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中醫師 呂長庚

邏輯中醫師 呂長庚 呂長庚 中醫師
內科疾病/骨關節疾病
皮膚疾病/體重控制
昀月堂中醫診所主任醫師
前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醫師

【肩膀卡卡、舉不起來,是老化還是警訊?】中西整合對抗肩關節沾黏:浮針+關節鬆動術的真實力量在人生過了半百之後,身體會慢慢傳來一些聲音。不是突如其來的巨響,而是悄悄的、不經意的提醒——像是肩膀怎麼變得舉不起來了?穿衣服開始卡卡的,睡個覺翻身也...
07/08/2025

【肩膀卡卡、舉不起來,是老化還是警訊?】

中西整合對抗肩關節沾黏:浮針+關節鬆動術的真實力量

在人生過了半百之後,身體會慢慢傳來一些聲音。不是突如其來的巨響,而是悄悄的、不經意的提醒——像是肩膀怎麼變得舉不起來了?穿衣服開始卡卡的,睡個覺翻身也會痛醒?多數人會說那是「五十肩」,甚至有人笑說「年紀到了就會這樣」,但這樣的「順其自然」,其實是最危險的開始。



「五十肩」,其實是一種疾病,不是老化的宿命

醫學上稱為「肩關節沾黏症」(Adhesive Capsulitis),是一種因關節囊慢性發炎、纖維化與沾黏所導致的肩膀活動受限與疼痛症候群。它不會在一夜之間出現,而是日積月累,在不知不覺中將原本靈活的關節變成了僵硬的牢籠。

初期可能只是隱約的不舒服,接著變成動作受限,最後甚至連梳頭、扣內衣、拿高處的東西都變得困難。有些人會誤以為是肌腱炎、睡姿不良或姿勢問題,等真正確診時,已經是嚴重沾黏期。

更糟的是,如果這種症狀被忽視,它可能會持續一年以上,甚至留下永久性的活動限制。



中醫的觀點:風寒濕、氣血虛、筋脈失養

在中醫來看,「五十肩」屬於「肩痹」的範疇,常與風寒濕侵襲、氣血虛弱或肝腎不足相關。當身體的正氣不足,就容易讓外邪有機可乘。再加上長期姿勢不良、運動不足、年齡漸增,筋骨失養、氣血瘀阻,自然容易造成肩關節的卡頓與疼痛。

治療的核心不只是「止痛」,而是活絡氣血、溫通經絡、扶正祛邪,讓關節重新「被養活」。



浮針+關節鬆動:重新賦予肩膀自由的可能

許多人來看診時已經走過一大段痛苦歷程,但總覺得「就是差一點」。

這時,我會建議用一種中西合璧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浮針療法,搭配關節鬆動術。

浮針,是一種只針對皮下筋膜進行治療的創新技術。它不針深,而是透過筋膜張力的調整,快速解除棘下肌、肩胛提肌等部位的緊繃與壓痛點。大多數患者在第一次治療後,肩膀的放鬆感就很明顯。

而關節鬆動術,則是來自物理治療領域的徒手技巧。透過分級控制的牽拉與滑動,逐步恢復關節內部滑動空間。這種治療不是硬拉,而是一種有系統、有節奏的動態鬆動,幫助你逐步找回肩膀的靈活與功能。



✅ 實證支持這樣的組合療法

2022年《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發表的隨機對照研究指出,浮針在治療肩關節沾黏症上能有效緩解疼痛、提升活動角度,三次療程內即見成效。

更進一步的結合應用來自2021年《中醫正骨》的研究:將浮針與關節鬆動術合併使用後,三週內患者肩外展角度平均提升35度,疼痛指數下降幅度超過60%,效果遠優於單一療法。

此外,2019年《Journal of Physiotherapy》一篇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顯示,關節鬆動術在提升肩關節功能、改善日常活動能力方面,具有中等至高度證據力。特別是使用 Kaltenborn 或 Maitland 技術的分級鬆動,對於「冷凍肩」患者改善活動角度特別有效。

