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08/2025
關於不會好的傷口,曾經也讓我手心冒汗
—「蕈狀傷口」,也叫做腫瘤傷口
上個月收案一位復發型頭頸癌的阿公。
一開始是由同住大女兒照顧,但隨著傷口越來越難控制,外地返鄉的子女認為是「照顧不當」造成惡化,雙方因此爆發爭執,甚至鬧到家庭革命。
後來是媳婦聯繫我,邀請我進入這個案家。
第一天去的時候,氣氛非常微妙
大女兒冷眼旁觀,我感受到一種「你來是要證明我顧不好嗎」的張力。
然後全家人都回來圍著看我怎麼換藥,當我做每一個步驟時,其他外地子女都會用反問的方式問我
「是不是洗不確實才這樣?」、「是不是沒有消毒好才這樣?」…
句句都在試圖引導傷口惡化的導因都是因為照顧不當。
我不禁開始漸漸感到壓力,手心都冒汗了,深怕說錯了什麼害這個家庭感情破裂。
但我知道,我的任務不是「找誰對錯」,而是聚焦在眼前的傷口與這個人的痛苦。
我依然按照評估後的計畫,兩天一次的訪視,
持續處理傷口,也慢慢跟大女兒說話、傾聽她的困難與壓力,讓她知道,我能看見她的付出。
等信任建立後,我邀請全家一起召開照護會議。
老實說,這是我最擔心的時刻之一
因為他們特地請我來,大概也希望我能「做點什麼」、帶來改變。
但我能做的,其實是讓他們明白
這是一個無法逆轉的惡性蕈狀傷口。
不論用多高級的敷料、誰來換,都是「不會變好」的類型。
我們接下來的照護目標只有四件事:
止痛
減少出血
降低臭味
保護周圍皮膚
照顧的目標,從「改善傷口」轉向「減少折磨」。
不是為了讓傷口變得漂亮,而是希望阿公走得比較安穩一點。
會議之後,家人之間多了一些理解,也少了一些互相質疑。
他們漸漸放下「是不是誰沒顧好」這件事,
而是真正一起去面對阿公的身體已經在走下坡的現實。
很多時候傷口不只傷在皮膚,還會傷到家庭的信任與關係。
希望我們專業人員的介入,能為家屬減少一些內耗,
也讓照顧,回到「陪伴的本質」。
#惡性蕈狀傷口
#無法癒合的傷口
#腫瘤傷口照顧
#居家傷口照護
#希望邸家居家護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