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 心理治療所

皓 心理治療所 皓心理治療所
(中市衛心字XY03190011號)
主治:
兒童、青少年、成人、老人等? 皓心理治療所
(中市衛心字XY03190011號)
主治:
兒童、青少年、成人、老人等各類心理情緒、焦慮憂鬱、壓力適應、工作課業、發展、行為、認知個性問題、人際障礙、伴侶情感、親子溝通

 #塑膠微粒的堆積增加失智症風險
15/02/2025

#塑膠微粒的堆積增加失智症風險

我們每週吞下「一張信用卡」的塑膠微粒,囤積在大腦,失智患者塑膠微粒更多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曾精算過 : 每個人每週平均攝入約 5 公克的塑膠微粒,這個重量相當於一張信用卡。我之前才提到,當用紙杯裝熱咖啡時,紙杯內層的聚乙烯 (PE) 塗層會溶解一起喝進去,所以喝的,其實是塑膠咖啡。

其實,我們早就知道塑膠微粒無所不在。它們漂浮在空氣裡,藏在食物和水中,甚至潛伏在日常使用的保養品、衣物纖維中。但我們一直以為,這些細小的塑膠只是偶然進入人體,很快就會被排出。然而,最新的研究讓我們發現,事實並沒有——這些微小的塑膠顆粒不僅進入人體,還會慢慢累積,甚至一路跑進大腦,停留在那裡,無法輕易清除。

塑膠微粒真的會進入人體?這不是危言聳聽

這不是憑空捏造的危言聳聽。在 2022 年,科學家在人體血液裡發現了塑膠微粒,當時這個發現引發了不小的討論,但由於數據有限,科學界仍不確定它對健康的長期影響。許多人當時抱著僥倖心態,覺得這可能只是短暫的現象,人體應該有辦法代謝掉這些外來物質。

證據開始越來越多,一篇2025年剛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研究進一步揭露了更多細節——塑膠微粒不僅能進入人體,還會長期囤積在不同的器官裡,特別是在肝臟、腎臟,甚至是大腦。這些塑膠微粒不像一般的毒素,會被肝臟分解或經腎臟排出,反而可能停留在我們的器官中,成為身體無法擺脫的一部分。

塑膠微粒進來了,卻沒那麼容易出去

這項研究檢測了 2016 年和 2024 年的遺體樣本,結果發現塑膠微粒普遍存在於腎臟、肝臟和大腦,但最令人驚訝的是,大腦的累積量遠高於其他器官,甚至比肝臟多出 7 到 30 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的樣本裡,人體內的塑膠微粒濃度比 2016 年增加了 50%。換句話說,在短短八年內,我們體內的塑膠負荷持續增加,而我們的身體似乎沒有足夠的機制來有效清除它們。

想像一下,這些塑膠微粒就像是家裡的灰塵。每天有新的灰塵進來,但如果沒有定期清理,它們就會逐漸累積,甚至進入那些不容易被注意到的角落。而這些「角落」,可能正是我們的器官,甚至是我們的大腦。

失智症患者的大腦裡,塑膠微粒含量更高,這明顯不是巧合

這項研究還發現了一個更重要的現象——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內,塑膠微粒的含量遠高於沒有失智症的人,甚至多出數倍。而且,這些塑膠微粒並不是隨機分布,而是特別容易累積在腦血管壁和免疫細胞周圍,這可能意味著它們對大腦的影響比我們想像的更大。

這項發現提供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線索——塑膠微粒是否與失智症有關? 我們的大腦運作需要高度精密的調控,而當這些外來物質長期累積,就像垃圾在腦內越堆越多,可能影響神經細胞的健康,甚至削弱認知功能。這種長期堆積對腦部的影響仍未明朗,但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

塑膠微粒能跑進大腦是一個嚴重的警訊

一直以來,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被認為是大腦的重要防線,能夠過濾掉許多外來物質,保護我們的神經系統。然而,這項研究有個很重要的發現,塑膠微粒的尺寸可能小到足以突破這道防線,最終進入大腦。

透過電子顯微鏡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大腦內的塑膠微粒通常是小於 200 奈米的奈米級碎片,比一般微塑膠(通常 5 微米以上)還要小得多。這些微小顆粒可能透過飲食、空氣,甚至自來水進入人體,然後隨著血液循環到達大腦,並逐漸累積。

更重要的是,這些塑膠微粒一旦進入人體,目前還沒有清楚的證據顯示它們能夠被有效代謝或排除。換句話說,這些塑膠微粒有可能會長時間停留在我們體內。

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否正在讓身體默默累積塑膠?