這些研究告訴我們,當筋膜張力被釋放,關節活動被打開,治療效果就會乘倍數成長。



越早處理,就越有機會「完全恢復」

肩關節沾黏並不是無法治療的病,但它需要在「對的時間點,做對的治療」。約早介入,成效越顯著。

醫學不是魔法,但它可以讓你在關鍵時刻選擇不被疼痛定義。當你還有疼痛、但肩膀還能動的時候,就是黃金修復期。



結語:把肩膀鬆開,是給人生多一點自由的開始

我常說,真正的醫療從來不只是解除症狀,更是讓人回到生活。
一個能自由活動的肩膀,帶來的不只是舉手投足的輕盈,而是面對人生時更有行動力與信心。

如果你正被五十肩困住,讓我們陪你鬆開那個卡住的自己。
這不只是治療肩膀,也是重新整理人生節奏的一步。

【為什麼下雨天特別不舒服?中醫談濕氣與身體的影響】在台灣這樣潮濕多雨的氣候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一下雨,就開始頭悶、肩緊、關節痠、腸胃脹、精神提不起來。這些不是感冒,也不完全是老毛病發作,而是身體正在對「濕氣」做出反應。中醫認為「濕邪」...
04/08/2025

【為什麼下雨天特別不舒服?中醫談濕氣與身體的影響】

在台灣這樣潮濕多雨的氣候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一下雨,就開始頭悶、肩緊、關節痠、腸胃脹、精神提不起來。這些不是感冒,也不完全是老毛病發作,而是身體正在對「濕氣」做出反應。

中醫認為「濕邪」是六淫外邪之一,性質黏滯、重濁、易困脾胃,特別容易影響到代謝、筋骨與情緒穩定。當外界濕氣上升,人體內的氣血津液循環就會受到干擾,導致一連串的症狀出現。



☔ 下雨天,身體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第一,脾胃消化變差
中醫說「脾喜燥而惡濕」,當濕氣太重,脾的運化功能會被影響,常見症狀包括:食慾下降、腹脹、容易便溏,甚至感覺全身沉重、懶得動、精神提不起來。這在脾虛體質的人身上更為明顯。

第二,關節痠痛容易加劇
濕氣容易滯留在關節和肌肉之間,使經絡不通、氣血不暢。很多人一到下雨天,膝蓋就痠、腰會痛,這就是濕邪在體內作祟的表現。尤其本身有關節炎、退化性疾病或運動傷害的人更容易復發。

第三,頭悶腦脹、情緒低落
濕氣困住清陽之氣,會讓人有一種「頭重如裹」的感覺。思緒變得不清楚、說話緩慢、注意力下降,甚至會伴隨著情緒低落、悶悶不樂。這時候的身體,其實是在提醒你:代謝循環正在變慢。



🔬 實證研究怎麼說?

雖然「濕氣」是中醫的語言,但現代醫學其實也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氣候與症狀惡化之間的關聯:
1. 關節痛與濕度變化有關
英國一篇刊於《Pain Reports》的研究發現,高濕度與低氣壓會讓關節疼痛感加重,特別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患者。
2. 腸胃功能會受濕氣干擾
高濕度環境會抑制腸胃蠕動,造成食慾不佳、腹脹,與中醫所說「濕困脾胃」相符。
3. 濕氣與情緒與神經系統的關聯
日本一項追蹤研究指出,高濕度環境會讓人嗜睡、反應遲緩、情緒偏低落,可能與自律神經系統受到抑制、血清素調節能力下降有關。
4. 中醫研究也有進展
多項中醫臨床研究開始使用問卷評估、脈象、體溫與腸胃功能指數來探討「濕重」體質的客觀變化,並發現與現代人常見的「脹氣、腸躁、慢性疲勞」有高度相關。



