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聊椅上說故事StoryChair

診聊椅上說故事StoryChair 林方恩諮商心理師與你分享診聊椅上的心理話。
專長
情緒困擾及精神疾患(憂鬱、焦慮等)、感情婚姻、自我價值、創傷修復、生涯發展、兒童青少年拒學、親職諮詢。

若有合作需求請來信
felstorychair@gmail.com

 #婚姻關係與親子教養 #孩子需要看到父母好好的這週完成了東海大學附中的家長課程--從婚姻關係談親子教養。我始終深信親子教養問題的解方需要回到婚姻關係裡,但真正願意面對夫妻問題的父母並不多。課上完了,一位家長主動給了以下的回饋(我沒有要求他...
21/11/2025

#婚姻關係與親子教養
#孩子需要看到父母好好的
這週完成了東海大學附中的家長課程--從婚姻關係談親子教養。
我始終深信親子教養問題的解方需要回到婚姻關係裡,但真正願意面對夫妻問題的父母並不多。
課上完了,一位家長主動給了以下的回饋(我沒有要求他們回饋):

這次的課程對我來說是一段意想不到的學習旅程。

起初,在上第一堂課時,我其實有些失望,因為內容並不是我原本以為的親子課程。當下心裡難免有些懊惱,畢竟為了這三週的課程,我還厚著臉皮拜託老闆協助處理下午的工作,好讓自己能順利請假上課,心理壓力確實不小。

然而,隨著課程的深入,我的心態開始轉變。第一堂課讓我重新理解「溝通具體化」的真正意義,也讓我意識到,原來溝通是可以被拆解、被練習、被具體操作,而不是我過去以為的直覺反應。

第二堂課更是讓我有深刻的體會。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溝通方式,才發現原來在日常互動中,有這麼多細節是可以調整、可以改善的。能看見自己平時忽略的盲點,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學習收穫。

來到第三堂課,也就是昨天的最後一次課程,同學們分享了他們在家中實際運用第二堂課的「聆聽策略」後,與孩子之間產生的正向改變。老師則帶領我們透過角色扮演,認識五種溝通姿態,並引導我們理解在不同姿態背後,可能隱藏的情緒與需求。這個過程讓我意識到,原來每一種溝通方式背後,都有值得被看見的動機與脈絡。

坦白說,在參加課程之前,我對心理諮商師的工作想像其實很模糊,甚至以為心理師大概就是聽我們說說話、回應幾句而已。然而透過這三堂課,我真正看見心理師在溝通引導上的專業、方法與深度。這份專業讓我十分敬佩,也由衷感謝能有這樣的學習機會。

這三週的課程不僅修正了我原本的期待,也讓我開啟了全新的視野。很感謝東大的安排,讓我有機會踏入更深層的溝通世界。

對我來說,這次的學習像是在溝通旅程中畫下了一個「分號」。我期待下一個階段能開設更進階的課程,讓我們從「學會怎麼溝通」更往前一步,進入「如何在溝通後促成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也期待未來能把這份能力真正落實在生活中,成為日常關係裡有力量的工具。)

 #孩子的成長慢慢來比較快 #打從出生開始就是逐漸離開父母四歲的兒子看到哥哥學會洗碗,自告奮勇地也要幫忙。我的育兒理念是:只要孩子能做的事情就盡量讓他們自己來,生活打理如是,家事亦如是。雖然這樣說,但每次教他們新的家事,心裡總是煎熬:一方面...
08/11/2025

#孩子的成長慢慢來比較快
#打從出生開始就是逐漸離開父母
四歲的兒子看到哥哥學會洗碗,自告奮勇地也要幫忙。
我的育兒理念是:只要孩子能做的事情就盡量讓他們自己來,生活打理如是,家事亦如是。
雖然這樣說,但每次教他們新的家事,心裡總是煎熬:一方面高興他們的成長,感到很有成就;另一方面要忍受他們剛學習時做的亂七八糟,一邊耐心鼓勵肯定,另一邊還可能要自己再做一次。兩種衝突的聲音經常在腦袋裡糾結:究竟是要追求效率自己做完後就可以休息,還是要花時間等待他們學習?
自己做當下最有效率,很快就能休息,但後者才是長遠之計,一旦他們學會,並視之為責任,我反而更輕鬆。
老二洗完了,我給他一個大拇指。
他興奮地跑去跟太太炫耀,我拿起他剛洗完的碗再刷一遍。

 #夾在中間的孩子 #老二性格老三出生不久後,有天晚上老二對太太說:「你都一直照顧妹妹,沒有照顧我。」標準的老二心聲。從來沒擁有過老大獨享爸媽的時光;也沒有么兒被寵溺的機會。週五下了個早班,趕快衝回家,摩托車一騎,帶著老二來個父子小約會。晚...
31/10/2025

#夾在中間的孩子
#老二性格
老三出生不久後,有天晚上老二對太太說:
「你都一直照顧妹妹,沒有照顧我。」
標準的老二心聲。從來沒擁有過老大獨享爸媽的時光;也沒有么兒被寵溺的機會。
週五下了個早班,趕快衝回家,摩托車一騎,帶著老二來個父子小約會。
晚上睡前分享心情時,他說:
「今天的心情是開心加開心!」
語畢很甘願的躺上床。

剛結婚時老婆說想生五個;生了第一個之後說不然四個就好;生了第二個後說不然三個就好。今天生下第三個,試問現在幾個就好?
20/09/2025

剛結婚時老婆說想生五個;生了第一個之後說不然四個就好;生了第二個後說不然三個就好。今天生下第三個,試問現在幾個就好?

