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生活診所

全新生活診所 失眠 憂鬱 焦慮 自律神經失調 壓力 健忘

全新生活診所的理念是「藥物未治病,營養治未病。拒絕做藥奴,用心補營養」。我們的服務是以健康促進取代疾病治療。我們要讓病患減少用藥。

醫學之父Hippocrates說:「Let your food be your medicine.Let your medicine be your food.」。營養學之父莫茲說:「疾病是因為缺乏營養素,而不是缺乏藥物!」,「救命飲食」、「別讓不懂營養學的醫師害了你」都強調:所有營養能預防疾病。其實在疾病發生後,也能用營養來矯正,甚至重獲健康。諾貝爾醫學獎得主?Ph.D. UC Berkley?說:「人類大部份的疾病都是因為缺乏維生素或礦物質所引起。」換句話說,身體會生病不是缺乏藥物而是缺乏營養素。只要攝食或補充完善的營養素,促進身體機能健康運作,身體就會更健康。

針對過敏、虛弱體質、所有生活習慣病:例如:肝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不明痠痛或各種癌症等。我們提供全方位、高品質、天然的等滲壓營養補充品系列,做營養治療。

另一項服務是教客戶健康減重。肥胖是所有生活習慣病、癌症或老化的主要根源。本診所用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教學計畫,來達成「免吃藥、不挨餓、快樂減脂三個月、健康享瘦一輩子」的成效。只要按照計畫做,保證有成效。

健康靠自己!誠摯邀請決心為自己的健康,做好投資管理的朋友們,來學習全新生活課程及接受健康百分百的營養治療。

我們的負責醫師馮尚淳,曾任三軍總醫院主治醫師、教學醫院主任、精神專科醫院院長、國防醫學院臨床教授。並曾赴美國UCLA研究身心醫學及神經心理免疫學。臨床經驗非常豐富、診療專業親切而且非常有耐心,榮獲各界優良醫師獎。

專精的治療項目包括:壓力症候群、失眠、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焦慮、恐慌、厭食暴食症、強迫症、兒童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症候群、婦女更年期症候群、老年痴呆症等等......


馮尚淳院長簡歷
商業周刊2009 百大良醫
內政部 役政獎章
國防部 優良軍醫
陸軍軍醫署 優良軍醫
台北市醫師公會 社會服務杏林獎
花蓮縣醫師公會 優良醫師
國防醫學院 優良教師
國軍台中總醫院 優良醫師
台灣精神醫學會 蔡錫錦研究論文獎
卡內基訓練 最高成就獎

中國醫藥大學 醫務管理碩士
台北大學 犯罪學研究所
美國UCLA神經精神醫學中心 臨床研究員
國防醫學院 醫學士
臺大醫院 兒童心理專科進修
中國醫藥大學 針灸研習班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研習班

訓練:全新生活曼妙人生星光三班

證照:醫師、精神專科醫師

經歷:國軍北投醫院 院長 鳳林榮民醫院 副院長
三軍總醫院 精神科主治醫師 國防醫學院 臨床教授
國軍台中總醫院 精神科主任

台灣精神醫學會 理事&監事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理事&監事
台中縣康復之友協會 理事
台中市抗癌人保健協會 理事長

Metformin 降血糖老藥新用,好處多多!
13/09/2025

Metformin 降血糖老藥新用,好處多多!

Metformin是經典糖尿病藥物,具降糖、抗血栓、心臟保護等多重效益,是治療的首選!

22/08/2025

A new stud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Wales reveals that eating a single high-fat meal like a creamy milkshake or takeaway pizza can temporarily impair blood flow to the brain. Within four hours, blood vessels stiffen and struggle to regulate blood pressure, reducing oxygen and glucose delivery. The effect was about 10% more severe in older adults, highlighting aging brains’ vulnerability. Since poor cerebral blood flow is linked to stroke and dementia, even occasional indulgence may have immediate consequences. Researchers also found chemical changes, including increased free radicals and reduced nitric oxide, which explain the reduced vessel flexibility. The findings strengthen public health advice to limit saturated fat and favor polyunsaturated fats from fish, seeds, and nuts.

Source: The Conversation (2025)

18/08/2025

Emerging research suggests that Alzheimer’s disease may be linked to an unexpected culprit — gum disease.

