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07/2025
🕊️【一些安寧路上的思索:讓更多人,走得安穩】
這幾年在安寧工作的歷程,讓我愈來愈深刻地體會到一件事:
安寧,不該只是一個專科的專利,而是一種全人照顧的信念與行動方式。
它應該可以存在於每一個醫療現場,陪伴每一種病程走到最後。
但我們現行制度的發展,讓安寧照護逐漸走向「重質不重量」的精緻模式。
我們的確靠這樣的模式站穩了腳步,也爭取到制度與政策的重視——三度修法、預立醫療的推行、專業團隊的建立,都是無比珍貴的成果。
然而,這也讓我們不知不覺築起了一道門檻,讓非典型的病人、跨領域的合作、與有限資源下的照護可能,被擋在外面。
這是我一直思考、也努力實踐的方向。我想試著問問:我們能不能打開另一條路?
🔍 我所相信與想嘗試的三件事:
1️⃣ 非癌也是安寧——疾病不應是照護的門票
多數慢性病與老年退化病人,沒有明確的癌症病程,但仍面臨極大的症狀負擔與照護困境。
我相信他們同樣需要,也值得被納入安寧的支持系統。
2️⃣ 跨科合作——照護不是一科的專屬任務
我願意嘗試與不同專科的醫師合作,理解其他光譜下的安寧觀念,而非只守在自己熟悉的模式中。
在不同文化、語言、風格中找到交集,是我認為安寧能真正擴展、發芽的方式。
3️⃣ 可承擔的安寧——量大於質的現場實踐
不是我不重視品質,而是我希望在有限的資源下,也能為更多人提供基本的善終支持。
我不執著於病房的完美精緻與人力配置,而是更在意——
在這樣的制度與現實中,我們還能為多少人,做多少事?
這樣的想法或許不主流,甚至有點逆風。
但每次當我看到,那些原本被拒於體制之外的家庭,終於能安心說出自己的選擇,
看到那些沒有標準病程的病人,也能平靜離開……我就會覺得,這條路值得走。
這不只是理念,更是一種實踐上的提案。
我想邀請關心安寧的人,一起思考:我們能不能讓「善終」的門,開得更寬、更遠一點?
若你願意,我很樂意聽見你們的想法,無論是支持、疑問,還是提醒。
因為我始終相信——安寧從來不只是我們能做到什麼,更是我們願意為誰,多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