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儒醫師的安寧故事-臥床/非癌病人的幽谷伴行

蔡尚儒醫師的安寧故事-臥床/非癌病人的幽谷伴行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蔡尚儒醫師的安寧故事-臥床/非癌病人的幽谷伴行, Family doctor, 育德路2號, Taichung.

我們相信,每一段生命旅程都值得被溫柔對待。
這裡不是醫療的盡頭,而是心靈被好好承接的起點。
我們專注於非癌安寧療護,為慢病、退化、失能者打造真正適合的照護節奏。
以和平鴿為象徵、以柔和的手為支持、以薰衣草為療癒訊息,
我們不只是醫療團隊,我們是愛與理解的傳遞者。

👨‍⚕️ 主理人|蔡尚儒 Rudy Tsai
📍服務項目:安寧共同照護|安寧病房照顧|安寧居家療護
🕊️ 每一步,我們都走得溫柔。

🕊️【一些安寧路上的思索:讓更多人,走得安穩】這幾年在安寧工作的歷程,讓我愈來愈深刻地體會到一件事:安寧,不該只是一個專科的專利,而是一種全人照顧的信念與行動方式。它應該可以存在於每一個醫療現場,陪伴每一種病程走到最後。但我們現行制度的發展...
02/07/2025

🕊️【一些安寧路上的思索:讓更多人,走得安穩】
這幾年在安寧工作的歷程,讓我愈來愈深刻地體會到一件事:

安寧,不該只是一個專科的專利,而是一種全人照顧的信念與行動方式。

它應該可以存在於每一個醫療現場,陪伴每一種病程走到最後。
但我們現行制度的發展,讓安寧照護逐漸走向「重質不重量」的精緻模式。

我們的確靠這樣的模式站穩了腳步,也爭取到制度與政策的重視——三度修法、預立醫療的推行、專業團隊的建立,都是無比珍貴的成果。

然而,這也讓我們不知不覺築起了一道門檻,讓非典型的病人、跨領域的合作、與有限資源下的照護可能,被擋在外面。

這是我一直思考、也努力實踐的方向。我想試著問問:我們能不能打開另一條路?

🔍 我所相信與想嘗試的三件事:
1️⃣ 非癌也是安寧——疾病不應是照護的門票
多數慢性病與老年退化病人,沒有明確的癌症病程,但仍面臨極大的症狀負擔與照護困境。
我相信他們同樣需要,也值得被納入安寧的支持系統。

2️⃣ 跨科合作——照護不是一科的專屬任務
我願意嘗試與不同專科的醫師合作,理解其他光譜下的安寧觀念,而非只守在自己熟悉的模式中。
在不同文化、語言、風格中找到交集,是我認為安寧能真正擴展、發芽的方式。

3️⃣ 可承擔的安寧——量大於質的現場實踐
不是我不重視品質,而是我希望在有限的資源下,也能為更多人提供基本的善終支持。
我不執著於病房的完美精緻與人力配置,而是更在意——

在這樣的制度與現實中,我們還能為多少人,做多少事?

這樣的想法或許不主流,甚至有點逆風。
但每次當我看到,那些原本被拒於體制之外的家庭,終於能安心說出自己的選擇,
看到那些沒有標準病程的病人,也能平靜離開……我就會覺得,這條路值得走。

這不只是理念,更是一種實踐上的提案。
我想邀請關心安寧的人,一起思考:我們能不能讓「善終」的門,開得更寬、更遠一點?

若你願意,我很樂意聽見你們的想法,無論是支持、疑問,還是提醒。
因為我始終相信——安寧從來不只是我們能做到什麼,更是我們願意為誰,多走一步。

🕊️ 生死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安寧之所以強調「五全」—全人、全程、全家、全隊、全社區,是因為生命的盡頭,從來都牽動著整個關係網。🌿 「生死兩相安」善終過程從不是病人一念之間的選擇,而是一段彼此陪伴、共同決定、共同承擔的歷程。我們相信,「關係...
17/06/2025

🕊️ 生死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

安寧之所以強調「五全」—
全人、全程、全家、全隊、全社區,
是因為生命的盡頭,從來都牽動著整個關係網。

🌿 「生死兩相安」
善終過程從不是病人一念之間的選擇,
而是一段彼此陪伴、共同決定、共同承擔的歷程。

我們相信,
「關係自主」不只是「個人自主」,
將在未來臨終照顧中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

如何讓那些「因為愛而做出的決定」不被忽略,
正是我們這一代照顧者、醫療人、社區工作者無法逃避的功課。

#安寧照護 #五全理念 #全人全程全家全隊全社區
#關係自主 #臨終照顧 #生死兩相安 #因愛而決定

《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正草案近日舉行公聽會,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常佑康當時以臨床案例說明,病人希望終止治療、配偶也同...