A study discovered the presence of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a bacteria responsible for chronic periodontitis, in the brains of deceased Alzheimer’s patients.

Researchers found that when mice were infected with the bacteria, it colonized their brains and triggered the production of amyloid beta, a protein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Alzheimer’s. This evidence strengthens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disease could have infectious origins rather than being solely a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The study also revealed that toxic enzymes from the bacteria were present in individuals who had Alzheimer's-related brain changes but had not yet been diagnosed with dementia, suggesting the infection may begin years before symptoms appear.

This discovery opens the door to new potential treatments. 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Cortexyme, developed a compound called COR388, which showed promise in reducing both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amyloid beta accumulation in animal trials. While human trials are needed to confirm its effectiveness, the study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oral hygiene in brain health. Scientists remain cautiously optimistic, emphasizing that with no new dementia treatments in over 15 years, investigating all possible causes is crucial. While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he link between gum disease and Alzheimer’s highlights a simple yet vital message: taking care of your teeth might help protect your brain in the long run.

Learn more: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au3333

18/08/2025

好膽固醇不是越高越好 - 給大家的暖心提醒

不少人拿到健檢報告的疑惑:「我的好膽固醇超高耶,這需要注意嗎?」
這個問題的解答越來越清楚了 : 最新的國際研究發現,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不是數字越高越好,太低有問題,太高一樣可能帶來風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新觀念。

好膽固醇的工作不只「清血管」

從小我們聽到的健康口號是:「壞膽固醇會塞血管,好膽固醇會清血管。」
沒錯,但這只是部分。HDL 的角色很多,它能把血管壁的膽固醇搬回肝臟(逆向膽固醇運輸, 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避免堆積變斑塊;還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血栓,甚至能調節免疫和血糖。

簡單來說,HDL 就像身體的多功能部門:
• 有時候是清潔隊,把垃圾清掉
• 有時候是消防隊,幫忙滅火
• 有時候是修繕工人,維修血管
難怪它被大家叫做「好膽固醇」。

新研究的震撼 - U 型曲線

就像2025年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期刊,整理最新的研究,提醒我們:HDL-C 和健康的關係其實是一條 U 型曲線。

也就是說,太低的 HDL-C 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這我們能理解。但如果 HDL-C 高到超過 90 毫克/分升,風險居然也會上升,甚至和死亡率相關。這真的出乎很多人意料。

為什麼會這樣?
關鍵在於 HDL 的「功能」。有些人雖然數字很高,但 HDL 已經「壞掉」了,該有的抗發炎、抗氧化能力都不見,甚至還會反過來助長血管發炎。就好像一支球隊,雖然球員很多,但大家在場上站著不動,還不小心踢烏龍球,最後比賽一樣輸。

功能比數字更重要

研究也指出,有個更準的指標叫 膽固醇外排能力(Cholesterol Efflux Capacity, CEC),意思是 HDL 到底有沒有真本事把膽固醇搬走。結果顯示,CEC 和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比單純的 HDL-C 數字還更準。

這代表什麼?
代表健檢報告上的 HDL-C 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決定保護力的是「功能」。如果 HDL 數字很高但沒有功能,仍然保護不了血管。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拉高 HDL」的藥物,在臨床上最後沒有真的降低心臟病。

但HDL-C 高,不代表要吃藥

目前沒有專門用來「降低好膽固醇」的藥物。因為 HDL-C 高本身不會像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那樣,直接造成血管阻塞。它之所以有風險,是因為功能失常,而不是數字高低。

所以,如果您的 HDL-C 偶爾檢查到超過 90 mg/dL,醫師通常不會馬上開藥「壓低數字」,而是會看整體心血管風險,包含 LDL-C、三酸甘油酯、血糖、血壓等等。

HDL-C 過高時,生活上該怎麼調整

比起「降數字」,更重要的是避免 HDL 失能。以下幾點,比吃藥更實在:
• 檢查慢性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長期發炎都可能讓 HDL 保護力下降。
• 少喝酒:酒精會讓 HDL-C 虛高,但功能不好。很多人 HDL 高,結果是酒喝太多。
• 規律運動:有氧運動能讓 HDL 功能更強,不只是數字變漂亮。
• 控制體重與血糖:肥胖和胰島素阻抗會讓 HDL「失能」。
• 避免抽菸:抽菸會直接破壞 HDL 的功能,不管數字多高都沒用。

