追蹤

而且真的出了併發症,找不到原手術醫師處理,在台灣的醫師並不清楚實際開刀的情況,往往也很難妙手回春。

可能就錯過了黃金治療期,導致嚴重問題

就算有醫療疏失,外國人往往也很難求償。

⸻—————————

醫療並不是一樁交易
它不是你付錢、我動刀,就交差了事。

真正的醫療,是一段旅程。

你需要的是

✔️ 有人陪你走過術前的不安、術後的不適
✔️ 出了事,有人為你負責、有能力能處理

⸻—————————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考慮做近視雷射手術,甚至出國做醫美手術,或許可以問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真正需要的,是一次快閃手術(或許便宜)
還是一位能陪我走很久的醫師?

手術不是終點,它是另一段照顧的開始。

如果你恰好想做近視雷射手術,我碰巧認識一位溫柔婉約,手術技術高超,醫學中心角膜專科,同時也是角膜移植專家🤭

(以下省略萬字稱讚)

她不善言詞,不會請患者上網寫優良評價,但是絕對會站在你身邊,陪你一起走過術後恢復期。

就是凱凱醫師最深愛的太太囉😘
有什麼需求歡迎私訊我這個免費經紀人

⸻—————————

圖為接受過我手術的孩子,贈送禮物合影

看著他從術前的緊張,術中我仔細的陪伴,到術後慢慢恢復

直到回門診爸媽回饋:
孩子睡覺真的不打呼了,精神明顯變好

我看著他明亮的眼睛,暢通的鼻子,真的非常非常感動🥹

< 回娘家 >你的人生中,有沒有一段時光,是你永遠會銘記於心,並且時刻影響著你的呢?對我來說,在台中榮總麻醉部當住院醫師的那一年,可以說是奠定我醫學生涯,非常重要的啟蒙。當初我跟許多學弟妹一樣,還是不分科住院醫師時,並不真的知道自己喜歡哪個...
28/08/2025

< 回娘家 >

你的人生中,有沒有一段時光,是你永遠會銘記於心,並且時刻影響著你的呢?

對我來說,在台中榮總麻醉部當住院醫師的那一年,可以說是奠定我醫學生涯,非常重要的啟蒙。

當初我跟許多學弟妹一樣,還是不分科住院醫師時,並不真的知道自己喜歡哪個次專科。

因緣際會之下,差點成為了泌尿科醫師,不過由於我腰椎骨滑脫,那時疼得厲害,沒辦法久站,後來輾轉來到了中榮麻醉部。

那個暑假,在高中以及大學好友們的幫忙下,我七進七出薰衣草森林,完成了轟轟烈烈的求婚。我們包下了一整座戶外咖啡館,剪了影片,與高中好友們練了舞蹈,租了三個大玩偶,製作了無數個氣球以及佈置 (這部分有空我再另外開一篇來講)

在麻醉科的那一年,我學會了要如何評估麻醉患者的風險,從困難插管,到心血管不穩定的患者,到術中呼吸血壓不穩定該如何處理。我認識了心目中如神一般的麻醉科醫師,也見識到能夠平靜催醒患者的厲害麻醉科護理師。

後來,由於我實在是太常被耳鼻喉科醫師的內視鏡螢幕吸引過去,加上也喜歡與患者溝通,只好忍痛與麻醉科的朋友師長們告別,投向耳鼻喉科的懷抱。
__________

最近,剛好有機會,我有榮幸與中榮麻醉科部以及耳鼻喉頭頸部,分享我在口咽部手術術後,長效止痛藥-Naldebain的使用經驗,這項經驗,也可以促進術後加速康復(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演講本身,對我來說並不是困難的事情,畢竟都經歷過,之前世界耳鳴醫學會在愛爾蘭全英文演講15分鐘(那真的很刺激)。

但這次的演講,對我來說意義深遠

講什麼內容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夠見到影響我很深的中榮麻醉部師長們,就好像回娘家一樣,當年的回憶是歷歷在目。

現在我幫患者開刀,術前評估以及插管、拔管時,我都會是麻醉科的好夥伴,有什麼狀況也可以提早先知會家屬以及麻醉科團隊。

像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同時進行鼻腔以及口咽手術的患者,或是曾經有困難插管的紀錄,我都會請患者自費使用麻醉科「肌肉鬆弛劑的解藥」。

這藥物在催醒拔管時,能夠有效地恢復肌肉力量,可以自主呼吸以及咳嗽等,減低呼吸道阻塞的風險,這是非常重要的。
__________

有些人曾經問我,會不會覺得多走一年冤枉路很浪費?