✨ 全人與偏鄉,是我另一個主場。那是我非癌安寧旅程的起點,在那裡,我第一次真正看見——那些被忽略的痛、被壓抑的需要、以及人與人之間,最深的依靠與牽絆。也是從那裡開始,支撐我走過每一段艱難。再苦、再難,都值得。 #非癌安寧  #全人照護  #...
13/06/2025

✨ 全人與偏鄉,是我另一個主場。
那是我非癌安寧旅程的起點,
在那裡,我第一次真正看見——
那些被忽略的痛、被壓抑的需要、
以及人與人之間,最深的依靠與牽絆。

也是從那裡開始,支撐我走過每一段艱難。
再苦、再難,都值得。

#非癌安寧 #全人照護 #偏鄉醫療 #陪伴的力量 #走在選擇的路上 #醫者的另一種責任

---

全民健康保險實施滿30週年,對推動健康平權具有深刻意義。衛生福利部健保署與花蓮慈濟醫院13日舉辦慶祝活動,以美國、日本、加拿大的社會福利和照護先例為借鏡,台灣北、中、南、東代表醫院分享在偏鄉執行全人整合照.....

🕊️【愛,不是緊握不放,而是學會放手】這句話,也許你已經聽過無數次,甚至覺得老生常談。但最近兩個病房裡的故事,讓我忍不住想,再說一次。—👴 第一位,是一位臥床多年的伯伯。糖尿病、多次截肢、氣切、洗腎、腸造口,他已經不再清醒,身體也早已撐得筋...
25/05/2025

🕊️【愛,不是緊握不放,而是學會放手】

這句話,也許你已經聽過無數次,甚至覺得老生常談。
但最近兩個病房裡的故事,讓我忍不住想,再說一次。



👴 第一位,是一位臥床多年的伯伯。

糖尿病、多次截肢、氣切、洗腎、腸造口,
他已經不再清醒,身體也早已撐得筋疲力盡。
最令人心痛的是他背部的壓瘡——傷口大到看得到骨頭,照護上幾近崩潰。

他的太太在一年前離世,兒子至今仍無法簽下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
而此刻,腸造口開始失去功能,醫師團隊正討論:是否再次手術?

但我看見的,是一位父親在沉默中等待——
等待他的孩子準備好,讓他去追上先走一步的媽媽。

如果你在他身邊,請溫柔地告訴那位兒子:
「爸爸不是放棄,而是想等你準備好,
他才放心放手。」



👴 第二位,是一位與病魔奮戰許久的肝癌伯伯。

他努力配合治療,用標靶藥、洗腎,面對肝昏迷、肝腎衰竭、出血與全身水腫。
孩子們從未離開,陪伴他每一次治療、每一段昏沉與清醒。
終於簽下DNR後,家屬又面臨另一個困難的選擇——
是否停止一切侵入性維生治療?

繼續撐,或許還有數週;
放手,也許只剩一兩天。

如果你是他們家的長輩,請記得對他的孩子們說:
「你們做得很好了,爸爸該走的不是療程,是回家的路。」



在安寧的現場,我們陪伴的不只是病人,還有那一群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家屬。
他們渴望奇蹟、捨不得離別、擔心錯失最後的機會——但也最需要一句肯定與陪伴。

🧡 放手,不代表不愛。
放手,是對愛的另一種成熟理解。



我是家庭醫學暨安寧療護科的
👨‍⚕️蔡尚儒醫師
也是安寧病人的好朋友。

如果你也曾在照顧中掙扎、曾經走過這樣的幽谷,
歡迎追蹤我的粉專,一起聊聊那些沒說出口的難題。

💬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按讚、分享、留言,
讓更多人理解:
如何好好告別,也是一種深深的愛。

#安寧療護 #學會放手
#不是放棄是體諒
#臥床病人的幽谷伴行
#非癌安寧 #靈性照顧
#蔡尚儒醫師 #陪你走最後一段路

手放開作詞:十方作曲:方文良編曲:安棟導演:林錦和我把自己關起來 只留下一個陽台 每當天黑推開窗戶 我對著夜幕發呆看著往事 一幕一幕 再次演出你我的愛我把電視機打開 聽著別人的對白 也許那些故事 可以...