什麼時候要更小心

如果 HDL-C 過高(>90–100 mg/dL),同時又有以下狀況,就要和醫師討論進一步檢查:
• 家族有早發心臟病
• 自己有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
• 曾經得過冠心病、中風或血管阻塞
• 血液檢查還有其他異常(例如三酸甘油酯過高、發炎指標升高)

這時候重點不是「壓低 HDL」,而是全面風險管理。醫師可能會更積極控制 LDL-C,或安排心臟相關檢查。

數字不是全部 - 生活才是關鍵

所以,下次您拿到健檢報告,不要因為 HDL 高就放鬆,也不要因為數字低就覺得糟糕。真正的關鍵是 HDL 有沒有功能,能不能好好守護血管。

運動、飲食、控糖、戒菸,這些生活選擇,才是幫 HDL 上場比賽的關鍵。好膽固醇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夠健康、夠有功能。

健康,不只是報告上的數字,而是每天的生活方式。當我們願意從今天開始做改變,HDL 才能真正成為心臟最忠實的守護者。

參考資料
High-density lipoproteins, Part 1. Epidemiology, antiatherogenic effects, and therapies designed to increase their serum level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667725001436

15/08/2025

Podcast 單集・CoBoL's PodCast・2025/08/14・11 分鐘

11/08/2025

Lithium deficiency may lead to Alzheimer’s disease

The scientists found that lithium loss in the human brain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hanges leading to Alzheimer’s, while in mice, similar lithium depletion accelerated brain pathology and memory decline. The team further found that reduced lithium levels stemmed from binding to amyloid plaques and impaired uptake in the brain. In a final set of experiments, the team found that a novel lithium compound that avoids capture by amyloid plaques restored memory in mice.

The results unify decades-long observations in patients, providing a new theory of the disease and a new strategy for early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he study raises hopes that researchers could one day use lithium to treat the disease in its entirety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a single facet such as amyloid beta or tau, the author said.

One of the main discoveries in the study is that as amyloid beta begins to form deposit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ementia in both humans and mouse models, it binds to lithium, reducing lithium’s function in the brain. The lower lithium levels affect all major brain cell types and, in mice, give rise to changes recapitulating Alzheimer’s disease, including memory loss.

The authors identified a class of lithium compounds that can evade capture by amyloid beta. Treating mice with the most potent amyloid-evading compound, called lithium orotate, reversed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 prevented brain cell damage, and restored memory.

Although the findings need to be confirmed in humans through clinical trials, they suggest that measuring lithium levels could help screen for early Alzheimer’s. Moreover, the findings point to the importance of testing amyloid-evading lithium compounds for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https://sciencemission.com/Lithium-deficiency-and-Alzheimer%E2%80%99s-disease-9911

08/08/2025

如何保養血管?真正的關鍵在血管內皮

很多人問過:「張醫師,我的血壓沒很高、膽固醇也正常,那我心血管還需要特別保養嗎?」

其實,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身體裡最沉默、卻最影響健康的角色 : 血管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s)。這些細胞就像血管的「皮膚」,看不見、摸不到,但它們決定著血液怎麼流、發炎會不會爆、甚至癌細胞能不能趁虛而入。

當這層血管內皮健康時,血流滑順,發炎少,身體就像高速公路沒塞車。但如果它開始受損,問題就會像小石頭掉進引擎,慢慢磨壞整部機器。

動一動,就是給血管活化的刺激

我們都以為運動是為了瘦身或燃脂,但其實,運動真正厲害的地方,是喚醒血管內皮的修復力。

每次快走、深蹲、爬樓梯,血液流動加快時,會刺激內皮細胞釋放出一種叫「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的物質,它就像血管的放鬆按摩師,不但讓血管放寬,也能預防血小板亂黏、防止血栓、甚至還能降發炎、抗老化。

您每動一次,其實都在幫自己的血管「保養皮膚」。就像擦保濕精華,天天做,效果才會看得出來。

吃進去的東西,血管記得一清二楚

內皮細胞很敏感,它們會記得您吃了什麼。
高糖、高油、加工紅肉、炸物、含糖飲料,這些會讓內皮發炎、NO變少、血流變慢、血壓上升。表面看起來還好,但它們在裡面慢慢啃蝕血管的彈性。