🌧 哪些人最容易受濕氣影響?
• 體質偏脾虛的人:容易腹瀉、水腫、疲倦、胃口差
• 體質偏腎虛的人:腰痠、夜尿頻繁、手腳冰冷
• 體濕偏重的人:舌頭胖、有齒痕、舌苔厚膩,常感覺痰多、頭悶
• 有關節病史的人:舊傷復發、行動不便、痠脹腫痛感明顯



🍵 中醫師建議的祛濕方法

一、飲食要簡單清爽、有健脾祛濕的功能
推薦食材:薏仁、山藥、扁豆、茯苓、紅豆、冬瓜
建議料理:四神湯、薏仁紅豆水、山藥扁豆粥
應避免:冰飲、甜點、生冷水果(西瓜、哈密瓜)、含糖飲料、炸物

二、避免讓濕氣留在身上太久
下雨天鞋襪濕了要盡快更換;穿著要防潮防濕,尤其關節部位別直接吹風或碰濕地。
關節痠痛部位可使用艾灸、熱敷、浮針改善局部循環。
睡前泡腳,有助於氣血通暢與濕氣排出。

三、運動不能少,流汗就是最好的祛濕法
即使天氣不好,也要讓身體活動起來。散步、瑜伽、拉筋都能幫助氣血流動,避免濕氣滯留。
睡前不要吹風扇或冷氣直吹身體,也不要久坐不動。


如果你每逢下雨就感覺不舒服,這不是「你太敏感」,而是身體正在忠實反映天氣變化的影響。

中醫早就提出「天人相應」的概念,而現代醫學也逐步證實,濕度與氣壓確實會影響我們的關節、腸胃與情緒。這並不是迷信,而是身體真實的語言。

下一場雨還會來,但你的身體可以更穩定地面對它。
透過日常保養與體質調整,讓每一次天氣轉變,都不再是身體的不適警報。

壓力會引發汗皰疹?中醫揭露反覆手癢真相!你最近,是否也出現這些狀況?• 手指側邊冒出一顆顆透明小水泡• 愈癢愈抓,愈抓愈癢,甚至破皮、脫皮• 每當壓力大、工作忙、考試來臨時,就特別容易發作?這可能不是單純的過敏或濕疹,而是——汗皰疹。這類皮...
30/07/2025

壓力會引發汗皰疹?中醫揭露反覆手癢真相!

你最近,是否也出現這些狀況?
• 手指側邊冒出一顆顆透明小水泡
• 愈癢愈抓,愈抓愈癢,甚至破皮、脫皮
• 每當壓力大、工作忙、考試來臨時,就特別容易發作?

這可能不是單純的過敏或濕疹,而是——汗皰疹。

這類皮膚病好發於手掌與手指側面,容易反覆發作。雖然表現在皮膚,問題卻往往來自更深層的壓力、免疫與體質失衡。



汗皰疹不是汗腺的問題,而是壓力與免疫的交會點

雖然名字裡有「汗」,但汗皰疹與流汗多少無直接關係,反而與下列因素更有關聯:

壓力會活化交感神經,使皮膚的感覺神經變得更敏感,輕微刺激也會被放大為癢感;免疫系統在壓力下容易失衡,釋放出大量發炎物質,進一步加重搔癢與水泡;長期壓力還會讓皮質醇升高,使皮膚角質層變薄、防禦力變差,造成反覆脫皮與紅癢。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患者在生活忙碌、情緒緊繃、作息混亂時,汗皰疹特別容易發作或惡化。



中醫怎麼看汗皰疹與壓力?