🪄【原來安寧療護,也有它的「三樣聖物」?】🌿有沒有想過——如果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也能像奇幻故事一樣,有三樣聖物陪你走過?讓我們用一點輕鬆幽默的角度,重新認識安寧療護能帶來的魔法時刻✨🔮 心|接骨木魔杖代表放下對「掌控權」的執著。在面對病痛...
19/04/2025

🪄【原來安寧療護,也有它的「三樣聖物」?】🌿
有沒有想過——如果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也能像奇幻故事一樣,有三樣聖物陪你走過?
讓我們用一點輕鬆幽默的角度,重新認識安寧療護能帶來的魔法時刻✨
🔮 心|接骨木魔杖
代表放下對「掌控權」的執著。
在面對病痛與死亡時,最需要的其實不是戰勝,而是接納與坦然。
🪞 社|復活石
象徵與摯愛的道別勇氣。
安寧療護不只是醫療,更是讓你有機會說出沒說出口的話、完成想做卻還沒做的事。
🕊 靈|隱形斗篷
不是躲避,而是讓你用另一種角度重新看見「生命的價值」,把死亡從恐懼轉化成理解與圓滿。
原來——
安寧療護不只是止痛、不是放棄,而是讓人好好地走、好好地說再見、好好地被愛與記得。
💬你也曾誤解過安寧嗎?留言跟我們聊聊~
或者,下一篇,我們一起聊聊現實中我們擁有的「聖物」吧!
#安寧療護的三樣聖物
#心社靈的魔法瞬間
#重新定義善終
#不是結束是一種圓滿
#用愛陪你走到最後

在許多公開的場合,我常說《莊子》與《紅樓夢》是我的靈魂之書,但不得不說,這兩套大部頭的著作真的門檻很高,堪稱萬仞宮牆,並非一般人所能親近。所以今天想要談談另一套書,對我也十分重要,堪稱我的「哲學啟蒙」——那就是《哈利波特》。

每當我接到一批新的學生,我往往會請他們在自我介紹時,順道分享一本「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書」,這可以讓我迅速掌握他們的閱讀品味或是感興趣的領域。毫不意外,《哈利波特》一直都是最常被學生提及的書。

一般人都知道《哈利波特》想像力奔放,構造了一個迷人的魔法世界,故事情節高潮迭起,引人入勝;這些特點當然也很吸引我,但這部書對我影響最大的部分,是其中處處可見作者對哲理的思考。而那些哲理則時時埋藏在我心中,在這十幾年的光陰裡反覆醞釀,升華,轉變為對人生的體悟。

--

注意:以下內容皆為個人主觀心得,且憑記憶信筆而書,沒有拿原著對照。若有寫錯的地方歡迎糾正。

--

在我看來,《哈利波特》最核心的思考議題乃是「死亡」。小說的開頭就是始於死亡(詹姆、莉莉、佛地魔),而結尾就更不用說了,霍格華茲大戰就是一場大型發便當盛會,而且最後一部的書名就是「死神聖物」。死神並不是魔法世界中真實存在的神靈,而只是「死亡」的具象化;作者已明白告訴我們,整套小說必須以「死亡」這個議題來作總收束。

「死亡」是最嚴肅的哲學問題之一,因為只要是人,就逃不過「死」這個關卡。而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死後會往何處去?死後是否還有「我」?死是好事還是壞事?人類有沒有可能不死?……我相信,只要是人,就應該想過這些問題。

有一種極端的說法,認為人類活著的時候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可以歸因於「他們對於死亡的看法」。例如享樂主義者可能認為死了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要把握活著的時候盡情享樂;重視道德的人可能認為人的精神生命可以超越死亡的局限,或者相信此世行善會有福報轉移至來世……等等。

在小說中,羅琳清楚指出,佛地魔(湯姆瑞斗)一切行為的動機都是來自於他對死亡的恐懼。湯姆瑞斗是極端聰明的人,他之所以沉迷於黑魔法的研究,就是因為他想找到永生不死的方法;而後來果然也讓他找到了,就是製造分靈體,將自己的靈魂拆解成數個等分,藏匿於「物」之中,只要此物不滅,施法者的靈魂也不滅。

