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08/2025
📣時節居然已經來到立秋😳😳😳
暑氣還沒消,秋天就先來報到了‼️
立秋在國曆是8月7日到9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是夏秋之會的日子,天氣開始轉涼的日子,也是萬物收斂聚集的季節。這時候在台灣天氣還有點熱,暑氣尚未全消有「秋老虎」之稱,日夜溫差會逐漸增加。
在季節與天氣跟著地球公轉改變的情況下,秋天空氣中的溼度逐漸下降, #燥 為秋季的主氣,具有乾燥、收斂的特性。
所以最近開始有患者說為什麼我又開始覺得大便不是很順利、口乾舌燥的狀況。
📍甚麼是 #燥邪?
燥邪有幾個特性
➡️最易耗傷津液:燥勝則乾,諸澀枯涸,乾勁皺揭,皆屬於燥,出現皮膚、口唇、舌咽、眼鼻乾燥,以至皮膚皸裂,大使燥結,小便短少等一係列津液損傷證象。
➡️燥易傷肺: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故首先犯肺,致肺陰受傷和肺失宣降,而現口鼻乾燥,乾咳無痰成少痰,痰黏不易喀出,以及呼吸不利,喘促胸痛等證。
秋季自然界外在乾燥的氣候或環境狀態,容易出現口乾、喉嚨乾、皮膚眼睛乾、小便少、大便乾結的狀況。
📍《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就有指出:「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秋天時日照時間漸漸縮短,為了要提早適應冬天的生活,晚上可以開始習慣早點上床就寢;早晨的氣溫不如夏天炙熱,早起來舒展筋骨、大口呼吸,養足肺活量。時序進入秋天,在情緒上易傷心鬱悶,容易造成讓人想太多,應保持內心平靜、心情舒暢為原則。
📍秋季生活上能如何養生呢?
1️⃣水分補充適當以預防便秘。
2️⃣擦乳液、護唇膏防止到冬季出現嚴重脫皮、搔癢或乾裂情形;中醫方面也可以選擇紫雲膏做潤膚。
3️⃣不要洗太熱的水,使用過多的清潔劑或溫泉避免皮膚的油脂被熱水帶走,也可選擇於沐浴後塗抹凡士林、護膚油。
4️⃣秋天應該早睡早起、增加睡眠時間,以斂陰養氣。
5️⃣秋天氣溫多變化,最好採「洋蔥式穿法」,多準備幾件長短衣褲,依溫度適時增減衣物。
6️⃣秋季適合緩慢的運動,避免會過度發汗的運動,以收斂發散在外的能量,瑜伽、散步、慢跑、游泳、和冥想等運動可以帶動身體的放鬆,讓氣血運行順暢、經絡暢通。
📍秋季食物選擇
➡️大抵以燥者潤之,潤燥益氣的原則做選擇。
1️⃣少辛:辛味歸肺,肺屬金,通於秋氣,肺氣盛於秋,少吃辛味的食物(如:葱、薑、蒜、辣椒),可防止肺氣太過,此外辛溫太過也會加重熱的產生。
2️⃣多酸:五行相生相剋,「金剋木」,辛味能勝酸,多食辛味食物可使肺氣亢盛,損傷肝氣,增酸以助肝氣,以防止肺氣太過,使肝氣鬱結。以西醫角度來看,酸性蔬果的鞣酸,有機酸,纖維素等可幫助消化液的分泌,促進腸胃蠕動。
3️⃣少烤炸辣等食物,增加燥性耗傷陰液。
4️⃣減少利水食物像是咖啡因或是濃茶造成利尿等津液耗傷。
5️⃣肺主皮毛皮,而五臟中的「肺」對應五色中的「白色」像是白菜、白花椰菜、白木耳、白蘿蔔等食材;以及山藥、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也都能做選擇,但白色食物多偏寒涼,虛寒體質者則不適宜過量攝取,以免造成不適。
📍一些當令食材也是選擇的重點:
➡️梨子:性甘、涼,生津潤燥,痰熱咳嗽、便秘者可常食用。
➡️秋葵:性味甘、寒,其黏液對於顧護胃壁,有健脾益胃、潤燥利腸之功效,但脾胃虛寒者少食。
➡️蓮藕,蓮子,菱角:性甘、寒,也有清熱除煩的功效。
➡️枇杷:性味甘、酸、涼,可潤燥清肺、止咳、和胃,咳嗽、胸悶多痰、消化不良可多食用,糖尿病、脾虛滑泄則不宜。
➡️白蘿蔔:性味辛、甘、涼,有化痰消積、理氣寬中功效,適宜咳嗽痰多、食積滿悶、消化不良者,但對於體質虛弱、脾胃虛寒、虛喘者則不宜。
➡️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可以上述食材燉粥效果更加。
🥰另外請把握 #三伏貼 最後的時間唷‼️❤️
圖片是中風會診的患者,因為很怕冷,加上腹脹,所以我們就把熱性灸餅貼在患者腹部的穴位,效果還不錯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