在中醫觀點中,汗皰疹常與「情志內傷」有關,特別容易牽涉肝、脾與血分的失調。

若患者近期情緒壓力大、容易煩躁發脾氣,手掌的水泡泛紅、癢感強烈,屬於肝鬱化火型。這類型多從疏肝解鬱、清熱利濕著手,臨床上會考慮使用如龍膽瀉肝湯等方藥加減調整。

若是伴隨腸胃虛弱、容易腹脹倦怠、食慾差,汗皰疹反覆難癒,水泡淡白而黏,則偏向脾虛濕盛型。治療方向應加強健脾運化、祛濕止癢,常用如參苓白朮散加味處方。

還有一種患者,皮膚乾燥、夜間癢重,常有抓痕與脫屑,屬於血虛生風型。這類型需從養血潤燥、祛風止癢入手,可考慮當歸飲子或消風散加減。

中醫講求辨證施治,若要達到長期穩定,建議請專業中醫師診察體質後調理。



汗皰疹治療:不只是擦藥的問題
建議從以下方向著手:
1. ✅ 針對體質調理:從肝氣、脾胃、血分著手,調和內在失衡
2. ✅ 減少外在刺激:避免頻繁洗手、過度清潔與使用刺激性清潔劑
3. ✅ 穩定生活作息:養成規律睡眠、避免熬夜與長時間精神緊繃
4. ✅ 加強皮膚修復力:使用保濕乳液,減少皮膚乾裂與敏感


汗皰疹的出現,往往是身體在對你說:「你最近太緊了。」
與其一再忍耐,不如試著正視背後的壓力與體質問題。從根本調整開始,才是真正擺脫反覆搔癢的關鍵。

若你長期被手部汗皰疹困擾,建議及早就醫,從中醫角度出發,找到屬於你體質的解方,讓皮膚與情緒,一起回穩。

膽囊息肉可以縮小嗎?從0.96公分到0.71公分,患者的真實改善紀錄「身體不是壞掉,而是在提醒你」「醫師,我是不是得開刀了?膽息肉會不會變癌症?」這是我在門診中常常被問到的問題。膽息肉,是一個在健檢中越來越常見的「影像診斷名詞」,但它背後隱...
28/07/2025

膽囊息肉可以縮小嗎?從0.96公分到0.71公分,患者的真實改善紀錄

「身體不是壞掉,而是在提醒你」

「醫師,我是不是得開刀了?膽息肉會不會變癌症?」

這是我在門診中常常被問到的問題。膽息肉,是一個在健檢中越來越常見的「影像診斷名詞」,但它背後隱藏的不只是器官的狀態,更是體質與生活習慣的綜合反映。

今天想分享一位患者的故事,他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膽息肉從0.96公分縮小到0.71公分,這一切的關鍵,不是奇蹟,而是「理解身體、配合調整」的結果。

🔬 膽囊息肉是什麼?需要開刀嗎?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內壁上突起的病灶,90%以上屬於良性的「膽固醇型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只有極少數大於1公分、有快速變大趨勢、或合併其他危險因子時,才會考慮手術切除。

👉 重點是:大多數膽息肉不需要立即處理,而是需要追蹤與改善體質。

📚 現代醫學怎麼說?——有機會自然縮小!

根據 2020 年《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一篇文獻回顧指出:

「小於1公分的膽囊息肉患者,在未接受手術的情況下,約有10%會自然縮小,與飲食、膽固醇代謝與體質有關。」

這也說明了:當我們透過飲食控制、作息調整、中醫調理體質,有機會讓息肉穩定甚至縮小。

🌿 中醫如何看膽息肉?——不是病,是體質的積累

在中醫理論中,膽息肉的根本問題多與「肝膽氣鬱、痰濕內生、脾虛濕盛」有關,形成以下典型體質特徵:
• 作息不規律、晚睡
• 飲食油膩、脹氣便秘
• 情緒壓抑、肝氣鬱結
• 體態肥胖、痰濕內停

這類人,常在中年時發現膽息肉、脂肪肝或腸胃功能下降。中醫治療會根據個人體質,採用 疏肝理氣、健脾化濕、利膽消痰 的方式進行辨證施治。

📈 真實案例:三個月,膽息肉明顯縮小
時間
超音波報告內容
114/03/17
Gallbladder polyp up to 0.96cm
114/06/09
Gallbladder polyp reduced to 0.71cm

✅ 病人日常作息穩定化(早睡、少應酬)
✅ 中醫治療以疏肝利膽+健脾化濕為主
✅ 配合清淡飲食與情緒調整

👉 這些改變的結果,在超音波影像中獲得了明確回應,也減輕了病人的焦慮與不安。

🧭 醫療不只是治病,更是理解身體的語言

膽息肉,不一定要用手術解決。當你願意聽身體說話,它也會給你溫柔的回應。
中醫不是神奇魔法,而是一種用時間與細心堆疊出來的醫療藝術。

大家外出要注意安全喔!
07/07/2025

大家外出要注意安全喔!