在湯姆瑞斗成功製造數個分靈體之後,已經達到長生不死的他,下一步就是要統治世界,獲取至高無上的權力。其實這正是歷史上所有霸者的共同思路,「權力」+「長生」= 永恆不滅的快樂。從此,黑魔王誕生了,他一切行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不惜給其他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與痛苦。

接著要說到佛地魔的死對頭——鄧不利多。鄧不利多堪稱羅琳筆下最成功的角色,因為他不是代表「偉光正」價值的樣板人物,而是一個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沉迷黑魔法,且意圖統治世界的「另一個黑魔王」。

仔細看小說就會知道,鄧不利多與佛地魔非常相似,都是極端聰明而有野心的人,他們也都有壓抑而不幸的童年,以至於他們曾走上相似的路;但兩人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鄧不利多並沒有完全泯滅自身的良知,他雖然犯了大錯,但卻懂得反思與悔改,最終成為一位具有高度自知之明的智者。

從後見之明來看,《哈利波特》全套故事其實都是鄧不利多所下的一盤棋,一個很大很大的局。你可以把這個局說成是套殺佛地魔的局,但我現在更願意說,鄧不利多是一位真正懂得「教育」的智者,因為他費盡苦心所設的局,其實是對哈利波特的教育,他成功把哈利培養成了一位「勇敢面對死亡,且最終戰勝了死亡」的勇者。只有這樣的勇者,才能徹底終結黑魔王,而不至於再產生「另一位黑魔王」。

--

讓我們回到故事的開頭。小說中不斷提到鄧不利多是當今法力最高強的巫師,即使是佛地魔法力最強盛的時候,都不敢直接挑戰鄧不利多。這就衍生了兩個問題:(1)鄧不利多為什麼不採取最直接的方式,直接殺到佛地魔的巢穴將他爆體?(2)鄧不利多為何不擔任魔法部部長,率領眾人共抗佛地魔?

其實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鄧不利多自己「不願意掌握權力」,因為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太了解自己,一旦掌握了權力他很有可能成為另一個黑魔王;不直接將佛地魔爆體的原因也是一樣的,一旦他擊殺了佛地魔,聲望一定會直接爆表,成為魔法世界真正的共主,那個時候的他還是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黑魔王。

說到底,鄧不利多更像是在提防自己,他是在與自己戰鬥。他之所以那麼了解佛地魔,實在也是因為他太了解自己,他知道佛地魔就是徹底泯滅良知的另一個自己,是成為惡魔的自己。

如此一來我們才會了解,為什麼鄧不利多要設下這麼大的一個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將消滅佛地魔的任務交到哈利手上,必須由哈利來完成這個任務——因為鄧不利多在哈利身上看見了一種希望。這個年輕人雖然跟自己一樣有著不幸而壓抑的童年,但哈利的心靈卻沒有憤恨、不平等陰暗面,反而更加勇敢與慈悲,若能得到良好的引導,哈利可能會成為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沒有權力欲,沒有野心;或許,讓這樣的人消滅佛地魔,才能徹底根絕「下一個黑魔王」的誕生。

--

也許很多人讀完《哈利波特》最後一集,或是看完電影後,都會有疑問:為什麼在禁忌森林中,佛地魔對哈利施放索命咒,哈利卻沒有死?

其實,鄧不利多早就知道佛地魔無法殺死哈利。在第四集《火盃的考驗》中,佛地魔用哈利的血使自己復活,這個行為直接導致莉莉對哈利的保護魔法也延展到佛地魔的身上,使得這層保護得以延續;也就是說,只要佛地魔不死,哈利身上的保護就不會消滅,佛地魔永遠也殺不了哈利。

既然鄧不利多早就知道這一點,為何不直接告知哈利?——因為這正是他對哈利的養成計劃中,最關鍵的一步。

「只要擁有三樣死神的聖物,就可以成為死神的主人」,其實這句話從頭到尾都是個隱喻,真正能夠擁有三樣死神聖物的人,並不是強大的霸主,反而應該是「能夠放下一切,坦然面對死亡的人」才對。