我會反問,你不闖看看,怎麼知道這條路適不適合?總不可能像擲杯一樣,永遠都走在對的道路上吧?

邊走邊感受,邊走邊修正。重點是要懷著感恩的心,真的不適合就換一條路,但是,你經歷過的,都會變成未來成長茁壯的資糧。

與中榮耳鼻喉頭頸部-劉部長、麻醉部沈部長、疼痛科吳主任,以及麻醉部明星主持人-費歐納姐,演講前合影。

以下開放中榮前同事朋友們認親🤭

💤CPAP不是萬靈丹: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應該更「個人化」你或許聽過「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會增加心臟病與中風風險」,也可能知道「CPAP(正壓呼吸器)」是目前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但你知道嗎?最新發表在《European Heart ...
14/08/2025

💤CPAP不是萬靈丹: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應該更「個人化」

你或許聽過「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會增加心臟病與中風風險」,也可能知道「CPAP(正壓呼吸器)」是目前最常見的治療方式。

但你知道嗎?最新發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一項研究指出——CPAP 並不適合所有 OSA 患者,甚至可能對部分人帶來風險。

⸻—————————

🔍來認識一個關鍵詞:「Hypoxic Burden(缺氧負荷)」

很多人會以為「呼吸中止次數(AHI)」愈高愈危險,但實際上,缺氧的嚴重程度與總時間,才是對心血管真正造成壓力的關鍵。

這就是所謂的 Hypoxic Burden——
它就像是在計算:「你一整晚被缺氧折磨了多久、多嚴重?」
比起單純的次數,它更貼近身體真實承受的壓力。

⸻—————————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從三項大型臨床試驗(SAVE、ISAACC、RICCADSA)中,分析了 3,549 位同時患有OSA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平均追蹤約三年,觀察他們的心臟病發作、中風與心血管死亡風險。

結果發現:

• 整體來說,使用CPAP與否,對心血管事件的影響差異不大(CPAP組16.6%,對照組16.3%)。

但當進一步根據睡眠指標分組後,結果變得非常有意義:

✅ 高風險族群(睡眠中反覆出現嚴重缺氧或心跳劇烈變化):
CPAP 可以 降低約 17% 心血管風險。

❌ 低風險族群(缺氧輕微、心跳變化不明顯):
使用 CPAP 反而 增加 22% 心血管風險。

更令人震驚的是:

🛌 非嗜睡 + 低風險 的患者,使用 CPAP 後心血管事件風險「上升高達 30%!」

⸻—————————

😰為什麼CPAP對某些人反而有害?

研究推測幾個可能原因:

• 對低風險者來說,CPAP 的氣壓可能造成「肺部過度擴張」,對心臟是一種額外負擔。

• 有些人使用 CPAP 後反而睡眠被干擾,導致睡不好,而「睡眠中斷」本身就是一種心血管危險因子。

換句話說,治療本身如果沒有必要,可能會帶來反效果。

⸻—————————

📌這篇研究想告訴我們什麼?

1. 不是每位 OSA 患者都需要 CPAP
2. 應該針對「高風險族群」積極治療
3. 對於「非嗜睡 + 低風險」的患者,CPAP 可能不僅無效,還可能有害
->可以考慮其他治療方式如口咽手術、口咽部訓練、減重等等

研究呼籲,我們應該採取「個人化治療策略」,別再用一套標準對待所有OSA患者,而是看:

• 缺氧負荷(hypoxic burden)高不高?
• 呼吸中止時心率反應強不強?
• 白天有沒有過度嗜睡?