三伏貼不是迷信,是為冬天打底的醫學伏兵!👩‍⚕️什麼是三伏貼?簡單說,就是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貼敷特製中藥膏於特定穴位,像是大椎、肺俞、脾俞等,來提升體內正氣、調整過敏體質。📌哪些人適合貼? • 動不動就感冒、過敏性...
02/07/2025

三伏貼不是迷信,是為冬天打底的醫學伏兵!

👩‍⚕️什麼是三伏貼?
簡單說,就是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貼敷特製中藥膏於特定穴位,像是大椎、肺俞、脾俞等,來提升體內正氣、調整過敏體質。

📌哪些人適合貼?
• 動不動就感冒、過敏性鼻炎
• 氣喘、支氣管炎
• 慢性咳嗽、體寒怕冷
• 腸胃虛弱、手腳冰冷
• 小孩體質虛弱,容易生病

👩‍🔬真的有效?還是心理安慰?

有研究,有真相!

✅ 台北醫學大學2021年發表研究(Chen et al., 2021)
針對60名慢性過敏性鼻炎患者,連續3年接受三伏貼治療,發現:
• 過敏症狀顯著改善
• 減少藥物使用頻率
• 提升免疫細胞IgA水準(提升黏膜免疫力)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研究
針對兒童氣喘患者做追蹤,發現三伏貼組在接下來的冬季氣喘發作次數減少近40%,而且夜間咳嗽顯著改善

✅ 實證整合分析(Meta-analysis, 2020,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統整11項RCT顯示:三伏貼對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緩解效果達到70%以上

❓三伏貼會不會過敏?
貼敷過程中,少部分人可能出現紅癢或起泡,我們會依體質調整貼藥時間與劑量,並提供保濕退紅護理建議。

📍別讓「過敏」與「咳喘」年年重演
給自己、給孩子一個「少生病的冬天」

退化性膝關節炎,真的只能吃藥、打針甚至開刀嗎?你可以試試浮針治療。膝關節退化,是台灣銀髮族最常見的關節問題之一,根據統計:🔹50歲以上,每兩人就有一人膝蓋疼痛🔹女性比男性高2倍機率🔹8成患者在初期「撐著走」,錯失黃金修復期!✅ 浮針療法:不...
24/06/2025

退化性膝關節炎,真的只能吃藥、打針甚至開刀嗎?
你可以試試浮針治療。

膝關節退化,是台灣銀髮族最常見的關節問題之一,根據統計:
🔹50歲以上,每兩人就有一人膝蓋疼痛
🔹女性比男性高2倍機率
🔹8成患者在初期「撐著走」,錯失黃金修復期!

✅ 浮針療法:不是一般針灸,更快、更深、更準!

浮針(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FSN)是一種快速鬆解筋膜張力的微創治療技術,進針於皮下筋膜層,針對引起疼痛的「觸發點」與「肌筋膜緊張帶」進行治療,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進針快速 → 減少疼痛恐懼
🔸治療層次深 → 精準處理膝周肌筋膜問題



🔬研究證實:浮針對膝退化真的有效!