死神聖物有三樣:
(1)接骨木魔杖:是威力最強大的魔杖,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權力也會帶來危機,總會有其他人想要來殺了你、奪走你的權力。因此,若要真正擁有接骨木魔杖,反而要擁有它而不使用它,不被它的強大威力所誘惑才行。
(2)重生石:傳說可以讓死者死而復生,但根據小說線索,應該不是真正的死而復生,只是能看到自己對死者的思念與記憶而已,反而可能會陷入對死者的執念中無法自拔。因此,若要不被重生石所誘惑,就必須要打破對死而復生的執念才行。
(3)隱形斗篷:這件寶物最有意思,可能有象徵隱士的意味。隱士不在乎權力,也不在乎死而復生,只願恬淡平靜度過此生。在《吟遊詩人》故事集中,擁有這件寶物的老三活到了最後,自然老死,坦然面對造化的安排。此段故事極具禪意。

誰才有資格成為死神的主人?

佛地魔就不必說了,佛地魔是個著迷於權力的惡魔,一生都是欲望的奴隸,不可能成為死神的主人;鄧不利多儘管他甚有自知之明,卻因為負罪感太重,也無法避免死神的誘惑,當他取得重生石時,還是想要用它來復活自己的親人;唯一有可能成為死神的主人,只有哈利。「成為死神的主人」只是一個隱喻,鄧不利多期待哈利做到的,是成為一位能擁有權力卻不濫用權力的人,也就是能夠心懷蒼生,不計私利的人。

因此,鄧不利多設下這麼大的一個局,說穿了就是一個養成哈利的局,他必須將哈利培養成一位願意犧牲自我、勇敢面對死亡的志士;這是最關鍵的一步,所以鄧不利多怎麼可能事前就告訴哈利「佛地魔永遠都殺不了你」呢!

--

全書最具哲理意味的部分,出現在哈利中了佛地魔的索命咒之後,意識進入生死彌留之際,在王十字車站與鄧不利多的靈魂交談的那一個章節。

鄧不利多向哈利解釋了一切的原委之後,他讓哈利自行選擇,可以直直向前走去,也可以轉頭回到原本的世界。

或許,直直地向前走去,進入死亡,投入下一個輪迴,對哈利而言可能是個更加輕鬆的選擇;但哈利卻選擇回到人間,回到那個父母亡故、天狼星、路平、鄧不利多等人都已不在的世界,他其實是做了一個沉重而艱難的選擇,但他知道他必須承擔起責任,他必須去拯救所有的人。為什麼哈利可以做這個選擇?他已經通過了死亡的考驗,他連死亡都不怕了,面對佛地魔,還有什麼可恐懼呢?——哈利的煉心之局,至此完成。

在回到現實世界之前,他問鄧不利多:這一切是真的,還是只是發生在我自己腦海中的幻象?鄧不利多的回答極具禪意:「當然是在你的腦中發生的,哈利,但為什麼不能同時也是真的呢?」

《哈利波特》的故事當然是虛構的,但是各位讀者,為什麼我們不能同時把它當成是真的來閱讀呢?如果我們真的看懂了書中的那些隱喻還有哲思,或許,這部小說也可以視為另類的「莊子」或「紅樓夢」吧。

#厭世哲學家 #厭世哲學 #哈利波特 #鄧不利多 #死神的聖物 #佛地魔 #火盃的考驗

🕊️【真正的醫療,不是做更多,而是懂更多】👂在照顧臥床病人的路上,我們常聽到一個問題:「醫生,還有什麼可以做的?」但其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還能做什麼,而是他,現在需要的是什麼?✅ 是舒適的姿勢?✅ 是不被打擾的睡眠?✅ 還是一口不用再...
07/04/2025

🕊️【真正的醫療,不是做更多,而是懂更多】👂
在照顧臥床病人的路上,
我們常聽到一個問題:
「醫生,還有什麼可以做的?」
但其實——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還能做什麼,
而是他,現在需要的是什麼?
✅ 是舒適的姿勢?
✅ 是不被打擾的睡眠?
✅ 還是一口不用再努力吞嚥的水?
👩‍⚕️ 醫療本身不可怕,
可怕的,是「以為好意」卻不曾理解。
是「出於專業」卻忘了聆聽。
臥床不是放棄,
而是提醒我們:慢下來,去看見真正的需要。

#理解比治療更有力量
#臥床病人也有選擇的權利
#非癌安寧 #蔡尚儒醫師

https://youtu.be/sW_NmkFVab4?si=4v2IhTmExIsCMeQm

An old lady, who lives alone in the countryside, is looking forward to death so that she can meet her dead husband. When the Reaper arrives and she is about ...