這項研究還發現,塑膠微粒的累積與年齡、性別或種族無關,也就是說,不論你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體內的塑膠微粒含量可能都差不多。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塑膠微粒在人體內的總量卻顯著增加。

2016 年的樣本已經顯示出人體內有塑膠微粒,而到了 2024 年,濃度竟然上升了 50%。這意味著,這些塑膠微粒正在以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方式,逐漸累積在體內。

這也讓人不得不思考,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否正在默默加速這些微粒的累積? 例如,我們日常飲用的瓶裝水、吃的外帶食物、甚至使用的一次性塑膠容器,是否都在讓我們攝取更多塑膠微粒?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更謹慎地思考。

罵人的話成真 : 大腦裝的是垃圾嗎?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塑膠微粒的影響可能比我們原本以為的更深入人體,特別是大腦。這不只是個人的問題,這需要社會、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從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改善食品包裝的材質,到加強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我們都應該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wow! #一類自體免疫抗體造成的自閉症 #在母體胎兒時就可檢驗, #準確率100%
15/02/2025

wow!
#一類自體免疫抗體造成的自閉症
#在母體胎兒時就可檢驗, #準確率100%

孕期抽一管血,就能知道孩子會不會有自閉症?科學家找到關鍵抗體,揭開預防新線索

過去我們談自閉症,總覺得原因很複雜,好像是基因、環境、運氣……各種因素混在一起。但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有一群媽媽體內的「抗體」,可能是自閉症發生的關鍵之一。而這些抗體,不但可以預測胎兒將來罹患自閉症的風險,甚至可能帶我們走向預防自閉症的新道路。

這一切的故事,要從美國史丹佛大學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開始。

母親體內的抗體,意外成為自閉症的「預告信號」

研究團隊發現,部分母親在懷孕時,體內會產生一種「自體抗體」。這些抗體並不是來對付外來病菌,而是會攻擊胎兒正在發育中的腦細胞。

這些抗體針對的,是胎兒腦部發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八種蛋白質,包括CRMP1、CRMP2、GDA、LDHA、LDHB、NSE、STIP1和YBOX。這些名字聽起來拗口,但它們的功能卻至關重要——有些參與神經元連結,有些影響腦細胞的代謝,有些掌管腦部訊息傳遞。

如果母親的抗體不小心鎖定了這些蛋白質,抗體就會穿過胎盤,進入胎兒腦部,干擾這些蛋白原本該執行的工作。腦細胞還沒長好,就被攪亂了,等到孩子出生,可能就會表現出自閉症的特徵,例如社交困難、語言發展遲緩、行為刻板等。

這種狀況被科學家稱為「母體自體抗體相關自閉症」(Maternal Autoantibody-Related Autism,簡稱MAR ASD),是一類特定的自閉症類型。

準確率高達100%,一抽血就能早知道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上千名自閉症兒童的母親血液,發現只要檢測到特定的抗體組合,例如CRMP1 + CRMP2、GDA + YBOX、NSE + STIP1等,就可以高度準確地判斷這位母親的孩子將來罹患自閉症的風險。

準確到什麼程度?在某些組合上,準確率甚至達到100%!

也就是說,如果媽媽血液裡出現這類抗體,有些組合幾乎可以篤定,孩子將來發展成自閉症的機率非常高。

這對醫學界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突破。因為自閉症通常要等到孩子2歲以後,甚至3歲、4歲才有辦法確診。但這項血液檢測,讓醫生在懷孕期間就能提前知道風險,為寶寶贏得寶貴的早期干預時間。

抗體為什麼會出現?與母親免疫失衡有關

但話說回來,這些抗體到底為什麼會出現在母親體內?這其實跟母親的免疫系統有很大關係。

懷孕本來就是一件免疫「大工程」。媽媽的身體要一邊保護胎兒,一邊抵抗外界的病毒細菌,有時免疫系統就會「搞錯對象」,把自己人的蛋白質當成敵人,於是抗體就這麼跑出來了。

研究發現,以下幾種狀況,可能會讓孕婦的免疫系統出現異常,增加抗體產生的風險:

• 孕期感染:像流感、病毒感染,會刺激免疫系統,讓抗體「誤傷」胎兒。
• 自體免疫疾病:母親若有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免疫系統本來就比較敏感,懷孕時更容易出狀況。
• 孕期壓力過大:焦慮、失眠、長期緊張,會改變免疫系統,影響抗體生成。
• 環境毒素:如農藥、重金屬、空氣污染等,也可能讓免疫系統不安分。

那我們可以怎麼預防?孕期這樣做,降低抗體風險

既然知道抗體可能是自閉症的導火線,準媽媽在孕期就可以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 避免感染
接種流感疫苗,減少病毒感染風險。
少去人潮擁擠、病菌多的地方。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生食。
2. 控制免疫疾病
有自體免疫疾病的媽媽,在懷孕前就要積極治療,懷孕中也要定期追蹤。
3. 調整飲食,幫助免疫平衡
多攝取維生素D、Omega-3、益生菌,都有助於調節免疫系統。
4. 減少環境毒素暴露
減少接觸農藥、避免吃含汞量高的魚類(如旗魚、鯊魚)。
減少吸入空氣污染物,必要時戴口罩。
5. 心理健康也很重要
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焦慮。適時放鬆,做瑜伽、散步,讓身體和免疫系統都保持平衡。