一篇2017年發表於國際期刊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指出:

「浮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在疼痛緩解(VAS)、關節功能(WOMAC)方面均優於傳統對照組,且幾乎無副作用。」
📖 出處:Zhou Y, et al.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7; DOI: 10.1155/2017/6848395

另一篇中國隨機對照試驗(2014年,《中國針灸》第34卷第6期)則指出:

「浮針治療4週後,患者疼痛平均下降近5成,活動角度與步行距離皆明顯改善,滿意度高達87%。」

✅這些研究結果證明:浮針不只是「緩解疼痛」,更有機會改善功能與生活品質!



👨‍⚕️中醫觀點怎麼看?

中醫認為膝關節為「腎主骨、肝主筋」之所在,退化性關節炎屬「痹症」,多因肝腎虧虛、風寒濕侵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

🔹浮針能「筋骨並調」,達到疏通經絡、解除筋膜黏連的效果。



🎯誰適合浮針治療膝蓋問題?

✔️早期膝蓋退化,走路卡卡、上下樓困難
✔️X光顯示輕中度退化
✔️吃止痛藥、打玻尿酸效果不佳者
✔️想要嘗試非藥物、非手術的自然療法者



❤️醫師貼心提醒:

浮針雖然效果快速,但也不是魔法,要搭配適度肌肉訓練、營養與生活調整,才能延緩退化、穩固關節功能

👶【懷孕,不只是迎接新生命,更是身體重啟的契機】🌿許多媽媽以為生產後「元氣大傷」,但近年研究顛覆想像——懷孕其實可能讓身體變得更強壯!西醫研究指出,胎兒細胞在孕期會進入母體,這種現象稱為母體微嵌合(microchimerism)。這些細胞不...
12/06/2025

👶【懷孕,不只是迎接新生命,更是身體重啟的契機】🌿

許多媽媽以為生產後「元氣大傷」,但近年研究顛覆想像——懷孕其實可能讓身體變得更強壯!

西醫研究指出,胎兒細胞在孕期會進入母體,這種現象稱為母體微嵌合(microchimerism)。這些細胞不僅能在母親體內存留數十年(Bianchi et al., J Clin Invest, 1996),甚至具有幹細胞特性,可進入心臟、肝臟等組織進行修復(Khosrotehrani & Bianchi, J Cell Sci, 2005)。有研究顯示,這些來自胎兒的「小小醫生」甚至可能調節免疫,降低母體罹患某些疾病的風險(Kinder et al., Science, 2015)❤️。

中醫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說:「女子以血為本」,孕期是氣血盛旺、陰陽平衡的時刻,身體會自然進行深層調整與修復。古籍如《傅青主女科》也提到,懷孕能讓女性達到「氣血協和」的理想狀態,許多婦科問題在孕後與產後調養中反而改善。

🌸孕育生命,是身心的再平衡,不是犧牲,而是昇華。

如果你曾懷孕,請記得,你的身體裡住著一份來自寶寶的祝福。 #昀月堂中醫 #呂長庚中醫師 #中西醫結合 #懷孕好處 #中醫婦科 #實證醫學 #媽媽是超級修復體

你也是非「富」即「龜」的人嗎?在現代生活中,長時間使用3C產品已成為常態,然而這也導致許多年輕人出現「烏龜頸」與「富貴包」等姿勢問題,進而引發肩頸痠痛等不適。針對這些問題,浮針療法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
21/05/2025

你也是非「富」即「龜」的人嗎?

在現代生活中,長時間使用3C產品已成為常態,然而這也導致許多年輕人出現「烏龜頸」與「富貴包」等姿勢問題,進而引發肩頸痠痛等不適。針對這些問題,浮針療法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

【記者鮮明/台中報導】近年來3C產品盛行,許多重度使用者每天手機、電腦幾乎不離身,長期飽受肩頸痠痛、網球肘之苦,甚至出現「烏龜頸」、「富貴包」症狀,雖然嘗試西醫復健但卻效果有限。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評估後,....