這些才是決定「該不該使用 CPAP」的關鍵。

⸻—————————

💡作為醫師的我,也想提醒你:

如果你白天不太覺得睏,也沒有嚴重缺氧或心跳異常,不妨再回診跟醫師討論一下,除了陽壓呼吸器之外,是否可以選擇其他治療方式(像是口腔裝置、減重、甚至某些手術)。

適合的治療,才是真正好的治療。

😓這不是否定CPAP,而是提醒大家:科學的本質,就是不斷修正、找出真正適合每個人的治療方式。

我認為耳鼻喉科醫師,是睡眠手術專家之外,更應該多了解治療呼吸中止症的「其他選項」,全方面擴充武器庫,才能真正的因病施以個人化的「精準治療」。

📚原始論文,PDF在留言處

Cardiovascular benefit of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according to high-risk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a multi-trial analysi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ehaf447,

Published: 05 August 2025

< 你的感受,我能感受 >有時候,我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天生就多了一根「情緒天線」還記得小時候,和家人一起吃飯我就能從爸爸夾菜的動作、媽媽說話的語氣就察覺到氣氛不太一樣我可以自然地察覺身邊人的細微情緒一個短暫的皺眉、一句話中聲音的起伏都能在我心...
13/08/2025

< 你的感受,我能感受 >

有時候,我會懷疑
是不是自己天生就多了一根「情緒天線」

還記得小時候,和家人一起吃飯
我就能從爸爸夾菜的動作、媽媽說話的語氣
就察覺到氣氛不太一樣

我可以自然地察覺身邊人的細微情緒
一個短暫的皺眉、一句話中聲音的起伏
都能在我心裡泛起波瀾。

好聽一點,叫「罩子很亮」
直白一點,就是特別會「讀空氣」。

長大後,我才知道,這份敏感有個名字——
「共感人」

我不喜歡感受到別人的痛苦、哀傷
更不喜歡憤怒的氛圍。
我總希望,身邊的人能快樂、安心
也因此,養成了些微的「討好型人格」。

剛成為實習醫師時
這份特質,反而成了我的負擔。
我不喜歡無能為力的感覺
不喜歡看到主治醫師失望的神情
更不喜歡,當我用心照顧的患者病情突變。

我努力準備、仔細閱讀、用盡心力照顧每一位病人
卻常因突如其來的變化而陷入自責
「是不是我可以做得更好?」
「要是早點發現、早點處理,是不是就不一樣了?」

這樣的情緒,漸漸讓我承受不住
我開始焦慮、失眠,半夜輾轉反側
胃食道逆流嚴重到必須坐著才能入睡。

甚至幾度因為患者的病情變化
過度難過而痛哭失聲
從實習醫師、到住院醫師

幸好,後來透過了解佛法與輪迴的觀念
我慢慢學會放下。
原來,許多事情是因果
不是人的力量可以完全改變的
但這真的很難,需要練習。

我們所能做的
只是準備好自己、盡可能小心。
會發生的,就會發生
不會發生的,擔心也沒有用。

人並沒有那麼偉大
因果交織的世界,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單純。

心存善念,盡力而為。

⸻———————————————

💡 給共感人的 3 個小方法,讓自己脫離

1. 練習情緒界線
在心裡告訴自己:「這是對方的情緒,不是我的責任。」學會分辨感同身受與過度承擔。

2. 留空間給自己
當感到被情緒淹沒時,先離開,深呼吸讓自己回到平靜的狀態。

3. 找到情緒出口
不論是運動、寫日記、聽音樂,還是與信任的人傾訴,都要讓情緒有去處,不能一直累積在心裡。

願每個敏感的靈魂,都能被自己溫柔守護。

你呢?你也是共感人嗎?

