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08/2025
★ 一場與十七歲的對話 ★
還記得自己十六、十七歲的時候都在做什麼嗎?
當我收到惠文高中的校刊時,還以為是一本專業設計公司編輯的生活雜誌:編排細緻、印刷精美,頁數厚實得像一本季刊,重點是:文青感十足!我翻到最後一頁,想看看是委託哪家出版社製作的,結果發現除了發行人是陳建銘校長、指導老師是 #蔡淇華 主任之外,裡頭幾乎清一色都是學生的名字!
整本刊物由十幾位高中生合力完成,社長還兼任封面企劃、總編輯、文字與美術編輯,成果不僅不輸專業團隊,還拿下了全國校刊書刊類競賽「銀質獎」、「文編獎」、「美編獎」等三項大獎,真是讓人佩服。
翻開閱讀,令人開心的是,我竟然也被收錄在這本作品裡!
那是幾個月前,蔡淇華主任邀請我到惠文高中演講,順便接受校刊社的採訪。講座那天,大禮堂裡氣氛活躍,準備採訪我的三位校刊社同學也坐在台下聽講。他們不只是聆聽,還認真做了筆記,會後非常積極的邀請我進行專訪。
那場訪談讓我印象深刻。他們年紀雖輕,舉止卻沉穩而有禮,訪前準備充分,提問深入又真誠,完全不輸大人。
「當皮膚科醫師需要什麼特質?」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我一聽,有點愣住,這是醫學生的專業提問了吧!
「讀了三個碩士,又會衝浪和滑雪,請問你是怎麼做時間管理的?」另一位同學,問了這樣的問題,這是職場上的專業採訪了吧!
我特別記得其中一個提問:「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天分?」
提出這樣的問題,已經超出對於我講師專業的好奇了,我感覺,它更像是這些孩子們站在十六、七歲的位置上,對於未來的凝視。
那一刻,我真心感受到:當今的教育真的不一樣了,擺脫了過往填鴨背誦式的知識傳遞,不以單薄面向的成績為主,而是戮力培養出能夠觀察世界、獨立思考,並且,關懷他人的學子。
翻讀校刊內容,憶起那天與學生們的互動,我看見惠文高中對「多元學習」的落實不只是口號,而是活生生在這些誠懇、友善、有深度的孩子身上實踐。
說真的,我十六、十七歲的時候,什麼都不懂。每天埋頭苦讀,只知道考試分數,沒有機會接觸這麼多元的世界,也不懂如何跟第一次見面的人互動。
這次與孩子們的相遇,對我來說,也像是補上了一塊曾經缺席的青春拼圖。與他們道別後,我轉頭向自己的生命回望,看著那個還不確定未來模樣的自己——那個,認真努力卻有點孤單,渴望被世界理解,卻還沒發現理解自己才是生命裡最重要課題的,那個自己。
這本校刊的主題是「潮間帶」,我想把封面上的一句話留給自己,也留給每一位曾在青春裡摸索的人:
我們都是潮間帶的敘事者,
在現實與幻想之間,寫下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