【你每天吃進去的,不只是食物,而是未來的選擇權】你想過嗎?變老,不只是皺紋變多、白髮變多,而是你能不能自己走到公園、提得動菜籃、想得出孫子的名字。同樣是七十歲,有人精神奕奕、旅遊打卡到處跑;有人病痛纏身、坐輪椅、連自己的名字都記不起來。這些...
22/04/2025

【你每天吃進去的,不只是食物,而是未來的選擇權】

你想過嗎?變老,不只是皺紋變多、白髮變多,而是你能不能自己走到公園、提得動菜籃、想得出孫子的名字。

同樣是七十歲,有人精神奕奕、旅遊打卡到處跑;有人病痛纏身、坐輪椅、連自己的名字都記不起來。

這些差別,不是命好壞,也不是抽籤,是吃出來的。

一項發表於《Nature Medicine》期刊的長達30年、超過10萬人的研究(由哈佛公共衛生學院主導)發現:
從中年就開始注重飲食的人,到了老年,擁有「健康老化」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8倍。

【健康老化,是一場從餐桌出發的自由革命】

研究定義的「健康老化」,包含以下幾個條件:
• 認知清晰、無失智
• 四肢靈活、生活自理
• 沒有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
【怎麼吃,能老得慢、活得好?】

研究指出,一種稱為「AHEI」的飲食模式效果最佳:

多吃這些:
• 深色蔬菜、莓果、水果
• 全穀雜糧(糙米、藜麥)
• 豆腐、無糖豆漿等植物性蛋白
• 橄欖油、堅果、魚類

少吃這些:
• 加工肉品(香腸、火腿)
• 含糖飲料
• 紅肉過量、重鹹油炸

【從明天早餐開始,給身體一個新習慣】

早餐:無糖燕麥片+水煮蛋+堅果幾顆+黑咖啡
午餐:糙米飯+燙青菜淋橄欖油+豆腐+清蒸鱸魚
晚餐:味噌湯+橄欖油炒時蔬+烤地瓜+蘋果

不是吃素、不是節食,是給身體的「選擇權」。

我們不是怕老,是怕老得沒有選擇。
每一口食物,都是你在替未來的自己存尊嚴、存自由、存快樂。

#吃出選擇權 #健康老化 #營養醫學 #中年轉骨期 #呂長庚中醫師 #飲食科學化 #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浮針——新時代的針灸療法,通過台灣、歐盟、美國認證,快速緩解疼痛!你有長期的肩頸痠痛、下背不適或運動傷害嗎?如果你試過傳統針灸、推拿或其他治療方式,但治療卡關,這裡有一種新時代的針灸療法——浮針,能夠快速放鬆緊繃的肌肉,緩解疼痛。什麼是浮針...
26/03/2025

浮針——新時代的針灸療法,通過台灣、歐盟、美國認證,快速緩解疼痛!

你有長期的肩頸痠痛、下背不適或運動傷害嗎?
如果你試過傳統針灸、推拿或其他治療方式,但治療卡關,這裡有一種新時代的針灸療法——浮針,能夠快速放鬆緊繃的肌肉,緩解疼痛。

什麼是浮針?和傳統針灸有什麼不同?

浮針(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FSN)是一種專門針對筋膜與肌肉的針療技術,和傳統針灸不一樣,不需要扎入穴位或肌肉深層,而是作用在皮下筋膜層。這樣的治療方式讓針感更輕微,卻能達到更好的放鬆效果,許多患者在治療後都覺得「肌肉瞬間鬆開了,活動度變好了!」

通過台灣、歐盟、美國專業認證,安全有保障!

你可能會擔心這種治療方式安不安全?浮針已經通過多國專業認證,品質和效果都有保障:
✔️ 台灣 TFDA 認證:符合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的醫療器材標準,安全可靠。
✔️ 歐盟 CE 認證:符合歐洲市場的醫療器材品質標準。
✔️ 美國 FDA 註冊:取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證,獲國際肯定。

這代表什麼呢?浮針並不是來路不明的偏方,而是受到全球醫療專業認可的治療技術!