< 你才幼稚勒 >每每有家長帶孩子來評估打鼾我都特別謹慎,總是希望可以好好幫助孩子有些孩子不用透過手術,就能改善打鼾問題大部分是透過常規鼻噴劑使用然而,有些孩子因為構造的問題,只能透過手術處理尤其是巨大的扁桃腺與腺樣體組織分別塞住口腔後段與...
06/08/2025

< 你才幼稚勒 >

每每有家長帶孩子來評估打鼾
我都特別謹慎,總是希望可以好好幫助孩子
有些孩子不用透過手術,就能改善打鼾問題
大部分是透過常規鼻噴劑使用
然而,有些孩子因為構造的問題,只能透過手術處理

尤其是巨大的扁桃腺與腺樣體組織
分別塞住口腔後段與鼻腔後端
讓孩子夜不成眠,有睡等於沒睡
進而影響生長發育、課業學習、甚至被懷疑是過動症

像這位11歲的弟弟,透過側面X光
我們就可以發現,他的腺樣體與扁桃腺,基本把呼吸道全部都阻塞住了

長期張口呼吸下來,導致暴牙、臉型改變等
我們俗稱的呆呆臉(adenoid face)
這時候矯正牙齒一點幫助都沒有唷
因為長期口呼吸,仍然會導致咬合不正

透過簡單的微創腺樣體切除,扁桃腺切除,視情況再微調一下鼻甲
手術時間大約一個多小時,就能終結口呼吸

能夠透過我的雙手,改善孩子之後的睡眠
我非常感恩,也很謝謝父母們的信任
最重要的是孩子很有勇氣,勇於接受手術
門診有些大人可是聽到打針都會害怕呢😅

前幾天聽到6歲女孩,接受手術後
媽媽說孩子睡得飽,開始長高長肉了
聽了真的非常非常開心
我想,這就是我行醫的初衷吧

今天一共兩位孩子接受手術
恰好都是11歲,一男一女
傍晚去查完房,學弟感慨說到
為什麼男生看起來還是很可愛
女生看起來已經是大姊姊了呢?
難道⋯男生真的比較幼稚嗎🥲

你才幼稚勒

< 不對立 >這是一張手術患者成功催醒,拔管的照片。你有沒有發現什麼不一樣?如果有,代表你很敏銳。照理說,催醒時患者身邊並不會有這麼多護理師以及醫師。平心而論,若是一個手術房,忽然有許多人匆匆忙忙拿著各種東西跑進去,通常是出事情了,人越多,...
23/07/2025

< 不對立 >

這是一張手術患者成功催醒,拔管的照片。
你有沒有發現什麼不一樣?

如果有,代表你很敏銳。

照理說,催醒時患者身邊並不會有這麼多護理師以及醫師。

平心而論,若是一個手術房,忽然有許多人匆匆忙忙拿著各種東西跑進去,通常是出事情了,人越多,事情越大條。

從大出血、手術中CPR、患者拔管失敗、呼吸道急性梗塞、各種各種令人頭痛的事情,都需要醫護人員緊急處理。

這些,是我們外科醫師的日常,也是開刀房/麻醉科護理人員的日常。

————————————

你知道每次患者全身麻醉,順利拔管醒來
對於主刀醫師以及麻醉科醫師/專科護理師,都是一個值得感恩的事情嗎?站在家屬以及患者角度而言,更是非常值得開心的事情。

若是出現危急的狀況,順利處理後,我每每都會有點想流淚。並不是軟弱,而是無比的感恩,還好我的患者,圓滿完成手術。

沒有辜負他們的相信,以及家屬們的盼望。

但,有些時候,從麻醉甦醒過來,並不是那麼順利。

這張照片,就是患者催醒時,出現了急性呼吸道阻塞。這種事情在耳鼻喉科手術並不少見,特別是比較壯碩的患者,接受鼻子、咽喉手術之後,容易發生。

這個時候,刀房有空的麻醉科醫師以及麻醉科專科護理師,就會衝進來幫忙,扣呼吸面罩的、幫忙擠氧氣的、幫忙給藥的、甚至準備重新插管,全部圍上去。

而外科醫師們,以及刀房護理師們也沒有閒著,幫忙壓制躁動不堪的患者,幫忙擦拭溢出來的鼻血,以及打電話求援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躁動的患者揮拳打傷,很多時候會弄的滿手都是血,更多時候會被痰噴的滿臉。