🌊【故事貼|他用一生航行,最後在海的夢裡靠岸】🌊森伯,是我們安寧病房裡最會「說海洋故事」的爺爺。年輕時他跑船,一跑就是一輩子。沒結婚,沒小孩,沒買房、沒理財,也沒時間停下來看看人生。「大海,是我最熟悉的家。」他總是笑著說這句話,但眼淚卻不聽...
06/04/2025

🌊【故事貼|他用一生航行,最後在海的夢裡靠岸】🌊
森伯,是我們安寧病房裡最會「說海洋故事」的爺爺。
年輕時他跑船,一跑就是一輩子。沒結婚,沒小孩,沒買房、沒理財,也沒時間停下來看看人生。
「大海,是我最熟悉的家。」
他總是笑著說這句話,但眼淚卻不聽話地掉下來。失智後的森伯,就像回到了孩子的模樣——想笑就笑,難過就哭。那些情緒來得真實,沒有包裝,反而最讓人心疼。
在病情反覆惡化、住進東區老人之家後,唯一還牽掛他的,是一位孫姪女。她是晚輩,但在他還清醒時,曾照顧過她一段時光。她沒有法律上的義務,卻一次次帶著森伯愛吃的點心來探望。每次他看到她,總是笑著哭,哭著笑。
🏥 當身體一天天不聽使喚,肺氣腫、支氣管擴張、失智吞嚥困難……醫院與急診成了常客。但沒有預立醫療指示的他,每次都被「救」,卻越來越虛。
直到一次家庭會議,幾位晚輩終於將醫療決策權交給了孫姪女——那一刻,醫療才開始為「森伯」設想,不只是為「病」而設想。
在安寧療護的半年裡,森伯依然笑笑哭哭,但這次,不再是孤單地被推進急診室,而是有人陪他走每一段喘不過氣的路。
📍有一天,我們安排了一趟特別的「遠航」——不是去醫院,而是回到他曾經住過的鐵皮屋,還有七星潭。
那天,他看著海,像個剛靠岸的船長。
那天,他笑得像個找到家的孩子。
那天,我們知道,他心裡那個「空著的角落」,被填滿了。
最後的夢裡,他說他在航行,沒有病痛,只有風、浪與自由。他的船正往某個溫柔的彼岸前行。
🌿我們常說「靈性照顧」很抽象。其實,它不是宗教,也不是玄學,而是一種懂得——
懂得每個人心裡,可能藏著一片遺憾的海。
懂得讓那片海,能被人聽見、理解,甚至陪伴著一起走過。
就像森伯,終於能安心靠岸,不再漂泊。
#安寧故事 #最後的航行 #森伯的海 #靈性關懷是懂你 #善終不只是止痛而已

🎂【故事貼|微光中的慶生派對】☀️病房的窗簾半掀著,午後的陽光灑進來,落在她微微顫動的手背上。這是夏天的尾巴,空氣裡還有幾分熱氣,但在這間安寧病房裡,一切都靜得像夢。她叫雅惠,一位罹患末期癌症的女性,在安寧病房住了三週。癌細胞的擴散讓她的身...
05/04/2025

🎂【故事貼|微光中的慶生派對】☀️
病房的窗簾半掀著,午後的陽光灑進來,落在她微微顫動的手背上。這是夏天的尾巴,空氣裡還有幾分熱氣,但在這間安寧病房裡,一切都靜得像夢。
她叫雅惠,一位罹患末期癌症的女性,在安寧病房住了三週。癌細胞的擴散讓她的身體逐漸衰弱,但她的眼神依然澄澈溫柔,總在早晨聽見問候時,緩緩地勾起嘴角,以微笑回應。
那年,她即將迎來人生中最後一個生日。
我們是安寧緩和團隊,這些日子見證她的堅強與善良,也見證她家人難以言說的愛。在那個早晨,我們偷偷聯絡了她的先生與兒子,商量為她準備一場簡單卻溫暖的慶生。