浮針的特色與優勢

✅ 治療過程舒適,痛感較輕微
✅ 見效快,許多患者一次治療後疼痛感就明顯減輕,活動度也變好了!
✅ 特別適合肌肉緊繃、筋膜沾黏的問題,像是肩頸痠痛、腰痠背痛、運動傷害等。

浮針適合哪些問題?

✔️ 肩頸僵硬、落枕(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肩頸痠到動不了)
✔️ 下背痠痛(坐太久、姿勢不良,腰部開始卡卡的)
✔️ 運動傷害(跑者膝、網球肘、肌肉拉傷)
✔️ 慢性疼痛(筋膜炎、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如果你已經受夠了長期疼痛,或是覺得其他治療方式效果有限,不妨諮詢醫師,試試這種通過台灣、歐盟、美國認證的新一代筋膜針療技術。

陽痿怎麼辦?中醫調理讓你回到20歲許多男性到了某個年紀,開始發現自己「不行了」——勃起困難、硬度不夠、性慾下降,甚至對性生活提不起勁。這些問題可能是陽痿(勃起功能障礙,ED)的表現,根據統計,超過40歲的男性,有50%曾經歷陽痿。如果你也遇...
12/03/2025

陽痿怎麼辦?中醫調理讓你回到20歲

許多男性到了某個年紀,開始發現自己「不行了」——勃起困難、硬度不夠、性慾下降,甚至對性生活提不起勁。這些問題可能是陽痿(勃起功能障礙,ED)的表現,根據統計,超過40歲的男性,有50%曾經歷陽痿。如果你也遇到這種情況,不用擔心,中醫調理有辦法,幫助你重拾自信!

陽痿的原因是什麼?

陽痿不只是年齡增長的結果,還與壓力過大、熬夜、飲食不均、過度勞累等因素有關。在中醫理論中,陽痿與腎虛、氣血不足、肝氣鬱結有關,根據不同體質,對應不同的調理方法。

陽痿常見的4種類型

1. 腎陽虛型:勃起無力、性慾低下、腰膝酸軟、手腳冰冷
• 適用方劑:右歸丸、金匱腎氣丸
• 建議調理:適度運動、避免過度操勞、保持溫暖

2. 腎陰虛型:性慾減退、勃起困難、潮熱盜汗、失眠多夢
• 適用方劑:左歸丸、六味地黃丸
• 建議調理:減少熬夜、多喝溫水、調整作息

3. 肝氣鬱結型:壓力大、焦慮、勃起困難、容易煩躁
• 適用方劑:逍遙散、柴胡疏肝散
• 建議調理:放鬆心情、深呼吸、適量運動

4. 脾氣虛型:性生活後特別疲倦、體力下降、食慾不振
• 適用方劑: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
• 建議調理:規律飲食、適度休息、補充營養

中醫研究證實:補腎療法能改善陽痿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與男性性功能密切相關。研究發現,補腎藥物能提高睪固酮水平,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恢復勃起功能。《中國中醫藥雜誌》研究指出,六味地黃丸有助於改善勃起能力,右歸丸則可促進睪固酮分泌,提高性慾與精力。

日常習慣改變,讓你遠離陽痿

除了服用中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幫助改善陽痿:
• 規律運動:重量訓練、深蹲、快走,有助於血液循環
• 減壓放鬆:睡眠充足、冥想、適當休息,降低焦慮對性功能的影響
• 健康飲食:少吃高油脂、加工食品,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多攝取富含鋅、精胺酸的食物(如堅果、海鮮、雞蛋)
• 戒菸戒酒:過量飲酒與吸菸會影響血管健康,降低勃起能力

陽痿可以改善,關鍵在於正確調理

如果你發現自己開始出現勃起困難、性慾下降的問題,不要忽視,早期調理效果更好。透過中醫辨證施治,搭配健康的生活習慣,你也能重拾男性魅力!

想了解更多關於陽痿的中醫治療方法?歡迎私訊或留言討論!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男性關心自己的健康!

Address

Taichung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邏輯中醫師 呂長庚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