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7/2025
聶魯達的詩歌原本是寫給他故鄉「巴塔哥尼亞」與整個拉丁美洲的,但詩句中流露出的情感——對土地的深情、對自由的嚮往、對政權打壓的反抗——與台灣某些世代的社會記憶產生了高度共鳴。
尤其是像這樣的詩句: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我願死在那裡;如果我必須生一千次,我願生在那裡。」
這種對土地的愛,和台灣在 1980–90 年代追求本土認同、民主化的情境不謀而合。
這使得許多人看到這段話時,會主觀投射為台灣情懷,即使原本說的是智利的南方。
鄭南榕紀念影片的改寫與散播
• 2009 年,鄭南榕基金會推出一部紀念影片《焚:鄭南榕殉道20週年紀錄片》,導演陳麗貴在其中引用並改寫了聶魯達這段詩句,變成:
「我愛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我願死在那裡;
如果我必須生一千次,我願生在那裡。」
• 此版本在台灣的公民運動、文青社群、台派團體之間流傳甚廣,但因出處沒有標明是聶魯達的改寫,很快就被誤以為是鄭南榕的原話。
• 後來這句話經常在悼念、社運、甚至商品設計中被引用,例如在太陽花運動、島國青年、或文化講座上,成為某種「詩化的本土認同象徵」。
中文語境中有時傾向「以詩補史」,意即用詩意語句來填補集體記憶的情感敘述缺口。
• 當一句話高度符合特定立場或記憶時(如對台灣土地的深情、對抗威權的精神),它就容易「被認領」成為特定人物(如鄭南榕)的代表性語句。
• 很多人分享這句話時並未查證來源,但因其感人至深、易於共鳴,又出現在鄭南榕相關紀錄片中,自然便被「誤認為他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