🎶 她喜歡鄧麗君,我們便在病房裡輕輕哼起〈月亮代表我的心〉;
🎂 她喜歡香草蛋糕,我們準備了一個小小的,推進病房時,她睜大了眼睛——像極了孩子收到驚喜的神情。

「這是……給我的?」她聲音沙啞,眼眶卻亮得發光。
她先生緊握她的手,眼裡也泛著淚,「生日快樂,我們一直都在。」
她沒多說什麼,只是默默點頭,眼淚靜靜滑落,像陽光下閃亮的露珠。那天,她吃了一小口蛋糕,聽著熟悉的旋律,靜靜地笑著。整個病房彷彿也被那笑容柔化了,變得不再像終點,而更像是一個深情的道別之地。
幾天後,她悄悄地離開了,選在一個平靜無聲的夜晚。
沒有告別,也沒有驚擾誰,一如她一貫的溫柔。
我們為她留下的床鋪換上了新床單,窗邊的植物仍然迎著光生長。我們收起了不捨,把這份陪伴的記憶藏進心底,轉化成下一份對病人與家屬的關懷。

在安寧病房,我們相信:「死亡不是句點,而是愛的另一種展現。」

我們陪伴病人實現願望、與家屬一同承接悲傷。我們用園藝、音樂與手作療癒他們破碎的心,也引導他們再次感受生活的流動與希望。

💛 有時是一封未寫完的信、
💛 有時是一首熟悉的歌、
💛 有時,是一場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生日慶祝——

但對即將離開的人來說,那些,就是全世界。

#微光中的慶生派對
#緩和不是結束是圓滿
#愛可以用很多方式說出口
#安寧療護的故事 #雅惠的生日 #每一次告別都是愛的證明

🌾【故事貼|那天,他終於又聞到了泥土的味道】🌾蘇爺爺的手指輕輕滑過掌心裡那一抹粗糙的泥土氣息,他閉上眼睛,彷彿又回到了過去。他年輕時便開始務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片土地陪伴了他大半輩子。可如今,他的身體早已無法支撐這樣的生活。慢性阻塞性...
04/04/2025

🌾【故事貼|那天,他終於又聞到了泥土的味道】🌾

蘇爺爺的手指輕輕滑過掌心裡那一抹粗糙的泥土氣息,他閉上眼睛,彷彿又回到了過去。

他年輕時便開始務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片土地陪伴了他大半輩子。可如今,他的身體早已無法支撐這樣的生活。慢性阻塞性肺病讓他必須長年仰賴氧氣瓶,儘管如此,他仍然堅持巡視農田,直到那場意外——車禍奪走了他自由行走的能力,也讓他與這片土地的距離變得遙遠。

🏥醫院裡的日子,是冰冷的。
牆是白的、天是灰的,只有空氣裡的消毒水味提醒他:「這不是家。」
讓他愈發懷念家裡的田園。他渴望回家,渴望回到那片承載著無數回憶的農地。

在家醫科蔡尚儒醫師與安寧團隊的努力下,他終於如願踏上回家的旅程。

那一天,陽光溫柔地灑落,家裡的孩子們全都請假回來了,屋子裡滿是笑聲與久違的熱鬧氣息。蘇奶奶緊緊握著蘇爺爺的手,眼淚忍不住滑落。她知道,這一天對爺爺來說有多重要。

🌿救護床被推到田邊,微風輕輕拂過蘇爺爺的臉龐。他深深吸了一口氣,雖然氧氣管仍掛在鼻間,但那泥土的氣息卻令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

「回家了啊。」家人在他耳邊低聲喃喃,蘇爺爺嘴角勾起一抹微笑。

這一天,與平日裡的農忙日子並無不同,卻又如此珍貴。對蘇爺爺來說,這趟回家之旅不僅是身體的歸程,更是心靈的圓滿。

💬「安寧療護的意義,不只是止痛或延命,」
蔡尚儒醫師說,「更重要的是——讓人圓夢,不帶遺憾地走完一生。」

那天的田埂、陽光、笑聲、眼淚,
拼起了一張不完美但完整的回憶拼圖,為蘇爺爺的生命之路,添上一抹溫柔的光。



在安寧病房裡,我們不只是照顧一個病人,
我們陪他們完成一場生命最後的願望清單,哪怕只是——回家,摸摸那片熟悉的泥土。

#蘇爺爺的圓夢之路
#安寧療護不是結束是完整
#泥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生命最後的願望清單
#緩和療護的溫度 #回家真好

🩺【一句話的力量,可能改變一個人的未來】💬在這個資訊爆炸、情緒洶湧的時代,要守住一顆初心,真的越來越不容易。不只是你,醫護也是。護理、醫師、藥師、復健師、檢驗師……每一位站在臨床前線的醫事人員,常常身心俱疲,卻還是咬牙撐著,只因為——我們最...
21/12/2024