但如果常吃的是:
• 像菠菜、芝麻葉這類深綠色蔬菜,有助於NO生成
• 像藍莓、葡萄、黑巧克力等含多酚的食物,有抗氧化力
• 橄欖油、堅果、深海魚,提供抗發炎的Omega-3
• 豆製品、全穀類,穩定血糖又顧血管

那內皮細胞會很開心,它們會好好工作、不亂發脾氣,幫您撐起一條一條健康的血管。

壓力大、睡不好,連血管也跟著「神經緊繃」

有過這種感覺嗎?壓力大時,肩膀硬、腦袋脹、心跳快,晚上翻來翻去睡不好。其實,那不是只有情緒問題,您的血管內皮也跟著「熬夜」。

長期壓力會讓交感神經過度活躍,皮質醇升高,NO被抑制,內皮細胞變得乾燥脆弱,血壓升高、發炎變多,這些都會讓心血管風險悄悄上升。

所以,「睡好覺」這件事,真的不只是情緒穩定,也是血管每天修復最關鍵的時段。睡覺是內皮修身養性的時刻,不能不給它時間。

內皮功能壞掉,沒有痛,但會出事

內皮功能障礙這件事,沒有感覺,卻非常危險。
它不會讓您馬上痛,也不會突然倒下,但它讓血管失去保護力,讓白血球亂竄、血小板亂黏、發炎因子湧進血管壁,這正是高血壓、動脈硬化、中風、心肌梗塞的前哨站。

很多人看似指數都正常,但血管內皮早就開始「崩潰」,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
就像屋頂漏水時沒發現,直到地板濕了、牆壁發霉,才知道早就出事了。

不是吃藥才叫保養,是讓身體自己修好自己

很多人問我:「那要不要吃營養品?」
其實,營養補充是可以幫忙修復,但不能當藉口亂吃亂熬夜。

像白藜蘆醇、硝酸鹽、精胺酸(L-arginine)、輔酶Q10、維生素C與E這些營養素,確實在研究中顯示對內皮有幫助,但效果最好的人,永遠是那些已經有好習慣、只是需要一點加強的人。
身體會修,才是王道。補品,是給努力中的人一點助攻,不是奇蹟。

保養心血管,從現在開始對血管內皮好一點

多走一段路、少喝一杯飲料、早睡半小時、吃一口深綠色蔬菜、放慢呼吸...
這些微小的動作,會讓血管內皮細胞回復彈性,也讓身體的內在節奏回歸平衡。
當我們用對方法對待內皮,它就會用更長的健康壽命回饋我們。
「血管是沉默的器官,但當它哭泣時,就是我們病倒的時候。」
別等到心臟出問題、血壓飆高、腦袋缺氧,才想起要保養心血管。

參考文獻:
New insights into endothelial cell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2025.
https://doi.org/10.1016/j.biopha.2025.118415

05/08/2025

胰島素阻抗,是糖尿病、肌少症、糖吃不進肌肉、變成脂肪的關鍵原因。而追根究柢,問題來自 Twin-Cycle 雙循環理論: #脂肪肝+ #脂肪胰。

-

🧠想像你的身體像兩間工廠:

一間是 #肝臟工廠和倉儲(專門處理糖跟脂肪)

另一間是 #胰臟工廠(生產胰島素,幫助把血糖送進細胞)

這兩間工廠本來合作無間,但遺傳與生活習慣,會讓它們出現大問題……

🔁 第一個循環: #肝臟塞爆了

肝臟每天要處理很多糖,處理不完怎麼辦?就把它「轉成脂肪」囤起來(像得了囤積症一樣)👉 久了變成脂肪肝。

結果?✘ 肝臟變胖、過勞、倉庫塞滿,沒辦法穩定血糖✘ 還會把多的脂肪「送快遞」到胰臟那邊

🔁 第二個循環: #胰臟也被塞爆了

胰臟收到太多脂肪快遞,本來很認真生產胰島素,結果開始疲勞、生鏽,甚至罷工。👉 這就叫 脂肪胰。

結果?✘胰島素分泌變弱 ✘血糖進不去細胞,只能飄在血液中,最後讓脂肪肝更嚴重

💥所以,不是「戒澱粉」就能解決,完全不吃澱粉反而會:

✘ 降低代謝
✘ 肌肉肝醣(glycogen)不足
✘ 營養不良(因為增肌也需要醣類)

