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25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沒說錯話,卻讓人覺得不舒服?
做過服務業的人一定都有遇過這樣的情況:服務顧客時,您禮貌地表達:「不好意思,這項服務我們目前沒有提供」,對方卻一臉不悅。或是明明已經誠懇地請顧客稍等,顧客卻像被冷落了一樣就此默默走開。
心理學家艾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教授的研究指出,當我們表達情感與態度時,語言內容的影響力僅佔 7%,語音(聲調、語氣)佔 38%,肢體語言則高達 55%(Mehrabian & Ferris, 1967)。換句話說,服務時的語氣、語調、神情、節奏、肢體動作,這些「非語言訊息」往往比文字更有影響力。
我聽過許多第一線服務人員的心聲:「明明已經很有心要服務了,為什麼一定要符合顧客的期待?」相信每一位服務人員一定都是盡心盡力在服務每一個顧客,然而另一個角度來說說,問題往往不是出在「您不夠努力」,而是「對方沒感受到」。當服務禮儀不到位時,即使出發點是善意,傳遞的訊息卻可能走樣。這不是態度的錯,而是表達方式與情境掌握的落差。
有一位知名餐飲連鎖企業曾針對顧客抱怨進行分析,發現有高達六成的負評不是因為實質服務失誤,而是來自「語氣冷淡」、「感覺敷衍」等非語言因素。這說明了一個事實——非語言表達能力其實才是影響顧客感受的決定性關鍵。語言說得對,不代表說得好;只有態度對了、細節對了,對方才會真正「接收到」您的用心。
所以,我們應該如何提升服務禮儀能力,以下整理出幾個常見的作法:
✔️ 1. 對著鏡子自我練習
許多服務細節往往難以被我們自己察覺,試著錄下自己的應對過程,檢視表情、語氣與站姿,您會發現「我以為我有笑」其實臉部僵硬、「我以為我有解釋」其實語速太快。這是許多一線人員進步最快的方法之一。
✔️ 2. 模仿觀察身邊榜樣
看看那些讓您感覺舒服的同事或服務人員,他們的語氣節奏、眼神接觸、肢體距離,是非常實用的學習素材。把這些「讓人喜歡的行為」記下來、模仿練習,自然就能內化為您自己的風格。
🌟 實例分享|保健食品專櫃的兩種回應風格
2022年,某百貨公司健康食品專櫃導入顧客服務禮儀訓練,針對常見「詢問產品差異」的情境進行演練。一位原本業績普通的門市人員,因聲音略低又不善眼神接觸,常被誤會「態度冷漠」。課程後,她學會調整語速、增加微笑、眼神對焦與自然站姿,六週後回訪率上升 27%,並在同月獲得主管提名「服務進步獎」。
🎓 BIM顧客服務管理師認證班由台灣服務禮儀品質管理協會導入,課程強調從「會做」開始,再建立「知道為什麼這樣做」的專業思維。
✔️ 教您看懂情境,選對語氣與態度
✔️ 實作演練、視訊回饋、情境模擬
✔️ 不靠天賦,也能讓人舒服、願意靠近
在這個不缺商品、只缺「溫度」的時代,說得有禮還不夠——說得讓人舒服、讓人想再找您,才是真正的差異化競爭力。
📍 點我了解更多課程內容:
👉 https://www.sce.pccu.edu.tw/courses/0QAGB4100