🩺【一句話的力量,可能改變一個人的未來】💬
在這個資訊爆炸、情緒洶湧的時代,
要守住一顆初心,真的越來越不容易。
不只是你,醫護也是。
護理、醫師、藥師、復健師、檢驗師……每一位站在臨床前線的醫事人員,
常常身心俱疲,卻還是咬牙撐著,只因為——我們最初的願望,是幫助人。
但有時候,一個無心的責備,一句傷人的話,
會讓那個初心,開始動搖……
💡 其實,改變不一定很難。
👉 在你最焦急的時候,試著多一點體諒
👉 在你最無助的時候,留一點鼓勵給身旁的醫護
👉 在想發怒的時候,慢一拍,讓善意先說出口
你的一句話,可能是那個醫護人員撐下去的力量;
也可能是他/她決定不再繼續留在第一線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知道,有時候病痛讓人脾氣不好、情緒難控,
但也希望你記得——我們在這裡,是為了幫助你。
你多一點理解,我們就能多一點力量繼續努力,繼續走下去。
🧡 多愛我們一點,我們就能更堅強地守住那顆初心。
#謝謝每一位懂得體諒的你
#醫護也需要溫柔的對待
#一句鼓勵讓我們繼續前行
#醫療現場不只是專業也是人心
#初心難守但我們還在

疫情解封後出現全球護理荒,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出警訊指出,已達緊急公衛事件。台灣,外有國際競爭的人力外流效應、內有長年累積的低薪與過勞壓力,儘管這兩年各醫院連年調薪,台北榮總提供低房租的租屋福利、奇美...

🌟【十年繞一圈,他又回來了】🌟從都會到偏鄉,從公立到私立,走過近十年的安寧第一線,👨‍⚕️ 蔡尚儒醫師,正式回到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走出去,是為了看見更多。那些在小鎮病房裡輕輕說出口的願望、那些在夜裡居家探訪中握住的手、那些不是癌症,...
19/08/2024

🌟【十年繞一圈,他又回來了】🌟

從都會到偏鄉,從公立到私立,
走過近十年的安寧第一線,
👨‍⚕️ 蔡尚儒醫師,正式回到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走出去,是為了看見更多。
那些在小鎮病房裡輕輕說出口的願望、
那些在夜裡居家探訪中握住的手、
那些不是癌症,卻一樣渴望善終的聲音……

我不敢說我看見了全部,
但我帶回來的,都是真實且深刻的安寧樣貌。

🩺 如果可以……
希望在教學醫院裡,把第一線的經驗轉化為下一代的養分;
希望在醫學中心裡,讓安寧的需求,不再被忽略、被邊緣;
希望這個粉專,能再次熱鬧起來,說更多關於「好好走完一程」的故事。

我回來了。
但我們的信念從未離開——
安寧療護,從來不是放棄,
只是改變了治療的方向。

👨‍⚕️ 蔡尚儒醫師
在中國醫藥大學,繼續陪伴你走生命每一段重要的路。

#安寧病房照顧
#安寧共同照護
#安寧居家療護
#非癌安寧
#老人長照
#從未放棄只是方向不同
#讓善終成為一種選擇
#蔡尚儒醫師再出發

和粉專的大家說聲抱歉這一年多來發文為了碩士論文而讓粉專停擺只因為研究主題與粉專方向相同所以只能暫時停下粉專方能專注於論文的寫作模式待之後發表到一個段落後一定加倍努力和大家分享更多故事和觀念追蹤我 一起陪臥床病人走完最後一段
24/01/2024

和粉專的大家說聲抱歉
這一年多來發文為了碩士論文而讓粉專停擺
只因為研究主題與粉專方向相同
所以只能暫時停下粉專
方能專注於論文的寫作模式
待之後發表到一個段落後
一定加倍努力和大家分享更多故事和觀念
追蹤我
一起陪臥床病人走完最後一段

Address

育德路2號
Taichung
404

Opening Hours

Monday 08:30 - 12:00
Tuesday 14:00 - 20:30
Wednesday 08:30 - 12: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蔡尚儒醫師的安寧故事-臥床/非癌病人的幽谷伴行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蔡尚儒醫師的安寧故事-臥床/非癌病人的幽谷伴行: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