早發現,早治療,大腦可塑性是希望

即使真的檢測出抗體陽性,也不是世界末日。因為研究證明,即使胎兒受到一定影響,出生後若能早期介入,例如語言訓練、行為治療、感官刺激訓練,孩子的腦部發育還是有很大的可塑性。

大腦,就像一棵還在生長的小樹苗,早期受到風雨打擊,枝葉可能會有些歪斜。但只要及時扶正,施肥、澆水,這棵樹還是有機會長得健壯茂盛。

抗體檢測是一道防線,孕期健康管理是根本之道

這項血液檢測技術,讓我們離「預防自閉症」這個目標更近了一步。但我們也要知道,真正的關鍵不只是檢測,更是母親整個孕期的健康管理。

從生活細節開始——避免感染、降低壓力、注意飲食、遠離污染,每個小小的選擇,都是在為孩子的大腦發展搭建一道保護牆。
我們不能完全掌控命運,但我們能為新生命努力創造一個最好的起跑點。這,就是我們每一位父母,最想做到的事。

婚姻不忠?
07/02/2025

婚姻不忠?

Feelings of jealousy may emerge from the right thalamus.

 #性格與基因內外向與基因
15/12/2024

#性格與基因
內外向與基因

幫不少小朋友檢查過基因,我發現:內向(I型)與外向(E型)性格與基因有關

小宇 (化名) 是一個安靜又敏感的孩子。在家庭聚會中,其他小朋友總是跑來跑去地玩耍,而小宇更喜歡坐在角落畫畫或靜靜地看大家。

他媽媽覺得:“小宇應該是個標準的內向型(I型)!”

媽媽的觀察其實沒錯,但這種內向的特質不僅來自生活環境,也和基因有關。基因檢測顯示,小宇攜帶了 SLC6A4基因的短型(S型)變異。這項發現,讓媽媽重新認識了小宇,也看到了這種基因特質的優勢與獨特之處。

SLC6A4短型與內向(I型)性格

SLC6A4基因負責調控血清素 一種緩衝情緒的神經傳遞物質。短型(S型)變異讓進入腦細胞的血清素變少,使得神經系統對壓力和外界刺激更敏感。這意味著,小宇對環境中的變化更加留意,對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有更深的感受。

正因如此,小宇展現出典型的內向(I型)特質:他喜歡深思熟慮,會在行動前仔細觀察和評估。而更重要的是,這種基因變異並非只有“敏感”這一面,它還有許多讓人驚艷的優點。

短型(S型)的優勢在於,這類人往往注意力更集中,思維清晰,能在壓力下保持冷靜和條理。

我發現,許多高成就人士,如科學家、藝術家,甚至是企業領袖,都可能擁有這種基因變異,因為他們能從細節中發現機會,並在複雜的情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相對而言,長型(L型)基因攜帶者更擅長應對外界壓力,他們通常情緒穩定、喜歡參與社交活動,更傾向於外向(E型)的性格。

後天環境如何塑造小宇的性格

雖然基因為小宇的性格傾向提供了基礎,但後天環境對性格發展的影響也至關重要。家庭和教育在幫助小宇發揮他的優勢特質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開始,媽媽總希望小宇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活潑外向,但後來她明白,小宇的內向特質不需要“改變”,而是需要“支持”。比如,當小宇在家庭聚會中不想參加遊戲時,媽媽會尊重他的選擇,讓他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此外,媽媽還發現,小宇在安靜環境中的表現特別出色。

短型基因:內向(I型)的潛在力量

小宇的故事提醒我們,內向(I型)和外向(E型)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內向特質甚至可能是卓越成就的關鍵。例如,像小宇這樣擁有SLC6A4短型基因的人,雖然對壓力和外界刺激更敏感,但他們卻有驚人的專注力和洞察力,這讓他們在需要深度思考的領域中脫穎而出。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也有內向(I型)的特質,這些建議可能對你有幫助:

• 欣賞內向特質的優勢:內向不僅僅是敏感,還包含專注、細膩和深思熟慮的能力。這些都是在學業、工作甚至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特質。
• 提供適合發展的環境:給予內向的孩子更多安靜和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發揮所長。
• 鼓勵逐步擴大舒適圈:幫助他們學會適應外界的挑戰,例如參加小型活動或慢慢嘗試公開表達自己的想法。

最後,我想說,小宇雖然不愛熱鬧,但他的專注力和細膩讓他在自己的領域中表現得格外出色。正如媽媽後來說的:“小宇用他的方式專注於自己熱愛的事,而我們的任務,是給他創造足夠的空間,讓他的潛力被看見。”

內向或外向並不是人生的限制,而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最重要的 是我們要學會接納和發揮自己的特質,獨特且卓越的自己。

Address

旱溪東路二段117號
Taichung
41175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1:00
Tuesday 09:00 - 21:00
Wednesday 09:00 - 21:00
Thursday 09:00 - 21:00
Friday 09:00 - 21:00
Saturday 09:00 - 17:00

Telephone

+886423911963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皓 心理治療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皓 心理治療所: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