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2025
養生之道
童年與青少年(10–20歲)
• 內經說:十歲五臟始定,好走;二十歲血氣旺盛,肌肉方長,好趨。
• 現代觀點:這是生長板尚未完全閉合的時期,骨骼、肌肉快速發育,青春期激素(睪固酮、雌激素、生長激素)帶來力量與速度。
• 修正建議:鼓勵運動、多元活動,確保骨峰值(peak bone mass)建立。避免過早過度熬夜、飲食失衡,否則影響終身健康。
青壯年(30–40歲)
• 內經說:三十歲五臟大定,好步;四十歲榮華頹落,髮頗頒白,好坐。
• 現代觀點:30歲左右達到肌肉量、骨質密度、心肺功能的高峰。之後新陳代謝率下降,膠原蛋白逐漸流失,白髮開始出現。
• 修正建議:
• 保持阻力運動(維持肌肉量、預防肌少症),
• 避免單一久坐習慣,保持身體活動,
• 提前做預防醫學檢查(血壓、血糖、血脂)。
中年(50–60歲)
• 內經說:五十歲肝氣衰,目不明;六十歲心氣衰,好臥、苦憂悲。
• 現代觀點:
• 50歲:常見老花眼(晶狀體硬化)、肝臟代謝功能逐漸下降。
• 60歲:心血管疾病風險明顯上升;肌肉與骨骼流失顯著,造成體力下降與跌倒風險。
• 修正建議:
• 眼睛:定期眼科檢查(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
• 心臟:控制三高,持續有氧運動(快走、游泳)。
• 肌肉:特別需要抗阻力運動(重量訓練、彈力帶運動),才能對抗肌肉萎縮。
• 心理:保持社會連結、正念練習,避免孤立與憂鬱。
老年(70–80歲)
• 內經說:七十歲脾氣衰,皮膚乾枯;八十歲肺氣衰,言善離。
• 現代觀點:
• 70歲:皮膚水分與膠原減少,營養吸收效率下降。
• 80歲:呼吸儲備力下降,肺活量減少,語言與認知功能可能衰退。
• 修正建議:
• 飲食:高蛋白、易吸收,補足維生素D、鈣質。
• 肺功能:持續低強度有氧運動(散步、太極、游泳),避免長期臥床。
• 腦健康:認知訓練、閱讀、社交,延緩失智。
高齡(90–100歲)
• 內經說:九十歲腎氣衰弱;一百歲五臟皆衰,形存神離。
• 現代觀點:九十歲以上,屬「超高齡族群」,多重器官功能下降,免疫力低下,常伴隨衰弱症(frailty)。
• 修正建議:
• 預防跌倒、壓瘡、感染。
• 以生活品質與安寧療護為核心。
• 保持與家人、社區的連結,讓精神狀態不隨肉體退化而孤立。
⸻
✨ 綜合思路
• 《內經》用「臟氣」來統攝系統性老化,現代醫學則拆解為:肌肉流失、骨質疏鬆、心肺功能下降、神經退化。
• 修正的方針就是:提早介入 → 「運動+營養+心理+社交」四位一體。
• 你提到的六十歲「好臥」現象,正好說明了如果沒有維持活動,肌肉快速萎縮,幸好你靠運動重新拉回來。這其實就是《內經》的智慧與現代復健醫學的交會點。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面對自己的身體,確是那麼的無知?雖然我也是醫師,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到底要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運動、休息?六十歲的時候,依照內經的方式,好臥,結果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身體的體力下降,再加上腳力不足、肌肉萎縮,還好及時發現,恢復運動才勉勉強強恢復。
在《黃帝內經》的《靈樞.天年》中,黃帝問岐伯在人一生中臟氣的興盛與衰弱的變化是什麼情況,岐伯指出十歲時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好走;二十歲時血氣開始旺盛,肌肉方長,好趨;三十歲時五臟大定,血脈盛滿,肌肉堅固,好步;四十歲時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榮華頹落,腠理始疏,平盛不搖,髮頗頒白,好坐;五十歲時身體的狀況開始走下坡,肝氣開始衰弱,所以眼睛會看不清楚,膽汁始減;六十歲時心氣開始衰弱,所以氣血循環不良,好臥、苦憂悲;七十歲時脾氣衰弱,所以皮膚乾枯;八十歲時肺氣衰弱,魄離開人體,言善離,所以容易講錯話;九十歲時腎氣衰弱,並且其他四臟、經脈都已空虛;一百歲時五臟都已衰弱,神氣離開人體,只剩下形體獨自存在,生命最後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