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9/2025
★ 一通電話與兩雙腳:和培芸一起,把心的半徑「十倍放大」★
「跨出去,就比較有機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人。」閱讀洪培芸的《十倍放大》,我想起那一通電話。她在書裡說得很直白:人生不靠空想,靠把自己「放大」到足以抵擋風雨,然後持續行動──關鍵只有一個:不要停。
那天,我拿起電話,直接打給「還不算熟」的培芸。
「妳好,我是上雯。我想約妳一起參加台北101公益垂直馬拉松,好嗎?」
電話那頭很快就笑了出來:「哇,謝謝妳邀我這麼有趣的活動,不過……我可以想一下,明天回覆妳嗎?」語氣很客氣,笑聲裡有光,可我也聽見她給自己的那一點點空間。於是我說:「當然啊!」掛電話後,我忍不住自問:都還不熟,就這樣冒然邀約,會不會太唐突?可轉個念,如果我不跨出去,我們又怎麼可能更熟呢?
第二天中午,訊息跳出來:「我想好了,算我一份!」短短幾個字,簡單明亮。我在診間和病人說明藥物的空檔,偷看了一眼,心裡就安安穩穩地笑開:這一步,我們算是一起踏出來了。
比賽前,我和她把101的階數和注意事項又確認了一遍:91層、2046階,從地面一路往上,公益的賽事,挑戰也不小。並且互相叮嚀打氣。
她說:「好,我這兩天先練一下樓梯。」
我說:「慢慢走也會到,安全第一,我們照自己的步伐。」
出發那天,起跑前我們互相幫對方把號碼布撫平,確認鞋帶,起跑。前十層我們都忍得住話,只聽得到鞋底踏在階面的節拍。十五層開始熱,二十層我提議:「來這層,喝一口水。」她笑說:「妳的醫師魂上線了。」看我一直喘,她說她提醒我心別急。我說:「妳的心理師魂也在啊!」
到了五十層,志工在轉角加油。培芸喘得比剛剛重一點,但眼神是穩的。那種穩,我很熟悉:在書裡,她談「心理強度」的儲備──先放大、先存夠,日後的打擊就不容易把人扣到見底,這套邏輯很實際。
九十層,靠近終點前,腳像綁了千金鎚一樣重,但心是愉悅的。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跨出最後一步,迎面是微涼的風。我們一起笑,像把一口悶住的氣吐了出來。那瞬間,台北在腳下,心跳在耳邊,我們的影子被天光拉得長長的。
我忽然想到我們共同朋友楊斯棓醫師提過的「交朋友三階段」──熟似、交陪、盤撋:一世人,熟似一萬、交陪一千、盤撋一百;層層深入,不用急,走得長才重要。我跟培芸說我們今天有『共同完成一件事』的加分,至少把『熟似』跨到『交陪』了。
很多人以為參加垂直馬拉松,是跟別人比速度。其實更多時候,是和自己比「是否願意開始」。這點,培芸在《十倍放大》寫得很清楚:行動會把信心養出來,厚植內在本錢,之後路上遇到的風雨,就不容易把人打回原點。
我們在終點合照,她把頭髮往後一撥,笑說:「其實昨天晚上我還查了一下101的階數跟補給。」我說我也查了,還追到官方頁面看了賽事資訊、歷年照片;兩個愛做功課的人,最後用兩雙腳把功課寫在大樓裡。
培芸說:「很多時候,人不是需要更大的道理,只要一個不嘲笑自己的環境。」她是心理師,說話自然就會把人放回那個溫柔、可被看見的位置。
認識之後,我發現我們有不少相似:都愛嘗試、好奇外面的世界;也都不是一路順遂的人。她在書裡也寫了跌倒與復原,寫怎麼別讓外界的聲音、甚至自己唱衰的聲音,把你原本想做的事一點一滴磨掉──「先放大,先存夠」,心理強度是本錢。
我想,朋友大概也是這樣「存」出來的。從熟似,走到交陪;從一通電話,走到一起數完最後十階。世界看起來很高、很陡,可有人在旁邊說「可以」,腳就會往前。
如果《十倍放大》要我留下最深的註解,我會寫:把心放大到可以容納猶豫,然後仍然選擇出發。當你跨出去,就會看見彼此;當你跨出去,朋友就會長出來;當你跨出去,世界也會往你這邊靠一點點。
洪培芸的心理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