但是,我們不會後退,也不會閃躲。因為這是患者的危急時刻,這,就是我們的職責。

直到狀況解除,大夥兒才會默默的回到工作崗位,擦拭臉上的汗水,洗洗濺到手上的血與痰,繼續忙碌著。

————————————

最近在職場上,聽到了許多辛苦的事情

護理師學姊因故訓斥學妹,導致學妹哭泣。

外科醫師責罵麻醉科護理師,為什麼血壓這麼高,為什麼催醒這麼慢?為什麼不多開手術房間?

許多許多的事情,其實都是歸咎於健保制度的不完善,歪斜的醫療制度導致護理師過勞,集體離職,離職後出現大量人力缺口。

資深的,有能力的護理師離職,並不是新人可以馬上補上的,尤其是麻醉科/開刀房這樣的特殊單位。要是我的患者是由很新的麻醉護理師負責幫忙催醒,我一定全程緊盯。

開刀房/麻醉科護理師已經非常非常努力了:每天加班,休假縮減,工時不斷上漲,薪水不比外面,一吸一拉之下,能夠留在醫院苦苦支撐的,其實是對醫院還有愛,對未來還有些期待,對這歪斜的醫療還沒有放棄希望。

懇請醫師們,醫院長官們,就醫民眾,家屬們,以及護理部的長官們,多鼓勵,多了解一下,現在第一線護理人員是多麽辛苦。

沒有一台手術,醫師可以獨立完成,而不用護理師的幫忙。請不要把護理師付出的努力,超時加班,當作理所當然。

————————————

我個人認為,不對立,非常重要。

什麼是不對立?

醫師護理師之間,醫病之間,護理師高層對基層,行政對臨床,都必須『停止內耗』。

試著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想:

控台為什麼不多開房間?因為麻醉科真的沒有麻姐了,很多人連續上班,幾乎天天加班,都只是苦撐著不離職,但其實都已經身心俱疲。

為什麼催醒這麼慢,血壓這麼高?因為她要護著你的病人,讓患者能夠平安醒來,順利出院。

不對立,真的很難。需要很好的修養以及智慧,凡事多想想,別急著動怒。

很多時候,因著你的善良與慈悲,會結下很好的果。

< 欣流,可以治療呼吸中止症 >爸爸,我要吃欣流。這是三歲兒子,最近睡前都會主動跟我說的話。由於他有氣喘體質,前陣子蠻常發作,因此兒科醫師建議我們吃欣流。看到孩子會主動說要吃藥,大部分都是說想吃糖果;我自己是沒吃過,不過大兒子吃了說甜甜的,...
17/07/2025

< 欣流,可以治療呼吸中止症 >

爸爸,我要吃欣流。

這是三歲兒子,最近睡前都會主動跟我說的話。由於他有氣喘體質,前陣子蠻常發作,因此兒科醫師建議我們吃欣流。

看到孩子會主動說要吃藥,大部分都是說想吃糖果;我自己是沒吃過,不過大兒子吃了說甜甜的,像是糖果。

欣流,學名Singulair,是個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

好我說中文。

其實這個藥物通常是用來治療氣喘、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過度敏感造成的慢性咳嗽。不但在兒科,大人也蠻常使用,效果不錯。

為什麼他有這些效果呢?

因為白三烯素(Leukotrienes)是體內參與過敏反應與慢性發炎的化學物質。當呼吸道暴露於過敏原,白三烯素會讓支氣管收縮、氣道發炎、腺體腫大。

所以,欣流藉由阻斷白三烯素,達到三大好處:

✅ 抑制發炎與氣道水腫
✅ 減少支氣管收縮、改善喘鳴
✅ 降低腺體組織增生,如腺樣體、扁桃腺體積

前兩個大家都可以理解,第三個作用很強大,但是卻比較少聽過。減少腺樣體,扁桃腺體積,這兩個不就是兒童呼吸中止症的元兇嗎?