真正該做的,是這三件事:

✅ #把糖類吃進肌肉裡→ 規律運動,特別是肌力訓練+Zone 2有氧。 運動日可以吃中碳(Zone 2)、或高碳(重量/HIIT), 這時候肌肉的胰島素阻抗會大幅下降,糖才吃得進去。

✅ #幫肝臟大掃除→ 每週 2–3 天低碳飲食,讓肝臟把多餘脂肪清出來。

✅ #讓胰臟喘口氣→ 吃飯順序:水 ➝ 肉 ➝ 菜 ➝ 飯,讓血糖平穩上升→ 1410 間歇性斷食(非168),記得 早餐不能跳,才能保護代謝節律。

-

這三步,就是書裡教的「吃對+動對」,讓糖尿病不是只能「控制」,而是有機會「緩解」。

研究也已經證實:

📌 只要體重減輕 10–15 %,肝脂可在數天內下降、胰臟脂肪約 8 週內顯著降低,在 DiRECT 隨機對照試驗中,平均糖尿病病程 3 年的患者,1 年內有 46% 成功進入不需用藥的「緩解狀態」。若病程<2 年,成功率高達 71%。甚至追蹤到第 5 年,仍有 23% 維持緩解。

📖更多細節和做法,都在《碳水循環:一輩子都瘦用的增肌減脂飲食法》裡。裡面有圖、有菜單、有故事,看完你一定會說:「欸~這我做得到耶!」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4487

一起幫肝跟胰臟請個長假,讓代謝再活一次

05/08/2025

🧠❤️ 你以為只有「大腦」會思考?科學家發現,其實你的「心」也會——而且它還會偷偷影響你腦袋裡的念頭!

心臟不是配角!科學證實它會「傳話給大腦」,情緒、專注、記憶全被牽動

人們總以為「大腦說了算」,但科學界正在翻轉這個認知。

2024 年發表於國際期刊《Biomedicines》的一篇權威論文指出:心臟其實藏有超過 40,000 顆神經元,並透過迷走神經將感覺訊息主動傳送到大腦。

這個由神經元組成的「內在心臟神經系統」(ICNS)不是裝飾品,它會收集來自血壓、激素變化與內部環境的訊號,主動「上行傳導」給腦部的情緒與認知中樞,影響注意力、記憶與決策。

根據 2025 年最新發表的實驗報告(UCL、European Heart Journal),科學家使用耳夾式迷走神經刺激器,在短短一週內即測出:

運動表現提升 4%
發炎指標下降
自我感受壓力降低

這不只是醫學上的發現,更改變我們對「身心連結」的理解方式——你的心,其實早就跟你的腦合作無間,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 “心臟對大腦的影響,已不只是隱喻,而是神經網絡的現實。”
—— Kevin Tracey 醫師,神經免疫學權威

💡最新研究指出:
你的心臟藏有超過 40,000 顆神經元,可以感知壓力、情緒變化,然後透過迷走神經傳回大腦。

不是玄學,不是情緒勒索,而是:
✅ 真。的。有。神。經。線。

它不只會讓你「心跳加速」或「心痛到喘不過氣」,它還會影響你:

🔹 專注力(今天上班分心也許不是咖啡的錯)
🔹 情緒波動(心煩意亂是真的)
🔹 記憶 recall(為什麼每次壓力大就腦霧?)

🔬 2025 年的英國臨床試驗甚至發現:
戴個耳夾刺激器,每天 30 分鐘,一週內就能:
✔ 提升最大耗氧量
✔ 降低體內發炎反應
✔ 放鬆神經,改善睡眠

你的心臟根本是另一個「小腦」,它不是等指令,它是自己有主見!

📌 結論很簡單:

✅ 放鬆,不只是心理狀態,而是你可以訓練的生理能力
✅ 情緒失控不是你脆弱,是你需要一點心腦同步
✅ 心碎是真的會痛。因為心臟真的會「跟大腦說話」。

#心腦軸 #心臟不只是幫浦 #心臟也有腦 #迷走神經 #壓力管理 #情緒健康 #自律神經 #神經科學好有感 #現代人必學身心同步術 #心智連結

05/08/2025

看太多災難新聞,為什麼不止是心裡,連身體都覺得累?