05/08/2025

#拒絕及譴責任何形式的性騷擾和性暴力
彰化師大輔導諮商學系,我的母校,近日被爆出有兩位教授為性騷擾和性侵害加害人,另有兩位教授被指控性騷擾行為,接受學校性評委員會調查。其中性騷擾罪名成立的張教授就是我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聽到這些消息,我感到震驚、憤怒又恐懼。這些過去受人景仰的"名師",栽培孕育無數助人工作者的杏壇前輩,實則是透過不對等權勢侵害他人的"狼師"。很感謝願意站出來指控他們的受害者,承受著壓力和痛苦,向世人揭發他們的罪行,以保護更多潛在的受害人。

#男性也可能遭受性騷擾
很多人會說:「為什麼不早點告發他們?」
我想到自己在讀研究所時被性騷擾的經驗。
騷擾我的人是我當時同為研究助理同事,一位比我年紀稍長的女性。她經常會在和我說話時將手搭在我的肩上,或是抓著我的手臂和手掌。起初我只是覺得怪怪的,沒有多做反應。但情況變本加厲,她的手停留在我身上的時間愈來愈長。
「我需要拒絕她。」我告訴自己。
「我不喜歡你碰觸我,這讓我很不舒服。」我對該同事義正嚴詞的說,心裡卻十分忐忑不安。
男性也可能遭受性騷擾,即便知道自己沒有做錯,要表達出不舒服的感覺,仍然不易。

#該羞恥的是加害者而非受害者
一位來訪者找我處理因年幼時被性侵造成的創傷與憂鬱,她被深深的羞恥感所綑綁。
我告訴她:「該羞恥的是侵犯你的人,不是你。把羞恥感還給他吧。不要為他的罪行負責。」
她聽了很得釋放,打從心裡不再羞愧,憂鬱也逐漸好轉。

 #允許孩子試錯 #讓孩子在錯誤中學習負責五歲的大兒子開始發現”錢”的好處,每次出門時總要帶著他的錢包,以備不時之需。前天晚上帶家人逛百貨公司時,他興奮地跑到扭蛋機前說要玩,我向他解釋該款扭蛋機並非每次投幣都有商品,而是要抽中了才有。我告訴...
23/07/2025

#允許孩子試錯
#讓孩子在錯誤中學習負責
五歲的大兒子開始發現”錢”的好處,每次出門時總要帶著他的錢包,以備不時之需。
前天晚上帶家人逛百貨公司時,他興奮地跑到扭蛋機前說要玩,我向他解釋該款扭蛋機並非每次投幣都有商品,而是要抽中了才有。我告訴他:
「你花了錢,很可能拿不到玩具。」
「但我還是想玩,這是我的錢。」他回我。
我心裡有點掙扎,這樣的對話已經不是第一次。到底我要行使身為父親說”不”的權力,還是讓孩子行使一部分的金錢管理權?
「好吧。」我點頭答應了。
兒子很開心地將錢投入,不出所料,沒中獎。
「我要再玩一次。」不出所料,他要求再玩一次。
我把遊戲的規則再說明一次,強調他很有可能還是得不到玩具。但他依舊堅持要玩。
「好吧。」我說,但我可以感覺到自己不太高興。
不出所料,他又槓龜了。
「吼,怎麼這樣子啊?他怎麼可以又不給我玩具?」兒子生氣地抱怨到。
「我要再玩一次。」他不甘心的看著我。
我腦中閃過心理學概念—賭徒的信念:下次一定會中獎!原來小小年紀就會有這種想法啊!我感到既生氣又無奈,生氣的是兒子不願意接受我的提醒,無奈的是錢打水漂了兩次他還沒學會。我很想立刻制止他,幫他守住荷包,但同時有另一個想法:花一點錢讓他自己學會吧。如果我不允許他犯錯,他永遠學不會,也不會為自己負責。
「好吧。」我再次點頭。
不出所料,沒中獎。
「怎麼又沒中?」兒子的語氣和表情透露著強烈的失落。
「你還要玩嗎?」我問到。
「不要了。」兒子堅決地回答。
「為什麼不玩了?」我強忍著不說出「看吧,我早就跟你說過了。」這類的話。
「因為這不會保證我一定能拿到玩具,下次我不要玩這種的。」兒子說道,語氣中帶著一些後悔。
「雖然你的錢花出去了沒買到玩具,但你能學到這個是好的。」我慶幸著最後一次他還是沒中獎,否則沒痛過,哪能學會?

Address

Taichu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診聊椅上說故事StoryChair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診聊椅上說故事StoryChair: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