沒錯,所以欣流可以用來治療,父母『選擇不開刀』的『中重度兒童呼吸中止症』。

2016一篇美國的研究顯示,2-10歲兒童,每天吃一顆新流(4 or 5 mg),持續4個月,結果驚人:

✅有效減小腺樣體、扁桃腺體積
✅呼吸中止症相關指數,全面改善(AHI, Nadir SpO2, 覺醒次數)
✅並且沒有出現特別的副作用

雖然全世界睡眠界共識, 兒童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合併明顯線體肥大,首選治療還是切除扁桃腺與腺樣體。

不過有些家長還是沒辦法接受手術。這時候,就可以考慮用類固醇鼻噴劑,加上欣流持續3-6個月,觀察看看症狀。

———————————————

感謝粉絲提醒,這邊要特別說明一下,很多家長有疑慮的,欣流可能會引起的副作用:

❗️美國 FDA 在 2020 年發出黑框警語(black box warning),警告 Singulair 在某些病人中可能造成嚴重的神經精神副作用,包括自殺想法與行為。

幾篇大型研究確實也提及,欣流會造成一部分孩童精神方面的副作用,譬如:焦慮、情緒變化、惡夢、行為異常。

但是對於大人使用,倒是很少看到類似的副作用產生。

所以,到底該不該使用呢?

目前我的做法:

☑️可以考慮使用的情境:

• 病患氣喘,使用其他第一線治療(如吸入型類固醇、鼻噴劑)效果不佳或不適合使用

• 病患/家屬有完整知情同意,並需要密切觀察副作用

❌ 應謹慎或避免使用的情境:

• 孩童曾有焦慮、失眠、情緒障礙病史
• 有自閉症傾向、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合併情緒問題
• 家族中有精神疾病史或自殺傾向者
• 僅為輕微過敏性鼻炎,其他藥物能控制

我們家孩子吃了大約半年,雖然情緒偶爾都會比較激動一點,但感覺是個人特質,畢竟是屬牛的獅子座,火上加火。目前是沒有觀察到明顯的副作用。

🚦一個藥物本來就有許多面向,不見得適合每個孩子,本篇旨在分享欣流對於呼吸中止症的治療效果,實際上如何使用,還是要跟醫師仔細討論唷。

論文連結放在留言處。

< 基本上 >上週末,跟兒子的同學們去苗栗班遊天氣熱,我們在游泳池玩水避暑「孩子們,準備去吃午餐囉」,太太在岸上喊「基本上,我還不餓」 3歲的兒子這樣回答我!!??「可是爸爸肚子餓了耶,我沒力氣了」我說「可是你基本上都坐著而已呀」他回答我從...
09/07/2025

< 基本上 >

上週末,跟兒子的同學們去苗栗班遊
天氣熱,我們在游泳池玩水避暑

「孩子們,準備去吃午餐囉」,太太在岸上喊
「基本上,我還不餓」 3歲的兒子這樣回答

我!!??

「可是爸爸肚子餓了耶,我沒力氣了」我說
「可是你基本上都坐著而已呀」他回答

我從驚訝轉為驚嚇

他已經完全搞清楚了「基本上」這三個字的用法,而且用的還挺好的!?

我跟太太相視一眼,到底是平常誰會這樣說話,孩子聽習慣就學過去的呢?

直到那天患者問我一個問題,我回答「基本上呢,所謂過敏⋯」才忽然驚覺,原來就是我自己啊!

孩子們就像一塊海綿,從我們平常的生活舉止,像是夫妻聊天、跟長輩的互動,默默的在旁邊吸收,學習,並且使用。

最近,小兒子開始會輕快的拍打我的屁股,不知道為什麼🤔

Address

Taichung

Telephone

+886426625111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醫病醫心 知己知鼻|台中光田耳鼻喉科 黃聖凱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醫病醫心 知己知鼻|台中光田耳鼻喉科 黃聖凱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