最近天災人禍的新聞特別多,從氣候異常、洪水、地震,到突如其來的傳染病,不少人都說:「每天看新聞看到心很悶,連身體都不舒服。」其實,這種身心連動的感覺,不只是心理層面的焦慮,身體真的有在回應我們的「情緒與感知」。

這不只是感覺,而是科學。2025年《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的一項研究,揭開了一個我們早就隱隱察覺、但從未被證實的真相:我們看到什麼、感覺到什麼,真的會影響免疫系統的運作。

大腦不是旁觀者,它是免疫系統的指揮官

研究中,科學家請受試者戴上虛擬實境眼鏡,畫面中出現一個臉色蒼白、咳嗽的「虛擬感染者」,慢慢靠近觀者。結果發現,即使只是模擬情境,大腦卻立刻進入「警戒狀態」,啟動與感知威脅有關的區域,像是前額葉、頂葉與島葉。

不只這樣,大腦還透過「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HPA axis)」通知免疫系統準備作戰,讓血液中的先天免疫細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s)變得活躍,就像真的碰到了病毒。也就是說,光是「覺得有危險」,身體就會開始對抗了。

我們看到的畫面,是身體的劇本;我們的感覺,是免疫系統的節奏

這樣的發現,讓人震撼又有點感動。原來,我們的身體不是等病來了才行動,而是早就「看氣氛行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我們長期處在災難新聞、疫情焦慮或職場壓力中,即使沒有感冒、沒有病毒,身體還是覺得累、發炎、免疫力下降。

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以為「真的要開戰了」,它日夜守著我們的情緒、影像與環境,一旦感覺不妙,就馬上備戰。但如果這場戰爭遲遲沒發生,長期的備戰狀態反而會讓身體耗損、失衡,進而引起慢性疲憊、過敏、甚至情緒低落。

不是「想太多會生病」,而是「感知會調動免疫」

這篇研究不是在怪我們太敏感,而是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健康,是從感官與情緒開始的。我們的大腦,會根據「看到什麼、感覺什麼」來決定是否發出身體的行動指令。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主動去設計自己的心理環境,讓大腦知道:「現在,沒那麼危險了。」

從生活中開始,為大腦裝一扇窗,讓身體學會放鬆

日常生活裡,我們能做的,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為自己創造一個更有彈性的心理空間。像是:
• 減少每天反覆觀看讓人焦慮或憤怒的新聞
• 有意識地安排一段「無訊息時段」,讓腦袋與免疫系統都休息
• 選擇接觸一些帶來溫暖、希望、安定感的影像或故事
• 練習正念、呼吸、冥想,幫助身體「降速」回到平衡
• 多花點時間與安心的人相處,或走進自然、看雲、聽雨

這些行動看似微小,但背後其實是在重新設定我們的「神經-免疫系統」。因為大腦會相信您看到的世界,而身體會聽從大腦的指令。

心理健康,就是免疫系統的防火牆

從這篇研究,我們學到一件事:健康,不是只靠吃得好、睡得夠,而是心理和免疫一起守住的堡壘。如果我們心裡住著太多恐懼與焦慮,那身體就會活在「準備要打仗」的假想中。而當我們願意為自己打造一個內在的安全屋,大腦和身體就會一起鬆一口氣。

這也讓人更理解,有些人雖然飲食正常、作息規律,卻常常生病或覺得累,那也許不是身體哪裡出問題,而是心裡一直處在「感知的危機中」。

告訴身體 「可以放心了」

從今天起,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我每天看進眼裡的,是希望,還是恐懼?」這不只是情緒的選擇,而是身體健康的開關。

每個人都值得處在一個更穩定、更安心的身心狀態。而這份健康,不需要等疾病來臨才去追求,而是可以從每天選擇「看到什麼、感覺什麼」開始,慢慢養成。
為大腦換一扇風景,也為身體鋪一條更溫柔的免疫之路。

參考資料

Neural anticipation of virtual infection triggers an immune response. Nature Neuroscienc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5-02008-y

Address

寧夏路199號
Taichung
407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2:00
15:00 - 18:00
Tuesday 15:00 - 18:00
18:30 - 20:30
Wednesday 09:00 - 12:00
15:00 - 18:00
Thursday 09:00 - 12:00
15:00 - 18:00
Sunday 15:00 - 19: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全新生活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全新生活診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